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年高三语文第一次统测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年高三语文第一次统测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年高三语文第一次统测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年高三语文第一次统测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年高三语文第一次统测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年高三语文第一次统测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3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特定的形象。音调的大起大落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音调的轻快跳跃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潺潺的溪水,同样,在诗歌的语言节奏中,我们也会感到一种形象感。李白的《蜀道难》便是用语象传达物象特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所谓语象,指的是在朗读诗歌作品时从声音的抑扬顿挫、波动起伏中感到的一种不很明晰的形象感,它更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音乐形象。所谓物象,指的是诗人具体描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这种形象是诗人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像《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样的句子便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语言描述,它们刻画了客观对象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作品中,语象和物象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并不是统一的,但不论是统一还是不统一,二者都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则孕育着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不难看出,在物象和语象中,语象更是作者内心情绪的直接表现,物象则更远离主观,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形式,正像在日常的语言(言语)中可以用同一种语调述说各种不同的客观对象,这种语调传达着说话人的情绪和情感,而对象则自有其本身的特征。这种语调可以产生一种形象感,或曰产生一种形象联想,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龙吟虎啸,有的迅快如脱兔,有的逶迤如蛇行,但被述说的对象的形象却未必如此。这样,语象和物象之间的关系也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诗人的主体与描写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语象和物象的不同,说明诗人的主体情绪与情感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至少不是由它完全左右的。诗人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在他与特定描写对象相遇时,不是对象驱散并左右了他的现在的情感与情绪,而是把对象纳入到自己已有的情感与情绪中来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两句诗中杜甫的情感不是由“花”和“鸟”造成的,而是由国破家亡的残破社会现实和个人的颠沛流离的生活造成的,以此情观此景,花鸟也成了此情的触媒。像《蜀道难》这种语象和物象相统一的情况,则体现了另一种主客关系,即客体完全吸引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其情绪完全是由现时面对的客观物象所决定的。在《蜀道难》中,我们感到李白的情绪是在蜀地崇山峻岭的客观景物的影响下产生的,而不是他平时的具有恒定性的一般心境。显而易见,这也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浪漫主义诗人是易被客观外在事物激动的,其情绪是刹那的、瞬间的、易逝的;而现实主义诗人的情绪是不被客观外在事物所左右的,是常常用自己具有恒定性的日常心境统驭外物、含化外物的,因而其情感和情绪特征是比较稳定的、恒常的、不易消失的,其波动的幅度自然也不如浪漫主义诗人来得大。就其审美体验来说,浪漫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稀有的、特殊的精神体验,而现实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日常的、一般的、细微的生活体验,因而前者的情感性更强于社会性,而后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义更强于一般的情感性。杜甫与李白的差别在于此,鲁迅与郭沫若的主要差别也在于此。(摘编自王富仁《语象、文象与物象——<蜀道难>赏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象是指人们在朗读诗歌作品时,从语调中感受到的一种与音乐形象相类似的形象感。B.物象是指诗人通过诗歌语言具体描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有着其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C.语象和物象不同时,影响诗人情感情绪的并不是客观对象,而是诗人已有的人生经历。D.李白在《蜀道难》中超越了具有恒定性的一般心境,表现出浪漫主义诗人的典型特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音乐中不同的音调引发不同的联想引入,形象地论述了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B.文章以杜甫《春望》为例,阐释了主体情感会影响描写客体并使之成为情感载体的观点。C.文章在分析语象和物象关系后,又进一步对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进行了比较。D.作者认为与鲁迅相比,郭沫若更易被外物激动而呈现刹那的情绪,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两句是对蜀道环境的直接语言描述,在这里语象和物象不是统一的关系。B.语象可以传达物象的特征,但它是诗人主观情绪和情感的直接表现,未必能客观反映描绘对象的形象特点。C.诗歌中语象与物象的统一情况,客观表明了情与景的主客关系,统一特征越突出景物描写越能传达诗人感情。D.浪漫主义诗人更重视带给读者稀有的、特殊的精神体验,因而浪漫主义诗歌与普通人生活更远,文学价值也更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卡尔斯鲁厄就安静地躺在森林与大河之间,无数辐射状的道路如蛛网般收聚,指向市中心那座著名的18世纪的宫殿。现在,赫兹就站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摆弄他的那套装置。装置的主要部分是一个电火花发生器,有两个大铜球作为电容,并通过铜棒连接到两个相隔很近的小铜球上。导线从两个小球上伸展出去,缠绕在一个大感应线圈的两端,然后又连接到一个梅丁格电池上,将这套古怪的装置连成了一个整体。赫兹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那两个几乎紧挨在一起的小铜球,然后合上电路开关。顿时,电的魔力开始在这个简单的系统里展现出来:无形的电流穿过装置里的感应线圈,并开始对铜球电容进行充电。赫兹冷冷地注视着他的装置,想象着电容两端电压不断上升的情形。在电学领域攻读了那么久,赫兹对自己的知识是有充分信心的。过了一会儿,一束美丽的蓝色电花爆开在两个铜球之间。火花稍纵即逝,因为每一次的振荡都伴随着少许能量的损失,使得电容两端的电压很快又降到击穿值以下。于是这个怪物养精蓄锐,继续充电,直到再次恢复饱满的精力,开始另一场火花表演。赫兹更紧张了,他不是要看这个装置如何产生火花,而是为了求证那虚无缥缈的“电磁波”的存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啊,它看不见,摸不着,到那时为止谁也没有见过。可是,赫兹对此坚信不疑,因为它是麦克斯韦理论的一个预言,而麦克斯韦理论……哦,它在数学上简直完美得像一个奇迹!仿佛是上帝之手写下的一首诗歌。如果麦克斯韦是对的,那么每当发生器火花放电的时候,在两个铜球之间就应该产生一个振荡的电场,同时引发一个向外传播的电磁波。赫兹转过头去,在不远处,放着两个开口的长方形铜环,在开口处也各镶了一个小铜球,那是电磁波的接收器。实验室静悄悄的,而他的心跳得快极了。铜环接收器突然显得有点异样,他把自己的鼻子凑到铜环的前面,看见似乎有微弱的火花在两个铜球之间的空气里跃过。一次,两次,三次,赫兹看清楚了:真的有火花从接收器的两个小球之间穿过,而整个接收器是一个隔离的系统,既没有连接电池也没有任何的能量来源。良久良久,赫兹揉了揉眼睛,直起腰来:现在一切都清楚了,电磁波真实地存在于空间之中,正是它激发了接收器上的电火花。麦克斯韦惊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原来电磁波一点都不神秘,我们平时见到的光就是电磁波的一种。无论从哪一个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赫兹的名字终于可以被闪光地镌刻在科学史的名人堂里。虽然他英年早逝,还不到37岁就离开了这个奇妙的世界。然而,就在那一年,一位20岁意大利青年读到了他的关于电磁波的论文。两年后,这个青年在公开场合进行无线电的通讯表演,不久他的公司成立,并成功拿到了专利证。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年轻人就是马可尼,与此同时俄国的波波夫也在无线通讯领域做了同样的贡献。如果赫兹身后有知,将会做何感想呢?或许只会置之一笑,他是那种纯粹的科学家,把对真理的追求当做人生最大的价值。就算他想到了电磁波的商业前景,也会不屑去把它付诸实践吧?也许,在美丽的森林和湖泊间散步,思考自然的终极奥秘;在秋天落叶的校园里,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这才是他真正的人生吧?今天,他的名字已经成为“频率”这个物理量的单位,被每个人不断地提起,可说不定他还会嫌我们打扰他的安宁呢。(节选自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黄金时代》,有删改)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赫兹的实验装置主体是一个电火花发生器,由铜球、导线、感应线圈和电池组成,感应线圈用于接收电流并对铜球充电。B.赫兹合上电路开关后,有了新的猜想:当电容两端的电压上升到一定高度,电流来往于大铜球之间时,火花表演就会开始。C.铜环接收器在没有任何能量来源的前提下,能接收无形的电磁波并激发出电火花,这证明了麦克斯韦理论在数学上的完美性。D.赫兹关于电磁波的论文激发了马可尼的灵感,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后来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无限电通讯领域的专利市场。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对卡尔斯鲁厄小城的地理环境进行生动的描绘,再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自然将读者带入迷人的科学氛围。B.第三段将麦克斯韦的理论比作上帝之手写下的诗歌,这表现了作者对其数学理论的高度肯定和对麦克斯韦本人的崇拜。C.第五段中“直起腰来”和“预言得到了证实”两句后面的冒号均表示引出解释或者说明,这与第四段中的冒号用法相同。D.文章结尾以想象的方式刻画了赫兹在恬静美丽的校园中散步、讨论问题的形象,以此凸显他痴迷自然、与世隔绝的形象。6.从事科学研究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请根据赫兹求证电磁波的经历概括说明。(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清晨(节选)迟子建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我们这个乌力楞①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②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③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蛰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节选自《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注】①乌力楞:鄂温克语,意为家族公社。②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③希楞柱:传统民居。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如今雨雪越来越稀疏,暗示鄂温克民族生存环境的渐渐恶化,为下文西班等人搬到山下生活的选择做铺垫。B.营地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但这一片土地上的星空、流水般的鹿铃声、清新的空气一直陪伴着我,所以我并不觉得孤单。C.进行是否下山表决时,大多数人都拿着桦树皮走向神鼓,表现出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远去的必然趋势。D.小说从森林的火种联想到布苏的火,表现出“我”对年轻一代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未来将会迷失自我的担忧。8.小说以第一人称方式展开叙述,由此呈现出一个怎样的“我”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2008年《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评语说:“迟子建以温情的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你对此如何理解?请以文中三处画线句为例分别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②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犹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二: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先是,安石见上论天下事。上曰:“此非卿不能为朕推行。朕须以政事烦卿,料卿学问如此,亦欲施设,必不固辞也。”安石对曰:“臣所以来事陛下,固愿助陛下有所为。然天下风俗法度一切颓坏,在廷少善人,君子庸人则安常习故,而无所知;奸人则恶直丑正,而有所忌。有所忌者唱之于前,而无所知者和之于后,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陛下诚欲用臣,恐不宜遽,谓宜先讲学,使于臣所学本末不疑,然后用之,庶几能粗有所成。”上曰:“朕知卿久,非适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上曰:“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礼义廉耻之俗成,而中人以下变为君子者多矣。礼义廉耻之俗坏,则中人以下变为小人者亦多矣。”上以为然。(节选自《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事迹》)【注】①昼:齐国地名。②高子:孟子的学生。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王犹足用A为善B王C如用D予E则岂徒齐民F安G天下H之民举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恶,指哪里、怎么,与《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的“恶”用法和意思都不同。B.不予追,指没有追回我,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不吾知”结构相同。C.固辞,文中指坚决推辞,其中的“固”与成语“根深蒂固”中的“固”意思不相同。D.中人,文中指普通人,与贾谊《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孟子要么就是没有识人之明,要么就是贪图功名利禄,尤其不满他离开齐国时恋恋不舍的迟缓。B.孟子认为自己在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开非但不迟缓,反而可说走得太快,他一直希望齐王能够改变主意任用自己行仁政,尹士听说后十分惭愧。C.皇上质疑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王安石表示经术正是施政的基础和凭借,并指出施政的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度,改变朝中风气。D.对于齐王的不遇,孟子不愿意轻易放弃;对于皇上的重用,王安石不愿意轻易上位:两人的选择看似不同,实则都是想施展抱负,造福苍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2)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桂林集句张孝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江南驿使未到,梅蕊破春心。繁会九衢三市,缥缈层楼杰观,雪片一冬深。自是清凉国,莫遣瘴烟侵。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家种黄柑丹荔,户拾明珠翠羽,箫鼓夜沉沉。莫问骖鸾事,有酒且频斟。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蕊破春心”一句写桂林春早,既使用了拟人修辞,又极具动感,暗含欣喜之情。B.“莫遣瘴烟侵”使用了对话的口吻,词人请求天公不要让瘴烟侵袭桂林,情真意切。C.“青罗带,碧玉簪”两句分别写桂林的江流和山川,两个比喻形色兼备,生动形象。D.“莫问骖鸾事”两句的意思是诗人满足于桂林的生活,从此无心政事,以饮酒度日。15.桂林的“宜人”之处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来形容阿房宫楼阁的高大宏伟,这一夸张的写法与郦道元用“__________”来形容三峡重峦叠嶂的高峻非常相近。(2)天上的星宿常常触发文人的情思,所以古代诗文中不乏包含星宿的句子。例如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和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3)生活中,我们常有对某个情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体验,这种微妙难言的感觉,或许可以借用陶渊明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地失去效用,②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③便漠不关心它们,④这是错误的思想。因为我们过去的典籍,我们阅读它,研究它,可以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这便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须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仿效的。碰见文言中不懂的词汇,除了请教国文老师而外,必须自己去查字典,以求“甚解”。如文言中的“驰骋文场”这成语,有人译到外国去是“人在书堆里跑马”的意思,这岂不是笑话吗?又如“巨擘”,原意是指人的大拇指,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在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是用来表扬的赞语。这些地方就得留神,才不会出错。再举一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在辞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更说出另一种道理,它暗示人生,。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钢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这两句新诗,它的含意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17.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18.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A.一目十行B.手不释卷C.自以为是D.囫囵吞枣19.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巨擘”一词的解读,从下列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进行解说。要求能准确理解词语,语言表达流畅,句式与画横线的句子基本一致。眉目琢磨峥嵘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12个字。21.本文是朱自清1944年在昆明中法中学的演讲《怎样学习国文》中的一部分。文中多处交替使用人称代词“我们”和“你”,请简要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现代文阅读(三)中,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民族在向现代文明进发的同时,也告别了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辞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否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发展,原本传统的生活就一定会消失呢?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C2.A3.B【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影响诗人情感情绪的并不是客观对象,而是诗人已有的人生经历”错,原文是说“语象和物象的不同,说明诗人的主体情绪与情感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至少不是由它完全左右的”,可见,原文强调诗人情感情绪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而且原文也没有说影响诗人情感情绪的是“诗人已有的人生经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论述了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错,文章由音乐中不同的音调引发不同的联想引入,论述的是诗歌的语言节奏中也会有一种形象感,从而引出语象和物象的内涵及其关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语象和物象不是统一的关系”错,由原文说“像《蜀道难》这种语象和物象相统一的情况”可知,“连峰去天不盈尺”两句中,语象和物象是统一的关系。C.“客观表明了情与景的主客关系”错,原文是说“像《蜀道难》这种语象和物象相统一的情况,则体现了另一种主客关系,即客体完全吸引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其情绪完全是由现时面对的客观物象所决定的”,可见,原文是说当诗歌中语象与物象的统一时,客观表明的另一种主客关系,是客观物象和主体情绪的关系,并不只是“情与景”的主客关系。D.“因而浪漫主义诗歌与普通人生活更远,文学价值也更高”错,原文是说“浪漫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稀有的、特殊的精神体验,而现实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日常的、一般的、细微的生活体验,因而前者的情感性更强于社会性,而后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义更强于一般的情感性”,可见,原文是把和重视的内容作比较,得出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感性更强,现实主义诗歌的社会性更强的结论;选项说法强加因果,且于文无据。故选B。4.A5.D6.①专注冷静的科学态度:如赫兹实验时的专心致志与全神贯注;②善于借助前人的研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如赫兹对麦克斯韦预言的继承与实现;③以追求真理为最大价值的科学精神:如赫兹可能不在乎电磁波的商业运用,而以探索自然奥秘本身为乐的纯粹与执著。【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新的猜想”错误,原文有“想象着电容两端电压不断上升的情形。在电学领域攻读了那么久,赫兹对自己的知识是有充分信心的”,可知火花表演不是新的猜想,是意料之中的事。C.“这证明了麦克斯韦理论在数学上的完美性”错误,原文为“麦克斯韦惊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原来电磁波一点都不神秘,我们平时见到的光就是电磁波的一种”,应是证实了麦克斯韦预言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即电磁波真实存在。D.“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后来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无限电通讯领域的专利市场”错误,原文有“与此同时俄国的波波夫也在无线通讯领域做了同样的贡献”,没有说俄国的波波夫是受了赫兹关于电磁波的论文的激发,选项于文无据。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D.“以此凸显他痴迷自然、与世隔绝的形象”,原文有“他是那种纯粹的科学家,把对真理的追求当做人生最大的价值”,应是以此证明“作为纯粹的科学家,他把对真理的追求当做人生最大的价值”的观点。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本题要求就赫兹求证电磁波经历,来概括其科学研究的素养,即根据人物的行为来概括其科学品质。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赫兹就站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摆弄他的那套装置”“赫兹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那两个几乎紧挨在一起的小铜球”,从中可知,赫兹实验时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具有专注冷静的科学态度;“赫兹更紧张了,他不是要看这个装置如何产生火花,而是为了求证那虚无缥缈的‘电磁波’的存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啊,它看不见,摸不着,到那时为止谁也没有见过。可是,赫兹对此坚信不疑,因为它是麦克斯韦理论的一个预言”“电磁波真实地存在于空间之中,正是它激发了接收器上的电火花。麦克斯韦惊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预言的真实性,继承与实现了麦克斯韦预言,可见他具有善于借助前人的研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他是那种纯粹的科学家,把对真理的追求当做人生最大的价值。就算他想到了电磁波的商业前景,也会不屑去把它付诸实践吧”,赫兹可能不在乎电磁波的商业运用,而以探索自然奥秘本身为乐的纯粹与执著。可见他具有以追求真理为最大价值的科学精神。7.D8.①坚守家园,眷恋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者。众人下山后,“我”和安草儿留了下来,守护着火种、驯鹿和那片星空下的生活。②热爱自然,崇尚自由,与山林相伴相融的遗世者。在“我”眼中,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我”无法接受远离山林的生活。③充满温情却又满怀苍凉的见证者。“我”年已九旬,一方面对崇尚自然的部族文化仍充满火一样的热情,另一方面只能满目苍凉的注视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9.①处,作者将雨雪拟人化、情感化,用“老熟人”“看老”等诗意的语言描摹出“我”和雨雪亲密无间的脉脉温情,勾画出一幅唯美而苍凉的画面,隐含着“我”对传统文化的顽强坚守。②处,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刻画安草儿“喜欢干活”的勤劳,为驯鹿敷药的善良温情,表现出部族文化的单纯美好,闪烁着诗意的人性之光。③处,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夹杂着“我”对“这团火”的激情,“这团火”既是写实,更具有文化象征意味,寄寓着“我”对山林和传统生活深深的爱恋和顽强坚守,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对年轻一代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未来将会迷失自我的担忧”错,小说从森林的火种联想到布苏的火,表现出“我”对自然赤诚的爱,对淳朴自在的生活与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坚守。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文章写其他人都下山了,只有“我”和安草儿留了下来,“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这团“火”不仅是自然的火种,更是鄂伦春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是文化火种;而驯鹿和星空也代表古老的自然的生活。可见,“我”是家园和眷恋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者。“我”在山上住了一辈子,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在“我”眼中,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我”无法接受远离山林的生活。可见,“我”是遗世者,热爱自然,崇尚自由,与山林相伴相融终生。“我”年已九旬,对崇尚自然的部族文化仍充满火一样的热情,“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其他人选择离开这里时,我感到担忧,“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年轻一代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我”无力阻止,这表明“我”只能满目苍凉的注视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综上可见,“我”又是充满温情却又满怀苍凉的见证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分析三处画线句,要扣住颁奖评语中关键词“温情”“诗意”“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来回答。第①句是“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老熟人”一词把雨和雪拟人化,表明我和雨和雪之间相处时间长、交情深,两个“看老”赋予雨雪以人的动作,读者可以想象一个九十岁的老人和雨雪深情凝望的画面,拟人手法描摹出“我”和雨雪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情意,用“我有九十岁了”隐含着“我”对传统文化的顽强坚守。第②句是“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蛰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安草儿喜欢干活”,刻画安草儿勤劳的形象。“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蛰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安草儿为驯鹿敷药,表明他关心动物的善良、温情的性格特点。安草儿身上有着部族人民的纯净之美,勤劳、善良,与自然和谐相处。安草儿身上表现出部族文化单纯和美好,也闪烁着诗意的人性之光。第③句是“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作者叙述着“我”一直守着这团火、不让火熄灭的事情,语气看似平静,但是平静的叙述中夹杂着“我”对“这团火”的激情,表现在“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句话。最后一句中“这团火”,是写实,指牧民留下的火,温暖过他们的生活的火;“这团火”又是虚写,具有文化象征意味,守住火不让火熄灭,象征“我”对山林和传统生活的顽强坚守;“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用比喻的方式,写出“我”对火、对山林、对自然、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爱恋和珍视,所以,该句看似叙述平静,却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10.BEG11.A12.C13.(1)向国君进谏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拼尽全力后才住宿吗!(2)即使有独到的真知灼见,恐怕也来不及见到功效就被不同意见战胜。【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仅仅让齐国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全都可以安居乐业了。“王”名词,运用名词断句法看,在句中分别作主语,一个句子是“王犹足用为善”,一个句子是“王如用予”,“则”连词,常用在句子开头,可知BE处应断开。“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是对应表意,涉及不同对象,可知G处应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能力。A.错误。“指哪里、怎么”错,应是品行不端、邪恶。/疑问代词,什么。句意:对品行不端的人使他们改恶从善。/他还仰赖什么呢?B.正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追予”。/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句意:没有追回我。/没有人了解我也没什么。C.正确。坚决推辞。/稳固。句意:一定不会坚决推辞。/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D.正确。均为“普通人”。句意:那么普通人(中等资质的人)成为君子的人就多了。/才能不如普通人(中等资质的人)。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皇上质疑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错误。由“朕知卿久,非适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可知,认为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的是他人,不是皇帝,皇帝是了解王安石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谏于其君”,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其君谏”;“受”,被接受;“悻悻然”,怨恨失意样子;“去”,离开;“穷日之力”,拼尽全力。(2)“虽”,即使;“昭然独见”,独到的真知灼见;“效功”,见到功效;“为……所”,表被动。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我对此想不通。”高子把这些话告诉孟子。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就是希望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之后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我即使这样,难道是舍去齐王吗?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仅仅让齐国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全都可以安居乐业了。那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像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拼尽全力后才住宿吗!”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个小人啊。”(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二:熙宁二年二月庚子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最初,王安石拜见皇上讨论天下大事。皇上说“这不是你不能为我推行新政。我一定要拿政事烦劳你,是料想到你的学问如此,也想施行设置,一定不要坚决推辞。”王安石回答说:“我来侍奉陛下的原因,本来就是希望帮助陛下有所作为。然而天下的风俗法度一切都颓废败坏,在朝廷上很少善人,君子庸人安于常规习惯旧例,没有什么知道的;对品行不端的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却都有所顾忌。有所顾忌就在前倡导,什么都不懂的人就在后面应和,即使有独到的真知灼见,恐怕也来不及见到功效就被不同意见战胜。陛下实在想任用我,恐怕也不应该匆忙,我认为应该先当众讲解阐述主张,使他们对我所学的根本与细节不怀疑,这之后才任用我,或许可以大致有所成就。”皇上说:“我了解你时间久了,不是恰好今日。人们都不能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治理天下的理论正是用来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的。果真不足以处理社会上的事物,那么治理天下的理论依靠什么实施呢?”宋神宗说:“不知道你所筹划的治国方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王安石回答说:“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凡是想要使风俗美好,在于增长君子的道义,消除小人的道义,这是因为礼义廉耻都由君子出的缘故。礼义廉耻的风俗大家习惯上沿用,那么具有中等资质的以下的人成为君子的人就多了。礼义廉耻的风俗被败坏,那么具有中等资质的以下的人变成小人的人也就多了。“皇上认为他说的对。(节选自《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事迹》)14.D15.①气候宜人。五岭之外都很炎热,唯独桂林是个“清凉国”。②风光宜人。这里有梅报早春,雪飞寒冬,江似绸带,山如玉簪,山川秀丽,四季分明。③位置宜人。桂林沟通“九衢三市”,楼观林立,是繁华之地。④物产宜人。既有“黄柑丹荔”等各色水果,还有“明珠翠羽”等各种饰物,足见当地物产富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从此无心政事”错误,过度解读。“莫问骖鸾事,有酒且频斟”,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不愿谈论琐碎的事情,而更愿意享受美好的时光,喝酒作乐。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自是清凉国”,夏季岭南炎热无比,唯有桂林凉爽如秋,景色宜人。只用个“独”字便简洁地肯定了压倒一切的地位,把桂林“甲天下”的气候特征表现出来。“梅蕊破春心”“雪片一冬深”“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写桂林的江流和山川,积雪深埋冬季等自然美景让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繁会九衢三市,缥缈层楼杰观”,桂林沟通“九衢三市”,有繁华的街市,高耸的层楼。“家种黄柑丹荔,户拾明珠翠羽,箫鼓夜沉沉”,家家户户种植香甜柑橘、荔枝,还有“明珠翠羽”等各种饰物,足见当地物产富饶,百姓安居乐业。故桂林的“宜人”之处表现在桂林的气候特征,奇山秀水,丰富的物产和繁华的城市风光。16.①.隔离天日②.隐天蔽日③.徘徊于斗牛之间④.扪参历井仰胁息⑤.此中有真意⑥.欲辨已忘言【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蔽、徘、徊、扪、胁、辨。17.语句③,修改为“便漠不关心”。18.D19.示例1:又如“眉目”,原意是指眉毛和眼睛,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事情的头绪或文章的条理,是用来评价做事和写文章的。示例2:又如“琢磨”,原意是指雕琢玉器的方法,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认真而仔细地思索、研究,是用来形容考虑问题的状态。示例3:又如“峥嵘”,原意是指山势的高低不平,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不平凡的岁月,是用来形容人的不凡经历。20.示例1: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示例2:往高处走,追求更高的境界。21.①文中的“我们”是泛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人,文中的“你”主要是指本次演讲的听众。②“我们”和“你”这两个代词的交替使用,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强化演讲的表达效果;同时让语言更加自由、生动,增加亲切感。【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③“便漠不关心它们”错,“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淡,一点儿不关心。作谓语不能带宾语,而在句中,其后带了宾语“它们”,应修改为“便漠不关心”。【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结合语境中“读文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