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路人民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二)_第1页
状元路人民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二)_第2页
状元路人民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二)_第3页
状元路人民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二)_第4页
状元路人民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本卷考查范围:专题三和专题四.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了当时()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步六孤汉姓兀长孙穆陆A.鲜卑与汉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4.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符合鲜卑族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得到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D.代表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利益5.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了汉族的文字和风俗6.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9.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10.下图是北魏时期的画像砖《汉人胡食图》,此图集中表明()A.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B.汉族被内迁的少数民族同化了C.北魏统治者采取强硬措施要求汉族胡化D.少数民族也有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11.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地主占有土地的手段繁多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12.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①它是北宋与西夏签订的和议书②它是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③是北宋在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和议书④从此,北宋对辽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③④13.从下表中,得出的信息是()年代岁入(缗)岁出(缗)真宗天禧末年(1021)150850100126775200仁宗皇祜元年(1049)126251964英宗治平二年(1065)116138405120343174非常费:11521278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B.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14.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②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5.“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这首“庆历新政”时流行于首都东京的歌谣反映了()A.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B.“庆历新政"取得了成功C.“庆历新政"推行期间,京城相当平静D.“庆历新政”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16.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之关键,注重任人唯贤B.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之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之关键,加强保甲制度D.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之关键,变法只重经济17.下列关于免役法实施后所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富户交的免役钱比以前增加了许多D.贫苦人家的免役钱少,可以轻松支付18.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A.背诵诗赋词章B.学习“四书五经"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D.依靠“恩荫"23.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A.王莽改制B.周世宗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24.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加强军事力量B.解决财政困难C.铲除割据基础D.抑制土地兼并25.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D.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5分。)26.(8分)阅读下列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回答:(1)魏主是指谁?(2分)(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2分)(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2分)(4)提出论据的意图何在?(2分)7.(13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2分)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2分)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材料三(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29.(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子驷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教唆太子故意犯法,商鞅毅然对公子虔和公孙贾分别施以劓刑和黥刑。《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当时一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的评断,说他时刻盯着秦国不法的贵族子弟。(2)材料二中的“人"主要代表哪些阶层的利益?(2分)王安石采取的哪些主要措施导致他们不断攻击新法?(2分)(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1分)请简要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位改革家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分)选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AAABBDABCAACADABDCCBBBCBD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5分。)28.(14分)(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4分)(2)设市易务。(2分)一方面平抑物价,另一方面政府收购客商不能出售的货物,然后客商从官府赊取货物出售,向政府交纳一定息钱。(4分)(3)在一定程度上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