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11现代文阅读(解析)_第1页
天津市东丽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11现代文阅读(解析)_第2页
天津市东丽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11现代文阅读(解析)_第3页
天津市东丽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11现代文阅读(解析)_第4页
天津市东丽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11现代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天津市东丽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11现代文阅读(解析)天津市东丽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11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2020·天津东丽·统考二模)阅读《人体的独特性》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人体的独特性

①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体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碳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③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④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子宫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⑤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⑥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⑦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⑧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原文有改动)

1.本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人体的独特性,下列内容中并未涉及的一项是()

A.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和长相

B.牙齿和呼吸

C.指纹和步态

D.耳朵的形状和心跳

2.以下各项对于第⑧段画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美国和荷兰的破案手段高超。

B.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美国和荷兰的破案手段高超。

C.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

D.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

3.下列各项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自然段说明了人类个体具有独特性,交代说明对象,引出下文。

B.第①②⑤自然段中的加点词“据估计”“大约”“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C.指纹的形成受基因的影响,也就是说兄弟姐妹之间的指纹应该是相同的。

D.文章结尾处的“唯一”与开头的“独一无二”相照应,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形式。

(2020·天津东丽·统考二模)阅读《半碗月亮》,回答下列小题。

半碗月亮

顾晓蕊

①我去参观画展,在一幅画前驻足,仰头久久凝望一淡墨勾染出的矮墙,院内繁花似锦,墙外一条弯曲的土路伸向远方,一轮皎洁温润的圆月斜挂天上。这是一轮乡下的月亮,细看果然题名:乡间月色。

②这幅画将我的记忆带回遥远的童年,那样明晃晃、清亮亮的月亮是来自乡村的,是从吟诵千年的《诗经》中走出来的,脚步轻盈,姿态清朗。不似城里的月光,隔着灰蒙蒙的云层,躲躲闪闪,晦暗不明。

③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月亮的晚上,乡下是不用点灯的。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村民踏着月光归来,烧火做饭,而后端起碗聚在路边树下。在月光的映衬下,每张清秀的、粗粝的、沧桑的、褶皱的年轻或年老的脸上都泛着光亮,吃着聊着,扯谈着田间的活计。

④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疯跑玩耍,我很少参与其中,尤其金枝、银枝两姐妹在时。我那时六岁,性格内向孤僻,经常或倚或坐在矮墙上,一个人看月亮。我觉得他们是一伙的,我跟月亮是一伙的,要不怎么我笑它也笑。一缕镂饭香钻入鼻中,我不停地朝路上张望。待到母亲披着银白色的月光,扛着锄头缓步走来,我便跳下墙飞奔上前。

⑤那年初春,我患了病,咳嗽得很厉害。母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十几里外的乡医院看病。药吃了不少,病却不见好转,那天母亲又带我去乡里看病,回来天色已晚。站到院墙外,我捂着心口剧烈地咳嗽着,一只鸟惊飞在月色中。

⑥柴门突然开了,门里站着位身穿军装的清瘦男人,是父亲。他挟带着海风的气息风尘仆仆地归来,听邻居说母亲带我看病去了,下厨把饭做好,等候我们回来。母亲惊喜又慌张,目光温柔而甜蜜地缠绕在父亲身上,看他进灶间把汤盛好,端到院中石桌上。

⑦我冷冷地看着父亲,心里说不出是怨是恼。他常年不在家,把地里的活撂给母亲,偶尔回来住几天又走了。我恨隔壁家的金枝、银枝,她们的眼睛很大,可心是盲的,脑袋里装满了恶作剧,不时爆出一串嘲笑,但我羡慕她们有个壮如黑塔般强悍的爹,俩人经常骄傲地跟随其后。

⑧碗里装大半碗粥,稀得照见人影,我心里更觉委屈,干脆坐着不动。父亲轻叹一声,愧疚地垂头,旋即兴奋地说道:“快看,碗里有什么?”我低头看,什么也没发现。“碗里有个月亮。”父亲又说。可不是吗?碗里有一个白胖的月亮,连母亲也看呆了,分外惊喜,说:“像个剥皮的鸡蛋。’

⑨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卖掉了家中攒了半年的鸡蛋。我心情好起来,捧起碗小口地抿着,直到把碗底舔得一干二净。

⑩饭后,父亲端出碗水煮大蒜,笑着说:“里面放了冰糖,能治咳嗽的,就着月亮喝下去吧。”那时冰糖稀缺,市面上买不到,是父亲从部队带回来的。那夜我睡得酣甜,仿佛肚子里真的卧了个月亮。

随后的几天晚上,我喝着稀粥外加冰糖水,父亲陪我一起赏月,看碗中的月亮碎了又圆。一周后,他匆匆返回时,我的咳嗽竟完全好了。

随着父亲转业,我们家搬进了城里。我是在多年以后,才懂得父亲的用意之深——心有明月自澄净。只是我至今未曾问过,坚守海岛的那些艰苦又寂寥的夜晚,他是否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思潮起伏?

在静寂的夜里,我又梦见小山村,碗中的月亮轻轻地晃荡着,洒落一枕思念。朦胧间月亮从碗中升起来,变得又大又亮悬在空中,使我放下纠结与挂碍,心中一片空明清澈。

(选自《儿童文学·选粹》,原文有改动)

4.文章围绕月亮写了多件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和提示进行简要概括。

村民月下扯谈——①______——六岁时“我”矮墙看月——②______——饭后就月亮喝冰糖水——③______

5.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亲轻叹一声,愧疚地垂头,旋即兴奋地说道:“快看,碗里有什么?”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中由画中月亮联想到童年时乡村的月亮,从而引出下文童年时代“我”与“月亮”相关的美好回忆。

B.第④段写到隔壁家的金枝、银枝,是为了突出“我”以及其他农村孩子的快乐无忧的生活。

C.第⑥段加点词语“惊喜”“慌张”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见到常年不在家的丈夫时的喜悦与幸福。

D.第段中写“我”猜想父亲是否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思潮起伏,表现出多年后对当年父亲常不回家依然不理解和怨恨。

E.文章结尾再次写到“碗中的月亮”,温馨浪漫而又略带忧伤,烘托出对亲人的浓浓思念,点明了主旨。

7.文章以“半碗月亮”为题有何作用?

(2020·天津东丽·统考二模)阅读《成大事者必有静气》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稣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实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诚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

(选文有改动)

8.下面对选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B.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C.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

D.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

9.依据选文第②自然段谢安的表现,对“静气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轻描淡写,增长才干。

B.不慌不忙,随意指挥。

C.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

D.既要沉得住气,又要喜形于色表现出乐观。

10.结合选文,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

B.选文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突出了读书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养静气需要淡泊名利”的道理。

C.选文第④自然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第⑦自然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

D.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

(2020·天津东丽·统考二模)阅读《苔藓》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苔藓

李汉荣

(1)苔藓。苔藓。苔藓……

(2)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

(3)苔藓。苔藓。苔藓……

(4)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且漫向纸外,漫上桌子,漫上地板,漫上大街……

(5)但我分明知道:除了“苔藓”这两个字是苔藓,是碧绿的、幽蓝的、古朴的、静美的,其他的一切,纸、墙、大街,都是失去苔藓再也不生长苔藓的工具、场所和建筑物。

(6)苔藓是多么好的东西呀!苔藓是世界最原始的植物,是大地最初的颜色,或者说,苔藓是大地留下的它处女时代的纯真记忆。

(7)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下面是厚厚的腐殖土,留存着鸟声、落花和生灵们的故事。踩着柔软而潮湿的苔藓,我知道,我是踩在千年万载的时间上。

(8)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多少世纪过去了,它们也不歇歇肩,改变一下姿势,这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了!我能像一块石头那样站立两分钟吗?而他们却站立了两千年、两万年、两亿年!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一边负重站着,一边尽力挽留一丝一缕水土,营造和培育属于自己的绿色!那薄薄厚厚的苔藓,收藏着也分泌着天地间最珍贵的水分。谁不会为造化的艰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大自然的每一笔都是杰作,即使最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抹,也足以让我们心惊。

(9)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憩园。修道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万丈红尘,我自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人欲望的膨胀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买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放的喜悦而吉样的神色?

(10)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王维、苏轼的诗文中见过苔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读着这些诗句,我好像一步返回古代,返回到诗经时代的大自然,返回到那长满苔藓、车前草、三叶草、野百合的阡陌小径和古道!返回到那生长明月清风白云,孕育诗情画意哲思的田园和山水中!想想这样的情境:天上白云飘过,地上众鸟啼鸣,远处是葱茏无边的林莽,眼前是原野、小桥、流水、人家,一条铺着苔藓、摇曳着苇草和狗尾巴草的小径将远山近水和三五行人连接起来,将人与无边的自然连接起来。世界,是一首怎样浑然纯静的诗!

(11)每一次诵读古文,读到苔藓幽径的句子,我就禁不住出神。它引我沿着诗中那小径,走向时间的深处和更深处。

(12)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也许只有在深山老林中尚存一些残余。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人的劫掠!城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电子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

(13)在滚滚的人欲面前,古老的大地竟无力守住它最原始的记忆——那幽蓝纯朴的苔藓。

(14)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和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

(15)苔藓在我们的文化中、意识中、诗歌中消失了。电脑写作、电脑排版,电脑传递,电脑阅读;但是,把全世界的电脑集中起来,能构思和培育出一寸仅仅一寸鲜活的苔藓吗?

(16)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

(17)在人撤退的地方,苔藓会温柔地去占领,然后就有碧绿的幽蓝的记忆渐渐复活和呈现。

(18)是的,在自然面前,在永恒面前,人应该懂得敬畏,学会静默和倾听,甚至发自内心的谦卑。因为“我们唯一能获得的智慧是谦卑的智慧”。

(19)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

(20)苔藓。苔藓。苔藓……

11.请结合选文,概括看见不同处所的苔藓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1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1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苔藓”是本文的抒情载体,也是全文的线索。

B.“苔藓在我们的文化中、意识中、诗歌中消失了。”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失去了对自然的尊敬,失去了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

C.“它引我沿着诗中那条小径,走向时间的深处和更深处。”这句话表现出希望重回古代,过古人的生活。

D.“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薪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用反问句表现出对人类丧失本真的痛心。

E.“苔藓。苔藓。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14.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敬畏苔藓怎样的品质?

(2020·天津东丽·统考一模)阅读《防治“手机脖”——请昂起你的头颅》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防治“手机脖”——请昂起你的头颅

①听说过“鼠标手”“屏幕脸”“电脑眼”,可你听说过“手机脖”吗?

②所谓“手机脖”,就是长时间保持低头、颈部前倾的姿势玩手机,造成的颈部不适或颈椎病。长期低头会导致颈椎椎间盘的压力不均衡,以及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的松弛和肌肉的僵硬,致使颈椎正常的生理前凸消失变直,甚至“反屈”,进一步加速颈椎的退变。随着“手机控”们越来越多,“手机脖”已成为新一代的全球疾病。

③据了解,一个正常人的头部重量大约是4.5~5.5kg,当人前倾查看手机等电子设备时,往往呈现60度角的倾斜。根据物理学的杠杆原理以及重力作用,此时颈椎所承受的重量达到了25kg或以上。如果长时间保持固定的姿势,很容易会遭成颈部不适,出现疼痛或僵硬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头、恶心、呕吐等各种临床症状;长此以往,往往会加重颈部损伤,引发颈椎病。

④要预防“手机脖”,医生建议从改变生活习惯做起。改掉不良姿势,日常用手机可以将手机举高,使手机屏中心与眼睛在同一高度,使头部保持垂直,减少因低头玩手机给颈椎带来的负担。生活中不要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使用手机,建议每隔半小时活动下颈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可以适当做扩胸运动,改善颈部肌肉群的紧张度,缓解颈部肌肉疲劳。

⑤此外,正确的坐姿能够减轻颈椎的损伤。颈椎就像一个吊塔,后方肌肉就是吊索,如果长期低头,肌肉长时间劳损,易引起颈椎间盘突出、椎不稳等。较为有利的坐姿应该是膝盖、腰椎和手肘都呈现90度。平时应该将办公室的电脑放在与自己视线水平的位置,尽量将键盘放在手垂下来就能接触到的位置,注意保持上身的笔直,以减少脊柱的负重。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坐姿,在电脑前坐40分钟至1个小时后,就要起来活动活动,或者换个姿势,可以仰仰头或做做伸展运动等,是预防颈椎病的一大法宝。

⑥专家还建议,定期锻炼,放风筝、跳舞、打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预防“手机脖”的运动方式;适当的放松也是保护颈椎的有效方式,如拉伸运动、耸肩运动、颈部伸缩运动等。以颈部伸缩运动为例,我们可采取坐或者站的姿势,开始缓慢地抬头,尽力把脖子伸长,并将胸腹一起往上拉伸。需要注意的是,在做运动或放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不宜过度仰头,也不能随意大幅度转动头部,以免导致颈部受伤。

(选自《海丝商报》,有删改)

15.预防“手机脖”的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倾查看手机时要呈现60度角的倾斜。

B.改变生活习惯,改掉不良姿势。

C.保持正确的坐姿。

D.定期锻炼和适当放松。

16.下面对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读者真切地意识到此时颈椎承受的重量,进而说明保持此姿势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B.文章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颈椎和后方肌肉的紧密联系。

C.文章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预防“手机脖”的运动方式。

D.文章第⑥自然段把运动和放松作比较,为了突出“运动要适度”这一结论。

17.下面说法与原文表述的意思不一致的一项是()

A.如果长时间保持固定的姿势,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各种症状。

B.日常用手机将手机举高,使手机屏幕中心与眼睛在同一高度,能减轻颈椎负担。

C.在电脑前坐40分钟至1个小时后,就要起来活动活动,这是预防颈椎病的一项措施。

D.在做运动或放松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原则,不过度仰头,也不随意大幅度转动头部。

(2020·天津东丽·统考一模)阅读《唯有垂杨管别离》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唯有垂杨管别离

李修文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原本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岳老师和小病号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测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她心想“小病号,首先是个病人呀!”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⑧小病号就要去北京的那天早晨,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却清楚地知道,小病号已经理解了自己的心意。她又开始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原文有删改)

18.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

19.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丝红晕。

2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病房里,岳老师和小病号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

B.第②自然段“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这句话中“每一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用,写出了岳老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抓紧给小病号上课的情形。

C.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测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D.小病号转院去北京的那天早晨,他跟岳老师道别。岳老师将已经编写完整、装订精美的教材放在小病号的口袋里,然后拍着他的肩膀,跟他挥手。

E.在文章中,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述方式,通过记叙岳老师在自己上班的学校里忘我工作的事迹,表述了全文主旨:赞美岳老师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21.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021·天津东丽·统考一模)阅读《药品环境污染》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药品环境污染

①过去30年,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伴随着各类药品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开始意识到,人类社会在21世纪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即药品环境污染。

②药品环境污染是个全球性问题。《环境毒理学与化学》杂志新近发布了一份德国IWW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名为《环境中的药品——全球现状与视角》。该报告中提到,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搜集的1016篇药品环境污染原始研究文献和150篇综述文章进行分析,在覆盖联合国五大区域的71个国家的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发现了631种药品及其转化物。其中16种药品残留在上述所有区域的地表水、饮用水和地下水中,包括多种抗生素、止痛药和激素。在收集的检测数据中,关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的药品含量的数据分别占了总数的47%和40%,地下水和饮用水占了8%。

③之所以可能发生药品环境污染问题,与药品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原理不无关系。药品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后,其活性成分有一部分在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可能直接或通过废水系统等进入环境。一般来说,口服用药剂量中30%~90%的活性成分最终会被排出体外。人类用药量的增长和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场使用的大量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也使得经由体内排放到环境中的药物量急剧增大。

④另外,不仅仅是经由体内排放到环境中这一途径,在药品的生产和废弃过程中也可能会有部分药品成分被排放到环境中。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进入饮水系统,最终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⑤在环境残留的各种药品中,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更为严重的影响。对于公共卫生来说,尤其需要关注日益严重的抗药性病原体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估计到2050年,耐药性问题将可能导致每年有约1000万人过早死亡。

⑥残留药品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1999~2007年间,印度的秃鹫数量急剧下降,减少95%以上。人们调查后发现,导致秃鹫死亡的原因是秃鹫食用的家畜尸体中含有止痛药双氯芬酸。在印度政府对这种兽药下了禁令后,秃鹫数量有所回升。

⑦目前,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药品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展开全球行动。那么,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呢?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是主要的解决方式,加强药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管理也同样是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方式。此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及时回收废弃药品,也是有效控制药品环境污染的主要方式。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设置回收设施,收集来自居民的过期及多余药品。再如,在居民购买药品时向其发放废弃药品污染环境的宣传单。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22.下面对第⑦段中所说明的“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方式有哪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

B.加强药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管理。

C.残留药品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D.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及时回收废弃药品。

2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30年,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

B.伴随着各类药品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开始意识到,人类社会在21世纪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即药品环境污染。

C.《环境中的药品——全球现状与视角》杂志新近发布了一份德国IWW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名为《环境毒理学与化学》。

D.之所以可能发生药品环境污染问题,与药品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原理不无关系。

2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品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后,其活性成分有一部分在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可能直接或通过废水系统等进入环境。

B.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可能”,表示推测,不很确定,说明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也存在不进入饮水系统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在环境残留的各种药品中,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更为严重的影响。

D.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和下定义三种说明方法,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残留药品对环境的污染。

(2021·天津东丽·统考一模)阅读《槐花飘香》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槐花飘香

申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8日,原文有删改)

25.文章以“槐花飘香”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6.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加点词语,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述效果。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

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①自然段由小区里的槐花开了,联想到飘着槐花香的故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行文简洁自然。

B.文章第④自然段中,“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样从树上掉落”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槐花的浓郁香味。

C.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比如第⑤自然段在写等待槐花蒸菜出锅时,用“心不在焉”一词,就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的期待心理。

D.文章第⑦自然段中,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爱上了槐花蒸菜,拿筷子夹了一块,我们家的故乡情愫也开始传承到儿子身上。

E.文章第⑧自然段中,伯父院里的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句,饱含着对伯父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28.文章第⑨自然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

(2021·天津东丽·统考二模)阅读《寒门贵子,贵在奋斗》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①古人云:“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观点也许有些片面,但它对于当今处于寒门的青年来说确实是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

②那么,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③“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贵”代表的是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努力创造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④寒门贵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刻苦奋斗和拥有的社会信任以及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丰富的面向,同时,网络也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一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炼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生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

⑤当今社会,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但寒门贵子的诞生,在于自己的打拼。一篇名为《寒门贵子》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关于一个“奋斗”的故事。

⑥由此看来,努力奋斗,成就寒门贵子。

(选自2017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9.文章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A.寒门贵子,贵在奋斗。B.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

C.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D.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

30.下面关于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富二代、官二代中“停留在人生浅表”的“贵”与寒门青年的“贵”加以比较,有力论证了论点。

B.第③段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寒门学子何江的话,论证了“贵”代表的是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这一观点。

C.第④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湖北青年石神伟成为正能量“网红”的事例,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第⑤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文章《寒门贵子》当中的话,论证了“寒门贵子的诞生,在于自己的打拼”这一观点。

3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贵”指的是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B.第③段加点字“传统意义”指的是“有一技之长,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

C.第④段中“奢侈品”是个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一种可贵的、难得的品质。

D.第⑤段中画线句的意思是即使命运让“你”出身于寒门,但“你”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进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1·天津东丽·统考二模)阅读《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回答下列小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气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32.请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33.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3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开门见山点出话题,并与标题相呼应。“非家乡的炊烟莫属”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了肯定的含义,加强了语气,突出了炊烟在思乡主题中的重要地位。

B.第②段是过渡段,通过“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诗,引出下文话题,引起对儿时自家炊烟的回忆。

C.第⑤段母亲的话“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突出了在物质匮乏时期一家人对饭香的期待。

D.文中多次引用诗词中炊烟的描写,将普通的乡村景象上升到文学意向的高度,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抒发了的喜爱之情。

E.文章采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等多种表述方式,笔触平实而富有文采,感情真挚,读来温情满怀。

35.本文借写故乡的炊烟,表述了哪些思想感情?

(2022·天津东丽·统考一模)阅读《保护臭氧层任重道远》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保护臭氧层任重道远

①2020年春季,北极地区继2011年后再次形成臭氧洞。此次臭氧低值区域面积约600万平方公里,其中符合臭氧洞标准的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成为史上最大的北极臭氧洞。臭氧层保护的紧迫性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②臭氧洞主要出现在极地地区。与南极每年春季都会出现臭氧洞相比,北极臭氧洞的出现频次非常少,规模也不及南极臭氧洞动辄超2000万平方公里。然而,由于北极周围地区人口相对稠密、人类活动活跃,当臭氧洞形成并维持时,可能侵入中高纬度造成严重影响。

③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臭氧层位于距地面25~35公里的高空,臭氧洞并非真正的洞,而是指臭氧浓度显著低于周围臭氧层。低温、太阳辐射和臭氧损耗物质的存在,是臭氧洞出现的必要条件。

④大气中约90%的臭氧处于臭氧层,另有10%左右位于近地面。近地面的臭氧是光化学烟雾主要组成部分,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破坏植物。与之对比,臭氧层中的臭氧可以隔绝和吸收太阳辐射中危险的紫外线成分,让地球表面更安全。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得益于臭氧层的保护,生物从深海走向浅海和地球表面,演变出复杂多样的物种。然而,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含有卤族元素的化合物,包括作为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和清洗剂的氟利昂和哈龙等物质。这些化合物随大气环流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形成臭氧损耗,破坏臭氧层的完整,进而影响地球的宜居性,对生物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⑤为应对臭氧损耗问题,国际社会于1987年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该协议得到了联合国各成员国的积极响应。然而,人类近百年排放至大气中的臭氧损耗物质不仅数量巨大,且生命期长达50~100年,减少过程极其缓慢。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最新臭氧层耗损科学评估报告,经过30年的努力,人类避免了严重的臭氧损耗危机。不过,要使南极臭氧洞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预计要到2060年之后,而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初的水平,则需要到2100年左右,保护臭氧层仍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7月9日,有删改)

36.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北极周围地区的臭氧洞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B.臭氧层对地球表面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

C.人类活动造成极大的臭氧损耗,破坏了臭氧层。

D.臭氧层对地球意义重大,保护臭氧层任重而道远。

37.下面对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北极出现的臭氧洞情况并不严重。

B.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极地不同地区的臭氧洞出现情况不同。

C.使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北极较南极出现的臭氧洞频次少、规模小。

D.使用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南极和北极地区都会出现臭氧洞。

3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地区2020年形成的臭氧低值区域中,符合臭氧洞标准的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

B.文中所说的“臭氧洞”指的是臭氧浓度显著低于周围的臭氧层,并非真正的空洞。

C.第④段中的加点词“约”“左右”表估计、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D.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按照由总到分的说明结构,说明了要继续重视对臭氧层的保护。

(2022·天津东丽·统考一模)阅读《早起》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早起

罗瑞花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鸭……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一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皙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鲜。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满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子;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39.本文重点写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的往事,请选用原文词语填上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割牛草——___________

40.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现力。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41.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有什么作用

4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我”的记忆里,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每天黎明即起,拿木梳梳理好短发,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

B.爹是一个很有土地情结的农民,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爹身上,后来爹又开代销店做生意。

C.娘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

D.文章第④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早起生命的蓬勃和美好;表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深化了中心。

E.本文以“早起”作为题目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充当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二是交代了全文的内容,早起做事:三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2·天津东丽·二模)阅读议论文《生命的力量》,回答下列小题。

生命的力量

刘庆邦

①作为作家,我觉得作家本人应该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②这种力量体现在作家的人格方面,即作家应该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当然,说一个作家有没有生命力量,当然不是指他个人的体力,而是指其智力、感悟能力和思想水平。此外,一个人只有对世界有他独特的看法,有独立思想的习惯,其生命才可能是有力量的。相反,如果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世界观,那就没有力量。

③我们中国的作家,我首推鲁迅。鲁迅个子不高,瘦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是非常有力量的。他可称为思想的巨人。他对现实的看法,他的杂文,都体现出他伟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无论何时看鲁迅都是高山仰止,就是因为其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④那么,当代作家中还有谁称得上“生命有力量”?我觉得应该推史铁生,他曾是我的同事,我们同岁。我们交往比较多,我称他铁生兄,我对他一直怀有敬意。他去世后,我们给他开作品研讨会。大家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与表述,来追思史铁生。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可是从精神上,他比我们每个人都高大。我们的身体没有毛病,铁生受限制,哪里也不能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铁生向内挖掘,他的许多思想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因此他的艺术光辉越来越灿烂。因此,作家要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就得向鲁迅学习,也应该向史铁生学习。

⑤当然,这种力量和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阅历,没有经历,其生命肯定是没有分量的,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记》,在于他对生命的忧患不是仅靠积学成就的。学问大,可能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我们说士可杀不可辱,宫刑显然就是一个很大的侮辱。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发愤图强,通过《史记》为生命赢得了尊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很大因素取决于其不同寻常的生命分量。

⑥当代作家也一样,比如莫言,也是经过很多苦难,才写出优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凡是写出好作品的人,其生命的分量都是很重的,其生命的力量都是很强的。

43.如何成为有生命力量的作家?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

B.对世界有独特的看法,有独立思想的习惯。

C.有阅历,有经历。

D.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

44.对本文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不同方面来论证作家如何才能具有生命的力量。

B.文章以鲁迅与史铁生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了鲁迅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C.司马迁受宫刑而完成《史记》的事例,论证了没有阅历,没有经历,其生命肯定是没有分量的这一观点。

D.文中所举事例覆盖了古代、现代、当代,这使文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45.下面各项材料中,可以做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自行车运动员阿姆斯特朗身患癌症,在经过痛苦的治疗之后,重披战袍,七次取得环法自行车大赛冠军。

B.作家李娟从小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在艰辛的生活中怀抱善良与乐观,她的作品为灾难病痛提供了全新的解读。

C.台湾著名画家谢坤山从小失去双臂,努力用嘴写字、画画,用画笔书写了一曲奋斗的先生交响曲。

D.法国作家莫泊桑到30多岁时所写作品一篇都没有发表过,在福楼拜的鼓励下,他继续笔耕不辍,最终成为19世纪“短篇小说之王”。

(2022·天津东丽·二模)阅读《花开屋外,福藏心中》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花开屋外,福藏心中

若蝶

(1)有一年冬天,因生活中的各种不顺,我去外省女友处小住了一段时间。

(2)临近年关,女友带我去山上采风,下山时顺道看望了一位老人。冬日的村庄,寂静安详,透出几分荒凉。女友带我走近一户农家,几间老旧的土坯房静静地卧在北风中,老房的四周围着篱笆院墙。

(3)推开半掩的斑驳的木门,扑进眼帘的是一地的红,像一片片玫瑰花瓣洒落在院中,仔细看是一幅幅写着“福”字的春联。

(4)院当中一位穿着藏青色旧棉袍、戴着风雪帽、满脸堆起沟壑的老人,正手握毛笔,在院中的一张木桌上书写春联。

(5)每写好一张,就有一个五六岁穿着红花棉袄的小女孩,接过去铺在地上。灰白的泥土地面上。铺满了一张张红纸,像一朵朵盛开的梅花。一个个大写的“福”字横七竖八地散落在院中。

(6)来的路上,女友告诉我,这户人家只剩下祖孙俩人,老人唯一的儿子,五年前不幸因病去世,不久儿媳妇离开了家,从此再无音讯。一老一小朝夕相伴,冷暖相依。女友在民政部门工作,逢年过节会给老人送来慰问品。

(7)老人见到我们,忙放下手中的笔,搬出一条长凳,用袖子抹了一把浮灰,招呼我们坐下。

(8)我低头看着一地的红纸,老人的字写得不算好,但每个“福”字都匀称周正,力透纸背。满地的红,像一团团燃烧的火苗,炸开在灰土地上。满脸喜气的小女孩,像欢快的音符,在火苗上不停地跳动着。

(9)陋室破衣,命运多舛,福在哪里?

(10)忽而一阵风过,一缕幽香挟裹而来。啊,是腊梅的香气,我循着花香寻找到东院篱墙边的一树梅花,朵朵鹅黄色的花蕾俏立枝头,像一粒粒米黄的珍珠串在枝干上。我环顾了一下小院,发现小院的四周都种着花草,有芍药、月季、一串红、大丽菊……都是些普通的花草,但春有红月季,夏有美人蕉,秋有菊,冬有梅,祖孙二人的生活里,一年四季都有花香缭绕。

(11)“大爷,写这么多福字干什么用呀?”女友问。

(12)“送给乡亲们的,每年我都给每户人家送几张福字,我也识不了几个字,写不出啥好东西,只能给大伙儿写几个福字。”老人的声音依然洪亮有力,听不出沧桑浸泡过的味道。

(13)“大爷,这娃的娘有消息吗?”我爱怜地看着正在摆弄“福”字的女娃,追问老人。

(14)老人看了小孙女一眼,轻轻摇了摇头。

(15)“大爷,你恨她吗?”

(16)“恨啥呀,孩子有自己的难处吧。”老人说着深嗅了一口梅香:“腊梅真香呀!”

(17)临走时我在女友的耳边叮咛了几句,塞给她五百元钱,女友把钱递给老人:“大爷,国家又给你发钱了,过年了,买点好吃的。”

(18)老人忙用手挡了挡:“怎么又给钱?我们祖孙俩够用了,钱留给别人家吧,我这把老骨头暂时还能拉扯孩子几年,不能老花国家的钱。”在女友的再三坚持下,老人才不好意思地收下了。

(19)老人进屋,拿出一个布口袋递给女友:“这袋花生拿着,自家种的,可香呢。”

(20)谢过后我们起身告辞,我回头再看一眼土墙边的梅花,莹黄剔透,朵朵生香,给荒寂的小院绘出一抹亮色。

(21)福在哪里?就在老人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上。我又望一眼满目春波的小女孩,知道她活在春意荡漾的庭院,爷爷将人世的风雪挡在了门外,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心上也是开着花的。

(22)花开屋外,福藏心中。那一天我给老人送去了物质救济,老人却还给我一份精神救济。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46.选文写了老人的哪几件事情?请仿照例句,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1)、(2)、要把救济款留给别人、(3)

47.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述作用。

满地的红,像一团团燃烧的火苗,炸开在灰土地上。满脸喜气的小女孩,像欢快的音符,在火苗上不停地跳动着。

4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第(10)段是对小院环境的描写,说明老人生活条件舒适,懂得享受生活。

B.第(16)段中的“恨啥呀,孩子有自己的难处吧”一句写出了老人内心的绝望。

C.老人把福记在心中,所以写出的“福”字匀称周正,力透纸背。

D.文章末段巧妙点题,意味深长,同时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引人深思。

E.文章第(9)段承上启下,从上文对爷孙俩居住环境差、衣着简陋和命运多舛的描写,转入后文对“福在哪里”的叙写,增加文章的条理性和语言的流畅性。

49.文章结尾处表示“老人却还给我一份精神救济”,你认为能从老人那儿得到哪些精神救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B2.D3.C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文章第2、3段涉及到“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和长相”;文章第4、5段涉及到指纹和步态;文章6、7段涉及到耳朵的形状和心跳。只有B项的“牙齿和呼吸”在文章中没有涉及。故解析为B。

2.考查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语句“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列举了美国和荷兰运用“耳纹”破案的例子,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据此可排除A和C。语句说明的是“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的特点。可排除B。据此,解析为D。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文章第4段“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子宫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可知,C项“指纹的形成受基因的影响,也就是说兄弟姐妹之间的指纹应该是相同的”的说法是错误的。故解析为C。

4.①孩子月下疯玩②面对大半碗粥我碗中看月③随后几天晩上父女赏月5.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自己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的自责、愧疚的心理;表现出父亲为了让“我”高兴而强装兴奋;体现出父亲对女儿的爱。6.BD7.“月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碗”与“月亮”联系起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颖含蓄,富有诗意,借“月亮”表述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4.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文章从第3段开始回忆童年与月亮相关的往事,第3段写村民月下闲谈聊天;第4段写孩子们在月下疯玩和“我”在矮墙上看月并等待母亲归来;第5~8段叙写“我”患病,父亲突然归来煮粥给我们喝的时候,面对大半碗稀粥,“我”碗中看月亮;文章第10段父亲陪“我”一起赏月。据此,围绕“月亮相关”来概括事件。

5.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作用: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语句“父亲轻叹一声,愧疚地垂头,旋即兴奋地说道:‘快看,碗里有什么?’”,运用的神态、语言和语言描写,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因为感到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而自责、愧疚的心理,为了让“我”高兴而强装高兴的神情,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据此理解作答。

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文章第4段写到隔壁家的金枝、银枝,用金枝、银枝姐妹俩在月光下疯跑玩耍来衬托“我”的性格内向孤僻,不是“为了突出‘我’以及其他农村孩子的快乐无忧的生活”。D.从文章表述的主旨看,第12段中写“我”猜想父亲是否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思潮起伏,表现出“我”已经理解了父亲,并没有怨恨之意。故选BD。

7.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文章的标题是“半碗月亮”,首先,文章围绕着“月亮”回忆了童年的往事,是文章的一条叙事线索,使叙写内容更加集中;其次,把“碗”与“月亮”放在一起,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借“月亮”表述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从而提示了文章的主旨。据此理解作答。

8.A9.C10.B

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从本文的标题“成大事者必有静气”,从文章的开头段引用晚清两代帝师翁同稣教导弟子时的名言“每临大事有静气”,从而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据此可知,解析为A。

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依据文章第2段中的“可谓‘险不惊于心’”和“可谓‘成不喜于色’”可知,对“静气的内涵”是“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故解析为C。

1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选文第5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论证的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这一分论点,不是证明了“养静气需要淡泊名利”的道理。故解析为B。

11.①森林里,感受到历史的悠远;②悬崖上,感动于造化的艰辛和伟大;③寺庙里,感受到宁静淡远的生活方式;④诗文中,仿佛回到浑然纯静的古代。12.排比、夸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类对自然的肆意扩张的恶果,以及人纯真纯净品性的丧失。13.CD14.①敬畏苔藓的谦卑;②敬畏苔藓的坚定顽强;③敬畏苔藓对自然的执着守护。

11.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第7段“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第8段“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谁不会为造化的艰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也足以让我们心惊”;第9段“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第10段“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王维、苏轼的诗文中见过苔藓。……世界,是一首怎样浑然纯静的诗!”来概括作答。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作用的理解与分析。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是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首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这几句话,结构相似,语意递进,通过描述物质文明建设给自然造成的恶劣影响,表述了人们忽略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事实,极具感染力。另外,“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和“我们的身和心日益缺乏弹性和水分”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现代人缺乏古朴、缺乏纯真的现状,以及对返璞归真,静谧安详生活的愿望,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3.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时间的深处和更深处”指久远和更久远的古代,表述了对浑然纯静的古代世界的向往之情。但并不是说希望重回古代,过古人的生活。故选项C的理解是错误的。D项,“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薪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运用的是设问,不是反问。据此,符合题目要求的是CD。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味。解答时,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文章第17段“在人撤退的地方,苔藓会温柔地去占领”可以看出,苔藓的坚定和顽强;文章18段中的“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表现了苔藓谦卑的品质;从“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中“一片又一片”和“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可以看出,苔藓对自然不懈的守护。据此概括作答。

15.A16.D17.A

1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结合“人前倾查看手机等电子设备时,往往呈现60度角的倾斜。根据物理学的杠杆原理以及重力作用,此时颈椎所承受的重量达到了25kg或以上。如果长时间保持固定的姿势,很容易会遭成颈部不适,出现疼痛或僵硬等症状”可知,“前倾查看手机时要呈现60度角的倾斜”会导致“手机脖”,故A错误,选A。

1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D.结合“定期锻炼,放风筝、跳舞、打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预防‘手机脖’的运动方式;适当的放松也是保护颈椎的有效方式”分析,这里用“也是”可知,运动和放松并不是对比关系,这是在举例,故D错误,选D。

1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结合“如果长时间保持固定的姿势,很容易会遭成颈部不适,出现疼痛或僵硬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头、恶心、呕吐等各种临床症状”可知,“很容易”起限制作用,并非一定,“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各种症状”的表述过于绝对,故A错误,选A。

18.(1)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