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三新”是指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目前其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统计部门也应在时代变化下积极创新“三新”经济统计工作,了解“三新”经济内涵,分析“三新”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明确分类标准,完善名录入库体系、优化监测制度,加强过渡性安排、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的开发三方面入手,加强对问题的针对性解决,继而切实摆脱目前的“三新”统计工作困境。关键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统计工作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的重大任务,是在新时期了解经济新常态,落实发展新理念的手段。虽然我国统计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会进行“三新”经济统计,但由于其内容并不完善,且数据收集指标不同,导致其难以精准地反映“三新”经济发展状态。对此,应在新时期积极推动“三新”统计工作优化和创新,尽量构建全面真实的信息收集体系,以此服务新常态,为我国的持续性发展蓄力。一、“三新”经济内涵(一)新产业内涵从理论角度来看,产业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的结合,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象征。当前我国“三新”经济中的新产业,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其一,新技术产业化后形成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入于产业集群后,推动了产品研发、加工和配套服务的一体化,虽然在开发初期会消耗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随着其规模效应的凸显,最终会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其二,利用新技术创新传统产业后,形成的全新产业。我国属于制造业大国,因此在资源消耗方面相对严重,而传统的纺织、化工等相关产业会为追求利益而忽略资源消耗问题。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各界开始认知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难以保护绿水青山。故我国开始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创新传统产业,期望以此构建可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以此为我国新产业的创新提供保障。其三,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出现的新产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这也使相关产业得以出现。目前,基于市场需求而衍生的新产业,多在服务业内集中。例如,送餐服务行业,快递服务行业,皆是为满足人们诉求而出现的新产业。(二)新业态内涵新业态是指全新的发展业态,其和传统的业态相比,更重视构建多元化产品,期望为相关社会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具体来说,就是管理者以全新的服务模式满足社会个体诉求,并针对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制定相关营销策略,以此实现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突破。目前,新业态推崇的个性化服务,已逐渐在旅游、养老等行业中渗透,其主要包含三方面要素。其一,信息技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融入,使电子信息产业逐渐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从而衍生了新的业态。早期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而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其开始融入于制造业,并使生产环节和服务环节相分离,因此衍生了较多的新业态。其二,需求倒逼。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企业可与消费者近距离对话,既能减少中间商成本,也可借助精准营销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早期的产品为王已不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只有在发展中满足消费者诉求,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这也导致消费者的需求倒逼企业加强个性化服务。其三,产业升级。在产业不断更新换代的基础上,传统行业出现了供大于求的问题,且由于我国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导致制造业的利润被逐渐降低。对此,传统行业需要升级和转型,既要进一步衍生新的业态,创造新的产品,也要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才能借助更加人性化的体验,确保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三)新模式内涵所谓新模式是指新商业模式,原有的商业模式以厂家为起点,中间包括代理商、零售商,最后才是客户。其特征是生产者和客户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发展模式有可能因厂家无法与消费者直接对话而影响售后服务,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可以互联网突破时空界限,既可借助传统线下渠道进行产品销售,也可借助互聯网促进企业直接与消费者对话,从而在优化资源分配过程中创造全新发展空间,在满足不同消费者诉求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变化,这既对原有商业模式产生冲击,也会使原有的企业由线下销售,转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销售模式。二、“三新”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分类标准有待明确,界定及认定难度较高目前“三新”经济统计标准并不明确,导致相关行业界定难度较高。其一,虽然我国统计局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行业特征进行界定,并适当筛选符合“三新”特质的经济活动,期望以此形成相关统计标准。但由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中的“三新”经济品类无法应对我国所有的行业种类,且部分“三新”经济品类可能涵盖多个行业,而相关行业也可能与多个“三新”经济品类有关,导致分类标准不明确,影响了行业界定。其二,我国仍处于“三新”经济分类的初级阶段,相关分类标识缺少进一步明确。例如,我国“三新”经济概念仍相对抽象,而基层统计调查队伍需要在行业划分时接受系统性指导。而原有的国民经济行业类别中与“三新”统计相关的,仅在后边增加*号标注,这需要基层统计人员,自主加强行业类别认定,会增加统计工作失误频率。其三,“三新”经济本身属于动态概念,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随着我国不同行业跨界融合,现有的分类制度无法与“三新”经济匹配,使行业和企业界定难度加大。(二)监测制度有待优化,跨界融合及数据获取难度高由于目前我国“三新”经济统计相关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导致相关数据获取困难,不利于“三新”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其一,目前的统计制度更重视关注一定规模的“三新”经济活动,会借助互联网加强数据审核与数据收集。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企业在跨区域经营的同时,也开始跨界融合。由于在“三新”经济统计工作开展时,无法区分相关价值是否由“三新”经济活动创造,导致存在可收集数据,但难以界定数据的问题。其二,原有的“三新”经济统计会基于法人所在地进行统计,但由于部分企业存在跨界和跨区域经营,导致相关经济活动应被“三新”范围所涵盖,但却无法融入于统计工作中。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分支机构因缺少法人身份而未被融入“三新”经济统计工作。也就是说,我国“三新”经济统计工作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现行的统计制度无法化解统计难题。其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过程中,小微企业相对活跃,且变化相对较快,但由于“三新”经济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数据收集方式有限、报表并不完善,导致对特定规模以下的单位,并未进行有力统计和调查。且小微企业代表性相对较低,因此在抽样调查过程中也无法全方位了解“三新”经济全貌。虽然我国进行了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但由于“三新”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与中小微企业相关的数据难以统计全面,导致我国“三新”经济统计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三)核算工作相对复杂,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升“三新”经济统计工作本身具备较强的复杂性,这也导致后期的经济增加值核算工作难度加大,信息获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一,由于“三新”经济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其在跨界融合过程中,不断进行跨区域发展,且具备不断演化的特质,导致存在界定困难、数据收集难度较高等问题。且报表中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指标相对多元化,涉及不同领域,而不同领域间又存在交叉,因此收集的数据无法通过叠加进行汇总,这也使“三新”经济增加值核算难度加大,出现重算或漏算的概率较高。其二,我国统计局目前使用的“三新”经济核算模式,与我国的生产总值核算模式不同。且部分区域核算方法正在逐渐优化和创新,因此“三新”经济统计过程中的相关指标并未广泛确定,统计工作开展时缺少成型理论进行参考,只能在摸索中完善统计指标。同时,我国不同区域都在“三新”经济统计工作过程中,不断推动统计分类和核算方法优化和创新,这进一步加剧了“三新”经济测算标准的不一致,不同省市之间无法进行横向对比。其三,“三新”经济统计监测制度涉及的重点领域相对较多。而基层统计部门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且由于统计工作量相对较大,导致无法保障报表的完善性,其核算质量也因此降低。也就是说,目前的“三新”经济统计工作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关键性指标,且收集的报表数据时效性相对较弱,无法满足“三新”经济统计工作发展需要,也无法助力区域加强经济发展决策。三、“三新”经济统计工作优化与创新对策(一)明确分类标准,完善名录入库体系随着“三新”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统计工作也应随之优化和创新,利用明确分类标准,加强企业和经济活动认定,并适当完善名录入库体系。首先,提前确定“三新”经济统计的范围,明确相关分类标准。其一,加强对不同区域“三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了解,从宏观层面确定“三新”经济的内涵以及范围,构建更易识别的经济统计模式,从而确保完善统计数据,为基层统计部门工作开展奠基。其二,在综合分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上,保持原有大的种类不变,将小的品类划分为传统和“三新”经济,为不同“三新”经济制定相关小类代码,避免用统一符号对“三新”经济进行标注,有效化解关于“三新”经济界定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在出现新的“三新”经济类别时,可直接增加相关“三新”经济小类,以保障“三新”统计报表的完善性。其三,基于“三新”经济演化速度相对较快的特点,可每年或定期修订分类标准,及时增加或减少相关行业小类,以此为完善后期的名录入库体系奠基。此外,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国务院可适当优化与创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利用补充或整理加强对相关活动的界定,以此提升“三新”经济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完善名录入库体系。原有的“三新”经济统计工作质量不高,与名录入库有着直接的联系。为化解这一问题,需加强对名录入库体系的认知和关注,在构建名录入库体系时,强化对“三新”经济的了解,并基于时代发展状况,兼顾独立法人和产业活动。传统经济模式与“三新”经济相比,具备较强的简单性,因此,名录入库体系难度也相对较低,但由于“三新”经济具备较强的动态性,且会不断进行创新,故在基于“三新”经济做好名录入库工作时,需从宏观角度入手,提前设置统计名录,在遵循原有名录入模式时,基于“三新”经济提升名录的精准性。同时,由于统计名录子库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因此需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建立统一的独特标识,打破传统的统计工作思维。同时,为切实创新“三新”经济名录入库工作,可在设置相关统计目的的前提下,加强对产业活动的重视和关注,并分析相关活动涉及的不同组织机构。例如,针对相关中小微企业,可促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为重要标识,以此推动统计工作持续性发展,确保“三新”经济统计工作创新时,加强对经济主体的全方位了解,从而为不同区域加强经济决策积蓄力量。(二)优化监测制度,加强过渡性安排“三新”经济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为进一步优化监测制度,可适当加强过渡性制度安排,创新传统的调查方法,以此为“三新”经济统计工作的创新奠基。首先,适当优化“三新”经济统计监测制度。其一,针对性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明确其报表指标和报表内容,并促进传统经济活动和“三新”经济活动脱离。同时,可适当将“三新”经济统计监测工作融入日常工作,提升检查的常规性,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全面收集“三新”经济活动相关数据。其二,基于“三新”经济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跨区域经营和跨界融合等特质,采用多措并举,适当将产业活动融入于联网平台中,全面加强对相关产业数据的收集,界定其是否属于“三新”经济。其三,针对报表中难以全方位了解和认知的领域,进行细致调查,研究中小规模企业的统计调查方法。一方面,可在全国经济普查中筛选相关样本,并提升样本的合理性和代表性,以此推算“三新”经济数据,为规范企业指标填报工作奠基,充分促进电子证照信息在中小微企业的多元数据统计工作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可从实操角度出发,了解不同居民的收入支配情况,借助问卷调查了解不同数据产生原因,以此通过对比了解企业经营状态。其实目前诸多经济都在“三新”经济影响下创新和优化,新的经济体和传统的经济体本身属于关联体,这也导致“三新”经济错综复杂。因此,在制度安排过程中可适当基于产业的实际运行状态,加强对不同数据的全方位收集,以此尽可能还原其经济活动,以此为“三新”经济统计工作开展积蓄力量。其次,加强过渡性安排。在完善相关统计制度的同时,清晰界定经济活动边界。由于“三新”经济在原有的经济活动中衍生而来,因此其具备较强的动态性,与传统的经济主体息息相关,又属于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为全方位加强“三新”经济统计工作,可借助过渡性制度,加强对“三新”经济活动和原有经济活动的剥离,尽可能地对其进行统计量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统计工作人员需要面临数量众多的填报对象,因此无法保证统计数据的精准性。而过渡性制度的安排能在当前“三新”经济统计工作發展过程中,为其规范性发展保驾护航,也能在加强顶层设计时,准确了解“三新”经济发展状态。例如,区域可在相关制度的引导下构建互联网统计调查制度。借助互联网技术收集多元数据,全面了解“三新”经济发展状态,提升核算的精准性,切实在了解“三新”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创新工作方法,降低工作难度,并释放相关工作精力,以此使基层统计人员从繁琐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中摆脱出来,促进其最大限度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的开发“三新”经济统计工作发展时,可创新传统的经济增加值核算模式,以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并适当加强对数据的全方位开发。首先,借助核算方法的优化,提升数据质量。我国可从宏观角度入手,构建全国统一的核算方法,既要明确测算标准,也要促进不同省市之间加强合作,以实现数据的横向对比和纵向观察。对此,可基于“三新”经济的跨界融合特点,对相关企业经济增加值进行分开核算,既要对符合规模的“三新”企业进行全部核算,也要适当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可适当促进不同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由于“三新”经济具备较强的外延性,因此统计部门很难依靠个体力量完成统计工作,可适当与行业协会、大数据企业和不同的行政部门沟通与互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数据共享,建立起与银行、电信、税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并适当基于统计部门对企业业务的熟悉,加强与不同部门的沟通,以此进一步细化“三新”统计范围,力求不同部门在沟通和合作过程中加强对“三新”经济运行状态的全方位把握,并在收集动态化数据的同时,完善和补充“三新”统计数据,以保障统计部门高效率完成工作。其次,加强对“三新”统计数据的科学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瓷砖产品线上销售与电商平台合作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标的:住宅小区建设项目)
- 二零二四年度光伏项目开发与合作合同
- 二零二四年环保项目投资建设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照明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
- 二零二四年电商与快递行业协同发展战略协议
- 2024年度大摩与中金股权转让交易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碧桂园国际体育场馆建设合同
- 产品经营承包合同详细范本
- 2024年度入园电商企业库存管理服务协议2篇
- 2024年江西省吉安井开区政务大厅招聘6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GA/T 2133.1-2024便携式微型计算机移动警务终端第1部分:技术要求
- 人员出入库登记表
- 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 (试行)
- NB-T47013.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
- 2024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校园招聘【重点基础提升】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项目管理全业务流程和指引(标前阶段投标阶段和合同交付阶段)
- 办公楼室内装饰工程施工设计方案技术标范本
- ip授权合同范本
- 合肥2024年安徽合肥肥西县总工会招聘社会化工会工作者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陆上风力发电机组混凝土塔架生产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