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同步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同步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同步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同步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同步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

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

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

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

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

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

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

而跳动。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认识那些特别

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

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

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

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

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

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

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

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摘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

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

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

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

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

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

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

那一科的栗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为进一步高深研

究做准备。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

中心时,心中须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其用意在于搜集材

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

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

当然,它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

领。如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求

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

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

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

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

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

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

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

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

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

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

到一个系统里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摘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研读世界文学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增添思想、经验和理想上的财富。

B.黑塞认为读书要凭着兴趣读,履行义务般强迫自己去读,则无任何读书效果。

C.围绕某一个中心读书,是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D.读书时确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统组织,一个人头脑中可以有多个系统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无任何读书效果”错误,

文中只说“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

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没有谈到“无任何读书效果”,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Bo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任何人都无法阅读完整个人类的文学,因此无法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

B.阅读路径很多,只要凭爱好去读诗歌、小说或乡土传说,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苏轼与朱熹所主张的阅读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

D.由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围绕一个中心联络贯串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因此无法真正建立起与

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错误,结合''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

于……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

的跳动而跳动”可知,是可以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的。B.“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

识”错误,原文只说“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

史和乡土传说……阅读之路有千万条……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以此为出发

点,然后再扩而大之",谈哪类阅读都会有收获,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得到相同的阅读

认识”。C.“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错误,原文为“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

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提出的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的一项是(3分)(D)

A.学习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课文时围绕“青春”展开阅读与交流。

B.搜集唐代诗歌中垂钓者意象材料,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析。

C.为完成论文“论散文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认真梳理。

D.偶然得到莫言的小说《檀香刑》并为之着迷,进而心无旁鹫地细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偶然”“……着迷,进而

心无旁鹫地细读”符合“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的凭兴趣阅读,不是“确定中心

来进行阅读”。故选D。

4.材料二运用了常见的论证方法,请举两例简要说明。(4分)

答:①举例论证,举阅读小说的例子阐述怎样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②引用论证,引

用苏轼的话阐释初学者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③比喻论证,把新知识依物以类聚的

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比喻为“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生动而易懂。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答:同:都谈到读书对人的益处,以兴趣引导阅读有很大收获。

异: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

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书;材料二阐述了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不能仅凭兴趣阅读,

应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梁衡

名山也已登过不少,但当我有缘作武夷之游时,却惊奇地发现这次却不劳攀援之苦,只要

躺在竹筏上默读两岸的群山就行。只这一点就足够迷人了。

两岸群山将自己突兀的峰岩或郁葱的披发投入清澈的溪中。我半躺在筏上的竹椅里,微醉

似的看两边的景色,听筏下汩汩的水声,静静地读着这幅大水墨。

要这两边的山美得自在,当她不披绿裳时,硬是赤裸得一丝不挂,本是红色的岩石经多年

的氧化镀上了一层铁黑,水冲过后又留下许多白痕,再湿了她当初隆起时的皱褶,就自然得可

爱,或蹲或立,你会联想到静卧的雄狮、将飞的雄鹰或纯真的顽童、憨厚的老农,全无一点尘

俗的浸染。但大多数山还是茂林修竹,藤垂草掩,又显出另一番神韵。筏子拐过一两道弯,河

就渐行渐窄,山也更逼近水面,氤最葱郁,山顶的竹子青竿秀枝,成一座绿色的天门阵,直排

上云天,而半山上的松杉又密密匝匝地挤下来。偶有一枝斜伸到水面,那便是姜子牙无声的垂

竿。河没有浪,山没有声,只有夹岸迷蒙的绿雾轻轻地涌动。水中起伏不尽的山影早已让细密

的水波谱成一首清亮的渔歌,和着微风在竹篙的轻拨慢拢中飘动。这时山的形已不复存在,你

的耳目也已不起作用,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仿佛听到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这

时也只凭感觉来捕捉这山的旋律了。

这条曲曲弯弯的溪水美得纯真,滴滴雨露轻落在叶上草上,渗入根下土中,然后沙滤石挤,

再溢出涓涓细流,汇成这能漂筏行船的大河。所以这水就轻软得可爱。没有凶险的水涡,没有

震山的吼声,只是悄悄地流,静静她淌,逢山转身回秋眸,遇滩蹑足曳翠裙。每当筏子转过一

个急弯时,迎面就会扑来一股爽人的绿风,这时我就将身子压得更低些,顺着河谷看出去,追

视这幅无尽的流锦,一时如离尘出世,不知何往。在这种人仙参半的境界中,我细品着溪水的

清、凉、静、柔,几时享受过这样的温存与妩媚呢?回想与水的相交相识,那南海的狂涛,那

天池的冰冷,黄河壶口的“虎啸”,长江三峡的“龙吟”,今天我才找到水之初的原质原貌,

原来她“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在世间一切自然美的形式中,怕只有山才

这样的磅礴逶迤,怕只有水才这样的尽情尽性,怕也只有武夷山水才会这样的相间相错、相环

相绕、相厮相守地美在一起,美得难解难分,教你难以名状,难以着墨。一处美的山水就是一

个暂栖身心的港湾,王维有他的耦川山庄,苏东坡有他的大江赤壁,朱自清有他的月下荷塘,

夏可尊有他的白马湖,今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武夷九溪。

筏过五曲溪时,崖上有“五曲幼溪津”几个大字,那“幼”字的“力”故意写得不出头。

原来这幼溪是一个明代人,名陈省,字幼溪,在朝里做官出不了头,便归隐此地来研究《易经》。

石上还刻有他发牢骚的诗。细看两岸石壁,又有许许多多的古人题刻,我也渐渐在这幅山水画

中读出了许多人物。那个曾带义兵归南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词人辛弃疾,那

个“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人陆游,那个理学大师朱熹,都曾长期赋闲于此,并留下笔墨。还

有那个一代名将戚继光,石壁上也留着他的铮铮诗句:“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

它年觅取封侯印,愿向君王换此山。”这是些什么样的人啊,他们是从刀光剑影中杀出来的英

雄,是从书山墨海中走过来的哲人,他们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座起伏的山,都有一片激荡的海。

可是当他们带着人世的激动,风尘仆仆地走来时,面对这高邈恬静的武夷,便立即神宁气平,

束手恭立了。

人在世上待久了,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和这样那样的重负。为解脱这一切,历来的办法

有二:一是皈依宗教,向内心去求平衡;二是到自然中去寻找回归。苏东坡是最通此道的,所

以他既当居士又寻山访水。但是能如消磁除尘那样,使人立即净化,霎时回归的山水又有几许?

苏于月下的赤壁,毕竟是月色的朦胧又加了几分醉意,何如眼前这朗朗晴空下,山清水幽,渔

歌筏影,实实在在的仙境呢?

如果一处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

教人回归,能纯得使人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生热恋似的追求,这山就有足够的魅力了,

就是人间的天国仙境。我登泰山时,曾感到山水对人的激励;登峨眉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欢

娱;而今我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一种伟大的安详,朴素的平静,如桑拿浴后的轻松,如

静坐功后的空灵。这种感觉怕只有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时才会有的。

我没有宗教的体验,却真正接受了一次自然对人的洗礼。武夷一小游,退却十年愁。对青山明

镜,你会由衷地默念:什么都抛掉,重新生活一回吧。难怪这山上专有一处名“换骨岩”呢。

我正庆幸自己在默读中悟出一点道理,突然眼前一亮,竹筏已漂出九曲溪,水面顿宽,-

汪碧绿。回头一望,亭亭玉女峰正在晚照中梳妆,船工还在继续着他那说不完的故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作者笔下的岩石“全无一点尘俗的浸染”,山上松杉枝条是“姜子牙无声的垂竿”,

意在表现作者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情怀。

B.文章引用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是由眼前武夷山曲折的溪

水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表明溪水的温柔之美。

C.文章在写五曲溪两岸石壁古人的题刻时,由''在这幅山水画中读出了许多人物”这一

句转入对古人的联想,进而引发后文对哲理的思考。

D.如同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一样,在武夷山的怀抱里,作者也

真正接受了一次大自然对人的精神洗礼。

【解析】“意在表现作者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情怀”分析错误。作者对山下岩石的描

写和对山中竹子的描写,意在描写武夷山之美,并非是表现作者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情怀。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文章开篇运用对比,点出游览武夷山的方式与登览其他名山不同,只需躺在竹筏上默

读就可以了,独特而迷人。

B.文章写“山美得自在”,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情态各异,活灵

活现,生动而有情趣。

C.文章注重语言的锤炼,如写溪水形成时,连用“落”“渗”“滤”“挤”“溢”“汇”

等动词突出了水的轻软可爱。

D.文章最后以船工“继续着他那说不完的故事”作结,意在说明武夷山有悠久的历史,

令读者读来回味悠长。

【解析】C项,"连用‘落'‘渗'‘滤'‘挤'‘溢''汇’等动词突出了水的轻软

可爱”分析错误。此处运用“落”“渗”“滤”“挤""溢"''汇”等动词是为了说明溪水的

轻软的理由,而不是为了突出溪水的轻软可爱,突出其轻软可爱的是下一句“没有凶险的水涡,

没有震山的吼声,只是悄悄地流,静静地淌,逢山转身回秋眸,遇滩蹑足曳翠裙”。

8.本文采用作者的游踪和感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4分)

答:游踪:作者顺着溪流漂游,首先看到两岸裸露的岩石;接着,随着溪流的变窄,作者

近距离观察到山上氤氟葱郁的植被;随船来到五曲溪,看到两岸的崖壁和上面的题刻;最后漂

出九曲溪。

感受:作者首先感受到溪水两岸岩石的美,然后感受到山上植被的氤意葱郁之美、再后来

感受到溪水的轻软之美作者来到五曲溪,感受到自然对人精神的净化。

9.梁衡在《山水为何有美感》中写道“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

美,哲理美”,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个层次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描写美:文中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武夷山上植被的氤植葱郁之美、水的轻

软之美以及时刻对人精神的净化之美。

意境美:作者通过幽美的描写,将树、竹、水、山相结合,构建出一幅氤氤葱郁、清纯轻

柔、超凡脱俗的幽美画卷,营造出人间仙境的意境。

哲理美:作者通过对武夷山美景的描述,表达了自然美景对人的精神具有净化作用,面对

如此的美景,人们应该放下俗世的烦恼和重负,得到精神的解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八年,奉公令国中

日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士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公孙鞅者,

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座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

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翠何?”公叔日:“座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

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急召鞅

谢日:“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

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

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

术。公大悦,与议国事。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

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

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

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

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

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木手,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学其师公

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

邑大治。

臣光日: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昔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非

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

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孝公令国中日/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

下乃西入秦

B.孝公令国中日/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

/乃西入秦

C.孝公令国中日/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

/乃西入秦

D.孝公令国中日/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

下乃西入秦

【解析】“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是定语后置句,“有能出奇计强秦宾客群

臣”,“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D;“吾且尊官”和“与之分

土”是“孝公”许诺的两个并列的奖励,中间要断开,可以排除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周显王七年,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又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太子,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其实际权力很高,仅次于皇帝。

D.赊,是古代一种羞辱性的刑罚,指在犯人脸上或额上刺字并涂墨。

【解析】C项,“其实际权力很高”错误,太子很多时候没有多大实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XC)

A.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广纳贤才。

B.公叔瘗深知公孙鞅的才干,在病中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但魏惠王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C.公孙鞅在秦下令变法满一年后,住在国都的百姓进言说新法给很多人带来不便。

D.新法施行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

理。

【解析】C项,“住在国都的百姓进言说"错误,原文是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

者以千数”,是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不是住在国都的百姓进言

说新法使百姓不便的人数以千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速行矣!(4分)

译文: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替君王谋划(建议惠王杀你),后把

这件事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4分)

译文:所以圣贤之人如果想使国家富强,就不能拘泥于旧传统。

14.司马光在文末的评价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说明。(3分)

答:道理: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

分析:①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

无法维持国家;②不欺骗天下成就了王道,不欺骗四方邻国建立了霸业。

参考译文:

周显王七年,秦国秦献公驾崩,其子秦孝公即位。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

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在国内下令说:“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

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在魏国国相公叔座手下做事,公叔座深

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座,问道:“您如果不幸

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座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

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座又说:“如果国君您不

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

去。公叔座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替君王

谋划(建议惠王杀你),后把这件事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

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座,

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座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

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公孙鞅到了秦国后,托宠臣景监推荐见到秦孝公,

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孝公大喜过望,从此与他共商国家大事。周显王十年,公孙鞅想

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

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成就大事业的人不

会与大众一起谋划。所以圣贤之人如果想使国家富强,就不能拘泥于旧传统。”秦孝公说:“说

得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的要职。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

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

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

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

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变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

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

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

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臣司马光日: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

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

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当年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

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簿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

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劝学

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①无烟。

人学始知道②,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①元:原本、本来。②道:事物的法则、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孟诗前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侧重说明学习的方法,即不断探索获得知识。

B.孟诗强调了学习必须自己去实践,说理非常充分而又平实,使人易于接受。

C.颜诗中“正是男儿读书时”为上句作补充,勉励人们年少要珍惜时间,刻苦读书。

D.两首《劝学》诗都是劝人学习的,但是体裁不同,孟诗为五言律诗,颜诗为七言绝句。

【解析】A项“侧重说明学习的方法”说法错误,前两句写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

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这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学习的意义,而不是学习

方法。

16.两首《劝学》诗都阐明了“学习要趁早”的问题,但内容和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

句简要分析。(6分)

答:①孟诗最后两句采用反问修辞,趁着青春年少早点学习,人怎么能一直年轻呢?强调

青春年少时是容易获取知识的时期,学习要趁年轻。②颜诗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黑

发”“白首”形成强烈对比,点出要珍惜青春年少,及早学习,不要等年纪大了再后悔,突出

读书学习要趁早。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差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O

(3)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o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

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

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算尽

到历史的责任,才真正完成了超越与继承的交替。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写书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探进自己的

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如同科学技术的发现与

发明,要智慧和勇气。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唐太宗称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

镜,其实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验之于作者可知莺骏。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

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得历史的承认。

18.对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这样他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

B.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C.这样使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D.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超越与继承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超越与继承”语序不当,应该先说“继承”再说“超

越”,排除D项;二是“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才真正完成了超越与继承的交替”两个分句

语序不当,应先说“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后说“尽到历史的责任”,排除A项;C项

“使”淹没主语,排除C项。

19.下列选项中,与上文画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D)

A.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反对党八股》

B.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

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拿来主义》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D.他们看人生种种事实,和乡下人到城里看见五光十色的电灯一样,只看到事实的表面,

而不了解事实的意义。《哲学与人生》

【解析】画波浪线句“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是比喻论证。A项比喻论证,“像

个瘪三”形容语言缺少文采。B项比喻论证,鱼翅、萝卜白菜等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使如

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C项比喻论证,通过“木”和

“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D项类比论证,用

“乡下人”看“城里的电灯”来类比。

20.请分别用一个以“写作”为开头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

字。(5分)

答:①写作标志创造力和责任感。②写作检验人的学识才智。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何谓学习?这是一个很“原始”的问题。学习比教育出现更早,有更深的意义。学习是相

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话、①、与自我对话的三位一体的活动。

()o我们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多样的思维碰撞,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原本

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与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

便滚瓜烂熟,也不能称为“学习”。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

的经验与能力,③的一种挑战。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B)

A.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合作的过程

B.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

C.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探索的过程

D.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挑战的过程

【解析】通过上一段“学习是相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话”可知,学习是一种对话。

而根据下文“我们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多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