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单元第10课教学设计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素养提升四、素养阐释五、认知升华六、学业达标2/2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学习目标1.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的基本历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依法治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大意义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必备知识知识点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性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表现(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形成(1)成就①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2)影响: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3.发展(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2)措施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3)成就: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意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4.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5)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6)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5.知识拓展——1954年宪法“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体系,并以特殊的功能维护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提供合理平衡国家、社会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平台,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6.比较辨析——“法制”与“法治”“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中国目前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7.图解历史——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8.情境再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近年来,中国几乎每一件法案的起草都采取专家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专家的意见。有的法案还由立法机构直接委托社会研究部门起草。对于调整重要社会关系的立法项目,地方人大常委会还经常召开听证会,让不同利害关系方发表意见。这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的什么特点?提示:立法征询多方意见,体现了我国民主建设的成果在立法领域的渗透。9.比较辨析——“人治”与“法治”的区别知识点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2)内容: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3)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4)意义: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后(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表现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3.21世纪: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1)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2)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意义(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代表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4.情境再现——王进喜的“铁人精神”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参加会战,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摘编自《这些年我们一起崇拜过的劳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人精神”的主要内容。提示: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5.易错提醒——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规定和影响着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二者相互依赖,又有相对的独立性。6.思维点拨——雷锋精神的5个当代价值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精神动力;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伦理基础;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价值源泉;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三、素养提升主题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料一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思考:(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为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作了哪些规定。解读:史料一内容选自1954年宪法,注意其中的关键信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接受群众的监督”。提示:规定:坚持主权在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接受群众监督。史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成就表时间段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世纪90年代初到中共十五大召开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1997年后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思考:(2)根据史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解读:史料二叙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强调了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抓住关键信息:“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公司法”“银行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等。提示: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意义: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史料三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二百六十七条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思考:(3)根据史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体现的法律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解读:史料三条文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应当遵循自愿原则”“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提示:原则:自愿、平等、公平、保护私有财产。地位: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主题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放探究·····························材料某热播电视连续剧以居住在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讲述了周家三兄弟等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人物简介周志刚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被派到四川支援“大三线”建设,内心一直洋溢着国家主人公、社会建设者的豪迈和激情。同时,他又深明大义,为人耿直,作风正派,重情重义,这是一个久违了的工人阶级的高大形象周秉昆周家老三,在兄弟姐妹中排最小。他没有周秉义的大理想,但他恪守本心,稳重踏实,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朋友热情仁义,对父母孝顺、对老婆孩子负责、对养子和外甥女视如己出,在家庭中正直勇敢有担当周秉义周秉义是家中老大,他勤奋、好学、独立、坚强,有主见。大学时期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加入建设兵团,高考恢复,不负众望考上北大。改革开放后,作为副市长,招商引资,勤勤恳恳,克己奉公郑娟周秉昆的妻子,一个命途多舛的女人,接连不断的坎坷遭遇,让郑娟的生活充满了悲情色彩,但她没有自暴自弃,不埋怨,懂感恩,内心坚定且强大思考:阅读表格,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者两个人物介绍,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提示:示例:论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重奉献等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周志刚的人物故事结合了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周秉坤是脚踏实地的普通工人和社会底层的代表,在生活的苦难曲折中经历人情冷暖,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中对生活充满希望。他的故事歌颂了中国人民孝敬父母、家和万事兴、勤劳坚韧、拼搏向上、艰苦奋斗、自尊自强的伟大历程、正直善良、珍爱友情,以及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剧中人物各异,却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四、素养阐释(一)我国依法治国的背景、特点和意义1.背景(1)历史教训: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2)发展需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特点(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根基、目的追求和根本任务。(3)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力量、必要条件和成败关键。(4)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3.意义(1)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2)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4)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二)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概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2.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3.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4.作用(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4)它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5)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五、认知升华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六、学业达标1.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简称《婚姻法》),1950年至1953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掀起贯彻《婚姻法》的运动浪潮。该法的颁布()A.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B.使妇女获得选举权利C.体现了广大人民意志D.杜绝了买卖妇女现象解析:C[根据材料“全国各地掀起贯彻《婚姻法》的运动浪潮”可知,1950年《婚姻法》确立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使大批妇女从封建婚姻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维护了人民的利益,所以深受人民的支持与欢迎,故选C项;1950年《婚姻法》是一部普通的民事法律,与“新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婚姻法》普及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婚姻观念,与“妇女获得选举权利”无关,排除B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2.图1、图2分别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目录。序言第一章总纲(20条)第二章国家机构(64条)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3条)图11954年宪法目录序言第一章总纲(32条)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4条)第三章国家机构(79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3条)图21982年宪法目录与1954年宪法目录相比较,1982年宪法目录的调整()A.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B.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C.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D.保障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解析:C[“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中,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到了前面,这是对人权的尊重,故选C项;材料中仅涉及宪法,体现不出法律体系的形成,排除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排除B项;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没有关于经济的内容,无法判断对经济的作用,排除D项。]3.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底,我国先后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物权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见。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其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从此,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这反映了()A.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B.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C.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D.法律的制定遵循人民民主原则解析:D[根据材料“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见”“从此,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可知,我国法律的制定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立法过程尊重公众意见,并未对法律内容进行解读,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民众参与法律制定的情况进行说明,排除B项;1954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排除C项。]4.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插图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工人头戴工作帽,身穿工作服,在工厂劳动;农民头包白毛巾,身穿圆领对襟单衣,在农田、果园劳作;妇女一改此前的纤弱形象,呈现出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