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单元第11课教学设计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素养提升四、素养阐释五、认知升华六、学业达标2/2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学习目标1.梳理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制度的演变,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概况二、必备知识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1)民族分布: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2)中央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3)管理措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汉朝(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民族治理北方①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③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西方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②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北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①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②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知识拓展——典客与典属国秦朝的典客属于九卿之一,“掌诸归义蛮夷”,即负责接待和秦朝有友好往来关系的边疆民族首领;典属国“掌蛮夷降者”,即管理已经归附秦朝的边疆民族的事务。4.学术前沿——汉朝的民族治理《史记·匈奴列传》:“匈奴远遁……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史记·平准书》:“数万人度河筑令居,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解读:汉朝在黄河上游地区设置郡县、兴修水利、军事屯田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西交通的畅通。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管理机构(1)机构: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2)分工: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2.隋朝时期概况周边民族:隋朝统一,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岭南地区: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边疆治理: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流求往来: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3.唐朝时期(1)关系:唐朝与周边突厥、回纥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2)机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3)表现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③南诏有10个王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4.宋朝时期(1)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2)交融: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3)趋势: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5.思维点拨——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1)进行册封: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2)设置机构:如在边疆设置郡县。(3)因俗而治:如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担任郡守、县令。(4)加强联系:如隋炀帝派人到流求。6.情境再现——唐朝的和亲政策“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上书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陈陶《陇西行》指出唐朝和亲政策的积极影响。提示:促进了汉族与吐蕃族间的友好交往,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7.概念阐释——羁縻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朝(1)背景: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2)政策: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3)举措①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2.明朝(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四夷馆。(2)修筑长城: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3)开展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4)边疆治理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3.清朝(1)中央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民族治理①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②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③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等。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4.比较辨析——理藩院与宣政院的区别(1)时间不同: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2)功能不同:宣政院是掌管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3)机构不同:宣政院下设同知、副使、参议、佥院各二人,理藩院则掌管爵禄、朝贡、官制、兵刑、户口、贸易、赋税、宗教事务。5.概念阐释——土司制度明朝在西南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宣慰司等各级行政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他们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朝廷缴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6.情境再现——清朝管理西南地区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提出改土归流的建议。……(在最先实行的地区贵州长寨实施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了改土归流的成果。——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管理西南地区政策的变动及其作用。提示:变动:进行改土归流。作用:改土归流,由中央派流官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知识点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1)开通商路: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最远可航行到印度南部。(2)出使大秦:97年,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一带。(3)对日关系: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2.隋唐背景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陆路①商业: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技术: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海路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遣其子来到中国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3.宋朝(1)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2)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4.元朝(1)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2)13世纪,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17年,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5.明清(1)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2)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3)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6.概念阐释——朝贡体制朝:臣下觐见君主;贡: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朝贡体制源于先秦,形成于汉朝。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前来“朝贡”,即承认中国为宗主、自己为藩属,觐见时需行臣属之礼。中国君主会“册封”这些国家统治者各种名号,“回赐”各种礼物。朝贡体制是中国“天朝上国”“华夷之别”思想的体现,它妨碍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使中国落后于世界。三、素养提升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交融史料实证······························史料一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代经略边疆的特点。解读:史料一主要是对汉朝时期边疆政策的概述,注意通过“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提取。提示:建立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多措并举;恩威并施;因地制宜。史料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摘编自施建中等《中国古代史》思考:(2)根据史料二说明唐朝民族政策的重大意义。解读:史料二主要说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之间友好相处,共同发展。提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民族间的交流加强促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强大宽容的唐王朝对少数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料三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政府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思考:(3)根据史料三,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与汉朝的不同之处。解读:史料三是对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综述,注意关键信息“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提示:增加了海疆防御;加强对边疆的军事管辖;因俗而治。主题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放探究·····························材料1793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热河接见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英国使者呈交了英王乔治三世给乾隆皇帝的信,信中提出了通商贸易、派驻使节等要求,乾隆皇帝在复信中一一加以拒绝。英国所提要求中国拒绝理由派驻使者常驻北京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加强贸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京城设商馆,收贮货物京城为万方拱极之区,体制森严,法令整肃,从无外藩人等在京城开设货行之事。尔国欲在京城立行之事必不可行在澳门居住之,英商出入自便向来西洋各国夷商居住澳门贸易划定住址地界,不得逾越尺寸。若毫无限制,恐内地民人与尔国夷人间有争论减免关税夷商贸易往来纳税,皆有定则,西洋各国均属相同。惟应照例公平抽收,不能偏颇在中国传教天朝自开辟以来,圣帝明王垂教创法,四方亿兆率由有素,不敢惑于异说。夷人妄行传教,尤属不可——摘自丁水娟《一曲难以忘却的悲歌——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思考》思考:结合所学知识,以“交锋”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提示:示例:交锋英国提出的驻使、贸易、居住、传教等要求,清政府以“与天朝体制不合”“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体制森严”“圣帝明王垂教创法”等理由拒绝,这背后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制的交锋,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贸易的交锋,是抱残守缺与开拓扩张的交锋,是落后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锋。英国的要求实际上带有殖民侵略扩张的性质,清政府的拒绝一方面维护了国家主权,另一方面继续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及时和西方世界文明接触的机会,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埋下了近代同英国交锋失利的祸根。四、素养阐释(一)民族交融的实质1.生产力发展角度: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生产关系的角度: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3.经济形态的角度: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4.生活方式的角度: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二)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1.含义: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2.途径: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民族迁徙;通婚;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民族之间的战争;国家统一实行的有关民族政策;等等。3.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友好交往是主流,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精神支柱,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同化。4.作用: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开发了边疆地区,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五、认知升华1.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唐朝实行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及邻近各国保持良好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共同发展3.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多个地方政权并存的局面,重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明清时期,通过册封、联姻、平叛等措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4.隋唐至两宋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规模不断扩大,交流更为频繁;元朝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规模继续扩大,但明清时期逐渐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六、学业达标1.秦在少数民族聚居之处设置“属邦”。汉称“属国”,其级别相当于郡,各有属国都尉。汉武帝时因大批匈奴部众来归,就在西北诸郡设置了五属国。相应的中央管理官职是()A.西域都护 B.典属国C.鸿胪寺 D.宣政院解析:B[根据材料“秦在少数民族聚居之处设置‘属邦’”可知,汉代的管理方法承袭前朝,秦朝中央设立典属国管理少数民族,汉代也应该相同,故选B项;西域都护不是中央管理官职,排除A项;鸿胪寺是隋唐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排除C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排除D项。]2.如图所示为中国古代百越首领冼夫人的画像,她被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她()A.和亲异族,促进文化传播B.率众归附,拥护改土归流C.以国为重,促进国家统一D.举兵抗暴,保全一方水土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进入广州,被隋文帝册封为谯国夫人,推动了隋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故选C项;“和亲异族,促进文化传播”的有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在西南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措施,排除B项;“举兵抗暴,保全一方水土”的爱国人士很多,例如戚继光、俞大猷等,排除D项。]3.历代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解析:D[根据材料“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可知,唐太宗将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同等看待,强调道德怀柔和一视同仁,体现了统治者的大一统意识,故选D项;材料主要针对的是唐代的民族关系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针对的是国内的民族关系而不是对外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德治可以实现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重点在于民族关系,而不是治理方式,排除C项。]4.唐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中多有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