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梅河口市五中等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
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
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没有多
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
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
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促进各国
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需要
兼容并蓄的发展规律,深刻反映了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要求。尊重人类文明多
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进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符合国际法发展越势,体现了现代
国际法价值底蕴。
国际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关系的法律规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中,自国家出现后,就有了国家之间的交往,调整、规范这种交往关系的制度和规则也
应运而生。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各具特色的国际交往规则,用以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关
系,促进不同文明互通有无、学习互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一般认为,近代国际法
源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但在中东、远东等地区,还有其他形式的国际交往规则,
有些甚至存在了上千年之久,它们也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组成部分。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国际法的演进也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客
观需要。在19世纪的国际法秩序中,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被赋予不
试卷第1页,共10页
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一些国家因此被排除在
国际法适用范围外。1970年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
际法原则之宣言》提出,各国不问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性质有何不同,均有平等权
利与责任,并为国际社会之平等会员国;各国不问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上有何差异,
均有义务在国际关系之各方面彼此合作,以期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并增进国际经济安
定与进步、各国之一般福利及不受此差异所生歧视之国际合作。这体现了国际法的重要
进步,适应了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平等交往的现实需要,表明国际法日益尊重和维护人
类文明的多样性。
如今,多样性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特征。世界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发展阶
段和社会制度不同。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形态,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活力。尊重各国自
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包容人类文明的多样化追求,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客观要求。
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才能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
平发展。
当前,人类社会在外空利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重大传染病防治、气候变化等治
理领域面临不少共同挑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努力,以平等、开放、透明、包容精神促
进治理规则完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国际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广泛协商、凝聚
共识基础上不断形成新规则,从而更好协调国际关系、促进不同文明取长补短、合作共
赢,为拓展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深厚的制度和规则基础。
这就需要继续尊重和包容差异,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通过沟通增进互信。特
别是要抛弃垄断发展优势的片面做法,保障各国平等发展权利,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下携手前进。
(摘编自步超《包容文明多样性彰显国际法精神》)
材料二:
文明多样性是衡量国际文化秩序重塑的重要标尺。文明多样性本是世界文明的“原
生态”,保持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丰富性,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成为当
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文明的多样化追求,需要在一定的秩序
和规则下进行,而这种秩序和规则需要通过国际社会广泛协商而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
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
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历史事实也一再表明,强加于
人的文化难以持久,违背民意的文明移植注定失败。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说,“人
类团结不是全球均一,而是多样联合,我们必须学会欣赏和容忍多样性、复和性和文化
差异”。尊重世界文明异质性,守护人类文化多样化,在维护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
试卷第2页,共10页
交流互鉴,既是发展一国文化的内生要求,也是重塑国际文化秩序、实现世界文化共同
繁荣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之间的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也体现了现代国
际法的价值底蕴。
B.一般认为,国际法源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但在一些文明程度较低的地区,还存
在其他形式的国际交往规则。
C.在19世纪的国际法秩序中,不同类别的国家受到了不同的区别和对待,还不能平等
地享有权利和义务。
D.文明多样性本是世界文明的“原生态”,强加于人的文化与违背民意的文明注定是没
有生命力的。
2.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主席的致辞,揭示了人类文明需要兼容并蓄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国际法精神。
B.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各种国际交往规则应运而生,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交往规
则各具特色。
C.在尊重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方面,国际法在不断进步,这在其演进过程中得以体
现。
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不断重塑和完善国际文化秩序和规则,就能实现世界文化的共同
繁荣。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B.“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C.文明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血脉,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尊重文明差异、包容文明多样性的必要性。
(-)现代文阅读H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盛夏之妖
池莉
试卷第3页,共10页
武汉的季节,是一个奇迹。我以前的文字,对于武汉的气候,似乎都带了一些憎恶,
曾经说这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城市。但是,人的感觉是非常复杂的。憎恶与喜爱,会随着
人的经历而此消彼长。人渐渐地有了年岁,走的地方渐渐地多起来,看的事物也渐渐多
了起来,比较也就自然地多了起来,这个时候,方才知道自己真正的喜欢与憎恶是什么。
武汉最著名的,大约是夏天的热。是的,武汉的夏天的确是非常炎热。热得没有道
理,没有规律,非常任性,又不屈不挠。热得跟妖精一样。
以前一到夏天,我就会选择一个北方或者海边的笔会去避暑。近年来,我不再特意
寻求避暑了。因为,其实哪里的夏天都热,海边不仅热还咸湿,整日里皮肤上沾满黏糊
糊的盐,让人很不清爽。如果到完全不热的地方,又不像在夏季里,过久了日子便很失
落,好像被小偷窃走了人生的一个季节。那么就待在武汉的夏天里吧。待在武汉的夏天
里,该流多少汗就流多少汗,也是一种痛快。单凭一支雪糕就可以生出对生活的感恩之
情,我觉得这一点尤其好。人是要知道好歹的。知道好歹首先就要懂得什么是感恩之情。
感恩之情是别人教不会的,全靠生活本身给予。
武汉的盛夏真是有点妖精,正因为有了它,其他的季节就分外鲜明了。一立秋,后
半夜就凉了,虫鸣就细了,桂花就香了。冬天就格外寒冷了。春节也就可以围炉喝酒了。
白雪之后的春天也就来得格外喜人了。春往秋来,寒暑易节,四季鲜明,感受不仅总是
强烈的,还总是常新的,这对于喜新厌旧的我辈,就很有一点诱人了。
我与武汉,其实没有更具体更深入的交往。我的朋友中武汉土著也非常稀少。全国
人民传说的关于武汉的各种人文特点,都似是而非,我从来不往心里去。我觉得现在全
中国的城市都一个模样,几十年来,一种教育,一种制度,一种口径,大家关键的优点
和缺点都差不多。哪里都有小市民和自以为是大市民的小市民,每个城市一般都习惯欺
生,都爱好恃强凌弱,说搞经济都搞经济,说建广场都建广场。一个人无论生活在哪个
城市,都不会完全满意和完全不满意。
我的小说,只写自己塑造虚构的个人形象。种种感受和描述,也许是从天空中得来,
也许是从季节中得来,也许从非常遥远的记忆中得来。比如短篇小说《金盏菊与兰花指》,
几乎是从睡梦中得来。至于小说中出现的地理背景,有许多时候,仅仅是一个载体而已。
如果仅仅就小说载体而言,我以为武汉是最单纯也是最丰富的城市了。它没有北京那么
政治,那么先锋,那么霸道;也没有上海那么时尚,那么经济,那么自恋;更不像江南
那一片土地,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江南文化,阴魂不散,谁走了进去,出来的都还是那副
绵软的腔调,辛辛苦苦挣扎出一些文字来,却还是倚靠着江南文化在撒娇。
武汉这个地方有趣,其实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是最悠久的,高山流水今还在,
黄鹤楼也是稳稳矗立在那儿。但是这地方也特别容易忘记过去,把琴台不当回事情;把
试卷第4页,共10页
龟蛇二山也不当回事情;把租界那么多漂亮洋楼,也不当回事情;连把汉口这个举世闻
名的地区称号,也不当回事情。“汉口”居然被现政府的地名为、,莫名其妙地丢失了。
丢失了也不打紧,全市人民都知道照样这么叫。
武汉这地方就是这么江湖,散漫,任性,快乐,火气大,兵气重,五湖四海,千人
千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确是一个写小说的好地方。
在武汉写小说,可以不写武汉。我的这篇小说,在武汉写成,主角却是一个四岁的
小姑娘。无数次对于孩子的注视,无数次羞煞了我的成年人的流俗、懒情与丑陋——我
指精神上的流俗、懒惰与丑陋。生命之美,被孩子们创造与挖掘着,细腻、精密与顽强,
十分动人。
我会长久长久地注视孩子。我时常梦见一个小姑娘偷摘鲜花的过程。她用偷摘的行
为为自己制造幸福的感觉。我觉得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而我的震撼,迟早都是会用小
说表达出来的。因此,我写了一个四岁的小姑娘,可它绝对不是儿童文学。就我自己的
感受来说,这是一篇美丽的小说,当我感觉它是一篇美丽小说的时候,我就想把它作为
一个礼物,纪念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或者岁月。
我在秋天的风雨中写,在我生活的汉阳写作,没有人可以进入我的城市,我很自由。
当我写完了这篇我喜爱的小说,走到户外,侧耳谛听江轮的汽笛声,我就再一次喜爱了
我居住的环境。让我想想我与武汉这个城市的关系,我想我与这个城市,酷似狗与狗窝
的关系。这是我的一个老窝了,多年来,我在这窝里扒拉,嗅嗅,转圈,睡觉,做梦和
哭泣。我习惯了。我与它气场匀和了。光凭气息和声音,我就知道自己不是陌生人,于
是就容易安心。
不过,谁又不心存流浪的幻想呢?明天我就启程去远方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武汉没有规律、非常任性的炎热让作者一度生厌,连创作的文字中都含有憎恶。
B.武汉的夏天让人尽情流汗也是一种痛快,单凭一支雪糕也可以让作者感恩生活。
C.作者觉得现在全中国的城市都一样,所以她愿意留在武汉进行创作,不再离开。
D.作者看到了一个小姑娘偷摘鲜花的过程,心里受到极大震撼,想用小说表达出来。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突出武汉“热得跟妖精一样”的夏天和作者心境的变化和沉淀,为下文作者抒发
生活感悟作铺垫。
B.第五自然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各地城市不同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一
些城市欺生凌弱现象的反感。
试卷第5页,共10页
C.第十一段将“我”和武汉的关系比作是狗与狗窝的关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武汉给作
者带来的安心感。
D.文章写出了武汉的如妖之夏、人文风物在作者内心留下的触动和产生的影响,描写
中夹杂抒情,引人入胜。
8.文章题目是“盛夏之妖”,为什么又要写武汉的秋、冬、春季?
9.作者为什么说武汉“的确是一个写小说的好地方“?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惇专权擅命,监察御史常安民力折其奸。惇遣所亲语之日君本以文学闻于时奈何
以言语自任与人为怨少安静当以左右相处安民正色斥之曰:“尔乃为时相游说邪!”
林希权礼部尚书,安民言:“希为惇谋客,惇肆横强很,皆希教之。”又论:“蔡京奸
足以惑众,辨足以饰非,巧足以移动人主之视听,力足以慎倒天下之是非,内结宦寺,
外连自建,合党缔交,以图柄任。陛下不早逐之,它日悔将安及!”是时京之恶尚隐,
人多未测,独安民首发之。章疏前后至数十百上.度终不能回,遂乞外,帝开慰而已。
安民语直忤旨,章惇从而滴•之。曾布在枢府,与惇不协,见安民数论,惇,意谓附己,于
上前屡称安民。及安民论布与惇互用亲故,于是二人者合力排之。布乘间袖安民旧与吕
公著书以进,谓安民乞公著消减先朝奸党,援引其类,百世承续。一日,帝谓安民日:
“卿尝上吕公著书,以东汉不道之君比心,可乎?"安民日:“臣与公著书,劝其博求
贤才,尝引陈蕃、窦武、李膺事,不谓恶臣者指摘臣言,推其世以文致臣,虽辨之何益!”
先是安民与国子司业安悼、监察御史董敦逸同在国手应考试所拆号,安民对敦逸称“二
苏负天下重望,公不当弹击”。至是敦逸奏讦安民前语,谓安民乃苏辙之党,平日议论,
多主元祐,安民由是得罪。手由,谪安民监滁州盐酒务。帝初命与安民知军,惇乃进拟
送吏部,降监当。明年,敦逸论瑶华事,帝怒,欲贬之,谓执政目:“依常安民例与知
军。”乃知帝初不知安民降监当也。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惇遣所亲语之曰/君本以文学闻于时/奈何以言语自任/与人为怨少/安静当以左右/相处
/
B.惇遣所亲语之曰/君本以文学闻/于时奈何以言语自任/与人为怨少/安静当以左右相处
试卷第6页,共10页
C.惇遣所亲语之曰/君本以文学闻/于时奈何以言语自任/与人为怨/少安静/当以左右/相
处/
D.惇遣所亲语之曰/君本以文学闻于时/奈何以言语自任/与人为怨/少安静/当以左右相处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谏,台官与谏官之合称。唐宋时虽各有所司,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
之。
B.朕,代词,“我”。秦始皇时定为帝王自称之词,沿用。皇太后听政或下诏时亦自称“朕,
C.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隋炀帝时将晋武帝所设国子学改为国
子监。
D.壬戌,为干支之—,用来纪年、月、日,如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
是用以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安民面对章惇派来游说的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是来给权相说话的,并认为章惇
不仅放肆专横,还教唆林希与之同流合污。
B.对于蔡京的行为品格,常安民看得非常透彻,认为蔡京既狡诈又有口才,既机敏又
有能力,内外结交,将会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C.常安民多次批评章惇,章惇趁常安民忤逆了皇帝而诬陷他;曾布与章惇不合,在皇
帝面前称赞常安民,但后来又联合章惇排挤他。
D.常安民写给吕公著的信被曾布偷献给皇帝,引起皇帝询问;常安民认为董敦逸不应
该弹劾苏轼、苏辙,后来他被告发是苏辙的同党并获罪。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京之恶尚隐,人多未测,独安民首发之。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姚鼐《登泰山记》)
14.常安民被降为监当,是皇帝的旨意吗?为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何九于客舍集①
王昌龄
客②有住桂阳③,亦如巢林鸟。
鎏觞且终宴,功业会未了。
试卷第7页,共10页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注】①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郴州,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
会为之接风送行,临别时诗人作此诗相赠。②客:诗人自称。③桂阳:唐之郴州,隋为
桂阳郡,在今湖南郴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展现出友人的热情接待,使得诗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之感。
B.三、四句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暗含着盛宴将尽,忧从中来的意味。
C.五到八句写宴后倚楼而望的月下美景,以及宴后乘舟夜游看到的景色。
D.这首诗写景真切如画,抒情真挚如酒,传意真实如在眼前,令人动容。
16.”亦如巢林鸟”一句中,“巢”与“鸟”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两
句,用远景描绘出诗人田园生活的原生态,画面给人以安静安宁没有纷扰的感觉。
(2)《琵琶行》中多处运用“月”的意象进行侧面烘托,如用“”
暗示听众沉浸在音乐境界里,用“"衬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寂寞。
(3)《登泰山记》写作者登山远望,放开心怀,消心中块垒。
'',"的开阔耀目景象写出登顶时刹那
的感动。
(4)《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有异曲同
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先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
河”设喻,引出“,”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抗疫需要世卫组织汇集全球智慧。中国“赤脚医生”曾启发并推动全球初级卫
生保健运动发展,成为世卫组织的工作亮点;中国疟疾工作模式写入世卫
组织技术文件,向其他国家推广。如今,中国抗疫的种种有效举措再次得到世卫组织赞
试卷第8页,共10页
许。世卫组织前总干事陈冯富珍曾评价,对于中低收入国家而言,“中国遇到的挑战与
克服挑战的经验,将比来自高收入国家的经验更贴切”。
自成立以来,世卫组织在突发传染病的协调防控策略、早期检测预警、共享诊治方
法以及组织国际援助上扮演了重要职责.在构建风险共担、安全共享的全球公共卫生应
急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病毒传播的跨国性决定了人类在与疫病的斗争中只能共进退,
任何短板都可能让全球“战疫”强化世卫组织作用,正是卫生治理全球化
的时代要求。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挑战,也是契机。因为,面对命运与共的现实,各国越来
越意识到,增强全球卫生应急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全球卫生治理赤字已
o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重要平台,世卫组织理应得到世界各国更高的
重视、更好的配合,()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消弭功败垂成消除危在旦夕
B.消除功亏一费消弭迫在眉睫
C.消弭功亏一簧消除危在旦夕
D.消除功败垂成消弭迫在眉睫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世卫组织在突发传染病的早期检测预警、协调防控策略、共享诊治方法以及组织国
际援助上扮演了重要职责,
B.世卫组织在突发传染病的协调防控策略、早期检测预警、共享诊治方法以及组织国
际援助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C.世卫组织在突发传染病的早期检测预警、协调防控策略、共享诊治方法以及组织国
际援助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D.世卫组织在突发传染病的共享诊治方法、协调防控策略、早期检测预警以及组织国
际援助上扮演了重要职责,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而在全球卫生事务中更好地展现领导力、发挥其作用
B.因而在全球卫生事务中更好地展现领导力、发挥其作用
C.但是在全球卫生事务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展现领导力
D.因而在全球卫生事务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展现领导力
(-)语言文字运用II
试卷第9页,共10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到狗尾草,它可是栽培谷子的祖先!我们熟知关于狗尾草与谷子的成语,例如“良
莠不齐”,就是指正常的谷子田里,①。狗尾草在古代称作“莠”,因而有学者认为
“良莠不齐”是成语最初的形式。狗尾草,因其成熟后长出一根细长的果穗,挂满千万
颗籽粒,毛茸茸的,在风中摇曳,R,故而得名。
狗尾草③,是全国各地都非常常见的一类杂草类植物。谷子也是属于禾本科、狗
尾草属的一年生植物。与狗尾草相比,谷子茎肝粗壮、分篥少,狭长披针形叶片,具有
细毛;圆锥状穗,每穗结实数百至上千粒,谷穗成熟后一般呈金黄色,卵圆形籽实,粒
小且多为黄色。谷子去皮后俗称小米。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50个字。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黑德斯
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文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B2.D3.C4.(1)①首先,提出观点:文明多样性是衡量国际文化秩序重
塑的重要标尺;②接着,分析文明多样性与国际化秩序的关系并给以论证;③最后,得出文
明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引用论证,引用伽达默尔的话论证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性。5.①符合国际法发展趋
势,体现了现代国际法价值底蕴;②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客观要求;③既可以满足发展一国文
化的内生要求,也可以重塑国际文化秩序、实现世界文化共同繁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国际法源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一般认为,近代国际法源于《威
斯特伐利亚和约》”可知,“近代国际法'’源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不是“国际法源于《威
斯特伐利亚和约》,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就能实现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推断错误。依据原文“尊重世界文明异质性,守护人类文
化多样化,在维护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交流互鉴,既是发展一国文化的内生要求,也是
重塑国际文化秩序、实现世界文化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可知,文章只是说“不断重塑和完善
国际文化秩序和规则”是“实现世界文化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而不是说“就能”实现世界文
化共同繁荣,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人类文明需要兼容并蓄”“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进而
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符合国际法发展趋势,体现了现代国际法价值底蕴”。
C.“文明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血脉,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所说的是“发展一国文化的内生需
求”,没有体现出整个人类文明的“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故选C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从论证思路来看:
首先,依据原文“文明多样性是衡量国际文化秩序重塑的重要标尺”以及后文内容可知,文章
开头提出“文明多样性是衡量国际文化秩序重塑的重要标尺''这一观点,而后进行了论证。所
答案第1页,共9页
以,文章开头提出观点:文明多样性是衡量国际文化秩序重塑的重要标尺。
其次,依据原文“文明多样性本是世界文明的,原生态',保持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丰
富性,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文明的多样化追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历史事实也一再表
明,……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说,,人类……文化差异”'可知,文章接着阐述了文明
多样性与国际文化秩序的关系,并且使用例证法、引证法给与了充分的论证。
最后,依据原文“尊重世界文明异质性,守护人类文化多样化,在维护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
推动交流互鉴,既是发展一国文化的内生要求,也是重塑国际文化秩序、实现世界文化共同
繁荣的必由之路”可知,文章最后,作者以“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为结论收束全文。
从论证方法来看,材料二“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说……”属于引用论证。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先,依据材料一原文“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
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实现
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
人类文明需要兼容并蓄的发展规律,深刻反映了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要求。尊重人
类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进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符合国际法发展趋势,体现了
现代国际法价值底蕴”可知,尊重文明差异、包容文明多样性符合国际法发展趋势,体现了
现代国际法价值底蕴,所以,它是必要的。
其次,依据材料一原文“多样性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特征。世界各国,历史文化传统、
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不同。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形态,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活力。尊重各国
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包容人类文明的多样化追求,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客观要求。不
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才能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可知,尊重文明差异、包容文明多样性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它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客观要求。
最后,依据材料二原文“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说,‘人类团结不是全球均一,而是多样
联合,我们必须学会欣赏和容忍多样性、复和性和文化差异,尊重世界文明异质性,守护
人类文化多样化,在维护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交流互鉴,既是发展一国文化的内生要求,
也是重塑国际文化秩序、实现世界文化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等内容可知,尊重文明差异、
包容文明多样性的必要性同时还体现在它既是发展一国文化的内生要求,也是重塑国际文化
秩序、实现世界文化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6.B7.B8.(1)内容上,描写秋、冬、春三个季节,是为了与武汉的夏对比,显
答案第2页,共9页
出武汉四季分外鲜明,让人感受强烈而且常新,作者因此有些喜欢武汉这座城市了:(2)结
构上,引出下文对武汉的感受09.(1)武汉夏天的热不仅让作者感觉痛快,而且悟出
了人要学会感恩,悟出了生活教会人懂得感恩;(2)武汉四季分明,让作者感觉强烈而常新,
因此开始喜欢这座城市;(3)武汉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古典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有
着各样的风土人情,有着独特的城市个性,是一座很丰富的城市;但是它又很单纯,什么都
不当回事,江湖、散漫、任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连创作的文字中都含有憎恶”错。原文是“我以前的文字,对于武汉的气候,似乎都带了
一些憎恶”,注意是“似乎”;
C.“不再离开”错。文章结尾说“谁又不心存流浪的幻想呢?明天我就启程去远方了“,可见
作者并不是留在武汉不再离开;
D.“看到了”错。原文是“我时常梦见一个小姑娘偷摘鲜花的过程”,可见这是做梦梦见的。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各地城市不同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一些城市欺生凌弱现
象的反感''错。第五段写“我觉得现在全中国的城市都一个模样……每个城市一般都习惯欺生,
都爱好恃强凌弱”,可见作者是说每个城市都一个模样,不是对比而是类比,突出的是城市
的相似性;且“每个城市一般都习惯欺生,都爱好恃强凌弱”也是城市相似性的一部分,不是
表达反感。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描写其他三个季节,“一立秋,后半夜就凉了,虫鸣就细了,桂花就香了。冬天就
格外寒冷了。春节也就可以围炉喝酒了。白雪之后的春天也就来得格外喜人了”是为了突出
“武汉的盛夏真是有点妖精,正因为有了它,其他的季节就分外鲜明了”“春往秋来,寒暑易
节,四季鲜明,感受不仅总是强烈的,还总是常新的,这对于喜新厌旧的我辈,就很有一点
诱人了,,,写武汉的秋、冬、春是为了突出有了武汉如妖精一般的夏,四季就显得分外鲜明,
让人感受强烈而且常新,使得作者有些喜欢武汉这座城市了;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武汉的感受,“武汉这个地方有趣”“武汉这地方就是这么江湖,散漫,
任性,快乐,火气大,兵气重,五湖四海,千人千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确是一个写
答案第3页,共9页
小说的好地方”。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文章开头描写武汉夏天的热,”待在武汉的夏天里,该流多少汗就流多少汗,也是一种痛快。
单凭一支雪糕就可以生出对生活的感恩之情,我觉得这一点尤其好。人是要知道好歹的。知
道好歹首先就要懂得什么是感恩之情。感恩之情是别人教不会的,全靠生活本身给予“,可
见这热不仅让作者感觉痛快,而且悟出了人要学会感恩,悟出了生活教会人懂得感恩;
文章还写到了武汉的四季,“武汉的盛夏真是有点妖精,正因为有了它,其他的季节就分外
鲜明了。一立秋,后半夜就凉了,虫鸣就细了,桂花就香了……感受不仅总是强烈的,还总
是常新的,这对于喜新厌旧的我辈,就很有一点诱人了”,武汉四季分明,让作者感觉强烈
而常新,因此开始喜欢这座城市;
作者认为武汉这座城市很独特,“如果仅仅就小说载体而言,我以为武汉是最单纯也是最丰
富的城市了‘“‘武汉这个地方有趣……把琴台不当回事情;把龟蛇二山也不当回事情;把租界
那么多漂亮洋楼,也不当回事情;连把汉口这个举世闻名的地区称号,也不当回事情”“武汉
这地方就是这么江湖,散漫,任性,快乐,火气大,兵气重,五湖四海,千人千面”,武汉
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古典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着各样的风土人情,有着独特的城
市个性,是一座很丰富的城市;但是它又很单纯,什么都不当回事,江湖、散漫、任性。
因此作者说武汉“的确是一个写小说的好地方
10.D11.D12.A13.(1)当时蔡京的奸恶还比较隐蔽,人们大多没有料到,
只有常安民第一个告发他。
(2)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14.不
是。因为皇帝在第二年贬谪董敦逸时说“按常安民的旧例让他去做知军“,可见皇帝本来的旨
意是让常安民做知军,降为监当是章惇的意思。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章惇派遣他所亲近的人对常安民说:“你本来凭借文学在当世闻名,为什么要用言语
来让自己承受恶果(自找麻烦)呢?和他人结怨,难以清静,我们之间应该以近臣的身份相
处。”
“于时”是介词结构后置,应归于上句,排除BC。
“少”修饰“安静”,中间不应断开,“以左右”是“相处”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故选D。
答案第4页,共9页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如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是用以纪月”错误,《赤壁赋》中的“壬戌”是纪年,
这句话是“壬戌这年的秋天”之意,不会有“壬戌这月的秋天”的说法。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还教唆林希与之同流合污”错误,根据原文“希为惇谋客,惇肆横强很,皆希教之“可见,
他认为是林希教唆章惇,而非章惇教唆林希。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是时”,这时;“尚”,还,尚且;“测”,料想;"独”,只有;“首发”,第一个告发。
(2)“极天”,天边;“须臾”,一会儿,时间很短;“采”,通“彩”。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帝初命与安民知军,惇乃进拟送吏部,降监当。明年,敦逸论瑶华事,帝怒,欲
贬之,谓执政日:‘依常安民例与知军。’乃知帝初不知安民降监当也“可见,把常安民降为
监当不是皇帝的旨意,因为皇帝在第二年想要贬谪董敦逸时说“按照常安民的旧例让他做知
军”,由此可见,皇帝一开始是想让常安民做知军,是章惇上奏呈让他降为监当的。
参考译文:
章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监察御史常安民竭力上书揭发他的奸恶。章惇派遣他所亲近
的人对常安民说:“你本来凭借文学在当世闻名,为什么要用言语来让自己承受(恶果)呢?
和他人结怨,难以清静,我们之间应该以近臣的身份相处。”常安民正色呵斥他说:“你这
是在为现在的宰相游说吗?”林希暂代礼部尚书,常安民说:“林希是章惇的谋士,章惇为
人放肆强横,都是林希教唆他的。”又议论说:“蔡京的奸恶足以迷惑大众,巧辩足以掩饰
自己的过错,机敏足以扰乱君王的视线与听觉,力量足以颠倒天下的是非正误,在内结交宦
官,在外勾结台谏,结党缔交,来图谋权柄以自任。陛下不早点把他驱逐出朝,将来后悔怎
么来得及呢!”当时蔡京的奸恶还比较隐蔽,人们大多没有预料到,只有常安民率先揭发他。
上奏章疏议前后几十至百回,估计终究不能得到回复,于是请求外调,皇帝只是开解安慰他
罢了。常安民的语言直率忤逆圣旨,章惇趁机诬陷他。曾布在中枢机构,与章惇关系不好,
见常安民多次上书弹劾议论章悼,以为他是想要依附自己,就在皇帝面前多次称赞常安民。
等常安民又开始议论曾布与章惇互相任用自己的亲朋古旧,在这时他们二人便合理排挤常安
答案第5页,共9页
民。曾布找着机会在袖子里装着常安民从前与吕公著所写的信进献给皇帝,说常安民请求吕
公著减少先朝的奸党,推荐任用他们的同伴,以继承延续百代。一天,皇帝对安民说:“你
曾经给吕公著写信,用东汉那些不得道的昏君来类比我,这样可以吗?”安民说:“我给吕
公著的信,是劝说他广泛地寻求贤才,曾经引用陈蕃、窦武、李膺等的事迹,没想到有奸恶
的臣子指摘我的话,推论他们所处的世道,用文字来构陷罗织我的罪名,我即使辩解又有什
么用呢!”在这之前,常安民与国子司业安惇、监察御史董敦逸同在国子监考试所拆开试卷
糊名的密封号码,常安民对敦逸说“二苏承担着天下人的重望,你不应该弹劾抨击他们”。
到此时董敦逸上奏攻讦常安民先前所说的话,说安民是苏辙的同党,平日的议论,大多是元
祐旧党主使,常安民因此获罪。壬戌年,贬谪常安民监察滁州盐酒务。皇帝一开始下令让常
安民做知军,章惇就上奏呈送他进入吏部,降为监当。第二年,董敦逸议论瑶华之事,皇帝
大怒,想要贬谪他,对执政的人说:“按照常安民的例子让他去做知军。”才知道皇帝当初
不知道常安民降为监当了。
15.B16.①“巢”是将友人住的郴州喻为飞鸟的归宿,真切而形象地表达了友人何九对
自己的厚遇;②“巢林鸟”是诗人将自己喻为鸟,说明自己身处他乡,远离朝廷,有一种不被
重用的愤慨和失落;③诗人被贬岭南,怀才不遇,其忧自不待言;做客郴州,蒙何九厚遇,
其恩自不待言•以“巢”“鸟”相喻,显得既含蓄又贴切。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象征”错误,“终宴”对应“未了”,应是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作者没有详写宴会实况,而
是以,,且终,,写宴会即将结束,暗含着盛宴将尽,忧从中来的意味。但诗人要表达的不是离别
的痛苦,他想到的是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建功立业。这两句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诗
人在意的不是别离之伤,而是功业未成之痛。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内涵的能力。
首联“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写自己做客郴州,犹如归巢之鸟。起句即饱含深情,表达出
友人的热情接待使自己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自己非常感激。
句中的比喻非常巧妙,一则将自己喻为鸟,自是有一种不被重用,流落江南的愤慨和失落;
一则将郴州喻为巢,真切而形象地表达了友人何九对自己的厚遇。同时,用一个“客”自称,
又是双关手法,既指自己己做客郴州,又指自己被贬之身份,含有一种怀才不遇之感,两“客”
皆蒙何九厚遇,其谊自不待言,其恩自不须言,所以诗人以“鸟”“巢”相喻,显得既含蓄又贴
答案第6页,共9页
切。
17.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苍
山负雪明烛天南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君子生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合集人事管理篇十篇
- 《证券交易流程》课件
- 《企业战略管理》课件
- 新生引航共筑未来
- 学校三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5篇
- 2023年-2024年新员工入职安全教育培训试题附答案(突破训练)
- 大学毕业晚会策划书合集15篇
- 2023年-2024年新入职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试题附下载答案可打印
- 2024员工三级安全培训考试题(原创题)
- 保护环境的建议书(合集15篇)
- 文史哲与艺术中的数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吉林师范大学
- 知识图谱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灰尘的旅行》导读
- 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 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换领C1驾照三力测试题答案
- 社区依法执业培训课件
- 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报告OK
- 输送机械安全培训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及答案
- 农村文化建设培训
- 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