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立枯病诊断及防控_第1页
三七立枯病诊断及防控_第2页
三七立枯病诊断及防控_第3页
三七立枯病诊断及防控_第4页
三七立枯病诊断及防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B53/TXXXXX—2020三七立枯病诊断及防治本标准规定了三七立枯病诊断及防控技术有关的术语和定义、诊断、防控方法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三七立枯病的诊断及防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0478植物检疫术语DB53/T055.2三七种子质量标准DB53/T055.3三七种苗质量标准DB53/T055.8三七农药使用准则DB53/T055.10三七栽培技术规范DB53/T055.11三七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三七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3.2三七立枯病三七立枯病俗称干脚病,是由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侵染引发的三七土传病3.3科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和法则。4诊断4.1田间诊断4.1.1发病条件发病条件如下:a)高温少雨的月份易发;2DB53/TXXXXX—2020b)发病部位在距表土3cm~5cm的干湿土交界处。4.1.2病状特征病原以侵染种苗假茎基部与土壤接触的部位为主,有如下特征:a)主要危害三七种芽及幼苗;b)感病种芽变黑褐色;c)感病三七幼苗,在假茎(叶柄)基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条斑;d)随病情发展变暗褐色,最后病部缢缩,幼苗折倒死亡;e)症状及流行特点详情参见附录A。4.2室内诊断4.2.1诊断原则应遵循科赫氏法则进行。4.2.2病样材料采集根据立枯病症状及流行特点,采集典型的病样标本。4.2.3培养基制备制成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灭菌后备用。4.2.4病原菌分离培养前处理消毒后,在无菌操作台将切成5mm小块病样接于PDA培养基上,待培养5d。按以下方法进行再纯化和形态特征观察:a)将病原菌菌丝接种于PDA培养基中;b)在光照12小时/天的条件下,22℃培养7d;c)观察菌丝的颜色、形状及菌核颜色;d)测量成熟菌丝、菌核大小。4.2.5病原菌形态鉴定参见附录B进行病原菌形态鉴定。4.2.6科赫氏法则鉴定病原物运用科赫氏法则进一步确定病原物:a)无菌基质栽培三七苗,生长60d后备用;b)将镜检后的病原菌菌株接种于健康三七植株,常规水肥管理;c)观察病害发生情况;d)采集接种茎基部发病部位,再次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参照4.2.4过程。5.1防控原则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持续防控、绿色防控”的防控原则。3DB53/TXXXXX—20205.2农业措施5.2.1种植地选择应选择土质疏松、通透性较好的沙壤土缓坡地,坡度在15度左右为宜。5.2.2种子种苗选择种子符合DB53/T055.2质量标准,种苗符合DB53/T055.3质量标准。5.2.3土壤消毒在播种前,用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处理,或结合整地用杂草进行烧土。5.2.4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0倍液浸种15分钟~30分钟,捞出滤干播种,或种子进行包衣处理。5.2.5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a)实行轮作,采取三七与小麦、陆稻、荞麦等作物轮作的方式,如无特殊土壤消毒处理措施,轮作年限8年以上;b)及时排灌,防止种植地积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0%~25%;c)种植棚通风,避免高温、高湿;d)发现病株及时拔除;e)其余栽培措施符合三七栽培技术规范DB53/T055.10的规定。5.3化学防控5.3.1用药原则农药使用应符合DB53/T055.8的规定,按DB53/T055.11方法进行防控。5.3.2前期预防三七幼苗出土后,选用抑菌脲或多菌灵或百菌清或代森锰锌按使用说明书喷(浇)淋根部预防。5.3.3病害控制发现发病严重的病株立即拔除,并对病株周围土壤用石灰粉进行消毒。发病程度较轻者,按下列方法控制病害蔓延:a)选用甲基托布津、腐霉利、多菌灵等其中一种药剂按说明书用法喷(浇)淋根部;b)7d~10d喷(浇)淋1次、连续喷(浇)淋次~3次。4DB53/TXXXXX—2020(资料性附录)三七立枯病症状及流行特点A.1三七立枯病症状根腐病有以下症状,具体病症见图A.1:a)病原以浸染种苗假茎(即复叶柄)基部与土壤接触的部位为主。b)初期感病部位出现黄褐色针状小点,以后扩展呈水浸状条形病斑,病斑逐渐变为深褐色。c)表皮出现凹陷,感病部位失水溢缩,地上部逐渐萎蔫,幼苗折倒枯死。七农称之为“干脚症。d)病原也能危害二年生、三年生三七的根部,多发生于三七出苗期间天干少雨的月份。e)主要浸染幼苗基部与芽接触的部位(七农俗称“烂芽”)。f)感病部位多呈菱形或三角形黄褐色病斑,地上部幼苗逐渐发黄枯死。图A.1三七立枯病症状A.2三立枯病流行特点三立枯病流行特点:a)三七立枯病病原菌是典型的土壤真菌,能在土壤的植物残体及土壤中长期存活;b)病原菌菌丝在患病的残株上和土壤中腐生,又可附着或潜伏于种子、种苗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浸染源;c)条件适宜时,菌丝可在土壤中扩展蔓延,反复浸染;d)引种或移栽带菌的种子、种苗是本病传播到无病区的主要途径。而施用混有病残体的堆肥、粪肥,或在带菌七园种植三七,则是病害逐渐加重的主要原因;e)在七园内,病菌还可借流水、灌溉水、农具和耕作活动传播蔓延;f)三七苗期的气候条件是影响三七立枯病发生的主导因素,播种后如土温较低、出苗缓慢,则增加病原菌感染机会;g)出苗后半个月之内,幼茎柔嫩,最易遭受病原菌浸染;h)虽然病原菌的发病适宜温度较高,但其发病的温度较广,一般在土温10℃左右即开始活动。在多雨、土壤湿度大时,极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传播和浸染,有利于病害的发生;5DB53/TXXXXX—2020i)三七立枯病是土壤传播为主的病害,因此,它的发生发展受土壤及耕作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j)在三七重茬地块,可使病菌在土壤内不断积累,发病加重,七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易造成园内积水,土壤湿度增大,病害则加重。土质黏重、土壤板结、地温下降,使幼苗出土困难、生长衰弱,立枯病严重;k)深翻和管理精细的七园,植株生长旺盛抗病力强,发病轻;l)缺乏营养及营养失调也是促成三七感病的诱因,如在缺钾土壤中,三七立枯病发病率高且比较重。偏施氮肥有加重病害发生的趋势,而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施用,有利于减轻病害。6DB53/TXXXXX—2020(资料性附录)三七立枯病致病菌形态特征B.1立枯病致病菌形态特征三七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侵染引起,病菌隶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病菌的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