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参考_第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参考_第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参考_第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参考_第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②受教育者:受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_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中介

2、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纽带;对象;桥梁/工具/中介)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受

教育者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

(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

了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也不能实现。

3、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永恒性一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一一不同的社会/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

③相对独立性一一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教育的起源

一①神话起源说:最古老;宗教(朱熹)

②生物亡生存本能(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

-③心理无意识的模仿(美:孟禄)

④劳动~:劳动(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一⑤交往~:叶澜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姓名著作/观点贡献

乐正克战国末《学记》“道而弗牵,强而…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

一启发性”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不陵节而施…一循序渐进

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孔子《论语》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

导/学、思、习、行/庶、富、

第1页共35页

苏格拉底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启发式教学

“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重视早期教育;“寓学习于游

戏”的最早提倡者;节制;理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灵魂论:体育、德育、智育

“教育遵循自然”,按照儿童

心理规律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古罗马《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

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

法的著作;欧洲古代教育理论

模仿一理论一练习发展的最高成就

2、教育学的创立

姓名著作/观点贡献

培根英国1623首次提出: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教育要适应自然;志;

教育学之父班级授课制;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

“泛智”,普及教育;的职业”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卢梭法国教育体小说《爱弥儿》(1762)性善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

康德德国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

里讲授;

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发展人

的自然禀赋

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

《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基人;

①自然主义教育;

②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③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

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⑤形式教育P88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白板说”

“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普通教育学》①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

基础;

现代教育学之父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②三中心论:教师、教材、课

科学教育学之父堂;

传统教育学代表③“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

联想、系统、方法;7・“五

第2页共35页

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

较、总括、应用;

④教育性教学原则

⑤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

公民

⑥实质教育P88

3、教育学的发展

姓名著作/观点贡献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

义》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

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卡连柯《教育诗》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

学《论共产主义教育》造;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李浩吾/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

著作

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

①新“三中心论”:儿

童中心(学生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

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现代教育理论②教育即生活,即生

长,即经验的改造;

③“在做中学”,在问

题中学习;

④学校即社会;

⑤五步教学法

⑥教育无目的论

赞可夫苏联《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高

难度、高速度、理论

知识起主导作用、理

解学习过程、使所有

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

一般发展

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理论,举一

反三

皮亚杰瑞士《教育科学与儿童心智力发展

理学》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议》《把整个心灵献给“活的教育学”

第3页共35页

孩子》《帕夫雷什中

学》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理论

认知、情感、动作技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

“人民教育家”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人口质量--->质量

一(3)人口结构一>结构

_(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一>人口的再生产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

一(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文化、职业、城乡结构、迁移)

-(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一j①提高人口质量;

•②减少人口数量;

.③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迁移。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制约学校结构;

J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也潜在一现实

_②提高质量+素质

③改变劳动力形态简单—复杂

名全面发展

_(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①普及科学知识

:②推广先进的生产经验

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的性质(思想政治方向&为谁服务)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2)〜领导权;

第4页共35页

(3)〜受教育的权利;

(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政治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力量;

一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政治

4、文化对教育的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1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教育内容的选择;

(3)〜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一,文化的促进(教育的文化功能)

■(1)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

(2)传播、交流文化;

(3)选择、提升文化;

(4)更新、创造文化(人才;教育内容;交流融合)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规律

发展规律概念教育意义

①顺序性低级到高级,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总体特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

征及主要矛盾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

③不平衡性发展速度不平衡抓住关键期和最佳期,适时而教,

及时而教

④互补性生理&心理扬长避短,个性化发展;长善救失

⑤个别差异性“聪明早慧”“大器晚成”因材施教

2、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一一内在需要

代表:①孟子一一,性善论

②弗洛伊德一一,性本能

③威尔逊一一基因复制

④格赛尔一一成熟势力说

(2)外银论(环境决定论)一一外在力量

代表:①荀子----性恶论

②洛克一一白板说

③华生一一行为主义

―④斯金纳一一强化/惩罚手段改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在因素+外部环境)

第5页共35页

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①遗传:物质前提,提供可能性

②环境:现实

'③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动力

_④学校教育:主导+特殊

4、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人的发展方向;

②〜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一④〜给人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_④〜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五节教育制度

1、建立学制的依据

一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④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2、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双轨制:资产阶级子女&劳动人民子女,一一英、法、德

单轨制:普及教育,一一美国

分支制:中间型学制,一一苏联,我国

3、旧中国的学制发展

一①壬寅学制:1902,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日本,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

②癸卯学制:1904,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日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奏定~》

'③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自然科学,改为学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_④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六三三学制”,首次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依据

第六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

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第6页共35页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①国家的教育目的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一一具体化/普遍与特殊

_③教师的教学目标一一具体与抽象

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3、

理论主张代表人物

①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孔德、巴格莱孔子

②个人本位论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

性,增进人的价值斯泰洛齐孟轲

③生活本位论①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预备①斯宾塞(注重实证)

说,为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

②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即

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②杜威

即社会”;

④教育无目的论《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

4、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①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科文统一

-②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学生个性,创新+实践

5、德智体美劳: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共同促进全面发展

「德:灵魂和统帅作用,提供方向性保证

智:前提和支持

-体:物质基础

美:动力

.劳:综合各育的作用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含义

1、观察法目的和计划,系统连续观察,做记录,获取经验事实

2、调查法问卷、访谈,搜集有关资料,整理和分析

3、历史法观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三步骤:收集资料、史料鉴别、

史料分类

4、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人为影响研究对象,验证假设

5、行动研究法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反思,研究与活动一体化

第7页共35页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课程的作用

-①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②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③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④是国家监察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2、课程类型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强调相对独立性,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

性(知识本位)

综合课程打破传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强调关联性、

统一性和内在联系怀特海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

课程杜威

必修/选修课程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显性/隐形课程

3、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下一布鲁纳

代,精华包含在各门学科里要素主义、结构主义

活动中心~/儿童中心/经验课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杜威、克伯屈

程论在活动中学习

社会中心社会改造主义~学生尽可能参与到社会中布拉梅尔德

去;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

心一一教育改造社会

第二节课程组织

1、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

-①学习者的需要一一学生

-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一一社会

_③学科的发展一一学科

知识与技能目标

2、三维课程目标t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8页共35页

3、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一①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依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

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具体规定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

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

件,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教

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

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③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纲领、参考书、

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试听材料

概念: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

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

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4、课程评价

一①目标评价模式一一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衡量学生行为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

评价模式:-②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一一斯克里文,实际效应

③CIPP评价模式一一斯塔弗尔比姆,(背景、输入、过程、成

果评价)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①目标模式-四大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

L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5、课程开发模式-②过程模式一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L关注过程,宽泛的目的

-③情景模式J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L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

第9页共35页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本理念:

①三维目标观

②综合课程观

③内容联系观

④学习方式观

⑤发展评价观

⑥校本发展观

2、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①关注每一位学生;

-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①课程结构

②课程内容

③课程评价

④教育观念一一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一⑤学习方式一一自主、合作、探究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含义: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特点:-②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1、教学」③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一①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意义:」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

途径;

L③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10页共35页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一首要

2、我国现阶段的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教学任务-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一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认识的间接性

②认识的交往性

③认识的教育性

④认识的引导性

⑤认识的简捷性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一一间接性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一一发展性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一一双边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一一教育性规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一一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一一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一一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11页共35页

第四节教学原则

1、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一一利用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丰富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①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Y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一③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2)启发性原则一一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主动性,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一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_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一一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长久保持记忆

一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一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一一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

一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一一统一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个别差异有的放矢,扬长避短

一①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同学

的不同特长得以发挥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一一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一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一一科学性与教学性相结合,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德育因素

一①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_②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L④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8)量力性原则一一可接受性原则,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一①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第五节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①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教学内容一一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第12页共35页

③学生特点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我国中学常用教学法

语言传递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一一问答法

③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

直观感知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实际训练①练习法

②实验法

③实习作业法

④实践活动法

情感陶冶①欣赏教学法

②情境教学法

探究为主①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概念: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掌

握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

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

1、班级授课制-①163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

发展工课制作论述,奠定理论基础

一②1862,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优越性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一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主体地位受到限制

局限性②接受现成知识,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统一,难以照顾个体差异

_④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灵活性

①班级授课制

②个别教学制:古代教育

③分组教学制: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④道尔顿制:美国柏克赫斯,自学辅导式

⑤设计教学法:美国克伯屈,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⑥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第13页共35页

第七节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学

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诊断、反馈、导向、激励、鉴定功能

2、种类

实施功能①诊断性评价教学开始前,摸清学生底细,以便

安排教学

②形成性教学教学过程中,了解学习过程,调整

教学方案

③总结性教学教学之后,检验学习结果,评定学

习成绩

运用标准①相对性个人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

常模参照性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

②绝对性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

目标参照性个客观标准

③个体内差异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或者评价

对象的不同方面

评价主体①外部评价

②内部评价H我评价

3、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①客观性

②发展性

,③整体性

一④指导性

第八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1、主要观点:

①实施素质教育---主题

②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一一基本策略

③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一一重心

④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2、基本趋势:

①教育现代化一一阶段目标取向

②教育公平一一基本价值取向

③终身教育一一终极价值取向

④生命关怀——核心价值取向

第14页共35页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

1、感觉

绝对感受性&绝对阈限: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

①感觉适应;②感觉对比;③感觉后像;④感觉的相互补偿;⑤联觉

2、知觉

2.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1)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

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2)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应,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运动知觉

动景运动动画、电影、电视制作原理两静相继出现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一动一静

话发运动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同时出现

注视暗室里的燃烧的烟头:

一静

自主运动星星眨眼

注视飞速运动的火车后再看一动一静

运动后效周围树木先动后静

社会知觉:①第一印象;②晕轮效应;③刻板印象;④近因效应

知觉的特性

①理解性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

②选择性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反映

③整体性人在知觉时总是把知觉对象感知为统一整体

④恒常性条件变化,知觉映像保持相对不变

3、注意

目的性意志努力举例

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无不需要低级、自发的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有需要高级、自觉地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最高级、自觉程度电脑打字“盲打”

很强

第15页共35页

现象名称对象是否是否作用举例

转变

把表放在刚刚能听到嘀嗒声的地方,

注意动摇否否无消极作用十分专心地听,时而听到时而听不到

注意分散是否消极课堂中学生被窗外鸟叫声吸引

注意转移是是积极听老师讲完后按要求做随堂练习题

2.注意规律的应用

►(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防止外部干扰

②讲究教学艺术

►(2)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增强学习自觉性

②培养学生意志力

③调动多种分析器

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3)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在教学工作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组织教

学,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系统性,难于完成

学习任务。反之,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

来学习,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的分

散。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种注意的交

替使用。

4、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

名称保持时间存储方式特点举例

时间极短视觉后像

瞬时记忆4秒及以内图像记忆容量较大

(感觉记忆声象记忆形象鲜明

或感觉登记)信息原始

时间较短边听课边记笔记

短时记忆5祈L听觉编码容量有限

(操作记忆视觉编码(7±2个组块)

或工作记忆)意识清晰

易受干扰

长时记忆1分钟直至终身意义编码容量无限常有四个季节

时间长久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负加速型

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

第16页共35页

一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⑤识记的方法

⑥时间因素

一⑦识记者的态度

遗忘的原因:

学说提出者核心观点

消退说桑代克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

干扰说詹金斯/达伦巴希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压抑(动机)说弗洛伊德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

提取失败说图尔文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

同化说奥苏伯尔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

一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记忆规律在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教学中的应用J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一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厂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分散+集中

复习方法④反复阅读+试图回忆

⑤复习方法多样化

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一⑦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5、思维:间接性+概括性;

最基本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分类依据分类结果

发展水平①直观动作思维:0~3岁

②具体形象思维:3~7岁

③抽象逻辑思维:7岁之后

思维的逻辑性①直觉思维

②分析思维

思维的指向性①聚合思维:求同、集中

②发散思维:求异、辐射

思维的创造程度①再造性思维

②创造性思维

思维过程的依据①经验思维

②理论思维

第17页共35页

无意想象

一①再造想象:根据词语描述或非语言描绘

6、想象有意想象-②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描述

③幻想一一理想+空想

一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培养想象②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大门

力的方法r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发展空间想象力

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_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7、问题解决

(1)过程:发现问题一理解问题一提出假设一检验假设

一①问题的特征

②迁移

(2)影响因素_③定势: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④功能固着

⑤原型启发

-⑥动机的强度:J较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V

[较简单问题:中等偏高的动机强度J

一①算法式:一一列举所有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