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_第1页
第一 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_第2页
第一 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_第3页
第一 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_第4页
第一 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一单元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第四单元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答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述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述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述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述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述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述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述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来说,一个词牌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说,不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但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情况下,诗能表述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述出来;词能表述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述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述方面会形成巨大差别,除了写作时的各种原因,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D.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着重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乐府诗与词的异同作了辨析。

B.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论词》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

C.文中论述诗与词的形式差别时,主要侧重于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停顿等的不同。

D.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如杜甫的《春望》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前者是二三的节奏,后者则是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或四三、二二三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D.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完全不自由的,因为前者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宋诗选注》序(节选)

钱锺书

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注]”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鄙薄宋诗的明代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我们不妨借三个人的话来表明这种差别。“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复忌太过……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这是唐人的话,认为“通变”比“复古”来得重要而且比较稳当。“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这是宋人的话,已经让古人作了主去,然而还努力要“合”中求“异”。“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乃其为之也,鲜不中方圆也;何也?有必同者也”,“曹、刘、阮、陆、李、杜能用之而不能异,能异之而不能不同”——这是鄙薄宋诗的明人的话,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的源泉。这是惟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地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遍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有删改)

[注]优孟衣冠:《史记》记载,有一个叫孟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楚相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生活很穷困,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趁机对楚庄王进行规劝,楚庄王终于封赏了孙叔敖的儿子。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随我一起读

据说能够用比喻来表述思想的人是聪明人,能够用精彩的比喻来表述复杂思想的人是智者。那么,本文钱锺书应该属于智者。尽管一直以来对《宋诗选注》的评价见仁见智,但是它的序写得确实很有意思,而其中的比喻更是值得我们用心鉴赏。

钱锺书以亚历山大大帝未即位时一听到父亲在外面打了胜仗就要发愁的故事作喻,说明了“唐诗成就太高了,给宋诗留下的空间不多”的困窘现象,暗示宋诗在唐诗之后,要想超越唐诗的成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样用故事作喻增加了说理的趣味,轻而易举地激发了读者“读下去”的渴望。

通过一个故事进行比喻,把唐诗与宋诗的承继关系,把宋诗发展的艰难状况,把自己对宋诗的评价都形象、清晰地表述出来了。所以,认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这是幽默又充满哲理的评说。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这是对宋诗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的高度评价。

接着又对“鄙薄宋诗的明代”进行了幽默的批评——“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

作为对“宋诗”的“选注”者,当然也必须有自己对“宋诗”的看法。在文中,钱锺书至少表述了这样几层见解: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成就较为有限;宋诗超过明诗的地方,正是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地方;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是从宋朝开始大规模发展的;必须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替代自己的创造。

“序”的结尾,大段引用了毛泽东关于“源”与“流”的著名论断,坚定地表述了自己对此论断的认同: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是值得关注的;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文学评论理应去关注文学作品有没有反映人民生活,有没有从人民生活中汲取养料,并有所创造。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20世纪日本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小川环树在《中国文学报》上的书评曾说,“有了这本书以后,中国文学史的宋代部分得改写了”——这是对钱锺书《宋诗选注》的一种高度评价。

读思结合

4.文章第2段开头引述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5.文章第2段中说,“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的具体含意是什么?

6.文章第4段中的“真理”具体指什么?

7.请根据全文内容推断,进行文学评论有哪些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8.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清人顾复初的对联,深刻反映了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之大。同时也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终究会占有辉煌。

B.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杜甫因以彪炳青史,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就是杜甫全部价值所在。

C.“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表述了对杜甫人生经历及历史的深切思考,表明幸与不幸是相对的这一深刻哲理。

D.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如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9.如何理解“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除了杜甫,你还能再举出一个中国历史上文人的成就与命运上具有悖反的例子吗?

10.认为“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结合原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初春舒婷

朋友,是春天了

驱散忧愁,擦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是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

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

世滥习烟啊

如吹不灭的火苗

使天地温暖

连云儿也不再他飘

友人,让我们说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

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

1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驱散忧愁,擦去泪水/向着太阳微笑”,“微笑”的原因是春天来了,人们看到了希望。

B.“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冲毁冬的镣铐”,表明虽然当前寒意犹存,但苦寒终将过去。

C.“一旦惊雷起/乌云便仓皇而逃”,写出了狂风暴雨来临时的磅礴场景,令人心生恐惧。

D.诗题“初春”表明了诗歌所写的季节,又象征着逆境或苦难的结束,美好生活的开始。

1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天与镣铐、朦胧的拂晓与黄昏的林荫道,这些意象都有朦胧、凝重的共同特性,是痛苦、困境的代名词。

B.诗人通过对乌云、寒霜、狂风这些事物的描写,描绘出诗人心中温润而又粗犷的令人兴奋的春景图。

C.诗人抓住自然之物的变化来表现万物萌发的气象,用形象来透析哲理,用物象来表述心声,读后让人深思。

D.本诗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空间,给诗蒙上朦胧色彩。

13.“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诗歌最后一节中写“杜鹃”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回答下面各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思其反B.隰则有泮C.不可说也D.匪来贸丝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怨灵修之浩荡兮B.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恐美人之迟暮

C.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惟草木之零落兮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偭规矩而改错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长太息以掩涕兮B.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怨灵修之浩荡兮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忍尤而攘诟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驰椒丘且焉止息

1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不容易脱身。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极度憔悴和无情被弃。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男子却变化无常,我的痛苦没有尽头”。

六、句子默写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离骚》的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约、用词含蓄的两句是“,”。在《离骚》中屈原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2)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之意,。(贾谊《过秦论》)

(3)剑阁峥嵘而崔嵬,,。(李白《蜀道难》)

(4),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黍离

《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被黍离离,彼稷之秘。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毛诗》序说:周大夫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秦,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20.下列有关《诗经》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对其所表现出的情感评价为“思无邪”,西汉时被奉为儒家经典。

B.《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多为民间创作的歌谣;“雅”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21.该诗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2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极具感染力,对此,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B2.D3.C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一般情况下”扩大范围,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不是“一般情况下”,而是“有的时候”“有时”;

C.“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首句可知,原因有多种,原文并没有说“形式”是“主要”原因,只是“先说形式上的原因”;

D.“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以偏概全,“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只是杜诗内容博大、质朴在形式方面的原因,此外还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等方面的原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错误。文中对应部分虽然有引用,但的目的是列举实例,引用的内容并不是重点,所以这部分采用的主要是例证法;且文中在论述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还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诗的句式都是……”扩大范围,根据文章第四段可知,“句式都是整齐的……固定的节奏”指的是一般流行的五言诗和七言诗;

B.“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四段的内容,“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且分析可知,杜诗和苏词中的五字句都是二三的节奏;

D.“因为……”强加因果,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C。

4.暗示宋诗在唐诗之后,要想超越唐诗的成就,面临巨大的挑战;引用故事,增加说理的趣味,吸引读者阅读。5.宋诗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在唐诗的基础上,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6.(1)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2)必须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替代自己的创造。7.(1)评论某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应把它还原到整个文学史中,这样通过比较,清楚地认识它在历史中的价值,才能发现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对于前人有什么吸收借鉴,对于后世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给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2)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那么文学评论就理应去关注文学作品有没有反映人民生活、有没有从人民生活中汲取养料,并有所创造。

(3)文学评论不仅要关注作品是否对于过去的文学遗产有所继承和借鉴,更应关注它是否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和创新。

(4)对于已有的文学批评,要注意其评价方法与立场,从而作出客观的判断,辩证地吸收借鉴。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可知,引述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是为了讲诗歌创作,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因此暗示宋诗在唐诗之后,要想超越唐诗的成就,面临巨大的挑战。

钱锺书以亚历山大大帝未即位时一听到父亲在外面打了胜仗就要发愁的故事作喻,说明了“唐诗成就太高了,给宋诗留下的空间不多”的困窘现象,这样用故事作喻增加了说理的趣味,轻而易举地激发了读者“读下去”的渴望。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由此可知,“疏凿的河流加深了”的意思是:宋诗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由此可知,“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的意思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的源泉”可知,“真理”具体指“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由原文“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可知,“真理”具体指“必须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替代自己的创造”。

7.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由此可知,评论某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应把它还原到整个文学史中,这样通过比较,清楚地认识它在历史中的价值,才能发现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对于前人有什么吸收借鉴,对于后世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给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是值得关注的;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文学评论理应去关注文学作品有没有反映人民生活,有没有从人民生活中汲取养料,并有所创造。由此可知,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那么文学评论就理应去关注文学作品有没有反映人民生活、有没有从人民生活中汲取养料,并有所创造。

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成就较为有限;宋诗超过明诗的地方,正是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地方;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是从宋朝开始大规模发展的;必须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替代自己的创造。由此可知,文学评论不仅要关注作品是否对于过去的文学遗产有所继承和借鉴,更应关注它是否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和创新。

据说能够用比喻来表述思想的人是聪明人,能够用精彩的比喻来表述复杂思想的人是智者。那么,本文钱锺书应该属于智者。尽管一直以来对《宋诗选注》的评价见仁见智,但是它的序写得确实很有意思,而其中的比喻更是值得我们用心鉴赏。由此可知,对于已有的文学批评,要注意其评价方法与立场,从而作出客观的判断,辩证地吸收借鉴。

8.B9.①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才空有济世之才与用世之志,却仕途坎坷,命运凄凉,无用武之地。②如屈原,满怀对楚国的赤胆忠心,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抱石沉江。10.杜甫的才华没有被唐王朝所承认,他只是一个小官,但杜甫所处的特殊时代却成就了他诗歌的不朽,并成为“诗圣”。

8.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B项,“……这就是杜甫全部价值所在”理解有误。由“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可知,这是“价值所在”,并不是杜甫全部价值所在,选项过于绝对化。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探究能力。

由“……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结合杜甫的例子“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可知,“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可知,指历史上有空有济世之才与用世之志,却仕途坎坷,命运凄凉,无用武之地的人。一个中国历史上文人的成就与命运上具有悖反的例子,如司马迁身陷囹圄,被处宫刑,却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和“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可知,“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中,“抛弃了杜甫”指杜甫的才华并未在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所认识,所承认。由“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可知,“造就了另一个杜甫”,杜甫所处的特殊时代却成就了他诗歌的不朽,并最终为无数后人所景仰。

11.C12.B13.①春天是美好的,代表了希望,只有经历过挫折考验的春天更加美好;②要怀着永不破灭的希望,在重重挫折中坚定不移地生活着。14.“杜鹃”虽然微小但火红热烈孕育希望,表现出春天如火苗一样即将燎原。

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一旦惊雷起/乌云便仓皇而逃’,写出了狂风暴雨来临时的磅礴场景,令人心生恐惧”说法错误。“写出了狂风暴雨来临时的磅礴场景,令人心生恐惧”错。“一旦惊雷起”,天地便会温暖,连云彩也不会再飘。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美好、富饶的季节。表述了对春天的憧憬。

故选C。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诗人通过对乌云、寒霜、狂风这些事物的描写,描绘出诗人心中温润而又粗犷的令人兴奋的春景图”说法错误。“乌云、寒霜、狂风这些事物”是阻碍春天到来的事物,并不是对春景图的描绘。

故选B。

1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要表述的思想感情、揣摩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本题题干“‘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句中春天冲毁“冬的镣铐”,“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一旦惊雷起/乌云便仓皇而逃/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春天是在经历了逆境或苦难才到来的,这样的春天,才会更加美好;同时也告诫我们:要怀着永不破灭的希望,在重重挫折中坚定不移地生活着。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的特点,理解诗人通过意象表述的情感或者哲理。本题“诗歌最后一节中写‘杜鹃’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结合“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如吹不灭的火苗/使天地温暖/连云儿也不再他飘”分析可知,“杜鹃”如同“吹不灭的火苗”,“小小”意味“杜鹃”虽小,但“吹不灭”,“火苗”象征着希望,意思是“杜鹃”虽然微小但火红热烈孕育希望,表现出春天如火苗一样即将冲出种种桎梏。

解答诗歌意象题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一般的鉴赏流程为: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答题步骤是: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15.A16.C17.B18.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无通假字。句意: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

B.“泮”,通“畔”,边。句意:沼泽虽宽终有尽头。

C.“说”,通“脱”,解脱。句意:就无法摆脱了。

D.“匪”,通“非”,不是。句意:不是真的来换丝。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三年:古义,多年;今义,指三岁的年龄。句意: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穷苦受煎熬。

浩荡: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水势壮阔浩大。句意:我怨恨我那君王(楚怀王)过分荒唐。

B.至于: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句意: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美人:古义,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是楚怀王;今义,容貌美丽的人。句意:不禁担忧美人(代指君王)也会日益衰老。

C.兄弟:哥哥和弟弟。古今义相同。句意: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

零落:凋谢,脱落。古今义相同。句意: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

D.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句意: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

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句意: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连词,表目的。句意: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

“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句意: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

B.“之”,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之”,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我怨恨我那君王(楚怀王)过分荒唐。

C.“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就。句意: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就纷纷掉落。

“而”,连词,表并列。句意:强忍指责把侮辱承担。

D.“焉”,助词,用在句末,不译。句意: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焉”,兼词,在那里。句意: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及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B.“用了赋的手法”分析错误,赋着重铺叙和描写,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故此处应为比兴的手法,用桑葚的甜比喻爱情的美好。

故选B。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的来换丝,是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君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请郎君不要生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没有见到盼望的人,眼泪簌簌掉下来。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用龟板占卜,用蓍草占卦,卜筮的结果没有不吉利。你用车来迎娶,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