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下从中外质询制度的比较研究看我国人大如何监督样本_第1页
法院下从中外质询制度的比较研究看我国人大如何监督样本_第2页
法院下从中外质询制度的比较研究看我国人大如何监督样本_第3页
法院下从中外质询制度的比较研究看我国人大如何监督样本_第4页
法院下从中外质询制度的比较研究看我国人大如何监督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中外质询制度比较研究看国内人大如何监督法院下4.“执行机关”含义不同。某些学者以为,法院和政府同样都是同级人大执行机关。○1如此把法院简朴地归为人大执行机关会导致对法院性质结识混淆。确,政府和法院都是国家机关,都要履行国家所赋予职能,都要涉及法律运用,而法律都是全国人大(也涉及其常委会)制定。然而,政府不但要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以法律形式体现决定,要执行本级和上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以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形式体现决定,还要执行本级和上级人大(涉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普通决策和命令。如《地方组织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权之一便是执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策。而法院在审判中运用法律只能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以及本级和上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而对于人大及其常委会涉及全国人大通过普通决策和命令也无合用义务,这也是法院依照法律进行审判职能决定了。因而,法院这一“执行机关”只能是“执行”严格意义上法律,与政府“执行”不同。5.司法权与行政权性质不同(1)司法权具备终局性而行政权不具备终局性。一方面,就司法权外部联系而言:《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队和个人干涉。”因而,司法权所作出判决和裁定具备终局效力,其她任何机关都无权变化,涉及产生它人大。虽然浮现错案,也只能通过司法权内部运作如上诉、申诉等程序进行纠正。因而,司法权对外是独立,具备最后效力。而行政权只是对人大通过法律、法规以及决定、命令执行权力,人大可以随时对这一执行权力进行纠正,有权变化或撤除其违法或不恰当决策或命令,因而,行政权不具备终局性。另一方面,就司法权内部联系而言:各级法院审判均由法官依照法律独立审判并由自己签名负责,不向院长请示,下级法院也不必向上级法院请示,反过来说,院长和上级法院都无权批示本院法官和下级法院对详细案件应如何判决。而行政权行使则不同样,请示和批示已经成为行政机关内部和上下级之间下属和领导办事程序,其行政行为普通都受制于本机关首长和上级行政机关。[13]因而,无论从司法权外部性还是内部性联系而言,司法权都具备终局性,在此意义上,行政权都不具备终局性。(2)司法权威胁性远不大于行政权。一方面,从质询制产生和逐渐强化历史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行政权逐渐膨胀和坐大,才产生了议会质询政府以控制和监督政府制度。行政权膨胀在国内也不例外。同步也正是基于扶植弱小司法权这一考虑,西方国家都排除了对法院进行质询。另一方面,司法权是被动,而行政权是积极。由于法院实行不告不理,只要公民没有起诉至法院,法院对于公民权利可以说主线没有侵害机会。而行政权在很大限度上都是积极行使,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可以说无所不包,从概率上说,行政权侵害公民权利机会大大增长。再次,行政机关拥有诸多权力和大量社会资源,司法机关所拥有权力和资源却少得多。“司法部门既无军权,又无财权,不能支配社会力量与财富,不能采用任何积极行动”。[14]因而,司法权比较行政权而言威胁性很小。6.宗旨和目不同。行政机关以“效率”为宗旨,执行某项法律或政策目是为了增进社会利益和增进社会进步,是为了大多数人利益,是积极性。司法机关则以“公平”为其宗旨:目是保障个体得到公平对待,从而防止再起诉讼,是悲观。综上所述,由于司法权和行政权性质存在着诸多不同,以及法院与人大和政府与人大这两对关系也有很大差别,决定了咱们不能由人大可以质询政府这一制度就固然地推表演人大也可以质询法院。六、人大不应质询法院(一)如何解决“反多数难题”美国宪政学者提出“反多数难题”是指,立法是多数人民意志表达,而美国法官则可以依照自己对宪法理解来鉴定它违宪无效。就美国宪政实践而言,的确提出了令人困惑悖论:非民选法官往往比民选立法机构更好地保护了民众权利。据学者分析,因素在于:一是付诸于民意代表(立法部门)。成本太高,由于立法部门往往是国家机关中效率最低;二是政治考虑最简朴办法便是付诸选票,成果就会浮现美国人最紧张“多数暴政”。[15]中华人民共和国尽管不存在美国式法院和国会分权与制衡,但同样存在这一“反多数难题”,即作为民选机关人大无权变化非民选法官所作判决或裁定。通过进一步分析咱们可以发现,立法机关是民选机构,代表民意(公意),因而,她们制定和执行法律时考虑普通是社会正义,或者说是大多数人正义,目是为了增进社会利益和增进社会进步。然而社会利益是每个个人利益组合,社会正义也是个体正义所构成,增进社会利益同步也要保护个体利益,然而在增进社会利益时会不可避免地损害某些和个人利益。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力量对个人利益或少数人利益进行保护,否则难免会导致“多数人暴政”。这一种力量与立法机关增进社会利益之间是相辅相成关系,后者是正面增进,前者是通过反面保护作用进行增进,但两者都不可缺少,这就是司法权运用。正由于司法机关以“公平”和“正义”为宗旨,在保护个体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虽然是代表多数人意志立法机关都无权干涉或变化其决定,因而赋予司法权终局效力。正如德沃金指出,“宪法,特别是权利法案,是被设计用来保护公民个人和团队以反对大多数公民也许要去制定某些决定,甚至大多数人以为它是社会普遍和共同利益决定。”[16]这就是法院作用。因而,咱们可以说,立法机关代表是公意(民意),而司法机关代表则是个体正义。基于这一结识,虽然作为法院监督机关人大,其监督权也受到制约而不能任意行使。因而,咱们不能把公意(民意)凌驾于个体正义之上。因而,代表公意人大就不能对并非代表公意法院进行质询。(二)从质询形式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质询案必要用书面提出,回答则可以是书面也可以是口头。由于质询制度规定口头答复必要由被质询机关首长亲自到会作答,这就规定首长对本机关工作状况有全局理解和总体把握,符合政府首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而法院并不实行首长负责制而实行法官个人负责制,院长所管理只能是本院行政事务而非详细案件状况,院长不也许也不应当懂得详细案件状况,因而,不应当由院长进行口头答复。另一方面,书面答复规定受质询机关提交书面材料,很显然,这一书面材料也是以整个机关名义作出。行政机关公文都需要行政首长订立,而法院判决和裁定签名人是承办案件详细法官而非院长,院长不能以法院院长名义订立任何判决和裁定。因而,无论是口头答复还是书面答复性质都决定了法院不能作为质询对象。同步,这也是由质询对象特点所决定了。质询是对整个机关质询,如对政府质询而不是对政府某个工作人员质询。政府对外是作为一种整体形象浮现,其生效行政决定是以整个机关名义作出,而法院生效裁判并非以法院名义作出,而是以详细承办法官名义作出。(三)从质询后果看,人大也不能质询法院。质询是对被质询机关首长质询,对质询不满意可再次规定质询,如果仍不满意,现行法律并未规定后果,但从质询这一刚性监督方式本意和国外质询制实践看来,被质询机关首长应负一定政治责任,有也许导致其首长被弹劾(国内也有这样案例),这一后果是法院所不能承受。1.从法院内部来说,法院并不实行首长负责制,院长只负责行政事务,除非院长自己当法官,她不会也不应当涉及详细案件审理,也就是说,院长并不是案件负责人,负责人只是承办案件详细法官,因而,人大质询法院,由院长来承担非其本人所审案件责任,这完全混淆了负责人,与“判者不审,审者不判”如出一辙。2.从上下级法院关系来说,人大也不能质询法院。由于上下级法院之间关系是监督关系而非领导关系,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错案、冤案不应当负责,人大也不能通过质询上级法院方式来监督下级法院。因而,如果硬要对法院进行质询,势必意味着法院院长要对该院法官和下级法院法官审判行为负责,从而导致其基于责权利一致考虑必然强化其内部领导体制,最后使法官陷于行政机关式科层体制中而不能真正做到对法律负责,使司法独立成为一句空谈!(四)关于个案监督。诸多学者主张人大对法院进行个案监督,实践中也浮现了某些人大代表以个案监督方式对法院进行监督。据称,个案监督是人大对法院所享有监督权本意。笔者以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人大对其她国家机关监督中,监督主体涉及人大作为监督主体和人大代表单独或某些联合伙为监督主体。人大整体作为监督主体情形较多,如《宪法》所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她国家机关监督权都是人大作为整体享有监督权,如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实行、撤除同级政府违法和不恰当决策和命令等。人大代表单独或某些联合伙为监督权主体则必要有法律明确规定,如全国人大开会期间,一种代表团或三十名以上代表有权提出对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书面质询案,人大代表有权提出对其她国家机关询问等,都是法律明确规定。作为后者这一监督主体,能否在法律未明确规定状况下行使监督权呢?例如人大代表能否自行解释《宪法》、制定法律,或者撤除政府决策和命令呢?显然是不能。因而,作为人大代表或某些联合代表这一监督主体所行使监督权必要有法律明确规定,即必要是法律明确授权给代表单独或某些联合代表权力,否则,这一监督主体不能固然地行使作为人大整体所享有监督权。这些学者所推崇人大代表享有个案监督权与否有法律根据呢?在现行法律体系内是找不到根据。此外,人大和法院工作机制不同也决定了人大代表不能对法院进行个案监督。人大任何决定都必要通过民主集中制这一方式作出,而法院审判案件则由法官个人负责制,虽然是合议庭所审案件,在合议庭范畴内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但这并不是整个法院意义上民主集中制。因而,以人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对法院法官个人负责制进行监督是不必要。从设立法院初衷即可看出,之因此宁愿由法官以个人负责制来审判案件而不将案件审判付诸公意进行表决,就在于成本太高和容易导致“多数人暴政”。因而,如果非要以人大民主集中制来监督法官个人负责制,咱们也就不需要有设立法院这一多此一举、劳民伤财举动了。因而,无论是人大作为整体还是人大代表单独或某些联合都无权对法院进行个案监督。因而,基于法院地位特殊性和质询制度特点,人大不应当质询法院。七、人大如何行使对法院监督权正如上文已经分析,现行法律规定人大可以质询法院规定与《宪法》相抵触而无效,法院与人大关系不同于政府与人大关系,由此并不必然推出人大也可以质询法院;从理论上说,法院行使司法权特殊性质也不适合接受人大质询,因而,人大无权质询法院。然而,基于国内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向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这一制度建构,《宪法》明确规定了法院由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向人大负责。对于人大监督,肖蔚云以为涉及三种监督方式:即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事监督。[17]这是人大对由它产生国家机关都享有监督权。按这一监督模式,人大如何对法院进行监督呢?一方面,关于法律监督,由于人大有权制定法律且监督法律实行,因而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除下级人大和同级政府制定违法或不恰当决定和命令,但对于法院却无权撤除其裁判。(详细阐述见本文第五某些第二节。)事实上,法院审判详细案件时必要根据法律,必要遵守而不得违背法律,而法律又是人大制定,这实质上就是人大对法院法律监督。另一方面,关于人事监督,肖蔚云以为涉及对产生、负责和监督三个环节。由于人大常委会享有对同级法院法官任命权罢免权,完全可以在人事上对法院进行监督。最后,关于工作监督,也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监督方式。笔者以为,人大监督方式按照其与否直接对被监督者产生法律效力而分为直接监督方式和间接监督方式。如人大撤除政府决定和命令、审议工作报告、质询等方式就是直接监督方式。为什么不能对法院采用直接监督方式呢?由于人大对法院监督是以上位机关身份所进行监督,在监督中必然带有强力后盾,对监督内容不满还会带来否定性后果,在这一监督模式下运作司法权必然是已在一定限度上变异了司法权,不再是《宪法》意义上独立司法权。因而,基于国家权力分工机制和保证司法权真正独立,人大对法院工作监督方式应当实行间接监督方式而非直接监督方式。由于本文是从人大与否应当质询法院这一角度来展开阐述,而质询制度实质是人大对政府工作一种监督方式,因而,关于法律监督和人事监督方式就不属于本文要阐述范畴,本文目是要提出人大对法院工作一种监督方式。在排除了质询这始终接监督方式之后如何体现人大对法院工作监督权?笔者以为现成法条可以运用:《全国人大组织法》第17条和《地方组织法》第29条都规定了询问制度,即各级人大(涉及全国人大)在开会时,代表可以向同级关于国家机关进行询问,关于国家机关必要进行回答。询问(inquiry)是指“代议机构议员或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开会期间向国家行政或司法机关提出征询性问题制度。询问目普通是为了获得对行政机关解决某件事情背景材料和关于细节及技术性问题信息,以便议会在作出决定期有充分依照,同步也可理解政府决策与否有充分法律根据和事实基本。也属于议会监督政府工作一种形式。”[18]询问制度本意是为了理解行政机关工作状况,是对行政机关一种柔性监督方式,也是一种间接监督方式。《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第41条规定,全国人大各代表团审议议案和关于报告时候,关于部门应当派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代表提出询问。主席团和专门委员会对议案和关于报告进行审议时候,国务院或者关于机关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并可以对关于议案作补充阐明。因而,可将询问制度移植过来,由人大对法院工作进行监督,理解其案件状况。实行询问制度应注意事项是:所询问案件必要是已经审结案件,而不能是尚未审理或正在审理案件,否则也许影响法官公正判案。通过询问制度,让人大代表理解法官所判案件状况,既能达到监督法院效果,防止法官暗箱操作以至司法不公(由于一切丑恶都是见不得光),又可以有效地保证司法独立和法官独立审判,是这两者完美结合。询问制度长处详细体现如下:1.法律之间严格保持了一致,既符合《全国人大组织法》第17条和《地方组织法》第29条关于询问制度规定,又不违背《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关于质询制度规定,使法律体系达到内在一致和协调而趋于完善;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