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的副本_第1页
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的副本_第2页
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的副本_第3页
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的副本_第4页
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的副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学案学习提示学习提示①本文是马克思面对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发表的即席演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发了蕴含在资本主义社会“干硬外壳”下的深层矛盾,富于前瞻性地向世界宣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担当资本主义灭亡的“执刑者”。②文章善用比喻和典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素养目标素养目标1.了解马克思,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2.梳理马克思的观点,理解文章内容。3.了解演讲稿,鉴赏并学习本文的语言。4.学习本文的艺术技巧。重难点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艺术技巧。课堂环节课堂环节情景导入《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1856年4月14日在纪念英国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的宴会上发表的一篇演说。那么,在这篇演讲稿里马克思说了什么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马克思卡尔·马克思(1818—1883),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重点却在哲学和历史上。1841年大学毕业后担任《莱茵报》编辑,1843年因《莱茵报》被普鲁士国王查禁而失业。在此期间马克思认识了恩格斯,并结下深厚的友谊。1847年两人加入正义者同盟并指导该同盟改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此后起草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拓展:马克思名言①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②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③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2.了解《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执笔写成。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相关背景《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发表了这篇演说。演说词发表在1856年4月19日《人民报》第207期上。拓展:欧洲1848年革命欧洲1848年革命,是指1848—1849年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1848年1月,革命运动首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掀起,然后扩展到德意志和法国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法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确定了普选权。在中欧,则出现自由政治改革和民族统一之类的运动。然而,军队仍忠于王室,君主不久即重建其政权,废除大部分承诺的改革。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自由主义者自此觉醒。4.了解演讲稿演讲稿概念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用途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类型(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特点①针对性。②可讲性。③鼓动性。④整体性。⑤口语性。⑥临场性。环节二:初读感悟1.明确字音。衰颓()毋庸()狡狯()2.解释下列词语①微不足道:②不可思议:③狡狯:④惊慌失措:任务活动整体把握,理清结构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思考1:划分层次,概括内容第一部分(第1、2段)第二部分(第3段)第三部分(第4段)思考2:这次演讲的主旨是什么?演说的时间、背景、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主旨时间背景场合对象思考3:作者是怎样安排演讲结构的?内容目的思考4:演说中,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为什么首先从1848年谈起?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总括内容,高屋建瓴任务说明:内容是文章的血肉,阅读文章先读懂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分清主次详略,把握住基本的语言逻辑,进而进行概括升华,提炼出主旨。唯有准确把握住了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的鉴赏文章,也为分析文章的情感,感受其中的哲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思考1:文章首段说:“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吵吵嚷嚷、模模糊糊”说明了什么?作者连用两个“秘密”,有何用意?思考2: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第一段)喻体本体效果干硬外壳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无底深渊汪洋大海思考3:文章第2段说:“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这个社会革命”指的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带来的?思考4:文章第3段所讲“伟大事实”的两个方面有何特点?这又预示着什么?思考5:阅读第4段,回答下列问题。(1)“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句中两个“奴隶”含义是否相同?“愚昧无知”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2)“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应如何理解这句话?(3)“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这体现了三个党派面对前面所说的两种对抗的态度,这三种态度有何不同?(4)“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隶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如何理解“同样的普遍性质”?(5)如何理解“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这句话的含意?思考6:如何理解这篇演讲词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任务活动二锤炼语言,曲径探幽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思考: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了深邃的思想,试加以分析。任务活动三分析特色,学以致用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思考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及表达效果。(1)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2)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3)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4)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5)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6)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思考2:概括艺术特色任务活动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活动:阅读并思考哈佛大学校长就职典礼演讲(节选)德鲁·福斯特现在是哈佛以及像哈佛这类大学去思考的时候了:在这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大学的确是要承担责任的。但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人需要首先搞清楚,我们为了什么去承担责任。人们要求我们报告毕业率、研究生院的入学统计数字、标准考试的分数,人们要看研究经费有多少、教师出版和发表论著的数量是多少。但这些硬性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大学所取得的成就,更不要提大学所渴望达到的目标了。虽然了解上述指标很重要,但我们的目的要比这些宏大得多。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单或者仅仅是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身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要对永恒做出承诺,而这些投资会产生我们无法预测且常常是无法衡量的收益。大学是那些活生生的传统的管理员。对于那些努力去证明这些传统不过是工具性的、不过是对某些当代需求有定用处而已的说法和做法,我们会感觉很不舒服。恰恰相反,我们追寻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它们自身”,因为正是它们,千百年来界定了我们何以为人类,而不是因为它们可以提升我们在全球的竞争力。我们追寻它们,因为它们使我们的洞察力增加了深度和广度,而这,则是我们在难以避免短视的当下所无法发现的。我们同样追寻它们,也因为正如我们需要食物和房屋来生存样,正如我们需要工作和寻求教育来改善我们的运气一样,我们作为人类同样需要寻找意义。我们努力去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原因何在。对许多人来说,四年的大学生活不过是允许自己去自由自在地探索这类根本问题的一个插曲而已。但对意义的找寻,是没有尽头的探索,它在不断地阐释、不断地干扰和重新阐释现状,从不会满足于已有的发现。事实上,这就是所有学问的真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概莫能外,因此,它也就成了“大学是干什么的”之核心所在了。就其本质而言,大学培育的是一种变化的文化,甚至是无法控制的文化,这是大学为未来承担责任的核心。教育、研究、教学常常都是有关变化的:当人们学习时,它改变了个人;当我们的疑问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时,它改变了世界;当我们的知识运用到政策之中时,它改变了社会。(有删改)思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也谈到了对大学的一些看法。中外两位校长的很多观点,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蔡元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福斯特:“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身的学问。”“四年的大学生活不过是允许自己去自由自在地探索这类根本问题的一个插曲而已。”结合他们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环节四:思考延伸材料一:邓锡斌:蒋老师,您好!感谢您忙中抽暇接受我的采访。郑焕钊在《文化观照与现实关怀——蒋述卓文艺思想述评》一文中,引用了您“在西方作家的笔下,城市往往成为遭诅咒的对象,是反诗意的,但城市发展至现在,由于有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支持,城市的经营日趋人性化、诗意化,城市也可以建设成为人诗意栖居之地”的这一观点,认为从城市文学到城市诗学的拓展凸显了您对当代城市的独特理解和现实关怀。那么您是如何将现实关怀融入到您的城市诗学研究中的呢?蒋述卓: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看,一个城市应该是能让人感到舒适,感到有诗意化的一个城市。就像海德格尔说的,人能够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包括居住在城市里。如果说我们的诗意只能居住在农村的话,那我们的诗意将来就没了。所以从现实关怀角度来说,城市的设计要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适合于人居住,这样的城市化才是合理的。正是基于这一思考,我提出了城市诗学的问题。邓锡斌:那么在您看来,诗意的城市应该如何营造?文化艺术在提升城市诗意品格上发挥了什么作用?蒋述卓:创造人适合居住的城市,就是要创造富有诗意的城市。城市的建筑设计除了要考虑实用性,还要兼顾审美性,就如过街天桥都应该设计得富于审美化而能让人心生愉悦。还有就是精神享受,包括能否看到音乐会、体育比赛等。一个大城市没有精神享受的时候,就会显得死气沉沉。个性的发展和市民素质的提高,也是诗意栖居的重要条件。个性发展与素质相关,如果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素质会受影响。市民素质提高,他们的个性发展相对会自由宽松。你到一个城市,觉得那里市民的素质低就感觉不愉快,就觉得它没有诗意。从总体上,我认为提升城市诗意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重视艺术生产在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体现审美原则。(摘编自《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文化与文学——蒋述卓教授访谈录》)材料二:在今天日新月异的城市更新中,如何注入“诗意栖居”的哲学思维,为推进“美好生活”建设,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裕的社会和文化条件,创造和实现城市文明形态的新超越,并形成更为自觉的意识,是城市治理和城市文明发展面临的客观命题。怎样的城市文明才是未来更合理的形态?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诗意栖居”的理念,提供了一种视角。他认为在哲学贫困、技术理性至上的时代,技术统治取代了昔日约定俗成的一切,正“无所顾忌”地风行于全球。今天所谓“诗意”,“顶多是从事某种文艺性的活动,或是书面文艺,或是音视文艺”,这不是真正的“诗意栖居”,“诗意栖居”是根据栖居之本质来思人之生存,改变“个人成为单纯的数码”的普遍状态。对于工业文明、技术理性下人的“单向度”生存状态,各路思想家们多有论及,对“把一切存在者带入一种计算行为”“把生命的本质交付给技术制造去处理”等现象表现了诸多思考和忧虑。对于人的生存本质“异化”这种状态,马克思很早作过深刻揭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只有体验到了“非诗意栖居”以及“何以非诗意栖居”,才能期待“诗意地栖居”这种转折的出现。因此要根据“栖居的本质”来反思人的生存方式;同时要把“诗的本质”注入生存过程,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诗意栖居”的基本要求。在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中,在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我们都隐约见到了这种追寻。达尔文在论述科学的价值时也谈到:“人不能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正是在这一点上,“诗意栖居”的理念给城市治理和城市文明发展,提供了思考和可以开掘拓展的新场域。(摘编自秦德君《城市文明发展与“诗意栖居”》)思考:马克思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一文中谈到:“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请你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才能避免“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这一情况的发生?课后作业课后反思完成同步资源的《分层作业》课后反思收获不足答案环节二:初读感悟1.明确字音。衰颓(tuí)毋庸(wúyōnɡ)狡狯(kuài)2.解释下列词语①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②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③狡狯:狡诈。④惊慌失措: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任务活动整体把握,理清结构思考1:第一部分(第1、2段)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革命均处于初始阶段,却都具有潜在的巨大力量。第二部分(第3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条件。第三部分(第4段)各种矛盾的充分体现,历史的发展趋势,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前景。思考2:主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时间1856年。背景19世纪中叶的欧洲崇尚革命、追求革命,发表这篇演说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场合在伦敦《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对象参加纪念会的欧洲群体,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思考3:内容目的1848年革命的意义:无产阶级解放世界。【开门见山】社会革命的根源:工业科学发展和工人贫困的矛盾【剖析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揭示矛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力量:工人【解决矛盾】英国工人的先进性;【创刊会现场与听众的互动】工人革命斗争的彻底性。【照应开篇,展望革命前景】思考4:明确①形成落差,吸引听众。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听众。②鲜明对比,突出重心文章开头运用比喻,将1848年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将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恢弘气势及深远意义展现在听众面前,使其身心得到震撼。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总括内容,高屋建瓴思考1:明确①“吵吵嚷嚷、模模糊糊”说明当时的社会革命处于一种比较懵懂、盲目的原生状态,还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②连用两个“秘密”,强调了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这一新生力量所具有的巨大历史价值、政治意义。思考2:喻体本体效果干硬外壳比喻顽固的君权独裁的社会现状用精妙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总结评价了1848年革命对社会的影响。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比喻1848年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力,引发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的动荡,但收效甚微无底深渊比喻当时矛盾重重的社会危机和复杂的社会现象汪洋大海比喻气势宏大、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思考3:明确(1)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社会革命”是指“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变革。(2)它是由经济变革(集中表现为生产力的变革,特别是由科技带来的生产力的变革)带来的。思考4:明确(1)“伟大事实”的两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业和科学的快速发展与民生的凋敝极不协调。(2)预示着需要有一场大的社会变革来改变这种衰颓的现状,而无产阶级正是这一历史职责的承担者。思考5:(1)明确①不同。前者是指工人成为资本家的奴隶,后者则是指资本家成为自己所攫取的财富的奴隶。②“愚昧无知”指资本家借助生产力的发展,对工人剩余价值的榨取变本加厉,从而引发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将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并且“愚昧无知”的嘲弄显示了极强的讽刺力量。(2)明确发明和进步使得物质力量向智能化发展,机器变得越来越先进、灵巧、高效,好像具有了人的生命、智慧;而有些人却一心趋利,贪得无厌,变得愈加冷酷、自私、无情,失去了博爱、善良的人性,从而被物质化了。(3)明确①有些党派:手足无措,惊慌恐惧,不敢面对现实。②另一些党派:仇视新生事物,只看矛盾的表象,看不透事物的本质。③还有一些党派:政治上妥协退让,开历史倒车。(4)明确资本统治下的被剥削对象和雇佣奴隶制下的受奴役者是全世界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同样无产阶级的革命对象也是全世界的资本家和雇佣奴隶主。(5)明确历史将会公正、客观地彰显、揭露资产阶级凶狠、邪恶、残酷的本质,而无产阶级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者、实践者。思考6:明确马克思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描述了当时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民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对立的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为我们提高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文价值,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因为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第一位的作用,推动生产力诸要素的发展与变革,促进生产力结构的优化,促进人的思想变革,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任务活动二锤炼语言,曲径探幽明确①思想深邃。在第四段文字中,马克思提及了“机器”“财富”“技术”等推动社会进步的事物,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这些事物有关的许多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如“道德”等。作者深刻地看到了技术进步背后的东西,在文章最后提出了“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的观点。这些均体现出其观察问题的细致,思考问题的深入。②语言生动、有力。在演说中,马克思或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例举大量的事实;或用长句,或用短句;或运用“狡狯的精灵”“‘菲默法庭’的判决”等比喻,隽永的语言始终在一种鲜活的语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效果。“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可见其有力。任务活动三分析特色,学以致用思考1(1)明确运用了比喻手法。“坚硬的外表”比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貌似强大,但已是外强中干”,“汪洋大海”比喻“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比喻“依然比较强大的资产阶级统治势力”。整句话多处运用比喻,说明无产阶级革命一旦发动起来,将会产生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从而彻底摧毁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创立无产阶级的宏基伟业。(2)明确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狡狯的精灵”语出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用在此处喻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比喻和典故的运用,生动形象地阐明了马克思深刻的理论,即工人阶级是化解这一矛盾的不二人选,工人阶级将推动社会的新生力量高效发挥作用。(3)明确运用了比喻和用典。“好人儿罗宾”出自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此处用来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