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2023高一下·简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

“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传统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传统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传统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传统尊卑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传统道德规范、道德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传统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中胡菊人认为能治疗宝钗“热毒”的“冷香丸”,折射了宝钗的悲剧。

D.材料三通过对宝钗诸多细节的分析,推断出曹雪芹模糊手法使宝钗更立体,增加了读者对宝钗的多种解读。

2.下列说法,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D.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C.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1.B

2.D

3.B

4.所选文段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这一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起全文,然后分别在二、三段通过文本的分析,分开论述断言“其奸”不可取。最后总结曹雪芹恰是通过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增加人物的可读性。

5.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而是具有复杂性。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的写作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论证特点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解析,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错误,由原文“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可知,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故解析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由材料二“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可知,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材料二第四段。选项内容在材料二第二段“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与胡菊人先生的见解不同,可见,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

故解析为: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B.“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

故解析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能力。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观点,中间两段“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采用并列结构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

文章有破有立。“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而是具有复杂性。

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的写作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023高一下·简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及美学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部作品里,我们既能看到虚写实写之法的精湛运用,也能看到全书从总体到细节的各个方面都浸透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虚实相生、虚处生神的艺术精神。

首先,《红楼梦》所叙述的不是实事而是虚事。但从现实与艺术的关系看,《红楼梦》所写虚事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其间也能看出生活中实事的影子。《红楼梦》有的亲身经历,甚或有真实人物为原型。比如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它来自生活,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此即所谓“典型性”,或如王国维评论《红楼梦》时借西方文艺美学为其主人公所作的分辨:

“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红楼梦》中“虚实”观念的第二项重要内容,体现在真假或真幻。这不仅仅是指真实与虚构,还包含了作品的寓意。《红楼梦》隐含着深沉的寄寓。作品里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意味着,红楼一梦,大有深意存焉。因此作品里写得真实的,未必就是真;写得荒诞的,未必就为假。真假乃《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托甄、贾二姓以贯穿全书。这里面贾(假)又是主线之主。作品因假而成幻,而幻中又有理有情,故可视之为真。所谓“假不是假”“假中有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也就是《红楼梦》里“虚实”观念比真实和虚构更深一层的内涵。

(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

材料二:

一般来说,传统戏曲舞台景物设置的特色是虚实结合。运用实的砌末(传统戏剧对道具和布景的统称),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和观众的联想产生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

京剧舞台上一般不用直观的、生活化的实物布景。演员在唱、做、念、打中,既表现人物的行动和内心世界,又间接地把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交代出来。《秋江》一剧中,演员在台上快速跑圆场不仅是要表现剧中人“追”恋人的行动及其内心感情,同时还要把在舟在江上“动”和江中“波涛翻滚”的空间特征表现出来。在舞台实践中,戏曲艺术家们往往要利用一些特有的道具来进行艺术表现。常用的有銮仪器仗、文房四宝、马鞭、船桨、水旗、一桌二椅等。这些道具、布景不单是表现生活环境,其首要任务是作为舞蹈的工具,帮助演员完成动作。《金山寺》里,众水族拿的水旗首先是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而这种以象征性的道具表现环境是在演员优美的舞蹈动作中得以实现的。总体来说,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在加入艺术表现时有几个明显特征。首先,从外形上,道具不是真实物体的照搬,一定是艺术化变形后的呈现。只有这样,这件实物才超脱实用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其次,从装饰上,道具、背景的设计和它代表的实物拉开距离,抽象化为约定俗成的符号。比如,四个龙套手里拿了四件兵器,站立在舞台不同位置,观众就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是千军万马。

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大虚小实(整体空灵,局部深入),远虚近实(创造大氛围给予观众更多遐想空间)。实在的可视形象,既能独立存在,又能以点带面诱发观众联想,并加以装饰美化。但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有浓郁的唯美意蕴。

(摘编自周杰《虚实相生的新空间》,有删改)

材料三:

与画论相比,书法理论批评里直接因“虚实”而立论的观点不算太多,大概是由于书法艺术的基础是用笔,而用笔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韵”与“势”,其自身的“虚实”关系不大容易看得出来。中国古代绘画虽然也以用笔为根基,但画中的笔是成“象”的元素,它的意义是与意象乃至意境融为一体的;因而“虚实”关系就可以在一个以“象”与“境”为主体的艺术空间里得到显现,其“可见度”以及对其艺术经验加以总结的可能性自然较书法有更大的余地。

书法之美强调结构之法。如“排叠”:“排者,排之以疏其势;叠者,叠之以密其间也”;如“穿插”:“穿者,穿其宽处;插者,插其虚处也”;如“避就”:“避密就疏”。其结构上的要领在于布“白”,跟绘画艺术的“虚实”相类,同样追求的是“无笔墨处皆成妙境”。而用笔之法有“藏锋”之说,其效用在于蓄势;与“露锋”对举时,其笔法可以“隐显”论,而“隐显”也是

“虚实”关系的一种体现。

此外,历代论书口诀多有“掌虚指实”一说,讲的是握笔的要领。虽说这只是谈论书法之“技”而未进于“道”,却也可以见古人将“虚实”观念用于书法理论之一斑。

(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所写有的亲身经历,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

“满纸荒唐言”实际是谦虚之辞。

B.戏曲艺术家们在呈现环境方面,除了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以外,还需借助特有道具加以配合,以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

C.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并非真实物体,而要经过一定的艺术变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超越其本身的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

D.书法艺术以用笔为基础,它除了强调由“韵”“势”构成的虚实关系外,更强调用结构上的布白及其疏密关系去构筑虚实意境。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虚实”观念体现在真假与真幻上,指的是在处理生活素材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时,在其中寄寓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

B.传统戏曲在舞台设置方面,为给观众创设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一般不借助实物布景,而是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来交代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

C.戏曲《金山寺》里的水旗既是为了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也是为了帮助演员在优柔美的舞蹈动作中顺利完成表演。这种远虚近实的处理方法带给观众无限遐想。

D.三则材料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开头段领起全文,而后从不同角度铺展开来,以探讨不同艺术类型的“虚实”观念,结构精巧,论证严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王国维对《红楼梦》“典型性”的评价看,一部作品的成功,绝不能写个人之性质,而是要写人类全体之性质,使其具有共性。

B.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讲究唯美意蕴,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因此虚实有度是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

C.书法之美的结构要领在于布“白”,这是因为虚处自能传神,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追求“无笔墨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相类似。

D.书法握笔讲“掌虚指实”,用笔讲“藏露”“隐显”,而结构上讲究“排叠”“穿插”“避就”等。书法之“技”含有“虚实”之理。

6.B

7.A

8.D

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满纸荒唐言’实际是谦虚之辞”错。由原文“《红楼梦》所叙述的不是实事而是虚事”可知,“满纸荒唐言”强调的是作品的虚构性质。

C.“并非真实物体”错。由原文“道具不是真实物体的照搬”可知,“并非真实物体”曲解原意,另原文说“只有这样,这件实物才超脱实用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其中的“功能”前有“实用”的限制。

D.“书法艺术……强调由‘韵’‘势’构成的虚实关系”错。由原文“用笔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韵’与‘势’,其自身的‘虚实’关系不大容易看得出来”可知,说书法用笔强调虚实关系不合文义。

故解析为: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一般不借助实物布景”错。由原文“一般不用直观的、生活化的实物布景”可知,此项扩大了范围。

C.“这种远虚近实的处理方法带给观众无限遐想”错。由原文“《金山寺》里,众水族拿的水旗首先是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而这种以象征性的道具表现环境是在演员优美的舞蹈动作中得以实现的”可知,水旗的运用不能概括为“远虚近实”的处理方法。

D.“三则材料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开头段领起全文,而后从不同角度铺展开来”错。材料三,首段是通过与绘画比较来讲书法的“虚实”关系;第二段从结构,第三段从握笔来讲虚实关系;三个段落是平行并列的,并非总分关系。

故解析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绝不能写”错。由原文“王国维评论《红楼梦》时借西方文艺美学为其主人公所作的分辨:‘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B.“讲究唯美意蕴”错。由原文“有浓郁的唯美意蕴”可知,选项错把客观结果当作主观意图,另“因此虚实有度是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错。由原文“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大虚小实,远虚近实”可知,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大虚小实,远虚近实”,而非“虚实有度”。

C.“书法之美的结构要领在于布‘白’,这是因为虚处自能传神”可知,结合原文“疏密”关系可知,书法之“白”,并非自身就能传神,其效用在于黑白相间也即与用笔的相互关系中。

故解析为:D。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2023高一下·简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①逮,乃请蕲②狱掾③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顷之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殷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栎阳:秦置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②蕲:秦置蕲县,汉属沛郡。③狱掾:

狱曹的属吏。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事得已(故:缘故,原因)

B.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阴:暗中)

C.梁以此奇籍(奇:认为……不一般)

D.谕以所为起大事(谕:知道,明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B.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C.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D.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也叫“表字”。古时“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并取字。字与名关系密切,互为表里。

B.季父即叔父,中国古代兄弟辈中长幼排行的顺序是“伯、仲、叔、季”,一般而言,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C.徭役,旧时官府指派成年男子进行义务性的无偿劳动,包括修城、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陈涉世家》中的“发闾左谪戍渔阳”即属此类。

D.本纪,简称“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史记》中记载人物事迹的还有世家、列传、书、表。其中“世家”主要记述诸侯事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的祖父是为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大将项燕。项氏家族世代做楚国大将,其姓氏源于他们的封地名。

B.项籍小时候对读书和剑术并不感兴趣,直到他的季父项梁教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学习。

C.在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D.项籍配合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又一连杀了一百多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担任副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②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

9.D

10.C

11.D

12.B

13.①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粱急忙捂住项籍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②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因此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识字写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曹的属官曹咎写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属官)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起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项籍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长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大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他的去处。”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项梁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待了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于是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和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项梁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在这种情况下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D.“谕:知道、明白”错误。句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谕”在此句意思是“告知”。

故解析为:D。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识字写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本题中,“去”意思是离开,前省略主语“项籍”,是“学书不成”的结果,不是“学剑”的谓语,因此需单独成句,排除BD;

“不足学”的主语应是“剑”,不是“敌”,“敌”应是“一人”的谓语,因此断句应在“敌”后,排除A。

故解析为: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记载人物事迹的还有……书、表”错。“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这两个都不是记载人物事迹的。

故解析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直到他的季父项梁教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学习”错。原文是“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由此可见,项籍并没有认真学习兵法。

故解析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得分点:

(1)“彼”,那个人;“掩”,捂;“妄言”,胡说;“族”,灭族。

(2)“丧”,办丧事;“以”,因为;“伏”,敬服。

(2023高一下·简阳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①,刘项②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③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注]①周鼎:指周代传国的九鼎。②刘项:即刘邦和项羽。③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周鼎”指国家政权。第一句是用比喻手法指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B.颈联的“黔首”与“独夫”形成对照,讽刺了秦始皇推行愚民政策反令自己被囚困。

C.尾联引述一牧童为寻羊而将秦始皇陵墓中的殉葬品烧毁的传说,更增添讽刺的意味。

D.本诗借古讽今,借秦亡的教训劝谕唐朝当代统治者应关爱百姓,以免引起人民反抗。

15.对于颔联的理解,有人认为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天下百姓都变得贫穷了;也有人认为此联主语应为刘邦、项羽,他们“辛勤地”推翻秦朝统治,而其身份不过是“道旁穷百姓”……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符合本意?请结合本诗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14.A

15.示例一:第一种理解更符合本意。①首联突出秦始皇出游的威仪,与“道旁”百姓的贫困形成鲜明对照;②颈联的“黔首不愚尔益愚”“独夫”都暗示了秦始皇对百姓的愚弄与压迫,尽失民心。

示例二:第二种理解更符合本意。①紧承首联,指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却被道旁引颈观看的穷百姓推翻,更突出讽刺意味;②照应颈联的“黔首不愚”,有压迫就有反抗,最终是百姓推翻了暴秦。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比喻手法”错误,应该是借代手法。

故解析为:A。

15.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如果认为第一种理解更符合本意,可用以下内容进行说明:

首联写秦始皇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突出秦始皇出游的威仪。“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是说秦始皇削平天下的确是十分辛苦,但他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天下百姓都变得贫穷了。这样首联和颔联就将秦始皇出游的威仪与“道旁”百姓的贫困形成鲜明对照。这正与《阿房宫赋》中的“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相符,然而同样如《阿房宫赋》中所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结果是“黔首不愚尔益愚”,不知体恤民心,不懂民本思想的秦始皇才是最愚蠢的,而这自以为万世之业的固若金汤的“千里函关”,最终变成了囚禁自己的牢笼、埋葬自己的坟墓。

如果第二种理解更符合本意,可用以下内容进行说明:

首联“始皇东游出周鼎”字面意思是秦始皇出游东方,要把周代的九鼎运到都城咸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而此时的刘项也不过是旁引颈观看的穷百姓。再结合颈联“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及《阿房宫赋》中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知,秦始皇辛苦得到的天下,就因他不知体恤民心,不懂民本思想,实行暴政而被道旁的穷百姓刘项推翻,“辛勤得到”与“败给穷百姓”形成对比,更突出讽刺意味。

故解析为:示例一:第一种理解更符合本意。①首联突出秦始皇出游的威仪,与“道旁”百姓的贫困形成鲜明对照;②颈联的“黔首不愚尔益愚”“独夫”都暗示了秦始皇对百姓的愚弄与压迫,尽失民心。

示例二:第二种理解更符合本意。①紧承首联,指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却被道旁引颈观看的穷百姓推翻,更突出讽刺意味;②照应颈联的“黔首不愚”,有压迫就有反抗,最终是百姓推翻了暴秦。

16.(2023高一下·简阳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想象丰富,“卷起千堆雪”的其实是“”,写景化静为动的是“”一句。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两句描绘了一幅沐浴清流、临风高台的快乐景象。

(1)惊涛拍岸;乱石穿空

(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浴乎沂;风乎舞雩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胥”“仓”“沂”“雩”的书写。

故解析为:(1)惊涛拍岸乱石穿空

(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浴乎沂风乎舞雩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2023高一下·简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面面俱到,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皇帝和朝廷的①,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②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传统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

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传统社会、污浊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③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主张婚姻和爱情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②③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请用修改后的句子作答本题。

19.下列句子中的“这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这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有你这样人,我倒要嫁你,你倒不来娶我。

B.他一星期总有五天要这样往返的跑着。

C.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D.这样丈夫在黄庄多着!那里出强健女子同忠厚男人。

17.歌功颂德;炙手可热;生死不渝

18.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19.D

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验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结合“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可知,此处是说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颂扬,可填“歌功颂德”。歌功颂德:用语言、诗歌或文字来颂扬功劳和德行。

②此处强调四大家族权势强大,可填“炙手可热”。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

③结合后文“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可知,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可填“生死不渝”。生死不渝: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成分残缺,“捍卫”没有宾语,应在末尾加上“权”字;

二是“主张婚姻和爱情的自由”语序不当,“婚姻”和“爱情”顺序与前面不一致,改为“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这样”,这样的人。犹言这样一类。AB.“这样”,这个样子的。指代某种性质、状态、方式和程度等方面。

C.“这样”,这样的做法。代替某种情况或动作。

D.“这样”,这样的人。犹言这样一类。

故解析为:D。

20.(2023高一下·简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_____。

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_____,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因为家用冰箱还装有其他食物,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并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_____,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②③

(2)请结合文本向大家科普家用冰箱冷冻食品的常识,要求表述简洁清晰,不超过30个字。

(1)对口感的影响更加明显;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则会产生大量的细菌

(2)①速冷优于冷冻,能保持好的口感;②不要反复冷冻、解冻,避免造成污染。

压缩语段;语句补写

(1)本题考查学生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说“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语境是“冷冻相较于速冻”,因此应填写哪个对口感的影响大,结合下文“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可知,冷冻对口感的影响更大,因此填写“对口感的影响更加明显”一类的句子。

第二处,前文说“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后文说“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因此语境是说此时冰晶小,细胞的结构不会被破坏,因此填写“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一类的句子。

第三处,由“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可知,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会产生大量细菌,因此填写“则会产生大量的细菌”一类的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向大家科普家用冰箱冷冻食品的常识”,因此需要结合文本筛选概括出速冻和冷冻的优缺点等。

由材料第二段“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可知,就口感而言,速冷优于冷冻,能保持好的口感。由此概括出“速冷优于冷冻,能保持好的口感”。

由“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可知,食物反复冷冻、解冻,会产生大量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由此概括出“不要反复冷冻、解冻,避免造成污染”。

(1)本题考查学生情景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述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述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四、作文(60分)

21.(2023高一下·简阳期中)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范文:

拙中得巧,清光自来

古语曰:“宁拙勿巧。”有人又云巧干胜于蛮干。巧意味着机数,拙则意味着踏实稳干。二者看似相悖,但巧有巧的简便,拙有拙的稳妥,二者结合,先是有“词劣而后工”般拙的积淀,再随着它“新去月婆安”,巧妙应变,也会悟得那条“人道是,清光更多”。是故在拙中觅巧,清光自然来。

老歌《笨小孩》近期刷屏网络,便是大众对拙这样持续努力的态度认可。无论是《阿甘正传》里的励志阿甘,还是《垫底辣妹》里逆风翻盘的女孩。全社会都在肯定这不怕从头再来的勇气,这沉心静气的心境。但他们,是有智慧地“拙”,是头脑清醒地拙。而反思当今,为何那么多人,在高中,是小镇做题家,不注意方法,肝脑涂地也换不来理想大学通知书;在工作里,被迫“乙里乙气”,带着乙方的“奴”姿态,仅被指挥付出全力,而不去主导局面,终究成了心底抑郁的、沉默的大多数。如阿麦克·韦斯的“后视镜”理论,只顾着当前之路,而忘记来因与去路。

这是“拙”的悲哀,而反之,“巧”又如何不是一样?

的确有人取巧夺胜:在改革开放初期,随意游深圳,获一身黄金,在文物并购低谷时二两拨千金,成顶级收藏家。但这样没有积淀的巧,不死守,很难出位。所以有明星乘直播快车敛财,终获诈骗丢脸一条龙服务进监狱,所以有《看不见的城市》云:所谓得巧而沉醉在城市者,终成欲望之奴。”

“拙”与“巧”孤立则均有风险,然合则有无穷的制胜潜力。

就文学领域而言,我们深知杜甫苦心孤诣,不成好文不罢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的是多么自然与灵巧,可反观时人授机取巧“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春鉏影外人”,博黍与春鉏就是黄鹏与白鹭,“萧萧”与“漠漠”也来自名篇的寻章摘句。怎的,就让该诗默默无闻?这倒反衬出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深谙平易近人的传唱之学。

而生活中亦存拙巧皆用的现象。近日,世界技工大赛中,中国农民工如盘古开天辟地般首次为中国夺得金奖。他顺利创新了新式砖以补建筑之弊,我们却不能不去看他走出巧思之路后三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研究。靠搬砖以数量结算工钱,可他则是细细观察,暗悟“砖之道”。还有三个月在全网创造1200万粉丝的“张同学”,他巧妙地走着农村质朴生活的视频拍摄之路,而一个视频达200多个分镜头却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努力与积淀。

拙中得巧,是一个人毫不放弃的咬牙坚持,还有从不麻木的敏捷。正如那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样,当你有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努力,才有机会去选择哪一片海域,创造哪一方润土。

且就坚持拙而后工吧,待到新春能有丰富的枝条荡漾,再斫去月婆娑,得那清光更多。“拙”中得“巧”,清光不误。

材料作文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由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一中的“宁拙勿巧”强调的是一种诚实加踏实的做事态度。“拙”,实指一种做事持久的力量,即“拙力”,是在激发活力、科学谋划的同时,更加注重持之以恒。涵养“拙力”,就是要学会“扎马步”,舍得时间、舍得精力,打牢基础、增长本领。唯有一日接着一日干,一遍一遍地打磨,才能将璞玉琢成珍宝,将铁杵磨成细针。

材料二中强调做事要讲究方法,即“巧干”。是指在面对问题和挑战之际,能够不为传统所拘、不为经验所缚,找到最佳的方法去行动。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当然,“巧干”是围绕既定目标,尽可能地调动一切资源、一切力量去做,挖掘尽可能多的可能性。

本题重在引导考生理性思辨“巧干”与“拙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可有如下认识:一方面,灵活思维加实际行动,成功的几率非常大,“巧干”的实际意义不容抹杀;另一方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多事要干成,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越是难成之事,越要依靠量的积累,不真卖力气,不流淌汗水,单靠动动嘴皮,一般是成不了事的。

行文时,结合发言稿“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主题,首先提出认识,在学习上要思维灵活,巧思才能巧干,找准成功的方向,做事要以“拙力”为基础,踏实努力,步步为营。当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很重的时候,想要成就大事,“巧干”加“拙力”(或“既靠‘巧干’更靠‘拙力’”),方能无坚不摧,无事而不成;论证过程中运用例证和引证,表明好日子的大门,永远都是为勤奋和意志坚强者开启的,任何成功都是时间、勤奋的积累,甚至都是生命的积累;然后强调实干的重要性,“巧干”侧重于思想,如何去做,而“拙力”强调实干,有怎样的态度,这是成功的关键;最后总结全文,号召新时代青年要以“拙”为基础,实干加巧干,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试题说“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我们可以从某一则材料入手,也可结合两则材料。最佳角度应该是结合两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拙”与“巧”的关系,并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没有限定文体,议论文和记叙文均可。“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最好结合现实,使文章更有针对性,内容更充实。

立意:

1.巧干为翼,拙力为基。

2.成功=巧干+实干。

3.找准既定方向,坚韧努力前行。

4.成功路上“巧”“拙”为伴。

5.拙巧互补,聚力合一。

6.亦拙亦巧,方可成功。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进行立意分析,列立意,确立好题目,结合材料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2023高一下·简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

“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传统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传统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传统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传统尊卑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传统道德规范、道德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传统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中胡菊人认为能治疗宝钗“热毒”的“冷香丸”,折射了宝钗的悲剧。

D.材料三通过对宝钗诸多细节的分析,推断出曹雪芹模糊手法使宝钗更立体,增加了读者对宝钗的多种解读。

2.下列说法,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D.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C.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2023高一下·简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及美学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部作品里,我们既能看到虚写实写之法的精湛运用,也能看到全书从总体到细节的各个方面都浸透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虚实相生、虚处生神的艺术精神。

首先,《红楼梦》所叙述的不是实事而是虚事。但从现实与艺术的关系看,《红楼梦》所写虚事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其间也能看出生活中实事的影子。《红楼梦》有的亲身经历,甚或有真实人物为原型。比如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它来自生活,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此即所谓“典型性”,或如王国维评论《红楼梦》时借西方文艺美学为其主人公所作的分辨:

“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红楼梦》中“虚实”观念的第二项重要内容,体现在真假或真幻。这不仅仅是指真实与虚构,还包含了作品的寓意。《红楼梦》隐含着深沉的寄寓。作品里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意味着,红楼一梦,大有深意存焉。因此作品里写得真实的,未必就是真;写得荒诞的,未必就为假。真假乃《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托甄、贾二姓以贯穿全书。这里面贾(假)又是主线之主。作品因假而成幻,而幻中又有理有情,故可视之为真。所谓“假不是假”“假中有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也就是《红楼梦》里“虚实”观念比真实和虚构更深一层的内涵。

(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

材料二:

一般来说,传统戏曲舞台景物设置的特色是虚实结合。运用实的砌末(传统戏剧对道具和布景的统称),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和观众的联想产生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

京剧舞台上一般不用直观的、生活化的实物布景。演员在唱、做、念、打中,既表现人物的行动和内心世界,又间接地把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交代出来。《秋江》一剧中,演员在台上快速跑圆场不仅是要表现剧中人“追”恋人的行动及其内心感情,同时还要把在舟在江上“动”和江中“波涛翻滚”的空间特征表现出来。在舞台实践中,戏曲艺术家们往往要利用一些特有的道具来进行艺术表现。常用的有銮仪器仗、文房四宝、马鞭、船桨、水旗、一桌二椅等。这些道具、布景不单是表现生活环境,其首要任务是作为舞蹈的工具,帮助演员完成动作。《金山寺》里,众水族拿的水旗首先是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而这种以象征性的道具表现环境是在演员优美的舞蹈动作中得以实现的。总体来说,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在加入艺术表现时有几个明显特征。首先,从外形上,道具不是真实物体的照搬,一定是艺术化变形后的呈现。只有这样,这件实物才超脱实用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其次,从装饰上,道具、背景的设计和它代表的实物拉开距离,抽象化为约定俗成的符号。比如,四个龙套手里拿了四件兵器,站立在舞台不同位置,观众就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是千军万马。

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大虚小实(整体空灵,局部深入),远虚近实(创造大氛围给予观众更多遐想空间)。实在的可视形象,既能独立存在,又能以点带面诱发观众联想,并加以装饰美化。但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有浓郁的唯美意蕴。

(摘编自周杰《虚实相生的新空间》,有删改)

材料三:

与画论相比,书法理论批评里直接因“虚实”而立论的观点不算太多,大概是由于书法艺术的基础是用笔,而用笔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韵”与“势”,其自身的“虚实”关系不大容易看得出来。中国古代绘画虽然也以用笔为根基,但画中的笔是成“象”的元素,它的意义是与意象乃至意境融为一体的;因而“虚实”关系就可以在一个以“象”与“境”为主体的艺术空间里得到显现,其“可见度”以及对其艺术经验加以总结的可能性自然较书法有更大的余地。

书法之美强调结构之法。如“排叠”:“排者,排之以疏其势;叠者,叠之以密其间也”;如“穿插”:“穿者,穿其宽处;插者,插其虚处也”;如“避就”:“避密就疏”。其结构上的要领在于布“白”,跟绘画艺术的“虚实”相类,同样追求的是“无笔墨处皆成妙境”。而用笔之法有“藏锋”之说,其效用在于蓄势;与“露锋”对举时,其笔法可以“隐显”论,而“隐显”也是

“虚实”关系的一种体现。

此外,历代论书口诀多有“掌虚指实”一说,讲的是握笔的要领。虽说这只是谈论书法之“技”而未进于“道”,却也可以见古人将“虚实”观念用于书法理论之一斑。

(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