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研究_第1页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研究_第2页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研究_第3页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研究_第4页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讲座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研究本课程主要讲以下几个问题:语文知识分类、语言文字运用在高考中的体现、语言文字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教师应具备的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从这五个方面来思考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摸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方法。一、心理学视野下的语文知识分类我们要涉与一个敏感的话题,就是怎样看待知识。特别是语文界,争议就更大。我们说光有知识,没能力肯定不行;但对绝大数人来说,没知识,就不可能很好的发展能力。《课程标准》很强调语文素养,没有丰富知识的人会有素养吗?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学校主要是以知识为中介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体验,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上得到熏陶。前几年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思潮有其合理的一面:就是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用来指导他们应用的,而不应该是去界定语文现象的。比如:这个短语是什么短语,文章中的一段文字是什么论证方法?这些问题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没什么帮助的。对知识的正确态度取决于对知识的认识。那么什么是知识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对知识的分类有不同的表述。下边介绍两种,第一种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是人们对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等的认识。例如,关于什么是指示代词的知识,什么是举例论证的知识,什么是说明文的知识等。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是有用的,但作用是有限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一种"做事"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光是认识语言,而是要运用语言,不是培养"谈论语言"的人,而是"运用语言"的人。陈述性知识告诉学生"指示代词"是什么,但掌握了"指示代词是什么"这一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在阅读和表达时正确应用指示代词知识的实践能力。语文学习是离不开掌握陈述性知识的,比如:字的读音、词的写法、名篇名句的背诵等等。《课程标准》强调"积累","积累"的内容离不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它是人们关于活动的过程和步骤的认识。例如,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运用指示代词,在上下文里怎么断定它的指代内容。我们运用举例论证这一方式可以做什么以与在运用时应注意什么要领。这些知识,就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然而,目前语文教育界急待开发的正是这类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会学习的知识,即如何确定"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学习过程受内部执行控制过程的修正和调节"。它的特点是通过反思评价达到"元认知"的目的。对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其标志是:明确认识自己面临的学习任务,知道自己目前学习所达到的程度,能调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能进行控制、反省和调节。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A.学习者在面临学习任务时和实际学习活动展开期间,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力、情绪与动机的状态;B.分析学习的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订计划;C.在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期间,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的行为;D.在学习活动结束以后,评价学习的效果,其中包括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认知策略的养成,实乃是授"渔"。也就是让学生受益终身。这类知识是要借助形成性评价来帮助学生构建的。第二种分类把知识分为现象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加涅认为,知识体系的结构像一个"金字塔",塔底就是由这些大量的事实、现象构成,中层则是由对这些事实、现象的解释和定义构成,而最上层,则是根据那些"解释"确定的一些"行事规则"。根据加涅关于知识体系的理论,可以把语文知识分为"现象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现象性知识的学习就是对语料的掌握,包括词语、文句等。这里所谓掌握,就是熟悉内化。语文课程是以现象性知识的为主体内容呈现的,我们在语文课中学习这么多的课文,第一步就在于熟习和积累"语文现象知识"。所谓概念性知识就是对现象知识加以概括、解说和命题的知识,它一般用概念来表达。在语文教学中,这些知识本身没有直接的目的意义,它要么是教师表述时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某一个现象性知识,它是一个符号、一种工具;要么是为形成原理知识做准备的。在第一种情况下,它起到辅助作用,在第二种情况下,有的概念性知识不需要进入语文教学的过程,而只需老师掌握而已,如"受事"和"施事"这一对概念;有的则需要教师内化后,将其嵌入对现象性知识的认识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原理性知识,如词的指代义。原理性知识属于"如何做才正确"的知识,所以也叫"规则性知识"。它是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描述与规X,在人们的活动中起着"定向"作用,所以这些知识是可迁移的,利用这些知识可以有效地指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关于如何运用"指示语"的知识,描述了"在句段中,指示语可以代替所指示的事物或前面已经出现的语句,从而使语句更为简洁,使文意更为连贯、语意重心更为突出"的行为规则,掌握这一知识,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实现语意简练和连贯。从数量上看,语文教学大量接触的是现象知识,需要下力气让学生精细掌握的是原理性知识,而对概念性知识,则选择精要的,让学生知其大概。语文知识传统的说法是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八个方面分属语言学〔含言语学〕、文章学、文学三个领域。"篇"和"文"的知识在其他讲座里涉与了。本讲座只涉与语言〔含言语〕的知识。聚焦点是"语言知识的运用",而不是语言知识的讨论。二、语言文字运用在高考试卷中的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X围,可以涵盖阅读与表达。在教学中我们习惯把语文教学分为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知识教学,依照这种习惯,我们只讨论试卷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我们统计2010-2011年35份高考试卷,除XX卷将语言文字运用放在阅读里考查外,其余33份试卷都设置语言文字运用的大题。从该类试题在试卷中的分布看,大部分是卷首的4-5道客观题和作文前的2-4道主观题。主要内容如下:1、字音字形,2、词语运用,3、病句辨别,4、语句衔接,5、句式变换,6、仿写句子,7、缩写语段,8、标点符号等。试题不是考查语言文字知识,而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的试题考的就是陈述性知识,比如字音字形题。有的试题考的是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仿写句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通过语言文字知识的梳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知识的训练,来提高他们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试卷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就关涉到与其有关的知识的教学。如果我们不正视、不研究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那么只好搞题海战术。这部分的试题涉与文字学、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当然我们不是要把这些学问搬到中学来,而是要研究这些学问中哪些知识和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直接相关;教师要掌握好其中的哪些知识,才具备教好学生的必要条件;怎样教必要的语言文字知识才能有效、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三、语言文字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初中的课标教材把语言文字知识放在附录和练习中。高中必修教材中没有语言文字知识的内容,选修有一本教材《语言文字应用》,分六课讲解了文字学、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相关的知识。这本选修课本在多数省份没被选用。所以要较详细地介绍它的内容,以方便大家使用。课本编排了六课,设计汉语学习的六个大专题,相当于六个单元。每个大专题有三到四小节,即三四个小专题。一个小专题相当于一课〔不是一课时〕。每个小专题〔课本中的"节"〕涉与的知识都是汉语言文字规律性的知识,即揭示了汉语言文学带普遍性的规律。每个小专题有四个栏目:"引子"、"课堂活动"、"工具箱"、"小试身手"。编者的意图是用"引子"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则是每小节学习活动的主体内容。"工具箱"是就这一节设计的主要内容做知识梳理和补充延伸,可供学生解决问题时检索查阅。"小试身手"相当于过去的"练习"或"训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用本小节的知识,力图让学生迁移规律性知识,从而促进其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发展。下边就栏目的作用和相互的关系图示如下:为了便于说明各小节知识的作用,我们从高中生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的需要,即提高高中生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需要,把课本涉与的知识,以小节为单位,分为应用性和延伸性两类。应用性知识是每个高中生在会考和高考中都要运用的,是高中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可缺少的,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直接提高其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延伸性知识则是高中生最好能了解的知识,了解了可以提高其语言素养,不了解也不影响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当然分类只是为了说清问题,分类总是相对的,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而言,有些内容则处在不同的位置。如"普通话和方言"这一节,对方言区的学生可能是基础级的〔对应的目标是要说好普通话〕,对地区的学生则就是提高级的了。下边就每课的各小节做具体分析:第一课"走进汉语世界"的三小节,各自从一个方面做比较,指导学生认识汉语。在汉语走向国际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在国内人口大流动的城镇化进程中,这课的内容有其现实主义。第一节"认识汉语"是将汉语和印欧语做比较,让学生了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对于中学生而言,这节内容大多是延伸性的知识。第二节"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是应用性的,每个中学生都学习文言文,通过古今汉语比较,梳理异同,掌握古汉语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节内容是全国每一个高中生都应掌握的。第三节"普通话和方言"基本上是延伸性的知识。即使是方言区的学生不说普通话,也不影响他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放到提高级为宜。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汉语有关语音方面的知识。但内容的选取主要不是从语音学的角度,而是从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需要,特别是学生正确应用汉语言文字中的实际问题来选编内容的。第一节"汉字的拼音方法"主要介绍我国历史上的四种拼音方法和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内容大多是延伸性的。第二节"同音字和同音词"是应用性的。汉语音节是有限的,汉字的数量是音节的好几倍,汉语的词就更是个开放的系统,所以了解同音字,同音词现象即可帮助学生不写、少写别字,还能利用同音现象,诙谐幽默地运用语言。第三节"‘误读'和‘异读'"涉与了读音的两种情况,"误读"是应用性的,通过学习这节内容,要让学生了解误读的原因,努力减少读音错误。第四节"押韵和平仄"主要介绍诗歌的韵律和对仗。这节内容基本上是延伸性的。第三课"神奇的汉字"四小节,分别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简化和规X、汉字的结构和消灭错别字四个方面〔后两方面是应用性的〕帮助学生走进汉字的世界,用好汉字。第一节"引子"和"学习活动"介绍了文字的起源和汉字的造字法。这部分内容用"图画文字"符号告诉学生文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用文献中的古汉字让学生体会汉字形体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工具箱"主要介绍了汉字四种造字法和自古到今汉字形体的五种样式。本节内容是延伸性的。|第二节"引子"和"课堂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体会汉字简化和规X化的必要性。"工具箱"则主要介绍汉字简化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延伸性的。第三节"汉字的结构","引子"用字谜导入,"课堂活动"主要介绍"金、木、水、火、土"五个部件在汉字构字中的作用和位置。"工具箱"介绍了汉字的笔画、部件、偏旁和汉字的拆分〔汉字结构的层次性〕。本节内容有应用性。第四节"咬文嚼字","引子"和"课堂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错别字的危害。"工具箱"重点介绍了怎样消灭错别字。"小试身手"提供的练习针对性强,涉与的错别字大多是常用易错的。本节内容是应用性的。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的四小节分别从多义词、同义词、新词语和熟语四个方面帮助学生丰富词语,理解和用好词语。第一、二、四小节是应用性的,第三节是延伸性的。第一小节"多义词","引子"和"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词的多义现象。"工具箱"较系统地介绍了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借代引申义、比喻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类型。了解多义词词义间的关系,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有直接的帮助。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引子"和"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同义词现象,学会辨析和正确运用同义词。"工具箱"讲了同义词的类型和词义上主要差别。这些内容对学生准确使用词语有指导作用。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引子"和"课堂活动"用丰富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体会一些词语随社会的变化或消失或产生。"工具箱"介绍了新词语的两种类型——新造的和用词义引申而产生的。三个内容:1、新词语产生的类型〔新造的〕2、新词语产生的类型〔用词义引申而产生的〕。3、新词语的规X。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引子"举用"熟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活动"围绕与"马"有关的成语,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故事和成语的意思。"工具箱"介绍了三个内容:1、成语的特点、来源和与汉语的关系。2、熟语的各种类型。3、熟语在结构和意思上的特点。第五课"言之有理"四小节,分别就虚词的使用、复句和关联词、修改病句、歧义类型和分化四个角度帮助学生使用语法知识,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语言。本课四小节都是应用性的。第一节"四两拨千斤","引子"和"课堂活动"介绍现代汉语中的"了"和"的"的用法,让学生了解虚词的作用,"工具箱"介绍了虚词的类型、作用和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第二节"句子手牵手","引子"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来说明单句变换成复句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课堂活动"介绍复句的分析方法和了解关联词的作用。"工具箱"介绍复句的类型和常用的关联词语。第三节"有话‘好好说'","引子"用"脱口秀"的病句导入。"课堂"活动介绍了判断病句的两个方法与病句的病因。"工具箱"先补充了其他类型的病句,后介绍了修改病句的四种方法。第四节"说一不二""引子"用有歧义的谜语激趣,"课堂活动"分析有歧义的新闻标题并分化了歧义。"工具箱"介绍了歧义和语言"模糊",表达笼统的区别,并对歧义做了分类。第六课"语不惊人死不休"四小节,分别从选词炼句、修辞手法、语言色彩、语言与文化四个角度,帮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好词语和句子。本课前两节是应用性的。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用"引子"激趣,"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一段文字的修饰语。"工具箱"讲了遣词造句的四个标准。"小试身手"对学生分析语言现象,表达简明会有切实的帮助。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引子"举妙喻导入,"课堂活动"让学生分析广告语的修辞方法与用得优劣。"工具箱"梳理了主要的五种修辞方法。这节内容对学生语言表达生动很有用。第三节"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子"是个导入,"课堂活动"让学生体会色彩词在语境中的不同色彩、意义和表达效果。"工具箱"介绍了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这节内容是延伸性的。第四节"入乡随俗":主要讲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关系,这节内容是延伸性的。四、教师应具备的语言文字知识1.文字学的知识高中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字学知识,即要懂传统的文字学,还要懂现代文字学。懂传统的文字学是指借助工具书能看懂《说文》,对于一些汉字的声符、义符在字词表音、表意方面的作用能够分析出来。如"舀"与"臽"是一组形近字,"臽"是"陷"的古字,上面的""表示人的形象,下面的"臼"表示陷坑,这个字的意思是人落入坑中。而"舀"字上面的头表示一只手,下面的"臼"表示水缸,手伸向水缸,就是舀水的动作。"舀"在新字的构成上是做声符〔语音的演变〕,组成"韬、滔"。"臽"则做意符,构成"掐、陷、馅"。具有这种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能针对学生的错别字做有理据的辨析,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用写错一个抄10遍。教师还要对字义之间的关系大致能有个认识。如"息"字义项关系:掌握了字义间的义项关系对古今书面语的贯通是很有效的,这也涉与到字词意思解释的理据。现代汉字学的知识主要是汉字的部件〔三种:意符、音符、记号〕、汉字的结构〔结构的层次〕和字频。2.语义学的知识字义和词义的关系如下:①同义A+B=A=B声音观看②合义A+B=AB品德图片③加义A+B=AB+C景物水手④偏义A+B=A或B国家窗户⑤转义A+B=C毛病鞍马义素分析法字词有义项,义项能不能再做切分能?义项的切分是对同一个语义场中的词语的意思做比较后,找出它们的区别性特征而完成的。切分出来的语义单位叫义素。请看下表:运用义素分析的方法对于辨析近义词有很大的帮助,请看下边一组同义词的辨析:3.语法学的知识如果教师不懂得人类从言语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言知识,都存在着例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那么势必要陷入疑难杂症的泥潭,带着学生去做许多徒劳无益的事。比如讲副词。老师要说副词绝大多数只在动词、形容词前出现,就科学得多,在解答学生疑问时也就主动得多。下边我就语法的几个主要问题做个简单介绍。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对应关系不是简单对应的,这点和英语很不相同。英语名词做主语、宾语,形容词做定语,动词做谓语。汉语名词可以做主语、宾语、谓语〔我八路军,你新四军。〕形容词可以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动词可以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有的老师说这不是兼类词吗?兼类词必须词义不同。如"报告你一个消息""我写了一个报告"。句子里两个"报告"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这是兼类。而"喜欢想""我想他""想的事太多"中想的词义是一样的。如果词的句法功能不一样,就是兼类的话,那么汉语里的兼类次就太多了。这显然行不通。汉语的词类是个层级系统,不在一个平面上。也就是说经过多次划分〔十余次〕,才能把所有的词完全划分掉。具体划分办法请进资料库去下载学习。汉语复合词、短语、句子是一套结构关系:主谓、述宾、偏正、述补关系在词法、句法里是一以贯之的。短语带上语调〔标点〕就是句子。句子结构分析有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各自的优点和局限如下:成分分析法先划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再找中心词,分出一个六种成分来,步骤简单;但对语言现象解释力差。比如"几个学校的老师"成分分析法把"几个"和"学校"都做为"老师"的定语、这样没办法解释这个歧义结构。层次分析法是二分法,把句子结构逐层分开,再确定结构关系。这种方法对句子的解释力强。哪上边的例子说"几个"可以修饰"学校的老师",也可以修饰"学校"换句话说这是两个不同的语法结构。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多重复句。句子的主干这个知识点,如果教师不懂得许多句子的信息焦点是在句子的后半部分或修饰成分上,势必以为句子的主要意思在句子的主干上,如果这样讲语言知识,如同歪批三国,当然是帮倒忙〔有的课本的知识短文往往做了这样的误导〕。如:"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我吃饱了",这两个语句的主干都不能表达原语句的住要意思。其实句子的主干这一知识点主要对分析修改病句有用。4.语用学的知识如果教师了解语用学中分析的言外之意等隐含义的几种表现形式,就能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抓住说话人故意违反"相关X畴"原则,抓住比喻、双关、委婉等修辞方法,变换的句式,特定的虚词等表现形式来准确地破解隐性信息。语句的隐含意义包括词语的隐性指代义和语句的言外之意,词语的隐性指代义在上下文里找不到它复指的词语,也就是说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文字把词语的指代义直接说出来。理解有隐性指代义的词语,需要结合语境,调动读者已有的知识,做出解答,请看示例:①为此,就要学习他〔鲁迅〕那种好读书,会读书,以与"更多的无情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不断净化自己,做一个"硬骨头"的中国人。②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桥。例1中后一个"自己"指代的内容前文,没有,他是指要学习鲁迅的人。例2"这种桥"是指"桥身由多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以联成一个整体的桥。"这个指代也需要依据上文介绍的卢沟桥,取其特点,略去具体数字概括成的。言外之意是某一语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作者临时赋予的意思,这种意思虽没有直接说出来,却是发话人向听话人传达的主要信息。策略1识别语句与语境的不谐调,领悟言外之意某一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语境〔交际中的话题、目的、双方的关系、场合等〕不谐调时,往往它就有了言外之意。所以和常规的交际比较,识别出语句与语境有了不谐调的情况,便要调动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来领悟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请看示例。〔1〕甲:刚才和你说话的人是谁?乙:那是我母亲的丈夫。〔2〕某著名哲学教授因情面难却,推荐一名学生担任哲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推荐信写道:亲爱的某先生,某君英语出色,经常出席导师讨论会。例〔1〕中乙的回答没有扣住"和你说话的人"这一话题作答,答话的字面意义和语境不谐调,根据人伦关系的知识,使可领悟出言外之意是:那人不是我的生父。例〔2〕中教授的信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信的内容与交际目的相悖,和正常的情况比较,便可领悟出言外之意是:某君不宜担任哲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策略2依据修辞方法,通过联想解释言外之意说话人为了借助形象来启示听者、读者调动生活感受来领会他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时,常运用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方法。所以可以依据这类修辞方法,联系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语境,通过相似、相关、相反的联想来解释言外之意。请看示例:〔1〕〔他〕又说,我必须把它〔法语〕记在心里,永远别忘记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最后一课》〕例〔1〕中带横线的句子有言外之意,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对囚犯来说是有机会犯得自由;那么,牢记自己民族的语言,对亡了国的人民来说就是能重新复兴自己的国家。通过相似联想可以得到解释。策略3分析语句省略的前提或结论,推断言外之意说话人为了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表述得很委婉,常常把推论过程中最主的的内容省略不说,而只说推论中的前提或结论。所以理解这类语言现象造成的言外之意,可以通过分析出推论的过程,说出前提或结论,来推断出言外之意。请看示例:〔1〕1988年11月美国大选后,刚当选的总统布什召见鲍威尔说:"我想我应该有我自己的国家安全顾问。"例〔1〕中的布什总统只说了推论的大前提,而小前提"你不是我的国家安全顾问"对鲍威尔来说是不言自明,这里主要的信息在结论上,即"鲍威尔必须离职"。策略4把握虚词用法,从语境中归纳出言外之意一些虚词的使用是有严格的语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发话人通常是不说的,但语境〔上下文〕一定满足了这些语义的条件,所以带有这类虚词的语句往往就有了言外之意。请看示例:1961年夏天,雷锋到XX执行任务。8月3日,他乘车回XX,照样扶老携幼,帮助列车员忙这忙那。第三包乘组的列车员小王见他一刻也不闲不着,想起了在报上读过的雷锋事迹,眼前这个浓眉大眼的年轻战士会不会就是雷锋呢?"照样"这个虚词使用的语条件是:条件处境变了而做法没变。作者用了这个词,使得画线的句子有了言外之意,即雷锋是在出差后,十分劳累的情况下仍坚持做好事。我们从这个句子的上下文交待的内容中可以归纳出这个言外之意。策略5从变换的句式中领悟言外之意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各自的表达功能是不同的,但陈述句和祈使句都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各自的意思,即变换成疑问句。这样变换过来的疑问句就有了言外之意。反问句用疑问句的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也有言外之意。如:那是我的错吗?表示的意思是:这不是我的错。又如:你能打开窗户吗?在一定的场合表示的意思是:你打开窗户。有的疑问句,发话人和受话人关系不同,会有不同的言外之意。如:你要命,还是要钱?如果说话人是强盗,那么言外之意:不交钱就要你的命。如果双方是夫妻,言外之意则是:别拼命干了,身体要紧。有时祈使句能变换成陈述句来表意。如:屋子真热。在一定的情景中表示的意思是:你打开窗户。书面语中语句结构形式的变化也能表现言外之意,如:临日,贾母带着蓉妻坐一乘驮轿,王夫人在后亦坐一乘驮轿,贾珍骑马率了众家丁护卫,又有几辆大车与婆子丫鬟等坐,并放些随换的衣包等件。画线的句子结构与前边三分句不同,采用了无主句与前边对照,作者以示贾府主仆等级分别。这层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通过句子结构变化形成的对比来表现的。这种"言不尽意"要比通过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之间的变换表现的言外之意隐含得多,不仔细品味是领悟不到的。当然教师所掌握的语言学知识,大部分是作为教师本人用来剖析课文语言现象的工具,使自己对语言现象有理性的准确的认识。只有满足了这个先决条件才能把语文课教活,否则只能回到一味分析段落大意-篇章结构-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的窠臼中。语文教学要精选语言知识,是对学生学习而言的。作为教师必须广泛涉猎语言理论知识并准确地掌握。五、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策略策略一字词系联,重视理据语文教学字词是基础,有限的汉字组成了无限的词语,而汉字构成大量的合成词,其字义绝大多数与词义是有联系的。要解决写别字的问题就要明了字义和词义的关系。这样字词系联,懂得理据,做到知其然,也就会运用了。下边举例说明:查:检查,调查,翻检着看察:仔细看分布:检查检察;考察考查;审查审察;察看查看;侦查侦察;察访查访;察看查找视察搜查观察查寻溯源:《说文》:"察,覆也。从宝盖从祭。"注:"从宝盖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结论:"察"有详尽占有,仔细看的意思。"查"是假借字,后有找的意思〔查找、查觅〕。故"到XX考察"和"考查你的功过"中"考察"和"考查"是不能换的。练习:明-暗访端倪可-习焉不-明-秋毫市检-院立案侦-用什么标准考-干部他戴上花镜,审-了半天也不敢断真伪他三次微服-访,深知百姓疾苦式:从工,势:从力。定式=定势〔是异形词〕,而形式≠形势,"姿势"和"方式"中"势"和"式"不能互换。我们从两个字的义符可以明了在"xingshi"中如果用"式"字则一定和样式、款式有关,因为义符"工"是古代木工的规尺,有合乎一定规X的意思,而"山势、水势、形势、姿势"都和"力"有关。策略二:明确类型,掌握方法,重在应用语法知识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对语言单位的分类。分类一定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即区别性特征。比如:主谓短语中间可以插"是不是",动宾短语可以变换:VO变换为V不VO〔"吃饭"变换为"吃不吃饭"〕。病句的辨析和句法分析:主要掌握以下几种病句:1.搭配不当、2.成分残缺、3.语序不当、4.成分赘余、5.结构混乱、6.不合逻辑。辨析病句的方法: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做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2.主干枝叶梳理法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如: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用紧缩法,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事情卫星可完成","事情"不能说"完成",只能说"做完",这儿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3.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依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原句结构比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如: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①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②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策略三:随机点拨,因文入理中学语文知识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学懂知识短文外,主要应在阅读和作文讲评等过程中坚持随机点拨,采取因文入理的渗透式方法。所谓随机点拨,就是抓住课文、作文、练习中的语言现象<正反两面的>,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去认识问题。这样就避免了课文讲解和语文知识教学两X皮的问题,就可以用鲜活的语言现象激起学生的质疑和兴趣,领略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提高其语言感悟能力。所谓点拨式方法,就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能为讲知识而讲知识,不能倾盆大雨式的讲解。而应该有针对性地一事一议,点拨学生发现并认识千姿万态的语言运用的奥秘。下边先就"因文入理"举例说明。先看《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就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一段文字写得气势奔放,慷慨激昂,层层深入,级级直上,激动人心。这种效果是作者通过一连串以语气副词"难道"起头的反问句来实现的。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精湛的修辞技巧。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一段文字来给学生讲讲由语气副词"难道"构成的反问句的用处以与这里运用"难道……?难道……?难道……?难道……?"这种叠用句式的作用。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把"难道"都删去行不行?为什么?这里需要让学生了解,如果不用这几个"难道",整个这一段的意思是散的,用了这几个"难道",把这段的意思组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表意更突出,抒情更强烈,层次更清楚。另外,教师还可就开头第一句话里的"一株或一排白杨树"能否改为"一株株或一排排白杨树"让学生思考。下面再举《祝福》中的例子来说明。《祝福》的第一、二自然段介绍了鲁镇与鲁四叔家的典型环境。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这句话涉与到"况且"这个虚词的用法<主要理由在前边已出现,"况且"后边追加一个理由>,换个角度说,"况且"这个虚词还在暗示使"我不能安住"的原因有两个。教师可以让学生造句体会"况且"的用法,再结合第一、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回答"我决计要走"的原因,从而了解小说中"我"这个人物的思想倾向。这样不仅让学生读懂了文章,而且运用了虚词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是《祝福》的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段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语句的运用,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思考:第一,"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第二,"<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句包含两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个"为什么"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联系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我想,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帮助学生搞清楚,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会有较大的提高。策略四:设置变化,比较异同所谓"设置变化,比较异同"是在"因文入理"的基础上,举三反一,通过引进的语言现象,做"同"与"异"的比较。在变化比较中突显关键特征和规律,解决学生的认知障碍。举例说明如下:下边是《怀疑与学问》中的三个句子,句中都有冒号。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2.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