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解析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解析

【考情速递】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选用了巴金先生《旅途随笔》

一书中的《机械的诗》一文。巴金先生的这篇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

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

“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体会生活中的、劳动中的诗情。试题精心选

择体现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理念的素材,强调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

育的融合,引导考生牢固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理念,使其真正懂得尊重普通

劳动者。

【披文阅读】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巴金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

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天气很

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介绍写作背景。新宁铁路上的旅行,引出

下文感受机械的诗意。]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

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

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

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坐在火车上观南国风景,初步感受南国的诗意。”风物含有一种

迷人的力量”“梦境般的美丽”“很平静,很美丽”,所观初步感受。

在作者眼里,这些景物有着迷人的力量、诗意的美丽。】

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

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

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

地渡过江去。

【按旅途顺序描写,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

美丽的工程,作者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引出了下文机械与工人的场

景描写。】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

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

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船上有不少工

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

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

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

进。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

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

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

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上面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作者在轮渡船上看到了工人们“管

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的场面,“不禁

从心底生出了感动”。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

服了的猛蛇,在江面宽阔的宏大背景映衬下,工人们“昂头自如的神

情”,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这就是作者“感动”的原因。铁

硬的机械因了工人,有了灵魂,有了灵动,有了诗意。】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

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

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

作品都要大得多。

【这一段是情感的升华,由上文“感动”上升到“羡慕”和“诗

情”。注意这里第一次出现“机械的诗”。“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

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动人的力量,当是工人操作管理

机械中显示出的劳动之美。]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

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

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

该散布生命。

【作者表达意思有两层。一是作者认为,一般人以为:①入诗的材

料内容多为“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②诗人多愁

善感。二是作者关于诗的观点:①一般人完全不懂得诗;②诗应该给人

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在作者看来,诗不只是风花雪月、青

山绿水,不限制于多愁善感的小情调,真正的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

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作者之所以有这种观点,乃是因为从轮渡船

上工人们操作管理机械,内心感受到“机械的诗意”。与风花雪月、青

山绿水的柔境界,感伤多多、多愁善感的小情调相比,眼前的这种诗意

更厚重,更像诗,是真正的诗。】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

作的灵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

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进一步阐释,机械的诗,美在哪里?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

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落脚点在于机械的“创造”

上,其是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能绷带人以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

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

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

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这一段再次提到了工人。作者站在工人的角度来假想,如果有人

能写出他们管理机械时的内心感受,一定是一首好诗。换一角度思考,

作者这样写,旨在赞美这些劳动的工人,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一首好

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

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

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桩

完全打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

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

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

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

【最后一段宕开一笔,回忆往日生活场景,建筑大厦工人们操作机

械打木桩的场景。”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

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说明人们操作机械劳动场景在生活中的

普遍性。“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表达了作

者对劳动者的赞美。此段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文章结

尾处,也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

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

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

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

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原文】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

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

(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

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

【解析】认真品读上面文字内容,作者表达意思有两层。一是作

者认为,一般人以为:①入诗的材料内容多为“月夜”“花朝”“青

山”“绿水”“爱情”;②诗人多愁善感。二是作者观点:①一般人

完全不懂得诗;②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诗不只是风花雪月、青山绿水,不限制于多愁

善感的小情调,真正的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

命”。

【选项】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

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

命力。

错误点:曲解文意。“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错误。

作者为什么说一般人完全不懂得诗,是因为一般人对诗的材料、诗人

的情感表达(性格特点)认识片面,因为真正式的诗应该“给人以创

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作者认为一般人完全不懂得诗的依据

是“诗应该给人创造的喜悦、散布生命”,并非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

命力。

8.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

在联系。(6分)

【审题】分析“机械的诗”与“工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值6

分,可以找到三个得分点;寻找得分点,这里面有一个逻辑思维和过

程。要找出二者之意的内在联系,分条表述。

【解析】题目中的概念有三个,机械、工人、机械的诗,可以根

据作者行文思路理清逻辑关系。文章先写轮渡上的“机械”,然后写

管理这些机械的工人,再来感受这机械中的诗意。由此得出这样的逻

辑关系:①机械与工人的内在关系。“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

进。“

“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

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机械由工人管理,机

械的创造是在工人操作下完成的;②机械的诗意与工人的内在关系。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

到了一种诗情。”作者由管理机械的工人而感受到诗情,也就是机械

的诗;③机械的诗意与工人的深层联系(主旨上)。原文说“那些工

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干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

的工人…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机械是

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

创造的喜悦。”作者赞美机械的力量的同时也是在赞美工人。作者赞

美机械的创造力,也就是赞美机械的管理者、操作者一一工人。

【参考答案】①机械由工人管理,机械的创造是在工人操作下完

成的;②作者由管理机械的工人而感受到诗情,也就是机械的诗;③

作者赞美机械的创造力,也就是赞美机械的管理者、操作者一一工

人,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

4

9.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解析】分析段落的作用。“最后段跳转”,考生需要先明确最

后一段和上文之间的关联,在内容上有什么样的“跳转”。然后再来

分析这一“跳转”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上来看,上文是写作者在轮船上的所见所闻,即轮船上

“机械的力量”,而最后一段联想到在上海的生活见闻,即大厦建筑

工地机械的力量,二者都体现了机械的力量,都给人机械的诗意,具

有相似性,且拓展文章的广度,丰富了文章内容。

从主旨上看,上文写“我”看到机械力量时“我不禁从心底生出

了感动"“我感到了一种诗情”“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

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写“我”一个人的喜悦;而最后写上海大

厦工地的机械力量时,“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

笑”“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

情”,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体现出人们对机械力量欣赏的普遍性,

深化了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①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再次形

象地说明机械的诗的魅力;②最后一段写在上海见闻中感受到机械的

诗,表明机械的诗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拓展文章的广度,丰富其内

容;③不同的劳动场景,给人们同样的机械的诗意,由“我”一个人

的喜悦,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这就深化了主题,说明生活中处

处有诗意,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

拓展:散文局部句段作用答题要点全梳理

分析散文局部句段作用题立足三个答题角度

1.内容、主题。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

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

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

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

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作用。

3.表达效果。(1)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

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

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2)读者情感(心

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

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要做到文本

意识,活学活用。

特别要注意区分术语。如照应与过渡的区别。照应是上下文内容的

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如首尾照应;过

渡,是指该句(段)必须承接上文和开启下文,它只针对上下段的关系,

没有距离。又如总领全文与引起下文的区别。总领全文也是一种引起下

文,但只有该句(段)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概括,才叫“总领全文”,否

则只能叫“引起下文”。以上这些知识点地选择题中常设置陷阱。

附:散文段落内容作用类常见答题术语

(1)结构上的作用:①开门见山,总领下文。②引起下文:为下

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

感情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等。③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

到……;由……转而写到……等。④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

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等。⑤线索: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

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等。

(2)内容上的作用:是为了写(或为了说明)……(主要内容或主

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

基调等。

(3)情感主旨类:抒发了……情感,深化了……主旨。

(4)表达效果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读

者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典型例题1】(2020•山东卷)T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

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审题】本题考察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根据

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语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

然后依据写作主旨、语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

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

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根据上面段落内容作用知识体系,

结合文本实际内容,找到两个得分点:内容和主题«)

【典型例题21(2020•山东卷)T20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

何效果?

【审题】本题考查情节或段落的作用。解答时要先概括出内容,然

后联系上下文看结构上的作用,分析运用的手法等。首先看林徽因的故

事写了什么。然后分析作者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想要证明什么(证明线条

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线条是蕴含着人

的主观精神的)。最后分析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