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检测试卷(二)_第1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检测试卷(二)_第2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检测试卷(二)_第3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检测试卷(二)_第4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检测试卷(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检测语

文试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邓石如在谈及自己书法心得时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

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话意在说明蘸墨挥毫书写的时候,必须同等重

视字里行间虚白之处的价值,从而精心构造笔画与留白的相对位置,使得黑白

相互映衬,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一些学人认为“计白当黑”与“知白守黑”意义相同;其实加以深究,前者

又有别样意味。“知白守黑”指运用留白来烘托笔墨,"黑"仍为主体;而

“计白当黑”同等重视“白”与“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价值。计,指谋划、

计算,在邓氏心中,谋划留白与运笔书写她位均等,而非一主一客,与“知白

守黑”的意涵不同。

邓石如要求“计白当黑”,显然表明白与黑的价值同等,但是黑与白并非仅指

普通意义上的黑色和白色,还指线条与留白。“计白当黑”是指通过线条与留

白之间的调节和搭配衍生出二元对峙与融合,从而令人获得别样的审美体验。

这种独具匠心的手法和由此所产生的美学意蕴,广泛而深层次地体现在邓石如

的书法、篆刻以及诗歌创作之中。

从书法艺术上来说,“计白当黑”表明书法笔画疏密呼应的重要性。邓石如

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疏与密自然指“黑”与“白”相互之

间空间的变化,一是在单字之中以笔画疏密表现空间布局的跳跃性与层次感,

二是在全幅布局时不求字字黑白均匀,而是通过字与字之间在空间上的离合互

动进而构成作品整体的和谐美0

《隶书至仁山铭轴》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邓氏的这幅作品于隶书中参入

篆意,整体线条刚柔相济。单个笔画较多的字注重密处取疏,如“鹤”“秋”

等字密处笔画紧凑,却又在点画之间有意留出稀疏的地方;在全篇中还注意黑

白空间的层次感,从而在形疏而神密、形密而神远之中寻求整体空间的平衡。

从治印风格上说,“计白当黑”又体现篆刻笔画空间转换的重要性。观邓石

如的篆刻技法,一是阴阳黑白的互换,其实在刻印艺术中,阴文阳文的转换正

是黑白空间的变化体现,阴文笔画为凹如白,阳文笔画为凸如黑,黑与白互为

彼此,正是邓石如“计白当黑”论断的极佳诠释;二是刻印笔画的疏密,比如

邓石如著名的"以介眉寿”印,前两字笔画偏少,后两字笔画偏多,如果按照

正常笔法刻印,显然会右疏左密,造成不平衡之感。而邓石如在篆刻中不仅注

意笔画贯通,将四字视为一体,也将留白与笔画视为一体,造就了浑然天成的

艺术境界。

“以介眉寿”印

从诗学审美上说,“计白当黑"的“白"可以理解为虚意,"黑”指实写,

可以理解为眼前之景。诗中的“计白当黑”也就是以虚代实、因虚得实。前人

大多只知邓石如工书善印,其实他的诗歌创作也能别开生面,并在诗篇中观照

出"计白当黑”的价值取法。

(摘编自史哲文《“计白当黑”:邓石如的书、印、诗》)

材料二:

中国画十分讲究“计白当黑”。“计白当黑”可谓国画章法的一个经典。在

这里“白”可以看作“无”,“黑”可以看作“有”。人们都知道“有”的用

处,却忽略了它的反面“无”的作用。其实,“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

也就是它蕴含着无限的“有”。清代画家华琳在《南宗扶秘》中说:“白即纸

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

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

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

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然但于白处求之,岂能得乎!”也就是说,“白"

是指画纸之质地,但是在绘画作品中,可将其置于有“形”之境,与画面中的

主题素材相互补充,成为绘画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清代笆重光云:“空本难

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无画处正是

画的“白”,“白”能无形地诱发人们的想象,创造美妙的艺术境界。“白”就

是画中没有笔墨着色处,是书法上的“布白”,是音乐中的“弦外之音”,是

文章中的“言外之意”。“白”在衬托了画面主体的同时扩大了画面的意境,

可谓形象的延续。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对中国画的空间表

现和舞台空间表现作了类比,他认为中国舞台的表演方式和中国绘画的表现方

式是相通的,在舞台布置上“不需借助实物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

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皆成妙境。

“计白当黑”这种构图形式的基本特征是在部分可视形象之外大面积地留白,

作者通过对可视图形的高度概括,然后匠心独运地使可视的实体图形与画面上

的留白空间产生一种内容与形式上的紧密联系,力求“无画处皆成妙境”,使观

赏者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想象补充画面上留白处隐藏了的形象内容。

(摘编自王祖刚、邓晓红《中国画构图中的“计白当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白当黑”与“知白守黑”含义有别:后者指运用留白来烘托笔墨,

“白”为客,“黑”为主;而前者指谋划留白与运笔书写地位相同,无主客之

分。

B.在邓石如看来,黑与白并非指黑色和白色,而是指线条与留白,通过线条

与留白之间的调节和搭配,令人获得特别的审美体验,产生独特的美学意蕴。

C.《南宗抉秘》中既说“白即纸素之白”,又说“并非纸素之白”,看似矛

盾,实际所指不同,后者是说画中“云断”“烟断”等景象之“白”已融入画

境。

D.宗白华认为中国舞台的表演方式和中国绘画的表现方式有相通之处,舞台

布置可不借助实物来显示空间,就像中国画中留出大面积空白一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邓石如的书法名作《隶书至仁山铭轴》单字均注重密处取疏,章法注重

“形疏而神密、形密而神远”,体现出他“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

书法理念。

B.“以介眉寿”是邓石如创作的一方阴文印章,在该印章中,邓石如并未采

用正常笔法刻制,而是注意笔画贯通,将四字融为一体,打破了右疏左密的平

衡。

C.“计白当黑”中的“白”,不仅指中国画中的留白,书法中的“布白”,

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其他门类,如指音乐中的“弦外之音”,文章中的“言外

>1

0

D.一幅中国画成功运用“计白当黑”的构图形式,会给观赏者带来深刻的审

美体验;反之,能给观赏者带来深刻审美体验的中国画,一定有“计白当黑”

的特点。

3.下列古代诗歌中不能体现“计白当黑”特点的一项是()

A.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

首》)

B.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

遇》)

C.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D.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汉乐府《陌上

桑》)

4.请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为什么说“计白当黑”中的“白”在中国画中含藏着无限的生机?请结合材

料二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故事

草明

“像这样的故事,在平原上真是平常得很!但是你知道,我挨女人骂,却是有

生以来第一次。”那一天吴喜常微笑着对我说。

“你知道啦,我出生后半岁便死了母亲,我的姑姑把我抚养大;她是这样的

一个人,她宁愿害两天病也不愿意骂我一句。十四岁,我便参加了红军,以后

就很少机会接触女人了。”

吴喜常是一个高大的健壮的年青人,有着一对浓黑的眉毛和一双大眼睛。说

起他的眉毛,活像老百姓常用的黑鬃毛牙刷,分两边斜斜地插在紧皱的眉心上;

眼睛又严肃又紧张地老爱盯着远远的地方,叫人瞅着想起他打仗的时候,正是

用这样的神气去对付敌人的。此外他还长了一个笑起来非常和气,又非常动人

的嘴巴;亏得他有这样的一个嘴巴,不然的话,人们一定嫌他的相貌生得过于

严厉,过于枯燥了。

他有着一般军事干部的习惯,不大谈到女人;但是他同时有着八路军的那种

传统精神,要么不谈到女人,谈起来呢,却是那么自然、友爱,而且正直。他

接着把故事说下去:

“敌人从交河县南下沿交富支路向我们的地区‘扫荡’,为了要正确地了解敌

情,并且监视他的动向,我必得亲自在公路附近侦察。你知道啦,在平原上,

我们做侦察工作和地方工作的,假如没有了脚踏车的话,我们的工作一定做得

没有那样好。

“那时候,天才刚亮呢,城里冒着炊烟。还早呢,我心里想,骑在车子上来

回兜了两个圈子,正栗把望远镜往怀里揣的时候,便发现一股敌人正从公路的

那边蠕动着向我这边来,我把脚按住了车子,眯起眼睛瞄了一阵子,于是把身

子一偏,让车子带我往杨庄驶去。

“可是,我最后一次回过头去的时候,看见敌人的两个尖兵(一个日本兵一

个伪军)已经尾追着我了,看看杨庄就在前面,老百姓正成群结队地携着小的,

背着包袱往前面逃避。很快我把车子丢在地里,混在老百姓队伍里。为了便于

监视敌人,我是走在老百姓的后头的。敌人,他知道这个规律,骑车子的多半

是‘大大的八路’,所以那两个尖兵老跟着我,拼命在后头喊“老乡:我呢,

我觉得没有回答他们的必要,他们走快,我也走快,他们缓下来,我也缓下来。

看看老百姓都往前面走得远远了,落在我后面的只有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妇

女,她手里抱着一个岁把大的小孩,她跑得面红气喘的,显然是跑累了。

“我半回过头去探望后面的敌人的时候,她正焦急地望着我,好像她的疲乏

没有什么关系,她和孩子的安全也没有关系,而最重要的是我怎样摆脱那几个

尖兵去完成我的任务。她显然知道我是来侦察的。唉,她的目光是那么的仁慈,

又那么的勇敢,叫我到现在还不能忘记。

“跟着,她在我的后面便开始大声对我骂起来了:‘看你这副冒失样子,把

车子也丢了,你怕什么呀!还不赶快把孩子接过去,我要去解个手哩。唉,我

的手臂快给压断了,看你还像个做父亲的!嫁给你真是倒半辈子霉……’

“她假装着妻子的样子热心地对我骂着,赶上两步,便把孩子递给我,并悄

悄地轻声说:‘快把手枪给我,等我上地里去藏了,有我,你别怕。到杨庄村

长那里,你认得他吧?’

“我把手枪和望远镜都给了她,接过孩子便继续往前跑,一面跑一面还听得

她在后面骂。我偷偷回过头去望她,她正蹲在地上干她的埋藏工作。

“我到村长那儿,把事情的经过简单地告诉了他。不久,那年青妇女和原先

的日本兵和伪军,和另外两个伪军也赶到了。畸,好婆娘,她一看见村长,便

当真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她哭骂起来……村长一只手臂抱着小孩,用另一只手摸胡

子,表示对年青人的争吵无可奈何的态度,拼命摇头叹气,村长的老婆是一个

和善的老太婆,她捧了一盆水出来给我洗脸,并走近她的假女儿,轻轻打了她

肩膀一下,假意骂道:’看你这副刁蛮样子,只会骂人。怪只怪我从小娇纵惯

你,你对,什么事都是你对啊。是了,你对……‘跟着她老人家便向伪军解释,

说我以前被‘皇军‘捕过,给吓坏了,胸子至今还有点儿毛病。日本兵和三个

伪军看见了这幕逼真的家庭假剧,只好相信了,懊丧地离开。敌人走了后,关

上门,她深深地透了口气,然后放心地对我说:“你夜里到这里来,我还你手

枪和望远镜。’

“我虽然第一次挨女人的骂,但是你知道,她的声音充满多么亲切的同志的

爱啊!我一直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她的样子也很平常,只要到过冀中的人,就

会看见过那样的额骨满高,牙齿微微外露,满热情又满率直的长脸孔。”

吴喜常把故事说完了,像补充什么似的哈哈地大笑了两声,然后把嘴巴紧闭

起来,在他那紧皱而又浓黑的眉毛,和他那严肃的大眼里,我了解他对那些勇

敢、聪明的平原的人民,尤其是那儿的妇女,充满了敬佩和称赞。

他是八路军里面的勇猛、机警、率直和忠诚的战士典型中的一个。我注视着

他,并且回想着他讲的故事,心里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有这样的好军队,自然有这样的好老百姓。有这样进步的老百姓,才能保得

住他们自己的好军队。老百姓和他们自己的军队,原是分不开的。

1944年于延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八路军对女性友爱、正直,这种传统精神也是他们能得到妇女帮

助的重要原因。只有军队与百姓同仇敌性,才能彻底赶走日本侵略者。

B.小说描写敌人“扫荡”时,老百姓成群结队地携着小的、背着包袱逃避的

情景,仅寥寥数语,就已间接写出了日寇的野蛮凶残、伪军的为虎作帐。

C.小说叙述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妇女主动假扮妻子,帮助吴喜常摆脱敌人

的故事。青年妇女帮助八路军脱险,其中也有使自己脱困的意思。

D.小说没有写年青妇女的名字,并且说她的相貌也很平常,跟冀中很多妇女

脸孔相似,这样写可以使她的光辉形象更具代表性,更有普遍意义。

2.关于文中“在村长家里演出逼真的家庭假剧”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

A.村长对“年青人的争吵”摇头叹气,表示出无可奈何的态度,符合其长辈

的身份。

B.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将村长和村长妻子的形象刻画得

栩栩如生。

C.村长妻子说吴喜常脑子至今还有点儿毛病,是为了掩饰他丢掉脚踏车等反

常举动。

D.年青妇女“深深地透了口气”,这一细节暗示了她之前的行动其实冒着极

大的风险。

3.小说第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年青妇女和吴喜常才是主人公,却安排“我”作为他们“故事”的听

众和记述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绍遣其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沮授曰:“良性促狭,虽骁勇,不

可独任。”绍不听。夏四月,曹操北救刘延,荀攸日:“今兵少不敌,必分其

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

不备,颜良可禽也。”操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邀之。操乃引军兼行趣白

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操使张辽关羽先登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

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绍军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渡

河追之,沮授速日:“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

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绍弗从。授临济叹日:“上盈其志,

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以疾辞。绍不许而意僻之,复省其所部,

并属郭图。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绍为高橹,起土山,

射营中,营中皆蒙楣而行。操乃为霹雳车,发石以击绍楼,皆破。绍复为地道

攻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

归绍者。操患之,与荀或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或报曰:“绍悉众聚官渡,

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

绍布冬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

今谷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

退则势屈也。公以十今年二之众,画地而守之,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嘈操篡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操使张辽/关羽先登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绍

军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B.操使张辽/关羽先登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绍

军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C.操使张辽/关羽先登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绍

军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D.操使张辽/关羽先登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绍

军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谏”即

此义。

B.“绍不许而意恨之”的“恨”与《归去来兮辞并序》“恨晨光之熹微”的

“恨”含义不同。

C.布衣,布制的衣服,指衣着俭朴,借指平民百姓,文中指袁绍的身份地

位。

D.十分居一即十分之一,这个分数在古文中也常被表示为“十之一”或“十

,1

O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攸认为,曹操要想解救刘延,需要以声东击西之策分散袁绍兵力,攻其

不备。最终袁绍中了这个计策,曹操也解了白马之围。

B.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交战,在没有获胜后实行坚壁清野之策略,并有针

对性地运用霹雳车投石、挖长沟等战术挫败了袁军的进攻。

C.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之初,曹操军力少,粮食匮乏,士兵疲惫,又有很多百

姓反叛,归附了袁绍,居于劣势,在作战中也很难取胜。

D.袁绍刚愎自用,沮授两次劝谏,袁绍都没有听从,反而怀恨沮授,削弱他

的势力;曹操则礼贤下士,认真听取荀攸、荀豉的计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

(2)操患之,与荀或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

5.荀或在给曹操的回信中援引了楚汉相争的史实,其用意是什么?

四、诗歌鉴赏

4.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思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2远,南陵3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①北斗:北斗星,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②兼春:兼年,两年。

③南陵:今安徽省南陵县,唐时属宣州。④寓使:托去传信的使者。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凉思》诗写了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前两句主要写“凉”,后六句主

要写“思”。

B.《凉思》诗中后四句,描写了诗人进退两难的境地和对友人的猜疑,情思悲

愁抑郁。

C.《锦瑟》诗中诗人以“无端”描述锦瑟的五十弦,流露出自己虚度时光的愧

悔之情。

D.《锦瑟》全诗情感复杂而难以言说,诗中庄周梦蝶的典故具有缥缈、迷离、

恍惚的特点。

2.请比较赏析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五、情景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再现了

刘裕北伐的炮赫气势,引发了后世的无限感慨。

(2)《登泰山记》中,姚鼐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

当道”“,",登山的过程相当艰辛。

(3)古人写诗词,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对盛衰兴亡的感慨,如

六、语言文字运用I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马史诗与《旧约》故事在叙事风格上①。荷马史诗叙述完整而周到,

各种事件都发生在前景,连接紧密,表述从容,什么都不隐瞒;《旧约》故事则

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只突出对人物行动有用的部分,其余则任其模糊不清。

这跟荷马所写为上层社会的生活而《旧约》的对象却是不分阶级的游牧或半游

牧部族成员有差。

《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不也如此吗?《红楼梦》像荷马史

诗,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

故事,②,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

模糊成背景。这与顾随的说法高度吻合:“《红楼》有时太细,乃有中之有,

应有尽有;《水浒》用简笔,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这是因为,两者所反映

的社会生活形态有显著不同。大观园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乃耽于文字

的声色,讲究细节的丰缗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③,杀机四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