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高二历史学与练(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高二历史学与练(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高二历史学与练(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高二历史学与练(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高二历史学与练(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1.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明确近代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路线,理解人口流动背后特定的时代背景。2.史料实证:搜集整理有关各大洲间人口流动的史料,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总结“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活动的概况和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以及华工出国的原因。3.唯物史观:了解西方殖民扩张的基本史实,辩证地看待殖民活动带来的灾难和对全球化交流起到的促进作用。(一)课前阅读:1、“种族日”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抵达美洲,他为新大陆带去了天主教,也带去了麻疹、破伤风、伤寒、白喉、天花等疾病,造成了数以千万计的当地原住民死亡。如今,每到10月12日,就会有印第安人来到哥伦布塑像前表示抗议,指责哥伦布的到来给美洲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这一天定为“种族日”,意思是说在这一天,美洲人的血统和种族都发生了改变。2、大洋洲殖民化的特点由于地处南半球、移民的奋斗等原因,殖民化与近代化同步发展。另外,新西兰的毛利人进行过维护土地权的战争,而澳大利亚的土著几乎未做过积极的反抗。3、黑奴贸易的影响(1)黑奴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它持续了近四百年,使非洲损失了大约1亿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经济社会倒退。(2)黑奴贸易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也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3)黑奴贸易促使美洲人口结构和族群发生变化,黑人成为美洲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4)古老的非洲文化被带到美洲,使美洲文化的发展吸收了大量非洲文化的元素。(5)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4、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美等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2)黑人奴隶不断起义,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3)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废奴运动兴起。(4)英美等国一些政治家的长期努力。(二)基础梳理学习任务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1)1492年,_哥伦布__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2)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_印第安人__大量死亡。(3)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①原因: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②影响A.对非洲: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B.对美洲: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_种植园__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1)出现新的族群: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_非洲黑人__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2)主要居民: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_美洲大陆__的主要居民。3.美洲族群变化的影响(1)形成新的美洲文化: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_欧洲文化__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2)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各异①在美国和_加拿大__,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②在_海地__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③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_混血人种__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只有在_秘鲁__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学习任务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英国的殖民活动(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_新西兰__等地。(2)19世纪时,随着_工业革命__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3)1851年,人们在_澳大利亚__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原因:随着_殖民扩张__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2)影响: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_欧洲文化__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学习任务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背景(1)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_奴隶贸易__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_华工__出国。(3)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2.贡献(1)对美洲: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_中央太平洋铁路__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2)对大洋洲:在_大洋洲__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3.影响(1)很多华工后来回国,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_唐人街__。(2)他们保留和传播着_中华__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名词解释】保留地是美国政府从印第安人部落原来拥有的土地中划出来供部落全体成员继续居住的土地,其边界确定,范围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许擅自进入。【微总结】近代欧洲移民的原因(1)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2)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3)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社会矛盾尖锐。(4)政府的支持。【微总结】英国对澳洲殖民扩张的双重性(1)英国对澳洲的殖民扩张造成原住民大量减少,给原住民带来灾难;(2)英国将欧洲技术和生产方式带入澳洲,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名词解释】苦力贸易(1)苦力贸易是指西方商人以欺骗和暴力等手段贩卖中国人口出洋,使其从事强制性繁重劳动的活动。(2)它与鸦片贸易一样都是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罪恶的贸易活动,是对中国暴力掠夺的手段之一。【微总结】英国殖民侵略对大洋洲文化的影响(1)英国文化占有明显的支配地位。(2)文化多元化趋势加强。19世纪中叶以后,大量非英国人口的移入,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文化多元化趋势加强,随着亚洲文化进入,原住民文化残存,白人文化日益多元。【名词解释】近代华工(1)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果。(2)被动移民: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3)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4)多从事繁重劳动,吃苦耐劳。(5)主要集中在美洲、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主题一殖民活动与美洲、大洋洲的变化(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欧洲殖民对美洲的影响材料他们(欧洲人)向西半球输入人口,早在1800年就形成了新的文明中心,配有欧式政府、宗教和教育制度。一个新的国家从原先由英国人统治的北美地区兴起,美洲有两个业已成熟的文明被西班牙毁灭,也被西班牙自身的文明所取代……拉美很快出现了一批混血人口,混血现象非常普遍,欧洲人和原住民及黑奴都会繁衍后代,人数不断增加……虽然印第安语言得到留存,但是征服者的语言还是成了这片大陆的主要流通语。——摘编自J.M.罗伯茨、O.A.维斯塔德《企鹅全球史》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对近代美洲人口结构和文化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题思路】抓住关键信息“欧洲人和原住民及黑奴都会繁衍后代”“混血现象非常普遍”“两个业已成熟的文明被西班牙毁灭”“征服者的语言还是成了这片大陆的主要流通语”,再结合所学作答。【答案】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出现混血人种并逐渐成为主要居民。对文化的影响: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形成了欧洲文化主导的、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美洲文化。2.英国移民大洋洲的特点及影响材料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原住民约有30万人、500个部落……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原住民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题思路】抓住关键信息:“18世纪中后期……到了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答案】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不断扩大;种族灭绝;经济掠夺;殖民同化等。影响:人口替代性变化(或答“给澳洲原住民带来深重灾难”);文化重构(或答“欧洲文化成为主流”)。主题二近代华人移民及对世界的贡献(史料实证、家国情怀)1.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材料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思考:据材料,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史料实证)【解题思路】抓住关键信息:“来自广东沿海地区”“多为自耕农”“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答案】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多从事非技术性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2.华工对美洲开发的贡献材料19世纪50年代初,旧金山附近五百万英亩低洼地常年浸涝,荒废无用。经华工平整后,大面积低洼地变为肥沃良田。……加州的农业季节工人,华工占75%。加州土地测量局估计,华工在修铁路、治洼地方面为加州所创财富近三亿美元。——摘编自[美]乔治·西华《从社会经济方面看中国移民》等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工在美洲开发中的作用并加以论证。(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解题思路】抓住关键信息“肥沃良田”“华工占75%”“所创财富近三亿美元”,结合所学作答。【答案】华工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经济上,华工在修铁路、治洼地方面创造大量财富,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在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上,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对世界近代史上跨地区人口迁徙的认识1.原因(1)新航路开辟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2)黑奴贸易。(3)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引起人口过剩,导致人口迁移。(4)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2.特点(1)形式①自发移民,如英国大批清教徒逃亡北美。②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活动,如进行黑奴贸易。(2)地域①由欧洲迁往北美。②由非洲迁往美洲。③由亚洲迁往美洲。④由欧洲迁往大洋洲。3.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迁徙的影响(1)对移入地区①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②改变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混血人种成为美洲的最大族群。③客观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④人口迁徙导致民族国家的诞生。(2)对移出地区:非洲丧失约1亿精壮人口,造成非洲近代的贫穷与落后。(3)对世界:促进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地区文化的多元化。(4)对中国的影响①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②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③近代华侨在中国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事业。1.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诸多以“新”为前缀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源于()A.工业城市涌现 B.新兴国家独立C.早期殖民扩张 D.民族区域增多2.16世纪以来,疾病随着人口的迁徙加速了在全球的传播,仅美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对这一现象理解有误的是()A.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B.劳动力的减少促进了黑奴贸易C.殖民扩张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人口减少3.下面是1825年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情况表。造成巴西此种人口构成的历史原因是()葡萄牙殖民地巴西人口构成(%)欧洲人23.4混血种人17.8非洲奴隶49.8印第安土著9A.葡萄牙率先开辟了新航路B.工业革命从英国向美洲扩展C.大量土著居民被掠夺到欧洲D.黑奴贸易和欧洲移民的拓殖4.据人口学家安赫尔·罗森布拉特《美洲印第安人口和混血现象》一书所引用的统计资料可知:“16世纪美洲的5894名男性西班牙人中,已婚男子只有1082名。因此,西班牙政府允许殖民者同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这一现象造成美洲()A.族群结构变化 B.人口急剧膨胀C.黑奴数量增加 D.男女比例失调5.18世纪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减少,而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最终导致了()A.土著居民的灭绝 B.大洋洲的发展C.人口结构的变化 D.移民潮的到来6.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A.美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B.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C.发现煤矿后牧民辍牧为耕D.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优越7.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跨洲移民,约5000万欧洲人到海外寻求发展,而印度、中国、日本、非洲等地有数量可观的人前往美洲、加勒比海等地区成为契约劳工。促成这种超大规模移民的因素主要有()①奴隶贸易的盛行②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③欧美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④交通工具的不断革新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③ D.①④8.1869年5月10日,经过七年奋战,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提前完工。其中承担西段的主力是被称作“沉默的道钉”的华工。华工来到美洲与下面哪一事件有关()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9.“清朝光绪年间,巴西政府曾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与清朝官员商谈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已经与古巴、秘鲁分别签订《古巴华工条款》和《中秘通商条约》,一些华工到达古巴、秘鲁等地以后,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1879年,巴西总理派遣使节喀拉多来华……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这说明清政府对巴西关于华工移民的商谈和要求()A.持非常消极和谨慎的态度B.因应对“三国干涉还辽”无暇顾及C.提出了提高华工政治地位的条件D.因古巴和秘鲁华工的抵制而拒绝10.太平洋邮船公司于1866年从美国邮政总局拿到了与中国和日本通邮的长期合约,开始了茶叶和丝绸等交易。1867-1877年间,中美建立了正常的通航服务,从旧金山经日本横滨到香港,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也给邮船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这表明()A.华人移民给太平洋铁路建设带来转机B.中美正常通航服务的建立启动了茶叶和丝绸交易C.华人移民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D.华人移民推动了中日通邮的长期合约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启了对美洲的殖民扩张,美洲大陆出现了诸多以“新”为前缀的地名与欧洲殖民活动相关,故C项正确。19世纪,工业革命在美洲开展,故A项错误;B、D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2.答案D3.答案D解析表格中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中欧洲人、混血种人以及非洲奴隶占据较大比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黑奴贸易和欧洲移民的拓殖,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无关,C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美洲的5894名男性西班牙人中,已婚男子只有1082名。因此,西班牙政府允许殖民者同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做法会促进人种的混合,会改变美洲的族群结构,A项正确。材料现象会造成族群结构的变化,不一定会导致人口急剧膨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黑奴”,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具体的男女数据比较,无法得出男女比例失调的结论,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