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程标准学法指导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1.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辩证认识“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2.通过史料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交往的载体,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eq\a\vs4\al(走进教材)知识点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外传概况(1)时间: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2)物种:玉米、马铃薯、________、番茄、辣椒和南瓜等。(3)区域:欧洲、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2.粮食作物的传播(1)欧洲①玉米和马铃薯最初种在庭院供人们________。②16世纪中叶起,________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③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________推广。④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2)中国①玉米:明朝时期,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清代前期,玉米在全国种植,鸦片战争前,已遍布________。②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与________相似。3.蔬菜作物的传播(1)番茄①由________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②明朝________年间,引入中国,长期作为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2)辣椒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②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________”。知识点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物种2.概况(1)小麦:由________移民带到美洲,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2)水稻:由________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3)畜禽①种类:鸡、牛、驴、马、猪、羊等。②影响: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________,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知识点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________。(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________能力。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种植,小麦在北美推广,改变了当地________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北美:水稻大量用于________,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中国:玉米等高产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4.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1)美洲: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________遭到破坏。(2)明清: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扩大了________。但是,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启思助学1.【学习聚焦】世界范围的物种传播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各地区的交流加强,不同地区的物种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而很多欧亚作物也传入美洲。2.【图解历史】玉米在中国的传播3.【名师指津】教材P9“学思之窗”: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试答:4.【图解历史】世界物种的推广5.【生活情境】高产农作物的种植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思考: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是什么?试答:6.【易误警示】食物物种的交流甘薯在欧洲传播缓慢,不及马铃薯普及。在中国传播快且种植普遍。原因在于欧洲和中国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和认识上的差异。7.【学术情境】餐桌革命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思考:“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答:关键能力·课堂探究——学科素养大提升探究主题一“哥伦布大交换”[史料实证]——世界食物、物种的交流史料一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大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史料二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原住民方面起了关键作用。这些原住民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原住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大交换”有什么特点。(2)综合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历史解释]——“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项目表现旧大陆到新大陆新大陆到旧大陆农作物小麦、水稻、大麦、茶、橄榄、萝卜、香蕉等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番茄、辣椒、南瓜等动物马、牛、羊、骆驼、鸡等羊驼、美洲鸵、火鸡、荷兰猪等人种大量白人移民、黑奴贸易部分印第安人移民传染病天花、水痘、霍乱、麻疹等梅毒、雅司病等文化天主教、人文主义等玛雅文化、印加文化等史料一前半部分从内容和范围两个方面说明“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后半部分说明了“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史料二前半部分强调了欧洲病菌的传播对印第安人是灭顶之灾;后半部分强调了欧亚大陆的病菌对世界其他地区原住民的危害。[唯物史观]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的影响(1)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农业和世界人民的饮食生活,推动了农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饮食革命的发生。如非洲的咖啡传入欧洲,西方的饮食文化发生了极大变化。(2)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3)推动了欧洲和世界财富的巨大增长,为欧洲在18世纪中期以后取得全球政治、经济、军事优势打下了基础。(4)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5)有利于世界联系的加强,有利于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6)推动了地区经济模式的转变与全球分工发展。近代殖民活动中,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种植经济作物,改变了当地的经济模式,进而影响全球分工格局。探究主题二新航路开辟时期物种交流的影响[史料实证]——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史料一番薯(甘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坚硬不肥沃)之地遍行栽播。——摘编自(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史料二清朝中期,百姓在福清、福州等地建立报功祠、“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引进甘薯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摘编自《福州市政府志》探究:(1)根据史料,说明甘薯在我国得到迅速传播的原因。(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振龙引种推广甘薯的意义。[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时期物种交流的影响(1)粮食作物的交流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了人口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世界市场的形成。(2)动物交流改变了动力和食物来源;促进了工具器物的革新及社会经济的发展。(3)人口交流使人口扩张和混血人种出现;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美洲种植园得到发展;导致非洲长期落后。(4)传染病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引发权力更迭和印第安文明衰落;促使医学发展。(5)文化交流利于不同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史学文化的研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殖民文化兴起。史料一说明了闽商陈振龙和政府官员合力推广甘薯的种植,充分利用了中国的贫瘠土地,缓解了粮荒。史料二说明了清朝中期福建百姓通过建立特殊建筑来感恩陈振龙和政府官员推广甘薯种植的功德。[唯物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1)欧洲具有主导性: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2)内容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3)范围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4)结果具有两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5)时间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必备术语]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2.新航路开辟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3.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4.物种的交流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新物种的引进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堂检测·强化落实——基础素能练到位1.[2021·山东省学情联考高二检测]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区,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与此同时,烟草也传播到世界各地,部分人逐渐养成了抽烟的恶习。由此可知,物种的交流与传播()A.决定部分人的习惯B.改变人类饮食习惯C.对人类有双重影响D.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2022·海南省天一大高二期末]水稻本是英国移民者不熟悉的作物,16世纪开始,正是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使北美南卡林罗纳变成充满生机的“水稻王国”,并把水稻种植“提高到令欧洲人钦佩的水平”。这反映了,当时北美地区()A.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B.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C.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D.水稻种植超越欧洲地区3.[2022·湖南名校联盟高二期中]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由云南土司进贡的玉米在送入北京的途中经过河南巩县,在《巩县志》中留下了记载。由此可见,在当时()A.云南已大面积种植玉米B.河南地处南北交通要道C.新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D.北京农业生产非常滞后4.[2022·山东德州期末]新航路开辟后,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许多昔日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日用品。这反映出当时欧洲()A.社会贫富差距减小B.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抗击饥荒能力增强D.民众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5.(14分)[2022·江苏省苏州市高二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000余年。——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二所有的人类历史都在一定的生态背景中展开。1492年,哥伦布开创了跨大西洋的定期物种交流,这一过程最显著的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获得了一大批新的植物和动物,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同时他们也染上了到那时为止他们仍不熟悉的破坏性疾病,包括天花、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和流感等,这些传染病在1500年到1650年间在美洲肆虐,夺去了50%~90%的当地人的生命。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菠萝等物种。其中一些作物给非洲和亚欧的广大地区造成了革命性的结果。——(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路径的变化,并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原因。(9分)(2)据材料二,指出哥伦布开创的物种交流对美洲社会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当时的中国这种“革命性的结果”是如何体现的?(5分)读史思辨·视野拓展——深化认知全通关视野一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的原因[史学新论]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激活思维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思辨训练1]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思辨训练2]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族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视野二“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史学新论](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激活思维新航路开辟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同时,推动了物种交流的进一步发展,真正开始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思辨训练3]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可以推论()A.西班牙从此崛起并成为殖民强国B.新航路开辟促进欧美之间的物种流通C.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饮食传统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思辨训练4]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甘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启思助学3.提示:第一条途径是从吕宋(今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一带。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经商时发现甘薯产量高、味道美、易于栽培,而且适应性强,于是他以重金买得几尺薯藤回国(当时吕宋不准薯种出国),并试种成功。第二条途径是由安南(今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莞人陈益随海商到安南,回国时把番薯种带回家乡。5.提示: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7.提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走进教材知识点一1.(2)甘薯2.(1)观赏玉米欧洲(2)全国玉米3.(1)西班牙万历(2)番椒知识点二2.(1)欧洲(2)西班牙(3)动物群落知识点三1.(2)粮食种类(3)饥荒2.(1)食物(2)畜牧业3.(1)出口(2)商品经济4.(1)地表植被(2)耕地面积关键能力·课堂探究探究主题一(1)提示: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包括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2)提示:影响: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疾病的传播导致美洲等地原住民的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探究主题二(1)提示:原因:商人陈振龙推动了甘薯的引种、推广;政府的倡导促进了甘薯的迅速传播;适应性较强的优良生物学特征是甘薯传播的客观原因。(2)提示:意义:甘薯易种植,产量高,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土地开发与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堂检测·强化落实1.解析:从材料中看,新航路开辟后高产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欧洲、亚洲的饥饿问题,但同时随着烟草的传入,部分人也染上了吸烟的习惯,危害身体健康,所以物种交流与传播对人类有双重影响,故选C项;物种交流与传播是客观因素,影响人们习惯是客观因素和人自身主观因素共同的作用,“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由于物种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吸烟属于生活习惯,所以B项表述不能完全体现材料内容,排除;随着物种交流与传播,部分人染上吸烟恶习,威胁人类健康,但材料中还表明,随着物种交流与传播,人类抗饥饿能力增强,D项不能完全体现材料内容,排除。答案:C2.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与题意相符,故选C项;题干提及的是物种水稻的传播,非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16世纪开始,非洲人被西欧殖民者掳掠,贩卖到美洲做奴隶,排除B项;没有北美地区与欧洲地区水稻种植的比较不能说明D项,排除。答案:C3.解析:明朝嘉靖年间云南土司进贡玉米,由于途经巩县,而被《巩县志》记载,根据《巩县志》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玉米这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当时已经传入我国,故选C项;云南土司进贡玉米这件事并不能说明云南已经大面积种植玉米,只能说在云南已经能够得到玉米,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的是云南土司进贡玉米途经河南巩县,这只是由云南进入北京的路线之一,不能仅凭这个事件就证明河南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且题目的主旨是讲玉米在中国出现,排除B项;北京在嘉靖年间已经作为都城一百多年了,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其农业生产应该是比较发达的,并不能根据云南土司进贡玉米就说北京农业生产非常滞后,只能说明玉米在国内种植还较少,排除D项。答案:C4.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新物种、原本数量极少的商品、昔日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日用品,说明民众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民众消费习惯的改变,与贫富差距无关,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品丰富从而引发消费习惯的转变,与抗饥荒能力无关,排除C项。答案:D5.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紧扣设问“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路径”,得出三个角度。据材料一“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得出由亚洲西部到美洲及世界其他地区;据材料一“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得出由以果品和蔬菜为主到以粮食为主;据材料一“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得出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到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得出地理大发现(或新航路的开辟);据材料一“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得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据材料一“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得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或经济交流)。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首先要一分为二,据材料二“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得出拓展农业潜力;据材料二“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菠萝等物种”得出丰富人们饮食;据材料二“同时他们也染上了到那时为止他们仍不熟悉的破坏性疾病,包括天花、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