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二_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二_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二_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二_第4页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二)(仿新高考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2•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

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也记录了这句话)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

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

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司马迁的研究方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

之纪”。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在学术实践的过程中,司马迁“虽万被戮,岂

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

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有着浓厚神秘色彩

的崇敬。曾授司马迁公羊之学的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

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

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

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此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

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当时的思

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

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刘安《准

南子》也有“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迂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闵卓的史学理念。

(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材料二: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这里的“天”并非大自然的意思,因此这

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认为“天”就是“帝”,“天帝”主宰世

间万物。天的意志被称为“天命”“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迂

作为董仲舒的门生,自然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

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

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

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

命。他讽刺秦皇汉武求仙问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

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评价以“岂不谬哉!”。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

强调天命。

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面前应该如何

应对。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认为社会出现了弊病才会引起变化,主动的变革就是试图除去过去的

弊政。他肯定法家的变法图强行为,对商鞅和吴起的变法作出了较为积极的评价。他还总结出“见盛观衰”

的法则,认为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弊端也就开始显现,从而逐渐走向袭落。所谓“物盛而衰,天地

之常也他还提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利”史观,试图从经济条件来

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和经济制度。《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是有深意的,它探讨和回答了人

类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它是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则性的概括。

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

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

(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L(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下正确的一项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班固因而将其收录在了《汉

书》中。

B.“三十岁一小变”“五百载大变”“然后天人之际续备”,既体现了司马迁的天命观,也体现出他的历史循

环观。

C.司马迁虽承认天命,但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反映出他的“究天人之际”思想本质上是要探索合理的天

人观。

1).《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意在探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学术理念作出原则性

的概括。

2.(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ʌ.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材料二还指出了司马迁对孟子

天命观的继承。

B.对于“天人关系”中“天”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天”就是“帝”,并非指自然;材料一则相反,认为

是自然、生态之意。

C.材料一对司马迁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信念都表达了高度赞赏,在今之学者与历史学者的对比中表明了

作者的立场。

D.“通古今之变”,核心在“变”字,体现出司马迁的发展观、变化观,构成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反命题。

3.(3分)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J

B.司马迁作“十表”的原则是“详变略渐”(“变”为动乱之世,“渐”为升平之世),他认为时势巨变是推

动历史前进的有效动力。

C.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一遍访河山,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I).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司马迁“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4.(4分)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6分)钱穆认为:“西方人讲历史哲学乃是一套哲学,只把历史来讲。若说中国人也有历史哲学,应该不

是一套哲学,而仍是一番历史,只是从历史里透出一套思想来。”司马迁的《史记》“透出”了哪些思想?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2•重庆八中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

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

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

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

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

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

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

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

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

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

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横的白

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

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

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

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

相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

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铃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

史上曾出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

“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院,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

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

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

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

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

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

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

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

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上歌从后排走

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

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

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嘲,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

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

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

歌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

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

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

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艳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

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

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

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井冈山之所以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标语,是因为标语作用很大:激励人们参军,鼓舞战士英勇战斗,动员

百姓拥护并支持革命。

B.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的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写标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

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C.江满凤作为老红军的后人,不图名利,为让更多人记住井冈山和革命先烈,她坚持在山上给游客“打山

歌”,确实难能可贵。

D.文章强调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之多,不仅表明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也是在警示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7.(3分)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出''盈眼皆为绿色”,既突出了井冈山无处不在的绿意,也以之巧妙地引出井冈山特有的“红”。

B.文章宕开一笔,以具体的名字和数字书写了庐陵灿烂的历史文化,进而突出了现代革命文化强大的传承

性。

C.文章两次写出山歌歌词,使读者仿佛置身听歌的真实场景,从中感受到鲜活的生命气息和对红军的满腔

深情。

D.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排比、比喻、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集中透彻、生动形象,有很强的

感染力。

8.(4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文章主要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

请结合原文概括并分析。

9.(6分)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2•重庆南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郭城人。年十余,丁父忧,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

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及祥练之夕,复有群雁俱集,时人成以为孝感

所至。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日:“汝若居留伶,当

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考辅国功曹,转参征虏军事。寻守廷尉,迂左卫将军。

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骏将军、广

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

其亲人目:“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目:“古人云此水,

一欲怀千金。试使多声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

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后迁中领军,清

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根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统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遮旦面食身恒布衣丕完妻子不

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隐之清操不渝,屡被

褒饰,竺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初,隐之为奉朝请,谢石请为卫将军主簿。隐之将嫁

女,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率薄,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使者至,方见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后至

自番禺,其妻刘氏赍沈香一斤,隐之见之,遂投于湖亭之水。

(节选自公众号山城学术圈《吴隐之传》)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

不沾寸禄/

B.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

不沾寸禄/

C.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

不沾寸禄/

D.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

不沾寸禄/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衡,衡量轻重的器具,引申为评量品鉴的意思,也指评量人才或执掌锋选的职位。

B.解褐,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褐是粗布短衣,古时是贫贱的人所穿着的衣服。

C.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兄弟二人是历代仁人志士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D.致事,指官员告老辞官,同致仕。古代致事的年龄一般是六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不久母亲也去世;他的身世十分可怜,让邻居甚至过路人都不禁为

之伤心落泪.

B.吴隐之刚入仕便身居重要职位,这有赖于吏部尚书韩康伯对他的赏识;韩康伯如此器重他,又与韩母有

着莫大的关系。

C.吴隐之赴任广州途中,酌“贪泉”而饮,还当即赋诗一首,不仅体现出他超凡的见识,更体现出他清廉

的志向与信心。

D.吴隐之有着清廉的操守和简朴的生活习惯,因此即便家境贫寒,他也不占便宜,不贪财货,甚至连应得

的俸禄也分与他人。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守廷尉,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

(2)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率薄,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

14.(3分)吴隐之在广州为官时最能体现其“清操”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次元明韵寄子由中

黄庭坚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②?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③行问道,定知石友④许忘年。

脊令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注】①元明,黄庭坚的哥哥黄大临的字。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这首诗是元丰四年黄庭坚知吉州

太和县时所作。这时苏辙贬官在筠州监盐酒税。②凌烟,阁名,唐太宗曾令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

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勋劳。③铜章,指县令的印。④石友,指志同道合的金石之交。⑤脊令,

一种水鸟,后常用借指兄弟。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依照其兄黄元明作诗所用的韵来和的一首诗,他将此诗寄给好友苏辙。

B.首联诗人借典感慨年华似流水,朋友中这么多人有谁能够建功立业图形于凌烟阁呢?

C.诗人说自己欲辞官去寻求人生的真谛,想来苏辙定会忘掉年龄的差异和他一起研道。

D.尾联诗人说自己与苏辙都在怀念各自的兄长却欲归不得,时间飞逝中兄长们都老了.

16.(6分)本诗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试着从情景的角度分析该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2•重庆八中高三开学考试)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日出场景的一句是“,L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自己的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只要“,

______________”就可以了。

(3)曾有古人表达了对于“同心爱者”的追寻,只是追寻的结果是痛苦、悲伤。《古诗十九首》中表达类

似情感的句子是:“,J

第∏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自创题】

博兴柳编技艺①据记载已有800多年历史,2011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近年来,博兴县一批手艺人潜心研究柳编技艺、创新产品样式。巧手之下,老手艺呈现新面

孔,古老非遗“编”出新花样。作为博兴县湾头村有名的“巧匠”,老贾虽年过七旬,手艺却不减,村里人

常称赞:“老贾手艺是宝,柳编越做越新潮。”在简陋狭小的工作室里,老贾打磨出一件件工艺品:龙虎鸟

普,.栩栩切生;亨台揍网,气赞恢宏:.飞檐通用,、轻盈又秀……所拟之物,件件精致,②。这几

年,不少人找到老贾,向他“取经老贾毫不吝啬,倾囊相授,令学习者惊叹不已。

毫不起眼的柳条,竟能编出国家馆外墙?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外墙以藤条为支撑,中间用

杞柳编织物填充。从远处望去,流线型外观犹如起伏的波浪;从高处俯瞰,状若造型独特的“花篮”,令参

观者③o柳编技艺与建筑跨界的巧妙融合,让柳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也让建筑彰显文化内涵。

——人民日报记者李蕊《匠心编柳妙手生花》

18.(3分)请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9.(6分)请赏析文中画破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2•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二道白河是长白山下的一座小城,小得你在地图上很难发现他的存在。但每一个去登长白山的游客,

只要在二道白河住过一晚,对这座小城大多难以忘怀,甚至在离开很多年以后,萌生再次去看望他的愿望。

小城少有高楼,低矮的砖混结构的房子随意地散落在二道白河的两岸,房前大多有木栅栏。各式各样

的盆栽植物点缀其中,很多人家的窗户上爬满青藤,给整个小城平添了绿意。

小城一天的生活从清晨开始,即使是八月,二道白河的早晨也没有暑热。当你推开窗,一缕清凉扑面

而来。如果是住在河边,你甚至还能望到河面上居然有一丝薄薄的轻雾。整个小城安静而清爽。你可以在

一个薄雾缭绕的清晨,捧着一罐蓝莓汁从美人松路散步到植物园,也可以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无所事

事地踱进一间属于你的咖啡馆,读梭罗的《瓦尔登湖》。直到不经意间抬头,山边的落日羞红了脸,仿佛做

了什么错事,渐渐躲到黑暗里去了,只在天边遗落了一件金丝绒。

二道白河最让人流连的是他的晚上。夜幕降临,灯光慵懒,走在滨河路上,几只中华铁沙鸭缓缓游过,

河面泛起层层涟漪。一对情侣手拉手小心地走过晃荡的索桥,把一串银铃似的笑声抛向夜空。河边一间音

乐酒吧里传来一位男歌手《三套车》的歌声,忧伤而苍凉……

遥远的二道白河,静谧的二道白河,梦中的二道白河,何时再投入你的怀抱!

20.(4分)文中对二道白河的称呼,先前一直用的是“他”,结尾处变成了“你”,这样写有何作用?

21.(4分)文中提到《瓦尔登湖》和《三套车》,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22.(3分)(2022•重庆八中高三开学考试)

下列《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分别出自哪位人物之口()

①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

个嫡亲的孙女!

③你有金,她就有玉来配你,她有暖香,你就没有冷香来配吗?

④盛筵必散。

A.宝玉凤姐黛玉秦可卿B.宝玉李纨宝钗探春

C.薛蟠凤姐宝钗秦可卿D.薛蟠李纨黛玉探春

四、写作(60分)

23.(2022•广东•东莞四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中国人一直很讲究一个“度”,常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所以说万事万物须讲

“度”,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心慌难择路,欲速则不达。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

事,虽无利而为之。

然而,生活中,如果我们处处死守着某个“度”,时时依“度”而行,照“度”而为,那又未免僵化、

死板。仔细想想,为人也好、处事也罢,为生活、为事业,哪有什么真正的“度”?人们所谓的“度”,不

过是一种约束思想和行为的框框,应该予以破除。

针对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度”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2.D3.D

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开篇提出司马迁的史学理念,然后逐层分析“通古今之变”

和“究天人之际’的内涵,最后从时代特征的层面总结司马迁史学理念的价值②材料二从分

析“天人关系”的内涵引入,进而举例、引用以论证司马迁的天命观;然后从三个方面概述

司马迁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并指出其历史循环观的局限。5.①究天人之

际:探索上天与人事的对应关系(或探索合理的天人观”敬天;承认天命,但也反对过分强

调天命。②通古今之变: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

(或“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的面前应该如何应对")如提出“承敝通变”

的命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提出重“利”史观。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班固因而将其收录在了《汉书》中"错误,原文有“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

者闵卓的史学理念”,这是作者的评价,不是班固收录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都肯定了”错误,材料一原文是说“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不是肯定。

B.“材料一则相反,认为是自然、生态之意”错误,材料一有“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

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并非认为“天”是自然、生态之意,而是说“敬天”

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

C.“在今之学者与历史学者的对比中表明了作者的立场”错误,原文中相关内容有“所谓‘通

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司马迁'虽万被费,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

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没有对今之学者与历史学者进行对比,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这”指代的是“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D.是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文学成就的评价,不能用来证明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探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开篇提出司马迁

的史学理念;

第二段“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第三段”理解“究天人之

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逐层分析“通古今之变”和“究天人之

际’的内涵;

第四段,“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天人'和‘古今'

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

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闵卓的史学理”,最后从时代特征的层面总结司马迁史学理念的价

值。

故材料一为总分总式结构。

材料二:第一段,“‘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天的意志被

称为‘天命'‘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

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评价以'岂不谬哉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

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从分析“天人关系”的内涵引入,进而举例、引用以论证司马迁

的天命观;

第二段,从三个方面“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提出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利'史观”,概述司马迁对人类历史

发展规律的探究;

第三段,“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指出

其历史循环观的局限。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探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据此可知司马迁的《史记》

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想。

结合“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吴天’,张守节《正

义》解释为'敬天,”“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天

人’和‘古今’的关系”“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可

分析概括出,“究天人之际:探索上天与人事的对应关系,敬天;承认天命,但也反对过分

强调天命”。

结合“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

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他还总结出'见

盛观衰’的法则……还提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利'史

观”可分析概括出“通古今之变: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

历史规律。如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提出重‘利‘史观。

6.B7.B

8.①“神”是赞美红色的革命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依靠群

众、军民一心。

②“形”有红色标语。文章通过标语的数量、颜色、字迹、书写的位置和在革命年代起到的

作用,突出了其中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

③“形”有红色歌谣。文章通过对记忆中的红歌和唱红歌的人的描述,体现了人民对红军的

崇敬和纪念之情,突出了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

9.示例1:不可删去。

①主题上,将井冈山、红军、我融为一体,凸显出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了文章主

题。一旦删去,主题不够深刻。

②结构上,既照应了标题“井冈山”,也总结收束了前文的红色标语和红色歌谣,使文章浑

然一体。一旦删去,结构不够完整。

③尾句“你也侧耳去听",运用呼告,表达出作者深情的期待,极富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

的共鸣。一旦删去,感染力不够。

示例2:可以删去。①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题目中的“聆听”,令人回味悠长。不删,

标题中的“聆听”就比较突兀。

②“映山红”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不删,主旨表达过于直白。

③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期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删,情感表达过于直白。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B.“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错误。写标语

是出于革命需要鼓动的目的,没有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故选Bo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B.“进而突出了现代革命文化强大的传承性”错误。根据原文“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

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可知,作者认为现代革命文化和古代

历史文化是两个独立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辉映的关系,并无传承。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主题的能力。

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通过文本可以看出,本文前半部分写井冈山的标语,由“属

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

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

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

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

写出这么多大字”等,可以看出红色革命标语蕴含着红色革命精神。

后半部分写红色山歌。由“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

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等可以看出,红色歌谣体现着红色革命精神。

9.文章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散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一般有照应题目,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题等作用。其次需要审清题

目要求“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这是一种开放性的题目,既可以认为可以

删去,又可以认为不可以删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既然本文原文最后一段是存在的,那么

建议最好从不可以删去这方面来分析。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

侧耳去听一一”在结构上照应题目,是作者聆听井冈山后的感受;在内容上,“井冈山还在"

“红色革命精神还在”,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在读者效果上,“他

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从这一角度说,不可

以删去。学生也可以从其它角度分析不能删去的原因。

我们也可以分析删去的原因。比如,“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

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作为结尾,在情节结构上,题目为“聆听井冈山”,和题

目相照应;在主题上,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歌颂红色的革命精神,“映山红”的形象起到一个

陪衬的作用;在艺术效果上,用歌曲结束,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表达作者的一种

美好的期待。

10.A11.D12.A

13.(1)不久,他担任廷尉,升任左卫将军。他虽然出任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

及族人。

(2)谢石知道他清贫简朴,嫁女一定会从简,就命令将厨房移去帮助他料理婚事。

14.①食菜及干鱼;②帷帐、用具与衣服等交付外库置办;③处罚进鱼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去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

织来供给每天的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

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家人”是“绩纺”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

“朝夕”指每天的家用,是“供”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妻子”是“不沾寸禄”的主语,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BD。

故选A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致事的年龄一般是六十岁”错误,古代致事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礼记•曲礼上》:

“大夫七十而致事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的身世十分可怜,让邻居甚至过路人都不禁为之伤心落泪”错误,依据原文“事母孝

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及祥练之夕,

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可知,邻居、路人伤心落泪不是因为他的身世,而是

被他的孝道感动。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寻”,不久;“守”,掌管,担任;“迁”,升任;“清显”,清要显达的官位;“班”,赏

赐,分给。

(2)“贫素”,清贫,寒素;“遣”,嫁;“率薄”,俭约,简单;“厨帐”,用帐幕搭成的厨房;

“经营”,料理婚事。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原文“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可知他经常的食物不过是蔬菜和干

他:

依据原文“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可知他将帷帐、用具与衣服

等都交付外库置办;

依据原文“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可知帐下人向他进奉鱼时,

每每剔去鱼骨只剩鱼肉,吴隐之觉察到他的用意后,给以处罚并加以黜降。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邦城人。在他十余岁时,父亲去世,他每次大声哭泣时,连路

过的行人都因他流泪。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

定。他家中贫困,没有人击鼓,每当他哭吊母亲时,就有双鹤在附近鸣叫,到了丧期进行祭

祀的傍晚,又有一群雁会集在他家附近,当时人都以为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吴隐之与

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因他而悲

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伯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到

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就登上了显贵的官位,他一出仕就担任辅国将军功曹,又调

任征虏将军参军事。不久,他担任廷尉,升任左卫将军。他虽然出任高官显取,但俸禄赏赐

都分给亲戚及族人。以至于冬天没有被子,他曾在洗衣时,(因没有替换衣服)只好披上棉

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晋安帝隆安中,朝廷任命吴隐之为龙猥将军、广州刺

史、假节,兼任平越中郎将。离广州治所不到二十里处,有一个地方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

被称为贪泉,喝下泉水的人就会怀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

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J

于是他来到泉水处,舀起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说这个泉水,喝一勺就会贪念千金。

试着让伯夷叔齐喝下,始终不会改变初心。”等到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的

食物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置办,当时许多人认为他是假装清

廉,然而他却始终不改变。帐下人向他进奉鱼时,每每剔去鱼骨只剩鱼肉,吴隐之觉察到他

的用意后,给以处罚并加以黜降。后来他升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的作风不改,每月初得到

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去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来供给每天的家

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

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朝廷颁

下措辞褒美嘉奖的诏书予以同意。义熙九年,吴隐之去世,被追赠为左光禄大夫,加官散骑

常侍。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一直到去世,受到优厚的

赏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起初,吴隐之担任奉朝请时,谢石

请他担任卫将军主簿。吴隐之将要嫁女,谢石知道他清贫简朴,嫁女一定会从简,就命令将

厨房移去帮助他料理婚事。被派遣的人到吴家时,正见到婢女牵着狗去卖,此外空空荡荡什

么也没有预备。后来,吴隐之从番禹返回京城,他妻子刘氏带了一斤沉香,吴隐之见到后,

就取出扔到了湖亭的水中。

15.D

16.①颔联表面写景,写春天到来,过目之处皆是春风春雨春花,江北江南的春水拍打出滔

天的浪花。②在情感上,由上联半世交亲,几人得遂功名的感慨而联想到朋友间聚散无端,

相会无期。③该联全用景语,无一字涉情,诗人将对友人的记挂和思念融入景物之中,浑化

无迹。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D.“兄长们都老了”错误,雪满颠,比喻白发满头。尾联说自己与苏辙都在怀念各自的兄长,

但欲归而不得,只有独自遗憾惆怅,时光飞度,日月催人,二人都是满头白发了。这里指诗

人和苏辙都满头白发,在岁月的催逼中日益老去了而不是说兄长们都老了。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意思是又是春风,又是春雨,又是春花过眼;主人

公怅望着江南江北,只见到波浪拍天。颔联表面写景,写春天到来,眼前所见到的景色。

在情感上,表面上只是具体说春天到来,满眼春雨春花,怅望江北江南,春水生波,浪花拍

天。但自然令人感到高兴,情深无边。自然而然由上联半世交亲,几人得遂功名的感慨而联

想到朋友间聚散无端,相会无期,从而引发下文的议论。

该联全用景语,无一字涉情,看似自然,实际上费尽炉锤而复归于自然,诗人融情于景,将

对友人的记挂和思念置于景物描写之中,了无痕迹,自然随意。

17.(1)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壁”“闻”“术”“离”“忧”等。

18.①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或者比喻历史悠久。后文有“据记载已有800多年

历史,2011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是“历史悠久”之意。

②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及其精巧。

③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19.①从修辞上看,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工艺品的形状比作各种动物,生动形象地说明

老贾手艺精湛。

②从句式上看,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富有气势;使用四字短语,工正典雅,富有韵味,读

来朗朗上口,突显工艺品的精巧。

20.①前面称“他”是旁观者口吻,距离远,结尾称“你”仿佛面对面倾诉,距离近,这样

的人称变化开合自如,增加了叙事的空间感。②“他”是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你”是第

二人称,主观色彩更浓,这样的人称变化体现了“我”由外来客逐渐融入小城生活的感情变

化。

21.①散文集《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

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文中提到它,表达了一种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②《三套

车》是由俄国音乐家列昂尼德特瑞佛列夫所作的一首俄罗斯民歌。俄罗斯地广人稀,交通不

便,马车成了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马车夫的生活也格外漂泊辛苦。文中提到它,既流露

出对像马车夫这样的底层人民的悲悯,又表达了一种渴望摆脱苦难,远走天涯,悠闲轻松地

生活的愿望。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生动的能力。

“小得你在地图上很难发现他的存在'"甚至在离开很多年以后,萌生再次去看望他的愿望”

等句中用‘‘他”来说明作者是外来者,是远距离欣赏的关系,和读者站在一个角度上,增加

了叙述的距离感和空间感,显得客观冷静;

“遥远的二道白河,静谧的二道白河,梦中的二道白河,何时再投入你的怀抱!”,“你”是

第二人称,好像面对面倾诉,显得亲切自然。

从“他”到“你”,叙述的角度从客观到主观,从外来者到主人,表明作者对小城的喜欢和

逐渐融入小城成为其中一份子的情感变化。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

“你可以在一个薄雾缭绕的清晨,捧着一罐蓝莓汁从美人松路散步到植物园,也可以在一个

泗满阳光的午后,无所事事地踱进一间属于你的咖啡馆,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小城的生

活情志和《瓦尔登湖》主题类似,作者这里提到它和文章相互映衬,都是崇尚自然,表现悠

闲的生活情调,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说明了作者的情感追求,一方面也体现了小城的特有

韵味。

“河边一间音乐酒吧里传来一位男歌手《三套车》的歌声,忧伤而苍凉……”,回答《三套

车》表现的相关情怀,首先要对歌曲有一定的认识。它是俄罗斯民歌,歌曲是对马车夫漂泊

凄苦生活的歌吟,表现了忧伤苍凉的情感。作者在这里提到《三套车》,一方面是长白山东

北地区和俄罗斯有类似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寒冷的气候和相似的生活习惯,以及两地人们对

生活困难的感同身受;一方面是也表达了作者希望能摆脱漂泊和辛苦的生活,在小城中寻找

到悠闲安逸的生活的愿望。

2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第一句出自《红楼梦》第二回借用冷子兴口说出贾宝玉的话;第二句是《林黛玉进贾府》中

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评价;第三句是《红楼梦》第十九回林黛玉对贾宝玉说的话;第四句是出

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前托梦和凤姐说的话。

故选Ac.

23.例文:

人生几“度”

度,一个古老的文字,一个智慧的象征。

度,是正邪的鸿沟,是存亡的交界。

有了度,才有了春与秋其代序的轮回,才有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的景致;有了度,才有奔

流的江水,才有清脆的鸟语,才有绽放的红梅。

人不离世,也自然少不了几分度。若把握不当,便枉此一生。

谨慎过度就是胆怯,认真过度就是刻薄,执着过度就是顽固。《菜根谭》有云:“气象要

高旷,而不可疏放;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谈,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

不可激烈。”这便是人生之度。

人生有度,心绪会宁静,道德会崇高。有些人不懂节制,不懂适可而止。他们或情感激

烈,宣泄不加禁止;或追名逐利,永远不知尽头。他们的心永远在世间名利纷争中颠沛流离

不得安宁,自然无暇来形成高尚的道德。但是有度的人,冷静,淡然。林则徐把“制怒”二

字挂在堂前,也把“度”放在心间,这样的人怎能不成大器!

人生有度,灾祸会远离,生活才幸福。范蠡在助越王打败吴国后,很有权势。但他的心

中有度。他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也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于是毅然

弃官隐于世间。相反,文仲就不那么幸运了。同样是功臣,他就少了点度,仍留恋官场。这

让越王怎能不顾虑?所以,范蠡急流勇退,功成名就;文仲不懂节度,身首异处。这不得不

让后人警醒。

人生有度,事业才不会衰落。没有合适的度,任何人都不会有长久的事业。唐玄宗便是

一个极有代表性的例子。执政前期,他励精图治,有法有度。开元盛世之时,他却把曾经恪

守的度抛在脑后,纵情声色犬马之中。终于,安史之乱的铁蹄捣碎了一个帝国的美梦,繁华

如秋叶般凋零,盛世只能在梦中追忆。由兴盛到衰败,大唐的命运不正是在度的边缘徘徊吗?

所以说,度成就了完整高尚的人格,成就了知足常乐的智慧,成就了雄伟壮丽的事业。

每个人都应该在心中装有几分度,让自己在世间崎岖的路上走出坚实的脚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转折关系的文字组成。第一段文字,强调了讲究''度"的重要性。第一句话指出

度的内涵是“过犹不及”“多了少J'都不好",第二、三两句话指出不讲究“度”的后果,第

四句话从所做之事的性质的角度解读如何把握“度,第二段文字,强调不要处处死守某个

“度:第一句话指出死守某个“度”会僵化死板,第二句话指出没有真正的“度”,第三句

话指出“度”是约束思想和行为的框框,应破除。

材料的主旨是我们要讲究“度”,但又不能处处死守某个“度”,可见材料对于“度”的理解

本身就具有辩证性,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度”的含义极为丰富,这里指的是为人处

事的一种准则(尺子),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在生活事业上,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做事要

恰到好处,切记过犹不及。但实际上“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它需要视情况、场合、

对象、事情的性质而定,情形不同,“度”的标准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

视情况而灵活应变,同时又能理智处理各种事情,力争做的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如果我们

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般地死守着某个标准(“度”),那么最终只会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让我们做事变得僵化死板,不知变通。这样的“度”必须予以破除,否则于人于事均无益。

从“谈谈你对‘度'的理解”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以辩证思维,运用正

反对比式结构谈凡事应该讲窕“度”,但遇事又不能死守某个“度二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

谈什么是“度”,为什么要讲究“度”,如何打破“度”等。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凡事要讲究"度”。

2.人生有尺,做人有“度二

3.固守某个“度”,反而过犹不及。

4.“度”无标准,恰到好处即为“度”。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二)(仿新高考卷)

整体难度:一般。这套题相对比较基础,适合中等水平学生备考使用,里面有最新的自创语

用内容,贴近工匠精神,既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让学生不脱离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