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大道眉山城区段道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1页
天府大道眉山城区段道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2页
天府大道眉山城区段道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3页
天府大道眉山城区段道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4页
天府大道眉山城区段道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府大道眉山城区段道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建设单位:眉山市恒信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评价单位:四川鑫锦程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二○二四年三月

目录TOC\o"1-2"\h\u26131前言 页3.3临时工程布置合理性及影响分析3.3.1施工场地主体设计受设计阶段制约以及设计重点不同等因素影响,同时也考虑到保证有足够的预制场、拌和场占地,总共布置4处施工场地,分别在太和岷江特大桥终点及起点处、成昆铁路一侧、东坡区尚义镇七里社区。经调查,工程规划4处施工场地,均布置于主线附近,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总体而言,工程规划4处施工场地均不涉及重大环境制约因素,从环保角度,选址基本可行。施工场地主要的环境影响来自于施工预制场、拌合站产生的扬尘、设备噪声、生产废水以及建筑垃圾等,施工生活区产生的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等。为尽可能减少施工生产及生活区对区域的影响,本次环评要求:(1)下阶段设计时,应进一步优化施工生活生产区的选址及平面布置:充分利用路基、互通立交、服务及管养设施等永久占地进行布置施工场地的优化布置,进一步减少新增临时占地,减少对耕地、林地的占用。(2)全线共布置3个混凝土拌合站,均位于规划的4处施工场地内,后期设计可以考虑利用沿线互通等永久占地进行优化,尽量远离周边居民。根据《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B04-2010)》冷拌站(灰土拌合站)距离周边居民区的距离不宜小于200m,并应设置在当地施工季节最小频率风向的被保护对象的上方向;热拌站(沥青拌合站)距离周边居民区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并应设置在当地施工季节最小频率风向的被保护对象的上方向。(3)在进场时应首先剥离表土,对场地进行平整、硬化,并在场地周围设置排水沟,在排水沟出口处设置沉砂池使汇水在池中流速减缓、沉淀泥沙。在施工材料堆放时要用无纺布对料堆和表土进行覆盖防护,防止降水对松散堆方的冲刷和避免产生二次扬尘。施工场地应采取围挡措施,加强洒水降尘。(4)施工生活区宜租用施工场地周边近距离房屋进行布置,尽量减少新增临时占地,并做好施工营地施工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工作,禁止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5)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低噪声设备,并加强对设备的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非正常工作而产生高噪声污染。(6)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夜间(22:00~6:00)禁止高噪声机械施工作业,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工点,施工单位应视具体情况及时与生态环境部门取得联系,按规定申领夜间施工证,同时发布公告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支持。(7)工程施工结束后,应立即对施工设施进行拆除,在场内地表回覆表土后,按用地类型进行复耕或绿化植被恢复。3.3.2施工便道本工程位于东坡区,属于新建工程,但项目沿线将穿越多条已有道路,本项目建设期间可通过现有道路到达工作面,以便将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和生活物资运送至工程现场,不再新建便道。3.3.3弃土场布置弃土场布设原则根据相关环保、水保法律、法规的要求,主体工程弃土场按以下原则进行选择布设:(1)弃渣场选择应尽量少占用水田,应避开泥石流冲沟、滑坡体、崩塌等不良地质地段。(2)为减少施工运输便道占地,堆渣高程与各路段路基高程相差不宜太大。(3)弃土场地形应尽量平缓,完全满足弃土堆放要求,弃土量应按照开挖土石方的类别和数量、回填利用的类别和数量等情况,分段平衡计算。(4)根据公路工程建设特点,弃土场运距原则上尽量控制在15km以内,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各施工标段能有数量充足且相对独立的弃土场,避免出现干扰。(5)对于施工过程中因爆破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自然流失方,以及临时工程开挖土石方、桥梁开挖及围堰拆除弃渣等也应及时清理并运至就近弃土场内集中堆放。(6)弃土场选址应与周围建筑、农田等设施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特别当其下游分布有重要建筑物、村庄、水利设施等时,选址尤其要慎重,宁可增加临时占地,也要坚决避免弃土场失稳后造成重大危害和损失。根据上述原则,全线共设置2处弃土场,弃土场总共占地18.05hm²,均为其它土地类型。弃土场设置合理性1)地质条件:根据现场查勘,选定的弃土场堆渣区均避开了泥石流沟等不良地质区域,满足堆放条件。2)堆渣条件:主体工程选择的弃土场为凹地型弃土场,渣场做好分级堆放及挡排等防护措施。3)重要设施:T1弃土场周边无公共设施、工业企业,T2弃土场10m道路外有居民点,但均高于弃土场,主体设计对渣场采取表土剥离与回覆、C20挡墙、C20混凝土排水沟、绿化等措施。4)运输条件:渣场的布置考虑了余方的分布和土石方综合利用情况,弃土场距离出渣点较近,均在20km以内,余方主要借助已有城镇道路运输,交通条件便利。5)占地情况:弃土场占地以其他用地为主,不占用基本农田,符合水土保持要求。6)环境敏感分析:工程设置的弃土场不涉及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点。7)后期土地利用分析:工程设置的弃土场使用结束后都采取绿化,土地整治、表土回覆等措施能满足弃土场绿化要求。综上所述,主体工程选定的T1弃土场周边无公共设施、工业企业,T2弃土场10m道路外有居民点,但均高于弃土场,不受到影响,主体设计对渣场采取表土剥离与回覆、C20挡墙、C20混凝土排水沟和绿化等措施,满足水保要求。弃土场不对周边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居民点等造成安全隐患,不对重要的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行洪安全有重大影响;余方堆放后形成了人工场地,渣顶、坡面裸露,无植被覆盖,与周边的自然景观不协调,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通过主体设计制定的工程、植物等综合防护措施,将有效治理弃土场的裸露并恢复景观环境。T2弃土场主体设计有C20挡墙,可以对渣场进行有效拦挡。因此,工程设置的弃土场符合规范的约束性规定,通过分析确定的弃土场选址是合理的。3.4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源估算3.4.1工程环境影响分析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展程序,环境影响可分为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三个阶段,以下分别对其进行环境影响分析与识别。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工程施工期将进行路基挖填方、交叉工程建设、摊铺灰土和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工程沿线设置弃土场、施工便道、施工场地、施工营地等。这些工程施工将直接导致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引发水土流失,产生施工噪声,影响桥梁所跨越的河流水质,产生扬尘和沥青烟气污染周围环境空气,并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本项目施工期主要工程环境影响识别具体见表3.4.1-2。3.4.1-2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分析环境要素主要影响因素影响性质环境影响简析声环境施工噪声短期可逆不利公路施工中施工机械较多,施工机械噪声属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对周围声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施工运输车辆项目几乎所有的筑路材料将通过汽车运输,运输车辆的交通噪声将影响沿线声环境质量。环境空气扬尘短期可逆不利①粉状物料的装卸、运输、堆放、拆迁、拌合过程中有大量尘散逸到周围环境空气中;②施工运输车辆行驶会产生扬尘。沥青烟气沥青搅拌及铺设过程中产生的沥青烟气中含有THC、TSP及苯并﹝a﹞芘等有毒有害物质。地表水环境桥梁施工短期可逆不利项目跨越的地表水主要有岷江等,桥梁施工会产生的施工泥渣,及施工期管理不当导致少量机械漏油,将可能影响水质。施工营地、施工场地施工营地和施工场地的生活污水、施工废水对周围水体水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固体废物施工废渣短期可逆不利桩基钻渣和废弃土方堆存占用土地、产生扬尘。生活垃圾施工营地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生态永久占地长期不可逆不利①项目主要占用林地和耕地,植被破坏后将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影响野生动物活动;②占用的农田,将减少当地的耕地绝对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临时占地短期可逆不利临时占地对生态、地表植被、农业生产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土流失施工前期深挖段的路堤、路堑,弃渣场会产生水土流失。运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营运期的环境影响是项目投入使用后,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持续、长期、变化的特点。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干扰将加大,汽车尾气中多种污染物如CO、NO2等以及路面扬尘会污染环境空气,也将污染农田土壤、农作物。由于局部工程防护需要稳固,植被恢复尚需时间、水土流失依然存在,路面、桥面径流可能污染水体、水质。另外危险品运输还可能存在突发性的,危害严重的影响。3.4.1-3运营期主要环境影响分析环境要素主要影响因素影响性质环境影响简析声环境交通噪声长期不可逆不利交通噪声对将导致沿线一定范围内居民区、学校,影响人群健康,干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空气汽车尾气长期不可逆不利汽车尾气的排放对公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环境空气造成影响;营运车辆路面扬尘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地表水环境路面径流长期不可逆不利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初期雨水排入沿线的河流会产生轻度的污染影响。生态永久占地长期不可逆不利动植物生境及景观影响3.4.2污染源强核算生态影响源分析1、施工期生态影响源分析(1)主体工程施工期影响分析主体工程施工期生态影响源见表3.4.2-1。3.4.2-1项目主体工程施工期生态影响序号工程项目生态影响分析影响性质和程度1路基路基植被破坏,农田侵占,路基裸露引发水土流失;对用地区野生动物造成驱赶影响。一般是不可逆的,影响较大。填方填压植被,对局部天然径流产生阻隔影响,也易产生水土流失。产生的边坡可恢复植被,水土流失可控制,但高填路段影响较大。挖方破坏地貌和植被,易产生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影响植被的生长。局部深挖路段水土流失发生隐患大,对植被破坏大。2路面水土流失。影响中等、可控。3桥梁影响水生生态,并破坏河岸植被,也易产生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影响较小、可控。4涵洞易产生水土流失。影响较小、可控。5互通立交集中占地面积大,对征地范围内植被破坏显著,易发生大面积水土流失。大部分用地可进行植被生态恢复,影响较小。(2)临时工程施工期影响分析临时工程用地区生态影响源见表3.4.2-2。3.4.2-2项目临时工程施工期生态影响序号工程项目生态影响分析影响性质和程度1弃渣场、临时堆土场、施工生产区填压植被,易产生水土流失。合理选址,结束后可恢复植被或复耕,水土流失可控制,影响不大。2施工营地用地范围的植被和植物遭到破坏,易产生水土流失。结束后可恢复植被,水土流失可控制,影响不大。(3)水生生态影响项目沿线主要地表水体有岷江等,桥梁施工中可能对水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2、运营期生态影响源分析对陆域生态而言,公路作为带状结构物,运营后,在路侧产生明显的廊道生态效应,并使外来物种入侵成为可能;同时对路侧生境产生分割影响,局部生境片段化,对部分动物活动产生阻隔影响。对水域生态而言,桥梁建成后不对水生生境造成大的改变,对所跨河段水生资源影响不大。大气环境污染源核算1、施工期大气环境污染源强公路施工过程中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扬尘污染、沥青烟气污染和燃油机械废气。(1)施工扬尘工程施工阶段,工程拆迁、路基开挖回填,筑路材料运输、装卸,物料堆卸,弃渣填埋及混凝土拌和、隧道施工均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散落到周围大气中,建筑材料堆放期间遇大风天可能引起扬尘污染,对施工现场及施工便道周边大气环境产生不利影响。①拆迁扬尘项目需拆迁建筑物,拆迁建筑时会产生颗粒扬尘,颗粒大的粉尘不易飞扬,拆迁颗粒物粒径大于0.1mm的占76%左右,粒径在0.05~0.10mm的占15%左右,粒径在0.03~0.05mm的占5%左右,粒径小于0.03mm的占4%左右。在没有风力作用情况下,粒径小于0.015mm的颗粒物能够飞扬,当风速为3~5m/s时,粒径为0.015~0.030mm的颗粒也会被风吹扬。据类似工程现场测定,拆迁施工时在距源强1m、20m、50m处的扬尘浓度分别为11.03mg/m3、2.89mg/m3、1.15mg/m3。拆迁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浓度较大,应采取拦挡墙,洒水喷雾,尤其是邻近居民区的施工区域应增加拦挡墙的高度,必要时围墙顶部设置喷淋系统,并尽量避免在大风天气施工。减少扬尘对周围空气环境及居民区等敏感点的影响。②施工区扬尘污染源强项目施工作业主要为土石方开挖,裸露的表土层及露天堆放的砂石等建筑材料易被风干,含水率降低,导致土壤结构松散,产生扬尘颗粒物,其粒径分布为:<5μm的占8%,5~20μm的占24%,>20μm占68%,受自然风力及运输车辆行驶影响极易产生扬尘污染。施工现场扬尘主要由土方的挖填,建筑材料的现场搬动及堆放等引起。因工地扬尘颗粒较大,主要对工程区局部区域大气环境造成短期影响。工程施工作业面扬尘排放量参照建筑工地施工粉尘排放速率19.44×10-5g/s·m2,通过提高施工组织管理水平,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降尘、设置围挡措施后,扬尘的去除量可达90%,扬尘排放量为1.944×10-5g/s·m2。根据类似施工现场及周边的TSP监测,扬尘对环境的污染状况见表3.4.2-3所示。表3.4.2-3施工现场扬尘TSP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单位:μg/m3降尘措施工地下风向距离工地上风向距离(对照点)20m50m100m150m200m250m无1188607287196155950.204有(围栏、洒水等)70931112010610091由表3.4.2-3可见,在无任何防尘措施的情况下,施工现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严重。通过采取洒水降尘,并设置围挡等降尘措施情况下,能够有效降低扬尘排放量。该工程属于公路工程,开挖具有间断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在单个施工段的施工时间相对较短,对周边环境空气的影响时间也较短,且随着施工结束,影响随之消失。③堆放扬尘由于工程施工的需要,部分施工建材需露天堆放,施工场地沿线表层土壤需人工开挖,且堆放在临时表土堆放区,待完工后回填。露天建材堆放区、临时表土堆放区在气候干燥又有风的情况,会产生风力扬尘。其扬尘量可按堆场起尘的经验公式计算:式中:Q—起尘量,kg/t·a;V50—距地面50m处风速,m/s;V0—起尘风速,m/s;W—尘粒的含水率,%;起尘风速与粒径和含水率有关,因此,减少露天堆放和保证一定含水率及减少裸露地面是减少风力起尘的有效手段。粉尘在空气中的扩散稀释与风速等气象条件有关,也与粉尘本身的沉降速度有关。不同粒径粉尘的沉降速度见下表3.4.2-4。表3.4.2-4粒径粉尘的沉降速度粉尘粒径(μm)10203040506070沉降速度(m/s)0000000粉尘粒径(μm)8090100150200250300沉降速度(m/s)0000011粉尘粒径(μm)4505506507508509501000沉降速度(m/s)2233344由表3.4.2-4可知,粉尘的沉降速度随粒径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粒径为250μm时,沉降速度为1m/s,因此可以认为当尘粒大于250μm时,主要影响范围在扬尘点下风向近距离范围内,而真正对外环境产生影响的是一些微小粒径的粉尘。为减少临时堆场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通过设置固定的堆棚或加盖塑料布,表面洒水等方式,可大大减少堆场扬尘的发生量。同时,临时堆场远离居民区设置,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后,产生的堆场扬尘对周围环境影响不会造成大的影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扬尘将自然消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对短暂的。④施工运输扬尘在施工过程中,各施工材料的运输,尤其土石料等松散物料的运输将给运输道路的沿线带来扬尘污染,车辆道路扬尘为线源污染,扬尘在道路两侧扩散,最大起尘浓度出现在道路两侧,随离散距离的增加扬尘浓度逐渐降低,最终可达背景值。虽然是间歇性的,但是对沿线道路两侧及整个施工区环境空气质量将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施工粉尘的颗粒物直径在100μm以上,其影响范围距施工现场约50~100m。扬尘的颗粒物直径在100μm以下,通常直径约100μm的颗粒物影响范围在300m左右。运输车辆在施工场地行驶产生的扬尘约占施工扬尘总量的60%,运输扬尘与车速和施工场地状况有很大关系。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在完全干燥情况下,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式中:Q——汽车行驶的起尘量,kg/km·辆;v——汽车行驶速度,km/h;w——汽车载重量,t;P——道路表面粉尘量,kg/m2。表3.4.2-5为一辆载重10t的卡车,通过一段长度为1km的路面时,在不同路面清洁程度,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产生的扬尘量。表3.4.2-5车辆行驶过程中扬尘产生量单位:kg/km·辆车速(km/h)P(kg/m2)50.0510.0860.1160.1440.1710.287100.1020.1710.2320.2890.3410.574150.1530.2570.3490.4330.5120.861200.2550.4290.5820.7220.8531.435由表5.3.1-3可知,由于车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道路扬尘量与车辆的行驶速度有关,在同样路面清洁程度条件下,速度愈快,其扬尘量势必愈大,所以在施工场地,对施工车辆必须实施限速行驶;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越脏,则扬尘量越大。因此,限速行驶及保持路面清洁是减少汽车扬尘产生的有效手段。根据类似施工场地现场测定,当施工阶段对汽车行驶路面勤洒水(每天4~5次),可使空气中粉尘量减少70%左右;当施工场地洒水频率为4~5次/d时,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距离可缩小到20~50m范围内,扬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影响范围可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影响。⑤混凝土及预制场拌合扬尘工程拟设置3个混凝土拌合站及桥梁、涵洞预制场,分别位于桩号K5+000、K8+800、K13+114附近。预制场和拌合场主要废气为混凝土拌合粉尘。混凝土拌合时,各种物料进入搅拌站时,小粒径颗粒物会飘散形成粉尘,尤其是加入搅拌机内的水泥、外加剂。虽由于水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粉尘的产生,但在水泥、砂石料落料的过程中是会有一定的粉尘产生。建设单位通过设立密闭拌合车间,洒水作业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拌合粉尘的产生。加之项目区域地势开阔,施工区空气流通性好,扬尘能够很快扩散,不会引起局部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并且由于项目施工期较短,扬尘造成的影响随施工期结束而消失,不会造成长期影响。环评要求:工程结束后,建设单位应立即拆除工程临时拌合站和预制构件场设施设备,并及时进行土地复垦覆绿。(2)沥青烟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烟气主要发生在沥青熔融、搅拌、摊铺阶段。项目使用沥青均外购成品,不设置沥青现场拌合站。因此项目沥青烟的产生主要在路面摊铺阶段。据有关资料,在风速介于2m/s~3m/s之间时,沥青铺浇路面时所排放的烟气污染物影响距离约为下风向100m左右,且随着施工期结束,沥青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随之消失。(3)燃油机械废气工程施工机械主要有挖掘机、搅拌机、装载机、压路机、柴油动力机等燃油机械,燃油机械使用时会产生燃油废气,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CO、NOx、THC。施工机械多为大型机械,单车排放系数较大,但施工机械数量少且较分散,其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根据类似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监测结果,在距离现场50m处,环境空气中的CO、NO2的1小时平均浓度分别为0.20mg/m3和130mg/m3,日均浓度分别为0.13mg/m3和62mg/m3,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2、运营期大气环境污染源强公路建成营运后,汽车尾气是对环境沿线空气的主要污染源。运营期公路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与车流量、车速、不同车型的耗油量及排放系数有一定的关系。汽车尾气的排放源强一般可以按下式计算:式中:Qi——j类气态污染物排放源强,mg/s.m;Ai——i型车预测年的小时交通流量,辆/h;Eij——运行工况下i型车j类排放物在预测年的单车排放因子,mg/(辆·m),其值采用规范推荐值,见表3.4.2-6。表3.4.2-6车辆单车排放因子值(单位:mg/m·辆)平均车速5060708090小型车CO31.3423.6817.914.7610.24NOx1.772.372.963.713.85中型车CO30.1826.1924.7625.4728.55NOx8.38.8大型车CO5.254.484.14.014.23NOx10.4410.4811.114.7115.64按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到本项目各路段运营各预测期汽车尾气排放源强,结果见表3.4.2-7。表3.4.2-7营运期各预测年汽车尾气排放源强(单位:mg/s.m)路段设计速度(km/h)因子20272033年2041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全路段80CO1.990.993.191.604.812.41NOx0.750.371.190.601.780.8水环境污染源源强核算1、施工期水环境污染源源强核算(1)施工人员生活废水施工高峰期工作人员按300人计,平均每人用水量100L/d,则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总量约300×0.1×0.80=24m3/d。施工期的生活污水通过租用民房的既有设施进行排放,不会对地表水产生影响。(2)拌合设备清洗废水项目施工期设有专门的拌合站、预制场等。拌合站、预制场在生产混凝土和制作预制构件时将产生废水,主要废水为混凝土转筒和料罐的冲洗废水,该废水具有悬浮物浓度高、水量小、间歇集中排放等特点。据有关资料,混凝土转筒和料罐每次冲洗产生的废水量约0.5m3,SS浓度可达到3000~5000mg/L,pH值在12左右,远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限值要求。拌合设备清洗废水由三级沉淀池收集沉淀后,回用于生产,不外排。(3)施工机械维修产生的含油废水施工废水主要是施工机械维修产生的含油废水。沿线含油废水的排放较为分散,其影响程度和范围有限,但石油类在自然条件下降解较慢,且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体生物有较大影响,应当尽量给予控制;因此,应做好废油及含油废水的收集,临时机修产生的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后用于工地洒水降尘和施工回用水。本项目不设专门的机械维修点,主要利用绵竹市现有的汽修厂等解决机械维修、保养问题,降低了废油的产生量。(4)设备、运输车辆冲洗废水道路施工时使用的机械设备及车辆较多,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含油冲洗废水,根据本工程特点,施工期设备冲洗废水产生量约为40m3/d。本项目不设专门的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冲洗点,主要利用绵竹市已有的洗车场解决车辆清洗问题,施工现场冲洗废水产生量较小,可采取沉淀后用地工地洒水降尘和施工回用水。(5)桥梁施工废水拟建公路沿线跨越或临近的主要水体为岷江、王店河,工程推荐方案有1处桥墩涉水并有部分路段临近河道,这些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漏浆、施工废水、废油可能落入水中,影响水质;涵洞工程的施工,易引起水土流失。桥梁施工主要为桥梁基础涉水施工中对水环境产生影响,涉水桥梁基础施工中会产生淤泥、岩浆和废渣,通过运输管道统一抽出,经沉淀后固体物质均清运至指定弃渣堆放场,沉淀后的上层清液回用。本项目各桥梁的桥面施工主要采用预制吊装方式,产生水污染的工点在于预制场,在吊装过程中,可能产生施工机械跑、冒、滴、漏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等冲刷后产生油污染,在雨天时形成地表径流污染受纳水体水质和土壤,因此需要设置临时沉淀池,以确保污染物不进入河流水体。2、运营期水环境污染源源强核算本工程不设置收费站和服务站,其建成后不会有生活污水产生,运营期有可能对水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为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污水。公路工程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是暴雨初期路面雨水径流。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污水,影响因素包括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频率、车流量、路面宽度和产污路段长度等。根据长安大学对公路路面径流水质特征的研究数据,在降雨期间对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排水水量及水质进行等时间间段连续采样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降雨初期到形成路面径流的30分钟,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和油类物质的浓度比较高,SS和石油类的含量可达158.5~231.4mg/l、19.74~22.30mg/l;30分钟后,其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较快;径流中铅的浓度及生化需氧量随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速度较前者慢,pH值相对较稳定。降雨历时40分钟后,路面基本被冲洗干净,污染物含量较低。声环境污染源源强核算1、施工期声环境污染源源强核算施工期噪声污染主要由施工机械作业、交通工具运输筑路材料产生,具有短期、可逆的特点,从上表可知施工作业机械品种较多,路基填筑有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平地机等;公路面层施工时有铲运机、平地机、推铺机等,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附近居民的声环境产生影响;而筑路材料运输道路和便道设计不当,运输车辆产生高噪声将影响沿线人群正常生活。经类比调查结合《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HJ2034-2013)中给出的参考值,上述施工机械运行时,测点距施工机械不同距离的噪声值见表3.4.2-7。表3.4.2-7常用施工机械噪声测试值(测试距离5m)单位:dB(A)序号机械型号最大声级1履带式挖掘机CAT360842履带式推土机EC260863装载机ZL50-II904吊车50T905振动压路机ZY18866自卸汽车907柴油发电机组15KW848沥青混合料摊铺机ABG423879光轮压路机20t8110胶轮压路机25t7611钢轮压路机15t7612手持式振动器1.5kw8613平板振动器2kw9614冲击夯/9615对焊机/9016调直机/8617切断机/8418弯勾机/842、运营期声环境污染源源强核算运营期内,车型分为小型车、中型车和大型车3类,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各类型车在离行车线7.5m处参考点的单车能量平均辐射噪声级按下式计算。小型车LoS=12.6+34.73lgVS+ΔL路面中型车LoM=8.8+40.48lgVM+ΔL纵坡大型车LoL=22.0+36.32lgVL+ΔL纵坡式中:S、M、L──分别表示小、中、大型车;Vi──该车型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km/h,评价取设计车速,即80km/h。公路纵坡引起的交通噪声源强修正量ΔL纵坡计算按下表取值。04~5本项目设计最大纵坡为3.99%,则ΔL纵坡为+1dB。公路路面引起的交通噪声源强修正量ΔL路面计算按下表取值。L面路面0~2本项目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则ΔL路面取值为0。项目全线车速设计为80km/h,根据上述公式,结合各路段车流量、昼夜比、车型比等情况,项目各路段噪声源强调查清单见表3.4.2-10。表3.4.2-10营运期项目各路段噪声源强调查清单(单位:dB(A))路段时期车辆/(辆/h)车速/(km/h)源强/(dB(A))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合计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全路段2027年2591298341241236518367.6567.8547.1646.6347.2146.8476.1776.2176.5576.3582.882.682033年41320713366381958429267.3767.7547.746.9447.6147.0676.176.1976.7576.4682.9382.752041年61931019999572987543866.9167.5748.347.3548.0747.357676.1576.9776.6283.0982.8固体废物污染源源强核算1、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污染源源强核算本工程主要的固体废弃物为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①建筑垃圾:主要包括砖石、建筑材料、包装材料等。②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是施工人员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餐厨垃圾、塑料袋、废纸等。③弃土:根据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料,工程建设土石方挖填总量为578.36万m³(自然方,下同),其中总挖方量为289.18万m³(其中剥离表土40.62万m³,取土场开挖109.56万m³);总填方289.18万m³(其中表土回填40.62万m³,弃土回填117.45万m³);内部调运240.94万m³,不涉及外部取土和弃方。这些固体废弃物如果堆放处置不当,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会滋生蝇蚊造成环境恶化,如果进入地表水还会造成地表水污染。因此,需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及临时堆场,对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则可避免固废对环境的影响2、运营期固体废物环境污染源源强核算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过往车辆乘坐人员及行人产生的垃圾,若不妥善处置,则会影响景观,污染空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4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4.1自然环境概况4.1.1地理位置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北接成都,南连乐山,东邻资阳、内江、自贡,西靠雅安,是成(都)乐(山)黄金走廊的中段重点地区及“成都平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眉山市政府所在地东坡区距省会成都70余km,距峨眉山80余km,距乐山大佛60余km;北临成都双流机场40余km,南距乐山大件运输码头70余km。境内成乐大件公路、213国道、岷江水道并行纵贯南北,省道106线横跨东西,成乐高速公路、成雅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形成“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成都”。成昆铁路穿过境内。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东坡区是眉山市市辖区,位于眉山市西南方向,地处岷江中游,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项目路线起于天府大道眉山段与岷东大道交叉口,经富牛镇、太和镇、尚义镇,止于猪儿坨附近,与工业大道北段平交。详见附图1。4.1.2地形地貌眉山市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河网密集。中部是宽阔的岷江河谷平原,东部仁寿县境内的龙泉山脉和西部长丘山及总岗山脉犹如两道绿色屏障。洪雅县境内的小凉水井为全市最高峰,海拔3522m;最低点为东部仁寿县球溪河出境处,海拔355m,相对高差3187m。西部山体高耸,地势陡峻,沟谷发育多呈V形谷,地形切割破碎,区域内有瓦屋山、玉屏山、八面山、团室山等著名山峰,海拔均在1000m以上;北部呈低山丘陵地貌,地势较缓平;东部和南部为川中丘陵区。境内平坝面积1396.80km2,主要分布于岷江两岸,占全市总面积的19.44%;丘陵面积4237.75km2,主要分布于龙泉山及总岗山,占全市总面积的58.97%;山地以中、低山地貌为主,面积1551.45km2,分布于洪雅青衣江右岸,占全市总面积的21.59%。东坡区区境位于总岗山与龙泉山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角低。全区最高点为万胜镇(前五峰乡)的梧山,海拔948.5m,最低点为永寿镇(前罗平镇)境内岷江的筏子渡河心,海拔391.4m,期间相差557.1m。区境以平坝和阶地为主,分别占总幅员面积的48.43%、33.31%,其余浅丘、深丘和低山,分别占总幅员面积的9.82%、3.32%和5.12%。有五条过境山脉,分别是象耳山脉、蟆颐山脉、文家坳山脉、长楸山脉和三峰山脉。工程区属于四川盆地红色丘陵和川西平原的结合部,走廊带地貌根据成因类型为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包括冰水、冰碛堆积台地地貌、河流堆积漫滩及I级阶地地貌。(1)河流堆积漫滩及I级阶地(I₁)漫滩:长数百米至二、三公里,宽数十米至二百米,由河流冲积砂卵砾石组成,表面平坦,微倾向河心,坡角1~3°。洪水期被水淹没。I级阶地:河谷区高出河水面4~5m,平原区高出河水面2~3m;阶地最大宽度2.5~3.0km,延展长度最长可达15km,阶面平坦,阶面坡度1°,向河床及下游倾斜,阶坎坡度10~20°,为具二元结构的粘质砂土及砂砾石层组成,该类地貌具有明显的再造性和可迁移性,较不稳定。(2)冰碛、冰水堆积I级台地(I₃)主要分布于眉山市东坡区境内,由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物形成的I级台地,台面波状起伏,有孤立馒头状小丘包分布;上部为灰黄色砂质黏土,含铁锰质薄膜及豆状结核,部分地段含钙质结核,厚3~5m,下部为黄褐色砂砾石层,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岩、花岗岩、次为辉绿岩、砂岩、玄武岩等。4.1.3地质地质构造工程区位于杨子准地台之川中台坳,属中国东部巨型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之川中平缓褶皱带南部,属于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构造区,工程场区内无现代活动断层,区域构造稳定性好。项目区区域构造主要有龙门山构造带(F24~F27)、龙泉山断裂带(F30)、新津—浦江断裂(F29)。现描述如下:①龙门山断裂带(F24~F27)龙门山断裂带呈N40~50°E方向展布于泸定、天全与陕西勉县间,长约500km,断面倾北西,倾角不定,是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主要由茂汶—汶川断裂(F24)、北川一映秀断裂(F25),彭县—灌县断裂(F26)和龙门山山前隐伏断(F27)裂等四条主干断裂组成宽约30~40km的冲断带,发育有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飞来峰构造。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形式不仅对其前缘的晚新生代地层的沉积,而且对成都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第四纪以来,龙门山构造带仍然显示右旋逆冲运动性质,具有较明显的地质地貌证据。首先是沿龙门山构造带安县以南的中南段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活动,形成了成都第四纪断陷盆地(第四系最大厚度可达541m)。另外,几条主干断裂均有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显示。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茂汶—汶川断裂的茂汶—草坡段,北川—映秀断裂的映秀—北川太平段和彭县—灌县断裂的双河都江堰段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常见断裂错断冲沟、洪积扇等断错地貌现象,地貌上表现为断续延伸的边坡脊与断层陡坎等,估计单条断裂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1mm/a左右,右旋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周荣军等,2002)。这几条断裂段有史以来曾发生过1657年汶川6%级地震、1958年北川6.2级、1970年大邑6.2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其余各断裂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在五龙和灵关等地可见到断裂断错晚更新世早、中期沉积物的现象,但上覆的晚更新世晚期沉积物未见明显变形(杨晓平等,1999)。现今小震沿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密集成带分布,显示出较明显的近代活动性。②龙泉山断裂带(F30)龙泉山断裂带是成都凹陷和川中台拱的分区界线,是成都平原的东部屏障,是成都平原东部一条重要的弱震带。龙泉山断裂带主要发育在以龙泉山褶皱为主体的龙泉山背斜及西侧的苏码头背斜,以东的贾家场向斜两翼并与其伴生;褶皱两翼均伴生有压扭性断裂,尤以西翼龙泉驿断裂规模最大,在太平镇东地层断距最大,达1400m,上盘上沙溪庙组与下盘白垩系地层接触,东翼从北往南有红花塘,久隆场、三岔、仁寿等断裂,呈雁行排列,压扭性节理发育,一组走向北40°~70°东,另一组走向北20°~50°西,走向北30°东,纵张节理多发育在轴部。龙泉山断裂带处于龙泉山复式背斜东、西两翼,分别称为龙泉山东坡断裂和龙泉山西坡断裂。龙泉山西坡断层由北而南有草山断层、金鸡寺断层、龙泉驿断层、四方山断层、三星场断层、观音堂断层和新桥断层,呈雁列展布。断层总体走向北20°~30°东,局部弯曲,断层多倾向南东,倾角20°~70°,为逆断层。龙泉山东坡断层由北而南有合兴乡断层、大梁子断层、红花塘断层、久隆场断层、尖尖山断层、马鞍山断层、文公场断层、仁寿断层,共同组成多字型雁列。走向北10°~30°,断面多倾向北西,倾角28°~82°,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弯曲,呈压性。据相关记载,自1958~1988年间,龙泉山断裂带已发生过Ms≥2.5级地震共31次,主要集中分布在断裂带的南北两端,即中江~金堂和仁寿~乐山段,而中段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是1967年曾在断裂带南段仁寿大林场发生过的5.5级地震。根据《成渝环线雅安至乐山高速公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龙泉山断裂为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裂。③新津—浦江断裂(F29)该断裂北自德阳向南经新津至浦江以南,全长约180km。总体走向北东35°,倾向东。新津以北潜入平原,据钻孔资料,断裂两侧第四系厚度有明显差异,基岩埋深高差达数十米。电测深揭示,断裂断错了晚更新世沉积物。可见主断裂旁侧的次级断层断错了晚更新世早、中期沉积物。该断裂还控制了东侧Ⅱ、Ⅲ级台地的发育,其中Ⅱ级台地比平原高25~27m,TL年龄为距今2.45±0.5万年(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2001)。在凤凰山附近浅层地震揭示,将晚更新世晚期的亚黏土砾石层垂直错断了5~8m(四川省地震局工种地震研究院,2005)。在新津以南,黄土坡和四龙场见中生代红层逆冲于中、晚更新世砂砾石层上。断裂南段,历史上中、小地震活动频繁。地层岩性项目区出露地层以河湖相沉积建造为主,工程区内主要为白垩系沉积岩,第四系松散堆积层零星分布于丘间坡表及河谷地带。按岩土体性质和不同成因类型特征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工程区第四纪全新统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主要有冰水堆积、冲洪积、残坡积、坡洪积和少量人工堆积等,其中以冰水堆积、冲洪积、残坡积、坡洪积为主,冲洪积主要沿河流两岸河道呈带状分布;残坡积主要分布于缓坡及斜坡地带;冰水堆积主要分布于冰碛、冰水堆积I级台地地表,坡洪积则呈带状分布于丘间槽谷地带。1)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₄me)人工填筑土:杂色,稍密状,以砂泥岩碎块石、卵石土为主,粉质黏土及细砂充填,主要分布于原地方公路路基及房屋地基部分,厚一般0~5m,属Ⅲ级硬土。2)全新统残坡积层(Q₄a+d)粉质黏土:黄褐色,可塑~硬塑,以黏土矿物为主,含少量铁锰氧化物,顶部普遍有0~0.5m厚的耕植土,厚一般0~3m。主要分布于丘顶及斜坡地带,属Ⅱ级普通土。3)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分布于岷江及其支流的河漫滩及I级阶地之上。其中Q₄¹分布于岷江及其支流两岸I级阶地上,上部为黄色粘质砂土,支流多为红褐色砂质黏土,厚1~3m;下部为砂砾石层,砾石成分为石英岩、花岗岩、灰岩、变质岩、砂岩等,磨圆度及分选性好,砾径3~10cm,大者达30cm,厚2~9m。4)全新统坡洪积层(Q₄d+pl)淤泥质粉质黏土:灰黑色,流塑~软塑,以粉质黏土为主,粘性强,沾手,含植物根茎,厚一般0~5m。主要分布于丘间槽谷低洼、鱼塘或水田处,属I级松软土。粉质黏土:灰褐色,可塑为主,以黏土矿物为主,含少量铁锰氧化物,顶部普遍含有0~0.5m厚的耕植土,厚一般0~3m。主要分布于槽谷地表,属Ⅲ级普通土。5)中更新统(Q₂)冰水堆积层(Q₂)分布于走廊带眉山市以东观音场一带,在地貌单元上组成Ⅲ、IV两级阶地,一般分别高出当地河面30~60m,100~120m。岩性为:上部棕红色砂质黏土、黏土夹砾石,表层合铁锰质薄膜及豆状结核,具灰白色条带之网纹结构,厚约5m;中部为红棕色泥砾,砾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次为燧石、砂岩等,砾径5~10cm,分选中等,磨圆度好,无排列方向,厚0.5~5m;下部为黄棕色含砂泥砾层,其中夹透镜状半成岩的砂层。砾石成分有石英岩、花岗岩、凝灰岩、砂岩等,分选极差,砾径在10~15cm,大者达20cm,次圆状;该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12~17m,砾石风化较剧,只残留下部泥砾层,而在地形较低处厚度较大。该层分布于拟建路线起点段。(2)沉积岩沿线出露基岩主要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₂g)粉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砖红色,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为主,局部含长石、石英、云母等碎屑矿物,主要发育层面裂隙,倾角较水平,岩性较软,声闷,具失水开裂特征,泥岩中有灰绿色斑点,薄层石膏及钙芒硝。芒硝呈条带状分布,局部富集,有溶蚀孔洞,孔径0.5~8cm。强风化岩体裂隙极发育,岩体破碎;中风化岩体发育层面裂隙,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饼状、短柱状。地震项目区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之间。龙门山断裂带是扬子板块和青藏板块的分界线,该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自有记载的公元前116年至今,大于4.5级的地震就达十次(见表3-1)。2.8至4.5级的地震,从1958年至1974年有记载的有42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是龙门山地震带最新最大一次地震,造成了极其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另外项目区龙泉山断褶带在近期均有活动,尤其是以仁寿断层更为突出;1967年1月24日,距仁寿北30km的大林公社发生过震级为5.5级,震中烈度达VⅡ度的中强地震。4.1.3气象东坡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其特点是春夏多雨、秋冬少霜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为17.2ºC,年均降水量1075.4mm,汛期(6~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5%左右,最大日降雨量为401.6mm。全年无霜期317天。年均日照时数1075.1h。项目南西面的岷江河床宽度约580m,现已成为汤坝航电枢纽工程库区,正常蓄水位414.80m,2020年8月18日发生了20年一遇洪水,最大洪峰流量12000m³/s。具暴雨值统计详见表4.1.3-1。表4.1.3-1项目区多年暴雨值统计表名称单位数值5年一遇1h暴雨值mm74.45年一遇6h暴雨值mm145.05年一遇24h暴雨值mm195.010年一遇1h暴雨值mm87.510年一遇6h暴雨值mm179.010年一遇24h暴雨值mm249.020年一遇1h暴雨值mm99.820年一遇6h暴雨值mm213.020年一遇24h暴雨值mm304.04.1.4土壤东坡区境内土壤共分五个土类。8个亚类,18个土属,59个土种。主要有水稻土、紫色土和黄壤。其中水稻土遍布全市平坝、丘陵和山区;紫色土广泛分布在丘陵和西部山区;黄壤土分布在低山和沿江两岸的二、三级阶地。根据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及现场实地调查,工程区表层土为黄壤土,结构松散。根据地质勘察表明,项目区土壤类型以黄壤土为主,出露的表层土厚度在0.2-0.5m左右。可剥离面积约为99.07hm²。4.1.5植被区内植被属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带,多数均为人工林或零星分布的林、草、竹等。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柏树等,集中分布在区内山地及丘陵区,其次还有香樟、青杠、水杉、桉树、千丈等零星分布;近年来发展的速生丰产湿地松、墨西哥柏、藏柏、桤木等。经济林木主要以竹类、柑桔、桑、茶为主,其它有苹果、梨、李、桃等水果和油桐、卷等木本油料。全区森林覆盖率为34.3%。项目区域内植物主要为农用地和林地。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约21.22%。4.1.6水文项目区域内河流均属岷江水系,主要涉及河流为岷江和王店河。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等县到灌县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到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93km,流域面积133500km²;全河落差3560m,水力资源1300多万kW。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据多年水文观测资料,岷江(五通桥水文站)多年年平均流量为772.6亿吨;多年月平均最大流量(7月份),达5319.2吨/秒,占全年总流量的18.18%;最小流量(2月份)626吨/秒,年径流模数19.35升/秒·平方公里。本项目涉及的岷江支流主要有6条,为铜车河、长河沟、鹿溪河、沙溪河、粤江河、龙头河。王店河:岷江左岸支流,又称新丰河、龚家堰河,发源于仁寿县兴盛镇西部丘陵。上源有关子口水库、象耳水库,南流过七仓、里仁、金鱼、新丰,入眉山县境,上游段称为金鱼寺河(又称王店河),在董家口与长河沟汇流后称为铜车河,下有一河曲,转南于周家嘴李河心汇入岷江。河长32km,流域面积126km²。河口流量1.61m³/s,总落差103m。4.1.7其他本项目不涉及国家级、省级、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不涉及水功能一级区的保护区和保留区、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敏感区。4.2生态环境现状4.2.1陆生生态现状调查陆生植物(1)植物区系按照《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吴征镒等,2011)的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系统进行划分,评价区属东亚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中地区、四川盆地亚地区。1)种类组成通过评价区陆生植物调查,结合《四川植被》、《四川植物志》、《四川竹类植物志》等著作,系统整理确定评价区植物名录,确认工程影响区共有维管植物724种,隶属151科477属,其中蕨类植物17科21属44种,种子植物134科456属680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有7科13属16种,被子植物127科443属664种。(注:蕨类植物科的排序参照秦仁昌植物分类系统(1978),裸子植物科的排序参照郑万钧植物分类系统(1978),被子植物科的排序参照恩格勒植物系统(1964))。工程评价范围内地维管植物科属种统计详见下表。表4.2.1-1评价范围内维管植物科属种统计表植物种类科数属数种数蕨类植物172144种子植物裸子植物71316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105361550单子叶植物2282114小计127443664合计134456680维管植物合计1514777242)植物区系根据吴征镒教授《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的划分,工程评价范围内种子植物可分为11种分布区类型,同时可归并为世界分布科、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科,详见下表。表4.2.2-1评价范围内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表分布区类型科数比例%属数比例%1.世界广布Cosmopolitan4630.466112.792.泛热带分布Pantropic4328.4812626.42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Subtr.E.Asia&(S.)Trop.Amer.Disjuncted127.95234.824.旧世界热带分布OldworldTrop21.3281.68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Trop.AsiatoTrop.AustralasiaOceania53.31336.92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Trop.AsiatoTrop.Africa10.66183.777.热带亚洲分布Trop.Asia10.665611.748.北温带分布NorthTemperate1711.267816.35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Asia&N.Americadisjuncted53.31245.0310.东亚分布EastAsia31.99347.1311.中国特有分布EndemictoChina1610.60163.35合计Total151100.00477100.00由上表可知,工程评价范围内有11个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中,说明工程评价范围内植物区系类型复杂、多样。属数最多的为泛热带分布型,共126属(占总属数的26.42%);其次为北温带分布78属(16.35%)、世界广布61属(占总属数12.79%)和热带亚洲分布56属(11.74%);再次为东亚分布34属(7.13%)。这几种分布型也是广域性分布,所占属数共355属,占总属数的74.42%。工程评价范围内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区系起源古老,分布区类型多样。古植物学的资料显示,该地区的种子植物起源古老,有在第三纪或第三纪以前就分布于本地区的裸子植物如杉木属等,被子植物如胡桃属、桤木属等。现代植物区系研究也表明,本地区含有许多古老和原始的科属,如木兰科、樟科、毛茛科和木通科等。此外,还有许多白垩纪或第三纪以前分化建立起来的科,如壳斗科、冬青科、卫矛科等。从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科、属级水平上有11个分布区类型,说明该区系分布类型多样,区系地理成分比较复杂,同全国及世界其它植物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从科的分布区类型看,热带成分的科共74个,占总科数的49.00%,少于温带分布的3个科;从属的分布区类型看,热带分布属数比温带分布属数稍多(258/219),因此,项目所在地主要表现出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点。(2)植被类型1)植被区划根据《四川植被》中的植被分区系统,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盆地底部丘陵低山植被地区,长江上游低山丘陵植被小区,其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表现出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过渡性,区域内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别是柏木及杂灌占据了非常大的面积。调查表明,区域植被类型以亚热带丘陵低山竹林、亚热带低山常绿针叶林和亚热带低山湿润型常绿阔叶林等植被类型为主,在局部高海拔区域分布有少量的落叶阔叶林。草丛和灌丛不甚发达,主要在溪边、林缘零星分布,在山顶和山坳呈斑块状分布。总体上植被分布的垂直差异极小,亦无明显的垂直带谱。2)植被类型分类参照《四川植被》的分类系统,考虑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采用植被型、群系纲、群系组、群系等基本单位,在对现存陆生植被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内现有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群系组成的建群种与优势种的外貌,以及群系的环境生态与地理分布特征、群落动态特征等分析,将评价区主要陆生自然植被划分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13个群系。详见表5.4-3。表4.2.2-3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一览表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分布区域Ⅰ、针叶林一、暖温性针叶林(一)暖性常绿针叶林1、柏木林(Form.Cupressusfunebris

)低山丘陵地段2、马尾松林(Form.Pinusmassoniana)低山丘陵地段Ⅱ、阔叶林二、落叶阔叶林(二)暖性落叶阔叶灌丛3、构树林(Form.Broussonetiapapyrifera)居民区旁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三)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桉树+桤木林(Form.Eucalyptus

spp.+Cupressusfunebris)路旁、山坡或沟谷地段四、常绿阔叶林(四)典型常绿阔叶林5、香樟林(Form.Cinnamomumcamphora)山坡或沟谷地段6、桉树林(Form.Eucalyptus

spp.)多见于路旁、农家房前屋后五、暖性竹林(五)丘陵山地竹林7、毛竹林(Form.Phyllostachysheterocycla)低山丘陵地段(六)河谷平地竹林8、慈竹林(Form.Neosinocalamusaffinis)多见于农家栽培房前屋后的平地或低丘陵Ⅲ、灌丛和灌草丛六、落叶阔叶灌丛(七)暖性落叶阔叶灌丛9、黄荆+马桑灌丛(Form.Vitexnegundo+Coriarianepalensis)农耕地10、蔷薇+悬钩子灌草丛(Form.Rosaspp.+Rubusspp.)分布较广泛,生于路旁、田野11、盐肤木灌丛(Form.Rhuschinensis)见低海拔地区的路旁、林缘、山坡、草地等七、灌草丛(八)暖性灌草丛12、白茅灌草丛(Form.Imperatacylindrica

)河滩上13、水麻灌丛(Form.Boehmeriapenduliflora

)河流两岸潮湿区域3)部分植被类型描述A、马尾松林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为低海拔地区常见的用材树种,在四川盆地周围丘陵地区被广泛种植。马尾松喜温、喜酸性土壤,分布于海拔480-600米的丘陵中部及上部地区,群落外貌翠绿色,林冠整齐。马尾松人工林,树龄较整齐,种植年限一般低于30年,并在林下有一定的天然更新的小苗,林分郁闭度0.6-0.8,平均胸径10-20cm,最大30cm,平均高约10m,最高15cm,每公顷种植密度约1000株。除纯林外,马尾松林中混生有少量柏木(Cupressusfunebris)、麻栎(Castaneamollissima)等树种。马尾松林下植被较丰富,灌木盖度20%-40%,种类较多,高度约2m。常见的种类有麻栎(Quercusacutissima)、展毛野牡丹(Melastomanormale)、细齿叶柃(Euryanitida)、半齿柃(Euryasemiserrata)、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臭牡丹(Clerodendrumbungei)、短序荚蒾(Viburnumbrachybotryum)、油茶(Camelliaoleifera)、四川大头茶(Gordoniacuminate)、山莓(Rubuscorchorifolius)、乌泡(Rubusparkeri)、湖北杜茎山(Maesahupehensis)、铁仔(Myrsineafricana)、马桑(Coriarianepalensis)等。草本层植物亦较丰富,高50-120cm,盖度约60%。常见种类有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野艾蒿(Artemisialavandulaefolia)、乌蕨(Stenolomachusanum)、芒(Miscanthussinensis)、蜈蚣草(Pterisvittata)、日本金星蕨(Parathelypterisjaponic)、矛叶荩草(Arthraxonlanceoltus)、狗脊(Woodwardiajaponica)、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间型沿阶草(Ophiopogoninfermedius)、皱叶狗尾草(Setariaexcurrens)、竹叶茅(Microstegiumnudum)等。林下有少量的马尾松幼苗,长势不佳,在较密集的区域每100m2内可见3株左右。B、柏木林柏木(Cupressusfunebris)是四川东部丘陵地区主要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多为人工林或人工林自然更新形成的幼龄林,在调查区内有少量分布。柏木喜钙质土,土壤PH偏碱性。柏木主要分布于海拔500-600米的山坡上部地区,郁闭度不高,一般在0.4-0.6之间。树木胸径与树高大小与种植年限有关,胸径一般8-24cm,高6-12m。乔木层中除了柏木占优势外,还有少量的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光皮桦(Betulaluminifera)、麻栎(Quercusacutissima)等。柏木林下灌木层植被较为稀疏,一般在20%左右,平均高度约2米。常见的种类有半齿柃(Euryasemiserrata)、黄荆(Vitexnegundo)、油茶(Camelliaoleifera)、川钓樟(Linderapulcherrima)、小果蔷薇(Rosacymosa)、山莓(Rubuscorchorifolius)、乌泡(Rubusparkeri)、算盘子(Glochidionpuberum)、鸡矢藤(Paederiascandens)、马桑(Coriarianepalensis)、短序荚蒾(Viburnumbrachybotryum)等。草本植物较丰富,盖度一般为40%-80%,常见的有间型沿阶草(Ophiopogoninfermedius)、菝葜(Smilaxsp.)、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芒(Miscanthussinensis)、蜈蚣草(Pterisvittata)、蝴蝶花(Irisjaponica)、异型莎草(Cyperusdifformis)、矛叶荩草(Arthraxonlanceoltus)、假俭草(Eremochloaophiuroides)、千里光(Seneciocandens)、艾蒿(Artemisiaarayi)、腹水草(Veronicastrumsrenostachyum)、凤仙花(Impatienssp.)、细柄草(Capillipediumpaniflorum)等。C、桉树+桤木林桉树和桤木混交林是四川盆地的次生人工林。桤木(Alnuscremas-togyne)是我国的特有种,原系常绿阔叶林区的散生和伴生树种。它喜温,阳性,现已成为荒山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它和桉树混交形成一种新的混交林型。原柏木林砍伐后,种植桉树林,与桤木混交营造五年左右郁闭成林,打破了过去多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并由于桤木固氮量高,叶肥高效促进了农田增产。喜光,喜温暖气候,适生于年平均气温15~18℃,降水量900~1400mm的丘陵及平原、山区。对土壤适应性强,喜水湿,多生于河滩低湿地。伴生树有构树(Broussonetizpapyrifera)、洋槐(Robiniapseudoacacia)、八角枫(Alingumchinense)等。林下灌木有水麻(Debregeasiaortientalis)、醉鱼草(Buddlejasp.)、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马桑(Coriarianepalensis)、插田泡(Rubuscoreanus)、黄荆、铁仔等;草本有黄鹌菜(Youngiajaponica)、地瓜藤(Ficustikoua)、土荆芥(Chenopodiumambrosioides)、鬼针草(Bidensbipinnata)、荩草、龙芽草、蕺菜(Houttuyniacordata)、蝴蝶花、小白酒草等。D、桉树林乔木层盖度90%,高度6-8m,胸径18~20cm,枝下高1.5m。乔木层中,桉(Eucalyptusrobusta)盖度较大,主要物种有桉(Eucalyptusrobusta)等。灌木层物种稀少。草本层种类较多,盖度为20%,高度0.03~1m,主要是红马蹄草(Hydrocotylenepalensis)、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荩草(Arthraxonhispidus)、野牡丹(Melastomamalabathricum)、白英(Solanumlyratum)、接骨草(Sambucusjavanica)、苍耳(Xanthiumstrumarium.)、车前(Plantagoasiatica)、六叶葎(Galiumhoffmeisteri)、节节草(Equisetumramosissimum)、紫花地丁(Violaphilippica)、禺毛茛(Ranunculuscantoniensis)、过路黄(Lysimachiachristiniae)、白茅(Imperatacylindrica)、野胡萝卜(Daucuscarota.)等。E、黄荆+马桑灌丛黄荆、马桑灌丛与农耕地相间分布,呈狭长的带状、块状分布。灌木层盖度30-45%,受人为干扰较大,黄荆、马桑常呈丛生状,其他灌木还有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烟管荚蒾(Viburnumutile)、木蓝(Indigoferatinctoria)等。草本层盖度约50-90%,常见的种类有荩草(Arthraxonhispidu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等。藤本植物有粗齿铁线莲(Clematisgrandidentata)、葛(Puerarialobata)等缠绕其中。F、白茅灌草丛白茅灌草丛分布在水库的上游河滩上,所处地势较为平坦,白茅生活力较强,生长密集,地下根茎发达,其他植物很难侵入,几乎为纯白茅草丛,草本层高度为50-75cm,盖度在55-70%左右,常伴生着石芒草(Arundinellanepalensis),五节芒(Miscanthusfloridulus)等草本植物。4)栽培植被栽培植被是人工栽培而形成的各种群落都属于栽培植被,包括大田农作物、蔬菜、药用植物、果园和经济林等。上述的马尾松林、柏木林等也属于人工栽培,但因其管理程度相对比较微弱,并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自然更新,所以不列栽培植被中。本调查区域,农业发达,栽培植被丰富。栽培植被的植物群落有季节演替而出现不同的时间层片,但实际年差异不大,但由于轮作,其年际差异也可能较大。调查区域内,农业较发达,栽培植物在丘陵山坡中下部及丘间平原广泛分布。栽培植物,可分为木本类型和草本类型,下面再分为若干组合。根据调查资料,本区域主要有以下几种栽培植物群落:①草本类型单季水稻作物属于草本类型大田作物型旱地作物亚型,此类型对水利灌溉要求较高,主要分布在丘谷、河流两旁等地区。在水利条件好的地区水稻收割后可种植一季油菜、小麦、豆类等,而在大部分地区,由于灌溉达不到要求只种植一季水稻。一年三作为主的蔬菜组合型属于草本类型蔬菜作物型旱地作物亚型,本组合型广泛分布于亚热带范围内,对灌溉要求不是很严格,本地组成蔬菜作物的建群种,有白菜、卷心菜、花椰菜、芥菜、等白菜类,大头菜、萝卜、胡萝卜、洋葱、蒜、姜等根茎类、鳞茎类蔬菜,韭菜、葱、蒜、苋菜、芹菜、菠菜、莴笋等绿叶蔬菜,马铃薯、薯蓣、芋头、魔芋等薯类,茄子、辣椒等茄果类,黄瓜、菜瓜、冬瓜、南瓜、葫芦、苦瓜、丝瓜等瓜类,豇豆、豌豆、蚕豆、大豆、菜豆等豆类,以及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以小麦、红薯、豆类为主的作物组合属于草本类型大田作物型旱地作物亚型,本作物组合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边缘的丘陵地区。调查区域内局部灌溉条件较差的地方实行这种作物组合。②木本类型本区域内木本栽培植物多出现在退耕地中,常见的有柏木人工林、桤木人工林、香樟人工林及农户种植果树和园林植物。柑橘林柑橘(Citrusreticulate)是我国南方果树的最主要经济树种,性喜温暖湿润,产量高,全国种植面积很大。柑橘林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坡中下部,种植密度约为1500株/公顷,株高约2米。该区域柑橘种植时间较长,树龄结构不一致,皆管理精细,林相整齐。在部分幼龄林中间种有少量的豌豆、胡豆等作物。甜橙林甜橙(Citrussinensis)主要种植于我国南方地区,宜温暖、不耐寒、较耐阴,要求土质肥沃,透水透气性好。柑橘林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坡中下部,种植密度约为1500株/公顷,株高约2米。该区域甜橙种植时间较长,种植面积较大,管理精细,产量较高,为该区域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部分幼龄林中间种有少量的豌豆、胡豆、白菜等作物。慈竹林慈竹属低山丘陵亚热带竹林的大茎竹林。慈竹是四川分布普遍最普遍、栽培历史最悠久的竹种。其分布广,适宜于湿润肥沃的排水良好的中性和微酸性的土壤中。慈竹用途较广,是制作家具、造纸等的重要原料。慈竹枝叶茂密,秀丽丛生,是美化庭院净化空气的优良竹种,因而常被种植于宅院旁侧。慈竹林为人工栽培,结构单纯,林相整齐。刺竹丛生,林高5-8米,径粗4-7厘米。人工管理的慈竹林,林下灌木和草本很少。四旁绿化植物除大面积种植的经济作物外,还有一类以带状或零星分布的经济树木,他们常被种植于房屋、公路等周围,这类植物通常称为“四旁树种”,它兼绿化、经济、防护等功能于一体。常见种植的种类有银杏(Ginkgobiloba)、垂柳(Salixbabylonica)、黄葛树(Ficusvirensvar.sublanceolata)、白兰花(Micheliaalba)、桑(Morusalba)、桂花(Osmanthusfragrans)、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夜香树(Cestrumnocturnum)、冬青卫矛(Euonymusjaponicus)、棕榈(Trachycarpusfortunei)、二球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香椿(Toonasinensis)等绿化观赏树种,还有枇杷(Eriobotryajaponica)、樱桃(Cerasuspseudocerasus)、李(Prunussalicina)、芭蕉(Musabasjoo)、核桃(Juglansregia)、柑橘(Citrusreticulata)、桃(Amygdaluspersica)、板栗(Castaneamollissima)、柚子(Citrusgrandis)等经济果树。(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根据野外调查和资料查证,按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所列物种,项目区内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陆生动物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张荣祖,科学出版社,2011)的中国动物地理区划,评价区动物区划属于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四川盆地省—农田、亚热带林灌动物群。根据实地考察及对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区共有陆生动物66种,其中两栖类5种,爬行类5种,鸟类39种,兽类17种。(1)两栖类1)种类组成根据调查访问,评价区内现有两栖类3科5种,具体种类见下表:表4.2.2-4评价区内爬行类组成一览表目科属种是否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否角蟾科短腿蟾属川南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chuannanensis否雨蛙科雨蛙属无斑雨蛙Hylaimmaculata否蛙科林蛙属峨眉林蛙Ranaomeimontis否侧褶蛙属湖北侧褶蛙Ranahubeiensi否水蛙属沼水蛙Hylaranaguentheri否树蛙科张树蛙属大树蛙Rhacophorusd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