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r⅛垂考/七
厂,,
L三峡
【文学常识】
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
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原文】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瀛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且,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夜分:半夜。曦(Xi):日光。这里指太阳。
嶂(Zha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dng):漫上。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su):逆流而上。
或:有时。宣:传达。
虽:即使。御:驾,乘。疾:快。
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回:回旋。
喊(yαn):险峻的山峰。
漱(sh(ɪ):冲刷。
清荣: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
属(Zhti)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曦:阳光或日光。
旦:早晨。肃:寂静。
哀:悲哀。转(ZhU6n):婉转。
沾:沾湿。三声:三:表示概数。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
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
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
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
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
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
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阙;同“缺”,空缺。
二、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隔绝)②哀转久绝(消失)③绝崛多生怪柏(极)
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①属引凄异(连续)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以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②能以径寸之木(用)
阙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或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
清①回清倒影清(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
三、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4、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
5、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课文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了三峡山高岭长峡窄的特点。
4、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
《早发白帝城》。
5,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蟾、怪柏、悬泉、瀑布。
6、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从侧面表达了三峡秋天在猿声中越发显得凄凉和悲哀,渲染三峡
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照应前文,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更增强了表现力,使文章更具诗情画意。
7、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何特点?
第2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第3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
木茂盛的特点。
8,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写水为什么先写夏水?
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
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9,归纳本文的中心:
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
情。
10、请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夏季:水势迅急凶猛(奔放美)
②春冬:景色秀丽奇绝(清悠美)
③秋季:萧瑟凄凉(凄婉美)
11、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一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一李白
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一一李白
1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春冬水抓住清幽秀丽、风平浪静的特点。
1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山险水急三峡景,(或:山峻水清三峡美),
天高地厚华夏情。
14、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
原句。
理由1:水位高(原句:两岸连山,略无阕处)
理由2: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三峡》《与朱元思书》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
思想感情。
《三峡》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
者内心的忧伤。《与朱元思书》文从“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
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凄凉(悲哀或凄
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16、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解析。
“飞漱其间”的“飞”字。“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17、那道元笔下的美丽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
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想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山下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伟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蠢动只是,
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季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
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9、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0、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11、写夏水的句子:
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2、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3、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4、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课文主题】
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SJ
【例题1】
阅读《三峡》,完成下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口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自强不息
B.沿溯阻绝维多生怪柏络绎不承
C.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艰苦朴素
D.故渔菅歌曰念无与为乐有仁春见仁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选文写三峡“四季之景”,不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而是以“夏、春冬、秋”的顺序来写,请简析
这样写的好处。
4.选文与下面链接材料都写到“山”,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两文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
(链接材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
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
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蜂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
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
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
送客迎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
盖,这里指云。
【答案】
1.D
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示例一: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一段一脉相承;
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示例二:本文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夏水最能突出三峡江水大而急的特点,因此先写夏;而后写
春冬,再写秋也是顺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意思对即可)
4.选文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突出了山雄奇,遮天蔽日的特点。链接材料中“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突出了山的高峻,奇
异,“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
突出了山的秀美。(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
A.在/如果/自己;
B.断/极高的/断;
C.白色/不加装饰/质朴;
D.都是“……的人”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后作答。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重点词:
虽:即使;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疾:快。
3.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结合文本可知,作者在写三峡景物时,先写三峡之山,后写三
峡之水。作者用笔独具匠心,山高水低,所以作者自然先写三峡之山,后写三峡之水。在写水时,先写最
有特点、水势最为凶猛的夏水,接着写水势平缓些、景物特征又相近的春冬之水,最后写特色鲜明的三峡
秋水。这样,作者抓住了三峡景物的主要特点,将三峡的奇异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采用大笔点染的
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呈现在读
者面前。作者这样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入情入理。
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题时,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作答。解析可知,
文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一句写出了群山连绵不断、雄
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链接材料中“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惟
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等句描绘了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
秀等特点。
〔重垂考■生r
2.答谢中书书
【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
有《陶隐居集》。书即书信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山川之美:的。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四季。
具备:都。
晓雾:早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相。
实是:实在。
复:再
与(yu):参与,这里指欣赏
自康乐:从。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
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
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时: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歇:古义(消散)今义(歇息)
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二、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课文探究】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3、“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4、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5、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7、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解析美在何处。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主题】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M垂考)
3.记承天寺夜游
【文学常识】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
之一。学过他的诗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SUl)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qTn),相与(yu)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dO)苻(xIng)交横,
盖竹柏(bð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解衣:脱。
月色入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闲人:清闲的人。
遂至:于是。
至:至h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但:只是。
耳: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
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
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荐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IW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
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课文探究】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存。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
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
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
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
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
反衬作者的“闲”。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
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刀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
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课文主题】
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对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
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f-5K-∣
[例题1]
比较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2)般与步于中庭相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文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四季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4.根据语段回答。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5.简析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答案】
1.(1)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共同,一起。
2.水中藻、存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是具备。
4.山川月色(月夜)
5.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答“抒情”也可)。从思
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是受到
贬谪的“闲”人,文中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
在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文中表达
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重点词有:藻、苻: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交横:交错纵横;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
为“原来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可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采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
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
命力。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作答时结合文章关键语句解析。
【甲】根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青林翠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可知,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J'秀美的山川景色,即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
文根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
的描绘,即乙文描绘了“月色之美”。
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注意题目要求,一要答出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二要答出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从表达方式看,都运用了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描写;“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议论。《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属于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
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抒发作者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等复杂的感情。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情感。
[⅞⅜考.生)
4.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O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
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庭谷忘反。横柯
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
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
(13)戾天:到天上;戾,至
(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
(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译文】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
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
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
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
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
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
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
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
以见到阳光。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通“唯”,鸟鸣,文中指蝉鸣)
(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二、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莺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三、一词多义
(1)绝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2)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直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4)百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5)无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四、词类活用
(1)负势竞上
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2)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任意东西
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4)风烟俱净
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5)横柯上蔽
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6)猛浪若奔
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7)望峰息心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五、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2)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莺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莺者”)
【课文探究】
D文中哪一句话最能够体现所写景物的总体特征?并简要解析富春江“奇山异水”表现在哪些方面?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清、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
美的特征。
2)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
好在哪里?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
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莺飞戾无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个句子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评价作者
的这种思想?
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4)第二段在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任找一角度加以指出,并解析其表达效果。
例:运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用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出水清。
再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水急的特点。
5)从写景方面看,第三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由低到高,由近及远,视觉,听觉。
6)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作用是什么?
起到反复渲染的作用,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使结构更加严谨,照应开头四
句话。
【理解性默写】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3.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6.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7.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区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
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课文主题】
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塞码巩®
【例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鸯飞城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故都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
企水②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④径。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汽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①故郡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企水:口渴求饮。企,祈求,盼望得到。③春罗:绿萝,
一种爬蔓植物。④被:同“披”,覆盖。⑤风雨如晦: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昏的像夜晚一样。语
出《诗经•郑风•风雨》。晦,昏暗。⑥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
有所感悟。
I.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互相丹殿()(2)窥谷忘反()
(3)清"I万转()(4)千襄竞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经纶世务考/未复有能与其奇考B.猿则百叫无绝/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与朱元思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春冬之时/山川之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原文内容解析。
【答案】
I.向高处远处伸展同“返”,返回河流飞鸟
2.C
3.①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会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②笔直的峭壁直插云霄,陡立的山峰进入了银河。
4.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不愿为世俗所累,暂时忘怀的欣慰之情。如从甲文中的“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的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
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从乙文中“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可知,在清纯奇丽
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心中的忧愁苦累都会被洗涤一清,陶冶了性情,舒展了心胸。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词类活Hl、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解析,
确认词义。
(1)句意: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邈:向高处远处伸展。
(2)句意: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3)句意: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川:河流。
(4)句意:成千的鸟竞相飞来。翼:飞鸟。
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都是“……的人”;
B.都是连词,就;
C.动词,给/动词,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D.都是助词,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要落实到位。
①重点词:莺,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息心,平息名利之心。
②重点词:干天,形容山峰宜插云霄;汉,指银河。
4.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在整体理解两文的基础上,抓住关犍句进行解析、概括。
甲文通过对山水之美的生动描绘,从而引出“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像凶猛的
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
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
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中“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辕,百臂相
接”向好友施从事描绘了故郡县附近的山景,先总写勾勒全景,然后分镜头描绘山中的飞鸟归林和猿猴企
水之景,春秋季节以及雨中之景,展现了山中变幻多姿的景象;从而引出“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到
这里随处走走,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自然而然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的
大自然的爱慕,表现出作者想寄情山水,不慕名利,隐居避世的思想。
据以上解析,概括作答即可。
[更*考.生7
5.《孟子》三章: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
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大
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原文】
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强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的。
七里之(郭):外城。
(环)而攻之: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这。
(池)非不深: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放弃。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以:凭。
(固)国:巩固。
(威)天下:威慑。
寡助(之)(至):至h至:极点。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归顺。
(以)天下之所顺:凭借。
(故)君子有不战:所以。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
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
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
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
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
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
庭或其他成员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
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
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词多义
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锋利
之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课文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
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
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
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7、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基码巩S
【例题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而攻之而不胜。夫坏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售■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感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名,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平而攻之()
(2)等而去之()
(3)呼天下()
(4)亲戚畔之()
3.对文章理解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且运用大量排比,增强语势,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B.文章通过对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的剖析,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C.本文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D.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着重强调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4.文中作者由战争类推到治理国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通读全文之后,说说你对这个结论的理解。
【答案】
1.轲战国
2.围放弃震慑同“叛”背叛
3.B
4.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失去民心。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
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环:围。
(2)句意为: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舍弃、放弃。
(3)句意为:震慑天下。威:震慑。
(4)句意为: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解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B.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分别举了攻城和守城的例子,突出J'
“人和”的重要;最后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进一步阐发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也就是
实行“仁政”,文章没有反映“法治”的思想。所以该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Bo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根据“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而不胜”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可知,分别举了攻
城和守城的例子,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根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城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进一步阐发欲得“人和”,
必先要得道•故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也就是实行“仁政”,能行“仁政”的君
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也反映了孟子“民本”的政
治思想。根据以上解析作答即可。
【原文】
第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发)于吠亩:起,被任用。
(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举于(士):狱官。
举于(市):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使命。于:给。是:这。
(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空乏)其身:使……贫困。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乱:扰乱。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忍:通“韧”,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人(恒)过:常常。
(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而后(所):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表现。色:脸色。发:抒发。
而后(喻):明白,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通“弼”,辅佐。拂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生(于)忧患:在。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
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
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
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
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
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I)所以动心忍性忍,Ji6“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I“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二、古今异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
入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正式的地区代理合同范文
- 工程合同功能解析
- 水利工程维修贷款合同
- 2024医院药品供销合同
- 农业领域合作协议范本
- 2024年咨询顾问合作简单协议书
- 彩色钢板工程承包协议书
- 集装箱海运合同范本
- 2024建筑业合同范本范文
- 2024个人房产转让合同
- 防校园欺凌-课件(共28张PPT)
- 第6章 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技术
- 单向板结构设计
- 《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环境
-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表
- 房租、水、电费(专用)收据Excel模板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学习通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重症急性胰腺炎ppt恢复课件
- 2022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限公司招聘23人上岸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附带参考答案与详解
- 乡镇卫生院6S管理内容和要求
- 数学教育概论 第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