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文理解 基础练习_第1页
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文理解 基础练习_第2页
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文理解 基础练习_第3页
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文理解 基础练习_第4页
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文理解 基础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文理解基础练习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文理解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22高一下·连城月考)下列对《阿房宫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2.(2022高一下·连城月考)《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

A.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

D.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

3.下列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呜呼”开篇,落笔兴叹。接着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B.第二段承接首段,先概述庄宗先父的遗恨、遗志,接着概述庄宗接受遗命、为父报仇的史实,照应首段的“盛”与“得”。这段叙事是重视“天命”的表现,不但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同时也为下文写庄宗的“衰”与“失”而张本。

C.第三段评论庄宗的盛衰史。首先以“方其”句紧接上文,用“其意气”之句回应了首段的“盛”与“得”,接着写庄宗的“败亡”。

D.第四段,先评论庄宗的盛衰成败,从而推出更为普遍的结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是对前面议论的重要补充和生发,也是对开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发挥。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时期,本不应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选择,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苏武因此赢得了敌国的敬意。

D.卫律使尽威吓、利诱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6.(2021高一下·聊城期末)下面对教材中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进行了简洁传神的描写,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

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围绕“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逐层展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

C.《庖丁解牛》中,庄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梁惠王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达到“保身”“养生”的目的,得到梁惠王的称赞。

D.《烛之武退秦师》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7.(2020高一下·苍南月考)“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8.(2020高一下·苍南月考)以下对所选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矣”,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B.烛之武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

C.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

D.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选文第一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智”字。

9.(2020高一下·平谷月考)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A.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

B.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C.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D.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10.(2020高一下·平谷月考)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最恰当的一项:()

A.启诱导发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11.(2020高一下·平谷月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12.(2020高一下·平谷月考)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黛玉初见宝玉,认为他是一个“顽童”,后来黛玉生气时宝玉仍不停地纠缠她,令她无可奈何。这更印证了宝玉确是一个像顽童一样心地单纯的人。

B.在宝黛初见时,黛玉说话谨慎小心,随着时光流逝,相处日久,黛玉与宝玉逐渐熟悉,说话不再小心翼翼,于是就不断与宝玉发生误会而争吵。

C.袭人见宝玉随身的东西被仆人抢走,便“笑”着和他说话,表现出对宝玉的宽容与照顾,这与丫环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时的心情是一样的。

D.贾母对宝玉的宠爱始终如一。当宝玉在她面前摔玉时,她说谎哄骗宝玉开心;当宝玉随父亲进大观园时,她也惦记宝玉,怕宝玉受到父亲责罚。

1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B.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全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1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与文学方面的成就,表述了对传主由衷的敬仰之情。

B.第1段中,用了“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了张衡不慕名利的高洁品格。

C.第4段中,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强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检测地震的准确无误。

D.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则表现了他的政绩卓然。

二、语言表述

15.(2019高一下·金华期末)下面是《拿来主义》的文章结构导图,请在空缺处填上相应的内容,每处不超过2个字。

三、简答题

16.“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17.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试分析这段文字表述了怎样的心情。

18.“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这几句话有何深刻含意?

19.文章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何用意?

四、综合题

20.(2016高一下·成都期末)仿照下面的例子,任选一则,写出自己读《论语》的感悟,字数控制在50—80字之间。

示例:“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感悟: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的遗憾。

(1)“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感悟:

(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感悟:

解析解答部分

1.C

课文理解

C.“说明楼阁密度之紧”错,“隔离天日”指(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是说明楼阁之高。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D

课文理解

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

A、B、C三项中的内容都是说理的艺术,对说服秦王起到的辅助作用;

D.“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才是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

3.B

课文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B“天命”应改为“人事”。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B

课文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B“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错误,由“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可知,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在汉朝的家人。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C

课文理解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的说法错误,其实文章只有前两种对比,没有“‘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做这种题要在平时认真记笔记,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测试时认真分析作答。

6.A

课文理解

A.“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错误。“吾与点也”说明孔子和曾皙志向相同。故选A。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7.B

课文理解

A项,“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错。蔺相如不是感觉不如廉颇,也不是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而是他宽宏大量,不想产生冲突。

C项,“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错。依据“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可知,蔺相如不是怕见廉颇。

D项,“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错。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故选B。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8.D

课文理解

D项,“突出一个‘智’字”错,应该是突出一个“义”字。故选D。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读懂文言文是关键。其次,提取选项信息和文本对照时要全面、仔细、认真,对于常见问题应该心中有数,比如一字之差,时空错位,杂糅信息,喜忧悖谬,程度或范围扩大或缩小等。另外还要注意灵活变通,有些需要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思考。最后还要参考相关解释和情况。

9.C

课文理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

C项,“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错误,彬彬有礼的是冉有。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10.C

课文理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翻译句子,并理解句子含义。材料中文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明孔子主张教人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这体现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A、B、D三项含义与上述题意不符。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目,找到相关的文字段,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体会文意,重点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其意作答。

11.D

课文理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翻译句子,并理解句子含义。

句意为:孔子说:名份不正当,就无法说得顺理(理不直则气不壮);说话不能顺理(顺口),做起来就不容易成功;做不成事,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盛;礼乐的教化不兴,单用刑罚,法律刑罚也不能用得恰当;法律刑罚用得不恰当,人民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了。“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说明礼乐是刑罚的前提,二者并非对立关系。故D错误。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答题时要仔细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12.D

课文理解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尤其要注意名家名篇、、朝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重点内容。

A项,“这更印证了宝玉确是一个像顽童一样心地单纯的人”错误,贾宝玉纠缠林黛玉说明他喜欢林黛玉;

B项,“于是就不断与宝玉发生误会而争吵”错误,发生争吵不是因为熟悉了,而是两人在一些观念上的不同;

C项,“这与丫环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时的心情是一样的”错误,袭人的笑表现的是宽容,丫鬟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是一种礼法的要求。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答题时要仔细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13.B

课文理解

“他的著作也全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错,除此之外他还有文学、历法、术学等很多方面的著作。《二京赋》就是文学作品。

故解析为:B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这是课内所学,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此题就不难作答。

14.A

课文理解

A项,“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与文学方面的成就”错,课文重点介绍了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成就。

故解析为:A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这是课内所学,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此题就不难作答。

15.①立;②媚外;③糟粕;④比喻。

课文理解

第1空,《拿来主义》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运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所以第1空处应填“立”;之后用大宅子作比喻论述对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先否定“孱头”“昏蛋”“废物”等错误做法,再肯定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也是运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第2空,“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意味着“排外”;“送去主义”是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一味的“送去”则意味着讨好、媚外,所以第2空处可以填“媚外”;

第3空,在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用大宅子来作比喻,并进而指出拿来主义者先拿来再挑选的态度,以“鱼翅”、“鸦片”、“烟具”、“姨太太”等来比喻需加选择的对象。“鱼翅”可以拿来吃,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既害人又可以拿来治病救人,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又有害的部分;“烟具”属于害人之物,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所以第3空处可以填“糟粕”之类的词语。

故解析为:①立;②媚外;③糟粕;④比喻。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16.内容:

在生活方面,提出应知足知止,游乐有节。

在修养方面,提出应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在用人方面,提出应虚心纳谏,正身黜恶。

在执法方面,提出应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观点:概括起来说,“十思”就是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课文理解

第一问,文章第三段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据此可从生活、修养、用人、执法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第二问,解答此题,先理解概括“十思”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文中表明观点态度的关键语句等概括观点,最后整理作答。

“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告诉唐太宗治国具体该如何做。再结合第一自然段关键语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可知,“思国安”必先“积德义”,“积德义”对人君来说,就表现在“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之,概括起来说,“十思”就是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故解析为:内容:在生活方面,提出应知足知止,游乐有节。在修养方面,提出应谦冲自牧,慎始敬终。在用人方面,提出应虚心纳谏,正身黜恶。在执法方面,提出应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观点:概括起来说,“十思”就是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内容要点并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17.“不能启口”写出了当时心中的情理冲突和煎熬。无论是从事业考虑还是从妻子的身体状况考虑,都不能启口。“呼酒买醉”表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

课文理解

结合前文语境可知,这里说的“吾亦既许汝矣”,是指日后出行一定告知实情。这次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拟将实情告诉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恐不胜其悲,可见他内心的矛盾与煎熬。“故惟日日买酒呼醉”,试图减轻压抑心底的难言之苦,永诀之痛。诚如古人所叹:“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醉中之苦仍是对妻子的至爱所致。

故解析为:“不能启口”写出了当时心中的情理冲突和煎熬。无论是从事业考虑还是从妻子的身体状况考虑,都不能启口。“呼酒

买醉”表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体会心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关键语句、人物描写、前后语境等认真分析揣摩人物心情;最后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18.成名一夜未眠,愁的不是儿子的生与死,而是去哪儿捉蟋蟀,眼看限期将至,交不了差唯有死路一条,真是一筹莫展,愁肠百结。儿子的生命竟然不如一只小小的蟋蟀,写来真是满含悲愤。

课文理解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意思,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成名夫妇的感情变化:由惊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儿”,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然后又转入深深的忧虑(“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待发现爱子“气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虑。“忽闻门外虫鸣”是情节的又一转折,出人意外,追寻之下得小蟋蟀。儿子生死不如一只蟋蟀,人间悲剧。

故解析为:成名一夜未眠,愁的不是儿子的生与死,而是去哪儿捉蟋蟀,眼看限期将至,交不了差唯有死路一条,真是一筹莫展,愁肠百结。儿子的生命竟然不如一只小小的蟋蟀,写来真是满含悲愤。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要表述的思想感情、揣摩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19.这两句话虽然简短,却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起因:因皇帝荒淫无道,下面的官吏趁机搜刮百姓像成名这样的百姓只能倾家荡产。文章开头既简要交代了故事背景,表明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又为全文做了铺垫。

课文理解

第一部分是故事的起因。文章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故解析为:这两句话虽然简短,却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起因:因皇帝荒淫无道,下面的官吏趁机搜刮百姓像成名这样的百姓只能倾家荡产。文章开头既简要交代了故事背景,表明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又为全文做了铺垫。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①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述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②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

20.(1)一个人做到了自我约制,就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且内心忠诚的人,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样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做一个内心完美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一方面是不够的,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2)君子心态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分安闲。

课文理解

(1)要明白意思,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2)翻译: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根据意思写自己理解。

故解析为:(1)一个人做到了自我约制,就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且内心忠诚的人,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样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做一个内心完美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一方面是不够的,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2)君子心态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分安闲。

(1)主要是自己感悟,要理解内容,书写自己的理解。

(2)主要是自己感悟,要理解内容,书写自己的理解。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文理解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22高一下·连城月考)下列对《阿房宫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C

课文理解

C.“说明楼阁密度之紧”错,“隔离天日”指(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是说明楼阁之高。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2022高一下·连城月考)《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

A.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

D.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

D

课文理解

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

A、B、C三项中的内容都是说理的艺术,对说服秦王起到的辅助作用;

D.“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才是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

3.下列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呜呼”开篇,落笔兴叹。接着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B.第二段承接首段,先概述庄宗先父的遗恨、遗志,接着概述庄宗接受遗命、为父报仇的史实,照应首段的“盛”与“得”。这段叙事是重视“天命”的表现,不但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同时也为下文写庄宗的“衰”与“失”而张本。

C.第三段评论庄宗的盛衰史。首先以“方其”句紧接上文,用“其意气”之句回应了首段的“盛”与“得”,接着写庄宗的“败亡”。

D.第四段,先评论庄宗的盛衰成败,从而推出更为普遍的结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是对前面议论的重要补充和生发,也是对开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发挥。

B

课文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B“天命”应改为“人事”。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时期,本不应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选择,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苏武因此赢得了敌国的敬意。

D.卫律使尽威吓、利诱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B

课文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B“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错误,由“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可知,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在汉朝的家人。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C

课文理解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的说法错误,其实文章只有前两种对比,没有“‘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做这种题要在平时认真记笔记,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测试时认真分析作答。

6.(2021高一下·聊城期末)下面对教材中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进行了简洁传神的描写,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

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围绕“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逐层展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

C.《庖丁解牛》中,庄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梁惠王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达到“保身”“养生”的目的,得到梁惠王的称赞。

D.《烛之武退秦师》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A

课文理解

A.“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错误。“吾与点也”说明孔子和曾皙志向相同。故选A。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7.(2020高一下·苍南月考)“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B

课文理解

A项,“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错。蔺相如不是感觉不如廉颇,也不是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而是他宽宏大量,不想产生冲突。

C项,“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错。依据“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可知,蔺相如不是怕见廉颇。

D项,“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错。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故选B。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8.(2020高一下·苍南月考)以下对所选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矣”,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B.烛之武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

C.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

D.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选文第一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智”字。

D

课文理解

D项,“突出一个‘智’字”错,应该是突出一个“义”字。故选D。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读懂文言文是关键。其次,提取选项信息和文本对照时要全面、仔细、认真,对于常见问题应该心中有数,比如一字之差,时空错位,杂糅信息,喜忧悖谬,程度或范围扩大或缩小等。另外还要注意灵活变通,有些需要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思考。最后还要参考相关解释和情况。

9.(2020高一下·平谷月考)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A.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

B.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C.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D.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C

课文理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

C项,“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错误,彬彬有礼的是冉有。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10.(2020高一下·平谷月考)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最恰当的一项:()

A.启诱导发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C

课文理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翻译句子,并理解句子含义。材料中文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明孔子主张教人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这体现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A、B、D三项含义与上述题意不符。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目,找到相关的文字段,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体会文意,重点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其意作答。

11.(2020高一下·平谷月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D

课文理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翻译句子,并理解句子含义。

句意为:孔子说:名份不正当,就无法说得顺理(理不直则气不壮);说话不能顺理(顺口),做起来就不容易成功;做不成事,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盛;礼乐的教化不兴,单用刑罚,法律刑罚也不能用得恰当;法律刑罚用得不恰当,人民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了。“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说明礼乐是刑罚的前提,二者并非对立关系。故D错误。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答题时要仔细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12.(2020高一下·平谷月考)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黛玉初见宝玉,认为他是一个“顽童”,后来黛玉生气时宝玉仍不停地纠缠她,令她无可奈何。这更印证了宝玉确是一个像顽童一样心地单纯的人。

B.在宝黛初见时,黛玉说话谨慎小心,随着时光流逝,相处日久,黛玉与宝玉逐渐熟悉,说话不再小心翼翼,于是就不断与宝玉发生误会而争吵。

C.袭人见宝玉随身的东西被仆人抢走,便“笑”着和他说话,表现出对宝玉的宽容与照顾,这与丫环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时的心情是一样的。

D.贾母对宝玉的宠爱始终如一。当宝玉在她面前摔玉时,她说谎哄骗宝玉开心;当宝玉随父亲进大观园时,她也惦记宝玉,怕宝玉受到父亲责罚。

D

课文理解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尤其要注意名家名篇、、朝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重点内容。

A项,“这更印证了宝玉确是一个像顽童一样心地单纯的人”错误,贾宝玉纠缠林黛玉说明他喜欢林黛玉;

B项,“于是就不断与宝玉发生误会而争吵”错误,发生争吵不是因为熟悉了,而是两人在一些观念上的不同;

C项,“这与丫环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时的心情是一样的”错误,袭人的笑表现的是宽容,丫鬟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是一种礼法的要求。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答题时要仔细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1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B.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全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B

课文理解

“他的著作也全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错,除此之外他还有文学、历法、术学等很多方面的著作。《二京赋》就是文学作品。

故解析为:B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这是课内所学,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此题就不难作答。

1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与文学方面的成就,表述了对传主由衷的敬仰之情。

B.第1段中,用了“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了张衡不慕名利的高洁品格。

C.第4段中,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强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检测地震的准确无误。

D.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则表现了他的政绩卓然。

A

课文理解

A项,“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与文学方面的成就”错,课文重点介绍了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成就。

故解析为:A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这是课内所学,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此题就不难作答。

二、语言表述

15.(2019高一下·金华期末)下面是《拿来主义》的文章结构导图,请在空缺处填上相应的内容,每处不超过2个字。

①立;②媚外;③糟粕;④比喻。

课文理解

第1空,《拿来主义》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运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所以第1空处应填“立”;之后用大宅子作比喻论述对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先否定“孱头”“昏蛋”“废物”等错误做法,再肯定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也是运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第2空,“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意味着“排外”;“送去主义”是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一味的“送去”则意味着讨好、媚外,所以第2空处可以填“媚外”;

第3空,在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用大宅子来作比喻,并进而指出拿来主义者先拿来再挑选的态度,以“鱼翅”、“鸦片”、“烟具”、“姨太太”等来比喻需加选择的对象。“鱼翅”可以拿来吃,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既害人又可以拿来治病救人,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又有害的部分;“烟具”属于害人之物,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所以第3空处可以填“糟粕”之类的词语。

故解析为:①立;②媚外;③糟粕;④比喻。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三、简答题

16.“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内容:

在生活方面,提出应知足知止,游乐有节。

在修养方面,提出应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在用人方面,提出应虚心纳谏,正身黜恶。

在执法方面,提出应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观点:概括起来说,“十思”就是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课文理解

第一问,文章第三段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据此可从生活、修养、用人、执法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第二问,解答此题,先理解概括“十思”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文中表明观点态度的关键语句等概括观点,最后整理作答。

“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告诉唐太宗治国具体该如何做。再结合第一自然段关键语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可知,“思国安”必先“积德义”,“积德义”对人君来说,就表现在“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之,概括起来说,“十思”就是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故解析为:内容:在生活方面,提出应知足知止,游乐有节。在修养方面,提出应谦冲自牧,慎始敬终。在用人方面,提出应虚心纳谏,正身黜恶。在执法方面,提出应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观点:概括起来说,“十思”就是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内容要点并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17.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试分析这段文字表述了怎样的心情。

“不能启口”写出了当时心中的情理冲突和煎熬。无论是从事业考虑还是从妻子的身体状况考虑,都不能启口。“呼酒买醉”表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

课文理解

结合前文语境可知,这里说的“吾亦既许汝矣”,是指日后出行一定告知实情。这次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拟将实情告诉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恐不胜其悲,可见他内心的矛盾与煎熬。“故惟日日买酒呼醉”,试图减轻压抑心底的难言之苦,永诀之痛。诚如古人所叹:“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醉中之苦仍是对妻子的至爱所致。

故解析为:“不能启口”写出了当时心中的情理冲突和煎熬。无论是从事业考虑还是从妻子的身体状况考虑,都不能启口。“呼酒

买醉”表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体会心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关键语句、人物描写、前后语境等认真分析揣摩人物心情;最后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18.“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这几句话有何深刻含意?

成名一夜未眠,愁的不是儿子的生与死,而是去哪儿捉蟋蟀,眼看限期将至,交不了差唯有死路一条,真是一筹莫展,愁肠百结。儿子的生命竟然不如一只小小的蟋蟀,写来真是满含悲愤。

课文理解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意思,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