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IflJ
【注】《吕氏春秋》中有:“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J子期不在久矣,伯牙之琴自染尘埃。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清风徐来,屋外风吹竹影,院门敞开,诗人伫立风中,悠然自得。
B.颈联中以“露”喻时已入夜,“苔”言人迹稀少,暗传故友久未登门拜访.
C.尾联中“何当”二字,人风对语,商量的语气,形象活泼,富有生趣。
D.全诗紧扣“竹窗闻风”,细腻地描绘了微风四下流荡之状,语言清新淡雅。
16.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借“风”来表达自己情感的。
第1页共12页
【答案】15.A16.①“风”是结构全诗的线索(以“风”贯穿全篇),全篇紧紧围绕''闻
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诗人的内心感情随风而起,随风递进,构思巧妙;
②以“风”起兴,诗歌开头从傍晚时分微风骤至写起,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
望故人相见的寄托;
③以动衬静,颈联以动词“滴”“沾”赋予风之动感神韵,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表现出诗人在幽静中透露出的无尽孤独之感;
④虚实结合(用典抒情),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暗用伯牙子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风
吹走琴上尘埃,以盼来日与友人共奏,透露出内心的孤寂,以及盼望友人到来的急切心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悠然自得”错,诗人伫立风中,因思念友人而感到惆怅不已。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
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
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风”是结构全诗的线
索(以“风”贯穿全篇),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诗人的内心感情随风
而起,随风递进,构思巧妙。
首联写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
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以“风”起兴,诗
歌开头从傍晚时分微风骤至写起,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
颈联写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
第2页共12页
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
和思念。以动衬静,颈联以动词“滴”“沾”赋予风之动感神韵,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艺
术境界,表现出诗人在幽静中透露出的无尽孤独之感。
尾联感叹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含蓄隽永,语
意双关。言外之意是: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
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
望,语意双关风与故人,表达寄思的主题。尾联虚实结合(用典抒情),诗中傍晚微风是实
景,暗用伯牙子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风吹走琴上尘埃,以盼来日与友人共奏,透露出
内心的孤寂,以及盼望友人到来的急切心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D
钱起
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
徇禄仍怀橘②,看山免采薇外
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
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支
【注】①时钱起为蓝田县尉,从长安归蓝田,王维(时任给事中)曾作《送钱少府还蓝
田》赠别。②怀橘,《三国志•陆续传》:“续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续怀三枚,
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续跪答曰:'欲归遗母。’”③薇:野菜名。
④青琐闱:宫门上用青色装饰的连环花纹,借指朝廷、皇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下句中的“白云”与“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中的“白云”含意有所不
同。
第3页共12页
B.颔联对仗工整,用典恰切,“仍”“免”二字相承,表意丰富,坐实了“卑栖却得性”这
句。
C.颈联上句意谓暮禽归飞,先于钱起离去所乘的马,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
懑。
D.前两联自抒怀抱以表心志;后两联叙晚归情景,“暮禽”“新月”“霄汉”扣题中“晚”字。
16.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思乡孝亲之情。“徇禄仍怀橘”,写自己任职微官,求得俸禄,仍
旧怀乡孝亲。②随性自适,追慕隐沦之心。自己虽“卑栖”而能恬然自得;“看山免采薇”,
有美丽山居风景可赏,免遭采薇(野菜)而食之苦,暂可随遇而安。③思念朋友,珍重知音
之意。晚归蓝田,而时时回首身居长安的知音,可见眷恋之深。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愤懑”说法错误,颈联“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
的意思是:日暮鸟归才骑着马回去,弯弯的新月已升上来了,等待归人打开柴门。综合颈联
上下句语义关系看并无反衬关系,也无愤懑之意。
故选Co
【16题详解】
第4页共12页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颔联上句“徇禄仍怀橘”的意思是出仕在外仍然想着孝养父母。其中“怀橘”运用了《三国
志•陆绩传》中陆绩怀橘遗母的典故,借典故写出了自己虽任职微官,但求得俸禄后仍旧怀
乡孝亲的情感,抒发了诗人思乡孝亲之情。
“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的意思是诗人虽然官职低下却正合性情,常常飘然自在与白云
一起归去。“看山免采薇”是说免遭采薇(野菜)而食之苦就能够欣赏美丽的山景。这三句
写出了诗人虽“卑栖”却能随遇而安地与美景作伴,追慕隐沦之心,表现了作者随性自适,
恬然自得之情。
由题目可知这是诗人回赠朋友王维的一首诗,再结合诗句”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可以
看出,作者时时回首遥望京都,只因为知己仍在朝廷中,表达了作者思念朋友,珍重知音之
.-⅛*.
后、O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二首(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作此诗时虽已至暮年,但仍有老骥伏杨的报国豪情。
B.诗人赞赏苏武十数年吞毡咽雪的气节,愤恨张巡不去杀敌报国以至咬牙切齿。
C.颈联笔锋一转,虚写春雨飘洒在上林苑,清冷的夜月照见洛阳宫的凄清之景。
1).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也曾使用。
第5页共12页
16.本诗是如何抒发“愤”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用典抒情。借苏武牧羊、张巡嚼齿的典故,使内心之“愤”表现
得更为含蓄、复杂;
②寓情于景。写春雨飘洒在上林苑,清冷的夜月照见洛阳宫的凄清之景,渲染烘托诗人内心
之“愤”;
③直抒胸臆。结尾两句,诗人内心之“愤”喷薄而出,情感充沛而强烈。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愤恨张巡不去杀敌报国以至咬牙切齿”说法错误,“忧愤张巡嚼齿空”应理解为忧愤的
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故选B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时,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手法:
首先,作者用典抒情。“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一联,连用两个典故,分别是
苏武牧羊、张巡嚼齿的典故,作者在此以苏武和张巡自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
人的痛恨。用典抒情让作者内心之“愤”表现得更为含蓄、复杂。
其次,作者在诗中寓情于景。“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表面是写景,丝丝的春
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上林苑”“洛阳宫”是西
汉的皇家园林和宫殿,此处代指开封的北宋皇城,此时开封在金人的占领之下,作者借写上
第6页共12页
林苑和洛阳宫的凄清之景,渲染烘托诗人内心之“愤二
最后,作者在情感强烈到无以复加之时,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诗的结尾两句“壮心未与
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是说诗人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也能做鬼
中雄杰英明流芳!诗人内心之“愤”喷薄而出,情感充沛而强烈,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杨的决
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缰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15.下列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以白海棠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但所描写的白海棠形象又有所不同。
B.第一首认为海棠之白是因为洗尽胭脂,有素雅之美;第二首认为海棠之白是因为“偷来”,
含贬斥之意。
C.“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蕴藉着返璞为真的审美法则,装愚守拙、以退为
进的处世态度。能使读者受到理性的启迪,亦引人遐思。
第7页共12页
D.第二首尾联写看花人,“娇羞默默”“倦倚西风”,与首句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相呼应,
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结构完整。
16.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5.B16.薛诗中抒情主人公稳重、矜持、淡雅、清洁、守拙,属闺中之秀。
从“昼掩门”“自携手瓮”“淡极”“不语”等可以看出。
林诗中抒情主人公孤独、落寞、多情、多愁善感、率真,有林下之风。从“半卷”“半掩”
“秋闺怨女”“娇羞默默”“倦倚”等语可以看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含贬斥之意”错误。“偷来”一词属于贬义褒用,表达出对白海棠的赞美之情。
故选B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把握能力。
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
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
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
种表现。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
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
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
第8页共12页
份。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
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
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
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
雅。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
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
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
信的心理状态。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
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特点是以人写花,新颖别致。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
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
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湘帘半卷,门
亦半开,种花人已呼之欲出,但与''珍重芳姿昼掩门”之人风韵却截然不同:一潇洒活泼,
一稳重矜持,恰成明显对比。次句写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则种花人之高洁
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
描写白海棠,特写其得梨蕊、梅花之长的风度精神。颈联“月窟仙人缝缩袂,秋闺怨女拭啼
痕”,为流水对,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以“拭啼痕”的“编袂”,而此“缰袂”又
系“月窟仙人”所缝制,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全联的意思是说:深闺中幽怨的女儿将婵
娥所缝制的白色娟袖揩拭眼泪。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
色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画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
西风夜已昏”,继续以人写花,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六)
王维
第9页共12页
桃红复含宿雨Q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①宿雨:昨夜下的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孟”是盛唐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热爱
春天的美好心情。
B.王诗选用了“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落花”等景物,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和谐而富有诗意。
C.孟诗写诗人在室内清晨耳闻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
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D.王诗尾联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扰春梦,山客犹自酣睡,这与孟诗中“春眠不觉晓”
有异曲同工之妙。
16.盛唐时候的山水田园派诗人,通过描绘山水田园的自然景色,反映其心境和思想。这两
首诗都写了春色,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请从表现手法和意境两方面简要分析其不同。
第10页共12页
【答案】15.C16.①表现手法不同:王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诗人捕捉住春天富于
特征的景物,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孟诗从听觉角度着笔,
写春之声。诗歌写了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用春声来表现无边的春色,引发读者的想象。
②意境不同:王诗意境主在“静”字上,诗歌末句中的“犹眠”二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的内
心感受。诗中“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却衬托出山客居处和心境的宁静,而
这种“静”是闲适、恬静之境。孟诗意境主在“闹”,即“春意闹”。开篇正因为人已醒了,
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诗中的鸟声婉转、口周啾起落、沙沙
雨声是热闹活泼,充满生机的。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孟诗写诗人在室内清晨耳闻的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错误,根据原句“夜
来风雨声”可知潇潇风雨声是作者夜晚所听到而非清晨。
故选C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表现手法:
王诗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通
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
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锡工作群管理办法
- 办事处建设管理办法
- 托儿所如何管理办法
- 景区流浪猫管理办法
- 发建部现场管理办法
- 大学信息化管理办法
- 新员工考评管理办法
- 平行车进口管理办法
- 江西省计价管理办法
- 教师体育团管理办法
- 2024年景区委托运营管理服务合同3篇
- 产品标签管理制度内容
- 儿童孤独症的健康宣教
- 2024年度外籍员工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合同3篇
- 2024-2030年中国氢气传感器行业销售动态与竞争前景预测报告
-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考试试题
- 档案调取申请书范本
- 浅部真菌病的局部治疗策略
- 2024年知识竞赛-大疆无人机飞行知识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DB23-T 3789-2024 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规范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卷(冀少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