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正确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解析规范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事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至今还只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B.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可以的。
C.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C.“大河无水小河干”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所运用的论证方法。(4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杜公祠
刘宏举
一
樊川像一道深深的皱纹,在长安这个历史老人的额头安详了千百年。现代文明的疾风横掠大地,它意气风发,忙着堆积一座座高楼,摆设一个个公园。樊川这样的沟壑自然难入它的眼,因而樊川的风依旧舒缓绵长。它悠然地踱着步,顺手采摘樊哙花园的草木香、桃溪堡的桃花香、华严古刹的烟火香,佐以唐人诗文的卷墨香,酝酿成幽微的轻甜,再把这轻甜揉进牛头禅寺袅袅的经声佛号里,播散到樊川的上空,落到杜公祠,到长安,到终南。
二
我退去手环,留下手机,尽可能除去现代的气息,这样才可以纯粹地来瞻仰杜公。
朴素的杜公祠像一座平常的中国人家的院落。沿着窄窄的坡路几番左转右转,路的尽头是窄窄的台阶,台阶的尽头是窄窄的门檐,门檐的下面是两扇窄窄的又略显斑驳的木门。迈过木门,是窄窄的院落。几孔窑洞、几间屋舍便装下了十年长安风雨,装下了诗圣壮阔的诗句和梦想。
公元754年,少陵原畔的那场霖雨,浸倒了杜公家的墙壁,毁坏了杜公家的屋顶。即便如此,杜公还是不肯远离,他在长安城周边的奉先、凤翔、华州等地颠沛流离了四年,最终远走西南,就再也没有回到长安。长安是他儿时的梦,也是他暮年的梦。他与长安的真切拥抱只有短短的十年时光,十年。
三
杜公祠院中的那簇痒痒树,依旧生机盎然。
关于它们,最早是父亲告诉我的。那时我第一次从杜公祠旁经过,父亲是去给在长安一中上学的大哥送粮食的。我坐在28永久自行车的横梁上,在父亲双臂的保护中忘记了石子路面的颠簸,认真听他讲陌生的杜公祠。父亲当年参与了划分土地,工作组在杜公祠里临时居住了大约半个月。那时我并不知道杜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记得父亲说他的诗写得棒极了,还有就是那神异的痒痒树。父亲当年的描述,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
终于我可以像父亲当年那样轻轻地触碰它,看着它羞怯地抖动枝干。只是当年与如今已相隔了近四十年的光阴。我在离杜公祠不远的地方工作了20多年,怎么就没想过陪着父亲再来看看这两代人的共同记忆呢?可能天下所有年轻儿女的眼里都只有前方,直到父亲成为了回忆,才会想起当初应该多回头看看,看看那永远慈爱的目光,那逐渐苍老的身躯。
四
我想起来远在成都的草堂。
草堂太平坦了。土地一马平川,无所阻隔,风无法被弹奏,只好一韵到底地低吟浅唱。
草堂太秀美了。到处是四季繁绿的草木竹林,石头多是赭红色的,酥酥的,温和可亲。
草堂太单薄了。轻薄的木板,脆薄的茅草,连篱笆都是细薄的,柔柔弱弱。
草堂太软腻了。周围有太多的水,明亮妩媚。空气也是软的,润的,滑腻腻的。
草堂太喧闹了。聒噪的人语,拥挤的身影,一块块手机屏幕刺人眼目。
草堂太做作了。用那么多碑墙字图去装饰,去提醒。既然一览无余,又如何去浮想联翩。
来,看看我们少陵原畔的杜公祠吧。诗圣的一生都在这里了。他一生的窘迫局促,一生的苦闷艰辛,一生的厚重雄浑,一生的伟岸磅礴,在这里都是如此的不动声色,又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在这里,你不会目不暇接,你也不用频繁游走。在这里,时光缓缓地流淌,思绪慢慢地绽放。在这里,沉郁的诗句在心中升起,温暖的感动在身旁弥漫。
不信,你看这苍苍古木,你看这巍巍少陵。你看这风起尘动,你看这雪落草枯。你看这浑黄的土地,你看这湛青的天空。
五
杜公啊,你一生都在寻觅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家。它是一个灯暖汤沸的小家,更是一个民富邦安的大家,一个大大的国家。
杜公啊,这里是你永远的家了。少陵布衣,少陵野老,最终安居在少陵原畔,本就是如此的妥帖。这里,向北,是长安,是你梦中的长安,梦碎的长安;向南,是杜曲,是你杜家的根脉,杜家的守望。一边是诗和远方,一边是故土先贤,杜公祠成为其间的驿站与纽带;可以眺望,又可以回望的地方,就应该是家最好的归处了。
我知道,杜公一定就在这里了。夜栖长安月,朝对终南云,此心安处是家乡。
6.关于文章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川文化底蕴深厚,其得名与汉代名将樊哙有关。由文中可知,当地还有桃溪堡、华严寺,牛头禅寺等文化遗存。
B.公元754年,少陵原畔的那场久下不停的雨使杜甫失去遮风避雨的家,也摧毁了诗圣杜甫为国为民呼号奔走的雄心壮志。
C.第四节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杜公祠的特征,也进一步表现了诗圣杜甫厚重磅礴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力量。
D.文章结尾“夜栖长安月,朝对终南云,此心安处是家乡”照应第一节的末尾,化用了苏轼的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7.文中写到了回忆父亲的场景,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8.这篇文章语言表述特点鲜明,试举例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桓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桓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蔺、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以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
B.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
C.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
D.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拔”中的“拔”指攻取、攻克,与李白《行路难》中的“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拔”不同。
B.“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文中含义与曹植《七步诗》中的“豆在釜中泣”中“釜”字含义相同。
C.“危不能安”中的“安”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劳其筋骨”的“劳”的用法不同。
D.“辕门”指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车辕仰起为门。后指军营之门或官方署衙。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拿城投降,张孟谈不赞同他这样做。
C.张孟谈暗中拜见韩、魏之君,晓之以理,让他们知晓了知伯的为人,取得了两国君主的信任,三国合谋共击知伯,最终解救了困境中的晋阳城。
D.知过善于观察,在辕门外看到张孟谈后,猜测情况可能有变,于是向知伯提出自己的建议,而后离开了知伯。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
(2)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赤壁怀古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①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后两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D.该诗为怀古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
14.请从内容、表述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原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论述。荀子在《劝学》中直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述了男子爱屋及乌的情感。
(5)在古代诗词中,描写秋天不同景象的名句比比皆是。请写出完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2022年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王淦昌便是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的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中的一位。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重要决策——发展中国核工业。但此时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失去了几乎所有外界力量的帮助。从此,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始走上了完全①的道路。
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十几顶军用帐篷,这就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燕山山脉长城脚下的一个工程兵靶场。王淦昌等人就在这里②,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的攻关队伍,③地进行着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飞沙走石,有时候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夏天,太阳像火盆,烤得人挥汗如雨。王淦昌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7.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自然界中,海豚的Ⅱ型糖尿病症状最接近人类,但它们比人类厉害,①,只在需要时进入糖尿病状态。当海豚夜间节食时,海豚进入胰岛素抵抗状态,血糖含量升高,有助于向大脑提供足够糖分。此时,海豚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变化与人类糖尿病患者类似。但②,当海豚日间恢复进食后,则“关闭”胰岛素抵抗,③,直至血液变得正常。
胰岛素是帮助身体将糖分转化为能量的一种激素。糖尿病患者或者不能分泌足够胰岛素,或者对胰岛素有抵抗,使体内葡萄糖分解不力,血液中糖分含量过高,容易引起并发症,譬如青光眼、神经损伤、心血管疾病、肾衰竭等。
19.下列句子中的“厉害”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厉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张老师很厉害,学生都怕他。
B.上了九层楼,他的心跳得厉害。
C.小小年纪就能把《离骚》背下来,太厉害了!
D.这几天气温上升得特别快,天实在热得厉害。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学期将尽,春节在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记忆中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傍晚的一挂鞭炮开始的。从小年到除夕,再到大年初一,都伴随着鞭炮声,最后到正月十五,再以一挂鞭炮来告别。整个过年期间,都热闹非凡。
但是现在,恐怕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度过一个春节了。因为前些年,很多地方就开始执行春节“禁放令”了,以前只是城市禁止,后来随着安全和环保理念的深入,很多农村地区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禁令全面实施,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有些人觉得原本就不够浓烈的年味,变得更加稀薄了。
对于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人们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对此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参考解析
1.AB.由原文“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可知,共同体不是事实。C.“本质上至今还只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材料二尾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虽然“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由材料三首段“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故选A。
2.BB.“都是可以的”错误,由材料三首段可知,类似的搬用行为都是“不合理的”。故选B。
3.D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用来比喻治国也犹烹鱼一样,要少翻动、少搅动,是“无为”的治国理念的体现。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故选D。
4.①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分析论证“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②通过古今对比,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6.B“也摧毁了诗圣杜甫为国为民呼号奔走的雄心壮志”表述不当。
7.①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真实细腻,具体可感。
②表述了其对父亲的怀念和深深歉疚之情,也增强了与杜公祠的情感关联。
③父子深情与对诗圣的深切敬仰之情交织,使文章情感更加亲切厚重。
(解析合理,即可酌情赋分)
8.(1)句式灵活,整散结合,节奏优美和谐。如“轻薄的木板,脆薄的茅草,连篱笆都是细薄,柔柔弱弱。”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土地一马平川,无所阻隔,风无法被弹奏,只好一韵到底地低吟浅唱”,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巧妙别致地写出了草堂风轻微平缓的特点。
(3)用词细腻,极具画面感。“它是一个灯暖汤沸的小家”用温暖的灯火和热气腾腾的汤汁,形象具体刻画了家的温馨惬意。
(解析合理,即可酌情赋分)
9.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知伯为人,贪利而凶残,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向我们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国去索要土地。别国不给,他必定向这个国家出兵。“来请地不与”是“必加兵于韩”的原因,因此应该从“不与”后面断开,排除A、C两项;“以兵”是“乡之”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项。故选D。
10.C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及文言词语含义掌握的能力。C.“用法不同”错误。“危不能安”中的“安”是“使……安”;“劳其筋骨”中的“劳”是“使……劳”,两者都是使动用法。故选C。
11.C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C.“让他们知晓了知伯的为人”错误。原文第三段“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可见,韩、魏之君本来就知道知伯的为人,并不是通过张孟谈才知道的。故选C。
12.(1)他们俩就和张孟谈秘密部署好部队,约定了举事的日期,夜里把张孟谈送回晋阳城内。(“阴”,暗中,秘密地;“期日”,约定日期;“夜遣(之)”)
(2)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将”,带领;“犯”,进攻;“禽”,活捉。)
参考译文:
知伯(或智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打算不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利而凶残,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向我们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国去索要土地。别国不给,他必定向这个国家出兵,这样的话韩国就可以免受灾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就派使者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桓子打算不给他。大臣赵葭劝谏魏桓子说:“您不如给他。”魏桓子说:“好吧。”就派人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蔺和皋狼两地,赵襄子没有给他。知伯就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
三国的大军开到晋阳城下,于是和赵国的军队开战。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三国军队散开包围晋阳城,使晋水冲开堤岸,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已整整三年,城内的人在高处搭棚架居住,挂起釜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用完了,士兵疲倦瘦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财物用尽了,士大夫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拿城去投降,你看怎么样?”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襄子说:“行。”
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就必然轮到你们灭亡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那知伯的为人,内心粗暴而又不仁,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他就会知道,知道了必然大祸临头,那可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二位之口,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他们俩就和张孟谈秘密部署好部队,约定了举事的日期,夜里把张孟谈送回晋阳城内。张孟谈向赵襄子汇报了情况,赵襄子对他拜了两拜以致谢。
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或智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赵国土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见知伯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魏二君,约定就在夜里杀了守堤的官吏,放水去淹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13.C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错误,前两联是“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被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前两联以记叙为主。故选C。
14.(1)内容不同: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1爱护水资源分层作业课件
- 个人房屋买卖合同协议标准版下载
- 五年级下语文课件
- 新生儿护理穿衣教学
- 家具买卖合同书
- 穿脱无菌手术衣
- 瓶装液化气运输协议2024
- 二零二四年度采购合同供应商选择标准与要求3篇
- 河南科技大学《法律方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病媒生物防治培训
-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作业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电大财务大数据分析编程作业2
- 叉车工安全技术交底书
- 市场营销职业规划生涯发展报告
- translated-(2024.V1)NCCN临床实践指南:心理痛苦的处理(中文版)
-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课件 第十章 俄罗斯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 《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
- (2024年)《口腔医学美学》课件
- 七年级英语下册读写综合专项训练
- 门诊护患沟通技巧(简)
- 放射性物质的标志与标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