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二轮信息类文本专题复习-客观题突破 课件_第1页
2024届高考二轮信息类文本专题复习-客观题突破 课件_第2页
2024届高考二轮信息类文本专题复习-客观题突破 课件_第3页
2024届高考二轮信息类文本专题复习-客观题突破 课件_第4页
2024届高考二轮信息类文本专题复习-客观题突破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类文本阅读客观题2024高考二轮专题备考信息类阅读思维发展与提升: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表达

高考考情选择题(1-3题)必备素养:概念、观点、结构观点、逻辑关系、论点、论据关键能力:筛选与整合、逻辑与推断、把握文意与分析能力简答题(4-5)题必备素养:论证知识、文体特征、情境理解关键能力:筛选概括、理解分析

选材特点

选文的数量是1~3篇;内容以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主,以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知识为辅;文本多是论述类或科普类。考查能力1.信息定位获取能力,包括定位检索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图表理解能力等。2.信息推理整合与逻辑推断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识别题推理谬误的能力等。3.信息评价运用能力,包括归纳概括能力、迁移运用能力、评价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4.分析文本论证的能力,包括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概括分析论证特点的能读力,梳理分析论证结构、思路的能力。5.关联教材的能力,包括迁移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与教材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必备知识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的文体要素,论证方式和方法,论证结构等;科普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客观题的常见设误方式,逻辑推理的常见谬误等。题干特点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梳理(图解)、概括、理解、分析、评价等根据文本内容,给出一些说法(做出一些推断)最适合/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某一段观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概括某段的观点)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审题关键:选正确项

选不正确项生活常识设误张冠李戴(表述对象)重要关系设误无中生有(原文+无无+原文,原文无)关键词设误(偷换概念、曲解文意)选择题设误形式比较关系关键词设误关注选项里的核心概念、顿号找出关键词快速定位原文进行比对重要关系句内的逻辑关系因果、假设、目的、递进、条件、并列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总分、并列、对比、层进比较优于、更利于、更容易、更有生命力比较的对象、比较的内容、比较的结果洞悉设误手段,精准解答选择题素养点一:信息增删(以偏概全、无中生有)素养点二:整合概括(偷换概念、混淆是非)素养点三:分析关系(强加因果、关系混乱)素养点四:推断印证(文内观点、文外印证)2024年信息类文本阅读九省联考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现代文阅读Ⅰ【总体分析】

试题材料为信息类文本,两则材料一是摘编自韩茂莉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另一是陈胜前的《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在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以及历史乡村社会地理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陈胜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其论文《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主要观点认为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是考古学研究上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地处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河流域北部、滦河下游为其南区域,滦河上游、大小凌河、辽河上游地区为其北区域。我国400毫米降水分界线即位于此,也是北方干旱区与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就地貌来说,这个区域主要由黄土丘陵、黄土阶地和坡地组成,适合早期农业的发展。历史上这个区域是农牧业分界区,农牧业交错带,也是民族交汇融合的地带、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主要战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B.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C.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D.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早作农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解析】定位:在材料一第四段,可以得出三者之间的产生时间为:原始农业---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其他三个选项可以在文中找到依据。【解题思路】A.“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错,这里的“后者”指游牧型畜牧业,原文“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可见选项中“早于”说法错误。

早于:比较关系,定位原文比对即可现代文阅读

Ⅰ选择题试题分析【考查目标】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并推断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导致”错误,文中没有体现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B项,原文为“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而不是“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曲解文意。D项,“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结论于文无据。

【参考答案】C

设误点:关键词设误,注意动词本身蕴含的句间关系如:导致、使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B.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C.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D.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3分)BA.《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匈奴的土地分割是以言语为约束的)B.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距今3000年左右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既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也发现了不少农具。C.400毫米年降雨量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底线,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的东段与明长城走向极为相似。(年降水量的多少就决定着水草线的划分,而明代长城的修建是为了保护农耕文化,防范草原文化对农耕文化的侵袭的。)D.《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只能证明辽上京一带的水草丰美,适宜耕植放牧。)【解题思路】题干关键信息为“游牧业起源”。根据材料一第3段“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B项中考古发现的“大量牛羊骨骼”和“不少农具”可以看出此地亦农亦牧,是农牧交错带,生产类型发生转变,所以正确。A项体现的是匈奴的畜牧业特点,不是游牧业,偷换概念;C项体现了气候与农牧业的关系,无法说明“游牧业起源”;D项意在说明太祖创业之地的有利条件,此地耕种放牧均适宜。现代文阅读I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DA.文化Ⅰ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B.文化Ⅰ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C.文化Ⅱ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D.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读图分析能力。需结合文本具体内容的理解分析。A选项找到文化Ⅰ对应的气温条件,可以推断出气温的曲线在现今气温基准线偏暖一方。B选项文化Ⅰ对应的生计方式,是农耕方式,但是结合原文内容,可以推断出此时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C选项文化Ⅱ对应的生计方式是农牧并重,结合材料二的第四段,可以推断出此时的劳动力开始分化。D选项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在表格和材料中都无从找到依据。因此错误。2023年信息类文本阅读新课标Ⅰ卷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新课标Ⅱ卷①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②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后真相时代》【选文概要】文章写西方媒体在关于拉美地区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试题通过这一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提醒考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应走出情绪判断的误区,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后真相时代》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用好比对法识破“曲解文意”一条件对应两结果,第二结果不能对应。考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进行正确推理判断,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设错规律探索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后真相时代》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用好比对法识破“曲解文意”混淆语气考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进行正确推理判断,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或然:可能、或许必然:一定、务必已然:已经,…了未然:即将,将要设错规律探索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后真相时代》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47字~70字)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论证特点分析理据关系考察理解文中重要观点,分析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谈谈调查研究》《亦谈社会调查》【选文概要】材料一分别论述了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应具备的方法态度,调查对象是人民群众,方法态度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首段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三段分析问题。通过对比,论述了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第四至八段解决问题,指出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需采用的方法: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谈谈调查研究》《亦谈社会调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52~55字)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用好比对法识破“曲解文意”考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进行正确推理判断,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用好比对法识破“曲解文意”【与第1题D项一样,通过偷换概念来曲解文意】考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进行正确推理判断,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谈谈调查研究》《亦谈社会调查》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6字)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论证角度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论证语言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论证结构论证特点考查论证角度,主要观点概括有误,论证语言,论证结构设错规律探索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谈谈调查研究》《亦谈社会调查》2022年信息类文本阅读新课标Ⅰ卷①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②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新课标Ⅱ卷①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②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③杨乃乔《<红楼梦>与TheStoryofthe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2022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试题立意】试题的设题情境是两则材料。材料一强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材料二讨论重建中国本土诗歌传统和传统诗论的现代转化等问题,与材料一紧盛相应。试题引导学生用科学理论指导实段,在生活学习中感知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0102032022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用好比对法识破“曲解文意”考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进行正确推理判断,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用好比对法识破“曲解文意”考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进行正确推理判断,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2022年高考新课标Ⅰ卷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论证特点分析理据关系考察理解文中重要观点,分析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试题立意】试题的设题情境是三则材料。三则材料以《红楼梦》的翻译为例,从翻译思想、翻译技巧等角度讨论中华典籍的翻译问题。试题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深入思考中华文明在当代转化和发展的途径。2022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国典籍“谁来译”》2022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国典籍“谁来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

用好比对法识破“曲解文意”考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把文字信息转化为图表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2022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B.中国翻译界应该増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理解文本含义识破曲解文意考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进行正确推理判断,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红楼梦)与TheStoryofthe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B.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识破曲解文意分析论证特点考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进行正确推理判断,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2021年信息类文本阅读新课标Ⅰ卷①朱光潜《诗论》②钱锺书《读‹拉奥孔›》新课标Ⅱ卷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2021年高考新课标Ⅰ

卷朱光潜《诗论》

钱锺书《读‹拉奥孔›》

【试题立意】试题以两则关于诗画异质说的文艺美学材料作为设题情境,引领学生初步了解文艺美学的一些知识,接受美的浸润,提升鉴赏与审美能力。2021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朱光潜《诗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用好比对法识破曲解文意考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进行正确推理判断,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2021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钱锺书《读‹拉奥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曲解了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不合逻辑考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进行正确推理判断,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2021年高考新课标Ⅰ卷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D)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论证特点

根据论点确定论据辨析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考察理解文中重要观点,分析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2021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试题立意】试题以一则关于规范网络行为、引导青年人树立文明网络行为观的材料作为设题情境,引导学生增强网络文明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网络道德修养,培养担当精神。2021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强加因果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于文无据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曲解文意

认真比对,识破陷阱考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进行正确推理判断,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设错规律探索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了“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