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小练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1页
2022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小练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2页
2022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小练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3页
2022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小练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4页
2022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小练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小练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浙江湖州市高三模拟]位于山西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学者根据其发掘成果,认为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国时代的边缘。以下不能作为学者得出结论的依据是()A.发掘成果与文献史料相印证B.宫殿建筑痕迹及随葬品差异C.出土大量黑陶及精美的玉器D.有青铜器何尊及其铭文印证2.[2021·宁波市高三模拟]考古学表明,大约属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万邦林立部分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步形态。这说明当时中国()A.已经进入阶级社会的繁荣阶段B.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C.处于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时期D.手工制造业十分发达3.[2021·浙江6月]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4.[2021·淄博市高三模拟]有学者说,分封制对于周王室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统治前期极大地巩固了天子的权威;面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实则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该论述反映出()A.西周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B.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C.周王借分封制实施文化专制D.周王室崇尚以文治国5.[2021·烟台市高三模拟]如图是河南巩义出土的“河洛古国(距今5300年前后)”中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北斗九星作为帝王象征,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该遗迹表明()A.早期都城建设趋向完备B.天人合一和早期王权出现C.早期国家已经基本形成D.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6.[2021·菏泽市高三模拟]西周早期目前还没有发现像司母戊鼎那样的巨型铜器,最大的如大盂鼎也只重153.5公斤,但发现铜器的总量却超过了商代晚期。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早期()A.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B.铜器制造技术的停止不前C.青铜生产得到了发展D.铜器铸造为手工业的代表7.[2021·东营市高三模拟]学者许倬云指出,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形成的霸主制度,不仅缩短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雄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蛮夷的区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B.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C.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发展D.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必要性8.[2021·临沂市高三模拟]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兴建引漳灌邺的水利工程,魏国还利用春秋时期修建的“鸿沟”将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秦国李冰更是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同时关中平原的郑国渠也修建成功。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主要原因在于()A.青铜铸造的繁盛B.铁制农具的使用C.农业商业的发展D.统一大业的完成9.[2021·日照市高三模拟]《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规定()A.为了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B.改善了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C.限制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D.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10.[2021·舟山市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孔子主张“保守”,那么先秦诸子不“保守”的就极少。如果说到“消极”,孔孟大儒的消极因素更多。如果说到“专制”,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都符合。这说明()A.思想一统趋势已经出现B.固化价值判断影响历史理解C.诸子百家互相交流借鉴D.专制集权理论成为普遍共识11.[2021·丽水市高三模拟]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仅有两首略具有神话因素。除此以外,看不到众神的足迹和神对人事的判决和预言。即便是在保存下来的商代颂诗里,“天命”能垂顾商人也是商人自己努力的结果。这说明()A.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B.主要反映下层劳动民众生活C.充斥对社会的不满与忧虑D.意在歌颂祖先强化宗法观念12.[2021·青岛市高三模拟]战国时期,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13.[2021·沈阳市高三模拟]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4.[2021·青岛市高三模拟]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画像石。据此图可推知,当时()A.“与民休息”的政策成果显著B.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C.农业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步D.个体农民承担繁重的赋役15.[2021·海口市高三模拟]汉赋,尤其是武帝时期的大赋,大多描写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富、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街衢的繁荣以及赞颂武帝的文治武功。这表明()A.儒家思想影响文学取向B.汉代文学形式辞藻华丽C.汉赋均以歌功颂德为主D.社会环境影响文学创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12分,共40分)16.[2021·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摘编自翟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17.[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商鞅方升是战国时期秦国铜制量器,出土于晚清时期。其外壁刻:“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秦国最高官职)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即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定为一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方升底部加刻诏书:“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为商鞅方升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表述成文。)专题小练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D何尊是西周的青铜器,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D不能作为学者得出结论的依据,符合题意,故选D;A、B、C都可作为学者得出结论的依据,不符合题意,排除。2.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帝后期属于中国部落联盟时期,这一时期的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步形态,说明当时中国处于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时期,故C项正确;夏朝是第一个阶级社会,“已经进入阶级社会的繁荣阶段”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奴隶制国家形成于夏朝,故B项错误;材料与手工制造业无关,故D项错误。3.A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周王又称“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A正确;西周嫡长子孙为天下大宗,故B错误;“天下为公”指的是禅让制,故C错误;“郡”“国”并行是在汉初,故D错误。4.B从材料中的“面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实则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来看,分封制使得周边地区受到西周文化的巨大影响,说明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故答案为B项;西周时期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A项;西周时期没有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是西周治国特点,排除D项。5.C根据“北斗九星作为帝王象征,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礼制以及国家政权,说明早期国家已经基本形成,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城市建设完备,排除A;“天人合一”不能体现,排除B;从材料的内容不能看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排除D。6.C西周青铜器的形制相对较小,但是铜器的总量却超过了商代,这说明周代的青铜业有所发展,C正确;题干涉及的是青铜器的重量而非形制精美,排除A;铜器形制变小不等于技术的停滞不前,排除B;题干未提及铜器铸造的地位,排除D。7.C根据“缩短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可知,诸侯之间的争霸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战国时代七雄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蛮夷的区别,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的认同观念发展,故选C;“开始形成”无法体现,排除A;“普遍接受”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D项说法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D。8.B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为兴修水利提供了条件,故B正确;青铜铸造的繁盛是在商周时期,故A排除;水利工程的兴建推动了农业商业的发展,C项因果倒置,排除;统一大业的完成是在秦国,时间不符,故D排除。9.C材料信息“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按军功受爵的规定,这一规定限制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故C正确;该规定不是为了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故A错误;材料和改善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无关,故B错误;该规定不可能得到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故D错误。10.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体现保守性,但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首创私学,促进教育发展,具有开放性,因此,对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时代和阶级背景,认为孔子“保守”“消极”“专制”都是固化价值判断,这不利于得出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思想一统的趋势、诸子百家互相交流,排除A、C;“普遍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11.A“在《诗经》中仅有两首略具有神话因素的作品”“商代颂诗里,‘天命’能垂顾商人也是商人自己努力的结果”。这说明《诗经》注重人事,反映了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下层劳动民众生活,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充斥对社会的不满与忧虑,故C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歌颂祖先强化宗法观念,故D错误。12.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家并不是不重视道德的作用,其对德治也有关注,甚至用德治来进行辅助,“刑主德辅”,这说明德治与法治有调和性,C项正确;儒家与法家都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并没有融合,排除A;秦朝时,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德治与法治的兼顾,而不是二者的密不可分,排除D。13.B实行郡国并行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统治、稳定统治,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选B正确;郡国并行制是管理地方的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A排除;郡县与王国之间不是相互牵制的关系,C排除;材料主要侧重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D排除。14.B据图片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豪强地主田庄规模宏大,经济上自给自足,筑有坞堡壁垒,庄主不向国家缴纳租赋,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B正确;“与民休息”政策是西汉初期实行的政策,与东汉无关,A错误;图片反映的是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没有体现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的赋役负担,故C、D与材料无关。15.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期,疆土辽阔,经济富饶,国力强大,汉赋“大多描写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富、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街衢的繁荣以及赞颂武帝的文治武功”表明社会环境影响文学创作,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A;汉赋具有辞藻华丽的特征,但不是汉代所有的文学形式都有这一特征,排除B;C与史实不符,排除。16.答案:(1)共同之处: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3)要素: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准确的记载;丰富的史实;有作者的认知。解析:(1)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根据“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和“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等信息,可以看出历史学家的使命感;根据“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和“常常表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等信息可以看出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根据“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和“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等信息,可以看出创新精神和开阔的视野;根据“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和“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等信息,可以看出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2)《历史》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包括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根据“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可知,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根据“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等信息可以看出,包括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雅典的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史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