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源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中孔子的正义观主要是通过“道”“义”“礼”等词表现出来的。与柏拉图相似,孔子在讨论“道”“义”“礼”等有关正义的问题时,也既包括君子个人道德方面的正义,又涵盖诸侯国政权合法性方面的正义。他认为,当君子都以“义”作为做人行事的原则,处处不违背“礼”时,有“道”的社会才能够建成。这与柏拉图从个人正义能够推广到城邦正义的观点是一致的。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人是有等级的,而有道者和无道者、君子和小人、士和鄙夫等是最简单最明显的等级划分。阶级之间并非不能流动,而是“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之人那里可以匡正自己。“义”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根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然后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礼”,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如果做到了“义”,那么就遵从了人之本体的正当性,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了,正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同时,君子要注意去遵从“道”的要求,以“道”作为修身立世的信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到了国家层面,孔子将国家区分为有道之邦和无道之邦。而“邦有道”和“邦无道”的划分依据就是“邦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邦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也就是,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由天子来定夺,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由诸侯来定夺。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孔子对于政权正义性和合法性的思考尤其体现在他对圣人德政的肯定与赞扬中。而这种“有道”需要通过因袭三代“礼”之精华来达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有道的统治者“为政以德”,不仅以德得天下,更是以德治天下。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盛赞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盛赞舜、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可以看出,统治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德性也是孔子判断国家是否符合正义的重要指标。(摘编自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材料二: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均、和、安”的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认为,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论语·季氏》原文可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倾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意为“财富贫乏”,“均”意为“各得其分”,“寡”意为“人口稀少”,“和”意为“社会和谐”,“倾”意为“政权倾覆”,“安”意为“民安邦宁”。孔子认为相比担心财富贫乏、人口稀少、政权倾覆,更应担心财富分配的不均衡、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安定。无论《论语·季氏》是否具有错漏补缀存疑的问题,结合孔子对冉求说教的背景,其体现出的正是孔子深谙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之“和”。但孔子认为此时所达到的“和”之深度仍然不够,进而提出“寡”的问题,即人口数量的问题。但孔子并不担心人口多寡而威胁到“和”,相比人口数量,他更担心人口质量,确切地说,是人的内在道德问题。所以,“和”的要求不能只停留于等级分配正义的经济社会之“和”,要从经济社会之“和”上升到道德社会之“和”,即进一步深化到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在这个意义上,“和”之高度在于“中庸”,“和”之根基在于“仁性”,以“仁”界定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以“仁”肯定固有人性的平等性。但是,孔子认为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民还未达到“安”的程度,想要达到真正的“安”还需要从内生道德需求之“安”落实到外在物质需求之“安”,所以,必须坚持“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鼓励人民自由生产,保障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民富则国富,国富则民安,本固则邦宁。可见,从孔子“均、和、安”的思想中提炼出“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崇仁尚中”的内生道德正义和“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均内含公平正义的思想意蕴,均是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孔子“均、和、安”的思想可作进一步解读:以“均”为基,“和”为贵,“安”为重,将经济、道德、政治统一起来,形成从“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层面,到“崇仁尚中”的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再到“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层面的理论逻辑,建构出一套有机联系的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体系。(摘编自杨洁《论孔子“均、和、安”的公平正义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与柏拉图的相似点在于,他们谈论的正义既包括君子个人道德方面,又涵盖诸侯国政权合法性方面。B.孔子认为在个人伦理方面,“义”是立身处世的根基,“礼”是行为的规范,“道”是修身立世的信仰。C.作者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有机联系,将《论语·季氏》原文重新组合,把“均”放在了首位。D.孔子在“和”的基础上提出人口数量问题,并认为人口多寡不会威胁到“和”,但人口质量会威胁到“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邦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知,孔子认为如果诸侯带兵出去打仗,是不符合正义的,因为这种行为打破了秩序。B.统治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德性是孔子判断国家是否符合正义的重要指标,因此获得孔子赞扬的统治者很可能在德政方面比较突出。C.“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但“各得其分”不意味着照顾懒惰,否则也是不公。D.作者认为孔子观点中“均”为基、“和”为贵、“安”为重,说明如果没有了“均”这个基础,“和”与“安”都无从谈起。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B.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C.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D.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4.请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将概念填入相应的方框内,完成梳理概念关系的图表。5.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答案】1.D2.A3.D4.①财富分配“各得其分”②经济社会之“和”③安④外在物质需求之“安”5.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从个人伦理、国家层面两个方面论证孔子关于“道”“义”“礼”的正义观。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手法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的比较与启示。材料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式结构,论述了孔子“均、和、安”的公平正义思想。运用引用论证的手法谈“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D.“并认为人口多寡不会威胁到‘和’”错误,原文“但孔子并不担心人口多寡而威胁到‘和’”可知人口多寡会威胁到和,但是孔子不担心人口多寡,更担心人口质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孔子认为如果诸侯带兵出去打仗,是不符合正义的”错误,由原文“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由诸侯来定夺”可知,不符合正义的不是带兵打仗,而是作战的决策权。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观点:君子遵循“道”“义”“礼”的伦理要求。A.“见利思义”符合君子对“义”的要求B.“道不同”符合君子对“道”的要求。C.“修己”是君子对“礼”的要求。D.“远虑”与“道”“义”“礼”无关,是谋划方面的要求。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图表的能力。①由原文“‘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之‘和’”及图表结构上的特点——先引入观点字,再解释特点,推知此处是带引号的特点诠释,所以填“财富分配‘各得其分’”。②由图表“上升到社会之‘和’”及原文“从经济社会之‘和’上升到道德社会之‘和’,即进一步深化到内生道德正义层面”,所以填“经济社会之‘和’”。③由“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均、和、安’的思想”以及图表礼前两个层面“均、和”以及出现,所以填“安”。④由图表中“内生道德需求之‘安’落实到”及原文“想要达到真正的‘安’还需要从内生道德需求之‘安’落实到外在物质需求之‘安’”,所以填“外在物质需求之‘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手法的能力。材料一先开门见山提出“孔子的正义观主要是通过‘道’‘义’‘礼’等词表现出来”的观点,并与柏拉图的正义观进行比较,接着从“个人伦理方面”“到了国家层面”,大量引用《论语》中的句子,分析君子和小人等阶级间的“个人的正义”与“有道之邦和无道之邦”的评价中“对于政权正义性和合法性的思考”“对圣人德政的肯定与赞扬”。材料二先提出“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均、和、安’的思想”的分析对象,再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去分析孔子的观点,大量引用《论语》中的句子,提炼出“‘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崇仁尚中’的内生道德正义和‘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中“均内含公平正义的思想意蕴,均是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得出推论应“建构出一套有机联系的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体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福贵(节选)赵树理有一年秋后,老万的亲家说福贵偷了他村里人的胡萝卜,罚了二十块钱,扣在他村村公所。银花去求老万说情。老万觉着福贵的四亩地虽交给了自己,究竟还没有倒成死契,况且还有两座房,这闲事还可以管管,便对银花说:“你回去吧!家倒累家,户倒累户,逢上这些子弟,有什么办法?”人放回来了,四亩地和三间堂房,死契写给了老万。老万和本家一商量,要教训这个败家子。晚上王家户下来了二十多个人,把福贵绑在门外的槐树上,水蘸麻绳打了福贵满身红龙。福贵像杀猪一样干叫喊,挨了这顿打,养了一月伤,把银花半年来省下的二斗多米也吃完了。伤养好了,银花说:“以后不要到外面跑吧!”他说:“不跑吃什么!”这年冬天他又出去了。不上一个月工夫,回来衣裳也换了,又给银花送回五块钱来。银花问他怎样弄来的,他说:“这你不用问!”银花把这几块钱,买了些米,又给孩子换换季。村里的人断定福贵一定是做了大案。丢了银钱的,失了牲口的,都猜疑是他。来年正月,城里一位大士绅出殡,给王老万发了一张讣闻。老万去城里吊丧,听吹鼓手们唱侍宴戏,声音好像福贵。酒席快完,两个吹鼓手来谢宾,老万看见有一个是福贵,福贵也看见席上有老万,赶紧把脸扭过一边。丧事完了,老万和福贵各自回家。福贵除分了几块钱,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坏事,老万觉着这福贵却非除去不可。这天晚上,老万召集起王家户下有点面子的人来道:“福贵这东西真是活够了!竟敢在城里当起吹鼓手来!咱王家户下的人哪还有脸见人呀?一坟一祖的,这堆狗屎涂到咱姓王的头上,谁也洗不清!”这地方人,最讲究门第清,叫吹鼓手是“忘八”“龟孙子”,因此一听这句话,都起了火,有的喊“打死”,有的喊“活埋”。东屋婶不知道怎么打听着了,悄悄告诉了银花,福贵连夜偷跑了。自那次走后,七八年没音信,银花只守着两个孩子过。大孩子十五了,给邻家放牛,别的孩子们常骂他是小忘八羔子。福贵走后不到一年,日本人就把这地方占了。有人劝银花说:“不如再找个主吧!”银花不肯,说:“你们不摸内情,俺那个汉不是坏人!”区干部打听清楚福贵的来历,便同村农会主席和他去谈话。农会主席说:“老万的账已经算过了,凡是霸占人家的东西都给人家退了,你也是个受剥削的。我们村干部昨天跟区上的同志商量了一下,打算把咱村里庙产给你拨几亩叫你种,你看好不好?”福贵跳起来道:“那些都是小事!我不要求别的。要求跟我老万家长对着大众表诉表诉,出出这一肚子忘八气!”区干部和农会主席都答应了。晚上,借冬学的时间,农会主席报告了开会的意义,有些古脑筋的人们很不高兴,不愿意跟忘八在一个会上开会。福贵不管这些人愿意不愿意,就发起言来:“众位老爷们,今天晚上我要跟我老万家长领领教,请大家从旁听一听。不用怕!解放区早就没有忘八制度了。老万爷!咱爷们这账很清楚:我给你的,是三间房、四亩地,还给你住过五年长工。不过我不跟你算这个!我是想叫你说说我究竟是好人呀是坏人?”老万闷了一会,看看大家,又看看福贵道:“这都是气话,你跟我有什么过不去可以直说!我从前剥削过人家的都包赔过了,只剩你这一户了,还不能清理清理?你不要看我没地了,大家还给我留着个铺子啦!”福贵道:“老家长!我不是说气话!我不要你包赔我什么,只要你说,我是什么人!你不说我自己说:我从小不能算坏孩子!一直长到二十八岁,没有干过一点胡事!”许多老人都说:“对!实话!”福贵接着说:“后来坏了!赌博、当忘八……什么丢人事我都干!我知道我的错。可是照你当日说的那种好人我实在不能当!照你给我作的计划,每年给你住上半个长工,再种上我的四亩地,到年头算账,把我的工钱和地里打的粮食都给你顶了利,叫我的老婆孩子饿肚。一年又一年,到死为止。你想想我为什么要当这样好人啦?我赌博因为饿肚,我做贼也是因为饿肚,我当忘八还是因为饿肚!我饿肚是为什么啦?因为我娘使了你一口棺材,十来块钱杂货,怕还不了你,给你住了五年长工,没有抵得了这笔账,结果把四亩地缴给你,我才饿起肚来!我从二十九岁坏起,坏了六年,挨的打、受的气、流的泪、饿的肚,谁数得清呀?直到今年,大家还说我是坏人,躲着我走,叫我的孩子是‘小忘八羔子’,这都是你老人家的恩典呀!后来抗日政府改造流氓、懒汉、小偷,把我组织到难民组里到山里去开地。从这时起,我又有地种了、有房住了、有饭吃了,只是不敢回来看我那受苦受难的老婆和孩子!这七八年来,虽然也没有攒下什么家当,也买了一头牛,攒下一窑谷,一大窑子山药蛋。我这次回来,原是来搬我的孩子老婆,本没有心事来和你算账,可是回来以后,看见大家总是不敢跟我说句话。我想就这样不明不白走了,我这个坏蛋名字,还不知道要传流到几时,因此我想请你老人家向大家解释解释,看我究竟算一种什么人!看这个坏蛋责任应该谁负?”一九四六年八月三十一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万之所以答应银花去为福贵说情,表面说得冠冕堂皇,其实是为了把福贵的四亩地和三间堂房都彻底变成自己的财产。B.老万去城里吊丧,发现福贵在做吹鼓手,便觉着福贵非除去不可,是因为他觉得福贵使王家户下的人丢脸,使王家门第不清。C.“叫吹鼓手是‘忘八’‘龟孙子’”“有的喊‘打死’,有的喊‘活埋’”“不愿意跟忘八在一个会上开会”等,反映了当地人的嫉恶如仇。D.福贵的遭遇和申诉,说明他走向堕落、背上坏名声是地主阶级和旧社会所迫,后来共产党的挽救帮助使他由“鬼”变成“人”。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如“给银花送回五块钱来”表现出福贵的责任感;福贵看见老万后“赶紧把脸扭过一边”,说明他不想让老万认出自己。B.福贵对老万的称呼有“老万家长、老万爷、老家长、你老人家”等,可见福贵在对老万非常愤怒的情况下还保持着理智,对老万还心怀尊重。C.“挨的打、受的气、流的泪、饿的肚,谁数得清呀?”运用排比和反问,突出了福贵当时情绪激动的心境和复杂的心绪,引发读者的共鸣。D.文章用众人对福贵鄙弃与银花对福贵的信任对比,用福贵在旧社会的堕落与后来的积极向上对比,引发读者对人物形象及文章主题的思考。8.文中抗日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善底层农民的处境?请加以概括。9.本文与《小二黑结婚》类似,都在大众化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6.B7.B8.①帮农民要回地主霸占的东西;②改造贫民的旧思想,组织难民到山里去开地;③组织冬学。9.①语言平实,不滥用修辞。本文和《小二黑结婚》,从全文分析,语言明快朴实。②文章开门见山,侧重于概括性的言行描写。本文开头:“有一年秋后,老万的亲家说福贵偷了他村里人的胡萝卜,罚了二十块钱,扣在他村村公所。银花去求老万说情。”《小二黑结婚》开头:“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③故事情节紧凑,矛盾相对突出。本文写的是以老万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和以福贵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矛盾,最后福贵的权益得到维护。《小二黑结婚》中设置的主要矛盾是一对新人与一对旧人的冲突,二诸葛和三仙姑最后都得到转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B.“是因为他觉得福贵使王家户下的人丢脸,使王家门第不清”错误,老万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福贵是底层农民,二者的阶级立场不同,老万觉着福贵非除去不可,老万只不过是以“福贵使王家户下的人丢脸,使王家门第不清”为借口。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还保持着理智,对老万还心怀尊重”错误,这是福贵对老万极度愤恨的表现。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农会主席说:‘老万的账已经算过了,凡是霸占人家的东西都给人家退了,你也是个受剥削的。我们村干部昨天跟区上的同志商量了一下,打算把咱村里庙产给你拨几亩叫你种,你看好不好?’”可概括出,帮底层农民要回被地主霸占的东西;②根据“后来抗日政府改造流氓、懒汉、小偷,把我组织到难民组里到山里去开地。从这时起,我又有地种了、有房住了、有饭吃了”可概括出,改造贫民的旧思想,组织开荒,分给贫民土地;③根据“晚上,借冬学的时间,农会主席报告了开会的意义”可概括出,组织底层农民冬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文本分析“大众化”的表现。①语言平实,叙事简洁,没有华丽的修辞。如本文“银花去求老万说情。老万觉着福贵的四亩地虽交给了自己,究竟还没有倒成死契,况且还有两座房,这闲事还可以管管”,语言朴实,符合人物特点。《小二黑结婚》中多用俚语方言,充满地域色彩。②文章开门见山,不沉迷于环境描写,而更侧重于概括性的言行描写。详细的环境描写并不是不好,而是在那个年代,老百姓根本没心思看长篇大论式的环境描写,否则他们会觉得不知所云。如本文开头:“有一年秋后,老万的亲家说福贵偷了他村里人的胡萝卜,罚了二十块钱,扣在他村村公所。银花去求老万说情。”这样简单的介绍之后,下文自然引出老万和福贵的联系。《小二黑结婚》开头:“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一句话,两个反对婚姻自由的主要人物都粉墨登场了,这样的描述,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就觉得文章更容易理解。③故事情节紧凑,矛盾相对突出,处理问题也简捷果断。紧凑的情节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突出的矛盾能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作出是非公断,简捷果断地处理问题可以迎合大众的审美观。本文写于一九四六年,反映的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老万是地主乡绅,福贵是贫民,贫民福贵由被压迫到站起来,权益得到维护。《小二黑结婚》中对金旺弟兄的描述,对金旺弟兄结局的处理,对二诸葛三仙姑思想的变化等,都是用很干脆而简短的语言带过。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桴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节选自《国语·齐语》)材料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节选自《管子·牧民第一》)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施伯A鲁君之B谋臣C也D夫知吾E将用F之G必不用予我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冻馁,受冻挨饿,与《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中的“冻馁”含义相同。B.柄,文中喻指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与成语“授人以柄”中的“柄”含义相同。C.不令,指不听从命令;“不令之臣”指不听从命令的臣子,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管仲。D.恶,厌恶,与《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的“恶”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以自己是庸臣为由拒绝了齐桓公的任命,并向他举荐了管仲。B.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兴国安邦、取信于民等方面都不如管仲,这表现出了鲍叔牙是一个品德高尚、知人善荐的人。C.齐桓公因和管仲之前互相敌对,担心管仲不会来齐国,鲍叔牙解释管仲是心怀宽宥之人,他会返回齐国效忠齐桓公。D.施伯劝告鲁庄公杀掉管仲,如果让管仲返回齐国,将会成为鲁国长久的祸患,但鲁庄公最终还是把管仲交给了齐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2)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14.鲍叔牙认为管仲能做到“宽惠柔民”,那么管仲是从哪些方面做到“宽惠柔民”?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10.ADG11.B12.C13.(1)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2)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14.①顺应民心,施行宽松的政策。②关心百姓疾苦,让他们能够休养生息。③减轻刑法,施行仁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句意: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施伯”和“鲁君之谋臣也”是判断句的主谓两部分,故在“伯”和“也”后断开,即在A和D处断开。“之”作“将用”的宾语,故在“之”后,即G处断开。故选A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分析和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不用怕受冻挨饿了。B.错误。权柄、权术。/剑柄,喻指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句意:治国不失权柄。/把剑柄交给别人,比喻将权力交给别人或让人抓住缺点、失误,使自己被动。C.正确。D.正确。厌恶。/怎么。句意是:人民厌恶忧劳。/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C.“鲍叔牙解释管仲是心怀宽宥之人”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鲍叔牙的意思是管仲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如果桓公能够宽宥他,管仲一定会忠诚于桓公。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1)“中钩”,射中衣带钩;“是以”,因此;“滨”通“濒”,濒临、接近。(2)“繁”,多;“意”,内心;“不行”,古今异义,句中指“不能推行”;“危”,危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涉及的重要问题的归纳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管仲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宽惠柔民”。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提炼出:要使国家治理兴盛,就要施行宽松的政策,顺从民心。从“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等语句,可提炼出:要关心百姓疾苦,让他们休养生息。从“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等句可提炼出:要减轻刑罚,不要滥用,要施行仁政。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从莒地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您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百姓,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戴盔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请让他活下来。”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材料二: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厌恶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牺牲了。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怕,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蜀国弦①李贺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惊石坠猿哀,行云愁半岭。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谁家红泪②客,不忍过瞿塘③。【注】①蜀国弦:蜀国乐曲。②红泪:美女的眼泪。③瞿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蜀地的乐曲不易描写,本诗前六句通过各种形象来表现乐曲中思想情绪的变化。B.乐曲是一种听觉艺术,但“香、凉、光”等词语却调动了听者的嗅觉、触觉、视觉。C.“行云愁半岭”与“芙蓉泣露香兰笑”中,“愁”“泣”“笑”运用拟人手法,化抽象为形象。D.《蜀国弦》与《李凭箜引》两首诗都在诗中点明了演奏者、乐器的种类及其形制。16.“谁家红泪客”与“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都出现在描写音乐的诗中,这两句诗的作用有何异同?【答案】15.D16.相同点:这两句诗都在描写音乐的诗中出现,都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理解。不同点:“谁家红泪客”强调的是音乐所引发的情感共鸣,通过“红泪”这一形象的描绘,表现出音乐的感染力和听者内心的激动。而“江州司马青衫湿”则强调的是音乐所引发的情感共鸣和听者内心的痛苦,通过“青衫湿”这一形象的描绘,表现出音乐的感染力和听者内心的悲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两首诗都在诗中点明了演奏者”错误。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蜀国弦》中并没有出现演奏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音乐描写手法及作用的能力。相同点:“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弦声忽然又显得如泣如诉,好象传说中与家乡亲人离别的女子,泪落如雨,凝而为血,不愿越过蜀国的门户瞿塘峡。白诗意思是:(听着琵琶曲)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这两句诗都在描写音乐的诗中出现,都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理解。不同点:“谁家红泪客”着眼于音乐本身,认为其凄清、幽冷,有“泪”之效果,强调的是音乐所引发的情感共鸣,通过“红泪”这一形象的描绘,表现的是作者对音乐的理解,认为音乐极富感染力,从而抒发听者内心的激动;而“江州司马青衫湿”着眼于听者本人,强调的是音乐所引发的听者的情感。一是与弹者的情感共鸣,二是听者内心的痛苦,通过“青衫湿”这一形象的描绘,表现出音乐的感染力和听者内心的悲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某中学的校训中有“明德”“弘毅”四字,前者语出《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后者出自《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边塞黄昏时衰草连天、孤城落日的景象,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3)小刚在翻阅《唐诗精华》时发现“天涯”意象频频出现,它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和艺术性,例如“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大漠穷秋塞草腓

④.孤城落日斗兵稀⑤.同是天涯沦落人⑥.相逢何必曾相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字词:塞、腓、稀、沦落、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祖先们打从学会用火的那天起,对食物的加工和营养的摄取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最初的“烤”,A,便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至于杀灭食物中的细菌,改善食物的风味,对于祖先们来说,可以说是无心插柳的收获。因此,对于最初的烤食而言,高油、高盐的问题应该并不存在。①而今年随着“淄博烧烤”再次爆火起来的烧烤,②和古代的“烤”已经分道扬镳了。③现代的烧烤主打一个享受美味,④虽然食材也以肉食为主,⑤但总体而言比古代丰富太多。现代烧烤不仅在提前腌制、烤制过程中大量使用烹饪油和调味料,如盐、糖等,还特别注重高温的反复炙烤。⑥在烧烤的高温下,⑦糖分和蛋白质的同时存在,⑧特别容易发生美拉德反应,⑨使烤制的成品带上很漂亮的红棕色,⑩以及扑鼻的香味儿。最终烧烤的成品,口感既油润又筋道,肉质外酥内嫩,色、香、味都无比诱人。有时我会打趣地想,古人奉为美味的烤制食物,在现代人的烧烤模式衡量之下,B。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就是为了将食物加工至熟。B.大概是最失败的烧烤店作品之一。19.②句,“分道扬镳”改为“大相径庭”。④句,“虽然食材”改为“食材虽然”。⑦句,删去“的”。【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原文“最初的‘烤’”和后文“便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可知,此处是说将食物加工烘熟。故可填“就是为了将食物加工至熟”。第二空,结合原文“现代的烧烤主打一个享受美味,虽然食材也以肉食为主,总体而言比古代丰富太多”“古人奉为美味的烤制食物,在现代人的烧烤模式衡量之下……”可知,此处是说古人的烤制食物在现代烧烤的模式下可能不成功。故可填“大概是最失败的烧烤店作品之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用词不当,“和古代的‘烤’已经分道扬镳了”中的“分道扬镳”,是指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此处是说古代的“烤”和现在的烧烤大不相同,应改为“大相径庭”。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④句,语序不当,结合“虽然食材也以肉食为主,但总体而言比古代丰富太多”的前后句可知,前句主语是食材,后句主语也是食材,前后主语一样,“食材”应放在“虽然”前面,“虽然食材”改为“食材虽然”。⑦句,结构混乱,结合第⑧句“特别容易发生美拉德反应”可知,后一句应该是“糖分和蛋白质同时存在”这种情况作主语,意思是糖分和蛋白质同时存在,特别容易发生美拉德反应。因此删去“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卖菜的青年,曾经帮夭夭家哥哥弄船下过常德府,想和夭夭谈谈话,因此问夭夭:“夭夭,你家三黑子多久回来?”夭夭说:“一两天就要拢岸了。今天喜鹊叫,天气好,我猜他船一定歇铜湾溪。”“你三哥能干,一年总是上上下下,忙个不停。你爹福气好。”“什么好福气?雨水太阳到头上,村子里大家不是一样?”“你爹儿女满堂,又好又得力,和别人家不一样。”夭夭明白面前这个人话中不仅仅是称羡爹爹,还着实在恭维她。可是话不会说,所以说得那么素朴老实。夭夭因此微微笑着,看那年青人搬菜,好像在表示:我明白你的意思,再说说看。然而那汉子却似乎秘密已给夭夭看穿,有点害羞,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只顾做事去了。菜蔬装够后,夭夭上了船,坐得端端正正,让那人渡她过河。船抵岸边时,夭夭说:“大哥,真难为你!”从背笼里取出十个大橘子放置在船头上,“大哥,吃橘子打口干吧。你到镇上去碰见我爹,就请告他一声,我在枫木坳上看船。”说完时,用手和膝部把船头用力一送,推离了岸边,自己便健步如猿,直向枫木坳祠堂走去。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谈谈、仅仅、微微”,说说它们和“谈、仅、微”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画横线部分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如……”,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如盐、糖等,还特别注重高温的反复炙烤。(2)自己便健步如猿,直向枫木坳祠堂走去。【答案】20.三个重叠词语“谈谈,仅仅,微微”与“谈,仅,微”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谈谈”更强调这种交流的轻松;“仅仅”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有限性,给人一种更为强调、更为突出的感觉,“微微”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轻微或细小的程度,给人一种更为细腻、更为微妙的感觉。21.画横线部分的冒号表示提示下文,提示了说话的内容,使得说话的内容更加突出,有助于更好地传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