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概念与术语1、河流连续体(rivercontinuumconcept):1980年,Vannote等以水生昆虫为基础对河流生物群落结构和上下游逆变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即河流连续统概念。他们根据外源性物质进入河流后的变化,即上游为粗有机质颗粒(CPOM,>1mm),至下游降解为细小或超微颗粒(FROM,50um-1mm;UPOM,0.5-50um)这一事实,认为群落中的优势类群因利用相应颗粒亦自上而下依次为利用CPOM的撒食者,利用着生生物的刮食者和利用FROM-UPOM的收集者,收集者又可分利用悬浮颗粒的过滤收集者和利用沉积颗粒的直接收集者。2、洪水(河流)脉动概念FPC:洪水脉冲理论是继河流连续统理论之后的第4个河流生态理论,主要阐述洪水脉冲驱动下,河流与其洪泛区之间的横向水力联系对河流洪泛区系统进程的重要性,强调洪水脉冲的重要性及河流洪泛区系统的整体性.本文论述洪水脉冲理论的概念模型、主要观点及其在河流洪泛区系统的应用进展.洪水脉冲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在洪水塑造河流洪泛区系统地貌进程方面,侧重于河流形态的"主导径流"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上,以对氮的研究为主,提出洪水脉冲是河流洪泛区新陈代谢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力;在生物进程上,集中在对大型植物和以水鸟和鱼类为代表的动物研究上.文中提出要提高河滨生物量,并重建全局的生物多样性,应提倡人为的洪水脉冲.对于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水鸟的保护核心是洪水发生频率和淹没范围对水鸟繁殖及避难的作用,以及水在湿地景观中的分配,这一点对于中国松嫩平原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水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洪水脉冲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热带亚马逊河的观察实验,随着其在其它类型区域的推广应用,除洪水脉冲以外的其它因素的作用突现出来,人类干扰洪水脉冲的生态效应亦愈来愈显现.因此,有必要加强洪水脉冲与其它环境因子的耦合作用,及这种作用在人类干扰活动下,导致的河流洪泛区系统进程变化的研究,提出更具有普适性的洪水脉冲理论.3、r-K连续谱r-Kcontinuum:r选择和k选择是进化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K选择者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周围(环境容纳量),其特点是出生力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低,一般具有较弱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稳定的栖息生境。r选择者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维护在S型曲线的上升段。其特点是出生力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高,一般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多变的栖息生境。从极端的r选择到极端的K选择之间有一个连续的谱系,称为r-K连续谱r-Kcontinuum。4、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其作用是衡量群落规模和重要性的基础,也是比较不同群落的重要参数,不同的环境中物种多样性差异很大(环境多样性,物种的适应性)。5、群落演替:生物群落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不断由新的物种组合取代旧的物种组合,使群落的类型不断更新,这种按一定顺序出现新旧交替的现象称群落演替,或称生态演替。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叫做演替。例如,在某一林区,一片土地上的树木被砍伐后辟为农田,种植作物;以后这块农田被废弃,在无外来因素干扰下,就发育出一系列植物群落,并且依次替代。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杂草群落;然后是多年生杂类草与禾草组成的群落;再后是灌木群落和乔木的出现,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现象基本结束。在这里,原来的森林群落被农业植物群落所代替,就其发生原因而论是一种人为演替。此后,在撩荒地上一系列天然植物群落相继出现,主要是由于植物之间和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自然演替过程。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progressivesuccession)。反之,如果是由顶极群落向着先锋群落演变,则称之为逆行演替(retrogressivesuccession)。群落演替中物种取代机制物种取代亦称物种替代
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的活动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面促进了后来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可预测和具方向性。多出现在环境条件严酷的原生演替中
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者难以入侵和发育,因而物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各种可能都有,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一种先到。演替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的生活史对策,因而难以预测。在该模型中没有一个物种可以被认为是竞争的优胜者,而是决定于先到该地,所以演替往往是从短命种到长命种,而不是由规律、可预测的物种替代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意义上,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自然界乃至宇宙最基本的法则。而人人平等则是社会发展到现在的一个相对的概念。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地壳运动,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1,初生演替(primarysuccession)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secondarysuccession)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6、功能摄食类群Functionalfeedinggroups:是根据摄食对象和方法的差异对水生动物进行的一项生态分类,它包括撕食者、收集者、刮食者和捕食者。这个概念是由Cummins(1973,1974)在研究水生昆虫时首先提出的。功能摄食类群:(一)定义:根据摄食对象和方法的差异对水生动物进
行的一项生态分类.
(二)分类
撕食者如蟹类;
收集者
刮食者如鲍鱼,笠贝,螺类和仙女虫类等;
捕食者如头足纲的鹦鹉螺,环节动物中的沙蚕等.
过滤收集者,如双壳类的扇贝,贻贝
直接收集者,如双胃线虫7、周丛生物(Anfwuchsandperiphyton):Young认为周丛生物是指生长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表面上的有机体集合群,由于悬浮颗粒也沉淀在基质上,故这些有机体往往被一层粘滑的,甚至毛茸的泥砂所覆盖。Sladeckova认为周丛生物是指包括在基质上生长的所有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甲壳动物、线虫、寡毛类、软体动物、昆虫幼虫、鱼卵和幼鱼等。Wetzel认为周丛生物只指生长在基质上的微型植物-藻类。周丛生物(Aufwuchs和Periphyton)是指生活在基质上的有机体.周丛生物群落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从水体生产力角度来看,它们是经济动物如鱼,虾,螺,蚌等的饵料;在整个水体的初级生产量中,周丛藻类的产量有时可占相当大的比例,甚至可超过浮游植物的初级产量;另外,周丛生物与环保工作,工业和国防建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周丛生物定义和划分
生长在浸没于水中各种基质表面上的有机体集合群.
真周丛生物:以根足,柄等固着于基质上
伪周丛生物:真周丛生物上游动,爬行或次生性着生的有机体
根据基质不同,分为附植、附动、附木、附石周丛生物或称附生水生生物,生长于淹没水中的各种基底(沉水植物、木桩、石头等)表面。有细菌、原生动物、藻类和轮虫等。主要见于浅水。营固着生活;本身连同它们的分泌和排遗物常在基底上形成致密的覆盖层,粘着甚牢。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地位:细菌为还原者,藻类为生产者。有些种类(如船蛆)则为污损生物,常造成船体和水中构筑物的损坏。行效应Top-downeffect、上行效应bottom-upeffect:“理化因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称为上行效应。同该系列方向相反的称为下行效应。淡水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类群可以对低营养级类群产生强烈的影响,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变,这一现象被称作下行(top-down)效应。一般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是从理化因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的次序进行,较从反方向来考虑。事实证明,从淡水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类群对低营养级类群的影响而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变,其作用是十分显著的。这种作用被称作top-down(下行)效应。二、问题(简答与论述) 1、与陆地生态系统比较,水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答:水生态系统是淡水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总称。水作为生物的栖息环境,由于水的理化特性,水环境在许多方面与陆地环境不同。1.1天然水域中有很多呈溶解状态的无机和有机物质可被生物直接利用,这尤其给水体中大量存在的浮游生物提供了有利条件。1.2水的热容量大,导热率低,使得水环境中的温度状况比陆地上稳定,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但天然水域中的光照强度明显地低于陆地。天然水域中的光照条件,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绿色植物的分布。1.3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与陆地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别,这是与水环境的理化条件相适应的。1.3.1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个体很小的各种藻类,其生产力远比陆地植物高,而生物量显著地低于陆地植物。1.3.2水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也主要是个体很小的各种浮游动物,和陆地生态系统比较,水体中的初级消费者对光合作用产物利用的时滞小,并且利用效率高。1.3.3水生态系统中的大型消费者,除了草食性浮游动物之外,还包括其他食性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这些水生动物处于食物链的不同环节,分布在水体的各个层次,其中不少种类是杂食性的,并且有很大的活动范围。同时,很多草食性或杂食性的水生动物,还以天然水域中的大量存在的有机碎屑作为部分食物。尤其在中小型淡水水域中,有机碎屑在大型消费者的营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3.4水生态系统中的微型消费者分布范围很广,同陆地生态系统比较,水体中营养物循环的速度快,但微型消费者在其营养物再生中所起的作用小。2、生态位理论在渔业上的应用答:某种生物的生态位是由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组成的n维空间中该生物得以继续生存的范围。可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前者指生态位在理论上的最大范围,后者则是在竞争和捕食等压力下实际拥有的范围。生态位理论在渔业上的应用体现在:2.1立体渔业、生态渔业、混养(四大家鱼)、套养;2.2凶猛鱼类的控制与利用;2.3引种与移植驯化(水库中,鲷亚科鱼类)。3、影响多样性的因素,如何影响?答: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因素很多,包括水体、生产力、时间、空间、气候、竞争、捕食和干扰等。3.1水体大小(生境多样性)3.2生产力,生产力中等时物种多样性最大;当生产力从极低水平上升时,可利用的资源量增加,从而导致物种多样性增加;当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竞争加剧,多样性开始下降。3.3时间、空间、竞争,群落内的环境并非均匀一致。即具有空间异质性,一般地,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物种数越多。Atkinson和Shorrcocks(1981)用模型显示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于均匀的环境中,但若两者具有集群行为则可在斑块环境中共存。空间异质性越高,小生境、小气候、避难所和资源类型等就越多样化,从而能容纳更多的物种。在生物环境方面,有研究显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与植物结构的多样性关系密切。3.4捕食:对物种多样性可能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如滨螺喜食生命短的小型绿藻——浒苔。在潮间带水坑中,浒苔是竞争优势种类,滨螺的密度中等时对浒苔进行适当的控制,间接地助长了其他藻类的发展并达到最大多样性。但在裸露地底质上,多年生褐藻和红藻是优势种类,而生活周期短的藻类是从属种类,滨螺的捕食则导致藻类的多样性直线下降。3.5干扰:是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打乱群落原有秩序的现象。干扰常常在连续的群落中造成断隙,断隙的形成为许多生物提供了占据该领域的可能性,但由谁来占据则完全取决于机会。如果干扰过分频繁,所有的断隙均处于早期阶段,则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就会偏低,如果干扰很少,则群落的大部分常常处于顶级阶段,多样性也不高。只有干扰中等时,许多断隙处于演替的中期阶段,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因而达到最大值。4、分解的途径、意义,小动物在有机物分解中的作用答:4.1小动物在有机物分解中的作用:4.1.1物理裂解,增加微生物作用的表面积4.1.2分泌蛋白质或生长物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4.1.3摄食部分微生物,刺激某种群增长和代谢。4.2分解的途径: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取决于系统的生物组成与环境特征:4.2.1物理或生物作用形成颗粒碎屑4.2.2腐殖4.2.3矿化4.3分解的生态意义:4.3.1完成物质循环;4.3.2分解的中间产物;4.3.3分解者的代谢产物。5、食物链和生态效率概念的应用答:食物链指绿色植物所提供的食物能通过生物的摄食和被摄食而相继传递的特定线路。可分为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食物链不同点上的能量流之间的比率是能量传递效率的度量,这些比率以百分数表示时通常称之为“生态效率”。食物链的概念和原理对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淡水渔业生产而言,其基本目标是充分利用水体的饵料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鱼产量。5.1多放养食物链短的鱼类(如鲢、鳙、草鱼、鳊等),以有效地利用生产者生物所固定的能量;5.2控制肉食性鱼类种群(如鲌、鳡等)的发展,以减少能量多级传递所造成的损失和对放养鱼类的危害;5.3注意天然杂食性鱼类(如鲤、鲫等)的繁殖保护,并适当增加碎屑食性鱼类(如细鳞斜颌鲴)的放养量,以提高水体中死亡有机物质的利用率。6、动物间化学信息的作用答:动物间化学信息可分为五类:6.1种间和种内个体识别,有两种方式:由体表直接释放到环境,被受纳动物接收;寄存到其它物体或生活基质上建立气味标记点,然后再释放到环境中。6.2以化学信息标记领域:用信息素标记所表现的领域行为在动物界是常见的;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它群体相区别;狗,标记路径;昆虫,领域行为随进化过程而逐渐广泛,且有趋同现象,表现最多是膜翅目昆虫。6.3防御:某些动物在遭遇危险时,能排使其它种类或个体回避的化合物。6.4社会性生物的联系信号:报警信息素,某些高等动物及社会性及群居性昆虫在遭遇危险时能释放出一种或数种携带有警告信号的化合物;聚集信息素。6.5性信息素,其作用有:异性识别;繁殖行为调节;刺激性成熟;调节生殖率7、细菌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答:7.1细菌在碎屑食物链中的作用DOM(溶解有机物质):POM(颗粒有机物质):活细胞=100:10:2初级生产量大多转化为碎屑。DOM可通过0.2-0.45um孔径的滤膜;POM小者不能通过滤膜的有机分子颗粒,大的可达数毫米长。7.2细菌是整个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消费者。8、藻类对悬浮生活的适应机制答:藻类对悬浮生活的适应有几个因素:即体型大小、密度和体型阻力。一般而言,浮游藻类可通过以下途径来适应悬浮生活:8.1.1分泌粘液或制造胶状物质,以使个体减轻;8.1.2形成气囊状物质,如许多蓝藻细胞通过大量产生伪空胞以适应悬浮生活;8.1.3形成比重较小的代谢物质,如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产生气体、脂肪或油珠等比重轻的物质;8.1.4增加身体之表面积以增加与水之摩擦抵抗力。如一些硅藻和甲藻的细胞表面有刺或突起,则其下沉时所受的阻力就会大许多倍;8.1.5水的粘滞性随温度而改变,对浮游植物的下沉同样起间接作用。从0-25℃同一个个体下沉速度就快1倍。概括而言,浮游藻类减小平均密度的机制包括:储存相对较轻密度的脂类;离子调节;在蓝细菌中,分泌粘液质或产生伪空胞。9、原生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答:9.1连接超微饵料生物和高营养等级生物之间的桥梁,即将超微生物转化成为较大个体,以利于高营养等级的生物利用;9.2加快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生动物对磷的再生作用主要是通过分泌有机磷及摄食细菌来提高磷的转化速率,在有原生动物摄食的系统中,细菌对磷的吸收与分泌增加,生长加快;9.3水体营养状况和水质指标的指示生物,因此调查水体中原生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动态,既可了解水体生物生产力高低,又可能指示水体营养状况和受污染程度;9.4病原生物。10、沉水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答:10.1沉水植物作为水体中较大的生物群,对水体物理环境的改变显著,沉水植被区有利于保持小颗粒底质的稳定性,增加碎屑的沉积量;10.2沉水植物能有效地提高水体的氧化程度;10.3沉水植物能维持水体生物多样性,提供生物环境,有效增加空间生态位,提供避难场所,抑制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改善水下光照条件,改善水下溶氧条件,为形成复杂的食物链提供了食物,场所等必要条件;10.4提高水体环境质量,控制营养物的循环速度,控制藻类的生长,增加水体稳定性。11、为什么城郊湖泊容易演变成“藻型湖泊”?12、移植驯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技能比赛协议书
- 酒店升级改造协议书
- 足浴员工合同协议书
- 部分门面转租协议书
- 重庆摆摊合伙协议书
- 设备吊装安全协议书
- 车辆配属安全协议书
- 营业用房转租协议书
- 苗木供应意向协议书
- 银行分账结算协议书
- 制冷工艺设计手册
- 2023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关于一校一品一特色的学校汇报材料
- 2023年综合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
- 成品、半成品保护方案(土建)
- T-ISEAA 001-2020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高风险判定指引
- 安徽省合肥一中、六中、八中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房建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建筑施工
- 生活用纸生产工艺流程
- 盘扣式钢管脚手架验收表
- 矿用提升机电控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