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抚州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卷说明:(1)本试题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案须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得在本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3)所有考试结束3天后,考生可凭准考证号查询考试成绩,密码与准考证号相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农历岁时的形成和发展与沁河下游所在的豫西北地区有着密切的关联。西周时期,人们明确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以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物候。春秋时期,人们在四大节气的基础上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构成八大节气。战国时期,人们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安排。至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与郭守敬等人共同研订《授时历》。此历已将一年推算为365.2425日,指导了其后三百多年的农业生产。所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包括沁河下游流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经验。反映了农人对自然规律和农时的科学认识与适时把握。至今仍指导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沁河下游流域小麦的生长期较为漫长,约为240-260天,横跨二十个节气,其从播种到收割的每个阶段均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得较为紧密。小麦播种期。第一,白露。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人开始播种小麦。第二,秋分。农人开始上粪犁地。准备小麦播种工作。正如民谚曰:“白露到秋分,犁地要认真”。第三,寒露。该地大部分区域开始播种小麦,“寒露至霜降,种麦莫商量”。可见此时种麦的紧迫性。第四,霜降。适宜播种的时间窗口即将关闭。此时进入小麦播种最紧张的时段。第五,立冬。农人们可抓紧最后的机会种晚茬麦。第六,小雪。该时节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所以小麦播种必须结束。小麦成长期。第一,大雪。小雪和大雪期间的降水对麦苗过冬至关重要。第二,冬至。小麦进入冬眠。若期间雨水较丰、气温较高、光照较多,会诱发小麦提前起秆,不利于过冬。第三,立春。万物复苏,麦苗开始返青。民谚有“立春三日晴,米麦好收成”之说。农人开始锄地施肥,为麦苗茁壮成长提供养分。第四,春分。麦苗生长加速,民谚有“麦过春分昼夜忙”的说法。第五,清明。麦苗已长高。民谚有“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第六,谷雨。小麦开始抽穗,一个多月后便可收割。民间亦有谚语:“一穗二穗,四十天上场。”小麦收获期。第一,立夏。小麦穗已出齐,农人们便开始做麦收的准备工作,比如碾场、平整打麦场等。第二,小满。麦粒渐趋饱满,麦穗开始泛黄。即将成熟,正谓“立夏麦穗齐,小满饱了粒”。第三,芒种。人们开始收割小麦,抢种玉米和谷子。此时是农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俗称“火麦连天”“收麦如救火”“龙口夺食”等。第四,夏至。麦垛堆起,颗粒归仓,麦收基本结束。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对小麦种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逐渐显露,该地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均发生了变化;同时,春季和夏季的提前以及秋季和冬季的推迟反映了四季转换的时间变化;尤其是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四个节气所反映的物候和气温普遍有所提前,对农业生产的安排产生影响。相应的农事活动也需适时进行调整。因此,农人在参考二十四节气的同时,更多地参照本地物候的变化,以正确指导麦作生产。(摘编自代高峰《地方性知识耦合:沁河下游流域的小麦耕作与二十四节气》)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探知节气、形成谚语、识别自然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中国古代有发达的天文学观测,促进了古代气象学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气象学某种程度上带有天文学的思想体系和特色。应该说,二十四节气既有气象意义,又有天文历法意义,这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气象学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它属于龙山文化陶寺遗址,考古专家确定其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遗址。通过实地模拟观测,专家们确定,陶寺早期遗址的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或者说代表着很强的“硬”实力。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经年累月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的可靠性与对比等等,这既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而且这种观测方法,是从散漫观看日出转折到在特定参照物和固定模式中的观察,甚至是从定性走向部分定量的飞跃——这在四千多年前是相当了不起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气象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之一。科学史界公认,中国有传统天学、算学、农学、中医学等四大传统学科。但是,气象科技史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中国传统古代气象学理所当然成为第五大传统学科。其中,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传统气象科技知识等,对于形成这个结论功不可没。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四千多年历史的气象科学发展至今天,形成枝繁叶茂的学科群。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比如中国民众喜爱的二十四番花信,就直接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相关。各地花信有所差异,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对与此相关的旅游和经济活动,准确预报就显得非常重要。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应用其中科技知识及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发挥其现代价值。(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诞生于西周,战国时期开始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一起,人们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都是由二十四节气来安排。B.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法宝,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的智慧结晶,对当代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仍有重要价值。C.二十四节气对于天气预报和公共服务研究有启示作用,如二十四节气的预报会对与二十四番花信有关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D.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若是发生变化,在指导麦作生产时就需要参照本地的物候情况,根据变化进行适时的农事调整。2.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朝代为序,证明了二十四节气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经验。B.材料一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大量谚语,使得语言具有生活气息,并且有助于读者理解。C.材料二以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为例,是为了表明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很重视观测气象。D.材料二直接指出利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比利用气象预报更具有意义和价值。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二十四节气关联农业生产的一项是()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B.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C.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D.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4.请指出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并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5.假如你是一位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准备到农村去指导农民朋友科学种植小麦。结合材料相关内容,你会为农民朋友们的农业生产活动提出哪些指导性建议?【答案】1.A2.D3.C4.(1)总分结构。

(2)①首先总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②接着论述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学、气象学等联系紧密。③最后论述二十四节气对于当今气象研究和应用的影响与启示。5.①秋分时,提前挑选一些麦种,进行上粪、翻土等准备工作,在小雪之前要播种完毕。

②冬至期间,若是雨水较多、气温较高、光照较多,要给小麦进行相应的避雨、降温和避光措施。

③芒种时,要及时对小麦进行收割,过了收割最佳时期,可能会影响收成。

④根据二十四节气和本地物候的变化,合理规划农业生产,适时调整农事活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二十四节气诞生于西周,战国时期开始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一起”错误。由材料“西周时期,人们明确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以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物候。春秋时期,人们在四大节气的基础上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构成八大节气。战国时期,人们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安排”可知,西周时期,人们明确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以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物候,并不是“二十四节气诞生于西周”;战国时期,人们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安排,而不是“战国时期开始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一起”。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D.“……更具有意义和价值”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可知,原文说的是“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并没有说“更具有意义和价值”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自唐代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描写的是芒种过后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B.“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出自虞似良《横溪堂春晓》,描写的是江南水乡的春天,农民们在田野里插秧的农作景象,涉及谷雨过后人们插秧的农业生产活动。C.“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描写了儿童劳作的情景,展现出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画面,未涉及二十四节气。D.“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出自翁卷《乡村四月》,描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涉及小满时节人们忙完蚕桑又开始插秧的农业生产活动。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通读材料二可知,材料二共有五段,呈总分式结构。材料二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段总说,第二部分为第二至五段是分说,其中第二部分可划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二至四段,第二层为第五段。第一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提出了总论点。第二段“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第三段“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以及第四段“中国古代气象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之一”详细地叙述了天文学、气象学等与二十四节气的紧密联系,说明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的论点。第五段“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论述了二十四节气对于当今气象研究和应用的价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小麦播种期。第一,白露。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人开始播种小麦。第二,秋分。农人开始上粪犁地。准备小麦播种工作。正如民谚曰:‘白露到秋分,犁地要认真’。……第六,小雪。该时节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所以小麦播种必须结束”可知,秋分时,提前挑选一些麦种,进行上粪、翻土等准备工作,在小雪之前要播种完毕。根据材料“小麦成长期。……第二,冬至。小麦进入冬眠。若期间雨水较丰、气温较高、光照较多,会诱发小麦提前起秆,不利于过冬”可知,冬至期间,若是雨水较多、气温较高、光照较多,要给小麦进行相应的避雨、降温和避光措施。根据材料“小麦收获期。……第三,芒种。人们开始收割小麦,抢种玉米和谷子。此时是农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俗称‘火麦连天’‘收麦如救火’‘龙口夺食’等”可知,芒种时,要及时对小麦进行收割,过了收割最佳时期,可能会影响收成。根据材料“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逐渐显露,该地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均发生了变化;同时,春季和夏季的提前以及秋季和冬季的推迟反映了四季转换的时间变化;尤其是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四个节气所反映的物候和气温普遍有所提前,对农业生产的安排产生影响。相应的农事活动也需适时进行调整。因此,农人在参考二十四节气的同时,更多地参照本地物候的变化,以正确指导麦作生产”可知,根据二十四节气和本地物候的变化,合理规划农业生产,适时调整农事活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就成立了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们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又选了两个教师——陈秉正和王新春,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但闲不住。他在教练组里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首先要教架式。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往往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式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一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有一次休息时候,陈秉正叫王新春上去吸烟。陈秉正是用火镰子打火的,王新春说:“烧一堆柴火吸着多痛快!”陈秉正老人说了个“有柴”,不慌不忙放下火镰子,连看也不看,用两只手在身边左右的土里抓了一阵,不知道是些什么树皮皮、禾根根抓了两大把;王新春老人擦着洋火点着,陈老人就又抓了两把盖在上面。一个新参加学习的中学生看了说:“这个办法倒不错!”说着自己就也去抓。陈老人说:“慢慢慢!你可不要抓!”可是这一拦拦得慢了点,那个学生的中指已经被什么东西刺破了,马上缩回手去。王新春说:“你这孩子!你是什么手,他是什么手?他的手跟铁耙一样,什么棘针蒺藜都刺不破它!”那个学生,一边揉着自己的中指,一边看着陈老人的手,只见那两只手确实和一般人的手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不过他对这一双手,并不是欣赏而是有点鄙视,好像说“那怎么能算‘手’哩”。学生的神情,两个老人都看出来了。陈秉正老人没有理他,只是自豪地笑了一下就拿起自己的旱烟袋来去吸烟,王新春老人点着烟之后却教训起这个青年人来。他说:“小伙子!你不要看不起那两只手!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山是地主王子裕的,山顶上这十几段地,听老人们说从光绪三年就荒了,一直荒到宣统三年。当年间我们两家都没有寸垄田地,他给王子裕家当长工,我给王子裕家放牛。后来他来这里开荒,我长大了从放牛孩子升成长工,跟着老领工在大河滩学着种园地。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他们父子俩一镢头一镢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那个学生虽然对他自己那种鄙视的表示有点后悔,可是他除了不愿当面认错,反而还自我解嘲地说:“怨不得我们学习得慢,原来就没有那样的手!”陈秉正老人一本正经地教训他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满红媳妇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陈秉正老人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戴上。他住在招待所,第四天吃过了午饭,住下来的人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太不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中间留下来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了一个过就又跌死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来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来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老人弯下腰去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式,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紧接着,大家用铁锹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等类的零乱东西,陈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步路也痛快得多了。陈老人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甬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来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到呢?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招待员找到的手套还给满红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摘编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文本二: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事实上可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这篇作品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乘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到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摘编自老舍《读老舍〈套不住的手〉》,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陈秉正教青年人劳动的情节把年龄大,能力强,规矩多、待人严的教练组组长的形象呈现出来。B.小说的语言质朴又生动,口语化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肥子”。C.小说以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侧面衬托等多种手法来塑造陈秉正,使一位热爱劳动,爱为集体和他人着想、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的老农形象跃然纸上。D.“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陈秉正的话呼应了标题,也写出他鲜明的个性。7.下列与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套不住的手》通过运用一定的“艺术的手段”,避免了故事叙述的琐碎、零散,有助于集中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品质。B.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C.从老舍对《套不住的手》的评析,可以看出创作来源于生活,赵树理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所以能写出鲜活的文学作品。D.赵树理能写出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但他只写了《套不住的手》,这是因为前者琐碎,而后者却有很大意义。8.老舍说:“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作者赵树理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写陈秉正的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答案】6.A7.D8.①王新春怕和陈秉正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侧面烘托出陈秉正的手有力。

②通过学生视角的正面描写,表现了陈秉正的手因为劳动而变形。

③陈秉正与学生抓柴火对比,突出陈秉正的手茧子厚。9.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套”为线索展开,将两次戴手套、丢手套的故事连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

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后文交代他的手的特点是因从小劳作而形成的,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

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规矩多、待人严……”错误。根据文意,陈秉正所教的规则多,并没有说他“规矩多”,陈秉正教青年人做活时要求严格,并非“待人严”。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这是因为前者琐碎,而后者却有很大意义”错误。“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的假设,并无其书,不存在“琐碎与否”的问题。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一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王新春怕和陈秉正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侧面烘托出陈秉正的手有力。“那个学生,一边揉着自己的中指,一边看着陈老人的手,只见那两只手确实和一般人的手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这里是对陈秉正的手的正面描写,通过学生视角描写眼中所见陈秉正的手,表现了陈秉正的手因为劳动而变形的特点。“一个新参加学习的中学生看了说:‘这个办法倒不错!’说着自己就也去抓。陈老人说:‘慢慢慢!你可不要抓!’可是这一拦拦得慢了点,那个学生的中指已经被什么东西刺破了,马上缩回手去。王新春说:‘你这孩子!你是什么手,他是什么手?他的手跟铁耙一样,什么棘针蒺藜都刺不破它!’”陈秉正与学生抓柴火对比,学生的手马上缩回手去,而陈秉正的手坚硬不怕刺,突出陈秉正的手茧子厚。【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谋篇布局的能力。题干是“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学生首先结合文本二明确赵树理小说的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然后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从读者层面来看,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令人产生好奇心,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情节结构看,由文本二“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可知,在小说的情节设置上较为巧妙,小说以“手套”为线索,串联故事情节,如“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写买手套保护手;“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写干活忘了手套;“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甬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来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到呢”写戴手套,丢手套等,用“手套”将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从手法上来看,小说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文章一开篇就交代陈秉正“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一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从结尾的构思来看,小说的结局突转。陈秉正老人“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招待员找到的手套还给满红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他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朱晖传朱晖,字文季,南阳人。家世衣冠,早孤,有气决。年十三,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域。道遇群贼,贼操兵弩欲倮夺妇女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朱晖为郡督邮,太守阮况当嫁女,欲买晖婢。不与。及况卒,晖送金三斤。人问其故,晖曰:“前不与婢者,恐以财货污府君耳。今重送者,以明己心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辟朱晖为掾,正月旦,将军当奉璧贺。故事,少府给璧。时阴就为少府,吏甚骄慢,求不可得。晖遥见就主簿持璧,谓曰:“我数闻璧,未尝见,借观之。”主簿授晖,晖授令史。主簿遽白,就曰:“朱掾义士,勿求之。”苍罢朝,谓晖曰:“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再迁临淮太守。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之士。表善黜恶,抑强绝邪,岁常丰熟。吏民畏爱,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戚,民怀其惠。”建武十六年,四方牛大疫,临淮独不疫,邻郡人多牵牛入界。坐考长吏囚死狱中,州奏免官。朱晖同县张堪有名德,每与相见,常接以友道。晖以堪宿望盛名,未敢安之。堪至把晖臂曰:“欲以妻子託朱生。”晖举手不敢答。堪后仕为渔阳太守,晖自为临淮太守,绝相闻见。堪后物故,时南阳饥,堪妻子贫穷,晖乃自往候视,见其困厄,分所有以赈给之。岁送谷五十斛,帛五匹以为常。(节选自《东观汉记·朱晖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贼操兵弩/欲倮夺妇女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B.贼操兵弩欲倮夺妇女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C.贼操兵弩欲倮夺妇女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D.贼操兵弩/欲倮夺妇女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遇群贼”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B.“辟朱晖为掾”与“欲辟土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辟”字含义不同。C.少府,官署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用,掌山海池泽税收和皇家手工业制造。D.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它还可代称缙绅、士大夫、世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晖年幼丧父,十三岁那年,因王莽战败而导致天下动荡不安,为了活命,朱晖与外祖父一家逃到了宛城。B.朱晖凭借一己之力将璧拿到手,拆穿了阴就的图谋,充分体现了其聪明才智,因此皇帝也很赞许他。C.当各地的牛群都有瘟疫时,唯独临淮没有,这从侧面体现了朱晖治理有方,临郡的百姓纷纷把牛牵入临淮。D.朱晖之前虽然没有答应张堪的请求,但当南阳闹饥荒时,还是亲自去探望和救济张堪的妻子儿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2)晖以堪宿望盛名,未敢安之。14.朱晖在担任临淮太守时,有哪些好的治理举措?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C11.A12.B13.(1)(强盗们)佩服他的胆略,笑着说:“小孩子收回刀吧。”(2)朱晖因为张堪素来名望很大,不敢和他安心接触。14.①整顿吏治,举贤任能。②扬善除恶,端正民风。③重视生产,粮食丰收。【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拿着武器想要掠夺妇女的衣服财物。朱晖的兄弟及随从们都惊慌害怕,伏在地上不敢动。朱晖拔出剑走上前说:“财物可以拿走,妇女们的衣服不能拿走。(如要拿)我朱晖就和你们拼命!”“操兵弩”是“夺”的方式,“贼操兵弩欲倮夺妇女衣物”句意完整连贯,其间不应断开,排除AD;“昆弟宾客皆惶迫”中“昆弟宾客”作主语,“皆”作状语,“惶迫”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其前后应断开,“伏地莫敢动”是状中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途中”;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取道”。句意:在路途中碰到一群强盗。/取道芷阳从小路走。B.动词,意为“召,征召”;动词,意为“开辟”。句意: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了朱晖的事迹)征召他为属官。/想要开辟土地。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此皇帝也很赞许他”错,由原文“苍罢朝,谓晖曰:‘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再迁临淮太守”可见,皇帝赞许无中生有。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壮”,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美,赞赏,佩服;“志”,“胆略”;“内”,通“纳”,收回。(2)“以”,因为;“宿望”,一向负有重望、素来的名望;“安”,使内心安定,安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之士”可知“整顿吏治,举贤任能”;由“表善黜恶,抑强绝邪,岁常丰熟”可知“扬善除恶,端正民风”“重视生产,粮食丰收”。参考译文:朱晖,字文季,是南阳郡人。朱晖家中世代为官,幼时父亲就去世了,果敢而有魄力。十三岁时,王莽失败,天下大乱,(朱晖)与外祖父家的人从田间逃入宛城。在路途中碰到一群强盗,他们拿着武器想要掠夺妇女的衣服财物。朱晖的兄弟及随从们都惊慌害怕,伏在地上不敢动。朱晖拔出剑走上前说:“财物可以拿走,妇女们的衣服不能拿走。(如要拿)我朱晖就和你们拼命!”强盗们看他年幼,佩服他的胆略,笑着说:“小孩子收回刀吧。”于是舍弃掠夺离开了。朱晖做了郡督邮,太守阮况将要嫁女儿,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去世,朱晖送厚礼到他家。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朱晖说:“从前阮府想买婢女没有给他,是怕以财货污辱了他罢了。现在又相送,表明我不是有吝惜之意。”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了朱晖的事迹)征召他为属官,正月初一,将军应当进府奉璧贺新年。按照先例,少府要给宝璧作为答礼。当时阴就做府卿,他手下小吏们十分傲慢不守法,(刘苍)没得到宝璧。朱晖远远看见(少府的)主簿拿着璧,对他说:“我经常听说宝璧,但未曾看到过,请让我看看。”主簿就把它交给了朱晖,朱晖(回头)交给了令史。主簿就急忙把(这件事)禀告(阴就),阴就说:“朱先生是义士,不要再向他索取那璧了。”刘苍结束朝议,对朱晖说:“你自认为和蔺相如相比怎么样?”(朱晖)再迁为临淮太守。朱晖喜好有志之士,有才能之人皆被他选拔任用,都是一些雷厉风行之人。(朱晖)扬善除恶,控制强者杜绝邪恶势力滋生,年年收获颇丰。官吏百姓都敬爱他,为他歌唱道:“刚正而自行其意,不为人所动摇,是南阳朱季。官吏敬畏他的威严,百姓深感他的恩惠。”建武十六年,四方的牛群爆发严重的瘟疫,只有临淮没有瘟疫,临郡的百姓很多都把牛牵入临淮地界。(因)犯罪而被拷问的长吏被囚禁死在了狱中,州地上奏(朱晖因此)被免职。和朱晖同县的张堪有名望与良好的德行,每次相见,都以朋友的道义接待(朱晖)。朱晖因为张堪素来名望很大,不敢和他安心接触。张堪到朱晖那里拉着他的手臂说:“我想把妻子和子女托付给先生。”朱晖举起手不敢答应。张堪后来入仕做了渔阳太守,朱晖依旧是临淮太守,二人不再相见。张堪(到任)后渔阳还是曾经的样子,正好赶上南阳闹饥荒,张堪的妻子子女贫苦不堪,朱晖于是亲自去探望,见到他们困苦不堪,把自己的资产分给他们用来救济。固定每年送五十斛谷物,五匹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湘中[唐]韩愈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注】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此诗即为作者贬谪途经汨罗江时所作。楚城①[宋]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注】①楚城,也称楚王城,遗址在今湖北秭归境内。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回乡四年,又入蜀奔走八年,至淳熙五年(1178)始奉召东归,经归州(秭归),作此诗。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湘中》前两句,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愁苦与活力交织,是诗人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B.《湘中》后两句,韩愈暗用楚辞《渔父》典故,情景交融,清空孤寂,与前两句在对比中达成和谐。C.《楚城》一二句将“江上荒城”与“屈原祠”联系起来,并用“荒”和“悲”定下全诗的基调。D.《楚城》三、四句写时隔千百年,但“滩声”似旧,屈原式的悲剧不断重演。16.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概括。【答案】15.A16.《湘中》抒发了英魂无处凭吊、世无知音的伤感寂寞;贤者遭黜,隐者得全,面对茫茫水天的怅然若失;诗人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楚城》表达对人间万事万物变迁的感慨;对楚城荒废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南宋统治者偏安苟活的辛辣讽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是诗人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错误。《湘中》前两句,突出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是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湘中》: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此时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抒发了诗人对英雄无处凭吊、世无知音的伤感寂寞。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表达了对屈原这样的先哲遭遇罢黜而隐者得以保全的怅然若失。结合注释“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可知,诗人借典故含蓄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愤懑。《楚城》:“只有滩声似旧时”运用了反衬手法,“滩声”依旧响彻“楚城”,而“楚城”已不似旧时,归州亦已不似旧时,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表达对人间万事万物变迁的感慨;再结合注释“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回乡四年,又入蜀奔走八”,可知陆游与屈原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的经历,此次“奉召东归,经归州”,路过屈原家乡,想到屈子遗恨,表达一个爱国志士的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楚城荒废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再结合当时国事,可知这两句也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南宋统治者偏安苟活的辛辣讽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2)李白《将进酒》中,用夸张手法写自己要豪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曹植狂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文辞和内涵等角度对《离骚》进行了评价。【答案】①.天下云集响应②.赢粮而景从③.会须一饮三百杯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⑥.举类迩而见义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赢”“景”“须”“恣”“谑”“指”“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现在失眠成为了很多人的困扰。一般而言,失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入睡困难,即从上床到正常入睡的时间过长;另一种叫睡眠维持障碍,简单理解就是能睡着,但是夜间会多次醒来,有效睡眠不足。青年群体的失眠症状大多是入睡困难,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不断退化,①,睡眠的片段化情况增加。很多人常常不把失眠问题放在心上,直到出现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情绪和病理症状时才予以重视。并且还有人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每天晚上11点之前能入睡、睡足6到8个小时才算是拥有好的睡眠。事实并非如此,良好的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间并不是固定的,每个人的基础情况有所不同。那在日常生活中,②?有专家提醒,入睡之前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很重要,安神定志是基本的治法。学会向外倾诉和释放坏情绪,培养“钝感力”来对抗压力,睡觉之前放空自己,冥想、听舒缓的音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稍微设低房间温度也有利于良好睡眠。夜晚身体新陈代谢减缓,产生的热量减少,③,凌晨左右会达到最低点,而这时往往是深度睡眠的时间。通过帮助身体降温来帮助减缓新陈代谢速度,使人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拥有良好睡眠。18.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和文中“钝感力”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诗经》中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B.海伦·凯勒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C.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D.有多少“大白”辛苦劳累在第一线,舍生忘死。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8.D19.①睡眠维持障碍逐渐变多②我们如何来改善睡眠呢③人的体温也会随之降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文中“钝感力”中引号作用特定称谓。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指海伦•凯勒对世界的感触;C.表示强调;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另一种叫睡眠维持障碍,简单理解就是能睡着,但是夜间会多次醒来,有效睡眠不足”及后文“睡眠的片段化情况增加”可知,填入内容应是“睡眠维持障碍”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多,故可以填入“睡眠维持障碍逐渐变多”。第二空,从后文“有专家提醒,入睡之前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很重要,安神定志是基本的治法。学会向外倾诉和释放坏情绪……”可知,这些都是关于如何改善睡眠的内容,故填入内容应是关于如何改善睡眠的问题,而此处要填入一个问句,故可以填入“我们如何来改善睡眠呢”。第三空,根据“夜晚身体新陈代谢减缓,产生的热量减少”可知,填入内容是这些原因最后产生的结果,又根据后面“凌晨左右会达到最低点”可知,这里主要是说人的体温会降低,故可以填入“人的体温也会随之降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变身古装侠客,拍摄科幻大片,变装民族服饰……近段时间以来,多地文旅局长“披挂上阵”,拍摄变装视频,用这些①的宣传方式争相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是极为宝贵的资源。一个个出圈视频,成为网友们了解各地的一扇窗口,对促进文旅发展②。在合力共促下,原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点变得热门,“出圈”的文旅宣传犹如催化剂,把吸引游客的关注力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但有些后来者的“出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地区最终归于沉寂。而近期由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推出的“盛唐密盒”表演,因找到了自己的“流量密码”,持续火爆“出圈”。让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游客们在欣赏互动中参与着盛唐文化。可见,只有当广大游客深入其中、③,感受到真实如一的文旅体验,才是文旅宣传与文旅发展的共赢。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指出画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①别出心裁(别具一格)②大有裨益③身临其境21.让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游客们在欣赏互动中体验着盛唐文化。

22.①化用/引用,“藏在深山人未识”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养在深闺人未识”,意指不为人知景点的审美潜质;

②比喻,将“出圈”的文旅宣传比作催化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创新的文旅宣传方式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做法的认可和赞赏;

③拟人,“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藏”字赋予景点以人格化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点的隐蔽、不为人知晓的特点。【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指用这些与众不同的宣传方式争相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应该用“别出心裁”,或者“别具一格”。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第二空,语境是指对促进文旅发展益处很大,应用“大有裨益”。大有裨益:形容益处很大。第三空,根据上句“只有当广大游客深入其中”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应用“身临其境”。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独特的语言方式”是句子的状语,前缺少介词“以”;二是搭配不当,“参与着盛唐文化”动宾搭配不当,“参与”改为“体验”。【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藏在深山人未识”运用化用或者引用的手法,“藏在深山人未识”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女子养在深闺之中,未与外界接触,尚不为人所知,也比喻某事物地处偏僻或处于较为封闭状态,其风采、价值等还不被外界所了解。此处是指不为人知景点的审美潜质。“‘出圈’的文旅宣传犹如催化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出圈”的文旅宣传比作“催化剂”,作者认为把吸引游客的关注力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推动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创新的文旅宣传方式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做法的认可和赞赏。“藏在深山人未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藏”字赋予景点以人格化的特点,女子养在深闺之中,未与外界接触,尚不为人所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点的隐蔽、不为人知晓的特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公益,帮助他人,传承正能量。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不断播种生根、开枝散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材料二:1962年,来自全国的三百多名大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来到塞罕坝植树造林。经过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五十多年坚持植树造林,塞罕坝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成为了为世人惊艳的一抹绿色。如今,每年都有本科生、研究生志愿来到这里,奋斗在第一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材料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无数先进模范的事迹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