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上的讲话中,中央领导人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作了精深概括。第一是延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未中断的文明。不少学者指出,西方文明带有很强的断裂性特征,特别是近三百年来的西方近代文明,其与古典文明之间经历了长期的断裂。反观中国,文明的传承绵延不绝。正是这样一种文明的延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第二是创新性。《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类似这样的论述还可以举出很多,旨在强调中华文明积极进取、追求创造的品格。但是,中华文明的这种进取不会以损害全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不能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害或片面追求个人欲望为目的,而要在和谐融通中追求进取,在事态平衡中谋划创新。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第三是统一性。董仲舒曾在《春秋繁露》中推举《春秋公羊传》所提出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夷夏观,不论哪个民族,只要接受了华夏礼乐文明,就当以华夏视之。这是以文化而非种族为标准来区分夷夏,深刻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统一性和包容性。周秦汉唐,中国封建社会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富强,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此后历朝历代,官方无不尊奉中华始祖。第四是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以“江海下百川”的宽怀心态对待本国文明和外来文明,不仅要“和而不同”,还要“求同存异”,注意不同文明在对立统一中的相互吸收和补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第五是和平性。中央领导人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又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摘编自刘跃进《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材料二:建设新时代的新文化,离不开新时代的新文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离不开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赋予了文学更为神圣的责任与使命,是引领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光辉指引和根本遵循。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百年现代文学,可谓星光灿烂,经典纷呈。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已经进入了与世界文学同步发展的“平视”“对话”阶段,文学自信更为彰显。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成效越来越显著,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作家、作品的层次,不能仅仅满足于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几种文字,更不能满足于获得了几个外国文学奖,而是要增强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自信和主体性,要彰显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新时代文学的主体性要既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又立足于当代创造,既是本土的,又是面向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我们不再是文学领域的“滞后者”“追赶者”“模仿者”,而是文学价值的“创造者”“引领者”,要更自信地展现创造者和对话者的形象,让中国文学价值成为世界文学的“共同价值”。人民是新时代文学永恒的主体,人民性是新时代文学最鲜明的艺术属性。人民性是贯穿文学从生产到传播全过程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实践。人民既是文学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也是文学最终的裁判者、评判者。新时代文学必须牢牢扎根于人民和大地,扎根于时代和生活,感受时代脉动,聆听人民大众的肺腑之声,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凸显人民性的价值取向,为人民代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同时,新时代文学要把塑造人民形象作为文学的崇高目标,为时代英雄立传,使得新典型、新形象、新英雄不断在文学中呈现。中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辉煌正是建立在文体创新、文体革命的根基上的。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革命和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文体的更替也都离不开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能只是躺在祖上的功劳簿和辉煌荣光里,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新时代文学必须继续扛起创新的大旗,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适应传媒时代、网络时代、视频时代文学生产、消费、传播的新规律,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攀登,创造新的文学现代性,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经典。(摘编自吴义勤《勇担新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学力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延续性并能决定中华民族发展方向。B.材料一认为,中华文明积极进取,但反对以破坏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积极进取。C.材料一指出,中华民族的世界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主要是依靠礼乐教化,文治武功。D.材料二认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标不是输出作品和作家,而在彰显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突出特性依次展开论述,层层递进。B.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论据丰富,让观点极具说服力。C.材料二运用“平视”“对话”“追赶者”“功劳簿”等词语,使论证语言活泼。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创新性”,它们分别从文化和文学的角度加以论述。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刘安《淮南子·诠言训》:“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家之奇。”B.明代嘉靖年间在南京修建中华帝王庙,清代康乾时期将其迁至北京。C.经过法国文艺复兴作家伏尔泰的改编,赵氏孤儿的故事走向世界。D.杭州亚运会中“玉琮”是一大宠儿,吉祥物、奖牌都有它的“元素”。4.材料一中关于中华文明特性的论述,在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等篇目中都有体现。请任选两篇加以分析。(4分)5.如何推动新时代文学实现高质量发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纸世界(节选)高建刚多年前盛东西在英国留学时,跟随导师学习水彩画和手工抄纸。导师每画一幅画,必先亲自造一张纸。盛东西起初难以接受,有必要自己造纸吗?直到顿悟了纸与人与画与世界的关系,他才笃志探索纸的世界。回国后,盛东西在郊区买了一套房子,兼做自己的工作室——画画、抄纸。为了研究纸,盛东西还收藏字画。那天他信步来到一个画廊,柜台内靠墙角的红木桌上胡乱地堆了一些旧字画,一截女人的面容从中露出来。他立刻被吸引住。盛东西移开覆在那女人面容上的各种字画,一幅完整的女人肖像呈现出来:她的脸罩在一只麻网中,透过网眼可以看出她的披肩长发,细长眉毛,清澈的眼神。吸引他的还有这张画纸,他仔细端详着画纸,纸相既熟悉又陌生:有一种游丝般似有若无的纤维——他未曾见过——闪烁不定贯穿其中。世上的纸,他都研究过,尚未有辨认不出的。他曾辨认出穆罕默德在628年3月与麦加签订条约的纸是亚麻和大麻制成的血红色混合纸,更不消说苏轼的《屏事帖》为金花粉笺了。虽然眼前这种纸让他百观不得其解,但他莫名地感知:是这纸成就了这幅画。画的右下角有落款:蔡丁;右上角不起眼处有个模糊的水印,用织物经纬密度镜仔细辨认,是“纸村蔡纸”四个字。盛东西以不可思议的低价把这张画买了回来。纸村有个叫蔡川的,抄纸有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传女不传婿。蔡川仅有一女,取名蔡丁。他教蔡丁抄纸,但秘方中关键一味不授,担心秘方流入外姓。蔡妻姓姬,在一次抄纸技能大赛上与蔡川相识,两人彼此欣赏志趣相投,恩恩爱爱共同抄纸。孰料命蹇时乖,妻生蔡丁时产后大出血撒手而去。蔡家在纸村一棵古榕树旁的一座灰瓦白墙的四合院内。蔡川和蔡丁分别住东厢房和西厢房。正房是抄纸间,正面墙上挂着一幅蔡妻生前照片,左右两侧挂有一副蔡川书写的魏碑体对联“森林木生纸,人从众造世”。盛东西剑眉星目,络腮胡,长发微卷。敲开蔡川门的一瞬,蔡丁被盛东西的英气摄住。在正房门口收拾杂物的蔡川停下手中活,盛东西手中的画像惊醒了蔡川一直压存心底的不安。纸村有饭口儿留客的习俗。那天晚上在东厢房三人围坐餐桌前,蔡丁做的菜,喝的是蔡川存了多年的白酒,盛东西顶多喝了二两,蔡川至少喝了半斤。蔡丁虽滴酒未沾,却像也喝了酒,脸颊桃红,在一旁静听盛东西和爹说话。盛东西喝下第一口酒,大张着嘴持续数秒,说,大叔,好酒。这是她娘用自己种的粮食酿的酒,这酒本是她为庆祝自己生孩子顺利酿的。蔡川说完,眼里便有了泪光。盛东西沉默了一会儿说,听说大婶抄纸天下一绝。不提了,蔡川打断道,人都没了,过去的事了。盛东西感觉蔡川在回避这个话题,转而说起蔡丁的画。问蔡丁,为什么要用麻网罩住自己?蔡川没给蔡丁回答的机会,说,麻网是我们蔡家过去抄纸的原料。盛东西说,大叔,蔡纸很神,我竟看不出是什么纤维制成的。蔡川说,能看出来就不叫蔡纸了。盛东西说,只要是树木纤维,我都能认出来。蔡川说,可蔡纸不仅仅是树木纤维。盛东西有点受挫。他看着蔡川,鼓起勇气从口袋里掏出装了一沓百元现钞的信封。蔡川瞥了他一眼,驱蝇般摆摆手,走出了房门。盛东西尴尬地看着蔡丁,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午后,盛东西躲在暗处跟踪蔡川、蔡丁“转山”挑选抄纸树木。他们翻过两座山峰,越过几道山梁,盛东西好不容易跟上,感到转迷路了。只见他们来到纸山西面悬崖旁的一片树林里,蔡川默哀似的立在一棵树旁。盛东西屏息藏身一棵榆树后远远观察着——他被那棵树惊住了。那是一棵未曾见过的奇树:有三人多高,浅灰色树皮光洁细致;树干碗口粗;心形叶两面分别呈暗紫和灰绿色;枝丫密集,粗细均匀,呈放射状,如千手观音;顶端有一伯劳鸟巢。盛东西想难道自己遇上了新物种,他情不自禁快步来到树前,欲触摸辨认这棵奇树,被蔡川一把拦住,说,不许碰。盛东西的跟踪让他很恼火,他挡在树前,说,谁都不能碰。盛东西看着蔡川,觉得不可思议。盛东西说,大叔,这一定是新树种,是重大发现,要受国家保护的!蔡川似被这话触动,神情有些恍惚起来。盛东西紧步向前,双手抚摸奇树光滑如皮肤的树干和枝叶,脱口而出,这树的纤维抄纸一定很美妙!蔡川的脸色更加阴沉难看,他拨开盛东西还在抚摸树干的手,说,你走吧。盛东西仍沉浸于惊喜的发现不能自拔,求助地看向蔡丁。蔡丁知道爹的犟脾气,打破僵局说,我送他走吧,他一个人下山会迷路的。说完她望着盛东西,盛东西无法拒绝蔡丁目光中的恳切,盯着奇树一步步后退着离去。走在下山的路上,盛东西望着蔡丁清纯如晨曦的面容,说,蔡纸中肯定有一种不寻常的纤维,你就告诉我吧。蔡丁眼神闪烁地说,告诉你吧,蔡纸里不寻常的纤维是我娘。盛东西瞠目结舌,难以置信。蔡丁继续说,你说的受国家保护的新树种就是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盛东西以不可思议的低价把这张画买了回来”,意在表明这张画用纸珍稀,画廊老板没发现纸的秘密。B.蔡川家有个四合院,有东厢房和西厢房,但抄纸间安放在正房,可以看出,抄纸在蔡家的地位。C.作者对奇树枝丫“如千手观音”“顶端有一伯劳鸟巢”的描述,意在凸显出这棵奇树的与众不同。D.盛东西说“受国家保护”,是说新物种,蔡川听到这话,想到的有可能是妻子,所以他才神情“恍惚”。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盛东西对蔡纸秘密的探寻,与蔡川父女的神秘行为构成对比,蕴含着作者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一些隐忧。B.“蔡川默哀似的立在一棵树旁”“挡在树前”“脸色更加阴沉难看”等描写为下文蔡丁说“新树种就是她”做了充分的铺垫。C.小说人物对话不使用冒号及双引号,这使得叙述者、阅读者和小说角色之间的距离更贴近,叙述更灵活,节奏更紧凑。D.画中罩着麻网的蔡丁的形象与现实中蔡丁的形象产生了巨大反差,足以让盛东西内心无比震惊,艺术表现也更具张力。8.鲁迅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眼神往往反映人的内心和性格,请找出文中对蔡丁眼神(目光)的描写,并简要分析。(4分)9.蒲松龄笔下有“人化促织”,卡夫卡笔下有“人化甲虫”,这篇小说结尾有“人化奇树”,结合全文,分析这篇小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故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故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爪牙之士施,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节选自《荀子·臣道》)材料二:谏之用在于君未喻之前,而不在于君已喻之后,此人臣事君之常法也。然君已喻而不谏,其名一,其实二。已喻而不为耶,是不待谏也;已喻而不改耶,是不当谏也。既曰喻矣,其犹不改,何也?怵其利而冒其害也。人臣之极谏者,吾闻其语矣,曰是必奸,是必诈,是必危,是必亡。深切著明,庶几君之一悟耳。今君已知其为奸诈,已知其为危亡,不胜其欲而直犯之,反饰游辞而拒我,又奚以谏为?大抵君未知其不然,故当告之以不然,君已知其不然,复渎告之不然,无益也。(节选自《东莱博议》)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A明君之所B赏C暗君之所D罚也E暗君之所F赏G明君之所H杀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具体说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用“社稷”以泛称国家。B.平原君,名赵胜,为赵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而著称。C.奚,文中意为“什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奚暇治礼义哉”的“奚”意思相同。D.渎,文中意为“冒犯”;本义为沟渠,亦泛指江河,古时统称江、河、淮、济为四渎。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很尊重国君,但不主张盲目顺从国君,作为臣子,虽然违背国君的意愿,但能对国君有利,仍然可以被称作是忠诚的。B.荀子认为,臣子故意违背国君意愿,对国君造成不利,不管国家得失,只为维持自己的俸禄,结交党羽,这样的人是国贼。C.对于社稷之臣,因国君不同,认识也不相同,英明国君所尊敬厚待的人,昏惑的国君则会以为这些人是和自己对抗的敌人。D.《东莱博议》对国君不听劝谏做了独到的分析,文中认为有的国君已经明白却还不改正,是因为他受到了某种利益的诱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爪牙之士施,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4分)(2)深切著明,庶几君之一悟耳。(4分)14.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人臣应该怎样对待向国君进谏之事?(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清都[注]春霁,寄胡三、吴十一元稹蕊珠宫殿经微雨,草树无尘耀眼光。白日当空天气暖,好风飘树柳阴凉。蜂怜宿露攒芳久,燕得新泥拂户忙。时节催年春不住,武陵花谢忆诸郎。[注]清都:此处指作者在长安寓居的清都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描写清都春雨过后的画面,由概括到具体,虚实结合,并调动多种感官。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雨后初晴的阳光映照下,洁净如洗,清新和暖,充满生机。C.诗人面对春景,又见蜂、燕在春雨之后的忙碌,引发内心诸多的感慨和思绪。D.诗人状物注重细节描写,且运用拟人等手法,画面生动活泼,笔触清新自然。16.唐代诗人贾岛在《二南密旨》中说“题者,诗家之主也”。本诗是如何围绕标题写作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归有光《项脊轩志》记载了少时在修葺后的书斋中生活的场景: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他在轩中“______,______”,还能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2)王维《山居秋暝》中,表达作者热爱自然和山居生活,希望能远离世俗,任凭春去花落,仍愿继续归隐山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3)林庚在《说“木叶”》中写道,古代诗歌中用“落木”一词,并非偶然。“落木”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比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初读《史记》的人,不难发现,它的记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与篇之间会有这种问题,就是一篇之内也能摆好几种说法,让人觉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记》体例的人,他们都知道,这是作者“兼存异说”,故意如此。①它讲哪个国家就围绕哪个国家的史料为主,②尽量让“角色”按“杰色”讲话。③这非但不是《史记》的粗疏,④而且是它的谨慎。如果吹毛求疵,给《史记》挑错,当然会有大丰收,但找错误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史记》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很重要,①,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司马迁为()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素无杯酒交欢,竟能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②。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③,《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要当历史学家,可以;但要当大历史学家,难。我以为,“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A.坐山观虎斗B.阳沟里翻船C.墙倒众人推D.吃了豹子胆19.下列句子中的“就是”与文中加点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懂就是不懂,千万不能装懂。B.就是小事,也应该认真地对待!C.这个人不错,就是不太爱讲话。D.就是,我跟你的看法完全相同。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4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可以当历史学家,但难当大历史学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提到司马迁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做法,对成长中的当代青年来说,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3分)B(A“最重要”于文无据。C“武功”与文中“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的观点相悖。D原文与“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作家、作品的层次”,而非“不是输出作品和作家”。)2.(3分)A(“层层递进”错,材料一的五个方面在行文结构上是并列结构。)3.(3分)C(体现中国故事的影响力大,故错。A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B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D体现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创新性。)4.(4分)①从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慨叹中,可见南北朝时期佛寺之多、佛教兴盛。兼收并蓄,以宽怀心态对待外来文明,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谏言,启发太宗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以史为鉴,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可)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如曰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的表态,彰显了不墨守成规,积极进取的气度,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创造性。(每点2分,共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选择相应文本中其他语句,言之成理亦可。)5.(6分)①以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②加强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彰显当代中国文学的魅力与价值。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塑造人民形象。④弘扬创新、创造精神,适应新规律,创造新经典。(每点2分,共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6.(3分)(A不是“没有发现”,而是根本不懂纸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7.(3分)(D蔡丁形象前后较一致,没有形成反差。)8.(1)第一处是对画面上蔡丁容貌的描写“清澈的眼神”,反映出蔡丁内心的纯洁和性格的纯真。(2)第二处是蔡丁劝盛东西离开时的描写“目光中的恳切”,反映出蔡丁善解人意的性格,其中包含对母亲的爱、对父亲的维护、对盛东西的爱护。(3)第三处是蔡丁告诉盛东西答案时的描写“眼神闪烁”,反映了蔡丁内心的矛盾和性格的善良。(1条2分,答出两条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9.(1)小说以幻想作结,带有神秘的色彩,激发读者想象。(2)丰富了人物形象。蔡丁的母亲生前抄纸,死后幻化成奇树做抄纸的原料,塑造了一位热爱传统技艺的女性形象。(3)看似荒诞的情节更深刻的反映了蔡纸的神秘性以及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艰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1条2分,3条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10.(3分)C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判断句式的特点,“所赏”后应断开,“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词,其后应断开。断句:故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句意:所以英明国君所奖赏的人,就是昏昧国君所惩罚的人,昏昧国君所奖赏的人,就是英明国君所要杀的人。评分参考:每答出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11.(3分)C(“奚暇治礼仪哉”的“奚”:哪里,怎么。两个“奚”意思不同。)12.(3分)B(“臣子故意违背国君意愿”说法错误。原文“偷合苟容”,意思是苟且迎合国君。)13.(8分)(1)(4分)勇猛有力的武士被使用,那么仇敌就不敢兴风作浪;边境上的大臣安置好了,那么边境就不会丧失。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爪牙”“仇雠”“疆垂”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4分)(话语)深沉切实、显著明白,希望(但愿、盼望、期待)国君能够省悟(醒悟、明白)。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著”“明”“庶几”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3分)①谏言应该用在国君没有明白之前,而不应该用在国君已经明白之后;②(国君)知道(不该做)而没去做,不须进谏;③已经明白仍不改正(缺点),不应当再进谏。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谏之用在于君未喻之前,而不在于君已喻之后”,意为:谏言应该用在国君没有明白之前,而不应该用在国君已经明白之后。原文“已喻而不为耶,是不待谏也;已喻而不改耶,是不当谏也”,意为:(国君)知道(不该做)而没去做,不须进谏;已经明白仍不改正(缺点),不当再进谏。(二)(9分)15.(3分)A(“虚实结合”错,画面没有虚写。)16.(6分)①本诗标题为《清都春霁,寄胡三、吴十一》,首句用“蕊珠宫殿”照应“清都”;(2分)②接着用草树无尘、白日当空、蜂、燕、宿露、新泥等景物描绘“春霁”画面;(2分)③“忆诸郎”则紧扣“寄胡三、吴十一”;诗人有感于春日雨后初晴的景物,慨叹时光荏苒,世事匆忙,引起对友人胡三、吴十一的思念,进而写诗寄友。(2分)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题目、诗句的含义、全诗内容及行文脉络的分析鉴赏能力。诗歌首句“蕊珠宫殿”,点明地点,照应“清都”;二到六句,描绘春雨后的景物,照应“春霁”:尾联,触景生情,思念友人,照应“寄胡三、吴十一”。(三)(6分)17.(6分)(1)偃仰啸歌冥然兀坐(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3)示例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示例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示例三: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示例四:洞庭风落木天姥月离云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默写古代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分析题目显性、隐性信息,并准确默写。【参考译文】材料一臣子服从国君命令而有利国君的,就叫作顺从;服从国君命令而不利国君的,就叫作谄媚;不服从国君命令而有利国君的,就叫作忠诚;不服从命令而不利国君的,就叫作篡夺;不理会国君的荣辱,不管国家的好坏,苟且迎合国君,用来维持俸禄,结交党羽,这就叫作国贼。国君谋划会有过失,做事会有过失,将会危及国家,社稷恐怕也会灭亡。不论大臣、父亲、兄长,有人能够进言给国君,进言采用就最好,不采用就离去,这就叫作劝谏;有人能够进言给国君,进言采用就最好,不采用就宁愿死,这就叫作诤谏;有人能够合力用智慧,率领群臣百官一起去勉强国君、矫正国君,国君虽然感到不安,但不能不听从,因此而解除国家的大患难,去除国家的大祸害,使人民尊敬国君、国家安定,这就叫作辅助;有人能够违抗国君的命令,窃取国君的重权,反对国君的行事,用来安定国家的危险情况,除去了国君的耻辱,功绩足以成就国家的大利益,这就叫作匡正。所以进谏、诤谏、辅助、匡正的人,是社稷的大臣,国家国君的宝贝,英明国君所尊敬厚待的人。而昏昧的国君、受迷惑的国君,就以为这些人是和自己对抗的敌人。所以英明国君所奖赏的人,就是昏昧国君所惩罚的人,昏昧国君所奖赏的人,就是英明国君所要杀的人。伊尹、箕子,可以叫作进谏的人;比干、伍子胥,可以叫作诤谏的人。赵国的平原君,可以叫作辅助的人;魏国的信陵君,可以叫作匡正的人。古书说:“听从道,不听从国君。”就是这个意思。坚持正义的臣子得到进用,那么朝廷就不会偏邪不正;劝谏、苦诤、辅助、匡正的人受到信任,那么国君的过错就不会延续很久;勇猛有力的武士被使用,那么仇敌就不敢兴风作浪;边境上的大臣安置好了,那么边境就不会丧失。材料二进谏应该在国君没有明白事情之前,而不应该用在国君已经明白之后,这是做臣子的侍奉国君的常用的方法。可是国君已经明白了却不进谏,它名义上是一样的,其实却有两种情况。已经知道(不该做)而不做,是不须进谏;已经明白而不改正(缺点),是不应再进谏。既然说已经知晓了,他还不改正,为什么呢?是受到利益的诱惑而故意冒犯危害啊。臣子中最极力进谏的人,我听到他的话,说:“这必定是奸险,这必定是欺诈,这必定会危险,这必定会败亡。”(话语)深沉、切实、显著、明白,希望(但愿、盼望、期待)国君能够省悟(醒悟、明白)。现在国君已经知道事情为奸诈,已经知道会危亡,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而直接去冒犯它,反而用飘忽不定的话来拒绝我,进谏又有什么用呢?大体来说,国君不知道事情不应该那样,所以应该告诉他不应那样;国君已经知道了不对,又冒犯地陈说不对,没有益处的啊!18.(3分)C(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19.(3分)B(与原句中的“就是”均表示假设兼让步,相当于“即使”。)20.(4分)语句:①:修改为:它讲哪个国家就以哪个国家的史料为主语句:④:修改为:反而是它的谨慎21.(6分)①因为只有读这篇文章②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③司马迁之为司马迁22.(4分)①原句“可以”“难”独立成句,起到强调作用,更加突出人生体验对成为历史学家的重要作用。②原句表达的是设想,即事实并未发生;改后语句表达肯定的判断。两者相比原句更符合事理。③原句句式长短参差,不呆板,更灵活,同时与文段语体风格更契合。23.(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提到司马迁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做法,对成长中的当代青年来说,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参考:(1)读万卷书兼行万里路(2)知行合一(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4)书本与实践有机结合(只要突出二者结合,其他相近表述亦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代青年的成长之道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对人生成长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他们对后人的殷殷教诲。在现今社会,这句话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既需要深入阅读,积累知识,也需要亲身体验,丰富阅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