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第一课时基础巩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eq\a\vs4\al(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B)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C.莫春者,春服既成D.乌江亭长檥船待解析:A项,“希”同“稀”;C项,“莫”同“暮”;D项,“檥”同“舣”。2.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B.且许子何不为陶冶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解析:B项和例句都意为“为什么”。A项,意为“什么”;C项,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项,意为“什么”。3.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C)A.居则曰:“不吾知也!”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异乎三子者之撰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解析:C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句。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风乎舞雩A.曾皙后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解析:例句是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A项,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B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C项,形容词作名词,勇气;D项,形容词作名词,小相。5.下列对加点词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eq\b\lc\{\rc\(\a\vs4\al\co1(①子路率尔而对曰,②鼓瑟希,铿尔))eq\b\lc\{\rc\(\a\vs4\al\co1(③求也为之小,④夫子何哂由也))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①②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③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不译;④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呢。eq\a\vs4\al(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A.其言不让让:谦让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像C.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D.吾与点也与:赞成解析:如:或者。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B.千乘之国赤也为之小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积威之所劫哉D.舍瑟而作毕礼而归之解析:A项,介词,因为/动词,用;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诸侯;C项,动词,治理/介词,表被动;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8.下列各组句子属于孔子评论弟子“志”的一组是(B)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③夫子何哂由也④非诸侯而何⑤吾与点也A.①②⑤ B.②④⑤C.①③④ D.②③⑤解析:①是子路的“志”,③是曾点询问孔子为何笑子路。9.下列关于孔子和曾皙的对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A.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B.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却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C.曾皙的答词不同于一般,他用非常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表现出他高于其他几位弟子的地方。D.曾皙的理想蓝图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深深地打动了孔子,因而孔子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勾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解析:曾皙没有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10.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我治理它,等到三年后,可以让百姓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得道理。(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文:暮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成年人五六个,小孩六七个,到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eq\a\vs4\al(三、语言表达)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①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②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③是一种补充。解析:空①,要与特点二在表达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对应;空②,是对颜回清苦的生活与精神快乐的提炼;空③,是道家幸福观与儒家幸福观的关联理解。12.阅读下面这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示例一: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示例二: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示例三: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荣。齐桓晋文之事eq\a\vs4\al(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衅钟(xìn)数罟(cùɡǔ)忖度(cǔnduó)彼恶知之(è)B.供养(ɡōnɡ)便嬖(biànbì)赴诉(sù)弃甲曳兵(yè)C.商贾(ɡǔ)饿莩(piǎo)放辟(pì)邪侈(chǐ)D.赡养(zhān)衣帛(yì)庠序(xiánɡ)孝悌(tì)解析:A项,“恶”应读“wū”;B项,“便”应读“pián”;D项,“赡”应读“shàn”。2.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C)A.①无以,则王乎②对曰:“将以衅钟。”B.①盖亦反其本矣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说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①愿夫子辅吾志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解析:A项,①“以”同“已”,②无通假字;B项,①“盖”同“盍”,“反”同“返”,②无通假字;C项,①“说”同“悦”,②“罔”同“网”;D项,①无通假字,②“涂”同“途”。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不敏:愚钝B.俯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解析:D项,是故:因此,所以。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C.度,然后知长短度:计量长短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长久解析:超:越过。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解析:A项,①②都是副词,相当于“本来”。B项,①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②连词,同“而”。C项,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②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D项,①连词,相当于“却”;②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A.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B.申之以孝悌之义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解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一般句式。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eq\b\lc\{\rc\(\a\vs4\al\co1(不识有诸诸: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爱:吝惜,舍不得))B.eq\b\lc\{\rc\(\a\vs4\al\co1(诚有百姓者诚:的确,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怎么、哪里))C.eq\b\lc\{\rc\(\a\vs4\al\co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形:表现,今也制民之产制:规定))D.eq\b\lc\{\rc\(\a\vs4\al\co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重视,殆有甚焉殆:恐怕,可能))解析:A项,诸:“之乎”的合音词。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A.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元文宗时他被封为“亚圣”。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取材依据。解析: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eq\a\vs4\al(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9~13题。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数,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今王发政施仁今:现在B.今也制民之产制:规定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D.然而不王者然:这样解析:今:假如。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eq\b\lc\{\rc\(\a\vs4\al\co1(①我虽不敏,请尝试之,②臣请为王言乐))eq\b\lc\{\rc\(\a\vs4\al\co1(③仰足以事父母,④申之以孝悌之义))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①②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③连词,用来;④介词,用。11.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③⑥/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②⑥解析:B项,分句间关系依次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这是孟子政治思想及其社会理想的核心。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C.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D.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有气势的特点。解析:B项,“教”与“养”的关系颠倒了。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译文:没有稳定的财产而有稳定的能坚持道德准则的心,只有士才能做到。像一般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就没有稳定的心。(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译文:因此圣明的国君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向上足够赡养父母,向下足够养活妻子孩子。eq\a\vs4\al(三、语言表达)14.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话题,仿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怀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孟子游说诸侯,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析: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施行“仁政”,他高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游说于诸侯国。将此内容依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进行组织即可。15.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答: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来的,而孟子也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解析:本题属于主体变化类的重组,它要求变化句子的陈述对象。原句子的陈述对象为“孟子”,重组后的第一个分句必须是“中国知识分子……呐喊”,其他分句可以灵活安排。庖丁解牛eq\a\vs4\al(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A.所踦(yǐ)硎(xínɡ)怵然(chù)B.(huā)砉然(huò)向然(xiǎnɡ)C.大郤(xì)大窾(kuǎn)謋然(huò)D.中音(zhònɡ)肯綮(qìnɡ)庖丁(páo)解析:“”应读“huō”,“砉”应读“xū”。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B)A.善哉!技盖至此乎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C.砉然向然D.善刀而藏之解析:A项,“盖”同“盍”,何、怎么;C项,“向”同“响”;D项,“善”同“缮”,揩拭。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B.未尝见全牛也C.依乎天理D.虽然,每至于族解析:A项,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C项,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自然的道理。D项,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表转折。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A.良庖岁更刀B.以无厚入有间C.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D.岸土赤而壁立解析:例句中,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观。A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B项,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厚度;C项,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D项,壁,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A.良庖岁更刀,割也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C.如土委地D.刀刃若新发于硎解析:例句与A项都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即“未尝技经肯綮”;C项是省略句,“如土委(于)地”;D项是状语后置句,应是“于硎发”。6.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族庖月更刀族:形容词,众B.每至于族族: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C.善哉!技盖至此乎善:形容词,好、妙D.善刀而藏之善:形容词,好好的解析:D项,善:同“缮”,修治,文中是“揩拭”的意思。7.下列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技盖至此乎乎:疑问语气词,呢进乎技矣乎:相当于“于”,可不译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介词,替,给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为:动词,作为C.怵然为戒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虽然,每至于族然:代词,这样D.合于《桑林》之舞于:介词,引出对象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于:介词,从解析:D项,第二句中“于”为介词,对于。eq\a\vs4\al(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B.技盖至此乎盖:同“盍”,何、怎么C.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技术D.如土委地委:散落,卸落解析:技,应是“枝”字,指支脉。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eq\b\lc\{\rc\(\a\vs4\al\co1(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B.eq\b\lc\{\rc\(\a\vs4\al\co1(进乎技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eq\b\lc\{\rc\(\a\vs4\al\co1(因其固然,因利乘便))D.eq\b\lc\{\rc\(\a\vs4\al\co1(善刀而藏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解析:D项,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名词,处所。B项,介词,对于/介词,对。C项,动词,依照,顺着/趁着。10.下列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解析:B项,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B.《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师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解析: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译文: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译文: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eq\a\vs4\al(三、语言表达)13.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答: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解析:寓意表达题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透过现象提取带有普遍性的哲理,二是揭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讽刺意义。14.仿照下面关于孔子的一段话,写一段关于庄子的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不一定要与例句句式完全一致,不少于50字。示例:孔子是一缕和煦的风,从历史的深处吹来,拂过两千多年的山高水远,礼而娴雅,仁而宁静,让君子如沐暖阳坦荡荡,让小人如临深渊长戚戚。答:庄子是一首悠扬的歌,从人的心灵深处唱起,响彻九万里的山山水水,恣情挥洒,浩荡奇警,教我们感慨世人之数数然,赞叹圣人之游无穷。解析:仿写时注意句式结构和内容,句式结构不要求完全相同,但也是越接近越好;内容要体现庄子的特点并且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5.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正确的句子,使之前后连贯。(填写序号)庖丁解牛的技术由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即“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由此,我联想到佛家的人生三境界:②;③;①。这样看来,庖丁解牛技术的三个阶段和佛家的人生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比附起来,还可以一一对应。①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③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解析:“所见无非牛者”,即“所见是牛”,或者“看牛是牛”。这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人生境界是一致的,即所见之物就是事物本身。“未尝见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佛家人生第二境界关注的不再是山水的全貌,而是一石一木、一朵涟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技术隐去,解牛过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成为一种享受。“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河水,不过,人已经变了,不再囿于一石一木、一朵涟漪,而是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第二课时能力拓展eq\a\vs4\al(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________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________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__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名不副实。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A.目不识丁计划高山仰止锻铸B.不学无术计划高山景行铸造C.不学无术规划高山仰止铸造D.目不识丁规划高山景行锻铸解析: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规划: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计划: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高山仰止:比喻道德崇高,令人仰望。高山景行:崇高的德行。锻铸:锻炼;磨炼。铸造:熔化金属铸模成型的技术。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B.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D.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解析:A项,“目标”和“做到”不搭配;B项,“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与前一分句主语不一致;D项,递进关系错误,应该把前后句子颠倒一下。原文中,“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应该放在“不但”之前。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解析:A项与下文衔接最紧密,故选A。4.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句子。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从老子学得无欲的品行),(从巴金学得博爱的胸怀);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拜伦《唐璜》的奋斗热情),(歌德《浮士德》的睿智人生)。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解析:填前两空应注意上文的“往哲先贤”“品格”等词语,明确文中“孔子”“鲁迅”是示例,故所填亦应是此类人物及其相关品格。填后两空,则应注意“古今中外的著述”,明确“司马迁《史记》”“文天祥《正气歌》”是示例,故所填亦应是此类作家作品及其表现出的品格。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画线处进行调整,使句子语意连贯,句式协调。(字数不得增减)庄子①像水一样冷静,又像火一样热烈。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了他的影响,一方面疾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他那②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深刻的思想,更是时时令人击节赞叹。答:①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冷静②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思想的深刻(或:恣肆的文笔,生动的寓言,深刻的思想)解析:①“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前一分句阐释的是“像火一样热烈”,后一分句阐释的是“像水一样冷静”,所以此处两句话的语序应互换,以保持上下文语意的照应。②三个短语各自内部的结构调整一致。eq\a\vs4\al(二、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这是因为它“用心躁也”。(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士大夫之类因地位尊卑耻于从师的句子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eq\a\vs4\al(三、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B.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C.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D.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解析:“宰人上食王三环之”意思是“厨师献上食物,赵王围着座席惭愧地绕了三圈”,“王三环之”为一个整体,故排除A、C两项。“庄子曰”后显然要停顿,故排除B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太子,古代储君称谓。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B.寡人这个称号是秦始皇之前的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此自称。C.天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D.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解析: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解析:A项,“庄子剑术高超”错误。C项,应是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明餐桌行动实施方案(合集12篇)
- 人工智能与电影特效技术考核试卷
- DB11T 446-2015 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
- DB11∕T 1819-2021 环境空气颗粒物网格化监测评价技术规范
- 安全急救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美国文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交通运输安全2》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理解词句(分层训练)(解析版)
- 专科护理课件教学课件
- 毒性中药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北京排水集团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字体设计》课程标准
- 【语文】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烟草雪茄培训课件讲解
- 家长进课堂医学心肺复苏
- Unit3ConservationLesson3TheRoadtoDestruction课件-北师大版选择性
- 阿联酋分析报告
- 认知症培训课件
- RDPAC 数字医疗合规分项指南:与患者及患者组织的互动
- 钢结构加工及制作方案25
-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考试试题集(含答案)共7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