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传染病流行病学_第1页
12章-传染病流行病学_第2页
12章-传染病流行病学_第3页
12章-传染病流行病学_第4页
12章-传染病流行病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diseaseepidemiology概述一、传染病的来源•中世纪后,工业化、都市化迅速发展造成居住拥挤、生活和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等,进一步为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创造了条件。•早期人类受传染病的影响较少,一般估计传染病是随着人群规模扩大和获得范围扩张而流行起来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本身、被感染的动物及被污染的水源逐渐成为了许多病原微生物的来源。1、流行或传播的过程不同

有传染源、传播途径、疫源地等方面的流行病学问题,放松防治,发病率就会上升

2、影响健康的方式不同

具有传染性,会影响到许多人被感染,传播扩散力强。而非传染性疾病仅影响病人本人

3、防制的方式或手段稍有不同

通过控制“三个环节”、“两个因素”来进行

二、传染病的特点

和非传染性疾病比较而言BarryR.Bloom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在《Science》杂志撰写的评论:传染病的特点就是不可预言

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近现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全球传染病的流行现状中国传染病的流行现状新发现传染病和再燃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传染病流行病学的重要性一、近现代传染病控制•到19世纪,人类科学技术长足进步。RobertKoch和LouisPasteur的先驱性研究及疾病的病原理论(germtheoryofdisease)的提出,为人类控制传染病提供了可能性。•

细菌培养技术、病原生物分离鉴定技术,病毒培养和鉴别;微生物宿主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描述了许多传染病的自然病程;成功的治疗和控制措施开始出现。•

到20世纪,人类发明了抗生素和消毒剂,预防接种进入实际应用。EdwardJenner(1749~1823)JohnSnow(1813–1858)传染病流行病学之父LouisPasteur(1822-1895)

微生物理论(germtheory)

主张改革临床实践,减少微生物相关疾病的传播开发了鸡霍乱、炭疽、猪丹毒疫苗减毒的微生物可以用作免疫提出狂犬病是由一种显微镜看不到的物质传播的(即病毒),并开发疫苗治疗和预防狂犬病巴斯德杀菌法RobertKoch(1843-1910)确定了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确定了水净化在疾病预防过程中的重要性确定微生物为致病因子时,Henle-Koch提出4条原则1.在相应疾病的患者中总能检出该病原体2.能从相应疾病患者中分离到该病原体3.传过几代的培养物能引起实验动物患相同疾病4.能从患该病的动物中分离到相同病原体•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人类健康状况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全球范围内平均期望寿命的大幅延长。疾病谱、死因谱从以传染病为主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的方向转变。总的发病率降低总的死亡率降低大多数传染病病死率下降不同传播途径疾病构成改变大规模流行减少•全球传染病的主要防治成果预防接种居住环境饮用水食品卫生营养状况卫生习惯医疗条件生产方式等2000年全球各地区疾病负担(DALY)DALY=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755025非传染性疾病伤害传染性疾病,妇女及围产期死亡营养不良非洲东地中海欧洲美洲东南亚西太1950-2003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0.0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505356596265687174778083868992959801发病率(1/100,0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死亡率(1/100,000)总发病率总死亡率1950-2003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病死率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0123012345总病死率(%)1990-2003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病死率90919293949596979899200020012002200300.10.20.30.4我国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02040608010050s60s70s80s90s00-02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经血与性传染病Portraitofmisguidedenthusiasm…"closethebookoninfectiousdiseases"In1969,theUSsurgeongeneral,WilliamHStewart,enthusedbysuccessagainsttyphoid,choleraandsmallpox,toldcongressthatitwastimeto…二、全球传染病的流行现状全世界每年约1500万人直接死于各种传染病全球卫生和供水设施状况(1990)全球主要的传染病(2000)100-250/10万结核病的全球分布(2000)3%~丙型肝炎的全球分布(2000)全球现存活HIV感染者和病人数(截止2003年底)合计:3400–4600万WesternEurope520000–680000NorthAfrica&MiddleEast470000–730000Sub-SaharanAfrica25.0–28.2millionEasternEurope&CentralAsia1.2–1.8millionSouth&South-EastAsia4.6–8.2millionAustralia&NewZealand12000–18000NorthAmerica790000–1.2millionCaribbean350000–590000LatinAmerica1.3–1.9millionEastAsia&Pacific700000–1.3million2003年全球新感染HIV情况合计:420–580百万WesternEurope30000–40000NorthAfrica&MiddleEast43000–67000Sub-SaharanAfrica3.0–3.4millionEasternEurope&CentralAsia180000–280000EastAsia&Pacific150000–270000South&South-EastAsia610000–1.1millionAustralia&NewZealand700–1000NorthAmerica36000–54000Caribbean45000–80000LatinAmerica120000–180000全球血吸虫病的控制现状(1999)我国传染病发病情况严峻结核病

500万例血吸虫病

100万例艾滋病

100万例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1.2亿例慢性乙型肝炎

3000万例三、中国传染病的流行现状2002年我国报告的前10位传染病发病例数

传染病

1病毒性肝炎

2结核病

3腹泻病

4淋病

5麻疹

6伤寒

7梅毒

8疟疾

9出血热

10猩红热每年病例数658185500181454595159422583415406453420329773137114369

ChineseHealthStatisticalDigest20021990-2003年全国甲肝、乙肝发病率010203040506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发病率(1/10万)甲肝发病率乙肝发病率1985~2001年全国报告的STD发病率近年来全国性病年报告例数不断增加2003年全国HIV/AIDS报告发病地理分布1955-2003年全国狂犬病发病率00.10.20.30.40.50.60.70.8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发病率(1/10万)•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现和确认的新传染病已近40种。其中,有许多新传染病的危害已为世人或多数人所共知。四、新发现传染病和再燃传染病的流行趋势AIDS:已成为人类头号杀手之一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等疾病:高病死率震撼世界莱姆病:遍及五大州几十个国家,在美国被称作第二AIDS

大肠杆菌O157:H7感染、O139型霍乱

SARS和禽流感:引起全球恐慌和关注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EIDnotpreviouslyinhumanspreviouslyinhumansbutinisolatedpopulationsandareasoccurredforalongtime,onlyrecentlyrecognisedRe-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新发现传染病和再燃传染病1995人疱疹病毒8型(HHV-8)与AIDS卡波济肉瘤有关1995庚型肝炎病毒(HGV)庚型肝炎主要经血传播1996牛海绵状脑病毒(BSE)牛海绵样脑病,克雅病食用感染动物内脏等1997TT病毒(TTV)TTV肝炎经血传播1997甲型流感病毒(H5N1)禽流感1999尼巴病毒(Nipahvirus)病毒脑炎与感染动物的粪便、尿接触1999SEN病毒(SENvirus)SEN病毒性肝炎输血传播2003Monkeypox猴痘2003SARS-CoVSARS空气飞沫等1995年以来新发现的病原体及其所致疾病1、传染病仍是迄今危害人类健康十分严重的疾病

2、传染病流行或传播的方式决定传染病防治必须常抓不懈

3、尽管传染病死亡率已退居靠后,而死亡率=发病率×病死率,如病死率下降,而发病率却可能上升

4、一些新发现的传染病及性病死灰复燃,都需要对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对策和措施进行研究

5、大量化学治疗(抗生素广泛应用),出现耐药病原体,需要研究

6、如何消灭已被控制(发病率)的传染病

五、传染病流行病学的重要性疾病流行规律Omran的流行病迁移理论(EpidemiologicTransitionTheory)中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史分为4个时期:(1)瘟疫和饥荒(2)传染病大流行的减弱(3)退行性疾病和人为引起的疾病(4)衰老、慢性疾病、新发传染病、传染病的死灰复燃

另有学者将人类疾病谱的迁移归纳为:

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慢性疾病→社会-文化疾病→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WHO总干事第二节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按病原体储存形式分类储存形式

典型传染病

梅毒螺旋体

淋病奈球菌

HIV

HBV

HCV

志贺氏杆菌

动物

狂犬病

鼠疫耶尔森菌

钩端螺旋体

沙门氏菌

布鲁氏杆菌

土壤

肉毒杆菌

破伤风杆菌芽孢

炭疽杆菌芽孢

军团菌

绿脓杆菌

一、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按病原体储存形式分类直接传播

间接传播

接触

物质介导

(污染的水、食物、用具)

性交、接吻

长距离空气介导

(灰尘、气沫)

医源性

(输血

生物制品或药物受污染)

医源性(器械、针头、

采血器等被污染或消毒不严)

垂直传播

媒介(动物、昆虫)

短距离空气介导

(飞沫、咳嗽、喷嚏)

按传播方式分类(一)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二、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病原体及其种类宿主和病原体的关系病原体的变异性病原体的传染力和致病力(二)传染过程及其感染谱传染过程感染谱

(一)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病原体:通常把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统称为病原体(pathogen)种类: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等

1、传染病病原体及其种类脊髓灰质炎病毒解脲支原体破伤风杆菌苍白密螺旋体沙眼衣原体包涵体真菌血吸虫恙虫热立克次体

宿主:指能供给病原体以营养和场所的生物统称。包括人类和动物。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适应,适者生存排出:取决于定位特点及可能的传播条件。通常和侵入的途径一致方式:多种多样影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伤寒、霍乱→粪便

影响病原体侵入宿主的门户结核杆菌→呼吸道2、宿主和病原体的关系

(1)抗原性的变异

流感病毒神经胺酸酶(N)+血凝素(H)(2)耐药性的变异疟原虫氯喹耐药株(3)毒力的变异

卡介苗(TB)胆汁培养200代结核菌苗(BCG)(4)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变异

3、病原体的变异性

(1)传染力(infectivity)

病原体侵入并在宿主体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2)致病力(pathogenicity)

指一种病原体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取决于:

a.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繁殖的速度及程序

b.病原体繁殖所引起的组织损害程度

c.病原体是否产生特异性的毒素4、病原体的传染力和致病力

传染:又称感染,是病原体对宿主的寄生现象

传染过程(infectionprocess):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二)传染过程及其感染谱1、传染过程(1)以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为主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和流行性乙脑等,流行性乙脑显性:隐性感染=1:500-200;

脊髓灰质炎(1:100-1431)。(2)以显性感染为主如水痘、麻疹等(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如狂犬病等

2、感染谱(spectrumofinfection)

感染谱:机体对病原体反应轻重频率梯度称为感染梯度

传染病的感染谱感染谱的分类VISIBLECASESINVISIBLECASES(I.e.“carriers)32Asymptomaticinfection12ClinicalIllness2Death“流行病学冰山现象”Epidemiologicaliceberg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感染的过程。这些过程是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进行的。ChainofInfectionAmodeltoconceptualizethetransmissionofacommunicablediseasefromitssourcetoasusceptiblehostChainofInfectionPathogen-isthediseasecausingagentChainofInfectionisthehabitatinwhichaninfectiousagentnormallylives&growsHuman:symptomaticorasymptomaticAnimal:calledzoonosesEnvironmental:plants,soil,andwaterPathogenReservoirChainofInfectionisthepathbywhichanagentleavesthesourcehostPathogenReservoirPortalofexitChainofInfectionModesofTransmissionDirect

-Directcontact-DropletspreadIndirect-Airborne-Vehicleborne-VectorbornePathogen

-howpathogensarepassedReservoirPortalofexitTrans-missionChainofInfectionPathogenReservoirPortalofexitTrans-mission

-agententerssusceptiblehostPortalofentryRespiratoryOralSkinIntravenousGastrointestinalChainofInfectionPathogenReservoirPortalofexitTrans-mission

-FinallinkisasusceptiblehostPortalofentryNewHost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

生物学基础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两个因素

环境条件“三个环节、两个因素”(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或reservoirofinfection)定义:指机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病人作为传染源

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原因:

体内存在大量的病原体具备促进播散病原体的症状•

病程各期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量和频度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病程各期病原体排出数量示意图

概念:指病原体侵入至机体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的繁殖时间有关。

(1)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血吸虫病:通常40天,最短30天,最长60天;流行性出血热:通常14到21天,最短3天,最长60天;流行性乙脑:通常10到14天,最短4天,最长21天;伤寒:通常10到14天,最短3天,最长42天;霍乱、副霍乱:通常1到2天,最短数小时,最长7天;甲型肝炎:通常30天,最短15天,最长45天。

意义:

①根据潜伏期可判断传染源与续发病例之间的关系,判断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

②根据潜伏期长短决定预防措施隔离、留验、观察、检疫 期限:潜伏期+1、2天预防接种时间:麻疹潜伏期最初5天施行被动免疫效果好③潜伏期长短影响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短→来势凶猛(流感)长→持续较久④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传染性最强的时期,作为传染源意义最大①繁殖最多②有些症状有利于病原体排出③有些疾病临床期排出病原体的途径较多

伤寒:粪、尿、汗液、唾液、乳汁等。④护理感染⑤有些迁延性疾病如慢性痢疾

(2)临床症状期

该期传染性逐渐消失。但有些传染病,如伤寒、痢疾、乙型肝炎等仍排出病原体,甚至终生排菌。

传染期: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是决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3)恢复期各型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典型、不典型或轻型病人病原携带者:指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carrier)

麻疹、霍乱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carrier)

伤寒、乙肝

(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carrier)

流脑、乙肝2、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持续时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携带者的社会属性。

动物性传染病(zoonosis):又称人畜共患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鼠较为重要3、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鸟:乙脑、西尼罗脑炎、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猪:乙脑猴:黄热

啮齿动物:委内瑞拉脑炎、俄国春夏脑炎

牛----疯牛病

老鼠-----鼠疫①病原体从感染的宿主机体排出→与定位有关②病原体停留在外界环境中→受第一阶段特点所决定③病原体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取决于第二阶段及定位特点(二)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传播机制: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又称传播过程传播媒介: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物。又称传播因素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传播途径①经飞沫传播(droplettransmission)②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nucleustransmission)③经尘埃传播(dusttransmission)1、经空气传播(airbornetransmission)

形式:借助三种微粒,即飞沫、飞沫核和尘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白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结核杆菌、炭疽芽孢等①传播广泛、容易,发病率高。切断传播途径作用较小,人群特异性免疫水平是发病率的调节因素②

季节性发病,冬春季发病率高③

儿童多发。也称“儿童传染病”在未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率呈周期性升高现象与卫生状况,特别是人口密度、居住条件、易感者比例等关系密切流行特点:传播疾病:许多肠道传染病,某些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虫病传播方式:饮用水被污染+接触疫水

(1)经饮用水传播疾病的流行特点:

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且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②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异③水源经常受到污染,病例常年不断,呈现地方性特点④停止或净化水源,流行平息2、经水传播(waterbornetransmission)①病人有接触疫水史②发病呈季节性或地方性特点③大量易感人群接触,可导致爆发或流行④对疫水采取措施或个人防范,可控制发生(2)接触疫水传播疾病的流行特点:人们接触血吸虫疫水传播疾病: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和个别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形式:食物本身存在病原体+食物被污染流行特点:

①病人均有食用某种污染食物的历史。未吃者不发病②一次大量污染可导致暴发③停止供应食物,暴发很快平息④食物多次被污染,暴发和流行可持续较长的时间

3、经食物传播(foodbornetransmission)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爆发和毛蚶

上海市1988年1—3月急性肝炎发病动态食毛蚶与急性肝炎发病的时间分布食毛蚶量与甲型肝炎发病关系食毛蚶的不同方式与甲型肝炎发病的关系传播形式: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①直接接触传播

指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传播到易感者合适的侵入门户。如性病、狂犬病等。②间接接触传播

指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播。手起着重要的作用。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常见于肠道传染病和一些病原体在外界抵抗力比较强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结核等。4、经接触传播(contacttransmission)①

病例散发,家庭续发率高②

与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条件有关④

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少传播流行特点: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transmission)

又称虫媒传播传播疾病;人畜共患病,肠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传播形式:机械性传播+生物学传播

①经节肢动物机械携带传播②

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流行特点:有一定地区性;季节性职业特点;年龄差异我国常见蝇类及其分布、危害、识别特征(一)我国常见蝇类及其分布、危害、识别特征(一)媒介节肢动物埃及伊蚊蜱白蛉库蚊疟疾、丝虫病、乙脑、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脑炎等新疆出血热、蜱媒脑炎、莱姆病白蛉热、利夫特谷热Arbovirustransmission

(虫媒病毒的传播)ArthropodArthropodVertebrateVertebrateHUMANArthropod病原体:

登革热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主要媒介: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WestNileVirusTransmissionCycleWestNilevirusWestNilevirusMosquitovectorIncidentalinfectionsBirdreservoirhostsIncidentalinfections6、经土壤传播(soilbornetransmission)

传播疾病:肠道传染病,如蛔虫、钩虫、鞭虫等形成芽胞的病原体,如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杆菌等7、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infection)

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传播输血、生物制品或药物受污染引起器械、针头、采血器等被污染或消毒不严引起传播方式每年全球因不安全注射所致疾病HBVHCVHIV~32%~40%~5%2250万

270万

9.8万疾病不安全注射所致感染人数占所有新感染%Source:CDCandWHO,unpublisheddata

8、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

又称“围产期传播”、“母婴传播”传播方式:①经胎盘传播

经胎盘血液传播,如风疹、乙肝、爱滋病、梅毒等②

上行性传播

阴道→子宫颈口→绒毛膜或胎盘→胎儿,如单纯疱疹病毒、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③

分娩时引起的传播

产道感染引起。如淋球菌、疱疹病毒感染等HIV母婴传播率全球15%-25%我国高流行区30%HIV干预母婴传播率(法国)拉米夫定组6.8%拉米夫定与齐多夫定组1.6%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是否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和群体免疫(herdimmunity)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总人口中易感人口所占的比例,也与人群的一般健康状况有关。(三)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被动免疫:胎传免疫+病后免疫+分次免疫主动免疫:人工免疫(预防接种)1、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1)新生儿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死亡2、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1)计划免疫(2)传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SARS流行的三个环节人群易感性传染源传播途径病人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无症状携带者?空气飞沫和尘埃(含有病原体)直接接触: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体液间接接触:电梯按钮、扶手、空调、垃圾?等其它:水?

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医务人员、患者家属潜伏期:1-12天,常见4-5天

概念: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为疫源地(四)疫源地(epidemicfocus)疫点:范围小的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疫区: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疫点→疫区1、传染源被移走或已消除排出病原体状态2、传染源播散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传播途径不复存在3、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1、有传染源存在

2、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疫源地形成的条件:

(一)自然因素

1、对传染源的影响①动物作为传染源时

地理、气候、植被等→出血热、鼠疫②人作为传染源时

季节性的特点疟疾→夏季高发痢疾→夏季高发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更加明显

①虫媒传染病:对节肢动物生长繁殖的影响蚊、蝇②气温影响环境中病原体的存活:血吸虫③雨量可影响病原体的传播:钩体病、肠道传染病3、对易感者的影响

寒冷→易患肺炎、感冒气温的改变→抵抗力降低1998年洪灾情景(一)1998年洪灾情景(二)

(二)社会因素

1、对传染源的影响传染病防制法律、法规的制定

①防疫机构及传染病医院的建立,保障了隔离和治疗②国境卫生检疫,防治检疫病的传入③定期的卫生检查(体检)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最为明显

①“三管一灭”-管水、管食品、管粪便及消灭蝇、灭鼠②人口密度③生产活动④风俗习惯⑤人口流动3、对人群易感性的影响

①预防接种②人群大量移动:新兵入伍、大型工地、移民③社会动荡第三节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治疗性预防措施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控制(一)预防为主(二)传染病监测(三)全球化控制一、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2003年我国国家级HIV监测哨点地理分布全国105个性病区域监测点分布图(一)改善卫生条件(二)健康教育(healtheducation)(三)预防接种(vaccination)(四)国境卫生检疫(frontierhealthquarantine)二、传染病的预防污水处理环境清理灭鼠改厕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

我国免疫预防工作成就辉煌脊灰病例报告数1953~19991950-2003年全国麻疹报告发病情况发病率(/10万)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01230300600900120015001951-2001年全国百日咳发病率1950-2003年全国白喉发病率加强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检疫的传染病鼠疫(6天)、霍乱(5天)和黄热病(6天)监测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疟疾、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和登革热严密监测的传染病埃博拉热、拉莎热、军团菌病等新发现传染病禁止入境的传染病艾滋病、性病、麻风病、精神病、开放性结核病我国国境卫生检疫疾病病种一览表三、传染病的控制(一)疫情报告“传染病报告”1、报告种类•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我国的流行情况,将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性管理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为严格管理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分类1989年9月1日修订甲类鼠疫、霍乱鼠疫、霍乱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22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26种)丙类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11种)新旧法定传染病病种比较责任报告人: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报告时限:2、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报告病种(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报告时限甲类:鼠疫+霍乱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2小时乙类24小时丙类24小时(1)病人:

“五早”

①早发现②早诊断③早报告④早隔离

⑤早治疗(二)防疫措施

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2)病原携带者

措施:登记、管理、随访

期限: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3)接触者

措施:检疫①留验(隔离观察)甲类传染病接触者②医学观察对乙类传染病接触者③应急预防接种④药物预防期限:从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病人被隔离医生被隔离医学观察北京人民医院被隔离(4)动物传染源

彻底消灭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和检疫深埋受感染的动物“春天里的一遍鸡毛”---2004年某报标题

2、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病种措施肠道传染病主要由粪便排除病原体而污染环境;一般采取对污染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污染环境;通风和空气消毒虫媒传染病重点是杀虫和个人防护性传播疾病避孕套的使用、杜绝吸毒和共用注射器概念: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消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一种措施种类:

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

随时消毒(currentdisinfection)终末消毒(terminaldisinfection)

消毒(disinfection)压力蒸汽灭菌(物理)紫外线消毒(物理)含氯消毒剂(化学)环氧乙烷灭菌(化学)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

3、对易感者的措施

(1)预防接种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被动免疫是保护易感者的有效措施,一般称“应急接种”。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等

(2)药物预防磺胺类药物: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金刚烷胺:预防甲型流感病毒(3)个人防护4、爆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SARS的预防和控制

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合理营养、体育锻炼等个人防护:口罩、洗手、避免人多场所等日常卫生:加强居室通风、换气、家居消毒等预防服药:?等通风和消毒:含氯消毒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03年第7号(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导原则》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生活、工作场所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其他有效措施:1、不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

2、用肥皂和自来水(流动的水)洗手部分场合有效的措施:在人群密度高或不通风的场所内戴口罩(12-16层)。

尚未肯定预防效果的措施:1、服用中、西药物

2、室内使用熏香

3、使用干扰素喷喉、鼻无预防效果的措施:

1、露天场所戴口罩

2、以注射方式给药的“预防性”制剂(如:丙种球蛋白等)

第四节计划免疫及其评价计划免疫的概念疫苗计划免疫方案计划免疫效果评价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一、计划免疫的概念概念控制和消灭相应疾病为目的具有可行的免疫规划和策略具有免疫预防工作及疾病控制效果的监测评价系统plannedimmunization理解预防接种(vaccination)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冷链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所需的多环节链式储存、运输设备。计划免疫二、疫苗vaccine疫苗基本要求1、能够导致类似于自然感染后产生的较强的体液、细胞和局部免疫2、能够产生针对临床疾病和再感染的保护作用3、能够提供长达数年甚至终身的保护4、无或只有非常小的即是副作用,无滞后的能增加其它疾病易感性的副作用5、对同一微生物的不同株均能产生免疫保护作用6、能够在可行性和伦理学等方面被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标人群接受7、制备的疫苗不需要专门的处置8、不会显著影响同时使用的其它疫苗的免疫效果9、成本效益合理预防接种及其疫苗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activeimmunization)是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是免疫接种的主要方法减毒活疫苗

由无毒或弱毒菌株或病毒株所制成(卡介苗、脊灰、麻疹活疫苗)灭活疫苗

用加热、化学等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或提取、纯化的病原微生物组分如复合亚单位、类毒素、多糖聚合物制成(狂犬病疫苗、霍乱疫苗)重组疫苗

通过遗传学重组机制来生产疫苗

(如乙肝重组疫苗)

DNA疫苗不同于传统的疫苗,DNA疫苗旨在将病原微生物的某种专门组分的裸露DNA编码直接注入机体内(如正在研究的结核病DNA疫苗)2、人工被动免疫(immunizationpassive)以含抗体制剂或血清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抗体免疫血清: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免疫球蛋白:3、被动自动免疫三、计划免疫方案1、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2、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疫苗的种类1、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programonimmunization,EPI70年代由WHO提出。规划要求坚持免疫方法和流行病学监督计划相结合,防制天花、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等传染病。中心内容:中国1980年参加EPI活动。1989年和1991年经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WHO联合评审,确认我国按期实现了普及儿童免疫目标,即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