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国学阅读《辨E子》试题汇编(附答案)
《韩非子》
(一)
经典国学再现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日:“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③之,遂④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
居山之阳⑤,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⑥有水。”乃掘⑦地,遂得水。
我是小助手
①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
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随:跟随。
④遂:于是,就。
⑤山之阳:山的南边。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
⑥仞:古代的计量单位。
⑦掘:挖。
我是小翻译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
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
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
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
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考考你的智慧
1.根据文意解释加点的字。
(1)春往而冬反
(2)行山中无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3.文中出现的人物管仲利用找到了,隰朋利
用_找到了_;从这两个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4.在你的生活积累中,一定也见到过人们利用动物来调整自己活动的行为,
试着写两个吧。
弘扬传统文化
管仲的故事
上面这则小故事讲到了管仲智用老马的智慧,从而让行走大军找到了归途。
可是并非自小就从君,那么又是谁把管仲推荐到齐桓公面前,让他的才干得以施
展的呢?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生活贫困,年轻时曾与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
鲍叔牙秉性慷慨,知管仲家有老母,分财利的时候,多分些给管仲,管仲家方免
冻馁。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
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
后,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成就霸业,多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
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内政,外交皆名垂千古。他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
个霸主。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
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
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
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
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
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
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
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
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
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这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管仲这匹在千里马在伯乐鲍叔牙的发掘下,终
于完全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成就了一番伟业。而鲍叔牙识人的眼光和超人的气
度,更是让人敬佩。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呢?
《韩非子》
经典国学再现
客有为齐王画者①,齐王问曰:“画孰②最难者?”客曰:“犬、马最难。”
齐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③于
前,不可类④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我是小助手
①客:指外来的画师。
②孰:代词,谁,哪个。
③罄(qing):显现,出现。
④类:类似,像。
我是小翻译
有个外来的画师给齐王画画,齐王问他:“画哪个东西最难?”画师毫不犹
豫地回答说:“狗、马最难啊!”齐王又问:“画哪个最容易呢?”画师回答说:
“鬼怪最容易。”狗和马,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动物,从早到晚在人们面前显露无
余,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是最困难的。鬼怪没有形状,不会出现在人们
面前,所以最容易。
考考你的智慧
1.下列词语中与文中“鬼魅最易”中的“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易子而食B易地而处C易于对付D平易近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齐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最易。”
(2)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3.判断下列句子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文中的“客”是来拜访齐王的。()
(2)画师认为人们越熟悉的事物越不容易画好。()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试着写写。
弘扬传统文化
纸上谈兵
上面故事中的画师,没有真才实学,只喜欢画人们没有见过的鬼怪,却害怕
画人们都熟悉的大马。在赵国也有这样一个人,其才华只能纸上谈兵,却在实战
中屡败。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
从小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就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
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担忧地
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
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
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
劳。结果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
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施展计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
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
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师军队。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
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
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
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
杀出,将赵军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
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最后不得不率军仓皇突围,结果被
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画师无真才实学只愿画鬼怪,赵括无真才实学只会纸上谈兵,看来,要判定
一个人如何,不能只看一面,要全面考察后才能下结论啊。生活中我们也要如此。
《韩非子》
(三)
经典国学再现
楚厉王有警①,为鼓以与百姓为戍②。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③
人止④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⑤击之也。”民皆罢。居⑥数月,有警,
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⑦而民信之。
我是小助手
①楚厉王:原名熊峋,东周初期的楚国君主。警:报警信号。
②为鼓以与百姓为戍:击鼓召集百姓来守卫城。戍:戍守。为鼓:击鼓。
戍:守城。
③使:派遣。
④止:阻止。
⑤过:过失。
⑥居:经过。
⑦更令明号:重新申明号令。
我是小翻译
楚厉王遇到紧急的情况就用击鼓来召集老百姓守城。(有一天,厉
王)喝醉酒了,误拿起鼓槌击鼓,老百姓都大为惊慌,厉王派人去制止
他们,厉王说:“我喝醉了酒就同大臣们开玩笑,误敲了鼓。"老百姓
听了都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有紧急的情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没有赶
去守城,于是(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信号,老百姓才相
信他。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加点字。
(1)吾醉而与左右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皆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饮酒醉,过而击之也。
(2)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3.当数月后,有警击鼓时,为什么“民不赴”?
4.类似“击鼓戏民”的故事还有很多,请你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或
者自己看到的书中,找出一个简要讲给同学们听吧。
弘扬传统文化
烽火戏诸侯
上面的故事中楚厉王击鼓戏民,民不再信任“击鼓”这一示警信号。
下面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怎样呢?
周幽王是周朝的最后一个君王。他当政的时候昏庸无道,不管理国
家,整天在后宫和美人嬉戏。周幽王特别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什么
都满足她,可是褒姒却总是不高兴,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想了很多办
法来逗褒姒,想让她笑一笑,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伤透了脑
筋。
周幽王出了一个规定: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
子。有个马屁鬼叫虢(音gu6)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原来,
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
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就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
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
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娘娘见了这许
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
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
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
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
儿都愣了。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
放烟火玩儿。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看见骊山
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真的笑了一下。幽王见褒姒开
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后来果真犬戎进攻镐京,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
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
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
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看来,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
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做事如此,为人也是如此。
《韩非子》
(四)
经典国学再现
三虱食彘①,相与讼②。
一虱过之,曰:“讼者奚③说?”
三虱曰:“争肥饶之地。”
一虱曰:“若亦不患④腊之至而茅之躁耳,若又奚患?”
于是乃相与聚喝⑤其身而食之。彘BS⑥,人乃弗杀。
我是小助手
①彘:(zhi),猪。
②讼:争辩;争论。
③奚:什么。
④患:害怕,担忧。
⑤喝:(ZUO),聚缩嘴唇而吸取。
@H:(qιi),瘦。
我是小翻译
爬在一头肥猪身上的三只虱子,互相争吵起来。
有一只虱子经过它们身旁,便问:“你们为什么吵啊?”
三只虱子回答说:“我们在争猪身上肉肥血多的地方。”
那只虱子说:“你们也不怕腊祭之日烧茅草杀猪祭祖,连你们一起烧死吗?
你们又何必在这上面计较呢?”
三只虱子听了醒悟过来,于是赶紧聚在一起,拼命吮吸猪身上的血。猪因此
而变瘦了,到了腊祭时,主人就没有杀这只猪。
考考你的智慧
1.选择下列语句中的“过”字的正确解释。
过:①过失。②走过;经过。
一虱过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三虱曰:“争肥饶之地。”
(2)彘罐,人乃弗杀。
3.这个故事主要讲述
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告诉了我们一
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4.你如何这个故事中的虱子为了自己不被烧死而使猪瘦的做法?
弘扬传统文化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
上面的小故事中的三只虱子同心一致躲过了一劫,试想如果它们一直为自
己的利益争吵不休,不同心协力,自然免不了被火烧的命运。在社会中也是如此,
合作才能共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沌
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
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
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的作法感到委屈,蔺相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
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
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侯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
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
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
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
这番话,大家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
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
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
蔺相如说:“我是一个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
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
心协力,保卫赵国,。
这就是合作的力量。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栗学会与人合作,同享1+1>2的
奇迹。
《韩非子》
(五)
经典国学再现
赵襄主学御①于王子期,俄而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主曰:“子
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④,马体安
于车,人心调⑤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⑥臣,先则恐逮于臣。
去透道⑦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
也!”
我是小助手
①御:驾车。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调换。
④所贵:意为关键所在,最要紧的。
⑤调:协调。指跳度,驾驭。
⑥逮:赶上。
⑦诱道:诱导,引导马匹沿着道路前进,把马引到正路上去。
我是小翻译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的技术,没有多久便与王子期竞赛,换了三次马而
三次都落后了。襄主说:“你教我驾车,并没有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
答说:“技术已经全教完了,是您使用有过错。凡驾驭马车,关键在于要马安于
驾车,人心要集中于驾驭马,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使之到达远方。现在您落后
时想的是要追上我,领先时又恐怕被我追上。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领先就是落
后。而您不论领先还是落后,心思都在我的身上,您还凭什么去驾驭马呢?这
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考考你的智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术已尽()
(2)先则恐逮于臣()
2.翻译下列句子。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3.为什么赵襄王说王子期“教我御,术未尽也”?
4.王子期分析的关于赵襄王赛马落后的原因,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弘扬传统文化
欲速则不达
上面的小故事中赵襄王一心想在赛马中战胜王子期,结果太急于求成,反而
次次落后。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她方首长,他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
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百年大计,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
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
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有一个小孩,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
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
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
辛苦地挣扎。小孩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
而出。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不久,
痛苦地死去。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艰辛,但只有通过这一经历才能换来日后
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
惨地死去。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
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许多事业都必须有一
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而这也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
程。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总
是与之相悖。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
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
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对“欲速则
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韩非子》
(六)
经典国学再现
庞葱与太子质①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
“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②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
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③矣,然而三人言而成
虎。今邯郸去④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
人自为知。”
我是小助手
①质:做人质。
②寡人:古代王侯的自我谦称。
③明:明白,清楚。
④去:距离。
⑤愿:希望。
我是小翻译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
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
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
“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
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
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王信之乎
(2)而议臣者过于三
人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2)王曰:“寡人自为知。”
3.庞葱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有什么用意?
4.假如你是庞葱,你还会用什么方法来让魏王听信谣言而相信你?
弘扬传统文化
胡服骑射
上面的故事提到庞葱和太子要到邯郸做人质。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
赵国为什么国力强大到让他国太子去都城做人呢?这自然少不了这项发生在邯
郸甚至赵国的改革。
战国时期的赵国,其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他们虽然和赵国没有发
生大的战争,但常有小的掠夺战斗。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
战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活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
速敏捷。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
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
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要
学习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
于是,武灵王就开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
的一些人的反对。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亲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
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胡服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
意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
力反对。他们指责武灵王说:“衣服习俗,古之理法,变更古法,是一
种罪过。”武灵王批驳他们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
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
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
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
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
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
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后,接着训练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
事装备,赵国的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
中山国,而且还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
所以说,在生活中,作为领导,既要广开言路,不被谣言迷惑;又
要在制度上学会变通,不墨守成规。
《韩非子》
(七)
经典国学再现
宋之鄙人①得璞玉②而献之子罕③,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
子器,不宜为细人④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我是小助手
①鄙人:边远地方的人。
②璞玉: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
③子罕:宋国大夫。
④细人:地位低下的人。
我是小翻译
宋国的一个边远地方的人得到一块美玉就献给了子罕,子罕不接受。那人
就说:“这是一个宝物,应该给您这样的君子用,不适合给老百姓用。”子罕
说:“你把这块玉当作宝贝,我把不接受你的宝物这种品格当作是宝。”
考考你的智慧
1.下列词语或句子中的“宜”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宜:①应当,应该;②适合,适当。
宜为君子器()
景色宜人()
2.翻译下面句子。
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3.鄙人献玉的原因是“",子罕不接受璞玉的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鄙人以玉为宝,子罕以“不受玉”为宝,那么你呢,以什么为宝?为什
么?
弘扬传统文化
和氏献璧
上面的故事讲述的是“宋之鄙人”献玉,子罕不受玉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也
是一个关于献玉的故事。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
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
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
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
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
几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
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
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
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
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
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
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这个悲喜交加的故事告诉通过和氏璧开始被埋没,都后来被人们珍藏、并且
不惜以城换玉的事,告诉我们对于真理我们一定要敢于坚持,而领导者应该善于
发现人才,不应该不经过分析就胡乱做决定。
《韩非子》
(八)
经典国学再现
郢①人有遗②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
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m
③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④王,王大说⑤,国以治。治则治⑥矣,非书意
也。
我是小助手
①郢:楚国的都城。
②遗:送给。
③尚明:崇尚光明。
④白:报告。
⑤说:通“悦”,高兴,喜欢。
⑥治:太平,指治理好。
我是小翻译
楚国的都城有一个写信给燕国的相国的人。在夜晚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因
此就对举着蜡烛的人说:“举烛。”说完后(在信中)写上了“举烛”两个字。
“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
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要施行清明政策,应该举荐贤才担任重任”。
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用这样的方法治国。政治倒是治理好了,
却不是写信人信里要说的意思。
考考你的智慧
1.判断下面词语解释的正误,正确的“,错误的打“X”。
(1)“夜书”“燕相受书”中的“书”意思分别是“写信”“信”。()
(2)“举烛”和“举贤”中的“举”意思相同,都是“举起”。()
2.翻译下列句子。
(1)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2)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3.下面成语和文章中心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歪打正着B弄巧成拙C画蛇添足D多此一举
4.文中的写信人,边写信边说话,结果信中多了“举烛”二字。在写作业的
时候,我们应该如何不犯这类的错误?
弘扬传统文化
邯郸学步
上面的故事中写信人的无心之举,却成就了燕国的大治。可谓“无心插柳柳
成荫”。而在这里有一个人专门去学步,结果却连路都不会走了,可谓弄巧成拙。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
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
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
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
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
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
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
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
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
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
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
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
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
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
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
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由此看起来,想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到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虽然是自然之理,却不是必然,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有时反而会失了自己。
《韩非子》
(九)
经典国学再现
宋人有售酒者,升概①甚平②,过客甚谨③,为酒甚美,县④帜甚高,然而
不售,酒酸。主人怪其故,问诸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猛,狗猛何
故酒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至挈壶瓮而往酷⑤,而狗迓而歌之⑥,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我是小助手
①升概:打酒的容器。
②平:公平。
③谨:恭敬。
④县:通“悬”,悬挂。
⑤挈:携、提、举。酷:打酒
⑥迓:迎接。肱:咬。
我是小翻译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打酒的容器很公平,对客人很恭敬周到,酿的酒也很香
醇,卖酒的旗子高高飘扬。然而却卖不出去。因此酒都变酸了。店主对其中的原
因感到奇怪,于是请教杨倩。杨倩问:“你养的狗很凶吧?”卖酒者说:“狗凶,
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回答:“人们怕狗啊。如果有大人让孩子带着钱
提着壶罐前来买酒,而你的狗却扑上去咬人,这就是酒卖不出去、变酸的原因啊!”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为酒甚
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怪其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主人怪其故,问诸杨倩。
(2)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3.用自己的话回答这家店酒卖不出去的原因。
4.从这篇文章中,联系现实生活,我们可以看出商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意兴隆,
需要做到哪几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
鲁侯养鸟
上面的故事中卖酒的人因将看家的狗错拴在店外,虽然酒美悬帜高、态度好,
仍然使自己的酒反而卖不出去变酸。下面的故事中曾候养鸟,虽然尽心、尽力,
...
有一天,一只巨大的鸟飞落在鲁国都城的附近。这是一只海鸟。它的头抬起
的时候,身高达8尺,样子长得很漂亮,很像传说中的凤凰。因此,人们都把它
当做神鸟。
鲁国国君听了臣属关于这只大海鸟的汇报,决定以盛大的礼节郑重其事地迎
接它。曾侯在宗庙里毕恭毕敬地设酒宴招待海鸟。鲁侯命宫廷乐师奏起了最高级
的《九韶》曲。这是舜帝时在最隆重的场合下才演奏的乐曲,共有九章。他又派
人给海鸟摆满最上等、最神圣的“大军”供品做食物,这些食物就是用很大的盘
子盛着烤熟的全牛、全羊和全猪。鲁候侍立在海鸟旁边,诚心诚意地请它食用。
海鸟看到这莫名其妙的场面,被吓得有些发呆。它离开了辽阔的大海,失去
了宝贵的自由,看着面前纷乱的人世,只觉得头昏眼花,充满了惊恐和悲伤。海
鸟始终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之后,它便在极度的惊吓忧郁中死去
了。
曾侯十分沮丧,还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万事万物皆有特点,都有联系和应遵循的规律。宋人酒不售,只因恶狗。而
鲁国国君则只凭自己的想当然去办事,结果事与愿违,做出了适得其反的蠢事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能犯类似的错误哦。
《韩非子》
(十)
经典国学再现
赵简子谓左右曰:“车席泰美①。夫冠虽贱,头必戴之;履②虽贵,足必履
③之。今车席如此大美,吾将何以履之?夫④美下而耗上,妨义⑤之本也。”
我是小助手
①车席:马车上供坐卧而铺垫的用具。泰:通“太”,最,极。美:华美。
②履(jtɪ):泛指鞋。
③履:踩踏。
④夫:发语词,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⑤义:仪制,法度。
我是小翻译
赵简子告诉身边办事的人说马车上供坐卧而铺垫的用具,太华美奢侈了。
帽子即便简单粗陋不值钱,也是用来戴在头上的;鞋子即使再精致昂贵,必定受
到脚的踩踏。现在,马车上的车席,如此豪华美丽,我怎么忍心踩踏上去呢?美
化踩在脚下的车席(进而到不加珍惜地在身上的衣服、头上的帽子),随随便便
地消耗最根本的资财,完全妨碍了仪制法度的根本啊!”
考考你的智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夫冠虽
贱()
(2)美下而耗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冠虽贱,头必戴之。
(2)今车席如此大美,吾将何以履之?
3.赵简子就发表了自己的(反
对赞成)意见,他持这种意见的原因
是O
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和赵简子完全不同,他们追求奢侈品、名
牌,什么都要最好,并且认为这是在追求时尚,对此你怎么看?
弘扬传统文化
纣为象箸
上面的故事中,赵简子看到车席泰美,不仅慨叹“美下而耗上,妨义之本也”。
可见是一个见微知著的人,和他一样,下面的这个故事中也有一个人,和他一样,
见小日明,极有远见……
商朝末年,听说纣王要做象牙筷子,纣王的叔父,官居太师的箕子,对此感
到恐惧不安。他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到,纣王一旦用上象牙筷子,必然不愿放到陶
土大碗里面去随便拈取食物,必定发展到使用犀角美玉制成的高档奢侈杯具,才
能与之相配。使用象牙筷子和高档的奢侈杯具,必定不愿用来装粗劣的杂粮饭和
菜叶汤,必定发展到要吃未生出的粕牛、大象和豹的幼胎。吃粕牛、大象、豹胎,
必定不会再穿粗布短衣、食住在茅屋之下,必定要穿重重色采精美华丽的衣服,
住高大宽敞的楼阁亭台。用物质来满足贪婪者的欲望,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见一
叶落,当知天下秋。我害怕将来产生如此危险的结局,所以现在非常恐惧这样的
开始。
居位五年,穷奢极欲的暴君商纣王,果然大量搜刮天下民脂民膏,建造了用
各种肉类装点的园子;设置了大量的铜格子专门用来烤肉;酿酒之多,酒糟堆成
高丘,美酒注满大池。这样的极致奢华终于导致商场的灭亡。
赵简子见到华美车席就慨叹“妨义之本”,箕子见到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就
能预见天下的祸患。这就告诉我们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由此可见,身
为上位者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应该防微杜渐,明了千里之
堤毁于蚁穴,从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自律自己的行为,做自己心目中最
好的自己。
《韩非子》
(十一)
经典国学再现
子夏①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②,故肥也。"曾子曰:
“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③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
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席④。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⑤志之难也,不在
胜人,在自胜也。
我是小助手
①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人。“孔门十哲”之一。
②战胜:打了胜仗。
③荣:认为……光荣,荣耀。
φ≡(qu):瘦。
⑤是以:所以,因此。
我是小翻译
子夏拜见曾子(都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说:“为什么胖了呢?”回答说:“打
了胜仗,所以胖了啊。”曾子说:“说的是什么事啊?”子夏说:“我到书房里
读先王(泛指贤帝尧舜等)的仁义道德就认为(遵守)它是光荣,走出去看见富贵的
好处快乐又以(能够)富贵才是荣耀,这两个念头在我的脑子里斗争,不分胜负,
所以我就瘦了。现在先王的仁义道德这个念头胜了,所以胖了。”因此立志的困
难,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
考考你的智慧
1.选出“故”字在句子或词语中的正确解释。
故:①事故,变故;②所以,因此;③死亡,去世。
(1)故肥也()
(2)出故障()
(3)双亲早故()
2.翻译下列句子。
(1)曾子曰:“何谓也?”
(2)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3.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4.在现在这个流行以瘦为美,人人想瘦下来,但是都嚷着“难瘦”的时代,
你同意文章中子夏的身体胖瘦观吗?为什么?
弘扬传统文化
孔子和子夏的故事
上面的故事写到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弟子。从话语中我们可见子夏的坦
诚率直,敢做敢说。作为孔子的弟子,子夏在刚入师门之前,还发生过这样一段
故事呢。
孔子是最知名的老师,天下的许多英才都千里迢迢赶来拜他为师。有一天,
他收了一个新的学生,叫子夏。子夏看到孔子后,非常吃惊,因为孔子看起来是
一个普通的老人。子夏就想:“我的老师是天下最有名的良师,可是看来并没有
什么特异之处呀!会不会是传言太过呢?”但子夏又看自己的同学,有许多人身
材相貌比老师英武得多,还有一些谈吐和聪明也不输给老师。
子夏想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些人既已比老师优秀,又何必千里
迢迢来拜他为师呢?”
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去找老师。他跪在老师的身边,急切地提出
问题。
子夏问孔子:“老师呀!您觉得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孔子知道子夏的心思,
就说:“颜回的仁义比我好。”
子夏:“那么,你觉得子贡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贡的口才比我好多
了!”
子夏:“那么,子路的为人又如何呢?”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远远的胜过
我呀!”
子夏:“那么,子张的为人又如何呢?”孔子说:子张的为人庄重是我万万
不及的呀!
子夏本来是跪着的,这时吃惊得跳起来,说:“老师!这就是我一直想不通
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比您好,为什么他们要拜在您的门下学习呢?”
孔子笑了起来,说:“来,你不用跪着,也不用站着,坐下来,让我告诉你。
颜回的仁义心很强,但是不知道变通;子贡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够谦虚;子路非
常勇敢,但是不懂得退让;子张为人庄重,但是和人合不来。这些学生,各有所
长,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发掘他们的优点,改善他们的缺
点。他们虽然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却并不是完善的,这是他们一直跟着我,不愿
离开我的原因啊!”
子夏明了自己身体变胖变瘦的原因,孔子了解每位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你了
解自己吗?如果想进步,那就从了解自己,战胜自己开始吧。
《韩非子》
(十二)
经典国学再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縻食
③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我是小助手
①竽(yli):一种乐器,像现在的笙。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③说:高兴,喜欢,通“悦”。
④縻食dinSi):縻食,官府供食。縻:粮仓。食,供养、给……
吃。
我是小翻译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有三百个人来同时演奏。南郭处土请求为宣王吹竽,
宣王很高兴,伙食待遇和那几百号吃官粮的同等标准。宣王死,渭王即位。渭王
喜欢听他们一y)s—'个她吹竽,南郭处士便逃跑了。
考考你的智慧
1.“竽”古代的一种乐器,诗歌形声字,请你列举出几个和“竽”字造字方
法相同的乐器名称,如:、.、等。
2.出自本文的成语是,比
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宣王说之()_
(2)好一一听之()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弘扬传统文化
无盐
“无盐”,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她是齐宣王的王后你会不会感到有点奇怪
呢?
钟离春,齐宣王的王后,相传是一位样貌奇丑的女子。因生得太丑,
又出生在无盐,大家就都把她叫做“无盐”,反而忘记了她的本来姓名。
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各国的民本思想十分盛行,一个黎民百
姓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求见国君,陈述自己的愿望,对国家施政方针提出
建议。
有一天,无盐也鼓足勇气,前往临淄求见齐宣王。无盐见到齐宣王,
说:“我听说了大王的盛德,愿意到后宫给大王打扫卫生。希望大王能
够批准。”齐宣王后宫国色天香的佳丽比比皆是,更不缺服役的人,听
了无盐的话,看着眼前这个丑陋的女人,竟然异想天开,不自量力,禁
不住哈哈大笑。不料无盐却镇静自若,一本正经地连说:“危险啊!危
险啊!"齐宣王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你说危险,那是为什么啊?”
于是无盐慢条斯理地说:“外边秦楚对齐国虎视眈眈,而国内政治不严
明,忠奸不分,不立太子,剩下的那些儿子也不悉心教育,只想着嬉戏
玩耍,这是第一件可忧虑的事情;大兴土木,浮华奢靡,玩物丧志,利
令智昏,这是第二件可忧虑的事情;朝内没有贤良的人辅佐,有的只是
阿谀奉承的无才无德的人,这是第三件可忧虑的事情;整天花天酒地,
观舞游乐,不关心国家政务,这是第四件可忧虑的事情。危机四伏,已
是危险之至!”齐宣王先还是爱听不听,渐渐地目瞪口呆,等无盐说完
虔敬地说道:“听了您的话真是受益匪浅啊,如果我今后还有一点点进
步,那都是因为您的教诲。"齐宣王即刻下令拆除渐台,斥退了只会拍
马屁的小人,然后励精图治,从此齐国国势蒸蒸日上。无盐也成了齐宣
王的王后。
无盐虽然外貌丑陋,但是有学识有修养,有智慧有勇气。另一方面,
身为一国之君的齐宣王,能够接受逆耳之言,闻过则喜、从善如流,他
们两个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韩非子》
(十三)
经典国学再现
郑人有欲买履①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③之其坐④,至之市,而忘操④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⑤。”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
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是小助手
①履(IQ):鞋子。
②度(du6):忖度,这里作动词用,计算、测量的意思。
③置:放,搁在。
④坐:同“座”,座位。
⑤度(du):量好的尺码。
我是小翻译
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并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
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
尺码。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等到他
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散了,于是没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
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考考你的智慧
1.判断正误。
(1)“而忘操之”与“何不试之以足”中“之”的意思相同。()
(2)“而置之其坐”与“至之市”中“之”的意思不同。()
(3)“而忘操之”与“吾忘持度”中''操”“持”的意思相同。()
2.下面句子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而置之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设用地使用权产权互换及开发协议
- 培训机构插班生入学资格确认协议
- 商业街区场地租赁与商业管理服务合同
- 马路防尘墙安装方案
- 数据评估面试题及答案
- 舞蹈机构拆除方案(3篇)
- 特教医院面试题及答案
- 喷粉工考试题及答案
- 资料收集方案模板
- 农业园区场地租赁合同终止与土地流转协议
- 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24年)
- 2025年教师个人对照存在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 通信行业网络优化与升级改造方案
- 《不同频次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男性轻中度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 跨部门沟通协作培训
- 建筑工程土建技术员培训
- 湖南中考英语2022-2024真题汇编-教师版-07 语法填空
- 写图表分析报告模板
- 酒店服务员工培训
- 美食节摊位租赁合同范本
- 《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导则》(编制说明编写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