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可以反映出某个地区人们的

精神生活,能够表现出一个地区特定的历史和意识形态。从乡土文化的组成来看,乡土文

化具体包括生活方式、村规民约、民族族谱、历史传统等等,具体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

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不论是哪个方面的内容,在进行乡镇建

设时我们都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好相关的传承和创新工作。

优秀的乡土文化可以对经济起到助推作用,很多的古建筑、名人故居、自然景观等等

都可以被用作商品开发,同时乡土文化产品的开发也可以帮助带动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帮助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文化

是上千年来中华民族赖以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直接动力。优

秀的乡土文化又可以有效提升农民恋家的情结,激励农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镇建设中

来。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也来源于乡土自信,这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

秀文化的源泉。乡土文化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基因,可以鲜活地呈现出一个地区的地方特

色,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土文化是在长期农耕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特定条件下人民和群众的共同精神财富,是村规民约的集中体现。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

还可以帮助激发村民的荣誉感、自豪感、群体认同感和集体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对人们的

各项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乡土文化的传承也应当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

度,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原本乡土文化中存在的一

些合理的东西可能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其果

断地摒弃,从而帮助有效推动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例如,在传统的乡土文化中人与人

之间是通过血缘联系的,如果超出这个边界,就会缺乏公平公正性,这种传统乡土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显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逐渐摒弃这种文

化。另外,在传统的乡土文化中存在的宗族力量,我们不能说它的存在是错误的,因为不

可否认它的存在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将人和人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

凝聚力,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种宗族力量的存在也有着不好的一面,如果有居心不良的

人利用这种宗族力量将人们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威胁社会的逆流,可能会给社会带

来危害。因此在传承乡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对传统的乡土文化进行传承,还应当对

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及特点进行分析,树立正确的扬弃态度,让乡土文化可以真正地为乡

村振兴发挥作用。

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城乡要

素单向流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我们应当重点强调城乡要素之间的互动,从而实

现城乡地区的融合发展。同时,在乡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对城乡文化的融

合,让城市文化可以进入农村,从而实现共同的文明进步。

乡土文化弘扬的基础就是人,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人才的流动一直

都呈现出单向流动的特征,农村的人才一旦进入到城市就不愿再回到乡村,返乡建设更是

成为遥不可及的梦。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大对农村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扶持力

度,积极采取“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等措施来帮助提升乡村人才队伍

建设的水平,向农村地区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科技人才。但是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农村地

区的高科技人才还是比较匮乏,这主要是因为在向乡村地区输送人才的过程中涉及一些行

政性的因素,而农村地区并没有建立起相对应的人才引进制度以及考核制度,这样一来就

会让返乡知识人才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并不能很好地融入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计划的实

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可以切实提升农村地区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战略,优秀

的乡土文化就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和直接推动力,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

乡村振兴战略又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相关领导人员一定

要充分认识到乡土文化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的意义,从而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来对乡土文化

进行调整,让其可以更好地在农村地区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作用。

(摘编自邢千里《新时代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当地人的恋家情结,能够激发当地人建设家乡的热

情。

B.乡土文化是当地人共同精神财富和村规民约的集中体现,能够约束人的行为。

C.依托血缘建构起来的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乏公平公正性,明显不适应现代社会

发展。

D.优秀乡土文化能推动乡村振兴,依托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就是乡土文化振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的建筑、食物、村规民约是当地人智慧的结晶,它们能帮助外界走进当地人的

精神世界。

B.帮助当地开发乡土产品有利于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可见传承乡土文化需要重视其经

济价值。

C.传统宗族文化形成的宗族力量容易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危害社会,因此现代社会不能将

其传承。

D.某地实施了制定的系列乡村振兴计划,效果却不理想,有可能是当地忽略了人才队伍的

建设。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社会实践形成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及价值观念,代表着农耕时

代的文明和成就。

B.乡土文化承教着农耕文明的基因,能够规范秩序和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基础、提供充实

的精神支撑。

C.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建设乡村文化需要在去糟取精基础上进行传承和

创新。

D.传承乡土文化需要对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特点进行分析,让乡土文化切合当下新的社会环

境需求。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某偏远山区养儿防老、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当地政府准备进行治理,请你结合文章

给政府提供几条治理措施。

R答案』1.B2.C3.C

4.①文章首先从“乡土文化”的概念出发,解释其含义、意义,分析其构成;②其次深入剖

析了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③再次提出了利用乡土文化传承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

策略;④最后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总结全文。

5.①端正村民“养儿防老”文化观念扬弃的态度,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生育理念;②让城市

生育文化进入当地,通过城乡互动来帮助推动城乡生育文化的融合;③引入相关专业人才,

提升当地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R解析』

。题详析U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能够……”缺乏限定条件,原文第2段说的是“优秀的乡土文化

又可以有效提升农民恋家的情结,激励农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镇建设中来”。

C.“依托血缘建构起来的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乏公平公正性”理解有误,原文第

3段说的是“如果超出这个边界,就会缺乏公平公正性”。

D.“依托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就是乡土文化振兴”理解有误,原文最后一段说的

是“优秀的乡土文化就是农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和直接推动力,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

系”,依托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不能等同于乡土文化振兴。

故选B。

K2题详析D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容易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危害社会”说法错误,原文第3段说的是“如果有居心不良

的人……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是假设情况,而不是说“容易被……利用”;“因此

现代社会不能将其传承”错误,根据第3段可知,原文一方面肯定了宗族力量的价值,另

一方面认为需要在分析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和树立正确扬弃态度基础上进行传承。

故选C。

K3题详析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Λ.概括的是乡土文化的内涵。

B.概括的是乡土文化某些方面的意义.

D.概括的是传承乡土文化的某项措施。

故选C

K4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是乡土文化到概念;“它可

以反映出某个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能够表现出一个地区特定的历史和意识形态”,这是

乡土文化到意义;“从乡土文化的组成来看……具体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

质文化,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这是乡土文化到构成,由此可见,文章首先从“乡土

文化”的概念出发,解释其含义、意义,分析其构成;

第二段“优秀的乡土文化可以对经济起到助推作用”“优秀的乡土文化又可以有效提升农

民恋家的情结”“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帮助激发村民的荣誉感、自豪感、群体认同

感和集体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对人们的各项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

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见这部分深入剖析了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第三段“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乡土文化的传承也应当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态度,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第四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我们应当重点强调

城乡要素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城乡地区的融合发展。同时,在乡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也应当注意对城乡文化的融合,让城市文化可以进入农村,从而实现共同的文明进步”,

第五段"……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大对农村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积

极采取……等措施来帮助提升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水平,向农村地区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科

技人才”,可见这是提出了利用乡土文化传承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策略;

最后“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可以切实提升农村地区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战略……

让其可以更好地在农村地区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总

结全文。

K5题详析H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第三段“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乡土文化的传承也应当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态度,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养儿防老”就属于乡土文化中到糟粕,已经不

适用于现代社会到发展,应端正村民“养儿防老”文化观念扬弃的态度,帮助村民树立正

确的生育理念;

第四段“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城

乡要素单向流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我们应当重点强调城乡要素之间的互动,从

而实现城乡地区的融合发展”,这其中到“要素”就包括生育观念,应当让城市生育文化

进入当地,通过城乡互动来帮助推动城乡生育文化的融合;

第五段“乡土文化弘扬的基础就是人”,应采取措施“帮助提升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水

平,向农村地区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科技人才”,由此可建议引入相关专业人才,提升当地

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航

陆颖墨

文本一:

巨浪猛扑过来,掠过右甲板,迎头浇盖了整个舰桥。舰长肖海波心头一凛,死死盯着

右边的海面。一个巨浪更加猛烈地狂扑过来。他冷笑:“果然是你!”紧接着,舰身大幅

度左斜。他扶牢站稳,对那个把身躯捆在铁座椅上的操舵兵果断下令:“右满舵!”

海情这么糟,一切都在预料之外。从日本海过来的“丽莎”台风,原来预测是九级,

没想到,风力骤升到十一级,上级命令所有航行的舰艇迅速撤离。偏偏,肖海波的舰艇却

无法离开,在台风中来回打转。

一团蓝色的火球从远处的海面滚过,不一会儿传来一阵闷响,是滚地雷!看到了滚地

雷,肖海波更加断定,这最凶狠的台风是自己从来没遇见过的。巨浪中,舰上的龙骨在嘎

嘎作响,几千吨的舰艇像一叶小舟,前挑后撅,左晃右摆。有几次,倾斜角度超过了六十

度,似乎就要翻身沉入海底,但它还是倔强地回过身来,昂起舰首。

眼前,台风像一条毒龙死死缠上了舰艇,怎么也冲不出去。

“不行,一定要赶紧想出对策,救出这条舰!”他不知怎么办,开始慌神,但很快镇

静下来。当过舰长的父亲曾对他说过:“海情简单时,不能大意;海情复杂时,千万不能

害怕!”他久久凝视着海面。

突然,他腾出左手,揉了一下眼睛,又揉了一下,心里一动。他连忙问操舵兵:“看

见左边那个大漩涡了吗?”

操舵兵立刻点头。

“就朝那儿开!”

操舵兵回头诧异地看着他:“朝那旋涡开?”

“是的,执行命令!”

没有犹豫,舰艇马上左拐三十度,猛一加速,一下子冲进了那片有旋涡的海面。

好像,舰身变得平稳起来。

肖海波长吁了一口气:又一次判断正确。

现在舰艇到了台风的中央,这里风力是最小的。那海面上的旋涡,正如他的判断,不

是海流汇出来的,是风在水面吹出来的假象。

舰桥里的几个兵,管舵向的、管速度的、管航线的、管报务的等,都回过神了,用钦

佩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舰长,肖海波羞于接受这种钦佩。“暂时是安全了,但依然在最危险

的地方。下一步怎么办?”忽然,他心中一阵发空。

几乎同时,他听到报告一一“舰长,我舰已进入公海!”

每次离开祖国的领海,肖海波都会感觉心里空空的,但现在立刻变沉重了。由于高度

紧张,不觉在台风中心已航行八个小时了。再这样被台风胁持着漂下去,不知会漂到哪个

国家?会不会给上级惹麻烦?还有,航道上会不会遇到暗礁?肖海波的心揪了起来!

新舰服役时,首长对他说过:“记住,军舰只要一离码头,不管遇到什么难处,不能

指望别人,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是的,靠自己,不能一直这样,要冲出去!

可冲出去,行不?

肖海波脑中飞速盘算。难度大,风险也大呀!台风是旋转的,冲出去就必须顶着风,

还要同时朝外围偏离。台风旋转无规律,要突围,军舰的速度和航向只能靠他舰长即时判

断,稍有差错,让台风和巨浪从侧面拦腰掀起,军舰就可能被掀翻。他深情地看了看身边

的几个操作兵,他对他们每个人都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他们对舰长也了如指掌。

他下达了突围命令。几个兵没有吱声,都回首看了他一眼,他用眼神给予了回答。

很快,军舰调过身来,冲进了狂风巨浪。庞大的舰身,在肖海波和水兵们的操纵下,

竟然变得如此灵活!不管风向怎么变,巨浪怎么打,舰首总是紧紧咬住台风的风头。台风

好几次绕到了舰身的左侧,想咬住它,就是没有成功。舰首和左甲板都像勺子一样伸进了

巨浪,但是每一次都把巨浪的牙齿击碎。

突然间,舰身一震,恢复了期待已久的平静。肖海波眼睛一闭,凉凉的东西从他的面

颊流下。他回过头来,看到身后的海面上,一条“巨龙”翻滚着远去。再回过头来,霞光

万道,风平浪静,一条金色的航道在前方展开。

“向着祖国,归航!”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

着祖国!”肖海波忽然意识到,是他下达的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

文本二:

军旅文学的美学核心是崇高之美。康德认为,人的崇高之美的体验,来源于他在不可

抗争的宿命面前,所体现的对自身尊严的感知。对于当代军人来说,崇高之美来源于三个

层次,即对信仰的坚守,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当,与战斗集体共存亡的自我牺牲精神。

军旅文学审美形态或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人们熟知的雄浑、阳刚、豪迈、冷峻、刚

健、悲壮、苍凉等等,但无论军旅文学美学有多少斑斓的外衣、有多少不同的形态,洗尽

铅华之后,我们看到的总是崇高之美。当然,从美学理论上确立一种奠基性的核心内容,

并不代表我们已经从审美表达上完成了这种崇高之美。理论是纯粹的,但一个性格丰富的

人物形象、一个意蕴复杂的审美意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多面体。在其内部各种要素

相互制衡、此消彼长,还要与时代情绪遥相呼应。

(节选自朱向前《新世纪军旅文学的价值追问》)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通过对大海风浪的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大海的汹涌、军舰的摇摆、官

兵的冷峻,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B.在与风浪做斗争的过程中,肖海波对部下的指令由洪亮坚定到最后的轻柔细声,表现出

脱险后的喜悦放松,表现出军人柔情的一面。

C.小说运用大量短句,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准确地再现了现场的情境,给人以身临其境

之感,也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D.与主人公肖海波相比,军舰上其他官兵也形象鲜明,他们代表了军人的服从、坚毅、果

敢,也是军舰能“归航”的关键因素。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咆哮的大海,个人是渺小的,但肖海波却引领着舰队成功归航,这种与宿命抗争的

行为体现出了军人的崇高。

B.在新时代中,军旅文学当中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根基并未动摇,但是作品中也应该塑

造出与过往时代完全不同的军人形象。

C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那句“不抛弃、不放弃”体现出了为集体胜利而共同努

力的精神,阐释了军旅文学新的内涵。

D.电影《红海行动》中,中国军人们英勇无畏,责任在肩,不怕牺牲,完成了几乎不可能

完成的任务,奏响了新时代的强军之音。

8.小说结尾说这“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看法。

9.如果在“崇高的军旅文学分享会”上推荐小说《归航》,你将怎样推荐呢?请结合两则文

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

K答案H6.B7.B

8.①声音很轻是因为那是他的呢喃,是潜意识行为,表明他心系祖国,对祖国充满真挚的爱;

②官兵心向祖国,“归航”是他们的共同心愿,不需要大声命令。③经过与大风浪的搏斗后,

进一步成长成熟后的他显得平静而坚定。

9.①选材和主旨上,《归航》主要是表现面对大海,军人不畏大自然的风暴,坚定信仰、不

畏艰难、团结协作、敢于牺牲的精神;②人物形象上,《归航》以肖舰长为代表的军人形象,

勇猛刚毅,坚决服从命令等人物群像栩栩如生;③表现手法上,作者主要通过描写风暴的残

酷和军舰的渺小这种对比,凸显出舰长和士兵们对抗狂风暴雨的力量,手法高超,情节紧凑;

④在时代情绪的呼应上,着重体现当代军旅文学的特点,呼应时代主流,体现时代坚守。

K解析』

K6题详析U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表现出脱险后的喜悦放松,表现出军人柔情的一面”错误,肖海波最后的指令声音很

轻,但依然坚定果断,并不是喜悦放松,也不是表现出军人柔情的一面;主要是几次对极

端险情作出准确判断,争取恰当措施脱险后的平静。

故选B。

"题详析U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和文本内容相关的内容的能力。

B.“塑造出与过往时代完全不同的军人形象”的说法不正确,根据文本二中的观点,军旅

文学的内核并不会因时代改变而改变,军人的形象也是具有共性的,不可能会是“完全不

同”的形象。

故选Bo

K8题详析H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

“'向着祖国,归航!’他呢喃了一声,",声音很轻是因为那是他的呢喃,是潜意识行

为,表明他内心一直在怀想着祖国,对祖国充满真挚的爱,所以下意识就会说出这句话;

“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着祖国!’”,声音再小,官兵也能听

见,因为官兵心向祖国,“归航”是他们的共同心愿,不需要大声命令。

“再回过头来,霞光万道,风平浪静,一条金色的航道在前方展开”,历尽艰险后终于平

安脱险,肖海波内心无比平静、坚定。这是经过与大风浪的搏斗后,肖海波成长成熟的表

现。

K9题详析U

本题考查学生的能力。

选材和主旨上,结合文章内容及关键句“‘记住,军舰只要一离码头,不管遇到什么难

处,不能指望别人,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是的,靠自己"''他深情地看了看身边的

几个操作兵,他对他们每个人都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他们对舰长也了如指

掌”“'向着祖国,归航!'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

向着祖国!'”可知,《归航》主要是表现面对汹涌险恶的大海,以舰长肖海波为首的军人

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祖国的深沉之爱,不畏大自然的风暴,坚定信仰、不畏艰难、团结

协作、敢于牺牲的精神;

人物形象上,面对咆哮的大海,作为渺小的个人,肖海波引领着舰队成功归航,这种与宿

命抗争的行为体现出了军人的崇高。与主人公肖海波相比,军舰上其他官兵也形象鲜明,

他们代表了军人的服从、坚毅、果敢,也是军舰能“归航”的关键因素,人物群像栩栩如

生;

表现手法上,文章开篇就通过对大海风浪的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大海汹涌,风暴残

酷,渺小的军舰不停摇摆,强大和弱小形成对比,舰长和士兵们不畏艰险,拿出力量全部

对抗狂风暴雨,最终战胜风暴,小说手法高超,情节紧凑;

结合“对于当代军人来说,崇高之美来源于三个层次,即对信仰的坚守,对国家、民族命

运的担当,与战斗集体共存亡的自我牺牲精神”分析,小说在时代情绪的呼应上,以肖海

波为首的全体官兵,心系祖国,不畏艰险和牺牲,勇于担当责任,勇于战胜困难,着重体

现当代军旅文学的特点,呼应时代主流,体现时代坚守。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人。嘉定十年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迁太

府少卿、淮西总领。论用兵复河南不可轻易,以为:“金人既灭,与北为邻,法当以和为

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自荆襄首纳空城,合兵攻蔡,兵事一开,调度寝广,百姓狼狈

死者枕藉使生灵肝脑涂地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言之内地荼毒如此边臣族

国之罪不待言矣“自后,兴师入洛,溃败失亡不览,潜之言率验。

贻书执政,论京西既失,当招收京淮丁壮为精兵,以保江西。又请分路取士,以收

淮、襄之人物。试工部仔即、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改知平江府,条具财计凋敝本末,

以宽郡民。兼侍读经筵,辞,提举申享鸿庆宫。

丁母忧,眼用,转中大夫、试兵部尚书兼侍读,召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入对,

言:“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自回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

矣。愿陛下笃任元老,以为医师,博采众益,以为医工。使臣辈得以效牛浸马勃之助,以

不辱陛下知人之明。”

大元兵渡江攻鄂州,别将由大理下交趾,破广西、湖南诸郡。潜奏:“今鄂渚被兵,

湖南扰动,推原祸根,良由近年奸臣愉士设为虚议,迷国误军,其祸一二年而愈酷。附和

逢迎,婶阿谄媚,积至于大不靖。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所深痛者,臣交任

之日,上流之兵已逾黄、汉,广右之兵已蹈宾、柳,谓臣坏天下之事,亦可哀已。”

属将立度宗为太子,潜密奏云:“臣无弥远之材,忠王无陛下之福。"帝怒潜,卒以

炎‘备注"论劾落职。潜预知死日,语人日:“吾将逝矣,夜必雷风大作。”己而果然,四鼓

开霁,撰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

(节选自《宋史•吴潜传》)

R备注』炎:沈炎,时为监察御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狼狈/死者枕藉/使生灵肝脑涂地/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内地

/荼毒如此边臣/误国之罪不待言矣/

B.百姓狼狈/死者枕藉/使生灵肝脑涂地/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内地

荼毒/如此边臣/误国之罪不待言矣/

C.百姓狼狈/死者枕藉/使生灵肝脑涂地/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内地

荼毒如此/边臣误国之罪/不待言矣/

D.百姓狼狈/死者枕藉/使生灵肝脑涂地/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内地

荼毒/如此边臣误国之罪/不待言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

之副。

B.南京,文中指应天府,又称“金陵”“建康”“建业”等,是“六朝古都”,因为东

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都在此。

C服除,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守丧就是服丧,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穿孝服等形式对死

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D.仓扁,仓公、扁鹊的并称。一为汉代人,一为春秋时人,均为名医。因亦以泛称良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潜深谋远虑,富有远见。认为用兵收复河南不可轻率;对待元人,要表面讲和,实际

上防守,积极备战。

B.吴潜重视人才,建言献策。他建议招收京淮地区的男丁壮士充当精兵,又请求分派儿路

人马到各地选拔人才。

C吴潜为民办事,百姓受益。在任平江知府期间,分条列举财政凋敝的始末原因,放宽郡

里百民的赋税。

D.吴潜忠诚正直,敢于直言。多次对皇上提出建议,认为国家弊端严重,应该信任老臣,

广泛采纳各种有益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后,兴师入洛,溃败失亡不赞,潜之言率验。

(2)推原祸根,良由近年奸臣愉士设为虚议,迷国误军,其祸一二年而愈酷。

14.请结合选文简要说明吴潜落职的原因是什么?

K答案H10.C11.B12.B

13.①后来,发兵进入洛阳,溃败伤亡的士兵不计其数,吴潜的话都应验了。

②推究战祸的根源,的确是由于近年奸臣小人发表空论,迷惑国人贻误军队,这种祸患过一

二年更加惨烈。

14.①吴潜反对立度宗为太子,触怒了皇上;②沈炎弹劾。

K解析』

KlO题详析U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百姓疲惫不堪,死者遍地,使得生灵涂炭,得到的城池不过是灌木丛生之地,俘获

的不过面目模糊的尸骨,而我们内地却遭到如此荼毒,边疆守卫大臣的误国之罪,不用说

了。

“吾之内地”是主语,“荼毒如此”是谓语,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BD;

“边臣误国”是“罪”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A。

故选C

KII题详析H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又称……”错误,文中的南京不是今天的南京,而是指应天府,别名“河南郡”,为

宋朝四个京城之一,治所宋城县南京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今日的南京,

古称“金陵”“建康”“建业”等,是“六朝古都”

故选B。

K12题详析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又请求分派几路人马到各地选拔人才”错误,宋代的“路”是一个行政区单位,属于

直辖于中央的一级监察区,相当于现在的省。”又请分路取士”意思是“又请求分地区选

拔人才”。

故选B。

K13题详析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兴师”,发兵;“不费”,不计其数;“率验”,都应验。

(2)“原”,推究;“良”,的确;“设为虚议”,发表空论;“愈酷”,更加惨烈。

K14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潜密奏云:'臣无弥远之材,忠王无陛下之福。'帝怒潜,卒以炎论劾落职”可

知,吴潜秘密上奏说:“为臣没有史弥远那样的才能,忠王没有陛下的福分。”皇上生吴

潜的气,最终因为沈炎的弹劾被免职•加由此以概括得出:吴潜反对立度宗为太子,触怒

了皇上;沈炎弹劾。

参考译文:

吴潜字毅夫,是宣州宁国人。嘉定十年进士考试获得第一,被授予承事郎、签镇东军

节度判官,迁任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论说用兵收复河南不可轻率,认为:“金人已经灭

亡,与北面的元人为邻,道理上应该表面讲和,实际上防守,用备战作为应对之策。自从

荆襄首先收纳空城,会和兵力攻打蔡州,战事一开打,征调逐渐扩大,百姓疲惫不堪,死

者遍地,使得生灵涂炭,得到的城池不过是灌木丛生之地,俘获的不过面目模糊的尸骨,

而我们内地却遭到如此荼毒,边疆守卫大臣的误国之罪,不用说了。”后来,发兵进入洛

阳,溃败伤亡的士兵不计其数,吴潜的话都应验了。

写信给宰相,论说京西已经丢失,应当招收京淮地区的男丁壮士充当精兵,来保卫江

西。又请求分地区选拔人才,来收揽淮、襄地区的人才。任试工部侍郎、庆元府知府兼沿

海制置使,改任平江知府,分条列举财政凋敝的始末原因,放宽郡里百民的赋税。兼任侍

读经筵,推辞,任南京鸿庆宫提举。

遭遇母亲丧事,服丧期满,转任中大夫、试兵部尚书兼侍读,召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

政事。上殿奏对:“国家不可能没有弊端,就像人不可能不生病。今日的病,不但仓公、

扁鹊看到会吃惊,就连庸医看到也会吃惊。希望陛下信任老臣,把他们当成医生,广泛采

纳各种有益的意见,当成医生。让我们做臣子的能够贡献一点像牛尿马勃草菌药那样的效

用,以不辱没陛下知人的圣明。”

大元军队渡江攻打鄂州,分部将领由大理下到交趾,攻破广西、湖南等郡。吴潜上

奏:“现在鄂渚遭遇战争,湖南受到震荡,推究战祸的根源,的确是由于近年奸臣小人发

表空论,迷惑国人贻误军队,这种祸患过一二年更加惨烈。附和逢迎,阿谀谄媚,积累导

致天下很不太平。我年将七十,捐躯献命,是在所不辞的。我所深深痛恨的是我卸任的那

一天,上游的敌兵已渡过黄河、汉江,广右的敌兵已践踏宾州、柳州,说是我败坏了天下

的大事,也够悲哀的了。”

适值将要立度宗为太子,吴潜秘密上奏说:“为臣没有史弥远那样的才能,忠王没有

陛下的福分。”皇上生吴潜的气,最终因为沈炎的弹劾被免职。吴潜预先知道了自己的死

日,对人说:“我就要死了,夜里必将打雷刮大风。”后来果然这样,四更时雨停天晴,

撰写遗表,写作诗颂,端坐着去世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城上

李商隐

有客虚投笔®,无惨②独上城。

沙禽失侣远,江树著阴轻.

边遽稽天讨⑤,军须竭地征汽

贾生游刃极,作赋又论兵。

K备注Il①有客:诗人在郑亚幕府充任幕僚,故自称“有客”。②无惨:无聊。③遽:传

递官府文书的驿车。稽:迟延。天讨:朝廷对入侵者的征讨,此指对西北边地党项族的征

讨。④地征:土地赋税的征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因感叹无所事事,诗人独自登上高城远眺,想要消散心中的无聊。

B.颔联写景,描写沙洲上的禽鸟失去伴侣,树木在云彩掩映下留下淡淡暗影。

C.尾联议论,通过写贾谊能在作赋论兵中游刃有余,表达其仰慕之情。

D.本诗颇具李商隐的诗歌特点,触景伤怀,含而不露,寄托极深,颇有韵味。

16.请简要分析颈联的作用。

K答案》15.C16.①内容上,慨叹边境的征伐一直拖延未能取胜,可繁重的军需赋税已

把地方榨得民穷财尽。

②结构上,由上联的景物描写转入对时事的评价,为尾联的议论做了铺垫.

③情感上,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

K解析》

K15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其仰慕之情”分析错误,尾联诗人借贾谊自况,表达心中的苦闷和激愤。

故选Co

K16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重点句子的能力。

对于诗的颈联“边遽稽天讨,军须竭地征”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以及情感等三方面

进行分析。

首先,在内容上,“边遽稽天讨,军须竭地征”的意思是边境的征伐一直拖延未能取胜,

可繁重的军需赋税已把地方榨得民穷财尽。指出当时的严重社会问题。

其次,在结构上,颔联“沙禽失侣远,江树著阴轻”是说看沙洲上的禽鸟因失去伴侣而翘

首远望,江边的树木在云彩掩映下留下淡淡的阴影,是对景物的描写;而这一联则是对当

时的时事进行评价,这就为尾联的议论做了铺垫。

最后,在情感上,作者在这里直抒胸臆,指出为了所谓的战功而榨尽民脂民膏,让人们生

活困苦不堪,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从内容、事例两方面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

赞美,这两句话是:“,

(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

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4)李白在《将进酒》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两句是:

K答案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

迩而见义远(3)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

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学术的今天,很少有学术观点可以称为不易之论。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

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o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

《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

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相似的研究

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

遗忘。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

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

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

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

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

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抽丝剥茧,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

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

演的重要角色。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百家争鸣弥足珍贵独辟蹊径大异其趣

B.百家争鸣难能可贵独树一帜大相径庭

C.百花齐放难能可贵独树一帜大异其趣

D.百花齐放弥足珍贵独辟蹊径大相径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

读者的共鸣。

B.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

起读者产生兴趣。

C.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

起读者的共鸣。

D.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

产生兴趣。

20.下列语段中没有逻辑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伴书声,夏雨冬雪润心田。青春年少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了,将来才能考上好

大学。上个好的大学,毕业后才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

B.生活是一门学问。一般青少年很少有人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因为只有成年了才

会懂得生活的真谛。

C.一个人的生长环境与他成才与否息息相关。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贝多芬双耳失聪,

但他凭借坚定的意志,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二交响曲》。

D.痛风是一种侵犯关节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好发的部位一般在脚趾、手肘等末端小关节。

痛风症状表现为发作部位会出现疼痛感,一旦脚趾或手肘等末端小关节肿痛,就能够判断

是痛风。

K答案118.A19.C20.A

K解析』

K18题详析H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百家争鸣: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花齐放:比喻

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此处阐述对象是学术,

指其自由争论。故应选“百家争鸣”。

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难能可贵:做到了难于做到的事,其行动很可贵,值得

赞赏。此处强调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更加值得珍

爱、重视,应选“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

奇,自成一家。此处说麦克尼尔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是找到了新的研究方

法,应选用“独辟蹊径”。

大异其趣:指表现得大不相同、差异很大。大相径庭:比喻彼此差别很大,极为不同。语

境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差异大,应选用“大异其趣”。

故选A。

R19题详析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字有三处语病:

一是“因为大概”语序不当,改为“大概因为”;

二是“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搭配不当,改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

人体验”;

三是“引起读者产生兴趣”句式杂糅,改为“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让读者产生兴趣”。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K20题详析H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B.“因为只有成年了才会懂得生活的真谛”错,违反充足理由律,成年了也不一定就懂得

生活的真谛。

C.“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错,违反了充足理由律,顺境成才的也很多。

D.“脚趾或手肘等末端小关节肿痛,就能够判断是痛风”错;违反了充足理由律,脚趾或

手肘等末端小关节肿痛不一定就是痛风。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应有尽有、跨越时空的信息,应用这些信息从事科学研究和其

他生产和生活活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因而充满兴奋感和满足感。但久而久之,人们

便对大数据和搜索引擎产生了依赖,®实际上,大数据和搜索引擎不是万能

的,不是什么都能搜索得到的。另一方面,当人们开始搜索或试图在网上获取信息时,有

关个人的信息也随之被记录了,个人便成为大数据本身被计算和运营,计算的结果导引着

“大数据”的控制者对个人“投其所好”地发布信息,②,甚至个人的思想也被

“大数据”有意识地“启发”和导引着,个人成为被“大数据”摆布的奴隶。其实,在生

产和生活中,@例如,离开了电脑和电子邮件,我们无法工作了;不依靠导航

系统,我们不会走路了;离开手机,我们不仅无法工作了,还会产生孤独感甚至恐惧感,

好像自己被世界抛弃了似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

22.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以“大数据”开头的句子,并且去掉“被”字。要求:可以改

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语意要连贯。

K答案121.①仿佛离开了它们自己便无法行动(或“生存”)了②个人便没有了隐私和

安身之处③我们已经沦为信息的奴隶

22.示例:“大数据”有意识地“启发”和导引着个人的思想,使个人成为“大数据”摆布

的奴隶。

K解析《

K21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上文“人们便对大数据和搜索引擎产生了依赖”可知,这里应填对“依赖”

的进一步解说,应填“仿佛离开了它们自己便无法行动(或“生存”)了”。

第②处的上文是“计算的结果导引着‘大数据’的控制者对个人‘投其所好'地发布信

息”,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