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湾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末普通高中二年级联合考试生物学本卷共10页,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时,曾引用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违农时”指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B.“数罟不入湾池”可保证池塘中的鱼类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鱼鳖不可胜食也”描述了两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均不断增大D.“斧斤以时入山林”可保证各树木种群维持较大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年龄结构的类型:①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②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保持稳定。③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详解】A、不同季节的光照、温度等条件存在差异,“不违农时”即在适宜的季节种植作物,光照、温度等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A正确;B、“数罟不入湾池”可避免捕捞过小的鱼类,其目的是保证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C、种群数量得增长受到其他因素得影响,种群数量过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因此种群密度不会一直增大,C错误;D、“斧斤以时入山林”不过度砍伐树木,可保证各树木种群维持较大的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C。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B.呼吸酶、抗体、激素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D.H2O、葡萄糖、氨基酸【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详解】A、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葡萄糖、氨基酸、H2O都可位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故选D。3.人体的各种细胞外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图中a、b、c分别表示人体的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中的蛋白质含量多于a或c中的 B.大部分细胞生活于c中C.c中的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细胞3吸水 D.细胞2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答案】C【解析】【分析】多细胞生物,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内环境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此外,内环境还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地方。因此,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详解】A、b为血浆,c为组织液,a为淋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A正确;B、c为组织液,是大部分组织细胞的分布场所,B正确;C、c中的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细胞3失水,C错误;D、细胞2为血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D正确。故选C。4.人的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血细胞中的液体称为内环境B.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C.白细胞的成分不受细胞外液影响D.血液是血小板的细胞外液【答案】B【解析】【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等。血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详解】A、血细胞中的液体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O2属于气体小分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B正确;C、白细胞的成分属于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比如营养物质需要从细胞外液中吸收,C错误;D、血浆是血小板的细胞外液,D错误。故选B。5.某同学空腹到医院进行体检时,血液中部分成分的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名称单位测定值参考值肌酐μmol/L8057~111葡萄糖mmol/L7.83.9~6.1三酰甘油mmol/L1.00~1.7总胆固醇mmol/L4.13.1~5.2A.肌酐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的含量均有一个正常的范围C.该同学的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可能较低D.在人体内,胆固醇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是指多细胞生物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详解】A、肌酐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B、内环境中各种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即均有一个正常的范围,B正确;C、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同学空腹时,其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范围,说明其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可能较低,C正确;D、在人体内,胆固醇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故选A。6.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有的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也会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患者体内的水分只能从血浆流向组织液B.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C.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D.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答案】A【解析】【分析】1、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水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因此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A错误;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因此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B正确;C、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可参与体液免疫,因此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C正确;D、根据题干“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可知: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D正确。故选A。7.随着人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稳态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人体健康。下列关于①肌细胞内的CO2和乳酸、②血浆pH值、③人体呼吸频率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②分别属于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B.②的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1000米测试中,①增多→②适当降低、①增多→③加快D.①通过体液传送对③进行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神经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中酸碱度之所以能维持相对平衡,是因为内环境有缓冲物质可对pH进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详解】A、①肌细胞内物质不属于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A错误;B、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所以pH值能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C、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呼吸作用加强、产生的CO2和乳酸增多,释放到血浆中后,引起血浆pH降低,同时血浆中增多的H+和CO2通过血液的传递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频率加快,C正确;D、该过程属于体液—神经调节,D正确。故选A。8.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它能抑制肾小管对Na+、C1-的重吸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呋塞米会使尿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呋塞米是通过加快排尿、减少血容量来降低血压的C.静脉注射呋塞米,患者垂体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减少D.呋塞米能减慢有毒物质随尿排出,抢救急性药物中毒病人时不可使用【答案】B【解析】【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A、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故尿液渗透压会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错误;B、由于呋塞米利尿,尿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尿液排出增加,血容量减少,故血压降低,B正确;C、静脉注射呋塞米,由于能减少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重吸收,因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降低,进而导致患者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减少,C错误;D、呋塞米作为利尿剂能加速尿排出,使得有毒物质随尿快速排出,可用于抢救急性药物中毒病人,D错误。故选B。9.人体角膜是一层无血管、无色素并具有丰富神经末梢的结构,若有异物与角膜接触,眼睑就不由自主地合上,在此过程中,感受器是()A.角膜中的上皮细胞 B.眼睑部位的肌肉C.角膜上的神经末梢 D.眼睑部位的血管【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由感受器经过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经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经过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人体角膜是一层无血管、无色素并具有丰富神经末梢的结构,当异物与角膜接触时,刺激角膜上的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然后经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眼睑,使眼睑就不由自主地合上,因此角膜上的神经末梢是感受器。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分布在热带稀树灌丛或稀树草丛中的梅花雀,雌雄个体在灌丛中活动的空间不一样,雄性个体偏好上层活动,雌性个体偏好下层活动。对于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热带地区四季温度较高,梅花雀所在的群落没有演替B.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可能是对光照的需求不同引起C.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D.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不利于他们繁殖后代【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详解】A、热带地区四季温度较高,但仍然存在群落演替,A错误;B、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主要是气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引起的,B错误;C、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与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关,C正确;D、雌雀和雄雀活动的空间不同但不影响他们产生后代,D错误。故选C。11.某饲养员长期给大熊猫喂食,大熊猫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如果该饲养员反复进出熊猫笼舍却不喂食,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B.此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的共同参与C.食物属于条件刺激,饲养员的脚步声属于非条件刺激D.条件反射的消退也是一个学习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1、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2、大熊猫看到该饲养员的身影就会分泌唾液,该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详解】A、条件反射需要不断给予非条件刺激,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所以如果该饲养员反复进出熊猫笼舍却不喂食,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A正确;B、此过程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脊髓的共同参与,B正确;C、饲养员的脚步声引起大熊猫分泌唾液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饲养员的脚步声属于条件刺激,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C错误;D、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D正确。故选C。12.研究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时,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获得显示屏所示结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位置①和②先后产生动作电位,因而神经纤维上兴奋单向传导B.位置①和②的峰值由K+内流导致,此时膜外电位低于膜内C.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到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D.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是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造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1、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钾离子外流有关。2、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由于刺激点在位置①的左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时间,故位置①和②先后产生动作电位,并不能据此证明神经纤维上兴奋单向传导,A错误;B、位置①和②的峰值与Na+内流有关,Na+内流会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膜外电位低于膜内,B错误;C、由于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故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到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D、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是细胞膜对于钠离子或钾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造成的,D正确。故选D。13.某生活着水草、鲢鱼、鳙鱼和野鸭等生物的湖泊,由于排入工业废水污染严重。人们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B.鲢鱼和鳙鱼一般都喜居于水的中上层,所以它们构成了一个群落C.由于湖底土壤条件的不同,苦草、黑藻分布在不同水域;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苦草大量繁殖后,浮游植物数量下降,底栖动物数量增加,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的研究【答案】B【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该地区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修复时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属于次生演替,修复后物种丰富度增加,A正确;B、鲢鱼和鳙鱼一般都喜居于水的中上层,但是群落是指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B错误;C、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湖底土壤条件的不同,苦草、黑藻分布在不同水域,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D、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D正确。故选B。14.科学家将蛙心Ⅰ和蛙心Ⅱ分别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蛙心Ⅰ有神经支配,蛙心Ⅱ无神经支配。电刺激蛙心Ⅰ的神经,蛙心Ⅰ跳动减慢;从蛙心Ⅰ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蛙心Ⅱ的营养液中,蛙心Ⅱ跳动也会减慢。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营养液可使蛙心细胞所处内环境相对稳定,以保持蛙心的生理活性B.刺激蛙心Ⅰ的神经引发其跳动减慢,该过程是由完整反射弧完成的C.该实验可为“神经元与心肌细胞间传递化学信号”假说提供证据D.该实验说明蛙心Ⅰ神经释放的物质可抑制蛙心Ⅱ心肌细胞兴奋【答案】B【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受到刺激后,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后一神经元的兴奋或者抑制。神经递质起作用后通常被灭活。【详解】A、细胞维持正常功能需要内环境稳定,而营养液可使蛙心细胞所处内环境相对稳定,以保持蛙心的生理活性,A正确;B、刺激蛙心Ⅰ的神经引发其跳动减慢,该过程没有经过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等,所以没有完整反射弧,B错误;CD、从蛙心Ⅰ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蛙心Ⅱ的营养液中,蛙心Ⅱ跳动也会减慢,该实验说明蛙心Ⅰ神经释放的物质可抑制蛙心Ⅱ心肌细胞兴奋,可为“神经元与心肌细胞间传递化学信号”假说提供证据,CD正确;故选B。15.“中国脑计划”以“认识脑、模拟脑、保护脑、开发脑”为目的,目标是在未来十五年内,在脑科学、脑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类脑智能器件三个前沿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短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C.对第一级记忆的某一信息加以注意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D.同声传译员进行翻译时,参与的大脑皮层言语区主要有H区和S区【答案】D【解析】【分析】学习和记忆:(1)学习和记忆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就是动物学习的过程。(3)人类的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前两个阶段相当于短时记忆,后两个阶段相当于长时记忆。(4)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B、阅读时眼部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通过神经纤维把兴奋传导到相关的神经中枢,B错误;C、第一级记忆中的小部分信息经过反复运用、强化,在第一级记忆中停留的时间延长,这样就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C错误;D、同声传译员进行翻译时,要听语言,需要听觉性语言中枢即H区参与,同时需要运动性语言中枢即S区参与,D正确。故选D。16.在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多种激素陆续被发现。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与沃泰默实验相比,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不能排除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班廷将狗的胰管结扎使胰腺萎缩后,制备的萎缩胰腺的提取液可治疗患糖尿病的狗C.研究者摘除公鸡的睾丸后,其雄性特征消失,该实验运用控制变量的“减法原理”D.研究者摘除大鼠的垂体,发现其甲状腺萎缩,甲状腺激素含量显著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1、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发现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反射。斯他林和贝利斯读了沃泰默的论文,设计实验并证明了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他们把小肠黏膜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称作促胰液素并提出了激素调节。2、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详解】A、斯他林和贝利斯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稀盐酸加入黏膜磨碎,并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证明了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比沃泰默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的干扰,A错误;B、班廷将狗的胰管结扎使胰腺萎缩后,胰腺不能产生胰液,制备的萎缩胰腺的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可治疗患糖尿病的狗,B正确;C、研究者摘除公鸡的睾丸后,其雄性特征消失,该实验与对照相比,是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所以该实验运用控制变量的“减法原理”,C正确;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并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研究者摘除大鼠的垂体,会导致大鼠的甲状腺萎缩,甲状腺激素含量显著减少,D正确。故选A。17.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与甲状腺激素在降低血糖浓度上具有协同作用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女性结扎输卵管后雌激素分泌会减少,从而抑制排卵D.给小鼠注射葡萄糖,再注射胰岛素可验证胰岛素有降血糖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细胞合成并分泌,具有促进代谢活动,其分泌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能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的作用,进而降低血糖浓度。【详解】A、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均可以升高血糖,它们在提高血糖上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A错误;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得发育和功能,B正确;C、雌激素由卵巢分泌,女性结扎输卵管后,卵巢功能不受影响,雌性激素分泌量不变,C错误;D、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作用时,对小鼠应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血糖浓度降低,后注射葡萄糖溶液,血糖浓度恢复,D错误。故选B。18.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会参与机体受到环境、心理等伤害刺激时的应激反应,增加机体的适应力和抵抗力。下图表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途径,CRH和ACTH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相抗衡作用B.刺激引起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是神经调节C.CRH和ACTH都能够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CRH为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ACTH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ACTH作用的靶器官是肾上腺。【详解】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A错误;B、刺激引起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B错误;C、CRH作用的是垂体,不能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C错误;D、据图可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D19.2023年,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中,中国队获得201枚金牌,这是中国健儿奋勇拼搏的结果。运动员在运动时,机体会发生心跳加快、呼吸加快、出汗口渴等一系列生理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使心跳加快B.运动时,呼吸加快的原因是体液中CO2浓度升高C.运动时,胰高血糖素促进肌糖原分解以维持血糖稳定D.运动时,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产生渴觉【答案】B【解析】【分析】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详解】A、运动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使心跳加快,此时副交感神经被抑制,A错误;B、人体剧烈运动时,呼吸作用增强,耗氧量增大,同时产生的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运动的频率,B正确;C、运动时,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维持血糖稳定,而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D、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但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B。20.昆仑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室外年平均气温约为-58℃。科考队员到室外执行观测任务时生理上会出现的变化有()A.体温显著下降 B.机体耗氧量降低C.皮肤血管反射性收缩 D.体温调节中枢被抑制【答案】C【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在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得体温得以维持相对恒定,A错误;B、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则机体耗氧量增加,增加产热量,B错误;C、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收缩,减少散热量,C正确;D、寒冷环境下,刺激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D错误。故选C。【点睛】21.脑卒中是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的疾病,患者常出现上下肢不能运动等功能性障碍。研究人员尝试通过下图所示的“脑机接口”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能部分恢复受损大脑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脑卒中患者不能完成膝跳反射等非条件反射B.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认知或言语障碍等后遗症C.脑机接口必须连接传出神经及相应的效应器D.脑机接口意在恢复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脑卒中患者的脊髓正常,因此脑卒中患者能完成膝跳反射等非条件反射,A错误;B、因为大脑皮层具有认知、言语等功能,而脑卒中患者的大脑皮层受到了损伤,故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认知或言语障碍等后遗症,B正确;C、脑卒中患者的大脑皮层受到损伤,大脑皮层是神经中枢,反射弧其他部位可能正常,因此脑机接口不一定要连接传出神经及相应的效应器,C错误;D、大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不是自主神经系统,因此脑机接口意在恢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D错误。故选B。22.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①预防接种乙肝疫苗②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水解作用③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④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⑤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对病菌的黏附⑥皮肤的阻挡作用⑦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A.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②⑤⑥⑦【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其中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详解】①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人工主动免疫,①错误;②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水解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②正确;③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属于特异性免疫,③错误;④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属于细胞免疫,④错误;⑤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对病菌的黏附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⑤正确;⑥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⑥正确;⑦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⑦正确。故选D。23.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先进行阳性选择,再进行阴性选择。不能与吞噬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结合的T细胞会发生凋亡,称为阳性选择,存活下来的T细胞若能与自身抗原结合,会发生凋亡,称为阴性选择,最终存活下来的T细胞为成熟T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成熟T细胞主要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B.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C.T细胞的阴性选择发生在骨髓中,阳性选择发生在胸腺中D.若T细胞的阴性选择发生错误,可能会引起自身免疫病【答案】C【解析】【分析】题干分析,T细胞在成熟过程中通过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最终淘汰了不能与吞噬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结合的T细胞以及能与自身抗原结合T细胞,从而筛选出最终成熟的T细胞,成熟的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详解】A、成熟T细胞主要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正确;B、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造成人体的免疫力下降,B正确;C、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在胸腺,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都发生在胸腺中,C错误;D、若T细胞的阴性选择发生错误,则T细胞能与自身的抗原结合,可能引起自身免疫病,D正确。故选C。24.人体内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乙和丙表示相应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巨噬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的B.巨噬细胞中溶酶体参与处理病原体,并将其降解为肽C.乙为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D.丙物质中含有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免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A、巨噬细胞来自造血干细胞,A正确;B、巨噬细胞中的溶酶体中含有许多水解酶,在处理病原体时,可将其降解为肽,B正确;C、乙是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受体分子,不是抗体,C错误;D、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D正确。故选C。25.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简称流感病毒,其表面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蛋白。下列关于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的免疫反应及相关预防措施,叙述错误的是()A.流感病毒表面的HA和NA等属于抗原B.免疫系统对于新出现的病毒没有免疫作用C.免疫细胞依靠自身表面的受体来辨认流感病毒D.健康的人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流行性感冒【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详解】A、流感病毒表面的HA和NA等是其表面特有的蛋白质,属于抗原,可激发宿主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正确;B、对于新出现的病毒,机体会发生免疫反应对抗病毒,B错误;C、免疫细胞依靠自身表面的受体能识别“自己”和“异己”,免疫细胞依靠自身表面的受体来辨认流感病毒,C正确;D、接种疫苗能够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并储存对应的记忆细胞,能够预防流感,D正确。故选B。26.某人感染了酿脓链球菌痊愈后,出现了因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攻击心脏瓣膜,导致其患上风湿性心脏病。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酿脓链球菌再次进入此人体内记忆细胞将快速增殖分化B.风湿性心脏病是由免疫系统功能过弱而导致的疾病C.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等参与清除酿脓链球菌D.酿脓链球菌表面的抗原可能与心脏瓣膜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县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详解】A、当酿脓链球菌再次进入此人体内,记忆B细胞会识别抗原并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A正确;B、风湿性心脏病是由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把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当成抗原清除而导致的疾病,B错误;C、酿脓链球菌被清除需要体液免疫来完成,涉及的细胞由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等,C正确;D、酿脓链球菌表面的抗原可能与心脏瓣膜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体患病,D正确。故选B。27.人体皮肤损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伤口并引起感染。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A.免疫防御 B.免疫自稳 C.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D.免疫防御、免疫监视【答案】A【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a)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其害物质异免疫功能低或缺发免疫缺陷病;b)免疫监视:随发现清除体内现非肿瘤细胞及衰老、死亡细胞;c)免疫自稳:通免疫耐受、免疫调节两种机制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稳定。【详解】清除外来物质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因此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免疫防御,A正确,BCD错误。故选A。28.下图表示探究生长素运输特点的相关实验,据图分析,下列关于生长素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只能从上向下运输B.生长素的运输受重力影响C.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D.图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都在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存在极性运输与非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详解】A、由图可知甲图中在形态学下端的琼脂块中检测到了生长素,在乙图中在形态学的上端没有检测到生长素,说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是从上到下,A错误;B、图乙中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的影响,B错误;C、对比图甲和图乙的结果表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C正确;D、图示无法得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9.植物激素在果实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圣佩德罗型无花果一年结实两次,第一季为春果,第二季为秋果。科研人员研究了圣佩德罗型无花果春、秋两个幼果期以及盛花期和盛花后期雌花中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圣佩德罗型无花果的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和脱落酸的作用相抗衡B.由图可知,两种幼果中,春果的生长素含量较高,秋果中脱落酸含量较高C.据图推测,两种激素的浓度配比更有利于秋果的生长,秋果的产量可能较高D.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以通过施加生长素来提高产量较低的无花果果实的产量【答案】ABD【解析】【分析】1.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详解】A、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防止落花落果的作用,而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在圣佩德罗型无花果的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和脱落酸的作用相抗衡,A正确;B、由图观察可知,两种幼果中,春果的生长素含量较高,而秋果中脱落酸含量较高,B正确;C、由图分析可知,春果植株中的生长素含量高于秋果植株,秋果植株两种幼果期和盛花后期雌花中的脱落酸含量高于春果植株,而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据此推测两种激素的浓度配比更有利于春果的生长,春果的产量可能较高,C错误;D、由图对比分析可知,春果含生长素量较多,无花果果实的产量高于秋果,这说明可以通过施加生长素来提高产量较低的无花果果实的产量,D正确。故选ABD。30.媒体上常将用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过的水果称之为“激素水果”。生产实践中,乙烯和乙烯利都常用于对水果的催熟。下列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乙烯是由成熟的果实合成的,并受到植物基因组的控制B.乙烯利相对于乙烯具有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C.用熟苹果催熟香蕉和用乙烯利催熟芒果的原理是相同的D.人体内没有乙烯和乙烯利的受体,“激素水果”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答案】A【解析】【分析】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详解】A、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受植物基因组的控制,A错误;B、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乙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B正确;C、用熟苹果催熟香蕉和用乙烯利催熟芒果都是利用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的原理,C正确;D、乙烯和乙烯利都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人体内没有乙烯和乙烯利的受体,“激素水果”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D正确。故选A。31.花开花落,花季易逝,再待花开有的需要静候一年。为满足某些特殊的观花需求,园林技术人员常通过温度处理、光照处理或植物激素处理来提前或推迟花期。下列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植物激素可直接参与植物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进而影响植物的开花B.光照、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植物体内激素的浓度及比例,进而影响植物的开花C.光照处理是通过光敏色素将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D.赤霉素能促进开花,因此可以用赤霉素处理以提前花期【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起到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详解】A、植物激素是信息分子,通过调节植物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进而间接影响植物的开花,A错误;B、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进行调节;故光照、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植物体内激素的浓度及比例,进而影响植物的开花,B正确;C、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C正确;D、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使茎干伸长,植株增高,并具有促进开花、结实等效果,因此可以用赤霉素处理以提前花期,D正确。故选A。32.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生物群落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3类:①营养关系,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的活体、残体或产物为食;②成境关系,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③助布关系,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在群落的成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B.动物在群落的助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C.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把不同物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D.同一群落中同营养级生物在生态位上往往高度重叠【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种间竞争是不同物种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竞争作用,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近的种群之间,这是因为生态位越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越相似,竞争越剧烈。【详解】A、根据题意,成境关系指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大,如林冠下的灌木、草类和地被以及所有动物栖居者都处于较均一的温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微弱的光照等条件下,植物还以各种不同性质的分泌物(气体的和液体的)影响周围的其他生物,A正确;B、根据题意,助布关系指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在助布关系中,动物起主要作用,它们可以携带植物的种子、孢子、花粉,帮助植物散布,B正确;C、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的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C正确;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一群落中同营养级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食物等条件的最大化,不会使生态位重叠,从而使自己得到的利益做大化,D错误。故选D。33.为提高银杏枝条扦插成活率,采用800mg/L吲哚丁酸(IBA)浸泡枝条1小时,然后将其插入苗床。下图为诱导生根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枝条下切面的愈伤组织是细胞脱分化形成的B.愈伤组织的形成有利于分化出更多的不定根C.不定根的分化是枝条内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D.新生的不定根中生长素浓度可能高于800mg/L【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扦插枝条用800mg/L的吲哚乙酸浸泡1小时后,插入苗床40天愈伤组织形成,50天时根原基发生,到80天时不定根形成。【详解】A、愈伤组织的形成是枝条下切面细胞脱分化的结果,A正确;B、愈伤组织的形成有利于根原基发生,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定根,B正确;C、枝条内存在多种植物激素,不定根的分化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C正确;D、根对生长素敏感,低浓度促进根的生长,高浓度抑制其生长,故新生的不定根中生长素浓度应低于800mg/L,D错误。故选D。34.我国现推行“三孩政策”,同时仍执行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人工流产等法规。下列与上述政策法规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政策可以优化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B.上述法规有利于维系人口性别比例均衡C.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影响上述政策法规的制定D.出台“三孩政策”的目的是要增加人的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A、“三孩政策”可以优化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缓解老龄化进程,增加年龄组成中幼年个体的数量,A正确;B、执行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人工流产等法规的执行,避免人类自身的干扰,有利于维系人口性别比例均衡,因为自然状态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B正确;C、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上述政策法规的制定,C正确;D、出台“三孩政策”的目的是要增加入的幼年个体的数量,改变人类的年龄结构,以改变我国老龄化的现状,D错误。故选D。35.下列调查某种生物种群密度所使用的方法,错误的是()A.可用“逐个计数法”调查某山坡上珙桐的种群密度B.可用“样方法”调查某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C.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草场跳蝻的种群密度D.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A、某山坡上珙桐个体大,数量少,可用“逐个计数法”调查,A正确;B、蚯蚓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某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B正确;C、跳蝻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场跳蝻的种群密度,C错误;D、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C。36.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12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详解】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B、该种群密度的K值(最大数量)为24个/cm3,水蚤种群密度为12个/cm3时,增长速率最大,故该种群密度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正确;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cm3,增长率为30%,增长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20%,增长量为1.6,C错误;D、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故选C。37.假设在树林里散养的某种家禽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不考虑该种家禽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点时该家禽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a点时环境开始对该家禽种群数量的增长产生阻力C.b点时该家禽种群的出生速率与死亡速率的差值达到最大D.若该图对应的生物为老鼠,则应在c点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S”形增长曲线中,在K/2的时候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在K值的时候种群的增长速率变为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因此b点为K/2。【详解】A、在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家禽种群数量达到K/2,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B、种群数量增长面临的环境阻力一开始就存在,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环境阻力也逐渐增大,B错误;C、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该家禽种群的出生速率与死亡速率的差值达到最大,C正确;D、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应尽早,至少应在b点之前进行防治,一般在低密度时期进行防治,如a点,D错误。故选C。38.研究者发现某些啮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又急剧下降。解剖未发现大规模流行的病原体,但尸体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低血糖、肝脏萎缩、淋巴组织退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啮齿类种群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B.种内竞争加剧有助于个体内环境稳态的有序调节C.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内外环境压力加速种群的进化D.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共同影响着种群密度【答案】B【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当种群数量增加时,可利用的资源减少,负反馈调节可以抑制种群数量的增加,从而使种群保持在稳定状态,A正确;B、种内竞争加剧,说明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会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进而引发内分泌失调,使种群数量被抑制,降低社群压力,因此不利于个体内环境的稳态的有序调节,B错误;C、自然选择可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起作用,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内外环境压力加速种群的进化,C正确;D、一般来说,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包括密度制约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D正确。故选B。39.关于种群和群落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就能估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B.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之所以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C.根据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水稻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D.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详解】A、调查种群密度时,调查对象为所有生长阶段的个体,所以仅调查树上蝉(成虫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错误;B、生物与环境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适应的,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B正确;C、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水稻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群落的分层现象,C错误;D、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不一定加速群落演替,D错误。故选B。40.近代多数生态学家认为干扰是一种有益的生态现象,它不同于灾难,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它会反复出现。较大强度的干拢会造成群落局部失衡,引发群落演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干扰频次持续增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B.控制好干扰强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C.动物挖掘、践踏等造成植被局部破坏属于干扰D.较大强度的干扰停止后群落逐渐恢复,属于次生演替【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详解】A、结合题意“较大强度的干拢会造成群落局部失衡”可知,干扰频次持续增大,可能导致物种数目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A错误;B、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控制好干扰强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B正确;C、动物挖掘、践踏等造成植被局部破坏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会反复出现,属于干扰,C正确;D、较大强度的干扰停止后群落逐渐恢复,由于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故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5个小题,共40分,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41.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人生绿色无毒”。某些毒品可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毒品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如图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回答下列问题:(1)当兴奋传递到①处时,该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若适当升高②中的Na+浓度,则③处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_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2)由图可知,毒品能导致②中神经递质含量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3)吸毒成瘾者导致③的变化是_________,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_______,毒瘾才可能真正解除。【答案】(1)①.正电位→负电位②.升高(2)①.增加②.毒品分子与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结合,阻碍了神经递质的回收(3)①.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数量减少②.受体蛋白数量恢复正常【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以通过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小体,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阻碍了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含量增加。【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①为突触前膜,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前膜处时,突触前膜处膜外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正电位变成兴奋状态的负电位;动作电位与钠离子内流有关,当②突触间隙中Na+浓度适当升高,则膜内外的浓度差增大,动作电位峰值升高。【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以通过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小体,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阻碍了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含量增加。【小问3详解】吸毒成瘾者导致③的变化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数量减少,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数量恢复正常,毒瘾才可能真正解除。42.饮食、病菌等多种原因可能引起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缺乏或其作用减弱,引起机体生理活动的变化,形成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不会过高,这与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__________调节机制有关。甲减患者就医时,医生能通过检查血液中相关激素的水平初步判断病变部位,这是因为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的特点。患者甲血液检查时,发现血液中有抗甲状腺抗体,这是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导致的_________病。(2)医生根据患者乙的病史初步判定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中有一个部位发生病变,经血液检测,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都明显低于正常范围,据此可排除的病变部位是甲状腺,理由是________;给患者注射适量TRH后,测得TSH水平仍低于正常范围,说明该患者的病变部位是________。(3)正常人安静状态下,主要通过________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下丘脑除调节体温之外,还能分泌________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吸钠排钾,调节细胞外渗透压。【答案】42.①.负反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自身免疫病43.①.如果病变部位是甲状腺,则甲状腺激素减少,反馈调节减弱,TSH水平应该高于正常范围,说明甲状腺不是病变部位。②.下丘脑44.①.肝、脑②.抗利尿激素【解析】【分析】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小问1详解】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正常人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不会过高,这与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有关。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因此可通过检查血液中相关激素的水平初步判断病变部位。抗甲状腺抗体把自身的甲状腺当做抗原,这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导致。【小问2详解】根据题意信息可知,如果病变部位是甲状腺,则甲状腺激素减少,反馈调节减弱,TSH水平应该高于正常范围,说明甲状腺不是病变部位。给患者注射适量TRH后,测得TSH水平恢复为正常范围,说明该患者的病变部位是下丘脑。【小问3详解】正常人安静状态下,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下丘脑除调节体温之外,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吸钠排钾,调节细胞外渗透压。43.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为主的异质性病症,症状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等,以过敏性哮喘为主。图(a)为过敏原引发过敏性哮喘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细胞因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上述免疫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_。(2)过敏原引发过敏性哮喘的过程中,IgE特异性地吸附在肥大细胞上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3)SO2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为探究SO2对重卵清蛋白(OVA)诱导的小鼠过敏性哮喘影响,研究者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实验处理如下表。各组小鼠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IgE的含量。探究SO2对OVA诱导的小鼠过敏性哮喘的影响实验处理过程实验处理ABCD暴露在10mg/m3SO21小时/天,连续7天-+-+a--++注射200μL生理盐水++--注:+表示进行处理-表示未进行处理①完善上述表格实验处理中的a______________。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提出改善过敏性哮喘的措施:_____________。【答案】(1)①.促进B细胞的增殖(或分裂)和分化②.细胞c(浆细胞)(2)只有肥大细胞中的IgE受体基因被特异性(或选择性)地表达(3)①.注射200μL生理盐水②.SO2会使0VA诱导的小鼠产生更多的IgE,从而加重过敏性哮喘(4)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SO2的排放/研发能和IgE特异性结合的药物【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有过敏体质的机体时,初次接触过敏原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这时与过敏原结合,进而使靶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发过敏反应。【小问1详解】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的增殖(或分裂)和分化过程;图中细胞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小问2详解】抗体IgE具有特异性,只能和IgE受体结合,肥大细胞中的IgE受体基因被特异性(或选择性)地表达,因此IgE特异性地吸附在肥大细胞上。【小问3详解】①本实验是探究SO2对重卵清蛋白(OVA)诱导的小鼠过敏性哮喘影响,自变量是否有SO2或者OVA,同时遵循单一变量原则,a实验处理注射200μL生理盐水。②分析柱形图,AB两组,不用OVA溶液处理,IgE的含量和CD都较低,说明OVA可以诱导小鼠产生抗体IgE;CD对比,SO2会使0VA诱导的小鼠产生更多的IgE。综上实验结论SO2会使0VA诱导的小鼠产生更多的IgE,从而加重过敏性哮喘。【小问4详解】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提出改善过敏性哮喘的措施有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SO2的排放,研发能和IgE特异性结合的药物等。44.赤霉素广泛分布于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器官中。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的突变体、光敏色素B的突变体三种水稻种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