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第五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工伤保险法第十六章16第一节
工伤保险法概述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第三节
工伤保险待遇第四节
工伤保险基金一、工伤保险的概念及特征工伤保险,又称为职业灾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在法定的情形下因工作原因发生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而致伤、致残、死亡时,对劳动者本人或其近亲属提供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子项目,除了具有社会保险的一般特征,还具有不同于社会保险其他子项目的特征,具体如下:(1)被保险对象具有特定性。(2)职工个人不缴费。(3)保障与赔偿相结合。第一节
工伤保险法概述二、工伤保险的功能(1)保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济。(2)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3)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第一节
工伤保险法概述三、工伤保险法的基本原则1、无过失补偿原则2、有利于工伤职工原则3、工伤预防、工伤补偿与职业康复相结合原则第一节
工伤保险法概述工伤认定是指工伤认定机构按照法定的程序,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职工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病是否属于工伤进行确认的行为,属于行政确认行为。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一、工伤认定标准(一)典型工伤情形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列举了几类典型工伤的情形,分别为: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一、工伤认定标准(二)视同工伤的情形(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一、工伤认定标准(三)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1、因故意犯罪受到伤害的2、因醉酒或者吸毒受到伤害的3、自残或者自杀的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二、工伤认定程序(一)工伤认定申请程序1、工伤认定的申请主体(1)职工所在单位。(2)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二、工伤认定程序(一)工伤认定申请程序2、工伤认定的申请材料无论是职工所在单位还是工伤职工及其近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都应当提交完整、真实的材料,供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之用。这些材料包括:(1)工伤认定申请表。(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二、工伤认定程序(二)职工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程序1、工伤认定机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我国工伤认定机构是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二、工伤认定程序(二)职工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程序2、工伤认定申请的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符合要求,属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范围且在受理时限内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材料完整的,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提交的全部补正材料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决定受理的,应当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出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二、工伤认定程序(二)职工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程序3、工伤认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行为属于行政确认行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据实提供情况和证明材料。考虑到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地位悬殊,职工对用人单位具有从属性和相对弱势性,法律将工伤认定的举证责任转移到用人单位身上,即如果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三、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法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工伤职工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进行的技术性等级鉴定制度。(一)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根据《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我国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分为两级:设区的市级(含直辖市的市辖区、县,下同)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三、劳动能力鉴定(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1、劳动能力鉴定申请2、初次鉴定和再次鉴定3、复查鉴定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三、劳动能力鉴定(三)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是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据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对工伤职工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作出的结论性意见。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工伤职工及其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2)伤情介绍,包括伤残部位、器官功能障碍程度、诊断情况等;(3)作出鉴定的依据;(4)鉴定结论。根据《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第二节
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是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经过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后,依法享有的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经济补偿或物质帮助等工伤保险给付。第三节
工伤保险待遇一、工伤医疗待遇(1)医疗待遇。(2)工资福利待遇(停工留薪期待遇)。(3)生活护理待遇。(4)康复费用。第三节
工伤保险待遇二、因工致残待遇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伤情稳定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工资福利待遇,开始享受因工致残待遇。1生活护理待遇2伤残待遇第三节
工伤保险待遇三、因工死亡待遇(职工因工死亡,包括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以下待遇:(1)丧葬补助金。(2)供养亲属抚恤金。(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第三节
工伤保险待遇四、配置辅助器具待遇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第三节
工伤保险待遇五、特殊情形下的工伤保险待遇(1)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当月起3个月内照发工资,从第四个月起停发工资,由工伤保险基金向其供养亲属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50%。职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按照规定享受因工死亡待遇。(2)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职工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伤亡的,派遣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职工被借调期间或指派到其他单位工作期间受到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3)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依法拨付应当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第三节
工伤保险待遇五、特殊情形下的工伤保险待遇(4)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5)职工(包括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6)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或者用人单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伤残、死亡的,由其所在单位按照不低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的标准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近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近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包括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或童工在治疗期间的费用和一次性赔偿金,具体参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执行。第三节
工伤保险待遇五、特殊情形下的工伤保险待遇(7)依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8)对于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后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如何衔接问题,理论和实践争议较大。为了进一步明确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之间的衔接问题,统一司法裁判,最高人民法院在《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规定》第8条相对明确了两者的关系: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发生工伤保险待遇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竞合时,不影响申请工伤认定,且除医疗费用外,采兼得模式。第三节
工伤保险待遇六、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情形(1)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2)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3)拒绝治疗的。第三节
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了实施工伤保险制度,通过法定程序建立起来的用于工伤预防、保障因工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以及工伤职工的职业康复而建立起来的专项基金。第四节
工伤保险基金一、工伤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工伤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是指工伤保险基金统一筹集、统一管理及统一调剂使用的区域和范围。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提高了工伤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从县、市级统筹提高到省级统筹。但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统一的统筹层次未必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县级市等都适用。因此,《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第四节
工伤保险基金二、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是指法定机构按照工伤保险法规定的征缴对象和比率,定期向征缴对象征收工伤保险费以建立工伤保险基金的行为。(一)工伤保险基金的构成我国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第四节
工伤保险基金二、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二)工伤保险费率机制我国工伤保险费率实行行业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相结合机制,这也是各国普遍的做法。第四节
工伤保险基金三、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1)工伤保险待遇。(2)劳动能力鉴定费。(3)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4)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第四节
工伤保险基金1、简述工伤保险的概念及特征。2、简述我国工伤保险法的基本原则。3、简述我国工伤的范围及除外情形。4、简述我国的劳动能力鉴定制度。5、简述我国工伤保险待遇的种类及内容。6、简述我国工伤保险费率机制。7、论述我国工伤保险待遇与侵权损害赔偿之间的适用关系。第十六章
工伤保险法失业保险法第十七章17第一节
失业保险法概述第二节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第三节
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一、失业保险的概念和功能(一)失业及其类型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或者就业后又失去工作的状态。根据失业是否出于失业者自身意愿,可以将失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愿性失业,另一类是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保险所要解决的主要是非自愿性失业。第一节
失业保险法概述一、失业保险的概念和功能(二)失业保险的概念及特点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对于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提供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1)申请领取失业保险的申请人应该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2)失业保险的对象为非自愿性失业者。(3)失业保险的目的具有双重性。(4)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具有期限性。(5)失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国家干预性。第一节
失业保险法概述一、失业保险的概念和功能(三)失业保险的功能(1)生存保障。(2)就业促进。(3)经济、社会稳定。第一节
失业保险法概述二、我国失业保险立法的产生和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失业救济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就业安置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2)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3)失业保险阶段(1999年至今)。第一节
失业保险法概述三、失业保险制度的模式(1)强制性失业保险模式。(2)自愿性失业保险模式。第一节
失业保险法概述四、失业保险的对象失业保险对象是指被保险人,即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当保险事故发生时享有失业保险待遇请求权的劳动者。纵观失业保险的发展,失业保险对象的确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失业保险对象的确定受到管理水平、财务能力以及用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2)失业保险对象呈现逐步扩张的趋势。第一节
失业保险法概述一、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概述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通过收取失业保险费等方式筹措、聚集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目前国际上存在五种模式:(1)完全由政府承担。(2)完全由雇主承担。(3)政府与雇主双方负担。(4)雇主与雇员双方负担。(5)雇主、雇员、政府三方负担。第二节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二、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具体构成包括:(1)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2)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3)政府财政补贴。(4)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第二节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一、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条件(1)资格期。(2)非自愿中断就业。(3)失业者必须有就业能力。(4)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第三节
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二、失业保险待遇给付标准对于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标准,学界存在“地位说”和“最低生活费说”两种观点。我们认为,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标准的确定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生存保障原则。(2)低于舒适(lesseligibility)原则。(3)权利、义务对等原则。第三节
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三、失业保险待遇的内容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1)失业保险金。(2)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3)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4)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5)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第三节
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四、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目前国际上对于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主要有两种:(1)均一期限制;(2)差别期限制。我国《社会保险法》实行差别期限制,根据缴费期限不同,实行不同的给付期限:(1)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2)累计缴费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3)累计缴费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第三节
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五、我国失业保险待遇的停止支付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一)重新就业的;(二)应征服兵役的;(三)移居境外的;(四)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五)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适当工作或者提供的培训的。第三节
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1、失业保险有何特点、功能?2、失业保险制度的具体模式包括哪些?3、我国失业保险的适用对象包括哪些?4、失业保险基金具体由哪些内容构成?5、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需符合哪些条件?给付标准如何确定?具体包括哪些内容?6、什么情形下可以停止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第十七章
失业保险法生育保险法第十八章18第一节
生育保险法概述第二节
生育保险法的内容一、生育保险的概念和特征生育保险是指针对妇女生育,通过国家强制的方式筹集基金,为怀孕和分娩的参保妇女提供收入补偿、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以确保参保妇女在生育期间的生活维持和健康养护,从而维持社会人口再生产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险相比,生育保险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生育保险具有性别特征。第二,生育保险具有较典型的社会性。第一节
生育保险法概述二、生育保险制度的意义(1)生育保险能够保护女职工的平等就业权。(2)生育保险能够保障女职工生育期间的经济安全和生命安全,确保劳动能力的恢复,促进劳动力资源持续、有效地供给。(3)生育保险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类社会延续后代,保证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第一节
生育保险法概述一、生育保险的适用范围及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随着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合并实施,生育保险的参保范围与医疗保险的一致,统一参保登记。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同步参加生育保险。生育保险基金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一征缴,统筹层次一致。按照用人单位参加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之和确定新的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率,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第二节
生育保险法的内容二、生育保险待遇的给付(一)申领生育保险待遇的条件1、参加并缴纳生育保险费2、符合计划生育规定3、符合生育保险的就医规定,药品、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规定第二节
生育保险法的内容二、生育保险待遇的给付(二)申领生育保险待遇的程序根据《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女职工生育或流产后,由本人或所在企业持当地计划生育部门签发的计划生育证明,婴儿出生、死亡或流产证明,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手续,领取生育津贴和报销生育医疗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对生育妇女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的条件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核定其享受期限和标准,并予以一次性计发;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第二节
生育保险法的内容二、生育保险待遇的给付(三)生育保险待遇的具体内容1、生育休假2、生育津贴3、生育医疗费第二节
生育保险法的内容1、简述生育保险的概念、特点和意义。2、生育保险待遇的给付需符合哪些条件?3、生育保险待遇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第十八章
生育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第十九章19第一节
社会救助法概述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和特征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通常来说,救济是人们基于一种同情和慈善的心理对贫困者行善施舍,多表现为暂时性的救济措施。社会救助不同于传统的济贫措施,也不同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其基本特征是:(1)目的性。(2)法定性。(3)无偿性。(4)救助对象的特殊性。第一节社会救助法概述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对于收入水平低于政府公告最低生活标准的公民,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或实物救助,以保证该公民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救助制度。其特点是:(1)获取最低生活保障或社会救助是公民生存权的体现。(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的仅仅是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或实物。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1、保障对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2、保障标准依据《办法》,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3、资金来源社会救助作为一项政府责任,其资金应当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按照规定,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专账管理。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4、申领程序(1)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2)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3)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5、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变更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决定增发、减发或者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决定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1)供养对象: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2)供养内容: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3)供养标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同时,还要求其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4)供养形式:为尊重供养对象自主选择意愿,还规定了特困人员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既可以选择在当地的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选择在家分散供养。(5)程序:申请特困人员供养,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三、受灾人员救助制度(一)受灾人员救助制度概述受灾人员救助制度是在总结自然灾害救助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规定自然灾害发生后,要为受灾人员提供生活救助的制度安排。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三、受灾人员救助制度(二)我国受灾人员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1、救助对象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人员,由国家提供生活救助。2、救助主体自然灾害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3、救助内容包括各种应急救助以及灾害消除后的资金、物资和基本生活救助。4救灾捐赠以及接受捐赠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四、医疗救助制度(1)救助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2)救助形式:一是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二是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给予补助。(3)救助标准:医疗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救助资金情况确定、公布。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四、医疗救助制度(4)救助申请程序:申请医疗救助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经审核、公示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医疗保障部门审批。(5)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为有效衔接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留下空间。对于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给予救助。符合规定的急救费用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支付。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应当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五、教育救助制度(1)救助对象:对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于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2)救助内容:教育救助采取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给予生活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方式实施。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五、教育救助制度(3)救助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救助对象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确定、公布。(4)申请程序:申请教育救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就读学校提出,按规定程序审核、确认后,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六、住房救助制度(1)救助对象: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2)救助方式:住房救助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实施。(3)救助标准:住房困难标准和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住房价格水平等因素确定、公布。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六、住房救助制度(4)申请程序:城镇家庭申请住房救助的,应当经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直接向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提出,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审核家庭住房状况并公示后,对于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人,由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优先给予保障。农村家庭申请住房救助的,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5)资金保障: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通过财政投入、用地供应等措施为实施住房救助提供保障。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七、就业救助制度(1)救助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2)救助方式: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3)救助程序:申请就业救助的,应当向住所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核实后予以登记,并免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八、临时救助制度1、救助对象:(1)家庭对象。(2)个人对象。2、申请程序:申请分为依申请受理与主动受理。3、救助标准与方式:临时救助的具体事项、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公布。4、救助方式:(1)发放临时救助金。(2)发放实物。(3)提供转介服务。(4)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1、你认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哪些盲区?在具体执行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哪些?2、社会救助法与社会保险法有哪些区别?请通过具体制度予以分析。第十九章
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法第二十章20第一节
社会福利法第二节
社会优抚法一、社会福利法概述(一)社会福利的概念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和采取各种福利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断改善生活状况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第一节
社会福利法一、社会福利法概述(二)社会福利的特征(1)对象的普遍性。(2)目的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3)内容的广泛性和实施方式的多样性。(4)资金来源的单向性。第一节
社会福利法二、公共福利(一)公共福利的概念和特点公共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基本需要而举办的公益性设施和提供的相关服务。公共福利的特点如下:(1)对象的普遍性。(2)内容的广泛性。(3)主要由国家提供。第一节
社会福利法二、公共福利(二)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1、教育福利2、住房福利3、卫生福利4、文化康乐福利5、环境福利第一节
社会福利法三、职业福利(一)职业福利的概念和特点职业福利又称为集体福利,是指由国家和用人单位通过兴建集体福利设施,建立福利补贴制度,为职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减轻职工经济上的负担,提高职工生活质量的一项社会福利。职业福利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职业性。二是自主性和差异性。第一节
社会福利法三、职业福利(二)职业福利的基本内容从职业福利对象来看,可以分为职工集体福利和职工个人福利;在福利形式上,既包括建立集体福利设施,也包括提供福利服务和福利补贴。第一节
社会福利法三、职业福利(三)职业福利的资金来源职业福利所需的基金一部分来源于国家,更多地来源于用人单位。来源于用人单位的职业福利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用人单位根据规定设立的职工福利基金,二是从单位行政经费、企业管理费和事业单位的事业费中提取的部分资金,三是从工会经费中提取的部分资金,四是各单位的职业福利设施自身的收入。第一节
社会福利法四、专门福利(一)专门福利的概念专门福利也称特殊群体福利,是国家和社会向社会特定群体提供的福利形式。第一节
社会福利法四、专门福利(二)专门福利的主要内容1老年人福利2妇女和儿童福利3残疾人福利第一节
社会福利法五、社区服务(一)社区服务概述社区服务是由政府倡导和组织,以社区为依托而建立的小型多样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体系,它的兴起缘于“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思想。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服务模式,社区服务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性和福利性。(2)区域性。(3)综合性。第一节
社会福利法五、社区服务(二)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1、为老年人提供的福利服务2、为残疾人和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的福利服务3、为社区成员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第一节
社会福利法一、社会优抚法概述(一)社会优抚的概念和特点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优抚具有以下特点:(1)优抚对象的特定性。(2)优抚保障的高标准性和双重性。(3)优抚内容的综合性。(4)优抚资金来源的国家性。第二节
社会优抚法二、军人保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压杆稳定例题
- 【课件】部编语文三上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国家级】二
- 中班数学活动拼地毯
-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作者赵俊文第页共页
- 动脉血气分析采集护理
- 项目风险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案例宝典
- 行业等级评价会议证件的样式
- 医疗器械人事任免
- 一点透视基础规律
- 中国商贸文化- 专题七 商战 -1729732085710
- 水泵保养方案
- 诊所中药饮片清单
- 2024年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城市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钟南山院士 (模板)
- 新能源车安全培训知识
- 广告投放运营述职报告
- 2024年上海市六年高考英语作文试题真题汇编(含范文)
- 自行车的分类与类型
- 工业4.0-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
- 突发应急处理流程培训
- 李宗伟报告教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