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本单元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鉴于文体多样,大体按照文体分

组,在阅读方法和写作实践上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操作过程中先带着学生

分析文章“托”了什么“物”,再看“言”了什么“志”,最后体会“托

物”与“言志”是如何关联的。这一单元,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于景物特点

与思想情感的结合。为此,在阅读方法上多用对比、知人论世两种方法加

深学生理解;在写作指导上突出意在笔先,下笔前设计好思想情感与景物

特点的联结点。

【设计背景】

本单元四篇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不直抒胸臆,而将情志融

于景,托于物,含蓄蕴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

物皆著我之色彩。”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两句,可视为这种

写作手法的哲学基础。学习本单元课文,技法还在其次,首要的是启迪心

智,在与自然万物的对话中倾听回荡的心声,深悟自然的智慧。

学习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

景状物,如何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学习时要把握

四个问题、两个方法。四个问题是: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何种

方法,遵循了何种顺序去描摹?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思?情与景是如

何联结在一起的?前三个问题是学习重点,最后一个问题是学习难点。两

个方法之一是知人论世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课文难点,

即景、情的联结。第二种方法是比较阅读法,分组、比较、文本之间互相

改编,都是比较的思维方法,目的不在于求同存异,而在于阅读的过程中

能对不同方法加深理解。

本单元四篇课文三种文体一一现代散文、古诗、外国诗歌,大体按照文

体进行分类教学,在“托物言志”这种手法上按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进行

简单调动,在写作实践上延续此种思想。另外,本单元两篇教读课文,两

篇自读课文,设计时突出了以教读带动自读的特色,对课文顺序略作了调

整。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L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所写事物特点、所言之志内涵。

2.学生能在习作中尝试运用“托物言志”创作手法,并有意识注意描写

顺序,运用描写方法、修辞手法。

二、思维目标

L学习托物言志散文《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是如何对景物进行

观察、描摹、想象的,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知人论世方法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体会这些记游诗歌托物言

志的手法,发展物-人-情的联系思维;

3.运用比较阅读方法加深对两组手法的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

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在实践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比较思维。

三、价值目标

领会“托物言志”手法的思想本质一一师法自然万物,将比较、联系的

思维运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即从自然万物中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

【核心任务】

1.掌握托物言志手法,并运用该手法完成一篇习作;

2.理解比较阅读法和知人论世法,能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分析文章所托

之“志”,所抒之“情”;

3.启迪心智,在与自然万物的对话中倾听回荡的心声,深悟自然的智

慧。

【学习流程】

第一课段现代散文《紫藤萝瀑布》《己亥杂诗》教读,《一棵小桃树》

自读;第二课段《古代诗歌五首》教读;第三课段《外国诗二首》自读;

以上三个课段的教学内容均为景物特点,情志内涵,二者如何交融;第四

课段单元核心任务是实践,通过阅读和写作双方面实践“托物言志”的创

作手法。

第一课段《紫藤萝瀑布》《己亥杂诗》预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紫藤萝瀑布》《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了解单元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2.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借助教参,了解文章作者、写作背景,整理文学常识。

4.感受文章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教参,预习文章,完成课前练习

《紫藤萝瀑布》《己亥杂诗》

1.了解作者、文章背景,知人论世

2.掌握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划分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二、教师带读,勾画重点

1.师生共读文章,PPT展示重点字词读音与释义

2.教师口述两篇文章背景,作者经历,PPT补充概括

3.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课段《紫藤萝》《己亥》精读引领课

【教学内容】

教材:《紫藤萝瀑布》《己亥杂诗》

【作品分析】

《紫藤萝瀑布》是部编教材七下第五单元第一课,本文以精细的工笔,描摹

了紫藤萝繁花似锦的盛开景象,从对自然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使读者体

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课文,品析具

体语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的;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托物言

志的手法。

【学情分析】

《紫藤萝瀑布》一课传神地描绘了紫藤萝花开的美好与盛况。教学中可引导

学生以一种发现者的心态逐步深人。加强诵读、默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自我感受;

通过对具体字、词、句的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作者描摹时运

用了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但教学中应不以讲解艺术手法的知识为重,而是引导

学生品味其表达效果,帮助赏析。

【教学目标】

L品析具体语句,学习作者描摹景物的方法。

2.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3.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作者寄托在景物之中的“志,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教材中的“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写作课”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课型

依据。不同课型在落实单元学习目标上是有差别的。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遣词造

句十分精妙,要引导学生品读作者是如何紧扣“生生不息”和“生之喜悦”两个特点去描写

紫藤萝的;多处运用比较的手法,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是如何选择角度进行比较的,从而

发现托物言志类文章在运用比较法时的特点和路径。这样,在自读课《一棵小桃树》中,学

生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感受小桃树的形象特点和意义;在写作课《托物言志类文章

的写作》中,师生就可以共同梳理托物言志类文章写作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动笔尝试)

•任务一:出示紫藤萝照片,看图说话,并与课文比较,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

妙处。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花总会触发人们的联想,牵动人们的情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的莲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花,总会让人们

浮想联翩。那么,文章中提到的“紫藤萝瀑布”究竟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来

一起看一看。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试着看图说话,用三五句话定格下来。

[提供框架,防止方向错误。

“这是一个_________(大小、形状、颜色、特点)的紫藤萝瀑布”]

那么作家宗璞笔下的紫藤萝瀑布又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她的散

文《紫藤萝瀑布〉〉,一起去感受这份独特的美丽。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紫藤萝的句子,同时描写精妙处做上标记。

(三)赏析语言精妙

1.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思考:“我”为什么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答:因为“我”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被藤萝炫人眼目的美丽震撼了。

2.文中哪些语句能表现出藤萝之“盛”?从写作手法或修辞角度赏析这些语

句。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J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藤萝比

作瀑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紫藤萝的生机蓬勃,气势盛大,从整体上描摹出紫藤

萝的壮观。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J此句化

静为动,相对静止的紫藤萝,因蓬勃旺盛,因悬垂倒挂,因光泽闪耀,似真的瀑

布在流泻,让人感受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动感。

(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

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紫藤萝写得充满活力。在作者的笔下,紫藤萝不再是静态的花朵,而是天真烂

漫、活泼可爱的儿童,他们充满童趣和旺盛的生命力,令人喜爱。

写作顺序整体到局部(花瀑——花穗——花朵)条理

多角度描写花色、花形、花态全面、具体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生动形象

•任务二:立足全文,继续寻找文中的对比点,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

比较。

(四)赏花悟情,深入探究

1.从紫藤萝花身上,作者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呢?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J

#资料助读:

在昆明时严重贫血,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后

来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宗璞《花朝节的纪

念》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

垂”“肾游走”……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

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宗璞《哭

小弟》

教师明确:宗璞自己的身体千疮百孔,可祸不单行,她最钟爱的弟弟也积劳

成疾,不幸患癌。

(1)花和人都遇到了什么不幸?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揣摩。

①花的不幸

原文语句: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

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

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②人的不幸

原文语句: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

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

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2)过去的紫藤萝和“我”一样也遭遇了不幸,花朵稀落、伶仃,小心试

探,还惨遭破坏;但如今眼前的紫藤萝繁盛、美丽,重新焕发了生机。为何十

几年前的紫藤萝花是如此样子,现在的紫藤萝花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答:

阅读《花花草草周瘦鸥》一文让学生了解文革背景,以及1982年写作此文

时,社会正从文革结束的创痛中苏醒的时代背景。

(3)从紫藤萝身上,以“我懂得了”为开头,自由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小结:这句话不是只献给一个人,它是献给生命的咏唱;是献给你我,

献给家人,献给普天下所有人的心灵烛火。因为生命是一条河,它永远奔腾不息!

(要知人论世,再次联系宗璞的《哭小弟〉〉,体会作者将弟弟的生命放在时代洪

流,放在祖国建设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去体会的深情。这样的领会比文章前半部分

“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更深一层。)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答:“加快了脚步”代表精神振奋,因为“我”从一树紫藤身上得到了启迪,

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受到了振奋鼓舞。#补充:宗璞不仅自己忍受了苦难,而

且以博大的胸襟在苦难中诗意地栖居,这是无比丰赡的人格,她用她的一生证明

了这一点。如:1986年入国际名人录。《弦上的梦》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

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01年《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任务三:出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思考同样是写花,你发现了什么?

(五)赏析古诗,学习手法

1.品词论句。

(1)第一句“浩荡”怎么理解?可否改为“白日西斜愁浩荡”?

“浩荡”,原意是形容水势汹涌壮阔;此处指诗人心潮不平,愁绪翻涌。改

为“白日西斜愁浩荡”,则语意间似在强调“白日西斜”是“愁浩荡”的原因,

其实恰相反,正是因为诗人“离愁浩荡”才越发感到白日西斜的伤感。

(2)第二句是否可以改成“吟鞭东指即杭州”?

作者虽是辞官回乡,然“天涯”不宜实指“杭州”,是一种意象,一反前句

“离愁”,做出一种轻快、洒脱之态。

2.赏析情感,通过比较法学习托物言志

(1)提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情感?

落红即落花,落花即使死去也要化作春泥给自己的母亲提供养料,滋养新的

花朵。#出示背景:《已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已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大清王朝行将没落;这一-年,力主改革

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

诗《已亥杂诗》中。本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这两句托物言志,诗人以落

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形象的比喻中自

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前一句还是“吟鞭东指即天涯”的洒脱,这一句却是“化作

春泥更护花”的深情,表明诗人爱国之情时刻不忘,至死不渝。

(2)分析《己亥杂诗》与《紫藤萝瀑布》两文的写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都有景物描写,景物和人都有相似点,景物中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感。《紫藤

萝瀑布》中作者从一树繁华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而《己亥杂诗》中作

者以“落花”自喻表现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一即同样是托“花”而言志。

(3)体会托物言志手法

①明确定义:“花”是诗人青睐的意象,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下,花的含

义也不同。而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

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物与志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②实操感受:这种将个人的“情志”依托在具体的“物”上表达自己人生

感悟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给大家一段文字,让同学说说文字背后寄寓的深

尽。

,春天,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开放,就连不起眼的小草也会开出一朵朵或红或

黄或紫的小花来炫耀一番。但,竹子,却不与它们争宠,它依然如故。它只

是默默地成长,一节一节又一节,虚心踏实,笔直向上,它们的目标是苍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

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

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

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

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

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

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

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

的奇特。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有

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一

------《好一朵木槿花》

(六)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宗璞的脚步与生命的永恒相遇,感受龚自珍的离愁共同心

系家国,更与两位作家真实的高贵人格不期而遇。我们只有拥有如宗璞、龚自珍

那样丰富的心灵,才能在时光的阡陌上,邂逅一朵含露的花、一片水灵的叶、一

株青嫩的草,才会发觉每一朵花都会说话,每一片叶都有情感,每一株草都有故

事,才能让所有的不期而遇变成最美的遇见。

(七)布置作业

L自主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部分习题。

2.阅读丛书“感悟生命”单元的文章。

第一课段《一棵小桃树》组文阅读课

【教学内容】

教材:《一棵小桃树》

丛书:《牛著花》《花开君子兰》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本。

2.通过比较分析,加强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在文章中的运用。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重点】

1.通过文本间的阅读,学生理解和运用文本的能力。

2.通过比较的方法阅读,加强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课外阅读文本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进入新课

大千世界,小到一粒尘埃,大到高山流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只要你用

心体会,从中都会获得许多启示。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去领略一

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二)比较阅读,分析内容

L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精读、勾画关键句的方法阅读贾平凹《一棵小桃树》(课内

文章);

(2)请同学们用默读、勾画关键句的方法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牛薯花》(课

外文章);

(3)请同学们用默读、勾画关键句的方法阅读沈俊峰《花开君子兰》(课外

文章)。

2.对比阅读,发现共通。

我们要让小桃树进行三组对比:

(1)小桃树与牛薯花;

(2)小桃树与爷爷的盆景;

(3)小桃树与君子兰。

•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对比,请同学们结合《一棵小桃树》《牛著花》两篇文章,

完成下列表格,时间8分钟。

(1)小桃树VS牛萼花

生长环境经历

小桃树

牛劳花

•接下来我们来完成第二组对比,小桃树与爷爷的盆景,时间5分钟。

⑵小桃树VS爷爷的盆景

I外形待遇I结局

小桃树

爷爷的盆景二□

⑶小桃树VS君子兰

成长经历面对挫折的态度

小桃树

君子兰

3.合作讨论,探究“志”之所在

三位作者借牛著花、小桃树、君子兰,分别寄寓了自己怎样的“志”?

4.教师归纳,总结“志”之所在

这几位同学很有思想,很准确地表述了贾平凹寄寓在小桃树身上的深意,和

托尔斯泰在《牛萼花》里、沈俊峰在《花开君子兰》里寄寓的情思很类似:困境

不气馁,心中有梦,顽强斗争,不懈追求。

5.合作朗读,再悟情思

用抒情的语调读《一棵小桃树》最后两段。指名朗读第13段,大家来读第

14段,通过朗读再次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思。

(三)温故知新,明确概念

《陋室铭》和《爱莲说〉〉。

这些文章,作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章虽然展现的是“物”,

但是我们读者却读到了“志”。这样的委婉的写法,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回味、欣赏的空间,使文章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四)托物言志,寄寓深意

(五)分析描写,体会感情

1.这"鞋粗花"有三个枝杈。其中下枝已经断掉了,残枝像砍断的胳膊突出着。

另外两枝都有一朵花。这两朵花原是红的,现在变黑了。一枝是断的,断枝头上

有一朵沾了泥的花奇拉着;另一枝也涂抹了黑泥,但仍然向上挺着,看样子,整

棵灌木曾被车压过,过后才抬起头来,因此它歪着身子,但总算站起来

了。——《牛著花》

2.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

抱了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

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但我却十

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一棵小桃树》

3.不管楼外是晴是阴,是雨是雾,它每天都见不到一丝阳光,唯一的亮光来

自于天花板上的日光灯。懒惰的我唯一能为它做的,是每天将剩余的茶水倒进花

盆里,让它渴不着。这盆君子兰虽然身处劣境,地处贫瘠,看不到太阳,也见不

到月亮,但是它并没有丝毫气馁和挫折感,仍旧花开如常,傲然挺立。它肥硕的

叶片翠绿茁壮,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这盆君子兰,让我刮目相看,油然而生敬

意。仔细观察,原来它的叶片分发两边,对称向上,是好几个“人”字的倒写,

只是那“人”字的根却是深深嵌在泥土之中的。——《花开君子兰》

这三段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引领。

第二课段外国诗两首

【教学内容】

教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丛书:《普希金诗两首》《弗洛斯特诗二首》

【作品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部编教材七下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中的

第一首,写于诗人被监禁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仍满怀生活热情,

以劝告的口吻,热诚坦率地表达自己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是部编教材七下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语言浅易,实则蕴含深刻哲理。诗人抓住林间岔道这一具体意向,用象征

手法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弗洛斯特看似倾诉思维是个

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学情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篇幅较长,且形式和内容都比较“散”,

还插入了背景、诗歌、古文、电报等内容。但是课文的主旨是集中而鲜明

的。在学习课文时除了把握好课文的“人文性”之外,就要着力挖掘课文

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精读,细读,以提升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

思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这首诗的特点是用了许多形象,比如树林、

路、荒草、落叶等,学生学习时,可结合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象

征含义,初步了解象征这种艺术手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情况。(重点)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蕴含的哲理。(难

点)

3.感悟作者在困境中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耐

提起对道路的选择,我们不禁会想到以前学过的《散步》一文,面对

眼前一大一小的两条路,作者内心做了一番激烈的斗争后,最终一家人没

有选择那条平坦开阔的大路,而是选择了那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前行。无独

有偶,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也在他的小诗《未选择的路》中面临着道路的选

择问题。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全诗不足

一百字,却跨越了2。。年的时间,透过岁月篇章的瞳孔,一直闪烁着动人

的光芒。

这两首诗到底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与细读探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节: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耐心等待快乐来临。

第二节: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

3.思考:作者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该怎么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人生态度?

两个“不要”,一个“须要”,一个“相信”,语气坚定,态度明确,

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资料链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

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

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资料链接:本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政府流放期间。被流放的日子里有痛苦,

可是,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人的风土人情,进一步激发了诗人的浪漫主

义热情,丰富了他的诗歌题材和形象。1826年诗人回到莫斯科,183。年后,

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作品。这样看来,

被流放的日子,也成为普希金人生“亲切的怀恋”。)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

现在如果你因为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

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强

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

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

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

4.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

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

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使人感受

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3)总结概括主题。

这首诗用劝慰的口吻,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诗人对

生活的热爱和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的思想感情。同时告诉人们:生活中

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时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未选择的路》

(1)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未选择的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伫立(思索)一一决定(选择)一一选择之后的怅惘一一多年后的回

顾、叹息

3.再读诗歌,边读边勾画出表现这两条路特点的句子,并填空。

“未选择的路”是一条____笔直、平坦、开阔、一马平川_____的路

“选择的路”是一条_____荒草萋萋、幽寂、诱人、美丽_______的路。

(2)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1.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诗人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

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因为这条路虽然荆棘密布,但富有挑战性。同

时也表明“我”在选择人生道路时没有随波逐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

张。

2.齐读诗歌最后一节,思考其中蕴含着的哲理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最后一节诗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

性: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所以必

须慎重选择。

在结构上,“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与开头照应。

3.你认为作者只是在写自然界的路吗?诗中所说的“路”有什么深刻含

义?这种写法叫什么?

路:表面一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一暗示人生道路

介绍象征手法,并与比喻相区别。

4.其实这首诗正是诗人自己人生的写照。观看资料,思考:我们该如何作

出人生的选择?诗人的“路”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资料链接:本诗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顾

子欣译。略有改动。这首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1912年,弗罗斯特已经

38岁了,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本来平静安稳的教书生活,选

择了不可预知的诗歌创作之路。)

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却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

一旦作出自己的选择就要坚持下去;选择不同的道路,人生也将不同;面

对选择,犹豫是正常的……

(3)总结概括主题

诗人通过叙述对树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意

在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

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回头,所以我们应独立思考,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对比升华

1.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

(①从语气口吻角度比较;②从抒情方式角度比较;③从情感态度上比较。)

同:都是写关于人生的感想,富于哲理性,富有人情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

《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

起共鸣。

异:

a.语气口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劝说的口吻,语气平缓;《未选择的路》自述人生

之路的选择,尤其突出“未选择的路”耐人寻味。

b.抒情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全诗没有具体的形象;《未选择的路》

借自然的路表达对人生路的恩考,运用象征手法,借用许多具体形象(树林、

路、荒草等);

c.情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

忧郁。

(四)当堂检测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

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小节句式,完成填空。

第三课段古代诗歌五首预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整理文学常识,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尝试背诵这五首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歌依永。可见,古人的诗歌创作主张就已经

很重视思想感情的表达了。今天,我们要学的五首古代诗歌都蕴含着丰富

的哲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领悟吧。

(二)名句探幽,初识诗文

出示五首诗中富含哲理的名句,学生齐读,默背,教师提问。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通读诗歌,把握节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岱宗夫曾云决眦凌绝顶不畏自缘

腊酒鸡豚箫鼓衣冠拄杖叩门吟鞭化作

教师范读诗歌,明确节奏。

教师指导:五言绝句和律诗基本上是“二三”节奏,七言绝句和律诗

基本上是“二二三”节奏。

《登幽州台歌》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开头两句每句五字,

三处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处停顿。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小组选派代表朗读,交流评价。

3.齐读五首诗歌。

(四)再读诗文,知人论世

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根据提前搜集的资料,依据示例,小组合作

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题目作者朝代作品评价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代《陈子昂集》继“初唐四杰”后,第一个举

起诗歌革命大旗的作家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

(五)译读诗歌,感知内容

1.小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尝试自主译读诗歌。

2.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注意译读的准确性,文雅度。

(六)背诵诗歌,小组竞赛

(七)知识检测,巩固提高。

#附检测题:

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一《登幽州台歌》一一陈子昂一一唐代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牧-----唐代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一《登飞来峰》一一王安石一一南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一《游山西村》一一陆游一一北宋

E.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一《已亥杂诗》一一龚自珍一一清

2.默写填空。

⑴荡胸生层云,o

⑵,衣冠简朴古风存。

⑶念天地之悠悠,O

3.理解填空。

⑴杜甫《望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不畏艰险的勇气和决

o

⑵《游山西村》中描绘乡村优美的景色,也常用来比喻身处困境而绝处逢

生的句子,O

第三课段古代诗歌五首精读引领课

【教学内容】

教材:《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涵泳品味,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

2.感知诗歌内容,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怀和理趣,理解诗中蕴含的哲思。

【教学过程】

•任务一:《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诗词导入:

屏幕显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上高城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提问:这些诗句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点?(登高望远)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悟一下古人登高的情怀。

(二)知内容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定学生朗读,检查字音和节奏的

掌握情况。

2.抽查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情况。

3.自由选择喜欢的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进行小组竞赛。

(三)赏美景

1.《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