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练习(含答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_第1页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含答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_第2页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含答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_第3页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含答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_第4页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含答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含答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单元练习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

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

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

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

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

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

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

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

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

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

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J(《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

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

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

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

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

“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

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

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

“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僧)讲到,“天下之无

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

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

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

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

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

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

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

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

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

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

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

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

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

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

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

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

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

“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

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

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

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

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

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

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

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已任。要从事

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

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

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

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

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

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

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

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

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

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

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

“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

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

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

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

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

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

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

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

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

“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

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

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

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

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J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

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现代文,完成各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

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

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斯人远

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

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

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

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

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

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

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

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

盖有天意。

③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

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

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

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

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

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

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

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

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

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

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

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

倒,壮哉项羽!

④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

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

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从此这里就香火不绝,

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

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

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斧沉舟、取而代之、一决

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O

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

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

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

⑤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

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则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活埋俘虏

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

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

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

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

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

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

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碳,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

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

⑥项羽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

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歌词,感天动地、

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

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

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

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

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

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

⑦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

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百姓自觉

地封他为神,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

自觉地信。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

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

一个是爱国。

⑧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

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

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

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

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雅马的背上,

作扬鞭驰骋状。

⑨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

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

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

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

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

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

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

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⑩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

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

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

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

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

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

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QD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有删改)

6.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与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扛(gɑng)鼎岁月沧桑B.栖(Xi)身浅尝则止

C.亵(Xi白)玩破斧沉舟D.驰骋(Cheng)生灵涂碳

7.下列词语中的“疾”与第④段“狂呼疾喊”之“疾”意义相

同的一项是()

A.疾驰B.疾恶如仇C.奋笔疾书D.疾风暴雨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但作者并没有否定

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B.第⑧段末对姑娘和小男孩的描写,暗示项羽故里对他们仅具

有游乐价值。

C.第⑨段“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既是写景,也

是抒情。

D.作者认为司马迁和青桐古槐一样,都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

的根。

9.第③段写出了手植槐的、、

的特点。

10.本文以“秋风桐槐说项羽”为题目,请结合第④-⑧段回答,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项羽”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崎,

善然向然,奏刀躺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

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

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霰,因其固然,

技经肯赞之未尝,而况大瓢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

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研h彼节者

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J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H.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I

A.技盖至此乎盖:大概

B.批大郤批;击

C.如土委地委;卸落

D.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

D.而刀刃若新发于硼善刀而藏之

1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

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

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

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崎”四个字活灵

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

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

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

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

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

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

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

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二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簌,因其固然,技经肯繁之未尝,

而况大靴乎!

(3)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归崇敬,字正礼,苏州吴人。治礼家学,多识容典,擢明经。遭

父丧,孝闻乡里。调国子直讲。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

迁四门博士。有诏举才可宰百里者,复策高等,授左拾遗。肃宗次灵

武,再迁起居郎、史馆修撰,修国史、仪注。以贫求解。未几,有事

桥陵、建陵,召还参掌仪典。

代宗幸陕,召问得失,崇敬极陈:“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

则国富而兵可用。”时百官朝朔望,皆服挎褶,崇敬非之,建言:“三

代建汉无其制,隋以来,始有服者,事不稽古,宜停J诏可。时有

方士巨彭祖建言:“唐家土德,请以四季月郊祀天地。”诏礼官儒者杂

议。崇敬议:“礼以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祀黄帝,黄帝于五行为土。

彭祖牵纬侯说,事诡不经,不可用。”事皆施行。

大历初,充吊祭册立新罗使。海道风涛,舟几坏,众惊,谋以单

舸载而免,答曰:“今共舟数十百人,我何忍独济哉?”少选,风息。

先是,使外国多赍金帛,贸举所无,崇敬囊橐惟衾衣,东夷传其清德。

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

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胄礼,崇敬以学与官名

皆不正,乃建议: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祭酒、司业之名,非学官所

宜。请以祭酒为太师氏,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有诏

尚书省集百官议。皆以习俗久,制度难分明,国学非世官,不得名辟

雍省、太师氏。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坐史给禀钱不实,贬饶州

司马。

德宗立,召还,复拜国子司业,稍迁翰林学士,充皇太子侍读。

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缗帛,儒先以为荣。迁工部

尚书,仍前职。年老,以兵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尚书左仆

射,谥日宣。论撰数十篇。

(节选自《新唐书归崇敬传》,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

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B.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

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C.八年遗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

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D.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

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牙IV遂往。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意思是通晓经学,考试时以

通经的比例来决定等第。

B.朔望:即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古代

每逢朔望常行朝谒之礼。

C.国子监:又称“太学”,在元、明、清三代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D.致仕:指的是交还官职,被迫辞官回家。一般致仕的年龄是

七十岁,有疾患则会提前。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崇敬科考优异,对策出众。他先是考中明经科,后又考中

博通坟典科;其后两次对策,分别名列第一和高等,并因此几次得官。

B.归崇敬学识渊博,熟悉典制。桥陵、建陵有事,他参与掌管

礼仪典章;方士巨彭祖建议在四季月郊祀天地,他据《礼》予以反驳。

C.归崇敬直言进谏,均被采纳。百官上朝时穿挎褶,他勇于批

评并建议停止。他认为国子学的名称与官名都不正规,建议修改。

D.归崇敬临危不惧,义不独生。出使新罗,遇到风暴,船几乎

被毁,众人打算用小船载他先走,他与大家同生共死,不愿独自偷生。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代逮汉无其制,隋以来,始有服者,事不稽古,宜停。

(2)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缙帛,儒先以为

荣。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

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

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屈原字灵

均。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

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

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

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

项羽的态度。

20.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夏日绝句》与《乌江项王庙》

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

分析

夏日绝句注。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

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五、情景默写

21.按要求默写句子。

(1)《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

a,,

,O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

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冉有性格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J即可看出来。

(3)庖丁解牛遵循"”””的规

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

六、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便收效颇丰,但了大地主、大官

僚的利益。御史中丞吕诲气冲冲地在皇上面前历数王安石的十大罪状。

面对吕诲强辞,王安石并不在意。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

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自此,王安石与司

马光昔日的友情、信任已_________o也因为这样,王安石与友人决

裂,开始反击。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使新法免受,

王安石写下了《答司马诛议书》。他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地提出了一

个重要的原则问题一一名实问题。他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

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

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相关主管部门

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

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名实已明,说

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全是谬论。王安石面对责难,如果就

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

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

(),为变法正名。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冒犯万劫不复非议高屋建苑

B.触犯荡然无存非难高瞻远瞩

C.触犯荡然无存非议高屋建领

D.冒犯万劫不复非难高瞻远瞩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

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B.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

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C.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友人司马光,在推行新法后,司马光写

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D.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

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2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情的本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

驳倒

B.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

C.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事情的木质才能被深刻揭

示出

D.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有利于揭示出事情的本质

七、语言表达

2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①…:“学”即多闻多见,

兼有“知”“行”之义,既要懂得道理,又要注重实践:“习”即练习、

复习,也有“行”或“实践”的意思。在“知”与“行”的关系上,

孔子②—o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熟读《诗经》

三百篇,把处理政务的工作交给他,他做不到通达:让他出使外国,

他不能独立地处理外事。这样即使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其

实,在后人看来,③o南宋的朱熹就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

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26.请从下列历史人物中任选一组,说说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

并陈述理由。

第1组:孔子与庄子

第2组:颜渊与子路

第3组:屈原与司马迁

要求:⑴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进行比较。⑵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⑶字数在50-70之间。

八、材料作文

27.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经典是艾柯所说的“开放的作品“,我们无法穷尽其含义,但却

长久滋润我们的心灵。阅读经典寓言,你更能读出多重寓意。有人认

为《庖丁解牛》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

人要“保全天性”……

对于《庖丁解牛》的寓意,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

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

参考答案:

1.D2.B3.C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

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

论证等。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

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

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材

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

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

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见并非“都”

“发展”,选项A曲解文意,以偏概全表述绝对。

B.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

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错。材料二开头一段原

文中的表述是“'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

'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见选项有两

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

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

意。

C.“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是这样

的“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

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

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

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见

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

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

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

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

故选Do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原文表述为“例如

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

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

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的提取筛选整合能力。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

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这里说的是“真理”

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文本相关的信息

是“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

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

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可见并没有谈到“安宁”,

那么“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这种选择自然是与文本无关

的,所以A项不能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

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

二有关孝的观点,B项,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

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能作为材料二孝道观的论据,文中确

实提到了传承文化,但并非主要观点,文中相关信息仅有这么一处“在

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传

承文化是“孝”的内涵之一。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

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不能作为材料二观

点的论据,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孔子将他对经

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

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

孝”,可见这里父子的内容仅是以比方、喻体的形式出现,本体“孝

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论点重点,可见D项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

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1)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

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

(2)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

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

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或由结果探究

原因("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

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

(3)比喻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

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

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4)举

例(类比)论证: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

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也有所表述。

(5)对比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

的理解不同……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鲜

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观点。

5.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

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

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

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

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

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

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为“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

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解答本

题主要看材料三的内容。

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总结出第一点,积极方面的作用是:“'述而不

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

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已任。要从事这一学问,

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孔子教育弟子是

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

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

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

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

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

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

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

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6.A7.D8.B9.体型庞大,寿命极长,历经磨难,

躯体残缺,绿叶浓荫,生命力强。10.①留下许多与项羽有关的

成语,是项羽对文化的贡献;②项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英

雄形象(如果答“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也算对);③项羽为后世的

艺术创作提供了原型和话题;④项羽成为中国人做人的价值体系中的

偶像;⑤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满足了人们多方位的思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结合字形和

字义辨析读音,结合字义和语境辨析字形。

B项,“栖身”的“栖”应读qi,泛指居住或停留;“浅尝则止”

的“则”应为“辄”,“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

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C项,“破斧沉舟”的“斧”应为“釜”,“破釜沉舟”,项羽与秦

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后

比喻下定决心彻底干一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釜”,锅。

D项,“生灵涂碳”的“碳”应为“炭”,“生灵涂炭”,形容政治

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涂炭”,泥淖和炭火,比喻困苦

的处境。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结

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下列词语中的‘疾'

与第④段‘狂呼疾喊‘之‘疾’意义相同的一项”,考生需要先理解

文中“疾”的意思,再分析选项中“疾”的意思。

文中第④段“狂呼疾喊”是并列结构,“狂呼”和“疾喊”的结

构一致,所以“疾”的意思应和“狂”接近,意思是“强劲”;

A项,“疾驰”意思是“快速奔驰”,“疾”,快速的;

B项,“疾恶如仇”的“疾”是动词,意思是“恨”;

C项,“奋笔疾书”意思是“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疾”,

快速的;

D项,“疾风暴雨”意思是“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

斗争”,“疾”,强劲。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

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

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

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

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仅具有游乐价值”错误,第八段说“项羽是一面历史的

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

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

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而就在这个

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

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雅马的背上,作扬鞭驰

骋状”,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

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所以段末对姑娘和小

男孩的描仍是对“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的解说。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形象特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

题,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区域,如本题从题干可知,设题的区域是第③

段,设题的要求是手植槐的三个特点,然后浏览第③段,筛选出有关

手植槐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出三个特点。第三段第一句引出手

植槐,第二句开始对这手植槐进行描述,根据“它体型庞大,巍然如

山,又寿命极长”可以概括出“体型庞大”“寿命极长”;根据“历史

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

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岁

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

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

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

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

的黑色树皮”可以概括出“历经磨难”“躯体残缺”;根据“但不管南

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

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

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可以概括出“绿叶浓荫”

“生命力强这些都是手植槐的特点。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把

握概括归纳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考生“结合第④一一⑧段回答,作者

是从哪些方面'说项羽'的“,题干给出了设题的区域,也给出了设

题的要求。考生阅读时候要注意找准答题区间,即④一一⑧段,然后

分层概括。

如第四段,“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

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斧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

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

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

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

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这是谈论项羽和成语或文化之间的关联,从

文化的角度来说项羽;如第五段”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

于他人性的弱点”“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

成就了另一个自我“,这是从在历史上的英雄形象角度来谈论项羽;

如第六段“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

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

“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

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

电影、仿古一条街”,这是从羽在后世的艺术创作中的意义角度来谈

项羽;如第七段“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

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

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

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这是从后世国人做人的价

值体系来谈论项羽;如第八段“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

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

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这是从满足后人多方位思考的角度来谈

论项羽。

11.A12.C13.C14.(1)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

所爱好的是自然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

(2)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

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从不经过使刀口钝折的地方,更何

况大骨呢!

(3)每逢到了(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见它难以下刀,就

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

作因此而缓慢下来。

【解析】IL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

法的能力。

A.盖:通“盍”,何,怎么。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C.两个“以”均为介词,用。

A.介词,替,给;介词,因为。

B.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不翻

译。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强调对技术的追求”错,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

而是探求“道”一一解牛的规律,将之作为实践的目标。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第一句,释,放下;对,回答;道,自然规律;进,超过。

第二句,批,击入;簌,缝隙;因,顺着;技经肯繁之未尝”是

“未尝技经肯繁”的倒装句;况,何况。

第三句,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至于,到了;怵然,谨

慎地;为,因为。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

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

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

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

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

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

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

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

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

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

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

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

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

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

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

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

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

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

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

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

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

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

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

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

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15.B16.D17.C18.(1)三代到汉没有这种制度,

隋朝以后,才有穿这种服装的,此事没有考察古制,应当停止。

(2)田悦、李纳接受王命,他拿着符节宣诏安抚,符合皇帝的

旨意,受到宠爱并被赐予丝绸,儒士们认为这很荣耀。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

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

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

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首先根据句意断句:大历八年,朝廷派遣他到衡山祭祀,(还)

没到,而哥舒晃在广州叛乱,监察御史害怕了,请求遥望祭祀衡山就

回去,归崇敬表情严肃地说:“有皇帝的命令难道也畏惧吗?”于是

前往。

其次借助语法等技巧:“八年”是表时间的状语,习惯单独存在,

可以断开;“遣祀衡山”省略了介词“于",状语后置,“山”后断

开;“而哥舒晃乱广州”“而”连词,连接分句,这是一个省略句兼

状语后置句,“而”之前“州”后应该停顿。根据以上分析排除A、C

项和D项。

故选B。

16.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