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练习7:小说、散文类记叙文 含详解_第1页
2023年上海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练习7:小说、散文类记叙文 含详解_第2页
2023年上海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练习7:小说、散文类记叙文 含详解_第3页
2023年上海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练习7:小说、散文类记叙文 含详解_第4页
2023年上海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练习7:小说、散文类记叙文 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强化练07:小说、散文类记叙文(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2022秋•上海崇明・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艾草,香如故

肖朵朵

①每当院子里那丛野生的迎春花爆出第一朵灿黄的小花时,我就知道,采艾叶的时节到了。在那个几乎没有零

食的童年,当我的上下牙齿终于可以沉溺在柔软、香甜的艾草米果中,那些柔软中丝丝缕缕牵扯出的丈叶会在我的

口腔里跳舞,让我因冬天阴寒而凝滞的血液开始温暖地奔腾起来。妈妈说过:"艾草米果是养胃的。”

②阳春三月,妈妈带着我们三姐妹走五里路去城郊采艾叶。【甲】直到现在,闭上眼睛,我仍能想起城郊那马

尾松林拂过的松杳,那时天上有一两只飞鸟掠过。我们把细嫩的艾草叶尖掐下以备做米果,绿色汁液染上我们的指

尖。一路上,懂中医的妈妈轻声念叨着:“艾,在《尔雅》里叫冰台、艾嵩,在《名医别录》里叫医草,在《中药

大辞典》里叫艾蓬、香艾……”这些富有草木气息的名字美得如此纯净,就像此时天空里大朵大朵的绵软白云。

③艾的气息萦绕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夜晚,我把双脚浸入艾草水中,让热气沿着穴位一路上扬。我在氤鼠的热

气中,走进艾草编织的大千世界。《诗经》中记载:“(1)”道出古人对艾的炽热依恋;屈原在《离骚》

里说:“(2)”讲述古人将艾缠绕于腰际,甚至比高洁的幽兰还惹人亲近;孟子更是直接宣扬艾叶的治

病疗效:“(3)”妈妈的这些叙述,总像轻灵的夏夜萤火虫一样在我的脑子里飞舞。

④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经常帮我悬灸,点燃的艾灸,升起一束笔直的青烟,慢慢弥散,燃烧艾条的热气暖

暖地渗透进皮肤。我也这样为我的孩子做艾灸。生命的轮回和传承如此微妙,竟然是这不起眼的艾草,教会了我外

婆熏禳毒气、教会了我母亲强身健体、教会了我祛病延年。不知道,我的儿子以后会不会喜欢艾,他生命中还会不

会有艾相伴,但我一定会告诉他,艾是这片厚重土地上平淡而执着的存在。而他或许还会记得,年少时艾灸的热气

像羽毛划过身体,淡淡的,暖暖的,犹如母爱。一如我边帮他艾灸边念着自己写的小诗:“在袅袅的艾烟中,你睡

着了,你不知道,我坐在你身旁守候你的梦话……”

⑤那年春天,我们开车回到故乡,回到故乡那片我小时候采艾叶的马尾松林。我们下了车,雨下得又轻又软,

墨绿的群山全被雨水濡湿成深青色,青草簌簌地拱动着生长,一层一层绒毛般的艾草已经布满山野。

⑥雨过天晴时,我带儿子去那里采艾叶。【乙】笔直的松树树干直指天宇,山风吹拂,鸟语J啾,如雾如岚的

水汽依旧弥漫在林中,阳光透射而过,碎金点点,营造出那个我曾那么热悉的世界。光阴流转,一户户人家已像蒲

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四方,好在,我们的根还扎在这故乡的土地上。而那一片片绿茸茸的艾草,总是在那里目送我

们、等待我们。

⑦云过高天,正引领我们从天的一头走向遥远的另一头。而我们脚下的艾草,静默不动,香如故。

(有删政)

1.在第③段的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诗句:(1);(2);(3)

A.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B.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C.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文中第③段中写到:“艾的气息萦绕在我成长的岁月里。”请概括印证这句话的具体事件:

(1)

(2)

(3)

3.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4.对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处是对同一处地方的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那片松林的喜爱之情。

B.甲、乙两处均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但乙处的情感更为丰富。

C.甲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乙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甲处是回忆中的故乡,是虚写;乙处是回到故乡后看到的景象,是实写。

5.说说文章结尾段的含义。

【答案】1.CAB2.夜晚“我”用艾草泡脚。妈妈帮“我”悬灸。"我'’为孩子做艾灸。3.与文

章的题目相呼应。为下文作铺垫。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艾叶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对故乡

的思念之情。4.D5.不管每个人的经历如何,怎样的变化,艾香却不会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

思念和依恋。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选择。

(1)结合“道出古人对艾的炽热依恋”句分析,第一个空应该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本句句意为:那

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明确的表达了对艾的炽热依恋;故选C;

(2)结合“讲述古人将艾缠绕于腰际,甚至比高洁的幽兰还惹人亲近”句分析,第二个空应该选“户服艾以盈要兮,

谓幽兰其不可佩”,这个句子中“以盈要''的“要”是通假字,同"腰”,意思是艾缠绕于腰;句意为:人人都把艾草挂满

腰间,说幽兰是不可佩的东西;故选A;

(3)结合“孟子更是直接宣扬艾叶的治病疗效”句可知,第三个空应该选“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七年之病”

指大病、难治之病;“三年之艾”指三年以上的陈艾,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导读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符合

“宣扬艾叶的治病疗效”的语境,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艾的气息萦绕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句在第③段,起到总说的作用。事件可在以下内

容中概括。

根据第③段“夜晚,我把双脚浸入艾草水中,让热气沿着穴位一路上扬。我在氤氯的热气中,走进艾草编织的大干

世界”可知,此事件可概括为:夜晚,我用艾草泡脚;

根据第④段“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经常帮我悬灸,点燃的艾灸,升起一束笔直的青烟,慢慢弥散,燃烧艾条的

热气暖暖地渗透进皮肤”可知,此事件可概括为:妈妈为我悬灸;

根据第④段“我也这样为我的孩子做艾灸”可知,我为孩子做艾灸。

3.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的理解。

划线句子“当我的上下牙齿终于可以沉溺在柔软、香甜的艾草米果中”与文章的题目“艾草,香如故”相呼应;

“让我因冬天阴寒而凝滞的血液开始温暖地奔腾起来''一句为下文“夜晚,我把双脚浸入艾草水中,让热气沿着穴位一

路上扬。我在氤氯的热气中,走进艾草编织的大千世界"(第③段),“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经常帮我悬灸,点

燃的艾灸,升起一束笔直的青烟,慢慢弥散,燃烧艾条的热气暖暖地渗透进皮肤。我也这样为我的孩子做艾灸“(第

④段)作铺垫;

“那些柔软中丝丝缕缕牵扯出的艾叶会在我的口腔里跳舞”中“跳舞”是形容人的动作行为的,这里用来形容“艾叶”,

是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艾叶的喜爱之情,结合下文中艾草、母亲、家人之间的关系可知,结合第⑥段“我们

的根还扎在这故乡的土地上。而那一片片绿茸茸的艾草,总是在那里目送我们、等待我们“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母

亲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根据第⑤段“那年春天,我们开车回到故乡,回到故乡那片我小时候采艾叶的马尾松林“可知,乙处也是回忆,因

此选项中“乙处是回到故乡后看到的景象,是实写”表述错误;

故选D。

5.本题考查结尾段的含义。

结尾段“我们从天的一头走向遥远的另一头'’的意思是人生中或由于工作,或由于住址,或由于其他方面总会有变化:

“我们脚下的艾草,静默不动,香如故”句是说,不管每个人的经历如何,怎样的变化,艾香却不会变化。结合第⑥

段“我们的根还扎在这故乡的土地上。而那一片片绿茸茸的艾草,总是在那里目送我们、等待我们“可知,表达了作

者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

(2022•上海金山•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母亲石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

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

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③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楷杷,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

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不普通的石头。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

作啊!

④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

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青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

自己的母亲。

⑤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骂”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

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的地方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

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

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⑥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

第一句话就是:“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

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母亲的第一句话,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然后不等我回答,她就去厨房忙乎了。

⑦我又想起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十七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

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

几个小时后父亲送我回来,见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

⑧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

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啊!

⑨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

面镜子,照见了,也照出了。

6.请分别概括第②③段内容。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第④段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石的观察十分细致。

B.写出了母亲石是一块十分神奇的石头。

C.由物及人,触动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想念。

D.由近及远,引发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愧疚。

8.第⑥段反复出现“饿了吧”,其表达效果是。

9.结合全文,在第⑨段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作为全文的结尾。

10.下面这段文字在第⑧段中省略号处,有人建议删除。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

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

【答案】6.母亲石(望儿石)的来历人们对母亲石的崇拜7.B8.两处“饿了吧”是母亲看到儿子之后问

的第一句话,(都不需要儿子的回答)。前者是我读书时,后者是我工作之后。虽然时光在推移,不管我是孩子还是

已经成人,母亲对我的关爱牵挂从未变化过。9.所有慈母的爱;所有儿女们的惭愧。10.不能删除。本段文

字写了我朋友的母亲拄杖到机场,送别回老家出差匆匆见面的儿子的事。这个故事表明,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慈爱,文章主题得到升华。作者联系自己的经历和朋友的事,心生愧疚,更自然地发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叹。

可以删除。本段文字写了我朋友的母亲拄杖到机场,送别回老家出差匆匆见面的儿子的事。前文都在写我的母亲的

事,在这段写朋友母亲的事似乎显得多余。

【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第②段“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

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

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可知,第②段,讲述了母亲石(望儿石)的来历;

根据第③段”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

崇拜”可知,第③段讲述了人们对母亲石的崇拜。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B.根据第④段“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和"我突然想

起自己的母亲”可知,"我''仔细观察母亲石,由物及人,触动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想念和愧疚之情;但是本段没有写

出母亲石是一块十分神奇的石头;

故选B。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根据第⑥段“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饿了吧?和"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

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母亲的第一句话,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可知,两处“饿了吧''是母亲看到

儿子之后问的第一句话,都不需要儿子的回答;

前者结合“小时每天放学”分析,是“我'’读书时;后者结合“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分析,是"我''工作之后。表现

了虽然时光在推移,不管'‘我”是孩子还是已经成人,母亲对“我”的关爱、牵挂从未变化过。

9.本题考查句子补写。

根据第⑨段“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也照出了“可知,“镜子”照两面,"照见了''母亲和儿女

两方面的情感;

通读全文可知,文章以"母亲石''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在“我”奉调进京前,专程到“我”的住处,问“我”是否能不去北

京工作;母亲在“我'’第一次离开家时,久望窗子,忘了洗脚等事情;文章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表达了“我'’对母

亲的愧疚和自责之情;

结尾句突出主旨,可补写句子:所有慈母的爱,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10.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卷,答案不唯一。

不能删除。

根据“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知,本段文字写了“我”朋友的母亲

拄杖到机场,送别儿子回老家出差,匆匆见儿子的事。这个故事与母亲石和“我''的母亲相映衬,表明:天底下的母

亲都是一样的慈爱,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根据“⑧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

的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啊”可知,作者联系自己的经

历和朋友的事,心生愧疚,更自然地发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叹;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愧疚和自责之情;

所以,从情感表达这个角度思考,不能删除。

可以删除。

本段文字写了“我”朋友的母亲拄杖到机场,送别回老家出差匆匆见面的儿子的事。但是,前文都在写我的母亲的事,

在这段写朋友母亲的事与前文没有太多关联,似乎显得多余。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删除。

(2023.上海黄浦.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走遍故宫9371间房屋的人

①2012年年初,故宫正处低潮。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成为故宫“看门人”。

②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花了5个月时间,绕着故宫走了一圈。故宫1200座建筑,9371

间古建,凡是有门的他都要推开看一看,光是鞋就磨坏了20多双。故宫的海量文物,鲜有人能数得一清二楚,但

单霁翔却精确到了个位数:1862690件(套)。这是2016年年底的数据。没有人知道,为此,单霁翔和工作人员付

出了多少。

③故宫馆址宏大,但70%的区域是非开放区,观众止步;故宫藏品多,但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故宫观

众多,但80%的观众进了故宫就只看看皇帝上朝、睡觉、结婚的地方,压根儿没把故宫当一座博物馆看待。

④“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是那些世界之最吗?”单霁翔自问。他知道,要让一切都真正做到以游客为中心,

对故宫来说,无异于“一场管理革命”。

⑤单霁翔的“革命”首先从“装点门面”开始。故宫专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严重不足,单霁翔设计了结实舒服、与环

境协调又便于清扫的实木座椅,价格不菲,但他在端门广场一下子安置了200把椅子、56组树凳;针对女士上洗手

间排长队的问题,他经过Zhenmi()调研发现,只要女士洗手间数量是男士的2.6倍就能解决,于是立刻调整并

增建。在单霁翔看来,这不只是改善游客体验的小事,而是关乎尊严。

⑥紧接着,单霁翔还动了真格。

⑦午门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有3个门洞。以前,中间门洞时常紧闭,是专为接待贵宾车队所用,而两侧门洞

则每天排满了游客。单霁翔觉得不合理,提出3个门洞都向游客开放。有关部门反对说:“贵宾车队进故宫是几十

年不变的礼遇,难道换了院长就不要了?”单霁翔据理力争:“看看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居,这

些曾经的帝王居所如今都对公众开放,而且车队就不能进!”最终,故宫在2013年年初发布公告:故宫开放区内

再不允许机动车驶入。

⑧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访故宫,安保人员习惯性地准备为车队打开午门正门。单霁翔命令关门,并

正色道:“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他亲自站在午门前迎接车队。奥朗德下车,一路步行参观了这组世界

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成为了近几十年来第一位步行进入故宫的贵宾。

⑨不过,单霁翔也有破例开门的时候。一位东北老大爷在故宫午门外认出了单霁翔,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要求:

“我这辈子就来一次故宫,我想走中间的门,当一次‘皇帝'。"这令人哭笑不得的要求,单霁翔却当了真:午门

3个门洞第一次全部打开。“让游客自由选择,想当皇帝当皇帝,想当大臣当大臣。”这就是一心想让故宫充满人

情味的单霁翔。

⑩故宫的大变化还远远不止于此。在建立雕塑馆之前,故宫1万多件雕塑大多“沉睡”在库房里,其中有一尊

3.5米高的北齐时期的菩萨像,过去几十年都立在墙根儿底下。每每路过,单霁翔总是说:“你瞧,咱们这菩萨脸

色都不好。”

⑪单霁翔第一次进库房时,被躺在台阶底下的兵马俑吓了一跳。看到兵马俑被一堆海绵围着,他严肃地说:“这

不行,我们得赶快保养。文物必须有尊严。”随着雕塑馆、古建馆等专馆的设立,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的开辟,

越来越多的文物得以妥善安置和展出。

⑫2016年年底,故宫公布的馆藏数量为1862690件(套)。一般博物馆,珍贵文物占总藏品的5%至10%已经很

了不起了,但故宫这一占比是93.2%。随着一栋栋古建筑被修好,故宫的开放区从过去的30%增加到2017年的80%„

85.02%,是单霁翔两年后的目标。他说:“文物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要让故宫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

⑬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接触故宫、喜欢故宫、了解故宫,单霁翔打起了“萌趣”的主意:崇祯鳌拜卖萌、李清照

比剪刀手、康熙戴眼镜持玫瑰自拍完全颠覆传统观念;四季伞、行李牌、故宫日历等文创也深得大家喜爱。故宫正

以自己的方式,悄悄地将中华文明的印章刻在人们的心里。

⑭每当日落西山时,单霁翔望着故宫,心底就漫出一种静静守护故宫的幸福。“我退休后,想来故宫当志愿者,

希望面试官到时候手下留情。”多年的努力,故宫不再是高傲威严的紫禁城,而是一座富于生活气息的博物馆。

⑮人们对故宫的喜欢不仅因为这儿最著名,更是因为在这儿,时光千年流淌,山河璀璨如星。

(摘自《读者》2019年22期,有删改)

11.根据拼音,写出第⑤段的汉字。

他经过()调研发现

12.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从不同方面对故宫进行了“一场管理革命”。请根据上文,完整填写下表。

改革方面具体举措

“装点门面”(1)

(2)(3)

合理规划展区(4)

“萌趣”创意产品历史人物集体卖萌,设计各类文创

13.文中多处用到数据,请从第②段和第⑫段的两组数据中任选一组,简析其作用•

A.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花了5个月时间,绕着故宫走了一圈。故宫1200座建筑,9371

间古建,凡是有门的他都要推开看一看,光是鞋就磨坏了20多双。

B.一般博物馆,珍贵文物占总藏品的5%至10%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故宫这一占比是93.2%。随着一栋栋古建筑被

修好,故宫的开放区从过去的30%增力口到2017年的80%o

我选,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⑧段画线句是对单霁翔的描写,请结合句中两个加点词,简析人物形象。

15.单霁翔让“紫禁城'’成了“博物馆”,以下最不能体现这一点的一项是()A.合理规划并扩大展区,改变原先

70%区域观众止步的情况;

B.充满人情味,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让游客能有尊严地体验;

C.始终把那些具有价值的文物放首位,做好保养并珍藏起来;

D.“萌趣”创意赋予了历史文物以现代的价值,让观众走近。

【答案】11.缜密12.(1)设计安置游客座椅,调整增建女洗手间(2)改变不平等规则(3)不再允许车队进

入故宫,满足普通游客心愿(4)修建新展馆,开辟新展厅,修复古建筑13.示例一:选A,写出了故宫

规模大,以及单霁翔花费时间长,付出努力大;示例二:选B,通过比较突出故宫珍贵文物多,远超一般,故宫开

放面积大大增加。14.提示:“正色”意为态度严肃,结合后面的语言可以看出单霁翔保护文化遗产的立场很坚定,

同时遵守规则,不因贵宾而破例;“亲自”一词又表现出他对外国友人的礼貌和尊重,以及不卑不亢的态度。15.C

【解析】IL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缜密:拼音是Zhenmi,意思是细致精密;谨慎周密。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已知信息“装点门面”对应第⑤段,由第⑤段“故宫专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严重不足,单霁翔设计了结实舒服、与环境协

调又便于清扫的实木座椅,价格不菲,但他在端门广场一下子安置了200把椅子、56组树凳;针对女士上洗手间排

长队的问题,他经过缜密调研发现,只要女士洗手间数量是男士的2.6倍就能解决,于是立刻调整并增建“可知,第

一空应填:设计安置游客座椅,调整增建女洗手间。

由第⑦段”以前,中间门洞时常紧闭,是专为接待贵宾车队所用,而两侧门洞则每天排满了游客。单霁翔觉得不合

理,提出3个门洞都向游客开放”可知,第二空应填:改变不平等规则,

由第⑦段“最终,故宫在2013年年初发布公告:故宫开放区内再不允许机动车驶入”可知,第三空应填:不再允许

车队进入故宫,满足普通游客心愿。

已知信息”合理规划展区''对应第⑩段至领。由第领“随着雕塑馆、古建馆等专馆的设立,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

的开辟,越来越多的文物得以妥善安置和展出“,第⑫殳"随着一栋栋古建筑被修好,故宫的开放区从过去的30%增

加到2017年的80%。85.02%,是单霁翔两年后的目标''可知,第四空应填:修建新展馆,开辟新展厅,修复古建筑。

13.本题考查运用数据的作用分析。

作答时,从第②段和第⑫殳的两组数据中任选一组,简析其作用。如A组中的“5个月”“1200座”“9371间”“20多双”

等数据,结合第②段“这是2016年年底的数据。没有人知道,为此,单霁翔和工作人员付出了多少“可知,运用这

些数据写出了故宫规模之大,单霁翔和工作人员付出之多。又如B组“5%至10%”“93.2%”“30%”“80%”这些数据中,

将一般博物馆与故宫珍贵文物进行对比,突出故宫珍贵文物多,同时,将过去故宫的开放区与2017年故宫的开放

区占比进行对比,故宫开放面积大大增加。

14.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正色”指态度严肃之意,结合第⑧段“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访故宫,安保人员习惯性地准备为车队打开

午门正门”“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可知,这里表现出单霁翔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态度,即使是外国贵宾也不

例外。“亲自”指由自己出面,亲身去做之意。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单霁翔站在午门前迎接车队,表现了他对

外国贵宾的尊重与应有的礼仪,更显他不卑不亢的品质,值得称赞。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由第颂“随着雕塑馆、古建馆等专馆的设立,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的开辟,越来越多的文物得以妥善安置和展

出”,第颜“一般博物馆,珍贵文物占总藏品的5%至10%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故宫这一占比是93.2%”可知,原文

只是说明单霁翔对珍贵文物的重视,而“始终把那些具有价值的文物放首位,做好保养并珍藏起来”于文无据。

故选Co

(2023•上海杨浦•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邮局,邮局!

肖复兴

①对于邮局,我一直情有独钟。

②我第一次走进邮局,上小学四年级。那时的邮局,兼卖报纸杂志。我每月都到那里买一本《少年文艺》。没

多久,父亲因病提前退休,工资锐减,在风雪弥漫的内蒙古修铁路的姐姐,按月会寄来30元贴补家用。每月,我

拿着汇款单,到邮局取钱,顺便买《少年文艺》。每一次,心里都充满期待,都会感到温暖,因为有《少年文艺》

上那些故事;有姐姐的身影。

③除了给姐姐写信,我第一次给别人写信是高一的时候,给一位在别的学校读书的笔友。整整三年,几乎一周

收发一次。每一次,在教室里写好信,到邮局买个信封,一张4分钱的邮票,把信也把少年懵懂的心事,一并放进

邮筒里。然后,愣愣地望着邮箱,仿佛投进的不是一封信,而是一只鸟,生怕它张开翅膀从邮箱里飞出来,飞跑。

静静的邮局里,洒满黄昏的金光,让我觉得那么美好,充满一个少年对未知的想象和期待。

④上山下乡高潮到来,我去的是北大荒。那是一个新建的农场,四周尚是一片亘古荒原。夏天,荒草萋荽;冬

天,白雪皑皑。农场场部只有简单的办公泥土房,几顶帐篷和马架子,但还有一个邮局,一间小小的土坯房,里面

只有一个工作人员。永远刻在记忆里的那一次是给母亲寄钱。这年,父亲突然病逝,家中只剩下老母亲一人。我莫

名地担心,于是跑到邮局,给母亲寄去30元,又写了一封信,尽管母亲不识字,但我相信母亲会找人念给她听。

记得那天大雪纷飞。很长一段时间,走进邮局总给我一种家一般的感觉,因为那里有我要寄出的或收到的信件,那

些信件无一不是家信和朋友们的信件,即便不是“烽火连三月”,一样的“家书抵万金”。

⑤我和邮局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写写文章之后,总会有信件、稿费往来,也就常去邮局,

和家那里的邮局工作人员都熟,他们中大多是年轻姑娘。有一次,到邮局取稿费,柜台里坐着个小姑娘,等她办理

手续时,我顺手抄来柜台上的几张纸,隔着柜台,画了张她的速写像。取完钱,小姑娘忽然对我说“看过您好多文

章,上中学时还在语文课本上学过您的文章”。受到表扬很受用,把那张速写送给了她。她接过画笑着说:“看见

刚才您在画我呢!"她的样子让我感到亲切。

⑥在没有网络和微信的时代,邮局是多么不可或缺的存在!近几年网络发达了,不用常去邮局了。

⑦一天黄昏,一个女子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然后,她又立刻掉头,骑到我的身边,停下车,问道:

“您就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没有认出她来。她高兴地说:“看着觉得像您!有小二十年没见您了,那时您常

上我们邮局取稿费寄书寄信。”我立刻想起来了,那时她还是个年轻姑娘呢!她告诉我她已经退休了。那个落日熔

金的黄昏,我们站在街头聊了好一会儿。茫茫人海,熙熙攘攘的街头,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如水横竖相通。

⑧或许是从小到老,邮局伴随我时间太长,对于邮局,总有深深的感情。是邮局连接起天南地北,是邮局守护

着尘封的记忆,是邮局淬炼出尘世间的人情味儿。邮局的存在,让那些信件,那些稿费单,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升

华。我知道,这种升华,对于我,是情感上的,是记忆中的,像脚上的老茧一样,是随日子一夭夭走出来的。

⑨邮局!邮局!

16.阅读第②7⑤段,完成表格。

人生

生活片段或经历情感体验

阶段

每月去邮局取姐姐寄来贴补

家用的汇款,并买一本《少(1)____

年文艺》。

少年

感受同龄人之间的

(2)_____友情,充满对未知的

想象和期待。

在北大荒,父亲突然病逝,

青年在大雪纷飞的一天,跑去邮(3)—

局给母亲寄信并汇款。

回京(4)—体验普通人之间交

后往时的轻松、亲切、

愉悦

17.阅读第④段画线句,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写一条批注。

18.以下对于第⑦段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第⑦段主要叙述了“我”在街上偶遇一位多年前相识

的邮局工作人员的经过。

B.“聊了好一会儿”表明我们都珍臧着对“邮局”的美好回忆,珍惜那段岁月。

C.“落日熔金”给“我”和那位退休女职工的相遇营造了诗意、温馨的氛围。

D.这段场景的叙述描写主要为了表达“我”对生命短暂、岁月易逝的感慨之情。

19.本文的标题和结尾同中有异,请联系全文说说其妙处。

【答案】16.感受亲情的温暖,充满对文学的渴望、期待。高中三年和笔友互通信件,几乎每周都去邮局给

笔友寄信。思念、牵挂母亲;顿生家庭责任感。有一次去邮局取稿费,和年轻的邮局工作人员攀谈,并画了

张速写像送给她。17.环境描写,写农场场部简陋的布局和艰苦的条件。通过“儿顶”"一个”“一间”"一个”等几个

数量词,反衬出在荒芜边远的环境中,简陋的邮局对“我们”意义之大:是维系“我们”和外面世界情感联系的唯一桥

梁。18.D19.共同点: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使“邮局”成为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加之感叹号的运用,突

出“邮局”在“我”人生各个阶段中的重要意义和情感桥梁的作用。

不同点:标题处:逗号,预示着下文将叙述和“邮局”相关的故事,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结尾处:连用两个感叹号,

表明“我'’在回忆结束时,感恩和怀念的情感升华达到高潮,又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回味空间。

【解析】16.考查内容概括。本文按时间写和邮局的故事,逐段梳理内容。

文章第②段写每月去邮局取姐姐寄来贴补家用的汇款,并买一本《少年文艺》。结合“每一次,心里都充满期待,都

会感到温暖”可知,此段表达的情感体验是:感受亲情的温暖,充满对文学的渴望、期待。

根据情感体验”感受同龄人之间的友情,充满对未知的想象和期待”提示可知是第③段内容,结合“我第一次给别人写

信是高一的时候,给一位在别的学校读书的笔友。整整三年,几乎一周收发一次”概括事件:因高中三年和笔友通

件,几乎每周去邮局寄信。

文章第④段写在北大荒,父亲突然病逝,在大雪纷飞的一天,跑去邮局给母亲寄信并汇款。结合“我莫名地担心,

于是跑到邮局,给母亲寄去30元,又写了一封信,尽管母亲不识字,但我相信母亲会找人念给她听”“那些信件无

一不是家信和朋友们的信件,即便不是‘烽火连三月‘,一样的‘家书抵万金可知,此段表达的情感体验是:思念、

牵挂母亲;顿生家庭责任感。

根据情感体验“体验普通人之间交往时的轻松、亲切、愉悦”提示可知是第⑤段内容,结合“和家那里的邮局工作人员

都熟……有一次,到邮局取稿费,柜台里坐着个小姑娘,等她办理手续时,我顺手抄来柜台上的几张纸,隔着柜台,

画了张她的速写像……她接过画笑着说”概括事件:和年轻的邮局工作人员攀谈,并画速写像送给她。

17.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几顶帐篷和马架子,但还有一个邮局,一间小小的土坯房”出现在文章第④段,本段写

作者在北大荒农场下乡时,父亲突然病逝,自己在大雪天跑去邮局给母亲寄信汇款的事。“几顶帐篷和马架子,但

还有一个邮局,一间小小的土坯房''写出了场部办公生活环境的简陋艰苦,联系前文北大荒’‘新建的农场,四周尚是

一片亘古荒原。夏天,荒草萋萋;冬天,白雪皑皑”恶劣的自然条件可知,思家是每一个知青的情感需要,那么邮

局是多么重要,“几顶”"一个‘“'一间”几个数量词,反衬条件虽简陋,但意义重大,走进邮局就有家的感觉,邮局是

维系我们在荒芜边远的北大荒与外界的信息沟通的唯一桥梁。

18.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错误。第⑦段场景的叙述描写主要为了表达“我"对''邮局"的美好回忆,对多年后再次见到相识的邮局工作人员的

喜悦、感慨,即便岁月流逝,但那段岁月的美好都珍藏在心中。

故选D。

19.考查标题和结尾的作用。可联系全文从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分析。

相同点:标题和结尾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邮局的重要意义。都使用了感叹号,起强调感叹作用,深化

了主旨,写出了邮局的重要作用,它是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不可或缺的纽带,突出了“邮局"在"我''人生少年、青

年、回京后各个阶段中的重要意义和情感沟通桥梁的重要作用。标题和结尾都写“邮局”,文中"我”少年、青年、回

京后各个阶段中都与“邮局”有关联,可知“邮局”成为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使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不同点:标题处:“邮局,邮局!”前一个标点用逗号,预示着下文将叙述我和“邮局”相关的人生故事,设置悬念,

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结尾处:“邮局!邮局!”简短有力的结尾,照应了题目;加上两个感叹号,强化了作者对邮局丰富和真切的情感,

感恩,珍惜,怀念,有对邮局淡出生活的淡淡的伤感,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2023.上海普陀.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英子今年十一岁

①放学后,英子不是先回家,而是去豆子家。两家很近,豆子家在老磨坊旁边,上坎几步就是英子家。

②英子今年十一岁,读五年级。豆子八岁,读二年级。英子去辅导豆子的作业,她是豆子的小老师,这话是豆

子奶奶说的。但在英子心里,她是姐姐,豆子是弟弟,是小伙伴。

③豆子爸爸妈妈在东莞打工,家里就豆子和爷爷奶奶。

④豆子聪明,但粗心。那天,英子发现了他做的一道应用题算式:7+8=13。英子问:“7+8等于几?”豆子说:

“等于15。"''你看你写的等于几?“豆子睁眼说瞎话:“15。”英子有些生气,扬起巴掌要打豆子屁股的样子。

豆子奶奶看见了,笑眯眯地说:“豆子不认真,小老师就打。"英子没打豆子的屁股,豆子虽然是弟弟,但跟真弟

弟不一样。

⑤弟弟和豆子一样大。在家时,弟弟做错题,英子真要打他的屁股。

⑥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从东莞回来,把弟弟带去那边读书了。见爸爸妈妈要带走弟弟,英子泪珠儿在眼眶里

打转,说:“我也要去。”

⑦妈妈说:“我们租的房子小,住不下。”爸爸也说:“只能带一个,你就在家陪爷爷奶奶。”英子心里很委

屈:“为啥偏偏带弟弟?”

⑧“你们偏心!”这话英子没说出来,只是心里想想。

⑨弟弟跟爸爸妈妈去东莞了,英子连个说话玩耍的小伙伴也没有了。

⑩那天夜里,英子趴在被窝里哭了很久,她想跟爸爸妈妈一起走,想跟弟弟一起玩……

⑪有时候,英子不知不觉把豆子当成了真的弟弟。那天豆子又粗心做错了一道题,英子的巴掌就轻轻落在了豆

子的屁股上。豆子奶奶又笑眯眯地说:“就是要打。不打不成材。”英子一下子就有些不好意思了,说:"我跟弟

弟闹着玩的。”

⑫也许是英子的辅导和惩罚起了作用,豆子粗心的毛病改了不少。单元测验,豆子奶奶说:“豆子双科都考了

九十多分哩。”还说:“都是小老师教得好。”英子又觉得不好意思了。

⑬豆子奶奶没事去坎上找英子奶奶唠嗑,两个老太太先唠在东莞打工的儿子媳妇,说他们的辛苦。后来又唠起

了两个孩子。豆子奶奶说:“大人都不在,苦了两个娃娃。”英子奶奶说:“有啥法子?要挣钱。”豆子奶奶说:

“您家英子懂事,给豆子当小老师。”英子奶奶说:“再懂事也才十一岁。”

⑭两个老太太唠嗑的时候,英子和豆子在堂屋里的沙发上看一本故事书。故事书是豆子带来的,有些字他不认

得,请英子给他念。

⑮这天下午放学了,英子又往豆子家走。可很快,英子就回家了。这时候爷爷在院坝里编竹筐,奶奶在“咯咯

咯”唤鸡。英子回家后一直不吭声,连作业也不做,不知道在想什么。后来,突然伤心起来,趴在桌子上哭。奶奶

走过去问:“英子!你咋啦?”英子不说话,还是哭。奶奶又问:“英子!你到底咋啦?”英子这才抬起头,看着

奶奶说:“没咋。”奶奶说:“没咋你哭啥?"英子一抹泪,做作业去了。

⑯英子没有告诉奶奶,她伤心是因为豆子也走了。昨晚根叔和秀琴婶子回来,今天清早就把豆子接走了,去东

莞读书。

20.英子的“懂事”在照顾豆子方面很突出,具体表现为:

(1)

(2)

21.结合加点词,分折第颜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22.以下对标题“英子今年十一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了英子只不过是个孩子。B.与英子的懂事形成对比。

C.暗示作者对英子父母的不满。D.表达作者对英子的心疼。

23.联系全文,分析第⑤一⑩段的作用。

【答案】20.答案示例:

英子辅导豆子作业时很认真,惩罚豆子的粗心时也很有分寸。

奶奶们唠嗑时,英子带着豆子在堂屋一起读一本故事书。21.动作描写,用“轻轻”来修饰动词“落”,写出了英子

惩罚豆子时动作的轻柔,表现了她关心、疼爱豆子,生动地塑造了英子温柔、懂事的小姐姐形象。22.C23.插

叙,补充交代爸爸妈妈只带弟弟去东莞读书的事,写出当时英子的委屈伤心,也表现了英子的懂事。这部分内容既

解释上文英子对豆子的关心照顾,又呼应下文英子因为豆子的离开而伤心。表达作者对英子孤独处境的同情,也为

她的懂事和隐忍而心疼。

【解析】2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第一空,结合第④段中“豆子聪明,但粗心。那天,英子发现了他做的一道应用题算式:7+8=13。英子问:,7+8等

于几?‘豆子说:’等于15。“你看你写的等于几?‘豆子睁眼说瞎话:‘15。’英子有些生气,扬起巴掌要打豆子屁股

的样子。豆子奶奶看见了,笑眯眯地说:‘豆子不认真,小老师就打。‘英子没打豆子的屁股,豆子虽然是弟弟,但

跟真弟弟不一样”的内容可知,英子辅导豆子作业时很认真,惩罚豆子的粗心时也很有分寸;

结合第⑭段中“两个老太太唠嗑的时候,英子和豆子在堂屋里的沙发上看一本故事书。故事书是豆子带来的,有些

字他不认得,请英子给他念”的内容可知,奶奶们唠嗑时,英子带着豆子在堂屋一起读一本故事书。

21.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轻轻”,指动作细小、小心。结合''那天豆子又粗心做错了一道题,英子的巴掌就轻轻落在了豆子的屁股上”的内容

可知,本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用“轻轻”来修饰动词“落”,写出了英子惩罚豆子时动作的轻柔,表现了她关心、疼爱

豆子,生动地表现出英子温柔、懂事的小姐姐形象。

2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结合第②段中“英子今年十一岁,读五年级。豆子八岁,读二年级。英子去辅导豆子的作业,她是豆子的小老师,

这话是豆子奶奶说的。但在英子心里,她是姐姐,豆子是弟弟,是小伙伴”,第⑦段中“妈妈说:‘我们租的房子小,

住不下。’爸爸也说:‘只能带一个,你就在家陪爷爷奶奶。’英子心里很委屈:’为啥偏偏带弟弟?’”的内容可知,标

题“英子今年十一岁”,交代了英子只不过是个孩子,与英子的懂事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英子的心疼。”暗示作者对

英子父母的不满''于文无据;

故选C。

23.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和作用分析。

结合第⑤段中“弟弟和豆子一样大。在家时,弟弟做错题,英子真要打他的屁股“,第

⑥段中“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从东莞回来,把弟弟带去那边读书了。见爸爸妈妈要带走弟弟,英子泪珠儿在眼眶

里打转,说:‘我也要去'“,第⑦段中“妈妈说:‘我们租的房子小,住不下。’爸爸也说:‘只能带一个,你就在家陪

爷爷奶奶。’英子心里很委屈:’为啥偏偏带弟弟?’“,第⑧段中'“你们偏心!’这话英子没说出来,只是心里想想”,

第⑨段中“弟弟跟爸爸妈妈去东莞了,英子连个说话玩耍的小伙伴也没有了",第⑩段中“那天夜里,英子趴在被窝里

哭了很久,她想跟爸爸妈妈一起走,想跟弟弟一起玩……”的内容可知,这几段内容补充交代爸爸妈妈只带弟弟去

东莞读书的事,属于插叙,写出当时英子的委屈伤心,也表现了英子的懂事;

结合第②段中“英子今年十一岁,读五年级。豆子八岁,读二年级•英子去辅导豆子的作业,她是豆子的小老师,

这话是豆子奶奶说的。但在英子心里,她是姐姐,豆子是弟弟,是小伙伴”,第⑯段中“英子没有告诉奶奶,她伤心

是因为豆子也走了。昨晚根叔和秀琴婶子回来,今天清早就把豆子接走了,去东莞读书”的内容可知,插叙内容既

解释上文英子对豆子的关心照顾,又呼应下文英子因为豆子的离开而伤心;表达作者对英子孤独处境的同情,也为

她的懂事和隐忍而心疼。

(2023.上海长宁.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番茄炒鸡蛋

①他已经在剧团演了五六年的戏了,生活平淡而规律。他的行当是文武丑、俗称"小花脸”,总是作为配角出现,

闲起来甚至五六天都没有戏份儿。多数时候,他还要化上侍卫的妆,或是小厮的,拄着竿子在后面杵着,一杵一个

钟头。听着鼓点,听着胡琴,他倒不累,就是思绪早飞到别处去了。

②他不禁怀念起在戏校,师父给他讲戏的日子。还有师父做的番茄炒鸡蛋,酸甜的,那个味儿,他再没吃到过。

③他个子较常人矮些,人也长得机灵,一条嗓子清清亮亮,喊个号子,湖面上都能起阵涟漪。师父说他“是个

唱丑角儿的料”。他也着实喜欢这个行当,爱逗人乐。就算是练功累些,他也不怕,因为喜欢。

④去师父家学戏,一待就是一整天,也说戏,也唠嗑儿,常常误了饭点。师父就亲自下厨。师父是极简朴的,

通常是拌点儿面条。他来了,就加一盘番茄炒鸡蛋,酸甜的。生长在北方的他第一次吃这种口味。“这里面为什么

要搁糖?”他问师父。

⑤师父回答得很玄妙:“你看啊,生活是咸的,加点儿糖进去就中和了。”

⑥他太年轻,还不明白为什么“生活是咸的”。其实,他吃过不少苦了。自小学戏的孩子,有几个是没吃过苦

头儿的?十岁离家,和一帮师兄弟们出着晨功,踢着腿,翻着小翻儿就长大了。那些日子,他笑的比哭的多,总是

那么无忧无虑的,没有心事。

⑦但如今,他有些明白了,他觉得丑角儿在剧团是受冷落的,明明有着几出丑角大戏,却从来不排,《杨门女

将》里他是奸臣,《锁麟囊》里他是男扮女装的丫鬟,唤:作梅香或是碧玉。就连新排的交响乐京剧《赤壁》,他每天

都跟全程,只一幕有词儿,还是“舌战群儒”中叫不上名的角色。除此之外,他要跑整场的龙套。他的那个角色名

儿,叫虞翻。为此,他把《三国演义》翻了好几遍,却没看明白。这人是谁啊?他很迷茫。

⑧他打电话给师父,本想发发牢匾,又觉得太矫情。纠结半天,临了来了一句:“师父,你那番茄炒鸡蛋是咋

做的?”他私下试过,加一勺糖,没味儿;两勺糖,不甜;三勺,太甜了,除了甜没别的,不是师父做的味儿。

⑨师父哈哈地笑道:“一勺盐,两勺糖。”

⑩“甜的为什么放盐?”他不解。

⑪“没有那勺盐垫底,甜味儿怎么发得出来呢?”师父说。

⑫他放下电话想,他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⑬“喂,”师父在电话里喊他,“那个虞翻,好角色啊,出彩的。你可要好好地演!”

⑭“师父怎么知道?”他想。

⑮/币父当然知道。师父早就知道!

⑯-件红袍,一顶乌纱,乌纱旁边挂俩“翅膀”,脸上一抹白,他就上场了。他一副穷酸样,指指戳戳,宽大

的袖子一会儿甩上去,一会儿甩下来。“……龙腾虎跃龙行虎步虎步龙行,轰轰隆隆轰轰隆隆哎——是曹公哎——

软!”台下笑了,他不敢笑,他的戏还没有结束。他在心里笑。“那刘备今已是山穷水尽,我看你孔明也黔驴技穷。

无奈何搬救兵你把巧舌弄,诳吴侯蹬浑水你你你……移祸,移祸江东。”他的词结束了,他的戏还要继续。他屏气

凝神地立着。

(§这出戏结束了,下一出,还要继续。他是旦角儿,多数时候演配角,有时候也演主角。他再也没有忘记过,

在一场戏中的定位。

⑱“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才是一出大戏;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才是人生。”这些话,师父没有教过他,

但是日子久了,他也就明白了。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丑:戏曲脚色行当,由于化妆时常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面俗称“小花脸”。又根据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

不同而划分为文丑、武丑两支。

(《辞海》第七版)

24.根据第②一领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的填写。

(1),虽然练功辛苦,但无忧无虑。在剧团演了五六年戏,虽然生活规律,但(2)。

受师父勉励后,(3),(4).

25.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极言他外形、声音条件优越,在戏曲表演方面有天赋。

B.交代了他在戏曲表演方面有浓厚的兴趣。

C.与前后文交代的总演配角的境遇形成反差。

D.交代了他内心失落的原因,暗示他遭遇了不公正。

26.联系上文,结合加点字赏析第颔画线句的作用。

27.联系全文,分析第颜的妙处。

【答案】24.在戏校学戏时/十岁离家学戏时但觉得怀才不遇,心有不甘。虽然多数时候演配角但丝毫

不敢懈怠/始终尽心尽力。25.D26.“屏气凝神”是聚精会神,屏住呼吸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尽管他的词已经

没有了,但仍认真专心演出的神态。与第①段中描述的“思绪早飞到别处去了”形成对比,表明了他终于明白任何角

色都需要认真对待,人生需要经受磨练耐得住寂寞。27.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戏曲行当各有作用,缺一不可,

才能成就一出精彩的戏,人生不止有甜味,品尝过生活的各种滋味,才是真实的人生。“酸甜苦辣咸”也与前文中多

次出现的番茄炒蛋的滋味相呼应,展现了他在师父的引导下,历经世事后的了然。

【解析】2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②段“他不禁怀念起在戏校,师父给他讲戏的日子”或第⑥段“十岁离家,和一帮师兄弟们出着晨功,踢着腿,

翻着小翻儿就长大了。那些日子,他笑的比哭的多,总是那么无忧无虑的,没有心事”可知,①空为:在戏校学戏

时(十岁离家学戏时)。

根据第⑦段“但如今,他有些明白了。他觉得丑角儿在剧团是受冷落的。明明有着几出丑角大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