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监管_第1页
宏观审慎监管_第2页
宏观审慎监管_第3页
宏观审慎监管_第4页
宏观审慎监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审慎监管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目录导论·················································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因及必要性···········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立即纠正措施·······································货币政策行为·······································五、如何进行宏观监管·······························(一)国际社会采取宏观监管措施的进展····················(二)我国宏观监管的改进措施·····························六、结语···················································宏观审慎监管长期以来银行监管的目的是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银行监管者关注的重点是确保每一家银行机构的稳健运行。为此,银行监管者设计出了一系列监管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暴露、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等,通过跟踪这些监管指标的发展变化发现每家银行机构存在的风险,并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的建设。这种只针对单个银行机构的稳健性进行的监管被称为“微观审慎监管”。但近年来世界各地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即使单个金融机构本身是稳健的,仍然不能保证银行体系甚至金融体系稳定的自动实现。为此,许多金融监管当局已经或者正在尝试从金融体系整体而不是从单一金融机构的角度进行监管,这种新的监管思路就被称为“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监管部门需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经济活动相关联的角度,从宏观角度评估进入那个系统风险,并作出整体的制度设计。因此微观监管与宏观监管必须相辅相成,无论缺少哪一个都难以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那么为什么要宏观监管呢?首先看一个案例:2007年,在全球的经济一片欣欣向荣时,一场来势迅猛的金融危机迅速的将经济由高峰拉下。这场金融危机是在世界经济处于低通胀、低利率、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发生的,人们对此进行了剖析,由此得出:现行的微观审慎监管还不足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金融体系的安全需要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并驾护航。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意识到,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行业的安全已不能从全局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微观审慎监管对由系统性风险引起的金融危机束手无策。一方面,微观审慎的监管体制增加了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微观审慎监管强调银行风险资本的监督,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依赖于风险资本计量,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在经济上行期间信贷行为的风险权重偏低,信贷扩张在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相互作用下进一步放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导致监管产生顺周期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微观审慎忽略了“共同谬误”问题的存在,在确保单个金融机构在有效监管下稳健运营之余,没有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叠加,也没有度量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交易来往的风险溢出,从而造成风险囤积。比如,金融机构往往在经济繁荣时期加大对金融资产的购买和投资,而在经济衰退期纷纷抛售资产、信贷紧缩,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因此,可以看出宏观监管有它的必要性。首先,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要求宏观审慎监管的存在。经济发展有一个周期,在历经繁荣之后必定会经历衰退。在经济回升阶段,利润增多,作为实际经济市场上有限理性的人们普遍对未来的预期向好。这时,消费者会提高消费,企业会增加投资,银行则会降低信贷标准,这些会进一步的推动金融泡沫的增长。银行降低信贷标准,也会形成很多的不良资产。其次,现有的对金融体系是否稳健运行的衡量指标存在缺陷。以巴塞尔资本协议为代表的微观审慎监管通过规定资本充足率、资本流动性来对单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但是,从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这两个指标并不可靠。因为这次的次贷危机是在一个经济高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这两个指标来判断金融体系的稳定存在漏洞。正如日本银行行长白川方明认为:金融机构债务杠杆率增长最显著的领域并非是传统银行业务,而是在交易账户中持有的证券化金融产品。按照现在的资本充足监管的规定,即使这些金融产品最终转变为高风险资产,它们的风险权重也不大。所以,现有的监管制度无法精确的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周小川也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出了评价,指出了现存的监管标准的不足。最后是合成谬误。微观审慎监管强调的是对单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当单个金融机构能够稳健经营时,那么作为这些金融机构整体的金融体系也应该是安全的。合成谬误是由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学分为宏观和微观,合成谬误指的是当微观的每个个体都达到最优时,在宏观上,作为这些个体的整体并不一定达到最优状态。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应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立即纠正措施的相关经验。虽然立即纠正措施会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但却能够遏制监管当局的监管宽容倾向,减少诱因问题,确保金融机构所产生的问题得到早期处置。第二个问题则是关于货币政策行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必须处理好不确定性问题,这要求明确各相应主管机构的目标,在预先制定的目标基础上,建立分析框架用以指导实现其政策。但是,在制定严格的行为准则约束力规则以及进行日常的政策执行时都将产生较大的成本。建立一个全面且成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两方面理由。一是由以往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政府决策者在平衡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问题时,更倾向于牺牲前者以减低后者风险,于是大量货币被用于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以达到稳定单个金融机构的目的。要防止系统故障,就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审查机构和一个更加完善的监管约束机制。二是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导向具有内在局限性市场机制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微观审慎仅从个体金融机构角度出发,若宏观上没有得到适当把握与监督,极易扩大系统性风险,且难以保证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就世界上现行政策的讨论情况,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仍然要建立在现有的微观调控上,目的是限制金融活动的周期性。这一层次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一般来说,这需要建立相应的缓冲工具以承受风险,缩小杠杆作用的范围,在金融环境急剧恶化时能够给予金融机构喘息机会和调整空间。

第二个层次是宏观审慎监管中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要适当多样化,去除其单一性。监管措施不应仅仅是对金融实体实行简单的、自发的或强制性的政策监管。通过指标来锁定系统性风险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更不用说是凭借监管政策手段。如果使用预先定义的政策行动指标,将会面临“古德哈特定律”问题。因此,宏观审慎监管需要使用一系列指标和方法来进行评估,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性建议。

对于如何进行宏观监管,目前,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宏观审慎的实施以及该采取哪种实施工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比如通过逆周期的资本要求措施来调节金融体系的顺周期,通过逆周期的资本要求措施来调节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的具体操作也就是在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要求而建立防御性缓冲;在经济萧条时,降低金融机构的资本要求。再如,金融监管机构有必要在执行货币政策时采用宏观监管的视角。在凯恩斯提出政府可以采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对市场干预,以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方法以来,很多国家都会采用这套宏观经济政策。近些年来,各国央行相当成功地实现了物价稳定的目标。单纯地采用货币政策反而会增加危机爆发的风险。所以,政府在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的增长时,要采用宏观监管的视角。IMF的最新分析报告中也指出“宏观经济政策,没有考虑到系统风险的积累”。近年来国际社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进展又有哪些呢?首先是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2010年末巴塞尔监管委员会(BCBS)发布《逆周期资本缓冲操作指引》,提出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将其作为银行业监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降低整个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是为了防止信贷过度扩张和紧缩而引发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所建立的。在经济上行期,银行需计提超额资本,防止银行信用过度扩张;在经济下行期,可以通过释放逆周期资本缓冲来吸收损失,从而使信贷供给在整个经济周期内保持均衡,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这种具有前瞻性特点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不仅可以使单个金融机构在压力状态下正常运营,还确保了信贷周期发生逆转时整个银行体系有充足资本来管理和抵御系统性风险,在金融扩张和紧缩时期起到“稳定器”作用。测算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核心是如何判断信贷出现过度增长。BCBS将Credit/GDP与其长期趋势的偏离作为各国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参考变量。当一国Credit/GDP小于其长期趋势时,表明该国信贷风险较低,可不计提资本缓冲;当Credit/GDP大于其长期趋势时,表明该国信贷过度扩张,系统性风险积聚,此时需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但是,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一些难点和问题。例如,各国辖内银行遵从统一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有欠公平,有可能导致银行逆向选择,倾向于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信贷业务。能否针对单个银行提出缓冲要求,提高政策针对性,将成为完善逆周期资本缓冲框架面临的挑战。此外,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比如2010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了《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报告,从强化监管、提高损失吸收能力、完善处置机制以及保持各国政策一致性等方面提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的政策框架。识别SIFIs主要从规模、关联性及可替代性等方面的指标进行考虑。规模主要反映某机构在金融系统内的地位,关联性主要反映某机构的经营情况和风险对其他交易对手、机构和行业的影响,而可替代性反映的是客户和其他机构对该机构的依赖程度。另外,由于SIFIs多数在全球开展业务,或通过资产负债表等途径与全球经济体系关联密切,还需在评估方法中引进复杂性指标以反映金融机构的业务、组织等复杂程度,从而更加有效地识别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关键性影响的SIFIs。对于SIFIs如何提高监管有效性、改善监管体系,FSB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对于不同风险的SIFIs金融监管机构应具有实施差别化监管的权利;二是在金融体系复杂性和关联性等方面应加强监管措施,提升监管标准,实现宏微观风险监控的一体化;三是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建立联合监管机制,进行定期交流商谈,全面、真实评估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及风险。最后,加强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并发挥中央银行的核心作用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在各国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实践中,都表现出了央行在宏观审慎方面起主导作用的趋势。金融危机后,美国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美联储的监管职权被空前强化和扩大,被赋予了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宏观审慎监管职权,同时该法案强调了对系统重要性、复杂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能及时发现和化解系统性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英国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授予了英格兰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权,并通过在英国央行内部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和审慎监管局,负责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宏观审慎监管和防范,金融监管权由之前独立于央行之外的金融监管局转移到了英格兰银行。韩国通过对《韩国银行法》重新修订进一步加强了韩国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的职能,赋予其更多工具和手段维护金融稳定。欧盟通过设立“三局一会”来加强欧盟体系内的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赋予了欧洲中央银行负责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的运作和决策,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整个欧盟金融体系进行监管。对于我国来说,要根据国内的经济形势来作出自己的选择。我国央行在危机后加强了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监管,并在制度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下一阶段,应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统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相互配合、补充的金融监管体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宏观审慎作为目前重要的监管依据,其方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首先,在贯彻落实货币政策时,央行必须采取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理应是中央银行主要的的政策目标,但是中央银行不能仅仅根据短期物价变动趋势制定货币政策,为了防止经济大波动,还需要以中长期物价未定为目标。因此,必须从宏观视角及物价走势和金融失衡的双重视角来全面、辩证的评估经济状况,以便能够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其次,适度监管。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金融机构的行为往往会走向极端,过于保守或者过于激进。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两个步骤。首先,监管当局应当从微观角度关注单家金融机构的特有风险,在评估基础上进行适度的监管。其次,从宏观角度对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利用所获得信息对单独几家影响特别大的机构实施监管,即所谓的抓住“主要矛盾”,这同样是很重要的。再次,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设计金融监管。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机构因有较好的预期而采取积极的贷款政策,并通过资产价格升高而增加更多的信贷,而衰退时期又会出现投资不足、需求萎缩的衰退局面。当表面运行良好的经济金融系统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中央银行对经济数据的分析就很有可能低估此次潜在风险的真实情况。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