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练习一、单选题1.食物物种的培植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下列关于人类重要食物物种起源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南瓜原产于欧洲

②中国人最早种植了葡萄、苜蓿③美洲是玉米、甘薯的原产地

④咖啡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到欧洲A.1处 B.2处 C.3处 D.4处2.美国某团队在研究欧洲1400年至1900年的历史中发现,欧洲引人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夫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据此,他们最有可能得出的推论是(

)A.新航路开辟缓和了国际关系 B.土豆引种解决了欧洲的饥荒问题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美联系 D.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3.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D.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4.“发现美洲”等于发现了美食天堂。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5.作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是出现了“哥伦布交换”,玉米从美洲移植到其他大洲,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中记载了这一作物种植经验的是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农书》6.下图为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新航路之后的物种交换示意图。读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美洲外传的物种以农作物为主

②欧洲主要向美洲传播廉价工业品③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换

④物种交换改变了各洲的人口结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8.新航路开辟后,高产作物的引进,使中国的耕地面积和人口规模都增长了一倍,与种植水稻和谷子相比,美洲作物需要投入的劳动力较少,因此,能腾出更多的劳动力生产茶、糖等经济作物。作者旨在强调(

)A.美洲作物对种植环境要求较低 B.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动人口增长C.明清时期食物供给状况的改进 D.物种交流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9.西班牙史学家奥维多于1526年、1537年先后出版了《西印度自然简史》《西印度自然通史》,书中都有专门章节描述玉米的种植和用途等。此后,记载、描述、研究玉米的欧洲人及其著述逐渐增多。这反映了当时(

)A.玉米在欧洲的种植和推广 B.欧洲人把玉米当成了主食C.科学家对美洲的兴趣大增 D.欧洲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10.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新出现的商品是①呢绒

②丝绸

③玉米

④烟草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北美的纽约、费城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由此可见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咖啡馆成为了社交主要场所C.欧美国家饮食结构逐渐趋同 D.世界物种交流范围逐步扩大12.下图所示为近代以来某物种的全球传播地图。据此推断,该物种应是(

)A.小麦 B.水稻 C.玉米 D..葡萄13.清朝园艺著作《花镜》有如下表述:“番椒,一名海疯藤……丛生白花,秋深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冬月取以代胡椒。”这说明(

)A.辣椒原产地是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B.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C.清朝时期辣椒既作观赏又可食用D.“其味最辣,人多采用”表明辣椒最受西南地区人民喜爱14.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B.16世纪传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D.传入中国后,流行于山东、山西地区15.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下列属于欧洲市场上出现的新商品有①美洲玉米

②中国茶叶

③印度香料

④非洲象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公元15世纪以前,咖啡的种植和生产一直被阿拉伯人所垄断,医生和僧侣们认为咖啡具有提神、醒脑、健胃、强身、止血等功效。15世纪后,咖啡传入欧洲,咖啡的口味最初不受欢迎,但其不足的数量、高昂的价格和独具的饮用方式,能使上层社会的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突显出来。1872年“法国的消费增长两倍,没有一个市民家庭不以咖啡敬客,没有一个女店员、厨娘或者侍女早餐时不喝咖啡”。据此可知,咖啡消费方式的变化(

)A.提升了欧洲人们的饮食品质 B.冲击了欧洲传统的酒馆文化C.得益于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 D.得益于欧洲工业文化的影响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被引入西班牙。马铃薯作为粮食一开始并不为食用燕麦等谷物的欧洲人所接受。最初,欧洲人将马铃薯视作为观赏作物,只欣赏其花朵。17、18世纪,瑞典的约拿斯开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普及种植这种高产作物,同时法国也开始推广种植,德意志的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甚至下达法令强迫农民种植这种作物,不然就“削去农民的鼻子”。马铃薯由此在欧洲得到普遍推广。爱尔兰在17世纪中叶在全岛普及了马铃薯。在爱尔兰,每英亩地可以产出6吨左右的马铃薯,而燕麦等谷物则不到1吨。马铃薯比起其他农作物更易生长,收成明显也高多了,即使其他农作物歉收,马铃薯仍有收成。这对于长期受英格兰压迫的爱尔兰农民来说无疑是福音。1760年爱尔兰人口为150万人,1841年攀升至810万人。——摘编自潘雨晨《改写爱尔兰命运的七年饥荒:人口剧减,与英国决裂、大量移民美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马铃薯在欧洲得到推广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的种植对欧洲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欧洲商人在中国采购到大量的丝绸,并非全部运回欧洲,而有相当部分被他们转运至其它亚洲国家牟利,用获取的利润维持东方殖民统治。据报告称16世纪末葡萄牙人从中国每年输入丝绸5300箱,每箱有250匹各色丝绸。从17世纪中叶起,中国的漆器、屏风、家具、壁纸、轿子、扇子等,越来越多地输入欧洲各国。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遂在法国应运而生,不久蔓延到欧洲各国。中国物品的式样及其设计原则逐渐为欧洲艺术家所熟悉,中国物品所表现出来的新观念和新形象影响了欧洲人的艺术追求。与此同时,美洲一些农作物也陆续辗转传入中国。玉米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和艺术。其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都在这一时期传入了中国。如1583年,利玛窦编绘和刊行了12种世界地图,其中保留至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地图是《坤舆万国全图》。该书所反映的地理学知识开辟了中国人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1)根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和中国分别带来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变化”对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原因。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二餐制。周代,贵族阶层一般已采用三餐制。大约到了汉代,一日三餐的习惯渐渐为民间所采用。直至唐代,由于物质财富的丰富,社会较为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日三餐制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规范的饮食制——摘编自何宏《中外饮食文化》材料二

西方外交使节来到中国,常通过宴请向中国人传递西方食俗与礼仪。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包括外交使节、留学生、商人及其他人员也开始传播西方饮食文化。由于中西方人对西方食俗与礼仪的传播,清末中国许多城市的饮食生活出现了西化现象。西方传入的书籍中,《保全生命论》《延年益寿论》等书籍包含了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内容,涉及到食物种类及成分和功用、食物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营养等。——摘编自杜莉《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东传的内容及途径研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上古到唐代人们饮食习惯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东传的内容及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饮食文化变化的因素。三、论述题20.【世界物种交流】材料

火鸡原产于美洲,15世纪末输入欧洲。现在,火鸡已经是欧美许多国家很普通的一种肉食,在感恩节和圣诞节,火鸡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时间概况1499年西班牙人彼德罗在委内瑞拉的库马海岸见到印第安人饲养的火鸡,并于第二年把它带回欧洲,圈养在公园里作为观赏禽鸟,称之为珍珠鸡1511年西班牙帕修甫主教指示从新大陆返航的每艘船只必须带回10只火鸡,其中雌雄鸡各半1523年西班牙人从墨西哥运回大量的火鸡1600年前后英国移民把欧洲人饲养的火鸡品种引进美国和加拿大——摘编自佟屏亚、赵国磐《畜禽史话》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物种交流”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谨)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食物物种的培植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重要食物物种起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瓜原产于美洲,而非欧洲,①描述错误;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苜蓿原产中亚、伊朗一带,葡萄、苜蓿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物种,②描述错误;玉米、甘薯的原产地在美洲,③描述正确;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在非洲,而非美洲,④描述错误。综上分析,关于人类重要食物物种起源的描述,正确的只有一处,A项正确;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2.D【详解】据材料“……欧洲引人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夫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可知,土豆在欧洲的推广,使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减少,这说明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社会的和平稳定,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土豆的推广对欧洲的影响,未涉及国际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土豆推广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不是解决“饥荒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美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即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口的显著增长得益于物种的全球大交流丰富了其食品和经济结构,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引发冲突和动荡,并非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A项;18世纪以前,欧洲并未出现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排除C项;生育观念的解放并非17世纪前后欧洲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C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美洲的农作物向欧、亚、非洲传播,不是欧洲本土作物,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工业化对粮食增长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亚欧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5.C【分析】【详解】《农政全书》写作时间与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段相契合,该书介绍了玉米种植等农业生产技术,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氾胜之书》,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齐民要术》是北魏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书》是元代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B【详解】据材料“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新航路之后的物种交换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到欧洲等地,①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换”,而欧洲的工业品不属于物种,②错误;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换。图示说明美洲的物种传播到欧洲、非洲、亚洲;欧亚非的物种也随着殖民者传播到美洲,故③正确;材料未涉及物种交换改变各州的人口结构,④错误;故选B项。排除A、C、D项。7.A【详解】从最早种植甘薯的地区看出,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美洲作物需要投入的劳动力较少,因此,能腾出更多的劳动力生产茶、糖等经济作物”可知,明清时期,美洲高产作物引进,促进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了明清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美洲农作物需要较少劳动力,并未涉及农作物的种植环境,排除A项;材料强调高产作物的引进,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的种植,而明清食物供给并未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书中都有专门章节描述玉米的种植和用途等”可知,16世纪的西欧著作中便出现了玉米的记载,之后逐步增多,而玉米原产于美洲,体现了玉米在欧洲种植并逐步推广,A项正确;欧洲的主食还是小麦和大米,并非玉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史学家,而非科学家,排除C项;仅凭玉米不能得出“欧洲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向外传播,D项正确;呢绒原本产于欧洲,丝绸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了欧洲市场上,排除A、B、C项。故选D项。11.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咖啡是美洲的作物,17世纪初,世界已经连为一体,随着物种交流,咖啡在欧洲流行开来,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咖啡馆的社交媒介功能,排除B项;饮食结构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图2信息可知,该物种从美洲起源,然后传播到欧洲、非洲和亚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物种应是玉米,C项正确;小麦起源于西亚,排除A项;水稻原产地在亚洲,排除B项;葡萄是从欧洲传播到美洲,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悬挂可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冬月取以代胡椒”,说明清朝时期辣椒既作观赏又可食用,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辣椒原产地是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排除A项;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番茄,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看出“辣椒最受西南地区人民喜爱”,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C项正确;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A项错误;15世纪末辣椒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B项错误;辣椒传入中国后,流行于西南和中南地区,D项错误。15.B【详解】美洲的玉米、中国的茶叶以非洲的象牙在新航路开辟后进入欧洲市场,B正确;印度的香料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进入欧洲,排除A、C、D。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15世纪后(世界)。依据材料可知,咖啡的消费经历了从药品到奢侈品再到大众饮品的变化,这既受咖啡的广泛种植和产量提高的影响,也得益于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喝咖啡与喝其他饮品一样,都是人们的生活选择,不能认为喝咖啡就提高了饮食品质,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咖啡的消费,无法说明冲击了其他饮品文化,排除B项;咖啡的消费与工业文化没有必然逻辑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7.(1)马铃薯是高产作物;统治者的推动;容易生长,收成更多。(2)影响了欧洲的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影响了欧洲的生态环境。【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17、18世纪,瑞典的约拿斯开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普及种植这种高产作物,同时法国也开始推广种植……”,可得出,马铃薯是高产作物;根据材料“……德意志的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甚至下达法令强迫农民种植这种作物,不然就‘削去农民的鼻子’。马铃薯由此在欧洲得到普遍推广……”,可得出,统治者的推动;根据材料“……在爱尔兰,每英亩地可以产出6吨左右的马铃薯,而燕麦等谷物则不到1吨。马铃薯比起其他农作物更易生长,收成明显也高多了,即使其他农作物歉收,马铃薯仍有收成……”,可得出,容易生长,收成更多。(2)影响:根据材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被引入西班牙。马铃薯作为粮食一开始并不为食用燕麦等谷物的欧洲人所接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影响了欧洲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1760年爱尔兰人口为150万人,1841年攀升至810万人”,可得出,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铃薯的种植还影响了欧洲的生态环境。18.(1)欧洲: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物价飞涨,增强了欧洲购买力;欧洲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不断发展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早期西学东渐(2)影响: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崛起。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耕经济持续繁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原因:西欧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详解】(1)欧洲: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得出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物价飞涨,增强了欧洲购买力;根据材料“欧洲商人在中国采购到大量的丝绸,并非全部运回欧洲,而有相当部分被他们转运至其它亚洲国家牟利,用获取的利润维持东方殖民统治。”得出欧洲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根据材料“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遂在法国应运而生,不久蔓延到欧洲各国。”得出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不断发展。中国: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根据材料“与此同时,美洲一些农作物也陆续辗转传入中国。玉米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得出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根据材料“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和艺术。其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都在这一时期传入了中国。”得出早期西学东渐(2)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崛起。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耕经济持续繁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分别从欧洲和中国方面作答,即西欧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19.(1)变化:由一日两餐制发展为普遍的一日三餐制。(2)内容: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途径:西方外交使节;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西方传入的书籍等。影响:丰富国人饮食;保证国人健康;促使礼仪近代化;饮食生活西化等。(3)因素:物质生活的提升;社会的稳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外交流的推动等。【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在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二餐制……直至唐代……一日三餐制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规范的饮食制”概括得出:由一日两餐制发展为普遍的一日三餐制。(2)“内容”,根据材料二信息“《保全生命论》《延年益寿论》等书籍包含了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内容,涉及到食物种类及成分和功用、食物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营养等”得出: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途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