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之 课文剖析(咏物诗四首)_第1页
语文: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之 课文剖析(咏物诗四首)_第2页
语文: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之 课文剖析(咏物诗四首)_第3页
语文: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之 课文剖析(咏物诗四首)_第4页
语文: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之 课文剖析(咏物诗四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11.咏物诗四首课文剖析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前两句,写杜宇化鸟,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悲凄的感情。“积”体现时间之久,“啼血”表现冤恨之深。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后二句对此传说提出质疑.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地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葡萄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葡萄的新茎还未长满,一半还干枯着,高高的架子上乱七八糟地倒在那里需要修复。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前两句,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你若想得到满箩筐的马乳葡萄,那就莫要推辞添加竹竿进行修复,使得葡萄的藤须攀引竹架生长。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后二句,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却缺乏品格,池中的荷花静洁高雅却少了些许情感。妖:艳丽、妩媚。格:品格、气质。芙蕖:荷花。净:高洁。少情:缺少情趣。]前两句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代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诸花之上.动:轰动、惊动。]后二句正面写牡丹.“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有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刚出土,小得被淹没在路边的野草里,可现在它已超过了蓬蒿。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即埋头,寓生机旺盛之意。蓬蒿: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第一句写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第二句,写小松逐渐长大后,人们才发觉其已高出周围的蓬蒿了。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眼光短浅的人啊,并不认识小松将为栋梁之材,等到大松“凌云",方叹道:啊,它真高。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凌云,直上云霄,这里指高大。始:刚、方。]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入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名家赏评杜荀鹤近体直摅胸臆,有一唱三叹之妙。(清·胡寿芝《东目馆诗见》,清嘉庆刻本)晚唐诗人有佳句而多俗言者,杜彦之荀鹤是也。(清·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结构巧解《子规》前两句,写杜宇化鸟。后二句以反诘语,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的感情。《葡萄》前两句,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后两句,写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赏牡丹》前两句先评赏芍药和芙蕖。后两句正面写牡丹.《小松》该诗分两层,分别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小松和时人两个角度言志。写作特色《子规》托物言志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葡萄》咏物言志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葡萄在生长过程中和最后要获得“满盘堆马乳”,需要“倒复扶”和“添竹引龙须”,就是人的帮助。这首诗其实表达了诗人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赏牡丹》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用对比手法来称颂牡丹。芍药美丽娇艳,但缺乏品格;荷花静洁高雅,但缺少真情。唯有牡丹,雍容华贵,典雅端庄,称得上国色天香。《小松》托物讽喻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由小转大。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主旨探究对这几首诗的主旨有如下表述:《子规》1。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2。此诗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葡萄》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