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_第1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_第2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_第3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_第4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一其次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语文的实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以下是查字典语

文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其次单元测试题,希望可以解

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语文网始终陪伴您。

一、基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蚯蚓秋老虎裘皮服装挥斥方遒

B.佝偻狗腿子勾心斗角苟延残喘

C.末了没奈何稀里糊涂含情脉脉

D.蹦蹦脂肪酸知书达理执迷不悟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B.王回深父C.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D.而卒莫

消长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渐渐地。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顷之茫然凌:越过。

C.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故:原因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C.深巷寒天,吠声如豹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O

A.此余之所得也

B.不能喻之于怀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二、精段选读(15分,每小题3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

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

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荡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

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

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加点的词语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因:因为。

B.虽世殊事异。殊:不同。

C.临文嗟悼。临:面对。

D.录其所述。录:登记。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8.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推断正确的一项

是()

①及其所之既倦。②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③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予自己的情怀,不受

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哀痛,可总是不能表达出

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奋的,转瞬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为)原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

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终点,人生总有终点,

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

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荡”的观点,很有主动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三、延长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一15题。(18分)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

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

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

忽遇双石,欹(qT,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

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

函胡,北音清越,枪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歌)。若非潭滋其山,山

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

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

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

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行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

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

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幽栖者:隐居的人B.次于南隅次:

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重浊而模糊D.聊刊前谬刊:

刻印

1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

系?(4分)

1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4分)

①与“枪止响腾余歌”相应的句子是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

1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5分)

①季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1分)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看法,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

看法的?(2分)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观点是什么?他的依据是什

么?(2分)

答:观点是

依据是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

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相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探

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2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

膜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原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

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

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

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

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日:“臣请死。”王日:“将军

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

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

为天下和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

桐棺三寸②,加斧皴其上。入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

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

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日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

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日:

“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行。

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锁,请死于王。王日:“追

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日:“不私其亲,不

行谓孝子。事君枉法,不行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

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锁,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

而不忍,王赦之而不愿,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相: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

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

代指质地朴实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行谓孝子私:私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槐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8.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

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3分)

A.①景公致縻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日:“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皴,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皴,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公很观赏孔子的政治主见,因此把縻丘赠送给孔子,但是

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

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锁”请死,按封建伦理来

论,可以说是古代既思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

“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日的法治精神是完

全一样的。

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复于王而遁。(3分)

译文:

(2)入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

所以数至也。(4分)

译文:

(3)正法枉必死。(3分)

译文:

四、(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

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

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实,自然中的许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

还经常使我们感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

出自己独有的经验和独到的感受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

字以上。

参考答案:

1.C(C都读“md”;A“蚯”“秋”读“qiu”,“裘”“遒”

读“qiU”;B“佝”“勾”读"gδu”,“狗”“苟”读

“gδι√';D读“chf”,“脂”“知”读“zhT”,

“执”读“zhI,,O)

2.D(A“属”通“瞩”,B“父”通“甫”,C“由”通“犹”,

D没有通假字。)

3.D(适:享用。)

4.C(A特别之一/数字,B读书人,治学的人/在学术上有肯定

成就的人,D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

5.A(推断句,其它状语后置)

6.A(依靠,凭借。)

7.C(夫,句首发语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8.D(之:①往,到达;②代词。③因为;④把,将,介词。)

9.B(总是在读古人的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10.D(“旷达”之说明显是错误的,因而“逸趣”的说法也无

从说起。)

三、(一)

11.D(-f'J:修订)

1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

是李渤的号。

13.①椁止响腾,余韵徐歇。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

搏,声如洪钟。

14.①季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②持否定看法;“如善长之

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

言之,非以声言之”。依据是:“形如覆钟”。

1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当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

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

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相识,原来

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

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

地视察的精神一样的。(此观点仅供参考,你能有新的相识,只

要合情合理亦可。)

(二)

16.A(B辞:辞别;C阿:偏袒;D私:钟爱、偏袒)

17.B(A均表反问,相当于“莫非”。B前一个“若”是连词,

“假如”之意;后一个“若”是代词,意为“你”°C均为疑问副

词,意为“为什么”。D均是介词,可译为“拿”)

18.C(A②是作者的观点。B①D②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19.C(A景公并不是很观赏,因为景公并没有听从孔子的劝导。

B荆王并不追悔,也无歉疚之意,只是对子囊将军特别赞许。D

两者并不一样)

20.(1)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2)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

稷存却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却不知道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

危急多次出现的缘由。(3)立法者枉法肯定被处死。

四、参考2019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肯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

景公,景公赠原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给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

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縻丘邑,

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

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德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

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看法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

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肯定会战胜仗。这样就使荆国

军队溃败,使君主声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