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知识清单)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1页
第一单元(知识清单)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2页
第一单元(知识清单)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3页
第一单元(知识清单)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4页
第一单元(知识清单)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基础知识梳理

一、易读错的字

吃酥(CU)咚(zhɑ)眼亲吸(qi)脉弹(mð)

小贩(fan)熬外(ZhOU)脏(Zang)水汤匙(Chi)

搅(jiðo)拌浓稠(chou)福(也)色侯Chou)门

充军(ylng)ffi(qi)M即(zhðng)胀心脏(ZGng)

二、易写错的字

醋:左边是“酉”不是“西”。

粥:左右两边是“弓”,中间是“米”,“米”的最后一笔变为点。

腻:左右结构,“贰”斜钩上面不要加撇。

稠:左右结构,禾木旁,不是木字旁。

眨:部首是“目”,右边是“乏”。

燃:左窄右宽,注意不要少写“然”右上角的点。

褐:左窄右宽,部首是'%",不是。。

盈:上边是“乃”+“又”,下边是“皿”。

三、一字组多词。

蒜(suɑn)(蒜头)(蒜苗)骆(IUb)(骆驼)

醋(cu)<1醋瓶)(1吃醋)驼(tu6)(骆驼)(驼峰)

饺(jiðo)(饺子)(水饺)恰(qiδ)(恰当)(恰好)

摊(tan)(地摊)(摊牌)腊(Ia)(腊月)(腊肉)

拌(bon)(搅拌)(拌面)粥(zhδu)(喝粥)(小米粥)

眨(Zhd)(眨眼)(眨一眨)腻Cni)(油腻)(细腻)

宵(XidO)(元宵)(通宵)咽(yan)(咽炎)(咽喉)

燃(rdn)(点燃)(燃放)咽Cyan)(咽下)(下咽)

贩(fan)(商贩)(菜贩)匙(Chi)(汤匙)(钥匙)

彼(bi)(彼此)(彼岸)搅(jiɑo)(搅拌)(搅和)

贺(he)(祝贺)(贺喜)稠(chou)(粘黏稠)(稠密)

轿(jiɑo)(轿车)(花轿)肿(zhδng)(肿大)(肿胀)

熬(αo)(煎熬)(熬夜)

褐(he)(褐色)

缸(gang)(水缸)(米缸)

脏(zang)(脏水)(脏手)

侯(h6u)(侯爷)(王侯将相)

章(ZhGng)(文章)(章法)

泣(qi)(哭泣)(抽泣)

盈(ying)(充盈)(笑盈盈)

脉(mdɪi)(脉搏)(叶脉)

栖(ql)(栖息)(两栖)

鸦(ya)(乌鸦)(寒鸦)

四、多音字。

正I'z∕feng(正月)他在(店铺)妙JSd(播撒)口Jrn6(脉脉)

铺脉《

.Z∕½τιg(正好)到(铺盖)Isd(撒网)(加ɪi(脉搏)

,...klIyem(咽唾沫)

'zdzιg(脏水)"κidn(纤细)jSdn(松散)

脏•纤,散JwI、/的斯、咽《ydn(咽喉)

`zdng(心脏)Qdm(纤夫)IS叽解散)鼠(呜咽)

五、形近字

蹄(马蹄)稍(稍后)鹊(喜鹊)毯(地毯)陈(陈列)

啼(啼叫)梢(树梢)雀(鸟雀)毡(毛毡)阵(阵雨)

裳(衣裳)蹄(马蹄)缀(点缀)稍(稍微)薄(单薄)

棠(海棠)缔(缔结)啜(啜泣)梢(树梢)簿(账簿)

微(微笑)雅(雅致)拙(笨拙)蝉(鸣蝉)陈(陈述)

徽(国徽)鸦(乌鸦)茁(茁壮)婵(婵娟)栋(栋梁)

六、重点词语

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

除夕春联扫除年糕充足店铺开张

对联年画通宵间断除非万不得已

必定光景燃放亲戚拜年截然不同

寺院轿车骆驼元宵一律张灯结彩

彩绘广告分外糊涂搅和浓稠可靠

猜想外套解释筷子

七、近义词

气象一景象开张一开业间断一中断充足一充分规矩一规则

娴熟一熟练合拢一合并沸腾一欢腾搅和一搅拌浓稠一黏稠

预备一准备松劲一松弛反抗一抗拒奇怪一稀奇结果一结局

猜想一估计惊异一惊诧承认一认同日暮一黄昏迢迢一遥远

皎皎一洁白终日一成天泣涕一眼泪咆哮一怒吼涉水一踵水

盈盈一清澈吞噬一吞没发誓一起誓雄浑一雄壮神秘一秘密

布施一施舍鼻祖一始祖截然不同一迥然不同万象更新一焕然一新

有声无力一有气无力一无所有一身无分文哄堂大笑一哈哈大笑

别无所求一一无所求随心所欲一为所欲为糊糊涂涂一稀里糊涂

万不得已一迫不得已师传身授一言传身教

八、反义词

间断-连续热闹-冷清娴熟-笨拙团圆一离散美好一丑陋

充足-缺乏合拢-分散沸腾-冷却松劲-鼓劲反抗-顺从

浓稠-稀疏奇怪-普通惊异-镇定承认-否认结束一开始

无一有寒-暖清一浊浅-深湿-干

压抑-轻松朴实-华丽缓慢-快速一无所有-富可敌国

截然不同-一模一样身无分文-腰缠万贯别无所求-贪得无厌

糊糊涂涂-明明白白有声无力-精神百倍随心所欲-循规蹈矩

九、词语积累。

①AABB式词语:糊糊涂涂进进出出

类似的词语: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安安全全整整齐齐安安静静

干干净净舒舒服服

②ABCB式词语:优哉游哉

类似的词语:得过且过人云亦云出尔反尔心服口服将计就计

以讹传讹种瓜得瓜

③ABAC式词语:各式各样

类似的词语:有说有笑称帝称王半饥半饱假仁假义再接再厉

一五一十一心一意

④描写笑的词语:哄堂大笑

类似的词语:笑容可掬贻笑大方谈笑风生千金一笑不苟言笑

眉开眼笑啼笑皆非

⑤描写随意的词语:随心所欲优哉游哉

类似的词语:悠然自得怡然自得无拘无束

⑥描写贫穷的词语:一无所有身无分文

类似的词语:一贫如洗身无长物不名一钱赤贫如洗家徒四壁

⑦量词

一件大事一则广告一种感觉一部戏一座桥一阵哄堂大笑

⑧动词

贴对联贴年画

⑨修饰词

色如翡翠的泡蒜美好的姿态娴熟的技能各式各样的图案甜甜

腻腻的感觉叹气似的沸腾

十、句子积累。

1.比喻句

(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

几个饺子。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蒜比作翡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泡蒜的色

彩,让人一看就能产生食欲。

(2)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

咆哮的江水吞噬。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雅鲁藏布江的激流比作脱缰的野马,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湍急和环境的恶劣。

2.排比句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

样。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有名的老铺挂出的四种样式的花灯,

以此来说明几百盏灯各形各色。

3.拟人句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锅中的粥发出的声音当作人在叹气,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八儿妈妈熬煮腊八粥的情景。

4.反问句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这个句子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地点明了藏戏的特点之------戴着面具

演出。

5.精彩句

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花生仁被煮掉了外皮和锅巴围在锅边的情景,突出

地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和诱人。

HJ一、课文内容回顾。

1.《北京的春节》是老舍的散文名篇。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一

系列老北京春节的风俗,字里行间透露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百

姓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腊八粥》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

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

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3.《古诗三首》《寒食》是一首讽刺诗,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

郁情味的风俗画,讽刺了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迢迢牵牛星》借民间故事中牛

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丈夫远在异地而痛苦忧伤

的心情。《十五夜望月》是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

情。

4.《藏戏》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

及其鲜明特色。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十二、素养与能力

1.《北京的春节》学习课文要采用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腊八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

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3.《古诗三首》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读懂诗词中蕴

含的作者的情感。

4.《藏戏》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

5.《口语交际:即兴发言》学会运用即兴发言的技巧,提前打腹稿,快速组

织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语文素养,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

象,增强对汉语的兴趣和认同感。

6.《语文园地一》学习写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

内容,对于次要内容要简略表达。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了解习俗

的寓意,提高书写速度,积累古诗《长歌行》。

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第1课:《北京的春节》

1.课题解读

春节是我国民间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过春节时,各地都有独

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朴素自然、“京味儿”浓郁的语言,

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2.课文重点理解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理解: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春节的序幕是在

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的。

(2)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理解:“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这句话表现了孩子们对杂拌儿的喜

爱程度之深。

(3)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

正月十九结束了。

理解: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春节期间的快乐时光,到了

正月十九,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引出下文对一切归于平常的描写。这个句

子还与课文的首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

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

作者恋恋不舍的心情跃然纸上。

(4)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理解:“闲在”是“清闲自在”的意思。这是一个口语词语,“京味儿”浓

厚,俗白易懂、亲切自然而又富有生活气息。

(5)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理解: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

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

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

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

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

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3.问题探究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

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课文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五天

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其余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

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能够突出最具特色的民

俗活动,使读者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2)作者是如何将主要部分写清.重点楚的?

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北京春节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腊八、腊月二十

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这五

天里每天的重点。例如,写“腊八”,作者选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

个传统的节日饮食习惯来写,从用料、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

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写“除夕”,作者则围绕关键句“除夕真热闹”,写了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灯火通宵、鞭炮不绝、吃团圆

饭、祭祖、守岁等多方面的讲究和习俗,呈现出一幅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全景

式画面。

(3)本文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

同时平添一份情趣。找出文中带有“京味儿”的语句,作简要赏析。

引用老北京俗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富有民俗色彩。运用“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玩意儿”“闲在”等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和地域色彩的词语描

写老北京人熟悉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浓郁的“京味儿”。

4.课后拓展

(1)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2)各民族春节习俗

壮族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栗蒸

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

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

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藏历新年时,藏族人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

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装饰品,藏话叫“萨举”,

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

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

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耨角

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

彩缤纷的绸带。

白族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

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

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第2课:《腊八粥》

1.课题解读

腊八粥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经典食物。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

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表现出作者对普

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2.课文重点理解

(I)“'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

了这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理解:“松劲的话”指让人泄气,使人失去信心耐心和干劲的话。此处是说

妈妈所说的“要到夜里”,时间太晚,八儿有点儿等不及。从八儿“眼睛可急红

了”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特别急切地想吃到腊八粥。

(2)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理解:粥尚未熬好,八儿便给家人分起了粥。他打着替大哥和爹考虑的旗号,

想给自己多分点儿粥吃,同时还不忘找个同盟,把妈妈拉入己方阵营。在得到了

妈妈的认可后,八儿跟妈妈“讨价还价”,想再给自己多分些粥吃。这两段语言

描写,使八儿天真、可爱、狡黠和嘴馋的形象跃然纸上。

(3)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

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一一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

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理解:因一时吃不到,八儿忍不住猜想着锅里各种食材的样子或口感,满足

自己的好奇心。这样的猜想源于他对腊八粥的急切渴望,八儿联系以往的生活经

验,在脑海里构想出一幅美味诱人的腊八粥画面。八儿的一系列猜想,既表现出

孩子好奇而又急切的心理,又细腻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熟烂的状态。

(4)“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理解:此处是心理描写,因为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却看到了粥的颜色是黑

的,不由得心里产生了落差,心中有些失望,表现了八儿的童真童趣。

3.问题探究

(1)作者是如何对八儿等粥这部重点分内容进行详写的?

作者在细腻地描写腊八粥熬煮时的样子的同时,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成功塑造了“馋粥”的八儿的形象,突显了腊八粥的好吃、

诱人。这一部分写了八

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场景,通过逐步渲染,层层蓄势,把八儿对腊

八粥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与“粥”互相映衬,将一幅“腊八风俗画卷”

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2)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锅里腊八粥的样子,而是通过八儿的“猜"'‘看"

来呈现?

从八儿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

最后“亲见时的惊异”,才将腊八粥的“真面目”呈现出来,这样写显得更加生

动自然,而且使“人”与“粥”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整篇文章看起来有“血”

有“肉”,情节更加饱满。

(3)浓稠的腊八粥带给人的只是香甜的滋味吗?你从中还感受到了什么?

浓稠的腊八粥带给人们的不只是香甜的滋味。从中我还感受到了人们对传统

习俗的热爱,以及等粥、吃粥过程中体现出的一家人温馨美好、其乐融融的家庭

氛围。

(4)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富生活气息。“嘟嚷”

“孥孥”“不消说”“搁”等口语化、充满地方韵味的语言,使文章的语言朴实

动人,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人物对话的描写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如,“那我

饿了”中,一个“那”字,极其传神地刻画出八儿撒娇、淘气、急着想吃又无可

奈何的极不甘心的神情。

4.课后拓展

(1)关于腊八的古诗。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诗意:腊月的微风里已经微微有了些许春意,我因此拄着拐杖散步而路过邻

家。邻家的柴门里面炊烟袅,野外水边耕牛的脚印重重叠叠。体弱多病的我需要

的只有药物,不服摇役所以赋闲在家今天邻居送了我腊八粥,越发觉出江边小村

春的气息。

(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

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我喜欢的食物是馄饨。上至头发花白的老孩子,中至四处闯荡的大孩子,下

至刚会走路的小孩子,提到混饨,谁不是口舌生津,马上想尝一尝这种热腾腾、

香喷喷的美味呢?把葱、姜、精肉剁碎,加上食盐、酱油等搅拌均匀,用筷子夹

起一小团放在薄薄的皮上,两手轻轻一捏,一条小鱼似的馄饨便诞生了。包完数

十个,放入沸水滚滚的锅里,这些“小鱼起初沉入锅底,最后争先恐后地露出水

面。透过薄薄的皮可以看到里边的肉馅儿,飘升的热气里散发着浓浓的鲜肉

香……单是这样看着,闻着,就垂涎欲滴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盛出来,一口一

个地往嘴里塞呢!

第3课:《古诗三首》

1.课题解读

这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写寒食节里飘飞的

柳絮、落花、风中的柳丝、皇宫中的蜡烛,这些事物触动了诗人韩的思绪;《迢

迢牵牛星》以牵牛、织女两星为素材,巧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的民

间故事,抒发相思之情离别之苦;《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在中秋时节望月兴叹,

思念之情跃上心头。

2.课文重点解读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理解: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

树。

(2)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理解:“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

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

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

哭。“涕”也是眼泪。“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

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

女相思之苦。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那泪如雨下的神态,就是织女

相思成痴最好的表达。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理解: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理解: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将诗

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3.问题探究

(1)“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

什么?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

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

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

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

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

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栗是其

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

字。

(2)《迢迢牵牛星》中作者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

“河汉女”与“织女星”表达的意思相同,用“织女星”与前面“牵牛星”

的“星”重复,而且与全诗不押韵,使用“河汉女”使诗句读起来富有韵律,朗

朝上口。用“河汉女”还能自然她引出下文描写人物的活动和情态。

(3)找出《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中的叠音词,试着说一说运用这些叠音词

的好处。

“迢迢”"皎皎”纤纤”“礼”“盈盈”“脉脉”,这些都是叠音词。这些

叠音词既细致描绘了诗中的种种情态,又巧妙发了诗人内心真挚的感情,与全诗

缠绵哀怨的感情基调相协调,显得韵味悠长,使诗歌的形象鲜明生动。同时,这

些叠音词都在句首,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作者为什么

强调“清且浅”“一水间”?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了人物交流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

“不得语”的无奈。相距不远,却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会,更无法对话,这是

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

(5)《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在诗歌后两句中是怎样将望月思人之情表达出

来的?

诗人在第一句中直言望月,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由

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阔大的意境。诗人在

第二句中用委婉的语气发问,将诗歌情感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在望月思人,偏

偏说“秋思落谁家”,将望月思人之情表现得含蓄深沉。

4.课外拓展

(1)有关月亮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张九龄《望月怀远》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一李商隐《霜月》

(2)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

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

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

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

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3)牛郎织女的故事

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

一女。王母娘娘察觉此事,便派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

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

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他们坚贞的

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

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

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一

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第4课:《藏戏》

1.课题解读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藏戏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约400年,其形式和风

格带有鲜明的藏族特点和神奇的雪域色彩。

2.课文重点解读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理解: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

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

及作用埋下伏笔。

(2)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理解: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

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

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

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3)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

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理解: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

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

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4)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理解: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

答。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

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

想感情。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夸张

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

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5)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理解: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

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

就行。

(6)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理解: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

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

“活化石”。

3.问题探究

(1)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的面具的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不同的颜色和

形状的面具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意义。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改写第16自然段所写的面具得以保留

的原因。

因为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所

以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

(3)藏戏的舞台为何如此与众不同?

唐东杰布组建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作用就行。

(4)本文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有难点什么不同之处?

《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叙述详略得当,语言朴实,“京味儿”十足。

《藏戏》以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

色彩。

4.课外拓展

(1)藏戏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

藏戏在历史上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主要在拉萨、日喀则、

山南和康区的集镇、乡村或庄园演出,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

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为一种广场艺术形式,贴近观众、易于被接受,是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演出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是开场白;第二部分称为“雄”,

是正戏;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剧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

套,没有化妆,主要是面具。藏剧传统剧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

《曲结诺桑》《朗萨姑娘》《苏格尼玛》《白玛文巴》等剧目,多含有佛教内容。

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

或扯大帆布,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得

水泄不通。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唐东杰布

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

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穷,牧羊为生。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

僧名尊珠桑布。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

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唐东杰布亲身

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

了很大不便。于是,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广泛地向民众讲明了搭桥的意图,

嬴得了许许多多的人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终于于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

次建成曲水铁索桥。

以后,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

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

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

娘身上,随处表演。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

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

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

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

一起,创作出一种将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

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

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语文园地

1.交流平台

(I)交流指导

此“交流平台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告诉我们写作时为什么要详略得当,

详略得当的好处,以及如何做到详略得当。

TT:《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这两部分内容。其中八儿等

粥写得详细,一家人喝粥写得简略。八儿等粥之所以写得详细,是因为通过描写

腊八粥熬煮过程、八儿母子的对话,以及八儿渴望吃粥的心理活动,更能表现出

腊八粥的色香味美和一家人温馨美好、其乐融融的氛围。而对一家人喝粥这件事,

作者独具匠心地生动描绘了一家人喝粥后心满意足的样子,对表现腊八粥的美味

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情节紧凑,

余味无穷。

冬冬:详略得当能使文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对最能直接、具体、生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