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的成效及未来_第1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的成效及未来_第2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的成效及未来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的成效及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李伟发布时间:2024-02-28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对于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到三地调研指导,主持召开三次事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座谈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把关定向。中央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有关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相关重大问题开展咨询研究,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十年来,我们见证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规划制定、规划落实到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历史过程。第一,我们见证了京津冀经济整体实力的持续增强。十年前,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不到6万亿元,2023年三地经济整体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物质基础明显壮大,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明第二,我们见证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有序疏解和京津冀空间发展格局的不断优化。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京津冀空间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十年来,三地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行动,密切配合,使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进展。十年来,累计超过300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退出北京,约1000个各类市场和物流中心得到疏解提升。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迁入市级行政中心,优质要素资源加快集聚;雄安新区通过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能力。第三,我们见证了“轨道上的京津冀”由蓝图逐步变成现实。经过十年的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形,互联互通的公路网络全面构筑;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时至1.5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基本形成了以“四纵四横一环”运输通道为主骨架、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新格局,现代化的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初第四,我们见证了三地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不断走向深入。三地政府立足各自资源禀赋与产业定位,错位发展、转移承接、互通有无,实现了产业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优化配置。三地积极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积极探索“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有效实现形式,深化高校、科研院所、央企等交流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科技成果向津冀两地“就近转化”比重不断提升,十年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两成。第五,我们见证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三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十年前,京津冀三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4万、2.9万、1.7万元,2023年则达到8.2万、5.1万、3.3万元,分别增长了86.4%、75.9%、94.1%。三地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方面加强合作,改善了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三地人民呼吸到了更清新的空气,使用上了更洁净安全的水。三地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协同,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十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策部署符合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国家战略。在新的形势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有新的使命和任务。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为更好完成中央赋予京津冀三地的使命任务,近期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力度落实“京津冀整体定位”的相关要求,尤其是加快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定位的第一条就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一定位既是协同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也是制定协同发展中长期规划、政策的立足点。称得上“世界级城市群”,是对全球及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和控制力,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拉动和引擎作用的集合体。如世界大致公认的分别主要以纽约、芝加哥、伦敦、巴黎、东京、上海为核心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能否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应该具备多重条件,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取决于城市群的综合经济实力。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的经济规模确实不断扩大,质量也在提升。但是,三地GDP占全国的比重却在下降:2013年9.81%,2023年8.28%。三省市分别占全国的比重也处于下降态势。当然,这十年对京津冀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家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是,从这一战略性安排的重要性、必要性来讲,加大改革推动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做强做大京津冀城市群能级和体量还是十分迫切的。为此,必须发挥京津冀三地创新要素众多的优势,加快建设三地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将创新驱动这个新引擎做大做强。同时,三地应按照中央确定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性,发挥区域之间产业互补融合的分工效应。此外,应从制度建设着眼,进一步提高市场一体化程度,扩大市场规模容量,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充分发挥京津冀1亿多人口超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二是发挥“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的定位优势,加大力度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加快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京津冀发展的关系,并非2014年才提出,区别在于从以前提的协调发展上升到战略性的协同发展及其新内涵。协同发展更突出城市群优势及更强化城市间的协同联系,更突出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更突出在尊重各自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还要兼顾三位一体,共同发展。能否实现协同发展,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转变观念,强化改革,深化改革。要切实解决好跨区域的规划衔接、政策协调、市场融合、利益分享等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要正视并加快缩小影响协同发展的现实差距。如:占三地人口比重70%的河北,2023年人均GDP相当于北京的30%,全国人均的63.7%;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北京的40%,全国的84%;实际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可称得上悬殊。为此,首先要强化三地在规划和政策制定、实施方面的统筹,把中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部署和要求真正落实到各地的发展实践之中。其次,要进一步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强区域内市场准入和监管协同,打通产品、要素在三地畅通流动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再次,要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引导京津优质教育、卫生等资源向周边布局,探索建立跨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政策和管理协同,提高三地群众获得公共服务的便捷性。三是改革引领,先立后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在京津冀区域落地转化,提高所占比重。城市群集聚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有利于分工深化、知识溢出,促进创新活动开展,世界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并通过示范作用、外溢效应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能否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在于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京津冀三地创新资源丰富、基础雄厚,但是科技创新成果在三地的转化率还很低。2014年京津冀专家咨询委员会曾做过分析,北京的科技成果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在津冀转化的占比不足5%。2021年,北京输入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在北京输入省外的比例虽然较2014年提高。3.2个百分点,但仍不足10%。为此,首先要积极构建三地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完善研发机构、产业园区、服务平台创新主体协同体系。其中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至关重要。其次,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活动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充分参与创新决策和创新过程,增强创新活动与创新需求的匹配性,提高创新成果吸纳和转化能力。再次,要加强三地政府间合作,在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政策、规划、资金支持力度。四是运用第三方评估机制,对“两市一省”三者定位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举措。对任何事物的定位,都应该是对其性质、特点的准确表述。既然确定了定位,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及三地定位,就应该成为规划、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工作实施的方向。这和我们平时驾车导航定位道理差不多,要么遵循导航定位的路线行进,要么修改导航定位,决不能偏离导航定位任意行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实施十年,有必要客观地、科学地评价战略实施成效,尤其是对“两市一省”发展和履行中央赋予的功能定位情况进行评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同时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前,中央对各地常态化的干部考核很必要、很重要。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有必要对三地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评估。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第三方评估具有专业性,能够对三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