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与道德之分析_第1页
论法律与道德之分析_第2页
论法律与道德之分析_第3页
论法律与道德之分析_第4页
论法律与道德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5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道德、宗教和法律。到了近代,法律就成为社会控制的最高最主要手段。所有其他社会控制的手段都被认为只能行使从属于法律并在法律确定范围内的纪律性权力。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是一个综合统一体,它们共同促进了社会的结合、协调和发展。关键词:道德法律法治与德治情与法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关系的规范。社会规范种类繁多,包括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规范等等。社会正是通过这种种社会规范而实现了对人的行为,进而对人的社会关系的调控。在早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简单,社会秩序主要依赖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社会规范维持,人们相互间关系也通过这些社会规范而得到调控。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日渐发达,法律规范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法则。美国著名法学家庞德认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道德、宗教和法律。在最初的社会中,这些控制方式是溶合在一起的,没有区别,后来宗教担负了大部分的社会控制。到了近代,法律就成为社会控制的最高最主要手段。所有其他社会控制的手段都被认为只能行使从属于法律并在法律确定范围内的纪律性权力。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是一个综合统一体,它们共同促进了社会的结合、协调和发展。在多元化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在多样化的社会调控方式中,道德与法律最为重要,两者是社会关系调控的根本的规范,是基本的社会调控方式,甚至是核心的规范和调控方式。但是这两种基本的社会规范并不总是协调一致的,而是时常处于相互冲突之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法哲学理论、治国方略以及日常法律适用方面都有所体现。法律与道德在法哲学理论上的冲突主要表现为良法与恶法之争,在治国方略层面上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法治理念与德治理念的冲突,两者在日常法律适用中的冲突一般表现为情理与法理的矛盾。

一、良法与恶法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法治作出明确的界定,提出法治有两项核心要素,其中之一就是良法,认为良法是法治的根本和内在基础,构成了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内核。自此以后,良法在理论上成为法律思想的源泉,成为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设计和评价不可缺少的理论范式。在西方古代、中世纪与近代时期,良法理论一直是自然法学派的思想传统。自古希腊后期斯多葛学派产生并传入古罗马之后,良法理论就与自然法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古罗马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西塞罗就是一位古代自然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欧洲进入中世系问题的大讨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治国方略层面上突出地表现出来。

法治与德治在治国方略上的冲突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以韩非、商鞅为首的法家提出的“法治”的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礼治思想针锋相对,引发了“法治”与“德治”之争。儒法之争虽然并非纯粹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其中更包括人治与法治的较量,但德治与法治之争无疑是儒法之争的主线。在这次争论中,法家思想在秦时期曾一度占据上风,但是到了汉朝,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德治便成为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主流。儒法之争的分歧并不是根本性的,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这一性质的趋同注定了二者之间最终的妥协与退让。最终,法治不排斥德治的作用,德治也承认法治的作用,礼法结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独特模式。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以礼移民心于隐微,以法彰善恶于明显;以礼夸张恤民的仁政,以法渲染治世的公平;以礼行法减少推行法律的阻力,以法明礼使礼具有凛人的权威;以礼入法使道德法律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以法附礼使法律道德化,出礼而入刑。就这样,礼与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的冲突并不能等同于现代意义上德治与法治的冲突。现代意义的法治和德治的含义与中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有所区别。现代的法治是指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法治与民主紧密相连。现代意义上的德治也不在局限于运用儒家的道德伦理来治理国家。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与德治之争的核心已经不是在国家的治理过程中谁主谁辅的问题,两者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价值本位上的冲突。法治强调对个人的平等保护,旨在实现每个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故其价值追求是以权利为本位的。而德治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靠的是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自愿性和自觉性,故其价值追求是以义务为本位的。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注重对权利的保护,所以义务往往只是实现权利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但权利和义务毕竟不能等同,二者有严格的区别和相对的独立性。这就决定了法治与德治在价值追求上存在着根本的冲突。另外,法治与德治在对民主的需求上也有冲突。现代法治与民主具有天然的联系,没有民主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法治。而德治则是更多地依赖个人权威来维系和支撑。法治侧重于民主的支持,而德治侧重于个人权威的支撑。这是德治和法治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在治国方略上的冲突的关键是要实现两种方略的良性互动,两者并不必然是水火不相融的,而是可以协调统一的。法治与德治作为社会控制的两种手段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局限,并且这种优势和局限往往呈现一种互补的关系,即法治的优势正好弥补德治的不足,而德治的优势恰好是法治所缺。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在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有着目标的一致性,虽然在抽象的分析中,法治与德治各有其具体目标。但是,在终极目标上则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协调和谐、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氛围。一个社会选择了法治还是德治,主要是由于它的社会治理模式所属类型的性质决定的。只要人们能够发现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就能够真正解决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问题。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和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模式都无法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统合。统治型治理模式中的德治倾向于否定法治,尽管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内也发展出法律工具,但法律工具的存在并不是服务于法治的,而是服务于德治的。同样,在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法治也存在着与德治的不相容性,虽然法治也需要道德的补充,但道德对于这种治理模式而言,始终无法上升为制度性的因素,在制度安排中,不仅不能考虑道德的因素,反而处处表现出对道德的排斥。只有在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德治与法治才获得了统一的基础。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应是我们选择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可以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越高,内在守法意识就越强,建立法治社会的可能性、法治的实现程度就越高。只有建立法治、确立起独立人格,原始伦理精神才会解体,道德主体才会挺立出来;只有将正义性的道德目的和原则贯注于法律中,并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开显道德意识,使民众自觉认同法律而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法治才能历久而弥坚。法治与德治之间也才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法治建设之路,也是道德建设之路。三、情理与法理

法律与道德在日常法律适用中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人情、亲情、世俗道理等观念与法理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是由于道德和法律两种社会规范本身的差异造成的。道德与法律的发展有时候并不同步。一方面,法律不能朝令夕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较稳定,相对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言具有滞后性的特点。而道德的变化是自发的,不需要特定的程序,这就是变化了的道德观念与不变的法律规定之间可能产生矛盾。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兴起的商品经济的道德观念与“投机倒把”等僵化的法律规定的冲突。另一方面,道德有时后具有很长的时效性,历史的惯性使得道德不可能一下子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而在社会形势变化的这种情况下,法律的改变可能却相当剧烈。这样就出现了不变的道德观念与变化的法律在社会形势变化时期的冲突。例如,传统道德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不可以能一下子就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去,从而出现了这种还没来得及退出历史舞台的道德与新生的计划生育法的冲突。

情理与法理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合法不合理与合理不合法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道德上不许可,但法律上是许可的。例如,根据法律上关于民事权利诉讼时效的规定,债权超过法定诉讼时效后,债权人就丧失了诉讼上的胜诉权,法律不再支持和保护其债权。但在道德上,“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道德义务。这就出现了合法不合理的冲突。第二种情况是道德许可的,但法律上不许可。比如,关于安乐死的问题。从安乐死本身来说,它是符合人道主义的。但因为安乐死操作性难等原因,我国法律对它仍持禁止态度。此外,还有见义勇为却触犯法律问题、大义灭亲反而获罪等都存在着道德与法律的碰撞。道德与法相冲突往往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没有坚实社会基础的法律在道德面前修改或崩溃,适应道德的新法律产生;二是在法律的影响下,一些旧道德退出历史舞台,形成与法律相适应的新道德。解决法律与道德在日常法律适用领域中冲突的措施主要有:提高立法质量,尽量避免出现法律的漏洞,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律与道德进行不必要碰撞的机率。同时在宣传法律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