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潍坊国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国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已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版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其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4分)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那人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得怎么样了?”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的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它,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儿,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鹅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文本三: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被删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墨子的学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能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原型表述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放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8.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对《非攻》中的“墨子”进行评点。(6分)
9.文本三《墨子·公输》在教材中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做了保留,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徼亭郭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鸷之士,跬鉤科头①,贯颐②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③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④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⑤、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⑥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须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注]①跬昫(tújū)科头:跬昫,赤脚;科头,不戴头盔。②贯颐:弯弓。③趹(jué):马奔跑时,后蹄蹬地腾空。④徒裎:赤脚露体。⑤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⑥诖(guà):欺,贻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B.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
C.攻,“攻伐”的意思,与《兼爱》“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中的“攻”意义相同。
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
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
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
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4分)
(2)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4分)
14.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
李之仪②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蘗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③。
[注]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在他即将归来时作了此诗。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③毵毵(sān):毛发纷披散乱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韵”也称“步韵”,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的古体诗词形式。
B.“蘗”即黄檗,以黄檗比苦心。但决无苦多反而味甘之理,这里是反话正说。
C.颔联以“才闻”和“卧龙”夸赞苏轼的才华,交代了苏轼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
D.诗人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久经磨难、乐观旷达、飘逸潇洒、年事已高的形象。
16.有人评价李之仪的这首诗将浪漫的想象和苦涩的现实相统一,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两句是指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论语·颜渊》中,“______,______”两句,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辨证哲学观点。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认为“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对而生,是永恒的真理。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创造、制作器物时,()。其崇“有”而贵“无”,两者对立统一于器物之中。
1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B.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C.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D.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B.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C.“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D.“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但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B.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
C.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但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D.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说来,①,西方艺术重客观。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②;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述?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山涧内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5年,钱学森在归国临开船前说:“我打算竭尽全力,去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
1980年,陈云说,我们要改革,但步子要稳;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决不要再作不切实际的预言。
今天,我们朝着新目标迈上新征程,在“量力”与“尽力”之间做好选择与平衡,就一定能谱写出新时代的新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月测试卷解析
1.B[B项,“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
2.D[A项,“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说法错误,原文为“儒家的人生观……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道家的人生观……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可见二者的人生态度与主张不一样。B项,“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说法错误,原文只是在阐述儒家和道家的不同,并没有说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C项,“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错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内容。]
3.B[A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符合“儒家”思想。B项,“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符合“道家”思想。C项,“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D项,“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
4.①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②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③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6.A[A项,根据文章第10段墨子说的“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可知,曹公子没有继承墨子的精神,没有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7.C[C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轻松诙谐的语言反而增强了小说的严肃性。]
8.人物形象的角度:①墨子即使草鞋被磨破,脚上起泡也不停止赶路、长途跋涉,教导学生积极备战,“不要弄玄虚”“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
②他为救宋国百姓劳形苦心,深入楚国去说服公输般,展现了一个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人物形象塑造:①细节描写,多处描写墨子草鞋磨损破碎,展现了墨子不辞辛劳、埋头苦干的形象②侧面描写的方法,从墨子的学生曹公子空喊口号的行为,反衬了墨子的实干精神;撒好③对宋国和楚国两国环境的描写,衬托出墨子为民请命、扶危济困的形象。(手法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才可得分)
9.内容上,结尾写为宋国奔波的墨子归来时,却在宋国遭遇搜身、“被募捐”,避雨不得以致鼻塞的尴尬经历,使小说内容丰富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更加鲜明。
③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地揭示出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这一主旨。④艺术效果上,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内容概括2分。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现、艺术效果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10.B[“山居”指“生活在山野之中”独立成句;“五谷所生”作主语,与“非麦而豆”形成判断句,中间断开,排除A、C两项;“豆饭藿羹”并列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民不厌糟糠”译为“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糟糠”是食物,因此应在“糟糠”之后断开,排除A、D两项。]
11.C[A项,正确。B项,正确,“山东”今义指山东省。C项,《促织》中的“被”意为“覆盖”,意义不同。句意“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D项,正确,《鸿门宴》中的“幸”意为“幸亏、幸而”,“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句意“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12.B[B项,“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错误。原文“听从人之甘言好辞”“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是说须臾之说”是说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
13.(1)事情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持守,事情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
(2)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
解答关键得分点:(1)“持”,持守;“兆”,显露迹象;“泮”,同“判”分离;“微”,细微。(2)“私”,私人占有,掠夺;“说”,同“悦”,喜悦,高兴;“便”,有利,适宜;“计无便于此者也”,定语后置句。
14.①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抗秦;②用言语离间韩楚,说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是韩国;③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获得好处。
[参考译文]
张仪替秦国组织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野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麦子就是豆类;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两年的粮食储备。估计大王手下的军队,全部加上不足三十万,而且其中还要包括杂役人员。除去守卫边界亭堡的兵士外,现成的可供调动的最多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穿着盔甲的军队有一百多万,战车有千辆,战马有万匹,勇猛的士兵,赤脚不戴头盔踊跃奔杀,弯弓射敌持戟冲锋的,多得数不清。秦军战马精良,士兵众多,马的前蹄飞腾后蹄猛蹬,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间一跃可以跨过三寻的,同样不可胜数。崤山东面的六国军队,披甲戴盔参与会战,秦军脱掉盔甲袒臂赤足来迎敌,个个能左手提人头,右手挟俘虏。秦兵与崤山东面的六国兵士相比,好比勇士孟贲与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孟贲、乌获一样的勇士作战,去攻打不服的弱小国家,与把千钧重力直接压在鸟卵上面没有什么不同,肯定没有能够幸免的了。各国的诸侯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缺乏,却去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他们勾结在一起相互吹嘘,个个都说:‘听了我的主意便可以在天下称强称霸。’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向东夺取成皋、宜阳,那么鸿台宫、桑林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断了上党地区,那么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侍奉秦国就安全,不侍奉秦国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虑粗浅而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即使想要国家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替大王着想,还不如侍奉秦国。秦国最大的希望没有比得上使楚国削弱了,而最能削弱楚国的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国的地势决定的。现在大王面向西侍奉秦国来进攻楚国,做秦国的城邑,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因此秦王派使臣向大王的传命小臣献上书信,敬待大王决定,”韩王说上说:“幸亏您教导我,我们韩国愿做秦国的一个郡县,为秦王筑行宫,春秋供奉祭品,做秦国东边的属国,并且把宜阳献给秦国。”
15.C[C项,“颔联以‘才闻’和‘卧龙’夸赞……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错误,颔联以“才闻”和“相继”对仗,可见出旧党起复之迅速,以“卧龙”为喻和“时雨”相对,赞美元祐党人的政略才能,交代了苏轼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才闻”是刚刚听闻的意思。]
16.①浪漫的想象:颈联想象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鹤驾清风,仙袂飘飘,云里诗笺还带着海边潮湿的雾气。表述了对东坡将遇赦归来的喜悦之情。
②苦涩的现实:首联概述东坡因党争被凌逼的艰难岁月,尾联揣想东坡老归后重见门生不相识,则东坡何等老态更可想而知。表述了对东坡在贬谪中耗尽余生的同情。
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8.B[A项“提出”后的冒号应删掉。C项应在“提出”后加冒号。D项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
19.C[画波浪线句的语病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应将“不仅”放在“辩证哲学观念”后面。A、B两项“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语序不当;同时B项“不仅”位置不当。D项“不仅”语序不当。]
20.A[根据后文“其崇‘有’而贵‘无’”可知,先阐释“有”,后阐释“无”更恰当,所以排除B、D两项;C项“……只是‘有’,”与A项“有只是……”相比,后者更能突出下文“而贵‘无’”的观点,故选A.]
21.①东方艺术重主观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中国画的分类
22.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23.[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节选自《人民日报》社论《“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题目符合“一点四面”“一点”是指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的命题思想,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写作时,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的含义。作文材料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钱学森在归国前说的话,它具有代表性:既是决心,也是愿望。第二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说的话,它具有权威性:既是教训总结,又有警示性。第三部分是对前两个部分的总结和综合,提出明确要求——在“量力”与“尽力”之间,做好选择和平衡,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其次,考生要综合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其间的深意。如,钱学森回国时,为何说要“尽力”?因为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尽力是一种气魄和担当。陈云为何说“要量力而行”?因为当时中国刚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需要实事求是,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情,绝不能脱离实际。而现在呢?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国梦,既要尊重科学也要满怀气魄,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便如车之双轮,相辅相成。
这道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婴幼儿生长迟缓的早期识别与早期干预
- 成人雾化吸入护理团体标准考核试题
- 南通理工学院《肿瘤生物学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松原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一次网上综合模拟测试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山东英才学院《石油工程专业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软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丁蜀学区2025届初三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试题化学试题含解析
- 山西工学院《检体诊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溧阳市2024-2025学年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行书技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职业心理健康课件
- 电子测量仪器的微机电系统技术考核试卷
- 《综合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 2024年移动网格经理(认证考试)备考试题库大全-下判断题汇
- 网络传播概论(第5版)课件 第5、6章 智能时代与智能传播走向、网络传播与网络空间中的人
- 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真题2023
- 2024-2030年中国军用掩蔽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不紧绷的人生读书笔记
- 百融云创风险决策引擎V5产品操作手册
- DB22-T5143-2023城镇道路薄层罩面技术标准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