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黄浦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古诗文。(36分)
1.(12分)默写与运用。
(1)日星隐曜,。(范仲淹《岳阳楼记》)
(2),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3),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欲为圣明除弊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因为疫情的缘故,小卢在美国读书的姐姐不能回国和家人一起过中秋,就想寄明信
片给姐姐。他在卡片上写了一句苏轼的诗句“,”,借此表达对姐姐的思
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2.(12分)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
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丙)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I)完成下面表格。
篇目作者解释加点词语文意理解
甲李白,字长风破浪含有时垂钓碧溪:诗人借此表明对从政仍有期待
①一②
乙③—网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闻笛赋:诗人借此④
赠
以诗相答
丙范仲淹不以物喜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作者⑥
⑤________
(2)下列对以上诗文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和丙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作。
B.甲乙两诗和丙文都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浪漫主义情怀。
C“行路难”“弃置身”和“处江湖之远”都表现了人生境遇的艰难。
D.丙文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情怀,境界高于甲乙两诗。
3.(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宋濂①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
再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②,濂惟举其毒有,曰:“善者
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⑥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
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日:“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
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
者。”
(《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郡臣臧否:大臣们的好坏。③茹太素:人名,
时任主事之职。④恶:同“勿”。
(1)联系上下文,可以推知:“濂县以实对”中“具”与文中的“”意思相近,
“濂惟举其普卷”中“善者”在文中对应的是“”这一方面。
(2)文中记叙了关于宋濂的三件事:①当皇帝询问宋濂昨日饮酒的事,宋濂“";
②当皇帝询问可用人才时,宋濂“";③当皇帝迁怒于“上书万言者”,宋濂劝谏
“:从中,可以看出宋濂是一个的人。从“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可
以看出“帝”是一个的人。
(3)对“足采”有两种不同理解:一是“值得采纳”,一是“文采斐然”。你认为哪一种
合理?请简释理由。
二、现代文。(34分)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论交友之道
①人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就必须交朋友。交朋友就不能不被朋友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
坏,好的影响可以使自己健康成长、人生幸福;坏的影响则可能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人
生凄惨。交友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
②首先是要结交的朋友。《论语》告诉我们要“无友不如己者”,“如”是“似”“像”
的意思,就是不要结交那些不像自己的人,也就是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所谓''道
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那么怎样才
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呢?方法就是“感召”,即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要使
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互相吸引,互相感召,从而最终聚到一起。孔子曾说过:如果你
不知道儿子怎么样,就观察他的父亲;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他结交的朋友;
如果你不知道君主、领导什么样,就看他的属下,这样你就知道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了。说的就是同等揖母的道理。
③其次是要结交道德高尚的朋友。据说楚国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楚庄王向他请教其中
的奥妙。他回答:“我并不能给人看相,只不过是善于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这
个人他所结交的朋友都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行为谨慎、畏惧法律,这
样的人,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也会一天比一天安定,被称为‘吉人’J可见,
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命运。《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
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与贤德之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贤德之人。反之,如果人所
结交的都是无德之人,所听的都是诈伪的言语,所看的都是邪曲不正、贪图利益的行为,
那么就会致使自己即将遭受刑罚还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也就是“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④最后,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古人论人与人相处之道,云:“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
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朋友之间的
交往也是如此。以利交、以势交、以色交都不能维持长久,唯有以道相交才能天荒地老。
那么,朋友相交之“道”是什么呢?《论语》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相交之
道就是“信”。与朋友交往,言语行为都很守信,才能够获得朋友的信赖,在困难的时候
才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在社会上接人待物处事才会一帆风顺。
⑤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曾
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鉴于此,年轻人务必要'‘亲
君子,远小人”,选择结交对自己德行提升有帮助的朋友。好的朋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
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生。
(1)第②段加点字“同类相感”的意思是
(2)阅读文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论点:①②③要结交的朋
_______友
要结交道德高尚的朋友
交友的方法
(3)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引用论证,其作用是
(4)对文末段作用分析不总的一项是
A.对年轻人提出了正确交友的期望
B.提醒年轻人关注自己的前途命运
C.揭示写作意图,增强现实紧迫感
D.使文章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5)以下两则材料中不适合放到第③段的是哪一则?请简述理由。
【材料Al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颍州当长官的时候,手下有一个
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好友范仲淹路过这里,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
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
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得
很快。
【材料B]新中国成立前有个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
北极》,轰动了文坛。但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结交了许多不思进取、爱无病呻吟的朋
友,受到他们的影响最终也写文章歌颂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再没有可以一观的作品。
5.(1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薄荷
①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
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
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②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
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
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③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
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竟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
始有几分厌烦。
④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竟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
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
太熟悉以至于腻烦。
⑤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嚣世界,
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
荷。
⑥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
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
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⑦有一回,在居住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
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干净,可
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
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⑧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一点不娇贵,好养得很。
⑨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
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⑩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
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姓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⑪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己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
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
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⑫家里那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嘛。
(g戏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
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
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
⑭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那才叫生活,
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
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
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
勤).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⑯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
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
⑰只想把日子过得像敢乡时薄萄一样
(1)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情感变化变化原因
年幼时①_______②
长大后亲切、热爱—
(2)文中两次出现小姨说起薄荷的神色,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姨眼中的光”是指对味觉享受的追求。
B.两次“闪光”都表达了小姨对薄荷的喜爱。
C.两次出现形成呼应,体现了“我”的变化。
D.两次“闪光”是行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从语气角度看,第①段画线句属于句,其作用是
(4)联系全文,结合加点字,请你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20分)
6.(8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黄浦区某中学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
材料一:“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
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据估算,在消费环节,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IoOO亿斤,可供养约
3.5亿人一年的需要。
材料二:拥有一张“交大V卡”,上传一张“光盘”照片,通过一次Al识别,
就能激励师生吃完所购食物、不留剩饭剩菜,还能领红包、换特产,这是上海交通大学
开学季食堂“光盘行动”的新举措。
数据显示,数万名师生参与,超过8万人次完成“光盘行动二当前,将人工智
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制止餐饮浪费相结合,已经成为校园里的新“食”尚。将“光盘行
动”转化为生动的育人实践,这种有新意、有深意的活动,既能够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
性,又可以有效引导广大师生培养节俭、文明的餐饮消费文化。
材料三:在苏浙汇,“小份菜”“半份菜”更有一个雅号,叫“星盆”。集团行政
负责人说:“我们的服务员会根据客人的人数来推荐菜品。比方说三四位顾客要点一份红
烧肉,我们就会建议他点‘星盆此外,苏浙汇最近还专门推出奖励措施,如果顾客
餐后“光盘”,餐费可以打9折,或者赠送酒酿圆子、杏仁茶等甜品,“剩菜统统打包带
走也算‘光盘',也有奖励J
(1)学校在餐厅内张贴了以下三句宣传标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A.“盘中餐,皆辛苦”,请珍惜粮食吧!
B.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C.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2)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走出校园进行宣讲,走进餐厅,服务员正好在推荐“小份
菜”“半份菜”,但顾客陈先生拒绝。对此,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你将如何劝说呢?(不
超过60个字)
7.(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古诗词时提到:传统经典古诗词的韵味是现代流行歌曲不
能企及的。小明却表示不同意见:流行歌曲不比古诗词差。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老师
提议:与小明观点相同的同学就“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孰优孰劣”这一主题,进行资料
收集、研究,撰写报告,若能得到半数以上同学的认可,便可获得一次奖励的机会。小
明欣然接受任务开展研究。以下为研究报告中的一张表格:
序号标题内容
1.①部分有深厚古文功底的词作者以仿古的字词、格律来描述当代的情
感、事件。因着审美情趣的一致,从古典诗词里保留或化用典型的
意象用于歌词的创作。方文山的《东风破》“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
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是为一例。
2.同气连枝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中,很多都是在经典古诗词原作的基础上结
合人生体验大胆想象而再改编的。譬如《新鸳鸯蝴蝶梦》中“昨日
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便是由李白的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
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演化而来。
3.②将古诗词用现代音乐重新演绎,一方面是对古典佳作现代版的诠
释,是当代音乐人对经典的致敬,另一方面是对经典的创新,赋予
其全新的音乐生命。最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经由王菲优美的歌声进行别样的演绎。
(1)下列最适合此研究报告题目的一项是
A.经典与流行,各放异彩
B.“雅”“俗”何不共赏
C.流行歌曲源于经典诗词
D.流行与经典,密不可分
(2)选择下列两个标题分别填入表格中,最恰当的是①、②
A.旧貌新颜
B.异曲同工
C百花齐放
D.殊途同归
(3)上表中的次序安排不够合理,请作调整。恰当的序号顺序应该是
(4)对于这次“语文课风波”中各方的做法,请选择一方,说说你的看法。
四、写作。(6。分)
8.(60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独特”这样解释:独有的;特别的。生活中的
人、事、物,大多如此。
请以“比看起来还独特”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不得抄袭。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黄浦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文。(36分)
1.(12分)默写与运用。
(1)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因为疫情的缘故,小卢在美国读书的姐姐不能回国和家人一起过中秋,就想寄明信
片给姐姐。他在卡片上写了一句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此
表达对姐姐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
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
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山岳潜形
(2)野芳发而幽香
(3)露从今夜白
(4)肯将衰朽惜残年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意“婵娟”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12分)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
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丙)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完成下面表格。
篇目作者解释加点词语文意理解
甲李白,字长风破浪含有时垂钓碧溪:诗人借此表明对从政仍有期待
①太白②终将
乙③刘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闻笛赋:诗人借此④怀念友人
锡赠
以诗相答
丙范仲淹不以物喜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作者⑥对滕子京政
⑤因为绩的赞赏
(2)下列对以上诗文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D
A.甲乙两诗和丙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作。
B.甲乙两诗和丙文都表现了作者乐观潞达的浪漫主义情怀。
C.“行路难”“弃置身”和“处江湖之远”都表现了人生境遇的艰难。
D.内文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情怀,境界高于甲乙两诗。
【分析】译文:
行路难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
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
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
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
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
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
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
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词语的积累。《行路难》作者李白,字太白;“长风破
浪会有时”句意: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会,终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
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句意: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
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丙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的嘱托而写的一篇文章。
B.有误,甲体现了作者浪漫主义情怀,乙诗和丙文体现不出来。
C.有误,“处江湖之远”表现不出人生境遇的艰难。
D.正确。
故选:Do
答案:
(1)①太白;②终将;③刘禹锡;④怀念友人;⑤因为;⑥对滕子京政绩的赞赏。
(2)D
【点评】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
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3.(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宋濂①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
县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②,濂惟举其萼春,曰:“善者
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③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
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日:“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
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凡误罪言
%”
百O
(《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郡臣臧否:大臣们的好坏。③茹太素:人名,
时任主事之职。④恶:同"勿:
(1)联系上下文,可以推知:“濂丹以实对“中“具”与文中的“悉”意思相近,“濂
惟举其善省”中“善者”在文中对应的是“臧”这一方面。
(2)文中记叙了关于宋濂的三件事:①当皇帝询问宋濂昨日饮酒的事,宋濂“具以实
对”:②当皇帝询问可用人才时,宋濂“惟举其善者”:③当皇帝迁怒于“上书万
言者”,宋濂劝谏“恶可深罪从中,可以看出宋濂是一个实事求是、忠诚、敢
于谏言的人。从“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可以看出“帝”是一个知错能改,善于纳
谏。的人。
(3)对“足采”有两种不同理解:一是“值得采纳”,一是“文采斐然”。你认为哪一种
合理?请简释理由。
【分析】参考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
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
“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说。
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
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
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是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
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
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
“(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解答】(I)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濂具以实对”一句的意思为: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句中的“具”是“全部”的意思,
文中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为“悉召廷臣诘责”中的“悉”。
“濂惟举其善者”一句的意思为: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说。“善者”在句中指“好
的大臣”,文中与之对应的应是一个“臧”字,指“好”“好的方面”。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当皇帝询问宋濂昨日饮酒的事,宋濂是“具以实对”;②当皇帝询问可用人才时,宋濂
是“惟举其善者”;③当皇帝迁怒于“上书万言者”,宋濂劝谏“恶可深罪”。由这三件事
可以看出,宋濂是一个实事求是,敢于谏言的忠臣。“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一句的意思
为:(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由此可见,“帝”是一个知错能
改,善于纳谏的君王。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语句内涵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从“廷臣指其书
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和宋濂所言“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这些内容可知,“足彩”应是宋濂书中的内容有很多值得采纳的地方。
答案:
(1)悉臧
(2)具以实对;惟举其善者;恶可深罪;实事求是、忠诚、敢于谏言;知错能改,善于
纳谏。
(3)第一种解释“值得采纳”合理,“有足彩者”意为有值得采纳的内容,从“廷臣指
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和宋濂所言“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
罪”可知,“足彩”指的是内容方面而言的,而不是文采方面的。
【点评】辨析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然后再推敲词义。此外,在
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分类积累,积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二、现代文。(34分)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论交友之道
①人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就必须交朋友。交朋友就不能不被朋友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
坏,好的影响可以使自己健康成长、人生幸福;坏的影响则可能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人
生凄惨。交友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
②首先是要结交的朋友。《论语》告诉我们要“无友不如己者”,“如”是“似”“像”
的意思,就是不要结交那些不像自己的人,也就是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所谓“道
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那么怎样才
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呢?方法就是“感召”,即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要使
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互相吸引,互相感召,从而最终聚到一起。孔子曾说过:如果你
不知道儿子怎么样,就观察他的父亲;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他结交的朋友;
如果你不知道君主、领导什么样,就看他的属下,这样你就知道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了。说的就是回卷相培的道理。
③其次是要结交道德高尚的朋友。据说楚国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楚庄王向他请教其中
的奥妙。他回答:“我并不能给人看相,只不过是善于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这
个人他所结交的朋友都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行为谨慎、畏惧法律,这
样的人,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也会一天比一天安定,被称为'吉人’J可见,
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命运。《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
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与贤德之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贤德之人。反之,如果人所
结交的都是无德之人,所听的都是诈伪的言语,所看的都是邪曲不正、贪图利益的行为,
那么就会致使自己即将遭受刑罚还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也就是“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④最后,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古人论人与人相处之道,云:“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
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朋友之间的
交往也是如此。以利交、以势交、以色交都不能维持长久,唯有以道相交才能天荒地老。
那么,朋友相交之“道”是什么呢?《论语》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相交之
道就是“信二与朋友交往,言语行为都很守信,才能够获得朋友的信赖,在困难的时候
才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在社会上接人待物处事才会一帆风顺。
⑤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曾
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鉴于此,年轻人务必要“亲
君子,远小人”,选择结交对自己德行提升有帮助的朋友。好的朋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
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生。
(1)第②段加点字“同类相感”的意思是忐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能够互相吸
引,相互感召。
(2)阅读文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论点:@②择友的标准。③要结交志同道合
交友一定要严格交友的朋友
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要结交道德高尚的朋友
交友的方法
(3)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引用论证,其作用是具体地阐释了朋友相交之道的含义就
是“信”,有力论证了“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对文末段作用分析不m的一项是B
A.对年轻人提出了正确交友的期望
B.提醒年轻人关注自己的前途命运
C.揭示写作意图,增强现实紧迫感
D.使文章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5)以下两则材料中不通自放到第③段的是哪一则?请简述理由。
【材料Al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颍州当长官的时候,手下有一个
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好友范仲淹路过这里,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
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
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得
很快.
【材料Bl新中国成立前有个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
北极》,轰动了文坛。但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结交了许多不思进取、爱无病呻吟的朋
友,受到他们的影响最终也写文章歌颂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再没有可以一观的作品。
【分析】本文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交友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
交友,交好友。第②③段告诉我们要与志同道合、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第④段告诉我
们交朋友的方法是“以道相交”。第⑤段总结全文,提醒年轻人正确交友。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根据“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切磋琢
磨,共同进步”“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要使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互相吸引,互相
感召,从而最终聚到一起”可以理解“同类相感”的意思是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
能够互相吸引,相互感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交友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
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第②③段告诉我们交友的标准:要与志同道合、
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第④段高速我们交友的方法是“以道相交”。第⑤段总结全文,提
醒年轻人正确交友。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的分析。画线句子引用了《论语》中的名言,意思是说与
朋友交往,言语行为都要守信,具体地阐释了朋友相交之道的含义就是“信”,有力论证
了“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本题考查文末段落的掌握的分析。
ACD.正确。
B.有误,文中说“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不是让年轻人关注
自己的前途命运,而是让年轻人要交好的朋友,才能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
生。
故选:Bo
(5)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第③段论述的是我们“要结交道德高尚的朋友”,材料A讲
述了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的很快,侧重在欧阳修传授作文写
诗的技巧方面,而不是在为人处世的道德层面。另外,欧阳修与吕公菁之间是上下级的
关系,而非朋友。材料B写了穆时英结交了不思进取、爱无病呻吟的朋友后,沉溺于声
色名利,没有好的作品。可作为论据,从反面论证了第③段“要交道德高尚的朋友”的
观点。
答案:
(1)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能够互相吸引,相互感召。
(2)①交友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②择友的标准。③志同道合
(3)具体地阐释了朋友相交之道的含义就是“信”,有力论证了“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
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B
(5)示例:材料A,因为材料B写了穆时英结交了不思进取、爱无病呻吟的朋友后,沉
溺于声色名利,没有好的作品。可从反面论证了第③段“要交道德高尚的朋友”的观点。
而材料A讲述了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的很快,侧重在欧阳修
传授作文写诗的技巧方面,而不是在为人处世的道德层面。另外,欧阳修与吕公菁之间
是上下级的关系,而非朋友。因此不符合第③段所论述的内容。
【点评】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
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
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
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
总结。
5.(1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薄荷
①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
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
了--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②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
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
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③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
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竟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
始有几分厌烦。
④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竟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
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
太熟悉以至于腻烦。
⑤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嚣世界,
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
荷。
⑥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
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
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⑦有一回,在居住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
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干净,可
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
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⑧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一点不娇贵,好养得很。
⑨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
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⑩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
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姓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⑪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
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
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⑫家里那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嘛。
觎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
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
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
⑭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那才叫生活,
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
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
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
⑮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⑯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
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
⑰只想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1)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情感变化变化原因
年幼时①漠视、厌烦②
长大后亲切、热爱年少时极度渴望去外面的世界闯荡,长
大后看够了热闹和喧嚣又怀念宁静乡土
(2)文中两次出现小姨说起薄荷的神色,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C
A.“小姨眼中的光”是指对味觉享受的追求。
B.两次“闪光”都表达了小姨对薄荷的喜爱。
C.两次出现形成呼应,体现了“我”的变化。
D.两次“闪光”是行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从语气角度看,第①段画线句属于疑问句,其作用是引发''我"对小姨眼
里闪着光的疑惑,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家乡薄荷的介绍。
(4)联系全文,结合加点字,请你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分析】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对薄荷的不同态度及情感。小时
候对乡间随处可见的薄荷心生厌烦;长大离家到了城里,对薄荷有了一种莫名的亲近与
喜爱,并在家里的窗台上养了两盆薄荷;现在“我”更是喜爱薄荷,明白了它所包含的
那种乡情,希望将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文章以此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向往清静
简单的朴素生活的主题。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阅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
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最初对薄荷是一种“漠视”的态度,因为它太普遍;接着写到了
薄荷的味道,令“我”“腻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有了故乡情结,对薄荷“升
腾起莫名的亲切感”;最后到了“爱上了那薄荷味:结合内容,从“那时候,人是小小
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
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
子,像从前的故乡”中可知,变化的原因是:年少时极度渴望去外面的世界闯荡,长大
后看够了热闹和喧嚣又怀念宁静乡土。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一次出现小姨说起
薄荷的神色,表现了小姨对薄荷的喜爱和我对薄荷的“漠视”;第二次出现小姨说起薄荷
的神色是表达了朋友和自己对薄荷的喜爱和故乡的眷恋;因此作用是:两次出现形成呼
应,体现了“我”的变化。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及作用的能力。结合语句内容可知,这是疑问句;这句话表现了
“我”对小姨眼里闪着光的疑惑,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家乡薄荷的
介绍。
(4)本题考查理解语段作用的能力。从“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
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等
语句中可知,“故乡的薄荷”是清新、清净、宠辱不惊的。结合内容可知,薄荷是行文线
索;从''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中可知,表达在经历世事后不
再追逐名利热闹与繁华,而是返璞归真,向往朴素、清净的生活,追求内心的淡泊与宁
静。表现了作者对于薄荷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怀恋。
答案:
(I)①漠视、厌烦;②年少时极度渴望去外面的世界闯荡,长大后看够了热闹和喧嚣又
怀念宁静乡土。
(2)C
(3)疑问引发“我”对小姨眼里闪着光的疑惑,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引出下
文对家乡薄荷的介绍。
(4)示例:“故乡的薄荷”是清新、清净、宠辱不惊的。薄荷是行文线索,作者“想把
日子过得像薄荷一样”,意在表达在经历世事后不再追逐名利热闹与繁华,而是返璞归真,
向往朴素、清净的生活,追求内心的淡泊与宁静。表现了作者对于薄荷的喜爱以及对故
乡的怀恋。
【点评】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
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
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
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
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三、综合运用。(20分)
6.(8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黄浦区某中学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
材料一:“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
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据估算,在消费环节,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IOOO亿斤,可供养约
3.5亿人一年的需要。
材料二:拥有一张“交大V卡”,上传一张“光盘”照片,通过一次AI识别,
就能激励师生吃完所购食物、不留剩饭剩菜,还能领红包、换特产,这是上海交通大学
开学季食堂“光盘行动”的新举措。
数据显示,数万名师生参与,超过8万人次完成“光盘行动”。当前,将人工智
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制止餐饮浪费相结合,已经成为校园里的新“食”尚。将“光盘行
动”转化为生动的育人实践,这种有新意、有深意的活动,既能够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
性,又可以有效引导广大师生培养节俭、文明的餐饮消费文化。
材料三:在苏浙汇,“小份菜”“半份菜”更有一个雅号,叫“星盆”。集团行政
负责人说:“我们的服务员会根据客人的人数来推荐菜品。比方说三四位顾客要点一份红
烧肉,我们就会建议他点‘星盆’J此外,苏浙汇最近还专门推出奖励措施,如果顾客
餐后“光盘”,餐费可以打9折,或者赠送酒酿圆子、杏仁茶等甜品,“剩菜统统打包带
走也算‘光盘’,也有奖励。”
(1)学校在餐厅内张贴了以下三句宣传标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A.“盘中餐,皆辛苦”,请珍惜粮食吧!
B.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C.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2)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走出校园进行宣讲,走进餐厅,服务员正好在推荐“小份
菜”“半份菜”,但顾客陈先生拒绝。对此,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你将如何劝说呢?(不
超过60个字)
【分析】(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理解。第一句文白夹杂,语气直白,打动人心又引人
深思,第二句“达人”一词新颖感人,易于识记,点明了光盘行动的本质、第三句运用
了谐音的修辞,强调了开展光盘行动是提倡文明的行为。
(2)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劝说他人要就事论事,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语言文
明得体,让人乐于接受。可围绕粮食来之不易,厉行节约是美德,希望对方能加入光盘
行动来表述,语意要合理连续,不能有语病。
【解答】答案:
(1)示例1:选择A,化用古诗句,引起共鸣;文白相间,直白呼告的口吻具有感染力,
既打动人心又引人沉思。
示例2:选择B,用词新颖,对仗工整,同学喜闻乐见,易懂易记,突出“光盘行动”的
本质是提倡节约。
示例3:选择C,利用“剩”与“盛”谐音,便于理解,意含因为“丰盛”所以“剩余”,
同时也强调了开展“光盘行动”是提倡文明的行为。
(2)示例;陈先生(叔叔),您好!请客吃饭要吃好,喝好,但不必浪费,这跟面子无
关,“小份菜”“半份菜”可以吃到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也是文明用餐的新风尚。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
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
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
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7.(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古诗词时提到:传统经典古诗词的韵味是现代流行歌曲不
能企及的。小明却表示不同意见:流行歌曲不比古诗词差。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老师
提议:与小明观点相同的同学就“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孰优孰劣”这一主题,进行资料
收集、研究,撰写报告,若能得到半数以上同学的认可,便可获得一次奖励的机会。小
明欣然接受任务开展研究。以下为研究报告中的一张表格:
序号标题内容
1.①部分有深厚古文功底的词作者以仿古的字词、格律来描述当代的情
感、事件。因着审美情趣的一致,从古典诗词里保留或化用典型的
意象用于歌词的创作。方文山的《东风破》“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
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是为一例。
2.同气连枝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中,很多都是在经典古诗词原作的基础上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店长聘用合同特殊条款适用性分析
- 二零二五年度牛羊草料进口代理服务合同样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国留学学费支付及管理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绿化打井工程监理合同8篇
- 2025年度个人小型挖机租赁服务规范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婴幼儿奶粉品牌授权及产品供应链管理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二手车转让及二手车增值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木工材料供应链管理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工程车租赁及道路救援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度个人车辆购置贷款延期还款合同4篇
- 回收二手机免责协议书模板
- (正式版)JC∕T 60023-2024 石膏条板应用技术规程
-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知识差异盘点
- (权变)领导行为理论
-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英语卷
- 2024年智慧工地相关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YY/T 0681.2-2010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第2部分:软性屏障材料的密封强度
- GB/T 8005.2-2011铝及铝合金术语第2部分:化学分析
- 不动产登记实务培训教程课件
- 不锈钢制作合同范本(3篇)
- 2023年系统性硬化病诊断及诊疗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