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3-2024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练习)-07 议论文阅读(二)给材料放位置等其他题型_第1页
上海市2023-2024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练习)-07 议论文阅读(二)给材料放位置等其他题型_第2页
上海市2023-2024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练习)-07 议论文阅读(二)给材料放位置等其他题型_第3页
上海市2023-2024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练习)-07 议论文阅读(二)给材料放位置等其他题型_第4页
上海市2023-2024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练习)-07 议论文阅读(二)给材料放位置等其他题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构适用)上海市2024年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

+强化训练)-07议论文阅读(二)给材料放位置等其他题

议论文阅读(二)给材料放位置等其他题型

(一)议论文知识点相关题型解题思路

L论据及其作用

题型: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

用、根据论点,补充论据。

补充论据: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

事例;

(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

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

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

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补充论据要注意所选题材的一致性;注意所证明的论点的一致

性;注意语境句式的一致性;注意所选题材古今中外的全面性问题;

注意所选的一定是名人的事例或名言。)

2.论证的结构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分四种:总分式、层进式(递进式)、并列式、

对照式。

题型:判断文章层次结构,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

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

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如通读整篇文章,常常会出现了“首先”、

“其次”、“再次”这之类的关键词语,清晰的表现出这三段是层进关

系。

3.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一一分析问

题(本论)一一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

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

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

结尾的表述。

(二)其他题型及解题思路

1.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他们所处的上下文

语境确定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三是理解词语对表达中心和阐明观点

的作用(深层、比喻或引申)。

词语的指代

这类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有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

况:一种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能从原文中找出指代内容

的,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

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2.理解画线句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可以先看画线句句式有何特点,在分析该句的句意,

最后从词序、句序排列及成语、修辞的运用等角度综合评价概述。具

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其含义、感彩、

作用等;②分析修辞手法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和作用;③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可在把握观点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

语言把作者阐述的哲理表达出来。

不管是哪类句子的理解,都遵循紧扣文章中心论点、联系上下文

(语境)、组织归纳语言的步骤。

3.位置互换或者材料归位:

此种题型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先概括段落内容,然后从这几段内部来看,注意是否存在

逻辑关系,一般不能互换的几段之间多为层进式结构;

(2)然后从这几段和上下段落的关系来看,比如考③到⑤段能

不能换,就可以看看②和③段之间有没有联系,比如他们是承接关系

的;同样,也可以看⑤和⑥段之间有没有联系。

(3)最后,可以看看这几段的内容和上下文有没有呼应。比如

第③段讲“学术研究”,第④段讲“文艺创新”,那可能在第⑥段中有

“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新”中这样的句子,这就是上下呼应了,所以

它们的顺序不能换。

(4)材料归位只需再加上材料与所在段落是否在内容匹配,和

论点是否一致。结构上参考(2)(3)点。

4.语段的作用

完成这类题目,我们应在掌握特殊段落作用的基础上,就具体文

段作具体分析。

开头段的作用:(1)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诗歌、寓言)

提出论点(引出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通过写……事例(引

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引出论题);(3)把……事例(名言)作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关于……的内容,引出下

文对...的议论。

结尾段的作用:(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强调……

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4)补充论证

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6)

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5.开放型试题

议论文阅读中,开放性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有

的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有的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

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还有的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

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等等。

议论文一般为逻辑性很强的文章,在做题时先要理清文章的论证

过程,找出论点,再找出各段的分论点,理清各段中的事实论据、人

物名言,搞清论证结构,必要时划出关键词、句,最后做题。

※例题解析

例1青浦(18-2)

4G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读网文?

③读网文,最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判断。首先要提醒自己聚焦阅

读目的。是修心,还是解问?是找资讯,还是去充电?应该清晰定位。

时常有人感叹:本来要去找某条知识,结果却变成了漫无目的网上溜

达。与其如此,不如在发现“跑错道”时果断“刹车”。

④辨别真伪,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情感易激动、思辨少,要切记

“尽信网文,则不如不看网文“,应利用常识、学科知识、消息平台

去判断网文的可信度和价值。有的对照正文看标题就可以识破。如网

文《玩“我的世界”帮助他中考数学大爆发》,看标题就该生疑一一

玩网游真的能提高数学成绩?细看,是某生玩“我的世界”,被人嘲

笑空间想象能力不行,于是发奋学几何,成绩提高一一标题误导。还

有的网文,蹭热点新闻,更要仔细辨真伪。

⑤保持清醒,还要读懂网文的写作意图。这不大容易一一有的网

文为普及知识,有的为展现情怀,有的为博得打赏……一言难尽。青

少年要克服情感先入为主的倾向,避免轻信。一些感情激烈,读来仿

佛“心有戚戚焉”的说理性文章,一定要推敲其逻辑。有些网文正是

靠调动网民的“羡慕嫉妒恨”,赚取点击率,煽动不满情绪。这样的

网文,我们不能不慎思明辨。

⑥读完网文怎么办?无聊、无益的,作过眼烟云。如《顽皮小孩

虐杀珍稀动物命丧黄泉》内容是调侃哪吒闹海,大可一笑了之。而有

文学性或思想性的网文,不妨点赞、打赏甚至做读书笔记。能转发吗?

要慎重。毕竟,网文也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保护。随意转发,很可能

侵犯作者著作权。而转发不良网文,则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推手。因

此,要根据价值,选择合适的对待方式。

L第③段中“刹车”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面这段文字,适合放入③④⑤⑥中的哪一段?请说明理由。

(4分)

2011年,日本大地震核电站事故期间,一则《食用盐可预防日

本大地震核辐射云》的网文疯传,长三角城市不少超市的盐被抢购一

空。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以为真?因为很多网民不考察来源,一看和新

闻有关,就盲目相信文中的观点。

答:第??

段??理

由:

【参考答案】

L停止漫无目的的网上阅读

2.第④段(1分),这段文字列举了网文利用日本大地震误导加

碘盐能预防核辐射的事例(1分),正好能证明第④自然段“辨别真

伪,是阅读网文的重中之重。”这一分论点(1分),且与第④段中“还

有的网文,蹭热点新闻,更要仔细辨别真伪。”有结构和内容上的承

接关系。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

下文及主旨来思考。根据“时常有人感叹:本来要去找某条知识,结

果却变成了漫无目的网上溜达。与其如此,不如在发现‘跑错道'时

果断'刹车'”来思考可知,“刹车”指的是停止漫无目的的网上阅读。

2.

此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把握能力,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再分

析各段所论述的观点,看看这个论据与哪一段的观点一致即可。分析

所给出的材料和文章的内容可知应放在第④段。因为所给出的材料列

举了网文利用日本大地震误导加碘盐能预防核辐射的事例,能证明第

④自然段“辨别真伪,是阅读网文的重中之重”这一分论点,且承接

第④段中“还有的网文,蹭热点新闻,更要仔细辨别真伪

例2阅读下文,完成1——5题(20分)

19-1

宝山区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

机。

②因为面临危机,所以需要传承。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传”就是记录、保

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其尽可能地保存

原样。“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

内容。

③“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

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我们这样讲,有人会问,落后的、

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

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

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

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

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

度。

④进一步思考,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

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

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

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

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有

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主要问题仍然是具有很强的选

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或者可以拿

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这样一来,

有现实利用价值的非遗可能会得到较好的保护,而暂时没啥实际用处

的非遗便会无人问津。另外,一些非遗传承人,为了在市场上赚钱养

活自己,往往会随意改变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这种保存也是不周全的。在传统文化的保存上,我们可以向一些国家

学习。

⑥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不仅是人类记忆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而且还可能蕴含着今人还无从知晓的智慧,再加上由于失去了存在的

物质基础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

地把传统文化先保存下来,这就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传”。

一一选文有删改

1.第⑤段中加点词“它”在文中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第②段一一第⑤段,作者围绕传统文化的“传”,依次写

了“传”的基本含义、“传”的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4

分)

(2)联系全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3.请简述第③段、第④段两段不能互换的理由。(4分)

4.对下列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比如日本,某项传统文化项目一旦被列为保护对象,其传承人就

会像“国宝”一样,完全由政府供养,不需要他(她)想办法养活自

己,他(她)的任务就是“传”一一带徒弟,把掌握的东西教给徒弟,

教会了,任务就完成了。在我看来,传统文化的“传”,就应该这样。

A.第④段结尾

举例说明哪些国家做得很不错

B.第⑤段结尾

举例说明可以向哪些国家学习

C.第④段结尾

举例论证保存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有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

D.第⑤段结尾

举例论证有些国家可以通过非功利性的方式保存传统文化。

5.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有问题。请说说你的观点,并且简述理

由。(4分)

【参考答案】(20分)

L(2分)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或者拿到市场上换钱的非遗(有

现实利用价值的非遗)

2.(1)(4分,每空2分)“传”的重要原因

“传”的主要问题

(2)(2分)我们要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保存下

3.(4分)第③段主要讲了“传”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历史的一

部分”;第④段讲“传”是因为有些传统文化包含了我们目前无法解

释的古人的智慧。(2分)根据第④段首句“进一步思考”(或者末段

首句“不仅……而且……”)可见,后者以前者为前提,两者是递进

关系。(2分)

4.(4分)D

5.(4分)(观点1分,理由3分=题目意思分析2分+本文内容

概括1分)本文题目要求文章既从传统文化的“传”的角度展开,也

要从“承”的角度展开,并且要适当关注两者的关系。本文只讲“传

统文化的'传'",文题并不准确。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句子中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在解答代词

指代内容的题目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

则,也就是要弄清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的语意及关系。根据文章

内容,“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的中它指的是句前的“可以作为旅游

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非遗)”或后一句的“有现实

利用价值的非遗”。

【2题详解】

试题分析:(1)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合并叙写同一内容的语段,理清故事情节,采用“对

象+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围绕传统文化的“传”,

依次写的内容是:第2段是“传”的基本含义;第3段写“传”的实

质;第4段写“传”的重要原因;第5段写“传”存在的问题。据此

可填写作答。(2)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

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

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

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本文在依次阐述了有关

“传”的内容之后,在文章的结尾,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一一我们应该

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先保存下来,这就是传统文化传

承中的“传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论述层次的严密性。首先要理解两段文字之间的

关系,然后判断作答。文章第3段主要讲了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

遗产加以保护留存一一“传”;第4段重点讲“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

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

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再根据第4段首句“进一步思考”

可知,两个语段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说,这两个段落是不能互换的。

据此理解作答。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题目与内容的关系。议论文标题有四种类型:(1)

标题就是中心论点;(2)标题提示论述范围;(3)标题揭示论题;(4)

标题表示论述对象。不论哪一种都多多少少有点明中心论点的作用,

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人们准确而快速

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本文的标题“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应该涉及到“传”和“承”两个方面,但是文章只讲了传统文化的“传”,

并没有阐述“承所以说这个题目是有问题的。据此理解作答。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思想才是后浪

①近期,某网站在五四青年节推出的《后浪》视频,引起网民对

“前浪”、“后浪”的舆论争议。那么,究竟什么是前浪、后浪?前浪、

后浪与社会发展又有怎样的联系?

②前浪、后浪不是物理学概念,而是社会科学概念。后浪意指一

种推动社会朝着更繁荣、更自由的方向前进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出现

是思想的产物,我们把那种更有助于自由、公正与繁荣的思想称为“新”

的思想。当这种新思想被很多人接受,成为潮流,具有改变的力量时,

就构成了“后浪”。因而,所谓的后浪推前浪,就是指在这种“新”

的思想所产生的潮流的激荡下,那些束缚创造性的思想与制度被涤除,

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③“长江后浪推前浪”并不会因为年轻一代取代年老一代而自动

实现,社会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自动进步,社会进步是在思想进步的推

动下实现的。当那种更有助于自由、公正与繁荣的思想成为一股潮流,

取代了之前不利于自由、公正与繁荣的思想时,进步才可能出现。

④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前浪后浪和年龄无关,也和年代无关,

只和思想有关。如果年轻人的思想和那些保守的老年人没有区别,那

他们就是前浪,而不是后浪。相反,如果年长的人有开放进取的思想,

那么他们就是后浪。所以,前浪和后浪都是一种思想所产生的力量,

不同的是,前者不利社会发展,后者推动社会进步。

⑤然而,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思想没有什么用,科学才有用。他们

把“后浪推前浪”视为科学的不断发展,这是错误的。科学发展只是

思想进步的结果!科学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

是那些束缚创造性的思想和制度被“后浪”所消除的结果。换句话说,

如果束缚个体创造性的思想与制度不被消除,那么社会进步将难以出

现。

⑥还有一种天真的观点认为,社会进步是新技术驱动的,因此,

只要大力投资发展新技术,那么社会进步就会出现。这种观点显然是

不成立的,因为新技术不等于个体创造力的释放,技术只是工具,没

有好的制度环境,新技术并不会创造价值或没有用武之地。一个没有

思想的人,即使有先进的技术,也不会创造价值。试想把计算机交到

大猩猩手中,会有用吗?

⑦一个自由、繁荣与公正的社会是思想革新、制度变革的结果,

而不是新科技的结果。所以,如果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整天谈如何发

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或物联网这些东西,那就是严重失职;如果媒体

上都充斥着这些概念,那就要警惕。因为它表明这个社会可能在避重

就轻,用“科技优先”来回避社会的本质问题。?

1.“前浪”在文中的含义是o(2分)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答题(6分)

3.第⑥段画线句“试想把计算机交到大猩猩手中,会有用吗?”

在文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分析。(3分)

4.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文章哪一段合适?请分析理由。(4分)

在英国,工业革命和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几乎同时出现,这不是

偶然。斯密等人的古典经济学,消除了重商主义的思想和制度,为工

业革命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所以,”通常所谓的工业革命,正是这些

经济学家的学说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一个结果?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浪和后浪从本质上讲,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力量。

B.前浪不利社会发展,后浪推动社会进步。

C.年轻人也可能是前浪,老年人也可以是后浪。

D.社会的发展是思想发展的结果,与科学和技术无关。

【答案】

1.

一种阻碍社会朝着更繁荣、更自由的方向前进的力量(或:不利

于社会自由、公正与繁荣,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2分)

2.⑴思想才是推动社会朝着更繁荣、更自由的方向前进的力量

(答“思想才是后浪”扣1分)(2分)

⑵思想没有用,科学才有用(科学有用论)(1分)

⑶社会进步是新技术驱动的(技术驱动论)(1分)

⑷用“技术优先”,回避思想革新,影响社会发展(只答“技术

优先”得1分)(2分)

3.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强调了一个没

有思想的人,有再先进的技术,也不会创造价值,进而突出思想革新

的重要性(3分)。

4.第⑤段(1分)。这段文字论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为工业革命

的出现打下基础(1分),与该段观点“科学发展只是思想进步的结

果!”相一致。(2分)。

5.

D(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4

题(18分)

关于生活(有删改)

傅浩

⑴毕生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爱尔兰革命家毛德曾说:“我生活,

别人仅仅是生存而已。”此话虽极自负,却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究

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

⑵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是真正会生活之人的共同

之处。庸碌之辈却只会过日子。前者可谓超越了生存,后者则为生存

所局限。叶芝认为:美是由三类人造就的。贵族造就了美的风度,因

为他们在世间的地位使他们超乎生存的恐惧之上;农民造就了美的故

事和信仰,因为他们无可丧失,故无所畏惧;艺术家则造就了其余的

一切,因为他们天生就充满无畏的精神。叶芝的分类未必为一般人所

认同,但他讲的道理无疑是真实的。或问,声色犬马,种种娱乐,算

不算超越生存。答曰:否。这些只是消费,而非创造。唯有智力创造

和道德修养这样的高级游戏才是超越生存之本能,才使人之所以为人。

⑶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的人是在真正地生活。

有钱如葛朗台、阿巴贡之流,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了攫取财富之

上,蝇营狗苟,患得患失,是为守财奴。可见,能否超越生存,真正

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对一种正当的事业或爱好执著到了近乎痴

迷的程度,不仅可能超越生存,甚至可能不惜一切。伟大的阿基米德

在罗马士兵刀加颈项的关头,仍从容请求他们允许他画完几何图形。

⑷考学、求职时,人人都想从事自己爱好的专业,但不是人人都

能如愿以偿的。更可悲的是,有的人压根儿就没有什么高尚的爱好,

这说明他们对生活几无兴趣,他们只是被动地生存,就像鱼群、鸟群

或羊群中的一只,追逐着群体的流动。所以,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

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

的幸福。

⑸丰子恺先生如此解释其师李叔同的出家修佛:他把人生比作三

层楼。底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李叔同弃底层而至二

层再至三层,实现了真正的超越。

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下的人是难以想象楼上的人

所亲见的风光的。

1.

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作者的观点是:(6分)

(1)

(2)

(3)

2.

以下这段文字放入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5分)

贫穷如颜回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颜回身居茅屋陋巷,生活清贫,但他人穷志不穷,安于

其乐。正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是也。

3.

请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分析第⑹段的作用。(4分)

4.

以下对选文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⑴段中毛德的话引出了中心论点

B.第⑵段中引用叶芝的观点是为了强调“无畏”的意义

C.第⑶段中阿基米德的论据是对上文论述的深化

D.第⑷段中“鱼群、鸟群或羊群”的比喻形象论述了群体对个

体的影响

【参考答案】(18分)

L⑴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⑵要坚持自己超越生

存之上的高尚追求⑶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

职业重合一致(每点2分,共6分)

2.第⑶段(1分)。这段文字写颜回安贫乐道,可与第⑶段中葛

朗台、阿巴贡等人虽富有却沦为守财奴的事实论据形成对比(2分),

突出地论证了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1分)。

同时也具体论证了该段的观点“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

这样才能不为生存环境所影响J(I分)

3.第⑹段引用《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句/将人生比喻为楼

层(1分),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每个人都应(超越物质层面

的生存,)追求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真正的生活(2分)。令读者回

味/深思(1分)。

4.C(3分)

【解析】

【1题详解】

要求学生通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即可。结合“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是真正会生活之人

的共同之处,庸碌之辈却只会过日子”得出: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

美的创造为乐;结合“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的人

是在真正地生活。有钱如葛朗台、阿巴贡之流,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消

耗在了攫取财富之上,蝇营狗苟,患得患失,是为守财奴”得出:要

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结合”所以,应主动去探索自己

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

生活的幸福”得出: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

职业重合一致。

【2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读材料,把握材料的观点,然后分析文本中各

段的观点。观点一致即可。材料表明了“君子忧道不忧贫”,与第③

段”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的观点一致。故

放入文中第③段最合适。

【3题详解】

要求学生理解文本,结合“他把人生比作三层楼。底层是物质,

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李叔同弃底层而至二层再至三层,实现了

真正的超越”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引用了王之涣的诗

句,把“人生”比喻为“楼层”,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每个人

都应像李叔同一样弃底层而追求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生活。

【4题详解】

A.有误。第①段中毛德的话没有引出论点。作者的观点是:(1)

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2)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

的高尚追求.(3)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

职业重合一致;

B.

有误。第②段中引用叶芝的观点是为了证明“不畏惧生存之苦,

而以美的创造为乐”的观点;

C.

正确;

D.

有误。第④段中“鱼群、鸟群或羊群”的比喻形象从反面论述了

“人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故选C。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

接的对象”,良好的母语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

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

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

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

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

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

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

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

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

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

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

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

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

化。语言上的良好作风来自于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不用说写公开

发表的文章,哪怕只是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语法的正确和

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

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

④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这种文字上的教养。一百多年前,尼

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

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

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

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这

诚然是件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

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就的文章,因此可能导致两

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

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

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该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

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

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第②段划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O(2分)

A.因为

所以

B.不仅

而且

C.如果

那么

D.虽然

但是

2.第②段加点字“洁癖”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3.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6分)

针硬的时弊

提出的论点

阐述的理由

写作的目的

向网络学习语言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1)

(3)

(2)

(1)

4.第④段划线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5.第②③段两段的位置不宜互换,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参考答案】(18分)

1.(2分)D

2.(2分)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

3.(6分)(1)(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

要的环境之一(2)(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

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

(3)要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为范本,认真学习语言。

4.(4分)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1分),例举德国青少年向媒体

学习语言所产生的弊端(1分),有力地证明了

“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文字上的教养”的观点(2分)。

5.(4分)第②段阐述母语是一个人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1分),第③段阐述母语是人的教养的基本功(1

分),心智成长是有教养的前提与基础,两者是层进关系(2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根据文章意思可知,作者承认前边所

说的“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

立。”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

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才是作者要强调的重点,“虽然……

但是”这一关联词能表达句子间这一关系,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洁癖”本义是过

分爱清洁的癖性,联系语境“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

癖”可知,本词在文中意思是对词语的运用要求严格。

【3题详解】

文章开头引用尼采的话点明了母语的重要性之后,作者紧接着就

论述了理由,从②段关键语句“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

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③段关键语句“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

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可以看出;⑤段“所以,我提

倡”提示了下文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找到关键语句“各民族都拥有优

秀母语写作的传统”“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即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以及作用的掌握。列举尼采的事例,运

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

使得他们的心灵野蛮,能有力证明上文“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这

种文字上的教养”这一观点。

点睛: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首先要对论证方法判断

准确,然后用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的格式进行作答。答题格式:

(1)举例论证:以……(事实)作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

点(或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2)对比论证:作者把……与……

对比,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引用论证:

引用……的名言、谚语,充分有力的论证……观点。使说理更具权威

性、科学性,更具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第二段关键语句“母语是心智成

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

了思考、表达和交流”可知,本段主要论述母语对于一个人的心智成

长的重要性,母语是人成长的基础;从第三段关键语句“母语就是教

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

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可知,本段主要论述母语是教养

的基本功,人正常的成长过程是首先心智成长,然后才能谈教养,心

智成长是教养的前提和基础,两段不能换顺序。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一4题(18分)

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①一个有思想的人,不会在乎旁人的误解,也不会在乎世俗的偏

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多半是

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②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

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能认真听取缜密思考,同时

又对自己相信的东西始终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不同的声

音,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他

会用逻辑、常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检验一次。

③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

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们往往被贴上“标新立异”“唯恐天下不乱”

的标签,甚至被称为“神经病”。或许他们并不会有任何反抗社会的

行为,而是选择保持沉默,而沉默往往导致他们逐渐被边缘化。

④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很多在昨天看起来还危险的思想,在今

天却变成了常识。在历史长河中,所谓有“偏执”思想的人,往往是

这个社会的清醒者,是现实问题的第一反思者。哥白尼用毕生的精力

去进行天文研究,以惊人的天才和勇气揭开了宇宙的秘密,把“地心

说”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伽利略被誉为

“近代科学之父”,是为维护真理而献身的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

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

之一”。

⑤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

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民众的误解与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

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梁启超竭尽一生

努力唤醒国民;鲁迅弃医从文,用孤独的声音“呐喊”;张志新即使

被割喉,也要“像小草一样”凄厉地“歌唱”……正是这种独立的人

格与尊严,才使得他们如此特立独行。他们以自己深刻的洞察力与判

断力,对社会提出一种屈原式的“弱者”的绝唱。他们“拯救”了很

多人的思想与认知,他们因此注定被当时的社会离弃。因为每个人观

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而能够达到最优的,永远只是

极少数人。

⑥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最后的祝福,要留给那些知道我并不

完美、却依然爱的人“,这句话是献给他自己,也是献给同类。正是

这样一群“神经病”,承担着社会良心的功能,才使得这个世界不至

于完全崩塌。他们付出了所有的年华与生命,在生命的年轮上或许只

有“荣誉”二字能够对他们的孤独予以安慰,对他们的价值予以承认。

L第②段加点词“声音”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

者是从⑴;⑵

;⑶“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三个方面来

论述的。(6分)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一段合适?请说明理由。(6分)

弗朗西斯•福山这位新保守主义的代表者,在发表《历史的终结》

之后成为众矢之的;在发表《政治秩序的起源》之后,他又被视为“野

心极大的哲学家“,面对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福山为了保持独立,

选择刻意远离喧嚣的社交。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4分)

A.内心强大的人,必然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

多半是内心强大的人。

B.哥白尼和伽利略的伟大,在于他们对人们原有错误的认识破旧

立新。

C.真正有思想的人,他们观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很少有

人能达到。

D.对于那些承担着社会良心的思想家,我们要承认他们的价值。

【参考答案】

1.意见(观点、看法)

2.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⑴有思想的人,不会

因不同意见而焦虑。⑵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

方式,引导社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3.第⑤段,这段文字讲了福山面对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

立,与该段观点“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任何与尊严”相一致。同

时,与本段其他中国思想家的事例,从中外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加以论

证,使论证更全面。

4.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根据上文中的“有思想的人,不会

因不同意见而焦虑”可知,“声音”在这里指的是意见。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判断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

表达做作者看法的一个完整的句子。从位置上来讲,中心论点可能会

存在于(1)标题;(2)开头;(3)结尾。中心论点是作者的见解与

主张,因此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一般应该是判断句。掌握这一特点,

能够帮助我们尽快找到中心论点。通过标题和文章首段,可知“真正

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作者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分别

从“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

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有

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论述,一步步证明中心论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应该先分析材料,

弄清楚材料论证的是什么,再选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根据材料中的

“面对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福山为了保持独立,选择刻意远离喧嚣

的社交”可知,福山面对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立。与第五段

的“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民众的误解

与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

想而奋斗”论证的都是“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故

材料应该放在第五自然段。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第一段中''一个内心强大的

人,多半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

人”可知,选项A中的“内心强大的人,必然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

真正有思想的人,多半是内心强大的人”说法错误,故选A。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5题(20分)

交友之道

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小

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孟子•滕文公

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

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

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

良品德。

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

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对朋友,

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

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

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

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

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

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

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

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

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

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

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

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

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

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

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

你;当你一帆风顺,甚至头脑发热有点得意忘形而误入歧途时,他的

双手未必来指引你。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

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

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

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

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

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

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

辞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

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

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

0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

吃尽苦头,而且致残或致死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⑥交友要交优。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

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

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L根据上下文,以下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

O(3分)

A.不仅....而且…

B.只有……才

C.因为……所以

D.虽然……但是

2.文章开头引用俗语以及古籍中的相关文字,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下面A、B两段文字,哪一段适合放到第5段空格中,请说明

理由。(6分)

A.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

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

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

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断其两足而黑京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

B.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时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

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却高兴地拾起金片;

他们曾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贵人坐着气派的车马

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J

选,理由:

4.有人建议将第⑥段开头的画线句改为“交友之道核心是交优”,

你觉得有必要吗?请说明理由。(5分)

5.下面对文本内容理解最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说的是,选择朋友关键要互相亲近并且接触密切,想法

趣味是否一致不重要。

B.第⑤段,什么是“真友”、什么是“至友”,有时也可用司马迁

的“六个一”来判定。

C.第⑤段的“面友”指的是那些表面友好,实则不专一、没有心

胸气度的“假”朋友

D.如果能吸收朋友的的长处和优点,并使之体现在自己身上,那

才是交上了“优友”。

【参考答案】(20分)

1.(3分)B

2.(3分)开头用俗语以及古籍(《诗•小雅》和《孟子•滕文公

上》)中的语录做道理论据,既表明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交友之

道,又顺势自然引出并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为开启下文做

引导和铺垫。

3.(6分)选A,A段文字通过举例论证,用孙膑被昔日的朋友庞

涓所害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

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结交要结真

也与前后文的“教训”、“吃尽苦头,而且致残或致死都不知道是什么

原因”的文字相呼应。而B段重在说管宁与华歆是由于品德上的不同

所以做不了朋友,与此段论述的“在逆境(教训)中识别朋友”这中心

不吻合。

4.(5分)(言之成理即可)

A有必要。全文是从“交友的重要性”和“如何交友”两方面来

层进论述的,3-6段又分别从“择友”、“取友”、“结友”和“交优”

四个角度来述说交友之“道”,改后能使段落首句的句式更整齐,条

理更清晰。

B没必要。全文先提出了“交友的重要性”,3-5段用较为工整的

首句从“择友”、“取友”和“结友三个角度来述说交友之“道”,第

6段是在论述完如何交友之后再进行总结,与首段“交友要有选择,

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呼应,使全文总分的论证结构更加清晰。

5.(3分)A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8分)

向美而行

邱勇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①今天,3700多名新同学来到清华园,成为这里的新主人。我

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愿你们在美丽

的清华园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②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在美丽的清华园展开新的人生画

卷。你们将在这里领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

和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你们将在宁静的图书

馆里博览群书,在热烈的师生交流中求真论道,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

增长阅历,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di1i前行。在这四年的学习生

活中,我希望你们能与美相伴,向美而行,不仅要感受、欣赏水木清

华的美,更要努力培育美的素养,塑造美的心灵,成为更好的自己!

③你们要

。欣赏美的过程是丰富人生意趣、增强生命力量的过程。艺术是

自然和生活在艺术家心灵中的投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莫奈的

《睡莲》,都是艺术家留给人类的瑰宝,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敏

锐的生命直觉。长河落日、疏雨梧桐,大自然或雄伟或秀美的景色,

带给人们或开阔或静谧的心境。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J在几十年的游历中,他尝尽了旅途的

艰辛,饱览了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和秀美绮丽,也给我们留下了文采斐

然的《徐霞客游记》。徜徉在艺术和自然的天地里,你们的世界必将

更加精彩,你们的人生也必将通向更加高远宽广的境界。

④你们要用心感受科学之美。科学崇尚真理,科学是美与真的统

一,良好的审美感觉有助于发现真理。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

学家庞加莱说:“我们特别喜好探索简单的事实和浩瀚的事实,因为

简单和浩瀚都是美的。”科学之美在于科学理论的简洁、对称、和谐、

统一,是一种客观的、无我的、内在的美,需要深入探索和思考才能

发现和感知。广阔的科学世界蕴含着无限的大美和惊喜,你们要勤于

思考、勇于探索,努力去品味科学中最美妙的诗篇。

⑤你们要用一生去追求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

方向。悲天悯人的情怀、坚毅不屈的精神是人性之美。美国第16任

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献身于人生来平等的理想,他因为坚定推动解放

黑人奴隶的事业,倒在了冰冷的枪口之下。但他不妥协、不退却的身

影,永久定格在人类史册中。我希望你们以那些坚守理想价值、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